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对美国衰退论的辩论
浅析“米德—弗雷曼之争”

浅析“米德—弗雷曼之争”摘要:“米德—弗雷曼之争”是人类学史上最为激烈的论战之一, 对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章回顾了米德和弗雷曼笔下的萨摩亚社会,对论战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反思。
关键词:米德—弗雷曼之争萨摩亚社会概括和反思一、米德眼中的萨摩亚1928年,民族志经典著作《萨摩亚人的成年》问世。
在该书中,米德以生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萨摩亚社会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整个社会充溢着普遍的随和性,人性中不适宜的方面减少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没有青春期的压抑与苦恼,男女之间的性爱更是“十分愉快的舞蹈”。
书的最后两章将美国社会的情况与萨摩亚社会进行并置比较,指出青春期危机是重要和严肃的选择以及相互冲突的行为的结果,而非生理变化不可避免的产物。
《萨摩亚人的成年》作为独具威力的“证伪实验”,使得文化决定论在“先天——后天之争”中占据上风,被奉为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研究的经典之作”,米德本人也因此而倍受推崇。
二、弗里曼眼中的萨摩亚《萨摩亚人的成年》初版半个多世纪之后,萨摩亚社会这个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地区再次成为学科的聚焦点。
这次的起因是另外一部人类学著作。
1983年,米德去世后五年,德里克·弗里曼(Derek Freeman)出版了他的《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在书中,作者批评米德所描述的萨摩亚社会那幅“美妙的闲适”图景是不真实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就充分表明了弗里曼的态度。
在本书中,弗雷曼根据自己的实地研究,重新描述了他眼中的萨摩亚社会,同时对米德进行了全方位的反驳。
本部分内容重点关注弗雷曼对萨摩亚社会的新的描述。
(一)历史背景米德的调查的东萨摩亚岛屿,当时处于一种动乱的政治局势中。
弗雷曼重新对萨摩亚社会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
他尤其关注传统的等级制度对萨摩亚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同时,他认为萨摩亚社会的具体结构后错综复杂且千变万化,研究者也应该注重传统知识中的许多细小差别。
米德的自我理论_米德的“自我-观点及其局限

米德的自我理论_米德的“自我”观点及其局限乔治・赫伯特・米德(G・H・Mead)是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与杜威、库利、帕克一起构成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第一代理论家。
米德的传播思想主要在人际传播的范畴之内,而核心在于《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下面我们从本书中米德的自我观点出发,来考察一下米德在人际传播方面的思想。
米德自我概念在其人际思想中的地位在理解米德的人际传播思想时。
心灵、自我和社会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同时通过对三个概念的阐释,米德给出了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认识。
而米德的论述显示出,在人们不断融人社会的过程中,自我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它是个体可以形成互动并因之构成社会的前提条件。
因为在米德看来。
一个身体的自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只有当它在社会经验背景中发展了心灵,它才成了自我”。
也就是说一个缺乏了心灵的身体,并不是自我,或者说自我的存在是以心灵为基础的,人们通过社会的经验过程,在个体的互动中产生、发展心灵。
然后形成自我。
在米德看来,心灵的产生使得个体形成自我,而自我的形成必须经过交流,于是自我不再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个体,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个体,因为交流不是一种意志和本能,人不是独立的身体的自我,而是社会的自我。
可以说在自我的概念里,既包含了心灵也包含了社会,米德通过自我这个概念将心灵和社会连接起来,从而完成了其人际传播思想的统一。
从这种意义上说,自我成为理解米德人际传播思想的核心。
米德人际传播的“自我”观点自我在交流中产生。
自我具有一种不同于生理学有机体本身的特征: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作为个体与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
人类在相互之间的交往中产生了交流,交流是一种行为,在这种行为过程中。
人与交流过程本身构成了关系,同时,与同处在交流过程中的其他人产生关系。
正是这构成了自我形成的基础。
联系到心灵我们可以知道,在与人的交流中。
浅析南海争端问题及中国的对策

浅析南海争端问题及中国的对策一、中国与邻国南海争端的起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
此项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
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二、南海争端的实质南海问题实为中美关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解决了,南海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否则南海问题会愈演愈烈,不仅会趋于多边化,国际化,而且会导致冲突,进而使中国卷入没完没了的纷争之中,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将因此被打乱,事实上,这是美国幕后操纵南海问题的真实用意。
那么中美关系的问题是什么呢?简单地讲中美关系问题就是中国崛起了,而美国衰退了,所以美国想压制中国,所以美国在中国周边制造些麻烦。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和国际体系的主导者,所以它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是维持其世界的领导地位,任何崛起的大国或者小国,都是美国可能的威胁,所以美国必须加以遏制。
冷战结束,随着前苏联的瓦解,美国首先遏制的是其盟友日本,日本第一,让美国神经紧张,于是在美国的压制下,日本很快陷入了经济低迷的十年;接着是普京执政时的俄罗斯,美国加速北约扩建,把它压制在欧洲的顶端;然后美国打击的是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朝鲜,即所谓的邪恶轴心国;接着是走向一体化的欧盟,希腊债务危机使欧洲一蹶不振。
在搞乱了中东,欧洲之后,繁荣的亚洲和崛起的中国自然就成了美国的下一个战略目标,目前亚洲是整个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亚洲的繁荣,一体化进程以及去西方化,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显然是美国不能容忍的,于是美国还未等阿富汗事情解决,就匆匆将全球战略目标转向亚洲,锁定中国。
