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一、发病原因再障病因分类见表1。

约50%~75%的病例原因不明为特发性,而继发性主要与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有关。

现择要分述于下:1.药物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

药物性再障有两种类型:①和剂量有关,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阿糖胞苷和甲氨蝶呤等主要作用于容易分裂的较成熟的多能干细胞,因此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再障可以恢复;白消安和亚硝脲类不仅作用于进入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并且也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因此常导致长期骨髓抑制难以恢复。

此外,苯妥英钠、吩噻嗪、硫尿嘧啶及氯霉素等也可以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

②和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系药物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

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氯(合)霉素、有机砷、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砜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巯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

药物性再障最常见是由氯霉素引起的。

据国内调查,半年内有服用氯霉素者发生再障的危险性为对照组的33倍,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二种类型的药物性再障,氯(合)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一个硝基苯环,其骨髓毒性作用与亚硝基-氯霉素有关,它可抑制骨髓细胞内线粒体DNA聚合酶,导致D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浆内可出现空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

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一旦药物停用,血象即恢复。

氯霉素也可引起和剂量关系不大的过敏反应,引起骨髓抑制多发生于服用氯霉素后数周或数月,也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自身免疫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或直接损伤干细胞的染色体所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
贫血、出血、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再障分为重型再障 (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
(一)重型再障: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 重型进展而来。 贫血:进行性加重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内脏出血 感染:多数有发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常并发败血症
(二)非重型再障:起病缓慢,进展慢,部分病例 病程中可转化为重型,称重型再障Ⅱ型,表现同 重型再障。
骨髓增生低下者,原始细胞百分率也超过非 红系有核细胞成分的30%以上
4、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回顾性,4-6周恢复)
出血与感染症状相对较轻
一般有诱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药物 疾病为自限性,在去除诱因后与1-3个月自然恢复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明显减少或 消失,涂片尾部可出现巨大原始红细胞;粒细胞系 有成熟停滞现象,巨核细胞大多在正常范围
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需有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
少。
5、一般抗贫血药物无效。
排他性诊断
(二)AA分型诊断标准:
重型再障Ⅰ型:
起病急,病情重,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或出血 (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 (2)中性粒细胞<0.5×109/L (3)血小板<20×109/L (4)骨髓多部位增生重度减低
(二)AA分型诊断标准:
国内将重型再障分为2型:急性发病者为SAAI型, 由NSAA发展成重症者为SAA Ⅱ型。
重型再障Ⅱ型
NSAA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达SAAⅠ型 标准。

3.再生障碍性贫血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病机制
(一)造血干细胞减少或有缺陷


大量实验研究证实造血干细胞缺乏或有缺 陷是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 种子学说
(二)造血微环境缺陷

基质细胞的功能缺陷也和造血衰竭有关。 土壤学说
(三)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


至少有50%再障患者原因不明,应用抗胸腺 细胞球蛋白治疗严重型再障,有50%病例获 得缓解,这部分病例发生造血干细胞质和 量的异常很可能是免疫介导的。 破坏学说
(五)中医药

治宜补肾为本,兼益气活血。
常用中药为:鹿角胶、仙茅、仙灵脾、 黄芪、生熟地、首乌、当归、苁蓉、 巴戟、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阿 胶等。

国内治疗慢性再障常用雄激素合并中 医补肾法治疗。
(六)造血细胞因子和联合治疗

再障是造血干细胞疾病引起的贫血,一般 剂量是不会取得任何效果,除非大剂量应 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再障对提高 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可能有一定效果, 但对改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效果不佳。但 造血细胞因子价格昂贵,因此目前仅限于 重型再障免疫抑制剂治疗时的辅助用药, 如应用ALG/ATG(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 白)治疗重型再障,常因出现严重粒细胞 缺乏而并发感染,导致早期死亡。若该时 合并应用rhG-CSF(重组人类粒系集落刺激 因子)可改善早期粒缺,降低病死率。
(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PNH和再障关系相当密切,20%~30% PNH可伴有再障,15%再障可发生显性 PNH,两者都是造血干细胞的疾病。 PNH伴再障及再障伴PNH红细胞,都可称 谓再障—PNH综合征。
(八)其他因素

