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机父母最好的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教机父母最好的选择
第一篇:早教机父母最好的选择
儿童早教机父母最好的选择
儿童早教机对孩子的吸引力和早教机给孩子的帮助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妈妈选择儿童早教机的理由。

的确啊,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技高一筹啊,是吧?
同时,也有些人觉得早教机没有用,不过就是一个小玩具而已,而且从这么小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很不好。

当然贝佳依以前也说过,早教机只是一个辅助妈妈的工具而已。

但是,虽然是辅助也是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的。

况且早教机对孩子是没有伤害的,有的只是对孩子潜力的挖掘和智力的开发。

其实,早教机并不是简单地教孩子背几句诗词,算几道数学题,写几个汉字,他给孩子的是在快乐的游戏中接受知识的教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许多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有就是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时间照顾好宝宝,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许多的妈妈选择了早教机,他就像一个小保姆一样,给孩子一点点的灌输着知识。

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快乐开心的,而且还有可爱的早教机陪伴,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啊。

贝佳依博客
第二篇:如何选择好的早教中心
玉米妈妈:今天的主题是如何为宝宝选择亲子园和早教中心。

因为每年的
8、9月份都是为孩子选择幼儿园、亲子园的月份。

高寿岩:对,因为气候比较适宜。

高寿岩:我刚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困惑。

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员,可能我学习了很多年这样的专业,而这个行业又是新兴的。

学前教育专业在中国历时久远,但是早教专业确实是新兴行业。

到底有没有用?当时大家想这个事情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小时候。

比如说我小的时候没有任何早教,也长大了,所有的家长都这么认为。

没有经过早教,我是成长硕士、博士了,所以那个时候对早教是否有必要的争论还是挺大的,毕竟是新生事物。

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从业,看过各家的早教机构。

我也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早期教育,后来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

我大概总结了这么几点,第一点从大脑科学的角度来讲,证明早期的教育和早期的开发,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在此之前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说,我认为它很重要是基于经验,教育过的跟没教育过的不一样,或者我身边的某某某,是这样一个观点和出发点。

后来,大脑科学的研究,发现确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脑的发育有两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一个就是在6岁前,另外一个是在青春期。

从科学研究的证明来讲,孩子大脑的发育,并不是一个匀速的过程,它存在某个关键的阶段,如果我们施以正确的影响,对孩子肯定有帮助。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对我这个从业者来说,也就是我找到依据了,不是说我老师说的,或者我们学校哪个老师说的。

在美国差不多从90年代开始,他们就进行了大脑的研究,所以这些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依据的。

第二就是作为中国的这个独特的一个孩子生活的环境,就是说独生子女。

基本家里头都会是二对
一、四对
一、六对一的环境,所以独生子女造成我们对孩子非常大的期望值,甚至不自觉地或者无意识状态地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出现了偏差。

所以,中国的早期教育比别的地方显得更重要。

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环境。

如果不是独生子女政策的话,我们的孩子会从兄弟姐妹同伴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而现在这些东西我们需要额外提供。

第三就是从家长的需求来讲,竞争平台的提高。

以前我们都说我们那个年代什么也没有学过,甚至有的家长说我连幼儿园都没有上,现在也好得很。

但现在的环境是,如果说别人在前进,你即使保持在原地踏步的状态,相比较而言,你都在后退。

而大家在讲某一个优势的时候,是相对的优势,而不是绝对的,肯定有一个参照物比较。


以,当社会上几乎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孩子上早教课的时候,对于另外20%-30%的家长来讲,实际上就是在后退了,因为别人都在往前走。

所以,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基于科学的研究成果,还是中国独特的独生子女的环境,以及家长的期望,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适宜的早教还是有帮助的。

玉米妈妈:现在的早教是不是也分不同的门类?还是大家其实方向上,或者基础理论的架构上是一致的呢?
高寿岩:其实可能大家基本问题达成的意见是一致的,比如说孩子的发展,环境对他的作用非常大。

