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叙事的坚守与延伸——李佩甫文学访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当代文学研究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3-0964.2022.03.020平原叙事的坚守与延伸
李佩甫文学访谈吴圣刚,韩冰莹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李佩甫是坚守本土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河南作家㊂李佩甫的文学世界和成就主要体现为小说
创作㊂李佩甫把自己小说的成功,首先归结为好的开头㊂他认为,开头能定下整个作品的写作情绪和写作方向,与作品的行进方向㊁语言的形态关系很大,开头不好,作品很难成功㊂其次是找到平原,占有平原㊂选定了自己熟悉的写作领域,从乡村出发,包括乡村和城市,从许昌到郑州,进入更大的平原,执着探索着特定地域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意义,坚守着对中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探寻㊂再次是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我㊂每一次写作都是对世界㊁对特定地域生命状态的一次次重新认识,是对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㊂虽然总体上他是书写平原,但主要还是从中原的历史㊁现实和文化中去审视具象的平原和文化上的平原,建构 文学中原 壮阔景观,体现出他对平原叙事的坚守与延伸㊂
关键词:李佩甫;平原叙事;小说开头;访谈 O S I D :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2)03-0121-07
李佩甫是坚守本土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河南
作家㊂作为 中原作家群 的重要代表人物,李佩甫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用文字的形式种植在平原上,执着探索着特定地域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意义,坚守着对中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探寻㊂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创作出 平原三部曲 和‘平原客“‘河洛图“‘红蚂蚱绿蚂蚱“‘学习微信“‘无边无际的早晨“等一系列优秀中长篇小说,从具象的平原到心中的平原,他用手中的笔建构着 文学中原 这一壮阔景观㊂
2021年4月28日下午,根据约定,我们在郑州与李佩甫会面,就李佩甫小说的开头构思,以及文学创作相关问题进行了3个小时的深度访谈㊂李佩甫对40多年文学实践㊁思考㊁探索㊁经验做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涉及作家的创作心理㊁情绪㊁
状态,小说的开篇布局㊁结构安排㊁结尾,人物形象塑造㊁故事推进㊁叙述方式㊁小说语言,以及文学的价值等重要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㊂
根据录音,整理如下(注:吴圣刚㊁韩冰莹提问统称为 问 ,李佩甫回答统称为 答
):一㊁开头奠定作品的写作情绪和方向
问:李老师,您好!自从找到创作领地以来,您先后创作出 平原三部曲 和‘平原客“‘河洛图“等众多优秀长篇小说,关于您的小说创作,您曾多次提到小说的开头问题㊂您是如何看待您的长篇小说开头的
答:长篇小说写作最困惑的时期是在20世纪
七八十年代㊂当时,我尚未找到自己的写作领地,但我特别注重对文学语言的追求,讲究质量高的语言㊂其一,我认为语言与一个人的思维形态㊁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的站位㊁角度㊁格局关系很大㊂其二,讲究语言还是建筑学意义上的㊂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上就是盖一座宫殿,若无宏观的思想㊁无建筑意义上的考虑,是写不好小说的㊂中短篇可能一个意念㊁两三个细节㊁寻一段生活便可写成,而长篇不同,像大房子一样,需要的材料很多,针对某个选题可能收集了几十年的材料仍觉得不够㊂要清楚我的长篇是写什么的,然后是怎么写㊂我一般在长篇写作开始的头一段甚至是头一句话定
收稿日期:2022-0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 Z W 033);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HN S Y J S 2020K C 28)作者简介:吴圣刚(1962 )
,男,河南遂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和文学研究㊂㊃
121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第42卷 第3期 2022年5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2N o .3M a y 2
02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下整个作品的写作情绪和写作方向,心里清楚要用清一色青砖或红砖来建造这所房子,如情绪的状态或是时间的跨度等㊂我比较注重开笔的方向,它和作品的行进方向㊁语言的形态关系很大,若开头开不好,可能整部作品就废掉了㊂开头是个定位,找到一个定位点,才能慢慢写下去㊂
问:据说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生命册“,在创作初期为了找到开头第一句话,就花费了您1年的时间,甚至写到8万字又废掉,您还记得您最初是如何设置这个开头的吗?最后是怎样选定 我是一粒种子 这句话作为开头的?