罕有病例报告,再障在妊娠期发病,分娩 或人工流产后缓解,第二次妊娠时再发, 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巧合。 此外,再障尚可继发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的甲状腺或前(腺)脑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祖细胞及免疫机制的研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祖细胞及免疫机制的研究
程 鹏 , 彭志 刚, 自觉 , 玉英 , 永榕 宁 卢 赖
( 广西 医 科 大 学 第 一附 属 医 院 血 液 科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30 1
【 要 】 目 的 探 讨 再 生 障 碍 性 贫血 ( 障 ) 发 病 机 制 。 法 采 用 甲基 纤 维 素 及 胶 原 半 固 体 培 养 法 对 5 再 障 摘 再 的 方 6例
维普资讯
78 7
西 部 医学 2 0 年 9月 第 1 卷 第 5期 07 9
Me s C iaS pe e 0 7Vo. 9No 5 dJWet hn ,etmb r 0 , 11 , . 2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患 者 造 血 祖 细 胞 及 免 疫 机 制 的 研 究
ls h n t o eo h o tos e st a h s ft ec n r l.CD3c i a o h n e CD4c i n el h d n tc a g d, s el a dCD4 CD8c i r we ,a dCD8c isa d s / el we el r n s o el n
[ sr c] To e po et ep t o e e i o pa tca e a AA) Ab ta t x lr h ah g n ss fa lsi n mi ( .Meh d CFU- to s GM ,CF E,a d BF E o U— n U— f
b n r o r m 6 p t n s wih AA r s a e t t y l i s e s l u t r t o o e ma r ws f o 5 a i t t e we e a s y d wih me h cl o e s mio i c lu e me h d;CFU— K n u d M ad B FU— K fb n r o we e a s y d wi o l g n s mio i u t r M o o e ma r w r s a e t c l e e s l c l e;T y h c t u s t n t e p r h r lb o d h a d u l mp o y e s b e s i h e i e a l o p mo o u la el n h e es o I 一 R i h e u i 5 n n c e r c i a d t e lv l f s L 2 n t e s r m n AA a in s we e me s r d b s 6 p te t r a u e y APAAP a d EL S n I A r s e t ey e p c i l .Re u t Th o o is o U— v s l s e c l n e fCF GM ,CF E, FU- n U- K , U— K fp t n s wih AA r U— B E a d CF M BF M o a i t t e we e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贫,是一种由
于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丧失或异常而导致的一类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年人群,对生命威胁较大。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免疫介导的骨髓破坏、造血干细胞缺失以及干细胞增殖受抑制等因素有关。

红细胞减少是再障贫的主要表现,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气短、心悸等。

白细胞减少可导致患者容易感染,而血小板减少则影响了止血和凝血功能,使患者易出现出血倾向。

再障贫的确诊依赖于骨髓活检,通过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确定造血功能异常的程度和类型。

同时,血液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

治疗再障贫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常用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生长因子等,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促进造血细胞增殖来改善病情。

支持性治疗主要包括输血和转化治疗,如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通过替换受损的造血系统,以恢复正常造血能力。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

其主要特征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

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纷繁复杂,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进展【中图分类号】r 5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50- 01aa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内在增殖缺陷(“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土壤”学说)、异常免疫损伤造血干细胞(“虫子”学说)、遗传易感性等[1]。

实际上,免疫异常已成为aa近年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 发病机制1.1 造血干/祖细胞内在增殖缺陷研究证实所有aa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造血干/祖细胞量的减少和质的缺陷。

aa患者不仅骨髓中的祖细胞总数减少,而且集落形成细胞及cd34较正常人显著减少,减少程度与病情相关。

经同基因骨髓移植成功后,正常造血功能很快恢复,表明aa发病机制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缺乏或异常[2]。

1.2 免疫异常现已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证据,支持aa是一种t细胞异常活化,以骨髓为靶组织的自身免疫病。

第46届美国血液学年会明确提出a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3]。

1.2.1 t细胞异常已发现的细胞免疫异常包括cd4+/cd8+倒置、th1/th2平衡向th1漂移、th1细胞因子增多和cd8+ cd28-寡克隆扩增等[4,5]。

近年来研究发现,aa患者的细胞免疫异常还包括调节性t细胞缺陷、t细胞t-bet蛋白升高、自然杀伤t细胞异常及t细胞共刺激信号改变等[6]。

尽管还有很多问题有待阐明,但可以认为aa患者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异常活化引起一系列免疫攻击,最终导致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和造血衰竭。

1.2.2 细胞因子多数造血正调控因子(包括epo、gm-csf、il-3)在aa患者中水平明显升高,一些造血负调控因子(包括il-2、tnf-α、ifn-γ)也显著升高[7]。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髓的脂肪化。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等,国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分为重、轻两型。