孩子需要跟伙伴、跟成人互动,在发展的方向上,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讲,可能每个研究者研究的方向不一致。

从从业者的角度来讲,他可能跟从业者的观念,理论,或者认知的资料不同。

可能会涉及孩子发展方方面面,应该不是说有分歧,而是不同的一些方向,或者不同的领域。

比如有专门做孩子运动发展的,有做音乐发展的,有做智力开发的,有做情商发展的。

其实这些都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这只不过是孩子发展不同的方面而已。

玉米妈妈:每家侧重点不一样。

高寿岩:对,我们想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

咱们后面可能要分析这些的时候,你也会看到各家的特点也跟他们所信仰的教育相关,就是说哪类早教机构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更重要,跟他整个理论的基础是有关系的。

玉米妈妈:多大的孩子你觉得家长可以开始带他们上这种亲子园呢?
高寿岩:我觉得一岁左右吧!通常可能各家早教机构都是半岁以后比较多一些,这个时候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清醒时间,因为孩子的生理还不是特别规律,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清醒。

再一个是逐渐满足孩子的交往需要,他会希望更多的交往环境。

我刚才提到了关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社会,因为他没有伙伴,所以他需要伙伴。

通常半岁以后,这个孩子可能开始认生,他可以分辨他的亲人。

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让他慢慢过渡到一个更大的社会中去,对这个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讲,通常是一岁左右好一点,半岁以上,
可以选择一个适宜的机构进行早教。

玉米妈妈:现在各家的早教机构包括亲子园都有提出让大家试听的过程,“试听”这个概念,大概什么时间开始的?
高寿岩:其实我觉得试听反映了一个早教的状况,就是竞争的加剧,现在大家的选择这么多。

以前只是很少几家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认同他的理念,环境不错,老师还可以,你就会选择。

但是随着早教机构越来越多,家长就会说我真的要看看你上的这个课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认为试听课第一是为了家长的感受,第二想看看这个孩子的表现。

应该说试听是在21世纪才开始的。

玉米妈妈:也就是最近这些年。

对,在早教刚刚开展的那几年,并没有试听的概念,那时候选择少,家长的眼界也不宽。

现在很多家长很理性,他会自己甄别和判断,然后根据他对这个机构的印象,包括自己家宝宝在这个课程中的反映来决定选择哪家。

玉米妈妈:红黄蓝起步很早,今年是第11个年头了,在中国早教领域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您一直在负责整个的教学教研的部分,那么早教课程的设置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高寿岩:在红黄蓝我们整个的出发点就是完成0—6岁的完整的早期教育,这是我们基本的出发点。

因为我们发现教育的效果是需要积累的,胎教对孩子有帮助,但是如果这些帮助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能得到有效的延伸和巩固,它可能会消退掉。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希望在学龄前给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教育。

也就是说他先期取得的成果,能够在后期运用和发展。

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在这个课程中,它是贯穿,就是说0—6岁是通过五大核心课程来体现的。

一类课程是综合性的课程,就是亲子课程,这类课程适合刚刚开始从
6、7个月开始,来选择课程的孩子。

这个课程的特色,就是非常全面。

因为在红黄蓝,我们强调孩子六大领域的发展,身体规格的发展、个性社会性的发展、认识理解世界、语言发展、认知发展、还有一个艺术与创造性的发展。

在整个的亲子课程里面,你会看到这六大领域都会有。

孩子越小,对他的教育更应该是全面的,而且是启蒙性
的。

我们就是要奠定一个非常广阔而有坚实的基础,并不一定在某些方面做很深,但是孩子需要方方面面的经验。

因为他如果在早期积累各方面经验越宽广,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更有利。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他曾经接受类似的刺激,那么以后他再接受这样经验的时候,新的经验跟他原有的经验差异过大,孩子就会选择去拒绝。

