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沪举行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模式与战略规划

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模式与战略规划
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模式与战略规 划
•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述 • 发展模式 • 战略规划 •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述
历史背景与现状
1956年
中国航天科技事业起步,成立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
1970年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中国航天科技注重创新,通过持续投 入研发力量,推动航天技术的不断突 破和升级。
开放合作模式
国际合作
中国航天科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和 地区开展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资源共享
通过开放合作,中国航天科技实现了资源共享, 提高了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
技术交流
开放合作模式促进了技术交流,推动了中国航天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
01
02
03
04
深空探测
继续推进火星、小行星、彗星 等深空探测任务,开展更远星
球的探测预研。
载人航天
加强空间站建设,完善载人航 天体系,提高航天员驻留时间
和执行任务能力。
卫星应用
加强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 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 级,提高卫星应用服务水平。
火箭技术
中期规划(X-X年)
重点任务包括推进载人登月工程、火星探测计划、小 行星探测计划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强卫星 导航、遥感、通信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提升航天器 的智能化和自主化水平。
中期规划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关键阶段,主要目标 是实现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 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长期规划的实施将为中国航天科技的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军事理论课笔记考试必备

军事理论课笔记考试必备

部分构成:课堂笔记+书本重点课程要求:1)了解:国防基本概念(规律、精神)新中国国防伟大成就2)强化:国防观念3)激发:新中国国防自豪感4)增强:建设我国现代化国防使命感责任感第一部分:书本划线部分第一章:国防概述:1.国防概念:(P3、)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器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是国家生存(安全)和发展(经济)的安全保障。

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决定国家的性质。

国防任务:1)对内任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制止武装颠覆,捍卫主权,领土,民主安全2)对外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第二炮兵)——防备、抵抗侵略2.国防的基本要素:(P4)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科技要素、自然要素、军事要素3.国防职能:(教授课堂版本)(P7)一个国家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本国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政府组织。

1)保卫国家主权: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家内部和外部事物而不受他国干预和限制的最高权利和尊严,它是一个国家的存在的根本标志。

2)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国家领土是指在一国主权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领土和国家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必须不断强化国防力量。

3)保卫和追求国家利益:主要国防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因此,国家利益是国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国防建设的首要目标和最高原则。

4)维护国家荣誉: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利益,民族精神社会制度外在表现要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家。

(书本版本):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安全、保障国家发展、巩固国家地位4.现代国防的基本类型与特征:(P9)侵略扩张型、自卫防御型、互相联盟型、自主中立型第二章:国防法规1.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军事训练?(P31)大学生军训是培养人才、履行国防义务和权利的需要:是履行法规的一种形式;是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是军训现代化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串讲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中图版2024)

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串讲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中图版2024)

——

1973年
发射了

开始建设 国际空间站 1986年 长期停留的空间站。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供人类
现在
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是第一个国际合作建设 的空间站,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空间站,从2000年至今, 一直保持在轨工作。
二 太空探索
考点3 空间站建设
国际空间站
二 太空探索
考点3 空间站建设
中国空间站
C正确
D.探月工程使得我国独霸月球
人类应和平利用太空,中国不会独霸月球,D错误
二 太空探索 考点1 探月工程
考点特训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
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之旅。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024年是我国探月工程实施第20年,我国积极实施“探月工程”有利于(
3.我国在火星探测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和成就,体现出我国( )
A.经济的高速发展 B.繁忙的国际贸易 C.对太空资源的占领 D.强大的科技实力
相关性不大 相关性不大
相关性不大 正确
二 太空探索 考点3 空间站建设
定义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中长期停留、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的重要平台
1971年
发射了世界上
完成下面小题。
3.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
地球
近及远,地球是(

A.第1颗
B.第2颗
C.第3颗
D.第4颗
一 地球在宇宙中 考点3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一 地球在宇宙中 考点3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形成主要生命条件
产生原因
外部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毕业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精讲 第三篇 时事热点 直击考场 专题三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初中毕业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精讲 第三篇 时事热点 直击考场 专题三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新是
( A)
①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③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④解决当前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21 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过去的一年,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大 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有
材料一:2021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 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材料二:2021 年 1 月 5 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上讲话指出:2021 年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新技术研发 应用。
材料三:2020 年 8 月,华为悲壮地宣布:由于美国制裁,9 月 15 日 之后,华为的麒麟高端芯片将无法制造,成为绝版!华为虽然能设计出 世界一流水平的 7 纳米手机芯片,但国内没有一家芯片制造厂能生产出 来。华为的芯片再好,离开了台积电,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①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科技创新是我
国工作的中心 ③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④科技创
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21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我
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
发展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科技 引领 未来
建设 创新 型国 家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完强善自创主新创制新度能保力障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0月时事政治