我国发病不多,每年0.74/10万人口,其中每年有0.14/10人口为重型再障。

在中医学里,再障属于虚劳、虚损、血虚、血证的范畴。

《金匮要略》曾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

又说:“面色白,时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些描述均与再障相似,并认证为虚、为劳。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一)化学因素包括各类可以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氯霉素、合霉素及抗肿瘤药、磺胺类)和工业用化学药品(苯)。

这类化学物质中一部分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如苯及各种抗肿瘤药),只要接受了足够的剂量,任何人都能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生素、磺胺药及杀虫剂等引起再障与剂量关系不大,而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

后者的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二)物理因素 X线、镭、放射性核素等可因阻挠DNA 的复制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干扰骨髓细胞的生长。

(三)生物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严重感染也能影响骨髓造血。

关于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没有较全面的阐明。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再障是一组异质性( heterogeneous)疾病。

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1.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包括量和质的改变。

再障患者CD34+细胞中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及长期培养起始的细胞(LTCIC)明显减少或缺如,且CD34+细胞减少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再障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在长期骨髓培养体系的正常基质上不能增强或增殖能力显著降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 词】 关键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衰竭综合征 T 细胞功能紊 乱 【 中图分 类号 】 ̄5. I 6 5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2 55(01 8 ) 0o- 2 17— 6421) (- 12 o 0c- 正 常 的 造 血 依 赖 于 复 杂 的 多 种 类 型 等 。 究 发 现 再 障 骨 髓 标 本 GB一7 研 、 和 活性 而 抑制 造 血 , D + 生 的sL 2 C 4产 l- R
T / h 细 胞 存 在 明显 失 衡 ,  ̄ T 细 竭 的 重要 环节 。 rt H等 发 现J hl T 2 Th N c Kuaa AK/ 凋 亡 。
并 比较 , 结果 发 现 并 无 太 大 区 别 , 细 胞 巴细 胞 明显高 于 对 照组 。 们 同时 检测 了 干 他 坏 死 因子 受体 I ( TNF )肿 瘤 坏死 因子 R1、 因子受 体 也一 致 。 后期 的 免疫 抑制 治 疗 GB 7 , 从 - 发现G 一 显著增 高 。 u J l B 7也 X L
受 体 2TNF ) 平较 高 , 免疫 抑 制 治 ( R2水 经
对 AA 显 著疗 效 中不难 看 出 细胞 免疫 异 等发 现 , 的 再障 患者 的淋 巴细 胞 中细 胞毒 颗 疗 后有 所 下 降 , 能 说 明 AA患者 的 上 述 可 常 为AA发病机 制 中的 主要环 节 。 粒蛋 白T A 增加 , I 一1 其表 达 与 再障 细胞 凋 负调控 因子 及其 受体 增加 共 同致病 。
胞 比例 明显增 高 , 活检标 本 中C 3 淋 患 者 T 巴细 胞 由 植物 血 凝 素 ( HA) 骨髓 D+ 淋 P 诱 致 干 祖 细 胞 凋 亡 。 障 患 者 NKT 胞 活 再 细

我们须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1]

我们须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1]

我们须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骨髓无法正常产生足够数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文将详细解答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重要病因。

研究表明,某些人携带特定的遗传突变会增加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

其中最常见的遗传突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受体(PIT1)基因的突变,这可能导致骨髓干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

此外,Fanconi贫血等一些遗传性疾病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有关。

这些疾病通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小头畸形、智力发育迟缓等,因此往往与遗传咨询相关。

2. 免疫因素免疫因素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异常活跃会导致机体攻击自身的造血细胞,从而破坏正常的造血功能。

这种病因称为自身免疫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细胞会错误地将正常的造血细胞识别为外来的病原体或异常细胞,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一些研究也发现,感染、药物和化学物质的暴露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活跃,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感染如病毒(例如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细菌(如结核杆菌)、寄生虫和真菌等都可能与该疾病发生相关。

3. 化学物质和药物暴露一些化学物质和药物的长期或大量暴露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相关。

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干扰骨髓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影响正常造血功能。

常见的致病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化疗药物阿霉素、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此外,接触某些有机溶剂和重金属(如苯、苯胺、铅、汞等)也可能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