答:‘生命册“是写了‘羊的门“‘城的灯“之后,想有新的突破,想找到适宜的结构,想用第一人称写一个当代知识分子50年的心灵史㊂最开始想从城市入手,从一场车祸㊁出车祸以后的重大打击写起㊂我是出过车祸的,当时父亲偏瘫,肝上又有问题,在去给父亲看病的时候,我坐在车前边,车撞得稀里哗啦㊂不客气地说,我是喝过自己的血的㊂我想用个人经历开笔,以父亲对儿子说话的口吻叙述, 孩子,我到这个年龄,住在医院里 讲述自己的过去㊂一开始写车祸故事性很强,故事情节也很精彩,但语言㊁情绪始终不准确,对孩子的诉说太具象,太固定,不是一个人50年后想将一生认识传达出去的诉说㊂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怀疑,咬牙写了8万字,仍觉得语言情绪㊁思维情绪不太对,最后全部废掉㊂
当时我在长葛挂职,当过2年副市长,走了7个乡,开头废掉后我又去当年下乡的地方住了1个月,因为自己知道要写什么,回到这个地方重温过去㊁以唤醒脑海中对土地的记忆和感觉㊂设计一下特定地域是怎样的地域,房子在哪㊁水在哪㊁路在哪㊂回来后重新开头,仍然不行,直到换了写作地点,从书房来到卧室重新开始,才找到了第一句话 我是一粒种子 ㊂这句话和后来的写作方向一致,将从农村到城市的当代知识分子经历全部涵盖㊂主线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情绪流㊁心理流,但也有一些分散的点,分散的树枝,之所以敢称之为‘生命册“,正是因为有群像,若只是三五个人物是用不起这个名字的,吴志鹏背后站了很多人,是这些人成就了他,也塑造了他㊂后来,我把这部长篇称为树状结构,我要种一棵树,所以才说我是一粒种子,开笔就来源于此㊂很多人认为吴志鹏和虫嫂㊁骆驼相比写得最差,我不认同㊂我虽未描写吴志鹏的脸与外形,但将他的精神全写出来了,我把50年的认识放在他身上,通过吴志鹏的思想㊁精神历程把各种人和事㊁把这块土地表现出来㊂我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也正在于此,写特有的土地长出来最好的植物是什么,为何长成这个样子,
是总结式的㊂很多人坚持说‘羊的门“写得最好,可
能是因为情节更强,批判性更强,但不客气地说,‘羊
的门“我只写了一年半,也未考虑结构,‘生命册“我
写了3年,而且把50年的生活全砸进去,树状结构也是专门设计的㊂叙述的语气更客观㊁更平缓,表达
了一种更宽容的态度㊂
问:您的一些作品是直接进入故事,如‘城的灯“‘羊的门“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送你一朵苦楝花“采用第二人称,‘豌豆偷树“‘城市白皮书“则是使用日记体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这些叙述手法都各具魅力,您是怎样决定选用何种叙述手法的?‘生命册“这部长篇同样用第一人称叙述,您是怎么考虑的?
答:这和叙述方式㊁使用感觉有关,我还写过一
部中篇,使用的是书信体㊂人称是写作表现的方式,
第一人称较为亲切㊁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情绪更细
微,但也有局限,只能是你看到听到的㊂第三人称写
作最自由,但写到人物内心时便成了妄猜㊂人称只
是使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一个作品的精神和情
绪问题,它决定写什么㊁往哪里走㊁如何更好地表现
人物㊂
‘生命册“严格来说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合使用,是心理流㊂我想象他当时是什么样,但实际写到人物时还是使用第三人称㊂精神上是第一人称,因为是吴志鹏的心灵史,但有时间跨度,若是单一的时间就不可能这样写,是50年时间的跨度将听到的传闻和他接触到的人与事结合起来,如叙述老姑父临死前想听听国家的声音,人称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写作的方便㊂
问:对于小说创作来说,开篇与结尾都很重要㊂
您的小说开头独具魅力,结尾的安排同样别具匠心㊂‘生命册“以一片干了的㊁回不到树上的树叶结尾,您在写下这个结尾时有考虑与开头相呼应吗?怎样理解这一结尾与开头的关系?
答:是呼应的㊂一棵大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这
个树,包括土壤,从种子到长成大树后叶落归根,是
一个完整的意识㊂但这个结尾不单是这一句话,最
后一节都是结尾,这个结尾也重写了两三次,有这样
一句话是不够的,是老姑父的葬礼挽住了结尾,葬礼
是一种仪式,汗血石榴又抖了个包袱㊂葬礼一开始
写得比较松,是关于回去不回去的问题,不是很满
意㊂后来写成这样,也是费了功夫的,也是几次修改
后得以完成的㊂
问:‘羊的门“结尾安排也特别吸引人,在众多的
狗叫声中结束故事,您能谈谈这一情节的创作缘
㊃221㊃
第42卷第3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5月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由吗?
