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植县澧源中学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教案
作者:周云勇
2011年03月01日是——2011年06月30日
第一课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重点:
学会分析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的证据。

难点:
学会分析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的证据。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人类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人类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解读证据——教材资料分析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人的体内发育
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人的体内发育的基本过程。

重点:
人的体内发育的基本过程。

难点:
人的体内发育基本过程中获得生存条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人在体内发育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作为生物的胎儿是如何从母体获得生存条件的?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人在体内发育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作为生物的胎儿是如何从母体获得生存条件的?
空间——子宫;营养、氧气——胎盘;水——羊水;适温——体温;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青春期
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特征。

2、学生学会分析图片资料。

重点:
学会分析图片资料。

难点:
学会分析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据图分析:
(1)男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岁,
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岁;
男孩大约在()岁时身高增长最快,
女孩大约在()岁时身高增长最快。

(2)该地女生大约在()岁之间,身体增高速度大于男生;
该地男生大约在()岁之后,身体增高速度大于女生。

(3)你与该地同学身高变化数据一致吗?试分析原因。

(4)人体身高迅速增长与()分泌的()激素增多有关
3、据图分析:
(1)童年期性器官的生长发育(),几乎处于()状态。

(2)性器官大约从()岁开始发育,表明此时已进入()
期。

(3)从图中看出性器官迅速发育的年龄,女孩比男孩()。

(4)在该时期,随性器官的发育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所以此时应
注意多吃一些含()和()丰富的
食物。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身体方面:身高突增;第二性征出现。

心理方面: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不愿和家长交流。

2、据图分析:
(1)男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10.5-11岁
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8.5-9岁。

男孩大约在12.5岁时身高增长最快,
女孩大约在10.5岁时身高增长最快。

(2)该地女生大约在7-11岁之间,身体增高速度大于男
生;该地男生大约在11岁之后,身体增高速度大于女生。

(3)你与该地同学身高变化数据一致吗?试分析原因。

比较同龄、同性别同学: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状况和
不同体质,身高的变化情况总会有些差异。

(4)人体身高迅速增长与(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激
素增多有关
3、据图分析:
(1)童年期性器官的生长发育缓慢,几乎处于停止状态。

(2)性器官大约从( 8.5——11)岁开始发育,表明此时
已进入(青春)期。

(3)从图中看出性器官迅速发育的年龄,女孩比男孩
(早)。

(4)在该时期,随性器官的发育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以此时应注意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
物。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计划生育
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人口突增对社会的影响。

2、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措施可行性。

重点:
理解计划生育措施可行性。

难点:
了解人口突增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据右图在一定年限内,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关系图:
(1)随着()剧增,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其结果
粮食必然();
(2) 随着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
(3) 随着人口剧增,还会使()加剧,同时造成粮
食(),致使人口死亡率();
(4)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和()产生巨大压力;
(5) 我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是()。

2、以晚育为例,该措施能达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目的吗?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据右图在一定年限内,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关系图:
(1)随着(人口)剧增,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粮食
必然(减产);
(2) 随着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枯竭);
(3) 随着人口剧增,还会使(环境污染)加剧,同时造成
粮食(减产),致使人口死亡率(上升);
(4)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巨大压力;
(5) 我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以晚育为例,该措施能达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目的吗?
A对夫妇及子女每20年生育一代;B对夫妇及子女每25年生育一代.
2000年1代2020年2代2040年3代2060年4代2080年5代2100年6代
2000年1代2025年2代2050年3代2075年4代2100年5代
结论:晚育能达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第五课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2、学生能够学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重点:
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难点:
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人体需要哪些物质?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2、西红柿与柑桔比较,哪个含维生素C多一些?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人体需要哪些物质?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类别名称生理作用食物来源
有机物
糖类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主要原料物质——细胞更新与修复
脂类主要贮能物质