4. 放射线暴露高剂量的放射线暴露也被认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重要诱因。

放射线可以损害骨髓干细胞,导致造血功能受损。

例如,核事故、放射治疗和职业暴露等都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5.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病因外,还有些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的因素值得注意。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异常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异常研究进展
T R3 可 变 区 ( C — B)及 T R v3 的 互 补 性 决 定 区 3 C (链 T RV C —1
异常在再障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 , 强化免疫 抑制治疗 对再障 的显 著疗效也成为其佐 证。我们就 再 障的免疫 机制异 常研 究进展
做 一综 述 。 T淋 巴细 胞 数 量 、 型 异 常 表
号 。再 障患者骨髓 中 C 4 D+ T淋 巴细 胞表 面正性 调控 的共刺激
分 子 C : 达 增 加 , 性 调 控 分 子 C L - 少 , D / T A4 D 表 负 T A4减 C CL - 平 衡 与 T lT 2平衡 正 相 关 ,D / T A- 失 衡 可 以 引 起 再 h/ h C C L 4的
再 障患者外 周血 和骨 髓 中淋 巴 细胞 均 明显增 多 , 其是 尤
C s 细 胞 , D/ D D C C 比例 降低 或 倒 置 , 效 应 性 细 胞 毒 T细 胞 且 ( T ) 量 与 患 者 血 液 学 缓 解 程 度 相 关 。王 美 娟 等 研 究 发 CL数 现 再 障 患 者 外周 血 细 胞 明 显 高 于对 照组 , 过 治 疗 好 转 的 经
因 素或 不 明原 因 引 起 骨 髓 造 血 功 能 衰 竭 的异 质 性 疾 病 。免 疫
邱莲女等 研究 发现再 障组 c 矗细 胞 明显低 于正 常组 , 且 D 并 C 3细胞数 与 C s、 D D;。 D4 D C sC 4 呈显著性负相关 。 2 T细胞活化信号 的异常 : . T细胞 活化 的第 一信号是 T细 胞受体 ( C 与 抗 原 肽一 C分 子 复 合 物 结 合 。再 障 患 者 T R) MH
障体内的 T h格局倾 向于 T l h 方向 。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脆碱少的 主要原 因 P i ot k p t等 则 用 7 l 一氧 基 一a t  ̄ i c n me l. n
制 的探 讨 有 由 _临 床 的 治疗 水 文 此 作 f l r 巴细 胞 亚 群 分 布 及 功 能 异 常 淋
九: : 研 究 结 果 表 叫 . 骏
综 述
(N ) P H 和骨髓增 . 常综 台征 ( J ) 异 M ) 的研 究发现 l S l 一由于
秆 导 的 细 胞 凋 亡 使 太 竹 敏 感 细 胞 进 八 北 r 程 寄 , Fs u 对 a 诱导 凋亡 不 敏 感细 胞 则 异 常 克 隆 大 艟增 生 . 为肯 髓 中 主 要的细胞 , 这种 现象 在 有骨 髓 增 生 异 常 的 瑛 病 如 "y 、 A和  ̄5 ^ I 1
骨髓 细 胞 凋 亡 明 增 加 . ( 9 ±1 - % ,0 常 刊 照组 达 81 a ) 5 _止 ]
仅 为( . 0 8 1 20 7 .6 % 他们 为 A 患 者 骨 髓 中 造 绁 脆 刈 A 稿 诱 导 的 敏感 性 增 加 使 细 胞 死 l加遵 , A = 是 A造 血 , 租细
除 譬 裴 性 ¨ 有 哦 社的 药 品 坎 化 品 等 诱 网 粤 犬 敏 卜
纲咆 中的 高 表 达 已 被 许 多 报 : 肯 定 酋新
C l 等 应 用 原 ae l
、 ^患 青 无 明 牡诱 团 , 中 约 如 % 患 者 的 机 体 免疫 酬 节 机 制 其 衰 乱在 发 精 中 起 重 要 作 f 应 用 免 疫 抑 制 剂 妊抗 胸 晾 { } ]。 ¨ 咆或 琳 巴 细 胞 球 蛋 白 ( T 或 A 【 环 胞 菌 录 A AG I l技 A :
维普资讯
曲北 国 防 医 学 杂 志 ( e N F C 2 0 M dJ D N j 0 2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的损伤,红骨髓被脂肪所替代,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再障又名“不增生性贫血”、“低增生性贫血”、“再生不能性贫血”、“再生低下性贫血”、“骨髓功能衰竭症”等。

根据我国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其中急性再障0.14 /10万人口,慢性再障为0.60/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慢性再障在老年期增高;北方的发病率略高于南方;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统计性别比例均是男性多,而欧美国家男女相仿,瑞典1.3/10万人。

