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故事导入
(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名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叮嘱学生抄写下来)
师:孩子们,记住,这是古希腊三位最著名的哲学家。

他们是三代师徒。

他们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讲讲他们的故事啊。

一天,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

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塑料苹果。

”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生笑)
师:再讲一个;柏拉图是亚里斯多德的老师。

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

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这就是老师的‘人’!”有人说亚里斯多德对老师不尊重,亚里斯多德就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师板书。

请学生抄)
师:其实类似的话我们的古书中也有。

讲过的。

比如尽信书则──
生:不如无书。

师:那好。

记住这些话。

这是我们学习的原则。

现在请大家谈谈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初读印象。

第二部分:课文“体检”
生:我觉得主题很好,这篇文章能够拓宽我们的思路。

师:同感。

这文章在思想上对我们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生:比较吸引我的是开头,很精彩。

生: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很受教育,他讲的观点我赞成。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儿杂乱。

生:我觉得也是。

开头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写着写着好像又不是写这个的。

……
(师板书:杂乱)
师:看来大家有褒也有贬。

褒的是文章的主题,贬的是写法。

那这样,我们来给文章做个体检。

体检懂吗?
(生笑,说“懂”)
师:我们体检可以检查出身体的问题,课文也该体检。

它们是不是好文章呢?不一定哟!怎么体检?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理清各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咱们做第一个事情。

弄明白这文章到底想讲什么问题?请读题目。

(生读)
师:文章是在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问题吗?先看文章开头的这个例子,用了四个段落,很长的,什么地方做总结了?找出来。

生: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和4自然段。

生:3段末尾,读……
(生读)
师:关于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的问题,后文还提到了吗?找!
生:没有!没有!
师:这就怪了。

读4段──
师:这个小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读──
(生读: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师:这叫做议论文的“中心论题”。

请勾画批注。

师:看来,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题并不在题目中。

我们进一步,为了对这个中心论题进行论述,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阐述呢?我们一般可以在哪里去找?
生:结尾!
师:聪明!一般来说,写文章也好,做报告也好,演讲也好,辩论也好,正常的情况下,作者都一定会在结尾进行梳理性的总结。

看结尾。

读!
(生朗读)
师:谁告诉我,分论点有几点?文段中有什么标志没有?
生:三点!两个分号就是标志。

师:聪明!聪明!现在我要请一个更聪明的孩子,把这三点归纳提炼出来,用四五个字。

概括是语文能力中的高层次能力,很难。

谁来?
(请了一个基础比较好的孩子)
生:第一点是经常保持好奇心。

师:你把这句话读一遍,再说。

(生读: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生:哦哦哦,该归纳为“积累知识”更好。

师:为什么?
生:“积累知识”是目的,“保持好奇心”是原因。

师:这就是优秀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很强!赞赞赞!
生:第二点是运用知识!
师:好!
生:第三点是……
师:这个句子字数多,归纳很难。

教你一个方法,可以把各个分句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进行整合。

生:发展小灵感!
师:漂亮!漂亮!
(师板书: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发展小灵感)
师:好,我们继续体检。

现在分别找出和这三个小分论点相对应的段落。

生:讲“积累知识”的是第五自然段。

生:讲“运用知识”的是6、7、8自然段。

生:讲“发展小灵感”的是9段到12段。

生:6段和9段是承上启下的段落。

师:非常好。

请把“承上启下”这四个字旁批在这两个段落的旁边。

(师板书。

叮嘱学生不要写错)
师:读6自然段,告诉我,哪一个词提醒我们这个段落要承上启下,但主要任务是“启下”呢?
(生齐读)
生:“但”字!
师:好!理一理,对于启下,作者有几个方面的意思?
生: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二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师:好。

那请静静地读7、8段,这是两个事例论证段,你来评价一下,这两个事例能够证明6段中的分论点吗?
(生静静读)
生:我觉得能证明,挺好的!
生:我觉得这两个例子都只能证明“要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不能够证明“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生:我也觉得是这样的。

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甚至还说“此后不久”,难道他没有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吗?
生:这两个例子比较重复,可以举出不同性质的例子出来。

师:同意!最严重的问题是观点和事例不能完全呼应。

作者对事例的阐释重心略微偏离了。

如果强调“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那么,段落与段落之间就更加严丝合缝了。

这是杂乱的原因之一啊。

师:我们再看第三点。

第三个分论点讲的是“发展小灵感”的问题,但请同学们找找,课文到底是从哪一段开始才讲这个问题的?
生:是从11段的末尾最后一句才开始的。

师:那9段、10段、11段在讲啥呢?
生:讲的是“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之分”的问题。

师:你怎么看作者这么安排?
生:我觉得跑题了。

不好!
生:我认为这是我们感觉“杂乱”的原因所在。

作者好像悄悄改变了论题,扯了半天才扯了回来。

师:我的感觉也是这样。

就好像我们在一条主轨道上跑步,跑着跑着,跑没了,跑到另外一条道上去了。

玩了半天,又回来了。

这叫啥?叫跑偏了。

(师一边表演一边说,全班同学狂乐)
第三部分:总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家很聪慧,现在我们总结一下。

通过体检,我们发现这课文确实有些毛病。

我们可以给作者开出药方,建议作者作如下修改:1、缩短“开头的引子”,努力三言两语即可,不要喧宾夺主。

2、调整第二个分论点的表述或者调整两个事例的表述,使其对应。

3、重新考虑9、10、11段的位置。

或者删去。

4、重新拟标题。

师:好,那现在我们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

作为议论文,标题直接就是论点或者点明论题是比较合适的。

生: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思维的人
生: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要素?
生:创造性思维要素探幽
……
师:希望这节课给大家一些启示。

有一位大诗人说,孩子们,你们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课本,因为这些课本是从老课本那儿抄来的。

而老课本又是从更老的课本抄来的……记住亚里斯多德的话──
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师:记住,尽信书──
生:不如无书!
师:下课!
(课中花絮:当我讲到“塑料苹果”的时候,陈一戈使劲举手起来指瑕,说古代不可能有“塑料苹果”。

全班大笑。

我也大笑。

改之。

不是塑料苹果,乃蜡苹果也。

是我的口误。

孩子真聪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