首先,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制造舆论,引起亚洲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忧虑,其次,宣称美国在亚洲太平洋的利益,其三,拼凑联盟,大搞价值观外交,其四,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将区域性及历史遗留问题国际化,藉此将中国推入没完没了的纷争中。
《萨摩亚人的成年》读书笔记

《萨摩亚人的成年》读书笔记第一篇:萨摩亚人的成年——读后感《萨摩亚人的成年》书评《萨摩亚人的成年》书评20世纪三十年月,玛格丽特·米德因为《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一书而享誉环球。
此书被称为“心理人类学”的奠定之作,被译为数十种语言,被尊为人类学的经典读本,在世界各地脱销不衰,米德也一度被称为“世界祖母”。
它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当时西方学术界正在激烈争论的人性的塑造是天赋照旧后天的题目,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米德在书中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答复:是后天文化一手打造了复杂的人性(即文化决定论)。
米德在书的导论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她这次田野调查的研究主题——“使我们青少年骚动不宁的青春期危机究竟归结于青春期自己的特性,还是归咎于我们西方的文明?在差别的条件下,青春期的到来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她希望通过对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美属波利尼西亚的萨摩亚人的研究来解答这个题目。
米德于1925年到1926年利用九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萨摩亚人的生存之中,全面的探访萨摩亚人从童年到老年各个阶段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出于研究主题的需要对于萨摩亚的年轻姑娘们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举行细致的形貌,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萨摩亚的青年人不存在如同美国青少年青春期的种种题目,他们的发展是天然的,平缓的。
由此米德自信的提出:美国的青年人问题是由于西方文明造成的,完全可以通过教诲本领举行办理。
由于米德调查实践的切身性和观察结论肯定性,其书一出版就掀起了学术上的轩然大波。
当时欧美学术界正对于人性的塑造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题目举行猛烈的争论,米德的调查结论毫无疑问是人性是由后天决定的强有力的证据。
米德和她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成了文化决定论的代表。
但是人性到底是有先天还是后天决定的呢?这始终是个题目。
文化决定论固然临时占了上风,但不能因为米德的一本书就能得出定论。
后来到70年代随着生物学的鼓起,文化决定论又开始不断受到生物学家的质疑或否认。
2023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研究报告

2023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研究报告2023年,美国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大萧条时期,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国家遭受的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该研究报告将重点探讨导致这场大萧条的原因、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的应对措施。
一、引言大萧条指的是经济衰退的持续期,通常以高失业率、财政紧缩和经济增长停滞为特征。
2023年的美国大萧条时期被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金融市场的崩溃、政府政策的失误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稳定。
二、原因分析1. 金融市场的崩溃2023年的大萧条始于金融市场的崩溃,股市崩盘、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不前。
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使得信贷供给受到限制,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裁员和倒闭的潮水不断涌现。
2. 政府政策的失误政府在2023年的大萧条时期采取的政策措施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
政府没有采取足够的财政刺激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以防止金融风险的蔓延。
政策的失误使得经济衰退持续加剧,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3. 全球经济不稳定2023年的大萧条时期并非仅仅是美国经济内部问题所致,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也是导致此次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贸易壁垒的提高导致跨国企业利润下降,投资流动性减弱。
全球经济的下滑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困境。
三、经济和社会影响1. 高失业率和财政困境2023年的大萧条使得美国失业率飙升,很多企业倒闭或裁员,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财政困境。
失业率的上升导致人均收入下降,消费能力减弱,进一步压缩了经济增长空间。
2. 社会动荡与不稳定经济危机的持续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动荡事件频发。
民众的抗议和不满情绪高涨,社会安全问题凸显。
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恶化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感受,使得社会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3. 全球经济衰退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其经济衰退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明显的冲击。
全球贸易减少,出口下降,使得全球经济增长遭受重创。
米德冲突

米德冲突米德冲突(Meada Conflict)目录[隐藏]1 什么是米德冲突2 米德冲突的产生3 “米德冲突”在中国3.1 中国已现“米德冲突”3.2 中国经济陷“两难”3.3 中国应付米德冲突的建议[编辑]什么是米德冲突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这一冲突就是著名的米德冲突。