10月时事政治

10月时事政治2019年10月时事政治1. (单选题).10月3日晚,在2019年多哈田径世锦赛女子铅球决赛中,中国选手、卫冕冠军()以19米55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田径队在本届世锦赛中夺得的第三枚金牌。

A. 梁瑞B. 刘虹C. 陆敏佳D. 巩立姣参考答案: D2. (单选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4日会同行政会议决定引用《紧急情况规例条例》订立《禁止( )规例》,于5日零时起生效实施,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止暴制乱。

A. 集会B. 蒙面C. 暴力D. 非法示威参考答案: B3. (单选题).2019年10月5日电,( )成为首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保护行业标杆,创造的大熊猫保护体系,堪称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A. 卧龙B. 佛坪C. 四川D. 宁陕参考答案: A4. (单选题).2019年10月5日2时51分,高分十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 ),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A. 可见光遥感卫星B. 微波遥感卫星C. 科学探测卫星D. 光谱仪卫星参考答案: B5. (单选题).2019年10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数据,截至2019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924亿美元,较年初上升197亿美元,升幅( )。

A. 16%B. 6%C. 1.6%D. 0.6%参考答案: D6. (单选题).2019年10月6日电,位于天安门内的国旗护卫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 )制服团体的青少年。

带其参观过国旗护卫队荣誉室,还与奥运冠军、深潜英雄们分享成长经历,并携手共唱《我和我的祖国》。

A. 香港B. 澳门C. 台湾D. 港澳台参考答案: A7. (单选题).2019年10月6日电,横贯三峡库区的( )已完成基础工程总量的80%以上,将在原计划2022年建成通车的目标任务下提前到2021年底全线贯通。

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模式

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模式

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模式航空航天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进步的前沿阵地。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中,国际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企业和科研团队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在航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是联合研发项目。

在这种模式下,多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和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成果。

例如,国际空间站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联合研发项目。

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共同参与了这个项目,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了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

在这个项目中,各国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美国负责提供能源和生命支持系统,俄罗斯负责提供推进系统,欧洲航天局负责提供实验舱等。

通过这种合作,不仅降低了单个国家的研发成本和风险,还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和效率。

另一种常见的国际合作模式是技术交流与共享。

各国的航天机构和企业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技术研讨会等形式,分享各自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

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还能够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例如,每年举办的国际宇航大会就是一个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航天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此外,各国还通过派遣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互访和交流,深入了解彼此的技术和研发情况,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基础。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中,还有一种模式是项目合作。

这种模式通常是针对特定的航天任务或项目,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完成。

例如,在火星探测任务中,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通过合作,实现了对火星的探测和研究。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各国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资源优势,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职责。

有的国家负责提供探测器的研制和发射,有的国家负责提供地面支持和数据处理,有的国家负责提供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等。

通过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提高任务的成功率和科学价值,还能够促进各国在航天领域的共同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