维生素A 缺乏时患夜盲症
维生素B
1
缺乏时患脚气病
维生素C 缺乏时患坏血病
维生素D 缺乏时患佝偻病
无机物
水组成细胞重要成分之一,溶剂



含钙的无机盐缺乏时患佝偻病等
含铁的无机盐缺乏时患贫血等
含碘的无机盐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含锌的无机盐缺乏时味觉障碍等
含磷的无机盐缺乏时患肌无力等
2、西红柿与柑桔比较,哪个含维生素C多一些?
维生素C特性——它的水溶液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且越浓,用量越少。

高锰酸钾溶液每支试管2ml
平均值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西红柿汁滴数
柑桔汁滴数
得出结论: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目标:
1、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学生掌握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
掌握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
掌握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你知道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分别有什么功能?
2、小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

它有哪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你知道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分别有什么功能?
类别器官名称功能
消化道口腔消化淀粉的开始器官
咽——
食道——
胃消化蛋白质的开始器官;吸收少量水和酒精
小肠消化脂肪的开始器官;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肛门——
消化腺
胃腺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只能消化蛋白质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消化多种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酶,只能消化淀粉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只能乳化脂肪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消化多种食物
2、小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

它有哪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①小肠长,5——6米;
②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
③小肠内表面凹陷成肠腺,分泌肠液;十二指肠有胆汁和胰液的入口;
④小肠绒毛内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①②③
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①②④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目标:
1、学生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学生了解以葡萄糖为例的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

重点:
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难点:
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什么叫消化?以淀粉、蛋白质、脂肪为例来说明食物的消化过程。

2、什么叫吸收?以葡萄糖为例的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什么叫消化?以淀粉、蛋白质、脂肪为例来说明食物的消化过程。

食物在消化道内,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消
化。

如:
2、什么叫吸收?以葡萄糖为例的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从消化道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

如: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目标:
1、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2、学生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重点:
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难点:
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你能说出人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吗?
2、以鼻为例,说说呼吸道在处理空气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你能说出人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吗?
器官名称功能
呼吸道

保持空气畅通;
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气管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以鼻为例,说说呼吸道在处理空气过程中有哪些作用?(1)鼻有骨或软骨作支架——保持空气畅通
(2)鼻毛——清洁空气
(3)鼻涕——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4)鼻粘膜——温暖空气
(5)鼻长——温暖空气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目标:
1、学生掌握呼吸运动。

重点:
掌握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难点:
掌握呼吸运动。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什么叫呼吸运动?你能说出呼吸运动能产生什么效果吗?
2、你能说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吗?为它提供动力来自哪里?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什么叫呼吸运动?你能说出呼吸运动能产生什么效果吗? (1)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

(2)动力: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与舒张。

(3)产生效果:导致肺与外界产生气压差;完成了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

(4)形成气压差的原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

(5)实验:
测胸围差——反应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
模拟膈肌运动——反应上下径的变化
2、你能说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吗?为它提供动力来自哪里? (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动力:呼吸运动。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尽力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 尽力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
胸围差
1
2 3 平均值 -------------- --------------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演示实验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
环境中的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分析。

难点:
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动力来源。

一、定向自学:(5分钟)
学生课前预习后,上课时教师辨别并收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1、环境中的气体成份和呼出气体成份比较,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其动力来自哪儿?
3、我们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吗?
二、小组讨论:(20分钟)
1、环境中的气体成份和呼出气体成份比较,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氧气:
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了,由21%减少到16%,原因是减少的部分到血液中去。

(2)二氧化碳: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由0.03%增加到4%,原因是增多的部分从血液中来。

(3)水:
呼出气体中水分增多了,由0.07%增加到1.1%,原因是增多的部分从血液中来。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其动力来自哪儿?
(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动力:
演示实验:取一个盛有清水的烧杯,向水中滴一滴红墨水。