答:小说结尾也是很困难的,每个作家都想写好结尾,但都有一定难度㊂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结尾极其重要㊂‘羊的门“结尾也花费了大量心思,修改了很多遍,后来别人批评说写得太残酷了,我写作时并没有这个意思,一心想创作出一个好的结尾,只是从艺术上考虑,未考虑其他问题,就想把尾巴甩起来㊂‘羊的门“是写得最有信心的一部长篇小说,之前不太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作家,写完后觉得自己可以称得上一个作家了,这部小说我每章都精心地创作,想着把口收好,当时觉得还可以,终于松了口气㊂每一次都是重新开始,总的来说‘生命册“的开头和
‘羊的门“的结尾花工夫最多㊂‘城的灯“是为结尾而结尾,为了把结尾挑上去,有些故意和勉强,相对来说差一点㊂
二、写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才能左右逢源
问:除了‘生命册“这部作品,我也重点关注了您其他长篇小说㊂每部小说开头您都会花费大量心思吗
答:‘生命册“花力气最多㊂(20世纪)80年代初写作相对不那么讲究,找素材也找得很苦,因为当过工人,最早的中短篇写工人生活多一点㊂后来突然发现自己早年在姥姥家的生活是可以写的,‘红蚂蚱绿蚂蚱“是进入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领域的写作开始,发现自己能占有的,和别人有区别的就是中原㊂之前写小说总认为自己写得不好,但这部小说当时‘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都选载了,全国评奖仅差一票,给了我一定的信心㊂说起来我运气不好,有三次都是差一票获全国奖㊂‘学习微笑“也被‘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载了,评奖差一票,‘无边无际的早晨“被全国所有选刊选载,想着评奖没有问题,结果当年没有评㊂我热爱写作,不是为评奖,而是真正的热爱㊂这可以说是上天赐予的恩惠,找到适于我做的事情,就是 面壁 ㊂问:是坏事,也是好事㊂这促使您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保持着超越自我的动力㊂河南作家中,真正对河南㊁对平原写得最好的就是李主席(李佩甫),一直坚守在平原㊂刘庆邦不如您写的辽阔,周大新集中在南阳盆地,刘震云主要写豫北延津,阎连科是占领豫西嵩县,你虽未把豫南㊁豫北㊁豫西都纳入作品,但豫中平原辽阔,是整个河南的腹地,能够体现中原的特征㊂
答:我是找到平原,占有平原,从乡村出发,包括乡村和城市㊂我每年都会下去走走,发现河南是最苦的一块地方,查县志便知,历史上很多年份都是饥荒年,常有 大饥 人相食 这样的记录㊂同时战乱
频繁,杀气很重,人头像草一样,金戈铁马打过来无
法防守㊂河南是最易被征服的一块土地,是块绵羊
地,百姓最听话,还有一大优点,就是同化力和包容
性㊂当年的犹太人是号称世界上最不易被征服的民
族,我去过以色列的博物馆,还保留着一个开封的犹
太人建筑遗址㊂犹太人两次被灭国,四处逃窜,但无
论他们逃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10个人,便马上选出一个精神领袖,与逃亡在世界各地的精
神领袖保持紧密联系,并且一直严格遵循民族生存
习惯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在开封却彻底被汉
化,改变了生活习性㊂中原文化的力量在于包容性㊁
同化力,几百年虽落后愚昧,但不会被灭绝,有自我
复苏的一种内在的血分子,能够生生不息㊂
问:这让我想到‘羊的门“的开篇,细致描绘24种草的样貌与名称,以湍急时间流速列举许昌这个地方的天灾战乱,也正是这些铺垫为呼天成经营 乡村城堡 奠定了基础㊂您认为河南的环境究竟给您笔下的人物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答:16个字:吃苦耐劳㊁坚韧不拔㊁不择手段㊁生生不息㊂历史上有句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人所处之地有山有水,生命有依托㊂而河南一马平川,无形可依,河南人是活于群体之中,个体力量很弱,所以有 屋 的意识,建房子寻找庇护之所㊂但历史上这是一块很好的土地,四季分明,平均温度16.8摄氏度,插根棍子便能发芽,适宜人类生活,但因战乱㊁黄患㊁宋代以后有文化有钱的人南迁,后来才逐渐没落了㊂
问:‘羊的门“中呼天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深
入人心,不能否认的是,像呼天成㊁蔡五这样的人确
实能带领村民逐渐走向富裕,能不能谈谈您塑造这
一人物的原因以及对他的看法?