近年来,随着对再障认识的逐步深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再障的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再障多属中医学中“虚劳”、“血枯”、“血证”、“温毒”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再障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再障甚罕见。

1.病因 下列因素可能导致获得性再障的发生:①化学因素(包括化学药品和化学物品):导致再障的化学药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剂量有关,如抗肿瘤药,接受了足够剂量,一般人都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本病的发生;另一类与其剂量关系不大,而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据有关资料表明,此类药物超过50种之多,如氯霉素是最常见的一种,对极少数可造成不可逆的骨髓再生障碍,与剂量及服药时间无关,主要是个体敏感性所致,是由于氯霉素影响了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所造成的。

虽然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很高,约为80%,应高度警惕,②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超过一定剂量时,将直接损伤多能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

如强直性脊柱炎放疗后再障发生率比对照组高40倍。

③生物因素:包括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寄生虫(血吸虫、钩虫等)。

④其他方面:如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慢性肾炎、腺垂体功能减退、某些恶性肿瘤、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文章来源:/zsza/by/144097.html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随着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病率的增加,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想要彻底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我们就必须了解它的发病原因,那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呢,想必有许多朋友对此并不是很了解吧,不要着急,下面就给大家简单的说说这个问题。

物理因素
骨髓是放射敏感组织,放射线与X射线等高能射线产生的离子辐射能导致骨髓组织损伤,阻止DNA复制。

其抑制程度与接触量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呢。

生物因素
多种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有关,发病机制可能和病毒抑制造血细胞或免疫因素有关系。

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

其他可疑相关病毒尚有EB 病毒、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其他因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呢?B细胞功能亢进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可以产生抗造血的自身抗体,引发造血功能衰竭。

还可引起骨髓纤维化、结缔组织病必须检查抗核抗体和抗DNA抗体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大家看过上述文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的介绍以后,大家是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有所了解了呢,为了远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害,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希望大家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引起重视。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Adv n e i he pa ho e e i nd t e t e t o a i n s wih a q r d a a tc a e i a c n t t g n ss a r a m n f p te t t c uie pl si n m a
W N a-i A GY o n ( h n h iC i rnsMe i lC ne fMei lC lg fS a g i io T n nvri , h n h i pg S a g a hl e ’ dc et o dc o eeo h n h a o g U i sy S a g d a r a l a J e t a
及细 胞遗 传学 分析 而确诊 。由于 治疗方 法不 同 , 存在 库完 全耗 竭 。最 近研 究发 现 : A与 其 它 自身 免 疫 性 疾 故 A 骨髓 穿刺 检查 “ 空抽 ”, 血 细胞 减 少及 输 血依 赖 时 , 全 应 病 一 样存 在 C 4 C 2 、O P D 、 D 5 P X “调节 性 T细 胞缺 陷 ,
仔细 鉴别 。根据 中性 粒 细胞绝 对计 数 值可 将 A A分 为 : ①非 重 型再 障 ( S A) 中性 粒 细 胞 绝 对 值 > 0 5 x nA , . 其发 病机 制 为 : 发 性 免 疫 介异 性 疾 病 , 原 T细 胞 调 节 缺 陷致 T细胞 T b t 白水 平增 高 , 干 扰素 产 生 增 加及 —e 蛋 一
【 ywod 】 A qi dalscae i; a oe ei; ram n avne Ke rs cur pat nm a P t gn s Tet et dac e i h s
获 得性再 生 障碍 性贫 血 ( curd A lscA e , A q i pat nma e i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 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3. 造血干细胞移植 40岁以下 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有合适供体 SAA患者
六、治疗
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型再障的治疗策略
年轻患者
重型再障
老年患者
相合同胞供体

没有
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治疗反应
相合同胞供体 干细胞移植
没有

相合无关干 细胞移植
七、重型再障的疗效标准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 2.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成分输血; 控制出血; 控制感染; 护肝治疗等。
六、治疗
六、治疗
(二) 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 免疫抑制治疗 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 ) 马 ALG 10~15mg/(kg·d)连用5天;兔ATG
3~5mg/(kg·d)连用5天; 环孢素:适用于全部AA 3~5mg/(kg·d) ,注意肝、肾损害 ; 其他 甲泼尼龙等。
血涂片
NSAA血象: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可见淋 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SAA血象: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白细 胞仅见一个淋巴细胞。血小板极少
四、实验室检查
(二)骨髓象 1.SAA多部位增生重度减低,巨核细胞缺乏; 2.淋巴细胞、非造血细胞比例↑; 3.骨髓活检显示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或(和)非造血细胞增多,无异常细胞。
1.基本治愈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120g/L、女性达110g/L,中性粒细胞达 1.5×109/L,血小板达100×109/L,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2.缓解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120g/L、女性达100g/L,白细胞达3.5×109/L左右, 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3.明显进步 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 并能维持3个月。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友病,在发病的临床表现上,可表现为无症状或低红细胞血症(MCV、MCH),混合性麻黄素异常、高尿酸血症,机体合成性铁缺乏性血症以及发育性免疫缺陷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出现发热、关节炎、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和慢性贫血等症状。