[编辑]米德冲突的产生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内外均衡中的四大目标:外部均衡为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詹姆斯·米德(J·Meade)认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理论,实现国际收支调节使之均衡的政策,由于固定汇率制度下,贬值和升值都受到极大限制,因而主要采用开支变更政策,开支变更对上述中个目标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
在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减少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在国际收支顺差与就业不足并存时,扩大总需求可以使二者相窜。
但是,对于既有国际收支顺差又存在通货膨胀,或既有国际收支逆差又存在严重失业问题,就会发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使开支变更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编辑]“米德冲突”在中国[编辑]中国已现“米德冲突”今年中国CPI指数7月份创下1997年2月以来的新高。
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达到15.4%,肉类价格同比上涨45%。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称,中国已进入标准的‘米德冲突’。
美国经济学家米德提出的这个概念旨在说明:一国如果要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则必须同时使用支出调整和支出转换政策。
单独强调任何一种政策,将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换句话说,在中国,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官方的经济政策按下任何一头,另一头都将高高跷起。
[编辑]中国经济陷“两难”文章指,一旦中国为了抑制通胀而实行紧缩政策,最后将是国内需求减少,更多的产品在目前的开放经济中到境外寻找出路,接踵而至的又是贸易顺差迭高不下,外汇占款氾滥、流动性过剩、银行贷款冲动。
美国社会问题辩论辩题

美国社会问题辩论辩题正方,美国社会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美国社会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首先,美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历史上,美国曾经经历过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时期,虽然现在已经废除了种族隔离政策,但是种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例如,非裔美国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待遇。
这种情况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如“黑人命也是命”运动。
正如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我的四个孩子将不会因为肤色而受到歧视。
”这句话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反对和呼吁。
其次,美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正如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过,“自由的真正测试是不平等的承受力。
”这句话表达了对贫富分化的关注和担忧。
最后,美国社会还存在着严重的枪支暴力问题。
枪支暴力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一大顽疾,每年都有大量的枪支暴力事件发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恐慌。
正如美国著名演员摩根·弗里曼曾经说过,“枪支暴力是一个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句话表达了对枪支暴力问题的反对和呼吁。
综上所述,美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贫富分化和枪支暴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反方,美国社会问题并不严重,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
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美国社会并不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不必过分夸大。
首先,关于种族歧视问题,美国社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种族隔离政策已经废除,种族歧视现象也在逐渐减少。
虽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公平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整个社会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经说过,“我们可能不会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迈出前进的一步。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象征互动论》1969-人能够进行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认识外界和他人的同时也认识着自身. 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不是这种反映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立的特点.内省式思考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 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式思考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主我与客我理论美-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主我"——I "客我/宾我"——Me 米德认为: (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2)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3)"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symbol). 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社会化的自我。
美国经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衰退.