中国国家航天局

本文由驭风遥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所属分类: 所属分类: 天文航天参与讨论中国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于 1993 年 4 月 22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录主要职能组织机构领导国际合作航天体系 [显示全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航天政策和法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航天发展规划,计划和行业标准负责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与立项审批,负责监督,协调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执行负责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综合计划司:负责组织研究航天发展规划,编制航天年度计划.系统工程司:负责组织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重大航天科研型号的研制,生产与试验. 科技与质量司:负责组织开展航天预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标准;建立航天质量控制体系. 外事司:负责组织,协调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国家航天局领导层由局长和两位副局长组成: 局长:孙来燕副局长:金壮龙副局长:罗格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欧签署航天领域协议 2006 年 11 月 2 日~7 日,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第34 届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 CGMS 的正式成员,中国国家航天局承诺为 CGMS 成员免费提供海洋一号卫星数据.在本次会议上,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张伟司长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始终坚持中国国家航天局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五年,中国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将初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努力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会充分利用CGMS 这个平台与各航天组织和卫星用户组织共同探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技术和政策问题.积极参与 WMO 天基系统计划,为 CGMS 成员提供更多对地观测数据. 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正式成员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 ) 2007 年 5 月 24 日,中国――欧洲空间局航天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空局总部举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委员会中方主席孙来燕和欧空局局长,欧方主席道达尔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了 2007 至 2008 年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并成立了空间科学和探测,微重力,教育,对地观测等四个工作组. 双方还就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支持协议达成了一致. 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优势互补, 促成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欧航天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国家航天局: 国家航天局: 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 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 参与航天技术的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航天型号的研制,试验与生产.中国国家航天局应用部门: 应用部门: 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提出航天技术应用需求和应用发展思路,开发应用领域.大学与科研机构: 大学与科研机构: 指从事航天领域先期技术探索与研究, 空间科学研究, 学科及专业发展和航天人才培养等航天活动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主要有中科院,相关大学.发射测控基地: 发射测控基地: 承担航天型号的飞行试验和发射任务的测试,发射,测控及相关后勤保障任务等.探月工程中心: 探月工程中心: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 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 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 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 指为推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航天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推广应用而成立的各种学会, 协会等团体或组织.商业公司: 商业公司: 指为商业目的而运作民用航天活动的公司.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大事记1956 年 2 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 年至 1967 1956 年 3 月, 国务院制订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其中提出要在 12 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 年 4 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年 5 月 10 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 月 26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 年 10 月 8 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6 年 10 月 15 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7 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1958 年 1 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 年至 1967 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 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8 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 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 年 2 月 19 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 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 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 年 3 月21 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63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1964 年 4 月 29 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 1970 年或 1971 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 年 6 月 29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 年 7 月 19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 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 1965 至 1972 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5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1966 年 6 月 30 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 祝贺发射成功.1966 年 10 月 27 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 年 11 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66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 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 年 2 月 20 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 年 1 月30 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1971 年 3 月 3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 8 年. 1971 年 9 月 10 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 29 日返回地面. 1979 年 1 月 7 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6 月 1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1981 年 9 月 20 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 年 10 月12 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 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3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1986 年 2 月 1 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 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8 年 9 月 7 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88 年 12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 至此, 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1990 年 4 月 7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1990 年 7 月 16 日 9 时 40 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 年 1 月 22 日下午 18 时 23 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4 年 2 月 22 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1998 年 5 月 2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1999 年 11 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2001 年 1 月 10 日,2002 年 3 月 25 日,2002 年 12 月 30 日,我国先后 4 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 个小时 23 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 3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 年 10 月 12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主要成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 年 11 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 年 10 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 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中国国家航天局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我国研制的 12 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91 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 70 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 28 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 和 CAST2000 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 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1992 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集智攻关, 2003 年 10 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 年 1 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始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 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 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 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50 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前景灿烂,任重道远.国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龙头,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新篇章.为带动科技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一,卫星技术及卫星应用近 50 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1.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1970 年 4 月 24 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 美国, 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和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优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相当于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之和.1971 年 3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 8 年多, 远远超过要求的寿命,这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国共发射成功了 10 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包括 1981 年 9 月用 1 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 3 颗科学试验卫星,1994 年 2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 1999 年 5 月和 2004 年 9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五号和实践六号小卫星, 2003 年 12 月和 2004 年 7 月先后发射成功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小卫星,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 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 1975 年 11 月 26 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于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 5 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共计 22 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 21 颗,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 3 天增加到 27 天.特别指出的是,在 2005 年 8 月 29 日,我国成功实现了在同一天,同时组织第 21 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和第 22 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此举表明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 100 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3.通信广播卫星系列.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 5 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包括 4 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 3 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 2 个增加到 4 个,使电视转播能力由 2 个频道增加到 4 个,电话传输能力由 1000 路增加到 3000 路,设计寿命由 3 年增加到 4 年半.这些卫星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通信, 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使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7 年 5 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 24 个 C 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 8 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 网和电视传输等, 能同时转播 6 路彩色电视和 8000 门双工电话. 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 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 仅公众通信一项, 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国的通信卫星民族产业,"九五"期间, 中国开始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的研制开发工作. 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 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 以该平台为基础的鑫诺二号卫星已经研制完成,计划 2006 年底前发射升空.灵活便捷的运作方式和优越的性能价格比, 使东方红四号大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 目前, 以东方红四号大平台为基础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之中.4.气象卫星系列.1988 年 9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 年 9 月和 1999 年 5 月,中国再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后者于 2000 年 8 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列入世界业务型极轨气象卫星行列, 成为中国首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1997 年 6 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 105 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至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前 2 颗风云一号卫星装有 5 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 3 颗风云一号卫星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 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风云二号卫星装有 3 通道的可见光, 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 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中国西部, 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 台风等灾害天气造。