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情复杂、表现形式多变,以及诊断标准复杂,使患者病情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鉴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复杂,国内外学者探讨了多种可能的病因,包括遗传性、传染性、毒物性,也包括环境因素等。

而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可能和其它因素有关。

首先,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的遗传性因素,多为自身免疫性贫血症与遗传性免疫性贫血症,这类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免疫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RA),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贫血”;另一类是遗传性再生障碍性贫血(GRA),又称“遗传性免疫性贫血”。

免疫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免疫性细胞损伤或自身免疫和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而遗传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其主要病因是血小板凝集缺乏症、FAN(血小板凝集缺乏症)和血小板凝集缺乏症(ITP)等。

其次,传染性贫血也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病因之一,不同的病毒可导致不同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变。

其中,由病毒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腺病毒、HTML、HIV等,常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凝血指标异常等,从而形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反应。

此外,环境因素也可能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原因。

如污染环境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功能减退,从而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另外,药物疗法也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些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常常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这也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时,应考虑患者的基因、免疫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作者:刘家庆朱玉霞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第06期作者单位: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刘家庆【关键词】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免疫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95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有关获得性再障的机制研究主要经历3个阶段。

最初人们认为,获得性再障的发生是各种诱发因素(尤其药物及化学物质)对骨髓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的结果。

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再障的病理机制呈现高度的异质性,“种子(HSC内在增殖缺陷)”、“土壤(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和“虫子(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细胞)”学说逐渐占据上风。

但随着免疫抑制剂在再障治疗上的应用,其治疗再障的显著疗效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免疫机制在再障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今众多的研究表明,获得性再障是在遗传易感性和异常免疫状态的基础上,由诸多外界因素诱发,共同致病的结果。

异常细胞免疫反应是获得性再障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

这不仅为免疫抑制治疗(IST)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亦对IST方案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再障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及异常免疫状态做一简单阐述,以总结目前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

1 遗传易感性在对再障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相关的易感基因,其中,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表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及端粒酶基因的研究最为深入。

1.1 HLA表型 HLA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Song等[1]检测了109例韩国再障患者和800例健康对照者的HLA-DRBI等位基因,发现再障患者HLA-DRBI*1501基因频率明显升高,重型再障HLA-DRBI*1302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慢性再障,故认为在韩国,HLA-DRBl*1501是再障的易感因素,HLA-DRBI*1302是重型再障的一个保护基因。

Usman等[2]通过检测38位巴基斯坦卡拉奇再障患者和300例健康对照者的HLA-DR2发现,再障患者HLA-DR2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

黄永兰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山东日照地区HLA-DRBI*1501阳性再障患者对环孢素治疗更敏感。

1.2 GST基因 GSTMl与GSTFl互为同功酶。

GSTFl的缺乏导致机体丧失了对外界有毒物质或致癌物质的调节代谢作用,也因此增加了罹患疾病的危险性。

Sutton等[4]检测了196例再障患者GSTMl和GSTFl的基因型,发现GSTFl无效基因型在高加索、亚洲和西班牙的患者中过度表达,并且在高加索再障患者中还发现GSTMl/GSTFl双无效基因型过度表达。

因此认为,缺乏GSTFl或GSTMl/GSTFl双缺乏的个体患再障的危险性增加。

1.3 端粒酶基因 TERC基因是编码端粒酶RNA的基因,TERT是基因决定端粒酶RNA逆转录酶活性的基因。

Zhong TX等通过对再障患者研究,发现了TERT序列8种不同变异和5种TERC变异。

Vulliamy等[5]检测了包括再障在内的80例骨髓衰竭综合征患者,发现15例有不同程度的TERT突变。

而一组对124例再障患者的研究亦发现患者组TERT基因突变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因此认为,TERT基因突变可能是其致病原因,TERC基因突变使端粒长度缩短,TERT基因突变使得端粒酶活性不足以代偿端粒缩短现象,从而导致骨髓干细胞储备和更新能力下降,再障发病增加[6]。