美国经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衰退美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有1荣俱荣、1损俱损之势。
但实际上,美国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其自第1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领袖地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惠及别国,这里 尚存很大的疑问。
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1个霸主能保证其地位永世不变。
中国《易经》中就特别提醒注意“盛极而衰”的规律,提示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善于透过外表抓住事物变化的实质。
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极有可能已步入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1、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不到30%。
由于美国可以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军事等多种手段对全球经济进行综合“调控”,近些年,美国经济增增减减,也许不会大起大落;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博弈激烈,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其他大国正确应对,美国潜伏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可能不能有效地向其他国家转嫁的特定条件下,可能会遇到大麻烦。
日本3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所长寺岛实郎在《展望2002年》1文中表达了他的观点:“大多数日本人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潮流的认识是,美国成了唯1的超级大国,发源于美国的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将在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
然而,深层次的历史潮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
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1国称霸的局面,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必须在相互认同各自价值的基础上生存,并向文化的多元主义和‘共生’、‘共创’的方向发展。
”(日本《世界周刊》,2002年新年合并号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2年2月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1次演讲中所说:“面对欧洲和亚洲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美国在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在结束。
”(埃菲社悉尼2月23日电)美国知名金融学家索罗斯所说:“美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硬着陆’。
” 《1位有哲学头脑的商人》,刊英国《泰晤士报》,2000年12月8日笔者赞成上述这些观点。
丁伯根原则·米德冲突·斯旺模型·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一·丁伯根原则产生由来丁伯根原则(Tinbergen‟s Rule)是由丁伯根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关系的法则。
其基本内容是:政策工具的数量或控制变量数至少要等于目标变量的数量;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必须是相互独立(线性无关)的。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及其在外部均衡调节上的思想,与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国内货币的紧缩以改善外部均衡。
但是国内货币的紧缩对国内经济有紧缩作用,因而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与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都是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从而换取外部均衡的改善。
这在古典主义的世界里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在工资价格充分弹性及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假设下,内部均衡将自动达到,政府根本就没有维持内部均衡的必要。
然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种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的外部均衡调节思想很难实行。
这是因为1930年代诞生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一个民选的政府也必须维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政府在内外均衡的问题上有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的境地是以前的国际金融理论所无法解决的,无论是吸收分析法,还是货币分析法。
为解决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基础性的工作由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给出,其理论精髓被总结在“丁伯根原则”中。
在此基础上,米德给出了丁伯根法则一个实际中的一个特例(“米德冲突”可以视为内外平衡矛盾的一个特例),从而将丁伯根法则运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冲突的实际中。
正式模型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 Tinbergen) 是第一个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得主(1969 年), 他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 指出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 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框架分析丁伯根原则。
假定只存在两个目标T1 、T2 与两种工具I1 、I2, 政策调控追求的T1 和T2的最佳水平为T1 和T2。
美国经济衰退

美国经济衰退一、什么是经济衰退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
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
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
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经济衰退的表现形式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
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Stagflation)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
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
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
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
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
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经济周期的存在,然而经济衰退并非总是存在。
经济学领域在“政府干涉是可以抹平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或是放大经济周期后果的影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是制造了经济周期(货币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争论。
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这段经济大萧条给人们带来的困难不仅仅限于收入的减少,对于某些人来说,它还破坏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关系。
美国经济衰退原因及前景预测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
2001年的经济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国经济的下滑速度。
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1.3%的负增长。
美国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反思

美国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反思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即美国大萧条。
这场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反思。
本文将探讨美国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人们从中所得到的反思。