27178744_上海航天

27178744_上海航天

上海航天:坚持党建引领 锚定富国强军用奋斗实干铸航天梦 圆中国梦□朱珊珊 黄晓典2021年12月10日8时11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飞行次数正式刷新为“400”。

动员会上,型号总指挥慷慨激昂:“面对艰巨挑战,我们要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心态上要举重若轻,细节上要一丝不苟。

保持百倍定力,保持首飞作风,做好每个环节,成功一定属于我们!”这就是上海航天奋斗者的心声。

2022年3月29日17时50分,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航天”)在关键时刻赢下关键一仗!严峻复杂的防疫形势改变了很多,但航天科研生产的进度条始终如钟表般精准。

此次任务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2次发射,也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55次发射。

6月5日10时44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

发射约6.5小时后,神舟十四号经过精准的变轨和姿态控制,与空间站组合体实行径向快速交会对接。

上海航天承担了神舟载人飞船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的研制工作。

6月23日10时2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A星、B星、C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正式吹响了2022年后续超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冲锋号。

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等领域。

有着“金牌火箭”美誉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上海航天坚持党建引领、彰显央企担当,不断探索党建融入新途径,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力、凝聚力、带动力、执行力、创造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科研生产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上海航天人正用一次次“变轨”突破,诠释着航天人的追求,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长征”五号: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旗舰

“长征”五号: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旗舰

s PECIAL SUBJECT 专範扌艮這§ “矣萨二乔看義爺誦血扁祐
信息管理、速率陀螺与惯组角速度信息系统级故 障诊断和重构控制等冗余技术。构建了飞行控制、 贮箱增压、推进剂利用的集成数字网络化架构,确 保了火箭安全可靠飞行,使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指 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长征”五号火箭采用5m芯级直径、助推前 捆绑传力结构形式,全箭的动力学特性异常复杂; 助推器和芯级分别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 氧发动机,助推器发动机推力占比90%以上,姿控 稳定性设计难度大。首次论证采用了助推与芯级发 动机联合摇摆控制技术,攻克了异类发动机联合 摇摆稳定性控制技术,建立了大型火箭稳定性分析 方法及设计、仿真、试验等工程实现体系,解决 了多输入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难题。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李东 王珏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李平岐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低温运载火箭 ,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正式 开始工程研制;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取得圆满成功;2020年 7月23日彳“长征”五号火箭执行首次应用性发射,成功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 准确送△導隽塑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探测器也是世界航天史上发射过的最重的火星探测器。“长 征尹茅災侖箸次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其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行星际探测的序幕 ,使得我国的航天发 釵篦勿逐Ff—个新台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及工程应用,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自 驟甦间的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更大、更强的空间探测及开发应用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 备徹强国的重要标志。
屮国桃炙2021年第6期'
图3 5m直就结构加工制造儒况
YF-77发动机是我国推力最大、燃烧室压力 最高的氢氧火箭发动机,与上一代氢氧发动机相比, 真空推力提高9倍,燃烧室压力提高2.5倍,氢泵 功率提高19倍,研制过程中突破了大推力氢氧发 动机启动控制、高性能稳定燃烧喷注器、高压大 热流推力室冷却、涡轮泵轴向力平衡等关键技术, 攻克了推力室高频燃烧不稳定、大悬臂高速柔性 氧转子气固耦合作用下涡轮盘振动抑制等技术难 题。YF-77发动机代表了我国氢氧发动机技术的最 高水平,其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氢氧发动 机的空白。

中国航天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航天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载人航天技术
空间站建设
中国已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多个 舱段,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载人空 间站,为长期驻留太空提供保障