如果差异过小的话,他会觉得没兴趣,而一个适中的差异他会感兴趣。

所以,小的时候应该给他奠定一个发展的基础。

比如说在某一方面,比如说在音乐或者在运动、或者在智力开发方面,做足了文章,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不是我们建议的。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整个的课程方面也会有一些方向性的分化,比如说除了综合课程以外,从两岁孩子开始,我们会有语言课程。

语言课程,一方面是培养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语言能力,交往的技巧;另外一个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能。

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说,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有帮助,特别是我们现在面临这么多的电子媒体,还有信息,包括电视对孩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一定要从小时候培养。

另外还有一岁就开始的音乐课程,可以对他提供一个宽泛的音乐环境,让家长跟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互动,陶冶孩子的情操,对他以后艺术素养的学习奠定基础。

有很多家长关心我的孩子能不能聪明一点,其实每个家长都这么想。

那么从3岁开始就有一个思维的课程,思维就会直接针对孩子在思考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思维的品质,包括我们对孩子思考的过程做分析,然后从中提取关键的策略。

这个也是基于我们在做这个课程的时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虽然说小的孩子,他在思考的时候,并没有能力去产生这种有效的策略,但是他可以运用。

也就是说他自己想不出来这个办法,但是你可以教他运用这个办法。

所以当你教他一种非常简洁方便的方法思考的话,对他以后的学习会奠定很好的基础。

包括我们平时说的注意力、记忆力、分析、逻辑、判断、推理等等,这些都是以后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他需要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这个会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两类课程,这也是我觉得在机构中的两个过渡
课程,因为我们一直提倡从0—6岁完整的早期教育。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面临两大转变,一个是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转变,一个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我也经常关注红孩子论坛,有的妈妈会担心孩子上幼儿园会不会哭,担心他有什么话不会跟老师讲,上小学以后,担心他不会做作业。

所以,我们也设有这两类课程,一个是幼儿园的入园过渡课程,一个是入学准备,一个是幼小衔接,一个是家幼衔接。

我们更多的是从生活的规律、行为的规范、自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来适应新环境。

很多孩子上幼儿园、包括上小学的时候,其实他各方面发展都不错,但是交往能力方面吃亏了。

因为他接触的新朋友很少,平时接触的环境很少,他进入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就影响了他的交往,会给他带来非常不好的体验,所以会在这些方面帮助他。

玉米妈妈:我们会通过这两个课程,让他对一个新环境更加适应,做好身心的准备。

高寿岩:对,如果是入小学的话,知识性、能力性的东西会有,更重要的是交往和习惯。

玉米妈妈:也就是说孩子从0—6岁,红黄蓝准备的是一个完整的幼教体系?
高寿岩:对,这是我们的核心课程,希望对孩子通过我们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经验的准备,让他从人生最初6年的阶段跨越到小学,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并不强调过度开发,所有的事情要建立在孩子的兴趣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孩子要非常开心地完成这些我们设定的任务和教学目标,但是对孩子来说,他是很开心的。

玉米妈妈:您建议家长去亲子园、早教中心试听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点呢?
高寿岩:我先讲一下家长选这些机构的时候,首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要选这些机构,你对孩子有什么期望?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期望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选择。

我会接触到我们的一些家长说,我觉得孩子需要一个伙伴,有些家长会这么想。

有的家长直接说我的孩子比较胆小,我希望有一个环境。

还有的家长会说自己已经没有能力跟他做游戏了,我不知道跟他玩什么、说什么。

有些家长觉得
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等等不同的需求,有些家长会说,我只想给孩子找一个玩的地方,有些家长说一定要学到某些东西,有些家长说不光孩子学到东西,而且对我要有启发。

所以,一定要想清自己的需求。

找一家专业机构,就是为了帮家长或孩子去做一个引路或者更好的规划。

想清自己的需求以后再去试听以后,咱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首先这跟你要的需求是不是一致的,比如说有些机构注重知识和能力,但是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快乐,那么就不适合你,但是有的孩子觉得很好,这就是不同需求的满足,所以这是我们第一点考虑的。