一、美国大萧条的起因美国大萧条起因于1929年10月的华尔街股市崩盘,这次崩盘导致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崩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包括股市过度繁荣、农业危机以及金融政策失误等。
当时,美国的经济过热,股市估值超高,许多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最终引发了股市的崩盘。
随后,农业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失业率激增,银行倒闭,企业倒闭,导致经济活动陷入停滞。
二、美国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 全球贸易的大幅下滑美国大萧条使全球贸易大幅下滑。
当时,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其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全球贸易的大幅减少。
购买力下降,需求下降,各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压缩,许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衰退。
2. 金融体系的崩溃与调整美国大萧条也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与调整。
随着美国银行倒闭,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
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以维护全球金融秩序。
此外,各国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部冲击。
3. 社会问题的加剧与政策改革美国大萧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率飙升、民众的生活困境等。
这促使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改革,包括加大对就业的扶持、增加社会救济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以应对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三、对美国大萧条的反思1. 警惕金融市场的风险美国大萧条表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并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许多国家在这次危机后加强了金融监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的积累,以避免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2. 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美国大萧条促使各国加强了经济合作与治理。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加强了全球经济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辩论稿:老一辈和年轻一辈谁更应该主动理解对方

辩论稿:老一辈和年轻一辈谁更应该主动理解对方辩方:老一辈更应该主动理解年轻一辈核心:代际关系问题背景:在三十年急速变迁的价值观碰撞,这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斗争,整个社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急剧的变迁, 这变迁使得同时生活在世的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出现巨大落差。
老年人与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经历不同,在行为和认知上产生差异而形成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
为了两辈人更加整合融洽地相处,双方都要做出努力,但是我方认为,老一辈更应该去理解年轻一辈。
论点:谢谢主席,我们今天的辩题是老一辈和年轻一辈谁更应该主动理解对方。
在这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老一辈和年轻一辈在价值观的碰撞下,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我们的讨论基于一个前提,老一辈和年轻一辈都有主动理解对方,缓和代际关系的意愿,如果任何一方不具有理解对方的意愿与能力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我们来看一下定义,我方认为主动理解是一种共情,可以说是学习,引导,体谅对方的能力,而老一辈和年轻一辈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好比长宽高,一个长度是长是短,是看它和它的相对物比较的情况,同样老一辈是指对比我们,辈分要长的一辈,年轻一辈是指辈分再后的一辈,根据法定结婚年龄来说,通常两代人相隔二十岁以上。
我方的观点是,老一辈更应该主动理解年轻一辈。
接下来论证我方立场,我方作为研究生团队,比学弟学妹虚长几岁,但作为同时代的我们,有很多人都结婚生子,我们出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相对于年幼的子女,我们是老一辈,相对老去的父母,我们是年轻一辈,接下来我们会从这两种情况来探讨。
情况一,我们是刚刚为人父母的老一辈,这里为什么说老一辈更应该主动呢?相对于初步成长的的子女,他们在三观未成熟,人生经历不足够的时候,作为在家庭中出于主导地位,在生活中有更多经历体验,在事物中有更强的辨识能力的老一辈更应该主动理解年轻一辈,如果放任他们在黑暗中摸索,自己去积累经验的话,显然效率更低甚至走向企图。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承担起老一辈的责任,去主动理解他们,引领他们的成长。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kindle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kindle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是指2007年至2009年期间发生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也被称为2008年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波及全球各个经济体,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聚焦于大衰退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并探讨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即Kindleberger模型。
1. 大衰退的成因大衰退的成因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次贷危机爆发。
随着次贷危机的发酵,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信贷市场遭受冲击,全球经济开始出现衰退。
这次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过度杠杆化、监管不力和金融创新过度等问题。
2. 大衰退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大衰退对宏观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经济学家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有效性。
传统宏观经济学假设市场能够自我纠正,但大衰退的发生证明市场并非完全有效。
这导致了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重新评估和修订。
3.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Kindleberger模型Kindleberger模型是宏观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释经济危机和衰退的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经济中的危机和衰退往往源于国际上的金融失衡。
金德尔伯格认为,国际上的金融连锁反应会导致资本流动性危机,从而引发经济衰退。
Kindleberger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在国际经济中,一个国家的经济震荡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其他国家,从而构成了一个连锁反应的体系。
4. 在大衰退中应用Kindleberger模型在大衰退中,Kindleberger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事实上,这次危机符合Kindleberger模型中所描述的金融连锁反应的特点。
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扩散到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金融失衡和经济衰退。
Kindleberger模型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大衰退的发生机制。
5. 对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思考大衰退让我们认识到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局限性,并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浅析美国霸权衰落观及针对霸权的制衡方法

浅析美国霸权衰落观及针对霸权的制衡方法作者:曹玥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大量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
而实际上,通过对克莱茵方程的分析,美国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军事优势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使得美国霸权依然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走向衰落。