载人飞船
中国已成功研制多艘载人飞船,如 神舟系列飞船,能够搭载多名航天 员进入太空,并进行空间站组装、 维修等任务。
月球探测计划
中国已实施多次月球探测任务,包 括无人月球车和月面采样返回任务 ,为未来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
提升民生福祉
航天科技在气象、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 ,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展示了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 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05 中国航天科技的未来展望
深空探测
探测器发射
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发射更多的深空探测器,以进一步探索太阳 系的未知领域。
2016年,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 第二个掌握载人登月技术的国 家,成功实施了“嫦娥五号” 返回试验。
2019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 架大型客机——“C919”,标 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又一重大 突破。
02 中国航天科技的主要成就
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已成功实施了多次载人航天 任务,包括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 空间站的建设与运营,实现了航 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的目标。
卫星技术
通信卫星
中国已成功发射多颗通信卫星,构建了覆盖 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 质量的通信服务。
遥感卫星
中国遥感卫星技术领先,具备高分辨率、高光谱、 全天候遥感监测能力,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 监测等领域。
导航卫星
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具备 全球服务能力,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 GLONASS系统并驾齐驱。

21世纪的全面创新管理和开放式创新—第5届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研讨会综述

21世纪的全面创新管理和开放式创新—第5届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研讨会综述

长陈劲教授及联合主席许庆瑞教授、吴晓波教授等 也分别 主持 了大会 主题 发言 。
由浙江大学以许庆瑞教授、 晓波教授 、 吴 陈劲教 授等为代表 的创新研究团队发起并创办于 19 年 95 的 IM T系列会议有着高度重视并密切联 系学术 SO 界、 产业界和政府的优 良传统 , 对来 自世界各 国的专 家学者和产业界等各界人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现 已成功举办 5 , 已经成为创新管理领域国内规 届 并 模最大、 水平最高、 并具有越来越重要 国际影响的高 层次国际会议 , 被英 国剑桥大学 M k r o 教授 ieGe r gy 誉为当今技术管理领域世 界三大 国际学术会议之
管、 政府科技政策与管理部门负责人参会 , 中海外 其 学者 近百 位 。 围绕 “ 1 纪 的全 面创 新 管理 和开 放 式创 新 ” 2世
这 一主题 , 在为 期 3天 的会 议期 间 , 国际创新 管理 领
域 著名学者 、英 国苏 赛克 斯 大学 ( n e i f 秀论文奖。 U i rt o v sy 经过会议 国际程序委员会的认真评审, 评 S s x 科 技 政 策 研 究 所 ( P U) 主 任 JeTd 选出 1 篇最佳论文予以表彰奖励 , us ) e SR 副 o id O 其中包括由创新 教 授 ,浙 江大 学创新 管理 与持 续竞争 力研究 中心 副 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主任 陈劲教授 ,比利时 H s l U i rt a e n e i s t vs y的 Wi 师 生 合作 完 成 的两篇 学 术 论 文 “ h m ic m TeE p il ra Su y o I a t td f mp c s o F n New r s o f in t ok n V naebk 教授 , 国皇家 工程 院外 籍 院士 、 ahvre e 英 新加 坡 国立大学前副校长 H n h gC i 教授, T c n lg a In v t n P r r nc ”(由吴 晓波 、 agC a h h n e 美国 eh o i l n oa o ef ma e oc i o 产 品创新 协会 主席 Ha aT o 博 士 ,吉利 集 团副 刘 雪锋 、 张乐 、 羽 、 ms ht a 王 齐 嵇登科 合作 完成 ) “ n 及 A 总裁兼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博士等分别作了 《 创 新 ,全球化和发展的挑战 》 《 、 全面创新管理与开放 式创新 》 《 、 开放式创新 》 《 、 创造裂变式创新 的技 术: 研发的目标 》 《 、 吉利集团的自主创新 》 《 1 、 2 世 纪 的新产品开发与创新领导地位 》 等精彩的主题发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和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和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语文和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

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aiaa scitech水平

aiaa scitech水平

概述:1. 论述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重要性2. 提及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历史和规模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主题和议程:3. 介绍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主题和议程4. 分析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议题涵盖的范围和领域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特色和亮点:5. 讨论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特色和亮点6. 评述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7. 探讨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本人AA SciTech大会对行业发展的意义:8. 论述本人AA SciTech大会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意义9. 分析本人AA SciTech大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组织和实施:10. 描述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组织结构和具体实施过程11. 分析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情况结语:12. 总结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成就和贡献13. 展望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未来发展和影响以上是写作大纲,根据这个大纲可以逐步补充详细内容。

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重要性AA SciTech大会作为国际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顶级盛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行业价值。