此外,TNF-α启动子区为TNF2(308A)基因型、VNDR 1349基因为12-12纯合子型、细胞色素P450亚酶为CYP1A1m4型等均被认为是可能的再障易感因素[7]。

2 再障患者异常免疫状态2.1 固有免疫与正常人比较,再障患者细胞的Toll蛋白样受体(TLR)基因上调,TLR能识别脂蛋白抗原,参与天然免疫反应,提示天然免疫在再障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

但是天然免疫激活如何导致或促成再障发病尚待深入研究。

2.2 特异性免疫2.2.1 细胞亚群分布及表型表达异常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AA患者骨髓及外周血DC细胞、T细胞亚群分布及表型表达异常,如SAA患者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增高,提示其抗原呈递能力增强[8]。

同时,再障患者DC1细胞()在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所占比例较正常人增高,提示其激活Th0向Th1转化的能力更强;而从T细胞角度来看[7],再障患者和细胞数量较正常人多,调节性T细胞(、、)相对缺乏,、(Th3)细胞、、细胞的百分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以Th3细胞下降更明显,CD4/CD8,TH1/TH2,Tcl/Tc2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机体特异性免疫增强,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能力下降,尤其是Th3细胞的下降,使得Thl细胞的抑制被解除,进而Thl细胞功能亢进,和细胞向Ⅰ型细胞极化,并通过一系列下游细胞因子的作用,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此外,再障患者骨髓和细胞及慢性再障患者细胞在受植物血凝素刺激前表达CD69比例高于正常对照,并且受植物血凝素刺激后CD69表达率明显增高。

SAA患者B淋巴细胞的CD86(B7-2)与T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CD28均处于高表达状态,而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CDR3的表达呈多克隆性(其在正常人呈寡克隆或单克隆性),NKT细胞特异的JaQ基因在再障患者中表达很弱或是检测不到(其在正常人中则有很强的表达),提示再障患者的T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对外来刺激的激活潜能大,T细胞激活增多,而NKT细胞数量则有明显减少或缺失,不能正常发挥免疫调节作用[9]。

上述发现均说明,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在再障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2 造血调控因子异常再障患者体内活化的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它们在机体的免疫及造血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再障患者血液和骨髓中的IFN-γ和TNF-α增加,且游离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水平较正常对照高。

治疗后随病情好转,IFN-γ和TNF-α亦呈下降趋势。

再障患者的血清及单个核细胞(MNC)培养上清中IL-2水平升高,IL-12水平上调。

而IL-12能诱导早期辅助性T淋巴母细胞分化为Thl细胞,并可与IL-2协同刺激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增殖[7]。

此外,再障患者T细胞表达的T-bet明显升高,GATA-3明显下降,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T-bet直接结合到IFN-γ启动子的邻近部位,引发IFN-γ的转录和表达[7]。

而GATA-3是Th2特异的转录因子,有研究显示,T-bet通过抑制GATA-3表达来阻断GATA-3与Th2因子相互作用而诱导已成熟的Th2向Th1逆向转化。

Th1极化的增强使得I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其中IFN-γ和TNF-α能诱导一氧化氮聚合酶合成,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加重骨髓的造血衰竭,而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可表达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正常人或骨髓移植治愈后的患者不表达该基因。

患者骨髓液NO浓度高于正常对照,进一步加重了对骨髓的造血衰竭[10]。

综合以上发现,人们提出异常细胞免疫反应是获得性再障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

目前普遍接受的细胞免疫模式为,正常情况下,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提呈给T淋巴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活化的T细胞释放大量IL-2,进一步诱导T细胞的克隆增殖。

从信号传导方面看[7],一方面结合有抗原肽的TCR活化PKC,从而激活T-bet,T-bet作为转录因子结合到IFN-γ启动子区,诱导IFN-γ基因表达;另一方面APC与T细胞相互作用后募集SAP,SAP与Fyn结合后调节SLAM的活性,从而抑制IFN-γ基因的过度表达。

但在再障患者体内,T-bet基因持续表达,而SAP基因处于低水平表达,从而导致IFN-γ及TNF-α的表达上调。

过度表达的IFN-γ及TNF-α可以上调造血干细胞表面IFN受体、TNF受体以及Fas受体的表达[11]。

当异常表达的IFN-γ、TNF-α以及FasL与造血干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则可通过阻断细胞周期;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化,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NO;增加RNA酶L的表达,减少细胞生存必需蛋白的合成。