现象:红墨水向四周扩散,直至分散均匀为止。

结论:物质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动力:扩散作用。

一一对上述气体交换过程作相应的解释。

3、我们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吗?
(1)演示实验:
过程:如右图所示。

吸气时,捏紧呼气管;呼气时,捏紧吸气管。

数次后观察。

现象:乙试管内浑浊程度比甲试管内浑浊程度大。

分析:二氧化碳使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它的特性。

由上现象表明,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环境中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2)这是对照实验吗?它是探究什么问题的?
(学生回答后再整理)试管甲为对照。

探究: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吗?
(3)这个实验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吗?
(学生回答后再整理)不能。

在环境中的气体成份和呼出气体成份比较表中告诉: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

而二氧化碳变化程度是最大的。

三、全班交流:(10分钟)
教师提问:
1、血液中的氧气为什么总是比肺泡内的要少?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总是比肺泡内的要多?
(学生回答后再整理)理由: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氧气被不断消耗而减少;同时源源不断产生二氧化碳而增多。

2、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其动力来自哪儿?
(1)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学生完成填空)
(2)(学生回答)动力:扩散作用。

3、呼出气体中水分增多了,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再整理)表明多余的水分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四、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我们一堂课的分析讲解,吸入气体最初从环境中的空气中来,最终要到组织细胞里面去。

可见,空气的质量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空气质量对我们的健康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五、巩固提升:(5分钟)
物质的扩散作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直到扩散均匀为止。

而水也是物质,它却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这是扩散作用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血液
目标:
1、学生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及生理功能。

2、学生能读懂验血报告单并作出简单诊断。

重点:
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及生理功能。

难点:
读懂验血报告单并作出简单诊断。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血液有哪些组成成分?分别有什么生理功能?
2、近来王刚同学(男)经常出现头晕、精神不掁、气急等症状,面色也很苍白,校医建议他到医院检查血常规,下面是王刚的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一些数据,你能帮他分析出主要的病因吗?
检查项目正常值测定结果
RBC ()×1012个/升 3.0×1012个/升
WBC ()×109个/升7.1×1012个/升
Hb ()克/升97克/升
PLT ()×109个/升400×109个/升
(1)根据他的症状和化验结果,你判断王刚同学可能患有病,你建议他多吃的食
物是。

(2)王刚同学要去西藏,你赞成吗?
理由是。

(3)王刚同学最近几天又受凉得了感冒并转化为肺炎,血常规检查化验单中(用英文缩写字母表示)数量远正常值。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血液有哪些组成成分?分别有什么生理功能?
组成成分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分层上层下层中层中层颜色淡黄色、半透明红色白色白色
形态液体状两面凹的圆饼状个体最大,有细胞核个体最小,无细胞核,形态不规则
生理功能运输、运载运输氧吞噬病菌凝血、止血
2、近来王刚同学(男)经常出现头晕、精神不掁、气急等症状,面色也很苍白,校医建议他到医院检查血常规,下面是王刚的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一些数据,你能帮他分析出主要的病因吗?
检查项目正常值测定结果
RBC (4.0~5.5)×1012个/升 3.0×1012个/升
WBC (4~10)×109个/升7.1×1012个/升
Hb (120~160)克/升97克/升
PLT (100~300)×109个/升400×109个/升
(1)根据他的症状和化验结果,你判断王刚同学可能患有贫血病,你建议他多吃的食物是含
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2)王刚同学要去西藏,你赞成吗?不赞成。

理由是因为一方面西藏海拔高,氧气少;一方面贫血,输氧能力弱。

(3)王刚同学最近几天又受凉得了感冒并转化为肺炎,血常规检查化验单中WBC(用英文缩写字母表示)数量远高于正常值。

我国有关RBC、WBC、Hb和PLT的正常参考值和说明。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说明英文缩写中文名称
RBC 红细胞
计数
男:(4.0~5.5)×1012个/L
女:(3.5~5.0)×1012个/L
人体在运动、饱食和缺氧等情况下,红细胞
数会暂时增加。

贫血时,红细胞数会明显减
少。

WBC 白细胞
计数
(4~10)×109个/L
人体在失血、剧痛、烧伤、炎症、白血病等,
以及女子月经、妊娠和分娩期时,白细胞数
会明显增加。

在药物中毒、骨髓造血机能损
害等时,白细胞数会明显减少。

Hb 血红蛋白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会明显减少。

PLT 血小板
计数
(100~300)×109个/L
血小板数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