作为一个专注于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术会议,AA SciTech大会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与技术创新、培养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人AA SciTech大会的历史和规模AA SciTech大会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学会(本人AA)主办的年度会议,旨在促进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推动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的全球交流与合作。

本人AA成立于1963年,AA SciTech大会也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第五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沪举行

第五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沪举行

第五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沪举行作者:暂无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6期5月21日,以“航天科学技术的新纪元”为主题的第五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上海开幕。

大会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组委会主席、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协调委员会秘书局常务副秘书长李国平,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谢良贵,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孟光出席会议并致辞。

组委会副主席、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主持了开幕式。

来自十多个国家的近1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和国际宇航科学院联合主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宇航学会承办。

组委会主席袁洁表示,在科技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发展进程中,加强国际合作将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主旋律,也是当今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航天局李国平副秘书长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航天发展的战略基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航天技术的跨越发展。

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依然是各国发展航天的重要主题,加强航天领域的合作是各国发展航天的重要途径。

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就航天国际合作发表重要见解。

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的专家、研究人员也就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技术创新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介绍了卫星研制、运载火箭研制、卫星技术应用及卫星技术演示验证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会议还围绕卫星应用、卫星和火箭技术等专题组织了分组讨论,代表们依次介绍各自的研究成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期三天的会议为广大科研人员、机构代表搭建了一个把握技术发展动向、交流成果和体会的重要平台,有力推动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航天技术创新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来源:航天网)。

我国代表团赴电大利参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五届大会

我国代表团赴电大利参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五届大会
迈等受 灾较严 重的市 县。为 迅述 对雷达 卫船避 感教 幢靠
1月9}-海阿 柑遭遇 ∞ 年不谱 的强 降雨 .持续的 0 _ i
p 测蛰科 学研究 院派 出2 醴 名专家 专程到 海南 }绘局 进 I 9 1 叠 过通 肖达 且曲紧张 工 作.1 月 1H跚 口 海 南 络 局 O 1 , 《 南省强 降雨积 木蛙 域分布专 题地甯 》 , 即送往 省政 立
嫦 娥 二号 卫 星 搭 戴 了 7 种有 救蛾 特 .分 别是 C D 体 C 立 枢机 、 澈光 高成 计 、 ’射线 潇 仪 、x 射线晰 仪 、 波掸测倥 、 微
会 场传 真
太 高 能粒 子探 测 器 、太阳 风 第三 届中 国空间 技术 论坛 在京 举行 —— —— —— —— — 离子 撵 测器 。其 中 .太 m高 能 [ — ——— ——— ——— ——一 —
1 月2 日.第 三腼中 国空 间技术 论坛 在北 京召开 。此 次论 坛以 0 1
火星探测为主题的。该沧坛是中国空问技术领域常设性商层论坛。中
国工程 院院长周 济 、中匿航 天科技 巢盟公 ¨删总经 理袁家 军 .吼礁肾 司
雪达卫 星遥 感数 据在
内枣间 拄术领域 的相 关科研单 位的瓤 导 、_院院 士以照众 多专家 、学 曲
和弹估 、灾 重 建]作 。 : E
绦 l蚶 研泔 的 战功 f收 示热 烈祝 瑚 .对澳 门特刑 行破 u 】 e
政府地 蝌绘制 ‘地倍J 呐桁心静 备和周 到安排 丧示感 谢。 .
圃赴慧 大利 参加 全球 卫星导 航 系统 国
藉五届 大会
— — — —
镍德 I指 出, 改 f 故3 觇 F 0多年束 .★ i绘 事业 】得 r 人啊 0 1 4 担 令 月的战 就.建赢 r f统一 的测绘基 准傩 系.测制 r 盖 仝部 l 日 的

中国航天事业的社会责任与公益慈善

中国航天事业的社会责任与公益慈善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加强与世界 各国航天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 同探索宇宙奥秘和推动航天技术
的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空间站等国际合作 项目,共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 技术验证,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
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航天技术交流 和经验分享,促进全球航天事业
的共同发展。
深化公益慈善事业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加国际会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机构积 极参加国际航天领域的学术会议 和展览,与国际同行交流经验和 技术。
合作研究项目
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合作 研究项目,共同探索太空奥秘, 推动航天科技的发展。
培训外籍宇航员
为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宇航员 提供培训服务,促进国际宇航员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04
CHAPTER
中国航天事业的社会责任与 公益慈善的未来展望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 力,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加大投入,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 提升。
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共同应对全 球性挑战,推动人类航天事业的进步 。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共 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探索,推动航 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通讯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 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
础。
创新阶段
2003年,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成功发射。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建立了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高分一号卫星,为中国环境保护、资源调查等领域提供了 重要的支持。