考虑完了以后我们再来讲这个就是关于共性的,就是试听课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哪些?
第一点,就是你首先关注它的课程是否有体系。

现在我们说这个机构在中国属于一个非常蓬勃发展的阶段,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机构都有,有国际的品牌,有国内的品牌,还有幼儿园办的,还有一些从来没听说过的。

还有就是私人说我对这方面有经验,我就开设这样一个小的机构,然后为这个家长提供服务。

不管是什么样的机构,你首先就要看看它是否有体系?因为有体系的话,意味着他们对孩子做过研究。

做过研究的话,他会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去设置相应的课程,然后适合这个孩子的发展状况。

如果说这个课程没有体系的话,我们就很难说,它是否东拼西凑。

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就是我们关注的课程内容方面,这个当然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实际上越小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他更多的、更大范围的一种体验。

而且越小的孩子,他的这个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越短,也就是说他不会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项,他可能玩一会就走掉了,这很正常。

所以你就看他这个课程跟咱们孩子的状况是否匹配。

比如说长时间的运动,长时间的静坐的活动,这些都适合不适合孩子。

对孩子来讲,我们是动静交替的,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来讲,他也不会疲劳。

这是一点,就是你看他的课程内容是否跟孩子的这个情绪吻合的。

还有一点家长需要关注的,就是说你要看一下自己孩子的这个情绪状态,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在亲子园可高兴、可兴奋了,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

其实不尽然,其实孩子他的这个情绪是处在
一种中等愉悦的时候,并不是说他兴奋极了,如果这个孩子太兴奋了,实际上这个时候,他的注意力并不是说集中在这个课程上面。

如果说孩子不是特别得兴奋,好象对他没有太多的吸引力,那这个效果也不好。

要保持中等愉悦的情绪,那个时候你在孩子脸上看到的表情是兴趣。

兴趣是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因素,不一定是非要说特兴奋,那样孩子很疲惫,时间长了对他并没有好处。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兴奋的时候,我们要适当给他降下来,不要让他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这也不是我们期望的方式。

这是课程方面。

还有就是关注早教机构的老师,大家肯定会认可这一点,不管这个老师是什么样子的,首先一点她是爱孩子的。

这一点大家肯定会认同,所以的家长都会说,首先她爱不爱孩子。

所以你要看他是真的爱孩子,还是一种职业性的。

你能从她的眼神、表情看出她对孩子是不是出于真心的。

不管多小的孩子,他对人的情感是非常敏感的,通过表情、通过肢体动作等等,如果他发现这个人非常喜欢他,非常喜欢跟他互动的时候,孩子会得到积极的认可,那就是说他跟老师的互动是积极的,不管是人际方面、还是安全感方面。

如果这个老师不是真心喜欢孩子,觉得只是我的一份工作,我还得装出爱孩子的样子,其实有些细微的差别,也会给孩子传递出信息。

玉米妈妈:那就是说选早教中心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看看这个老师,他对这个老师有没有感觉,喜欢不喜欢这个老师。

家长要关注到这一点。

高寿岩:但是有一点例外,就是孩子处于认生期的时候,还有就是本身很敏感的孩子,所以要观察这个孩子本身的状态。

比如说这个孩子会喜欢其他的陌生人,会喜欢其他的老师,只对某一个老师觉得有一点问题,那是很正常的。

再一个就是我们要考虑老师的专业性,其实很多人觉得说,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教的,我们教的东西也非常浅显。

实际上老师非常了解孩子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

老师会在整个课堂中对孩子的吸引力非常好。

专业性强的老师,他会了解说,这个孩子的发展,因为这个毕竟是早教中心的课程,即使是小班,它也会适合十几个孩子,
每个孩子他的发展水平有差异,专业性强的老师,会在这个课程基础上,为不同的孩子设计梯度。

比如说他发现这个东西很难的时候,他会用一个很简单的变化,让这个孩子有成就感。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会认为拼图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他的智力开发都很重要。