就目前而言,对于美国霸权,国际社会很难通过传统外部制衡和内部制衡对其加以限制,但可以通过制度和道德角度起到制衡的效果。
关键词:美国霸权;权力平衡;制衡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集中出现了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
但随着时间进展,从乌克兰争端到“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依然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那么,美国霸权是否真正衰落了?如果没有衰落,国际社会是否能够形成一种制衡美国霸权的力量?一、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主要观点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
当时美国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尼克松政府调整了黄金美元“双挂钩”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在随后的四十年间,对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冷战后,美国经历了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并在2008年接受了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美国霸权衰落的呼声不绝于耳。
关于美国衰落的探讨,主要存在以下观点:第一,从美国政策上看,美国自奥巴马入主白宫后,逐渐从中东开始战略撤退。
从伊拉克撤军,到放弃干预叙利亚,再到“能源独立”战略,美国在中东的利益需求似乎逐渐收缩,对亚欧大陆“世界岛”的控制也相应减缓。
相反在远东地区,2009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至2013年的“亚太再平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经营其亚太布局,特别是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开始了亚太地区海上纷争与中美博弈时期。
从地缘政治角度上讲,美国这一举措是放弃了陆权论并转向制海权,从强调一定要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陆权强国挑战者,到强调一定要保证美国在海上的优势,即维持强大的海军、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线。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中的“米德冲突”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中的“米德冲突”自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曾经出现过多次比较明显的“米德冲突”,即无法通过单一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内外经济的双均衡。
加之,由于我国的内外经济失衡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而支出调整型政策又受到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等遗留问题的束缚。
因此,传统、单一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合应对我国经济中的“米德冲突”。
本文从我国出现过的几次较为明显的内外经济双失衡出发,为应如何将多种政策相综合,多管齐下,来应对中国经济中的“米德冲突”提出了几点建议。
标签:内外经济双失衡;宏观调控;米德冲突一、“米德冲突”的内涵一般认为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四个,其中包括: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而前三个宏观经济目标是属于内部均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则属于外部平衡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应该是其内外经济双均衡的共同结果。
但就目前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情况来看,如果想要同时达到内外经济的双均衡是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货币以及汇率政策的相互配合来实现的。
如果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国政府仅单独的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或是汇率政策希望来同时达到内外经济的双均衡,反而可能会引起该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冲突。
例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此时汇率机制缺乏弹性,那么当一国宏观经济正处于衰退或是失业率增加而同时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的情况下,倘若单独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国内支出,以此刺激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反而会使得外部经济愈加不平衡;相反如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来抑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反而会引起内部经济的更加衰退和失业率增加。
因此,在面对这种内外经济目标冲突的情况下,即“米德冲突”,显然政府单纯依靠单一支出调整政策或是支出转换政策是无法达到双均衡的目标,只能是采用不同的政策分别来实现内部与外部均衡。
二、中国“米德冲突”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国内比较明显的“米德冲突”,其中一次主要集中在1994年—1996年,这也与当时这一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何看待美国衰落论

如何看待美国衰落论
答案:在目前的形势下,辩证地、清醒地认识“美国衰落论”,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将不无益处。
分析:既要看到美国的绝对综合实力仍然强大,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目前并无改变的事实,以避免滋长盲目乐观、妄自尊大的浮躁心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崛起的确正在改变世界力量对比,美国相对实力逐渐下降的事实,以避免妄自菲薄、信心缺失的心态。
只有辩证地认识“美国衰落论”,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是否应该废除药物合法化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药物合法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药物合法化。
药物合法化会导致社会问题加剧。
药物合法化将会增加人们对药物的需求,从而导致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的加剧。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合法化会导致更多的人开始尝试使用毒品,从而增加毒品成瘾的风险。
例如,美国科学家乔治·考普(George Koob)指出,药物合法化会导致毒品成瘾问题更加严重,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药物合法化会增加犯罪率。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合法化会导致犯罪率的增加。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莱维特(Steven Levitt)的研究发现,毒品合法化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因为毒品交易往往伴随着暴力和犯罪行为。
因此,药物合法化将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安全。
药物合法化会对公共卫生产生负面影响。
药物合法化将会导致更多的人滥用毒品,从而增加公共卫生问题的负担。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亚历山大(Bruce K. Alexander)的研究发现,药物合法化会导致公共卫生问题的加剧,包括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药物合法化将会对社会的整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药物合法化。
药物合法化可以减少犯罪率。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合法化可以减少犯罪率。
例如,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家在实行药物合法化后,犯罪率显著下降。
药物合法化可以削弱毒品交易的黑市,从而减少了与毒品交易相关的暴力和犯罪行为。
药物合法化可以减少公共卫生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合法化可以减少公共卫生问题。
例如,瑞士在实行药物合法化后,公共卫生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药物合法化可以使毒品用户更容易接受治疗和康复,从而减少了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传播。
药物合法化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合法化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米德(Jeffrey Miron)的研究发现,药物合法化可以为政府带来巨大的税收收入,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辩论辩题中是否应该允许使用社会学调查数据?