科技创新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航空运动协会推进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航空运动协会推进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航空运动协会推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对航天领域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航空运动协会作为一个促进科技进步的组织,可以在航天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航空运动协会可以通过举办科技创新比赛和活动来鼓励和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比如,可以组织无人机飞行比赛,鼓励参赛者设计和制造更加高效、稳定和安全的无人机。

无人机技术目前在航天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可以用于侦察、监测、测绘等任务,因此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航空运动协会可以组织和推动航天科技创新的培训和研讨会。

通过这些培训和研讨会,航空运动协会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人们了解最新的航天技术,学习和掌握设计和制造航天器件的技能。

这些培训和研讨会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航天领域中的挑战和机遇,激发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此外,航空运动协会还可以与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同推动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

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航空运动协会可以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促进航天科技的发展。

同时,这种合作还有助于科研机构更好地了解航空运动的需求和挑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创新,为航天领域提供更加先进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此外,航空运动协会还可以通过举办航天科技创新展览会和交流活动,促进航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展览会和交流活动可以为科技创新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

同时,这些展览会和交流活动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航天科技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最后,航空运动协会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航天科技的规范和应用。

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这可以保证航天器件的安全可靠,并促进不同航天器件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航空运动协会可以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参与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标准,以确保航天科技的健康发展。

关于全面推动航空航天产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全面推动航空航天产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全面推动航空航天产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全面推动航空航天产业振兴发展一、背景和目标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综合性的高技术产业,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和科技创新飞速发展,我国航空航天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全面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的振兴发展,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二、加大科研投入1. 增加航空航天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对航空航天科研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科研合作,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2. 建立创新平台:加强航空航天科研团队建设,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联合实验室,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政策环境1.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航空航天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减少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引导市场化改革:鼓励航空航天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效益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航天航空产业供应链体系的优化升级。

四、加强航空航天人才培养1. 增加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高校航空航天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鼓励优秀学生选择航空航天专业,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航空航天专业人才。