上述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大量凋亡,骨髓造血功能的全面衰竭。

因此很好的解释了T细胞免疫抑制治疗(ATG/ALG+CSA等)之所以能在获得性再障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的原因[7]。

此外,有关自身抗原的研究也在深入进行中。

有关T细胞表面TCR-VβCDR3区域的研究表明,正常对照组CDR3呈正态分布,而再障患者CDR3分布曲线出现数个单克隆或寡克隆峰,去除优势克隆的患者T细胞仅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有杀伤作用,而未经处理的患者T细胞对自身细胞也有杀伤作用,提示特异性抗原存在的可能。

Hirano等[12]的研究表明,Kinectin蛋白可以与近40%的再障患者体内的抗体相结合。

体外研究表明,Kinectin蛋白可以诱导产生具有抑制人类造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细胞毒性T细胞,但时至今日,尚无人体内存在抗Kinectin的T淋巴细胞的依据。

Feng等[13]人的研究则表明,安定结合抑制蛋白-1可以与少数骨髓衰竭患者体内的抗体相结合。

同样,他们的体外实验也证实了安定结合抑制蛋白-1可以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并且现已从2个患者体内分离到可以与安定结合抑制蛋白-多肽结合的T细胞前体。

膜突蛋白是一种连接细胞膜和细胞骨架的细胞内蛋白,Takamatsu等[14]人的实验证实,再障患者体内存在的抗膜突蛋白抗体,在体外可以诱导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NF-α和IFN-γ。

尽管AA的体液免疫不是直接的发病因素,但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也可作为寻找T细胞靶抗原的证据。

综上所述,免疫异常反应在AA患者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尤其是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及功能的异常与再障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研究再障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特别是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表现、致病机制及病因,对于正确阐明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进而指导免疫调控治疗将有重要意义,且有可能为其他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治疗提供线索和思路。

参考文献[1] Song EY, Park S, Lee DS, et al. Association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B1 alleles with disease susceptibility and severity of aplastic anemia in Korean patients[J]. Hum-[2] Usman M, Adil SN, Moatter T, 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HLA DR2 in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and its impact on response to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J]. J Pak Med Assoc,-[3]黄永兰,黄绍良,黄科,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HLA-DRB1*15表达及其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7,15(6):1212-1215.[4] Sutton JF, Stacey M, Kearns WG, et al. Increased risk for aplastic anemia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in individuals lacking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enes[J]. Pediatr Blood Cancer,2004,42(2):122-126.[5] Vulliamy TJ, Walne A, Baskaradas A, et al. Mutations in the reverse transcriptase component of telomerase(TERT) in patients with bone marrow failure[J]. Blood Cells Mol-[6] Aspesi A, Vallero S, Rocci A, et al. Compound heterozygosity for two new TERT mutations in a patient with aplastic anemia[J]. Pediatr Blood Cancer,2010,55(3):550-553.[7] Young NS, Scheinberg P, Calado RT. Aplastic anemia[J]. Curr OpinHematol,2008,15(3):162-168.[8] Zonghong S, Meifeng T, Huaquan W, et al. Circulating myeloid dendritic cells are increased in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J]. Int J Hematol,2011,93(2):156-162.[9] Zeng W, Maciejewski JP, Chen G, et al. Selective reduction of natural killer T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of aplastic anaemia[J]. Br J Haematol,2002,119(3):803-809.[10] Chung IJ, Lee JJ, Nam CE, et al. Increase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expression and nitric oxide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J]. Ann Hematol,2003,82(2):104-108.[11] Solomou EE, Keyvanfar K, Young NS. T-bet, a Th1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up-regulated in 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J]. Blood,2006,107(10):3983-3991.[12] Hirano N, Butler MO, Von Bergwelt-Baildon MS, et al. Autoantibodies frequently detected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J]. Blood,2003,102(13):4567-4575.[13] Feng X, Chuhjo T, Sugimori C, et al. Diazepam-binding inhibitor-related protein 1: a candidate autoantigen in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 harboring a minor population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type cells[J].Blood,2004,104(8):2425-2431.[14] Takamatsu H, Espinoza JL, Lu X, et al. Anti-moesin antibodies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stimulat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to secrete TNF-alpha and IFN-gamma[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9,182(1):703-710.(收稿日期:2011-12-01)(本文编辑:王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