辩论辩题中是否应该允许使用社会学调查数据?正方辩手观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应该允许使用社会学调查数据。
首先,社会学调查数据是一种客观的信息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例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曾经说过,“没有数据,你只是一个人有一个意见。
”这句话表明了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调查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社会问题,而不是凭空臆测或主观猜测。
其次,社会学调查数据可以提供客观的证据,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政策制定。
例如,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曾经说过,“事实是顽固的。
”这句话意味着客观的事实和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如果我们不允许使用社会学调查数据,那么我们就可能会被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所左右,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
最后,社会学调查数据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科学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推动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例如,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曾经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他认为社会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客观观察和实证研究。
因此,允许使用社会学调查数据是有益于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
综上所述,社会学调查数据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应该允许使用这些数据来进行辩论和决策。
反方辩手观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允许使用社会学调查数据。
首先,社会学调查数据往往受到调查者主观意识和方法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
例如,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曾经指出,“社会学家不是中立的观察者,而是在社会中的参与者。
”这说明了社会学调查数据可能受到调查者的主观意识和立场的影响,从而导致数据的不客观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其次,社会学调查数据往往只能提供表面现象和统计结果,无法深入挖掘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
例如,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经提出了“心理学的社会学化”理论,认为社会学调查数据只能提供表面现象和统计结果,无法深入挖掘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德对美国衰退论的辩论
作者:严杰夫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第04期
日裔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2014年出版了新作《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出人意料的是,福山在书中一改之前唱衰新兴国家的“历史终结”观,反而认为中国这类传统大国有着巨大的连续性,这为国家治理中的挑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
而美国却处在“政治衰败”的过程中。
事实上,唱衰美国的论调早已不新鲜。
早在苏联率先实现太空探索后,就有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美国在技术竞争中输了一招;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又令美国衰退论甚嚣尘上;此后,伴随欧洲日本的崛起、新兴国家的挑战,美国模式开始遭受质疑,美国衰退论也成为学者笔下长盛不衰的话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经济陷入停滞,反观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却维持着强劲增长,两相对比,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坊间舆论,“美国衰退论”更是成为热议话题。
当然,有人鼓吹“美国衰退论”,自然就有人力图驳斥这种悲观论调。
1970年代,美国社会内部矛盾冲突不断,国内外观察家普遍对美国前景表示悲观。
对此,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丹尼尔·布尔斯廷出版了著名的《美国人》三部曲,试图从历史中,发现美国之所以成为伟大民族的缘由。
尽管此书一度充满争议,但却广受好评,也的确帮助美国人重新获得自信。
如今,当美国再度陷入被集体唱衰的境地时,又有人试图想扮演40多年前布尔斯廷的角色,这就是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和他的《上帝与黄金》。
与布尔斯廷一样,米德同样从历史入手来阐释美国文明的优秀传统。
并且,他一样将美国文明与其“祖先”英国文明放置在一起,认为是盎格鲁-撒克逊的共同传统,造就了英美两国在过去400多年中一直占据着世界的霸权地位。