2.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航空航天产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提高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1. 拓宽国际航天航空合作渠道:加强与国际友好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航空航天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 提升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航空航天组织和会议,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实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六、加强军民融合1. 推动航空航天技术在军民融合中的应用:鼓励航空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提高航空航天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2. 提高军民融合的管理水平:加强军民融合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的能力,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技 创 新 资 讯
S c i 。ovat 2 — 0 1 4— N O . 1 6 e nc e a nd Tec hn ol og y nn i 皇 _ ■ 一 | - ■
第 五届 航 天 技术 创新 国际 会 议 在沪 举 行
学会承办。
中 国创 新 发 明 质 量不 断提 升
世 界 知 识 产 权 组 织 日前 在 发 展 与 知 识 产 权 委 员会 会 议 期 间 发 布 了一 份 题 为 中国居民国际专 利申请 战略 研 究 的 报 告 。 世 界 知 识 产 权 组 织 新 闻发言人 爱德 华 ・ 哈里 斯 指 出, 研 究 显 示, 中 国海 外 专 利 申请 数 量 越 来 越 多, 这 意 味 着 中 国创 新 及 发 明 的 质 量 正 在 不 断 提 升。 报告 称 , 尽 管2 0 世纪9 0 年 代 初 时, 中 国海 外 专 利 申请 数 量 还 同 其 他 快 速 发 展 的 中等 收 入 经 济 体 不 相 上 下, 但 到 了世 纪 之 交 , 中国 从 巴西 、 俄 罗斯 、 印度 和南非 等新 兴经济 体 中脱 颖 而 出, 开 始 成 为 国 际 专 利 申请 方 面 的 主要参 与者。 中国 海 外 专 利 申请 数 量在 2 0 0 0 年 之后 开 始 大幅 增 长 , 在 2 0 0 0 年至2 0 0 5 年 间年 均增长 率达 到 4 0 %, 2 0 0 5 年 至今 仍 维 持 在 2 3 %的 高 位。 报告 指 出, 从1 9 7 0 年至 2 0 1 2 年, 中 国 海 外 专 利 申请 中超 过 8 0 %是 向 美 国 专利商标 局、 欧 洲 专 利 局 或 日本 特 许 厅提交申请, 其 中向这 3 家机构同时提 交 申请 的专 利 比例 约 为 7 %。 就 绝 对 数 量而言, 在 此期 间, 中国海外 专利申请 中的大部 分是 向美国提交 ( 约5 0 0 0 0 件) , 其 次 为 欧 洲 、日 本、 韩 国 和 加 拿 大。 报告显示 , 从1 9 7 0 年至2 0 0 9 年, “ 复杂” 技 术 在 中 国海 外 专 利 申请 中 所 占比例持 续增长 , 2 0 0 0 年后所 占比 例达 到 年 均 7 5 %左 右。 其 中, 数 字通 信、 电脑、 纳 米科 技、 半 导 体 与 电信 , 是2 0 0 0 年至 2 O 0 9 年 中国 海 外 专 利 申 请数量增 长最快 的领域 。 中 国海 外 专 利 申请 中近7 0 %的 申请方为 企业 。 从 1 9 7 0 年至2 0 0 9 年, 中国企业 专利申请 所占比例增长 迅速 , 基本 每1 0 年 翻一 番。 在 排 名前 1 0 位 的 申请方 中, 除清 华 大学外均为 企业。 在中国海 外 专利 申请 中, 由中国的大学及 科研 机 构发 起 的申请 约占6 %, 与韩 国水平相 当, 高于美国 ( 约2 %) 、 德国 ( 约1 %) 和E t 本 ( 不足1 % ) 。 不过, 这份报告也指出, 高 达 七 成 的 中国海 外 专 利 仅在 某 一 个 国家 申请 , 美 国、 德 国的海 外 专 利仅 在 某 个 国 家 申请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3 9 %和 3 8 %。 在日 本 和 韩 国海 外 专 利 申请 中 , 占比例 最 大 的 是 向两 个 国 家 都 提 交 申 请的专利。
5 月2 1 日, 以“ 航 天 科 学 技 术 的 新 实 现 航 天 技 术 的 跨 越 发 展 。 航 天 技 术 纪元” 为 主 题 的 第 五 届航 天 技 术 创 新 的 创 新 发 展 依 然是 各 国发 展 航 天 的 重 国际会 议 在 上海 开 幕 。 大会 主席 、 国 要主 题 , 加 强 航 天 领 域 的 合 作 是 各 国 际宇航科 学院 秘书长 康 坦, 组 委 会 主 发 展 航 天 的 重要 途 径 。 席、 中国宇航 学会副理事长 、 中国航 天 国 际 宇 航 科 学 院 秘 书 长 康 坦 就 航 科 技 集 团公司副 总经 理袁 洁 , 中国国 天 国 际合 作 发 表 重要 见 解 。 来 自美 国、 家 航 天 局 国 际合 作 协 调 委 员 会 秘 书 局 俄 罗斯 法 国的 专 家 研 究 人 员也 就 如 常务副 秘 书长 李 国平 , 中国宇 航学 会 何 利 用 现 有 资 源 实 现 技 术 创新 发 表 各 副 理事 长 、 中国航 天科工集 团公司总 自的 观 点 和 研 究 成 果 。 中 国 空 间 技 术 经理 助 理谢 良贵 , 大会 程 序委 员会 主 研 究 院 、 上 海 航 天技 术 研 究院 、 中 国 席、 上 海航 天 技术研 究院 副院长孟 光 航 天科工集 团公司第二 研究院 等单 位 出席会 议并 致辞。 组 委会副主席、 中国 的专 家介绍 了卫 星研制 、 运 载 火箭研 宇航 学 会 副 理 事 长 兼 秘 书 长 杨 俊 华 主 制 、 卫星 技术应用及 卫星 技术演 示验 持 了开 幕 式 。 来 自十 多个 国家 的 近 1 6 0 证等 方面取得 创新 性 成果 。 会 议还 围 位专 家、 学 者参加 了 会议。 会议 由中国 绕卫 星应 用、 卫 星和火箭技 术等专 题 宇 航 学 会 和 国 际宇 航 科 学 院联 合主 组 织 了分 组 讨 论 , 代 表 们 依 次 介 绍 各 展 开 了热 烈 的讨 论 , 取 办, 上海 航天 技术 研究院 和上海 宇航 自的 研 究 成 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