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文言文虚词

18个文言文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另补充:然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文言文中的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
一般来说,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1)副词:①程度副词:如: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②范围副词:如: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啻(chì) ③时间副词:如:既、业、已、曾、尝、初、向、昔、适、方、会、立、且、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cù)、须臾、未几、无何④情态副词:如:诚、良、信、必、固、实、渐、稍、徐、遽(jù)、竟、终、卒、果、故、徒、几、乃⑤语气副词:如:庶(shù)、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⑥否定副词:如: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⑦谦敬副词:如:窃、辱、伏、幸、敢、请、敬、谨、枉、猥(2)介词:如:于、乎、以、为、与、自、从、由、因、用、至、当、缘、见、被、比、方、值(3)连词:①表并列:如:与、及、且、而、以、亦、载……载②表承接:如: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③表递进:如: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④表选择:如: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⑤表因果:如: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⑥表假设:如:若、苟、而、如、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⑦表条件:如: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⑧表转折:如:但、然、而、则、顾⑨表取舍:如: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4)部分代词:①人称代词:如:吾、我、余、女、尔、而、若、其、彼、伊、予、汝、乃、之②指示代词:如:此、是、兹、斯、其、夫、之、彼③疑问代词:如:谁、孰、何、曷(hé)、胡、恶、安、焉④无定代词:如:或、无、有、莫(5)语气词:如:者、也、兮、矣、焉、耳、而、云、乎、邪、耶、哉、欤(6)谦词:如:诸、焉、盍、叵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一)用作连词。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详解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女口: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女: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女: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 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女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女口: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二、用作连词。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 也(yě):表示同样、并且的意思。
2. 乃(nǎi):表示是、就是的意思。
3. 莫(mò):表示不、没有的意思。
4. 亦(yì):表示也、同样的意思。
5. 皆(jiē):表示都、全都的意思。
6. 或(huò):表示或者、或许的意思。
7. 岂(qǐ):表示表示反问的意思。
8. 弗(fú):表示不、没有的意思。
9. 非(fēi):表示不、非常的意思。
10. 斯(sī):表示如此、这样的意思。
11. 前(qián):表示之前、以前的意思。
12. 后(hòu):表示之后、以后的意思。
13. 亦(yì):表示也、同样的意思。
14. 者(zhě):表示人、物的意思。
15. 矣(yǐ):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的意思。
16. 乎(hū):用来构成疑问句的意思。
17. 焉(yān):用于构成疑问句或感叹句的意思。
18. 矣(yǐ):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的意思。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18个文言文虚词详细注解及举例

18个文言虚词集录1.而(er)(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示假设关亲。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_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通”呵”,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全)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不受教者常有一二。 4、公问其故。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则齐国其庶几乎?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4、若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 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6)“何意”:⑴什么意思。 却不害我, 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何由知吾可也?
(8)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叽者、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详解: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 •表示因果关系。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文言文常用虚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一、而㈠[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
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
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
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
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
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
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
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
例:今之从政者殆~!㈡[néng]名词。
才能。
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㈠[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
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
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
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
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㈡[hè]动词。
担,负。
通“荷”。
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
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
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
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
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
1、相当于“你”。
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
文言虚词(整理稿)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小学而大遗 (《师说》)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 (《逍遥游》) 夜缒而出 (《烛之武退秦师》) 垂头而睡 (《秋声赋》)
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 什么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凭 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翌日,以资政殿大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三)用作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选择,可译 为“还是”;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 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四)用作助词,在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 义,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 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如: 夫夷且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的 动作行为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如: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2)因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 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 “可”“多么” •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 ③代词,译为“其中”
• ④代词,译为“你的” • 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 • ⑥代词,译为“它的” • ⑦⑧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 是„„”
• 【参考译文】 •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 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只吃吃,饱饱 口福。”狼说: “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 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 “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 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 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 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 一项是( )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 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 真 ④是吾师也 •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 【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
• 4.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 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 君 •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
•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 为 • (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
• ①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 译为“莫非”“莫不是”。 • ②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
• 以上双音节虚词虽在历届高考中未设题 考查,但在文言阅读考查材料中时有出 现。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文意。
• 2.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 (1)语境推断 •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 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 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C项“乃能屈 志戎旅”中的“乃”易误解为“于是”, 而结合上文“幼有业尚”和下文“既从 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可以看出,
•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 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 字意思相同。 •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 【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 “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 “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 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 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 【答案】 D
• 第二节 文言虚词
•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 •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 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 “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 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 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 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 “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愤然离去。
• 【参考译文】 •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 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 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 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 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 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 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 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 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 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
•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 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 逃,则人谁肯固矣!” •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 同的一项是 ( ) •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
• 【解析】 B项的“为”是动词,译为 “作、做”,其他三项中的“为”均为 介词;A项的“为”译为“被”;C项的 “为”出自《项脊轩志》,译为“对”。 D项的“为”,译为“替、给”。 • 【答案】 B
•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 ⑨________ ⑩________ ⑪________ ⑫________ • 【解析】 “其”作主语、宾语、定语, 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 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
• 1.与例句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 一项是( ) • 例: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A.家祭无忘告乃翁 •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C.此乃勇士也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解析】 例句中“乃”是副词,就。
• 【参考译文】 • 洪水滔天,鲧偷天帝的神土来阻挡洪水, 没有等待天帝的命令。天帝派天神祝融 在羽山郊外杀了鲧。鲧从肚子里生儿子 禹。天帝于是命令大禹最后铺土来安定 全国土地。
• 【参考译文】 • 建中四年,项城被叛军围困。县令李侃, 不知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你, 是本地县令。叛军来到就应当守卫县城,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 也是你的职分。你如果逃跑,那么谁还 肯坚守呢!”
•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4题。 •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 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 “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 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 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 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 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
•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 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 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 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 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 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 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 各类实词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 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 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 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
• 【参考译文】 •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 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 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 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 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 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 “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 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
•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 书幽芳亭记 • □ 黄庭坚 •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 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 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 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 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 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
•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 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 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 也。《离骚》曰:“子既滋兰之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不独今,楚人 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 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 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 起视椒榝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
•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 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 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 “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 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5.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 【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
• 6.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 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④ • 【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 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
• 【解析】 A项“之”分别为代词、助 词;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但分别 表并列、承接;C项两个“为”分别为 动词、介词;D项两个“虽”均为连词, “虽然”。 • 【答案】 D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起视椒榝则远矣 则:却 • B.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耶:语气词 • C.雪霜凌厉而见杀 而:连词,表转折 • D.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者:„„的 情况 • 【解析】 C项“而”应是表承接关系
•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 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 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 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 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 “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 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 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 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水浇灌就香气芬 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
• (7)代入检验 •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 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 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 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 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 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 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 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 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选自 《山海经》)
• (5)关照全句 •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 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 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 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 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语
• 【参考译文】 •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 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 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 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兰花,那 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 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 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 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 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 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 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