中国民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教案
一、学校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二、授课教师:何建蜀
三、授课班级:选修一班
四、课时:2学时
五、教学课题:
中国民歌——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

欣赏民歌可以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民俗、民情。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民歌数量繁多,艺术价值高。

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歌或由民歌改编的乐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歌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2、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为上好本堂课,应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活动,根据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特点,提问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民歌,引起学生兴趣并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发展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本课设计进行以下活动:
(1)请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或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歌,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师根据本堂课内容,分体裁介绍并范唱各种体裁和各地的民歌,并总结各地民歌的特点;
(3)归纳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3、综合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听、唱、奏、动、答、议、写等),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显示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体现教学目的的圆满完成。

八、教具准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要求,需准备以下教具:钢琴、有关音乐磁带、碟片等。

九、教学内容:《中国民歌》
(一)课前提问:
1、你喜欢哪一种类型的音乐,为什么?
2、请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民歌(或介绍自己家乡的民歌)。

3、在上此堂课之前,请谈谈你概念中(或想象中)的民歌所包含的内容。

(二)民歌概述:
1、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为了表达种种思想感情而即兴创作的歌曲。

它经过长时间的、广泛的集体加工和口头传唱,逐渐定型并不断发展。

形式简单朴实,音乐与方言有血肉联系。

曲调短小,易唱易记,便于流传。

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使民歌具有了音调素材、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民歌就成了专业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

2、民歌的发展线索:
《诗经》→《楚辞》→《乐府》→《唐曲》→《明清小曲》→《中国民歌大集》
民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生动的艺术语言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音乐家进行创作的素材来源之一。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是听泥水匠唱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影响而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陕北民歌为基调;《红高粱》则来自于“西北风”……
3、民歌的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民歌是词、曲、演唱三位一体的音乐创作活动,“因感而作,由情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作品与歌者的感情合二为一,旋律舒展,声调高亢,曲调起伏较大,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艺术形式。

(三)民歌的主要体裁形式:
1、劳动号子:
(1)起源:号子是一切民歌音调的基础。

鲁迅先生在谈到艺术起源的问题时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先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嗨哟嗨哟’,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嗨哟嗨哟派作家’,这里说的最原始的劳动呼声,就是劳动号子初始阶段的胚芽,也是人类创作音乐艺术的基本动力。


(2)定义及特点: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从事某些体力劳动时集体哼唱的一种民歌形式。

北方称为“叫号”,中部叫“幺号子”,南方叫“喊号子”或“打号子”,四川叫“哨子”,它产生于劳动,和劳动紧密联系,实用性强,可统一劳动步伐和节奏、鼓舞劳动热情、调剂劳动者的精神等。

曲调简单、明确,音调铿锵有力,音乐形象粗犷、豪迈。

基本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唱的唱腔一般较自由,“和腔”则较为固定。

结构取决于劳动强度的大小、劳动过程的长短。

例:四川——“川江号子”、“打夯歌”(教师范唱并讲解)
陕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教师范唱并讲解)
2、山歌:
(1)定义及特点:山歌泛指在山野、田间等劳动生活中演唱的民歌。

“田歌”、“牧歌”、“渔歌”、“樵歌”等也属此类。

劳动人民通过唱山歌,达到消愁、解闷、宽心、助兴的目的。

在歌中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美好事物及对丑恶现象的态度,把自我教育与自我娱
乐融为一体。

与劳动号子不同的是,它是在山野中自由抒发感情时演唱的,不受劳动节奏和劳动动作的限制,歌者“兴起而歌,兴尽而止”。

内容广泛,歌者同时也是编者,无拘无束、边想边唱、边唱边想,因此节奏大多是舒缓自由的,音调悠长而飘逸。

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特点各不相同。

一般说来,高原地带的山歌高亢嘹亮、粗犷有力;平原地带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热情奔放、辽阔舒展。

(2)、较有影响的地方民歌简介:
A .“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一带,是在地阔天空的大自然环境中舒展自由放声高歌的音乐形式之一,这些地方的人在歌里唱:“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多以反映爱情与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

例:《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蓝花花》、《女儿歌》;(教师范唱)
B .“爬山调”——流行于内蒙地区,和信天游类似,由上下两句构成,音调高亢嘹亮,舒展自由。

例:《说下个日期你再走》;(教师范唱)
C .“凤阳花鼓”——流行于安徽一带,是黄梅调的前身,旋律流畅自然,婉转秀丽,易上口流传,当地有民谣称:“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人跟着跑”,可见其影响程度。

例:《凤阳歌》;(教师范唱)
D .高原地带的山歌——高亢嘹亮、粗犷有力,音域宽广,跳动大,常带有拖腔,曲前曲后常有自由的吆喝声,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放马山歌》。

(此节可请大理地区的同学配合,介绍并范唱大理地区的民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3、小调:
(1)概念及其特点:小调是人们在劳动的余暇或民间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的民歌,也被称为“里巷之曲”。

小调的流传于发展,反映了城乡音乐文化互相影响与密切联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到城乡各个阶层。

歌词较固定,句式结构多样且富于变化,一般多为长短句,曲调婉转、节奏规整;
(2)与其他两种民歌形式相比的不同:不象山歌、号子一样主要局限于一定地区的农民中流传,多产生于城镇,与其他艺术形式(说唱、歌舞、戏曲等)都有密切联系,常加入乐器伴奏,故表现力强,是民歌的最高艺术形式。

有较强的娱乐性。

(3)有代表性的各地小调介绍:
江苏——“茉莉花”、“月儿弯弯照九州”、“孟姜女”等(碟片);
云南——“绣荷包”、“猜调”、“蝴蝶泉边”等(教师范唱);
山东——“沂蒙山小调”(教师范唱);
陕北——“走西口”(碟片);
湖北——“赶牲灵”(教师范唱);
东北——“摇篮曲”(教师范唱);
四川——“康定情歌”(学生试唱);
河北——“小白菜”(教师范唱)。

(四)总结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对比其艺术性和实用性:
号子 山歌 小调
实用性最强 居中 艺术性最高豆丁文
档最新和最旧下载 豆丁
文档最有关美女和帅
哥的隐私文件下载
豆丁文档欢迎您下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