因为他需要观察力、认知力和推理能力,但是对有些孩子可能偏难,孩子没有成就感,太难,他会放弃。

但是如果有这种专业性的老师,他会做一些小小的变通,会把这件难的事情降低难度,比如说八块拼图,老师会放好三块,这五块给孩子提供一个线索。

他会有一些这种临时的变通方式,这就是说他会了解孩子的一个发展状况。

这一点专业性,也会是很重要的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说我希望家长一定要看中老师跟孩子的互动,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

作为老师,不能像一个演员在那里表演,我们的老师很像演员,很年轻、也很漂亮,能歌善舞,她会沉浸在自己的表演当中。

而有时候这种表演会忽视孩子,所以你并不是一个演员的角色,我们的演员是家长和孩子,这是我们的演员,我们是需要把这些演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我们一起来互动,老师是一个导演的身份。

可能有些老师说自己表演非常好,但是他不注重跟孩子的互动,包括她不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语速、行为、以及跟孩子的互动方式,所以这一点也是家长要注重的。

玉米妈妈:今天我们谈得非常深入,高老师给我们解读了很多关于早教或者是亲子园里面的很多秘密的东西,家长们在做这些工作中,如果不从专业的角度看,可能会忽视的,这个视角是不一样的。

最近我们红孩子社区也在做说说我宝和亲子园(幼儿园)的征文活动,已经有不少的妈妈在写自己孩子上的亲子园和幼儿园的情况,每家的说法不一样。

我观察到一个问题,当孩子开始上亲子园的时候,有的时候出现他对哪里都非常好奇,然后不停地走走看看,有不少的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就是说是不是因为这个早教园对我的孩子没有兴趣,所以我的孩子一直在跑。

也有妈妈提出不同的观点,就是说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中,都会有这样的过程,到处走走看看,对这个环境好奇,这是
很正常的现象。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大部分的孩子在进入亲子园的时候,他通常的表现状况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高寿岩:应该说有三种情况,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会受到这个活动的吸引。

因为这种活动形式在家里他很少见到,但是会有两类孩子,可能是说我们家长不愿意看到的方式。

一种就是到处走走看看摸摸,我不管你们做什么,我就做我自己的。

还有一类孩子就是比较胆小的孩子,可能一直就在妈妈的身上,甚至说有的孩子连教室都不会进的,一直就在妈妈的身上不下地,基本就这三类。

玉米妈妈:有什么应对的方法吗?
高寿岩:其实就是那一类胆小的孩子,如果你去跟那些家长沟通了解的话,通常这些孩子都是祖辈带大的,爷爷奶奶带的,平时交往环境少、家里看到的人少,也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环境。

他平时接触陌生的环境少,而且他在家里看到的就是那几张脸,忽然看到这么多陌生的脸,他就不太习惯。

这样的话,就要一点一点给他脱敏,可能到这边的时候,只让他跟一个老师接触,像这样的孩子,如果三个人一起围上来,就会吓哭他。

对于那种经常游走的孩子,有一种就是说他是短暂的兴趣,这个很好办。

当他发现说我都知道的,这边就是这样一个架子,那边是一个老师用的框,然后老师还会有什么,他就会参与到活动中来。

还有一类孩子,或者是他处在一种行走敏感期,或者他的学习方式是靠运动的学习方式,这类孩子相对比较麻烦,我们要花一点时间。

其实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学习方式,支持孩子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我们整个的教育体制中是不接纳的,也就是说即使你在这个学龄前的时候,我说你可以这样学习,但是一到学校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问题孩子。

因为别人听讲的时候,他就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多一部分孩子会用这种运动去学习,通常这些孩子的运用能力很强。

像这种,我们通常会给他一定的空间,逐渐地让他也来适应这个集体,通常即使他在行走,比如说老师进行一个新活动的时候,都会召唤他,让他再次加入,他可能会观察、参与一两分钟,然后继续探索。

但是他探索的时候,他虽然在走,但是他比坐着的孩子学得并不差,他都听着,碰到好玩的他也拿一个。

所以老师换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