米德将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特征总结为一个词“海事秩序”,而其他人类文明(包括其他西方文明)则都归类为“大陆秩序”。
正如两个词汇的表面含义,前一种文明是围绕海洋发展的,后一种文明的发展基础则是大陆。
两种不同的文明路径,造就了两类文明的诸多不同特点:在开放性上,前者是外向型的,后者则趋于封闭;在宗教信仰上,前者是多元化的,后者却倾向于单一;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前者主张自由放任,后者则往往会采取政府干预……而正是这些不同的特点,导致在光荣革命之后,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就一直都在各类战争和竞争中保持常胜的态势。
米德更进一步指出,现代世界的诸多工具和制度,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
其中,现代金融制度就是典型的例子。
现代金融制度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尼德兰革命之后的荷兰,正是荷兰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并创立了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此后,英国人学到了这套制度,并创设了国债系统。
通过国债的发行和筹资,成功战胜了法国等欧洲列强,也击垮了中国等其他古老文明。
凭靠这套金融体系,英国在全球扩张中不断胜利,最终成为伟大的“日不落帝国”。
接着,这一金融体系又被美国继承并继续发扬光大,美国不仅仅创造出了国债以外的新融资工具,并第一次将金融经济提升到了与实体经济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地步。
所以,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突然发觉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到了何等复杂的境地,而这样一种复杂体系却是世界许多国家都试图模仿、学习的榜样。
正是这些强大优势,米德才认为,造就了现代世界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怎可能轻易面临衰退的困境。
所谓债务比例过高的担忧,更是杞人忧天。
米德以历史上的英国政府为例指出,在路易十四去世时,英国国债从最早的百万英镑增长到了超过5000万英镑;而当1740年爆发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之时,英国政府的债务增长到了8000万英镑;经过七年战争后,这一规模更是轻松突破1亿英镑门槛。
面对这样飞速增长的国债规模,当时的社会精英和学者同样发出了警示,大卫·休谟、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等都认为,迅速膨胀的国债将是“国家通往灭亡的道路”。
不过,后来的历史却惊人地证明,英国没有在债务重担下崩溃,反而走上了更为繁荣的通衢大道,并最终赢得了世界的霸权。
所以,米德认为,无需为现代美国体量庞大的债务规模担忧,这肯定不会成为导致美国崩溃的因素。
米德对美国和其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前景抱以乐观的态度,的确是有理由的。
过去几百年中,海权文明(即米德提到的“海事秩序”)孕育出的创新、冒险的价值观,依旧在现代的美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这也帮助美国在新技术领域依旧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从而避免陷入衰退。
不过,我们还是要看到,米德的论证十分有趣,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特别是,在对待其他文明的挑战时,他显然还是抱着“西方中心观”固有的自大观念来应对。
所以,他对仅领跑了400年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的总结,就过于浅薄;而在分析英美人的扩张给其他文明带来的创伤时,却又过于轻描淡写。
更大的问题是,米德在支持自己的“盎格鲁-撒克逊优越论”时,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却是杂糅了诸多学者的理论。
在其中,我们能够看到布尔斯廷的影子,也能看到马汉的“海权论”和地缘政治观点,还有波普尔的“开放社会”、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当然不能忘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这些学者的观点被生硬捏合在一起,大大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事实上,今天的美国无论在内政还是外交,都越来越趋向于米德提到的欧洲大陆曾经存在的那些“帝国”。
它傲慢地挥霍着200多年来积累的优势,而无视其它国家和文明的诉求。
于是,在未来的国际地缘政治中,美国可能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可能。
特别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之后,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有望重新从大西洋转回亚欧大陆,一旦美国无法正确应对这一趋势,就只能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那时的美国毫无疑问将会面临真正的“衰退”。
也正因此,被米德看作是“知音”的福山,却突然“叛变”转向另一阵营。
所以,米德对于“美国衰退论”的驳斥,确实是在提醒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却也显示出,美国精英知识分子对于美国霸权(用作者的观念来说就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强势)的维系,或许已经失去了自信。
(作者为财经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