血小板数
过多,机体易形成血栓等。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血管
目标:
1、学生能够区别三种血管。

2、学生能够掌握三种血管的特点及其功能。

重点:
掌握三种血管的特点及其功能。

难点:
能够区别三种血管。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你能够在光学显微镜下区别三种不同的血管吗?
在显微镜中观察鱼尾鳍时,观察血液的流动,应用()倍物
镜观察。

甲代表的是( )血管,理由:血管不断( ),管径也( )。

乙代表的是( )血管,理由:血管不断( ),管径也( )。

丙代表的是( )血管,理由:管径最小,只能允许红细胞( )通过。

2、请你说说三种血管的特点及其功能。

血管名称 特点 功能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你能够在光学显微镜下区别三种不同的血管吗?
在显微镜中观察鱼尾鳍时,观察血液的流动,应用(低)倍物镜观察。

甲代表的是(动脉)血管,理由:血管不断(分支),管径也(由大变小)。

乙代表的是(静脉)血管,理由:血管不断(汇集),管径也(由小变大)。

丙代表的是(毛细血管)血管,理由:管径最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2、请你说说三种血管的特点及其功能。

血管名称 特点 功能 动脉 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

静脉 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四肢静脉内表面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来。

毛细
血管
管径小,只有8-10微米,只允许红
细胞单行通过;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心脏
目标:
1、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特点。

2、学生掌握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重点:
掌握心脏的结构特点。

难点:
掌握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示一心脏模型或新鲜猪的心脏。

你能说出心脏有哪些结构特点吗?
2、为什么说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示一心脏模型或新鲜猪的心脏。

你能说出心脏有哪些结构特点吗?
(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

(2)与心脏相连的血管:
与右心房相连:一条上腔静脉、一条下腔静脉
与右心室相连:一条肺动脉
与左心房相连:四条肺静脉
与左心室相连:一条主动脉
(3)心脏内有瓣膜:
右心室和右心房之间;左心室和左心房之间分别有一个房室瓣。

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分别有一个动脉瓣。

瓣膜的功能——防止血液倒流。

2、为什么说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1)心脏的肌肉发达,因而能有强有力的收缩。

就象泵一样,能将血液泵到全身。

(2)心脏其实是由左右两个泵同时协同工作的,两个泵的中间由一层厚厚的肌肉壁分隔开。

左侧收集来自肺部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到全身;右侧收集来自全身其他部分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到肺。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血液循环
目标:
1、学生掌握血液循环途径。

2、学生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变化。

重点:
掌握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
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变化。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什么叫动脉血和静脉血?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是如何变化的?
2、你能说说血液循环途径吗?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什么叫动脉血和静脉血?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
是如何变化的?
(1)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2)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变化
在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处: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理由:血液中的氧到组织细胞里面去了,氧含量减少。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理由:肺泡中的氧气到血液中来,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氧含量增加。

血液变化的动力:氧的扩散作用。

2、你能说说血液循环途径吗?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
管→肺静脉→左心房;
(3)不论是体循环,还是肺循环,都是同时进行的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时:输血与血型
目标:
1、学生了解ABO血型系统。

2、学生理解在ABO血型系统中的输血原则。

重点:
理解在ABO血型系统中的输血关系。

难点:
理解在ABO血型系统中鉴定血型。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什么叫ABO血型系统?怎样鉴定血型?
2、在ABO血型系统中,输血关系如何?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什么叫ABO血型系统?怎样鉴定血型?
(1)ABO血型系统: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凡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A、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

(2)血型的鉴定方法
2、在ABO血型系统中,输血关系如何?
(1)输血的时候,主要是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2)输血关系:同型血相输; O型血万能输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时:尿的形成的排出
目标:
1、学生掌握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2、学生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重点:
掌握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