答:我早年当知青下乡时当过生产队长,当时每
年冬季各生产队长㊁大队支书要在公社开会,得以见
识了很多大队支书㊂后来来到郑州后,经常去各县
看看,也见过很多优秀的村支书,呼天成是综合众多
村支书后捏合成的人物㊂另外,‘羊的门“又是我切
入中原的第一部长篇,正面写中原这块土地上生长
出来的村级优秀人物㊂村级干部像村长㊁村支书往
往是一个村庄最智慧的人,或宗族势力最强的人,或
当兵后回村的人㊂村庄领导人是最能代表这个地域
集合性优点和缺点的人物㊂我思考的是我们国家这
样的土壤容易出现什么样的人物,他为何会长成这
个样子,这和特有的地理环境有关㊂虽带有批判性,
但最易产出的就是这样的人物,也是优秀人物㊂
㊃321㊃
吴圣刚,韩冰莹.平原叙事的坚守与延伸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问:您也有一些作品是采用 引子 进行开头,如‘李氏家族“‘等等灵魂“‘河洛图“等㊂就您的新作‘河洛图“来说,写300多年前的康氏家族,以一个历经磨难的算命大师的叙事视角,回望历史,融汇古今㊂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加入陈麦子的视角,使作品有了更深长的叙事意味㊂当时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写出这篇作品您是怎么考虑设置叙事视角的呢?
答:康百万家族我实际了解的非常晚,过去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康百万庄园,来到郑州10年之内仍不知道巩县(现巩义市)有个康百万㊂直到郑州市市委副书记康定军找到我让我进行写作,又猛然想起来小时候听姥姥讲过,中国有三大活财神:沈万三㊁阮子兰㊁康百万,才真正知道了康百万庄园㊂康百万庄园是巨大的,但除了房子还在,康家主支脉的后人基本都不在了,去采访时得到的也基本都是传说,没有现成的家族记载㊂我认为历史是这样的,过去的生活口口相传后变成传说,然后演变为故事㊁寓言㊁最后成为神话㊂康家是真实存在的,传说故事也有很多,但并没有翔实的记载㊂
问:我读这部作品感觉与之前作品不太一样,小说写得具有传奇性,因为没有翔实的资料,所以靠把传说编织起来,呈现出一种传奇性㊂
答:是的,人物虚构的成分较大,写作的时候有难度,全是传闻㊂开头采用陈麦子的视角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穿越14代,康家从明清时期兴盛起来㊂家里第一桶金怎么来的都说不清楚,有传说是来自明代王爷的后裔,明代晚期有位王爷的姑娘为了躲避杀身之祸被康家收养等㊂其实最早是开饭店起家的说法相对真实一点㊂最开始是写剧本,后来又重新改了一下㊂
问:‘河洛图“中开篇详细描写中国传统的五行㊁使用如丁酉年癸丑月庚申日这样的天干地支纪年法,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这些都是有具体的时间框定的,如(20世纪)50年代消灭麻雀㊁大跃进时期,不知道天干地支纪年法的读者不会去细究,但我个人是细究过的,这些年代都有具体指向和定位,若直接写出来的话会担心不让表现被删掉㊂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还是与此有关系的㊂‘河洛图“与其他作品是有区别的,在中原西部,巩义这块地方不得了,为何改革开放后迅速成为全国百强县,是因为历史上这块土地上便有经商传统,这样的记忆一代代传承,底板很快可以复活㊂
问:您一直致力于人与植物的书写,无论是‘羊的门“中的草,还是‘生命册“中移栽到城市的种子㊁会变形的树,或是‘平原客“中的古桩梅花,都凝聚着您对中原大地的深刻思考㊂您是怎样想到这些植物意象的?
答:‘羊的门“是为了宏观地把握这个地域,要找到合适的情绪,就找到了草㊂找到草进行表达获得成功后,意识到对这块地域植物的描写有助于对作品㊁对特定地域的表达㊂所以‘生命册“不再写草,选用地域的树,‘平原客“是写鄢陵这一作为南花北迁的中转站的地域,这个地域最典型的表达就是蜡梅㊂表现这个地域的特定土壤㊁植物是为了区分地域,中原植物更能代表中原,写中原热土不只是人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生长的生命状态都进行展现,这才是平原㊂
问:您的语言也非常值得关注,其价值丝毫不逊于您所讲述的故事本身㊂特别是一些河南方言的使用,如 谷堆 傲造 喷大空 等等这些,读来让人觉得格外亲切㊂在‘城的灯“中您还专门列举了上梁方言,您是有意加入这些河南方言来进行写作吗?
答:上梁方言是不存在的,是个人化的,有意制造的㊂写作时不刻意考虑使用方言,是先天储备的问题,也不考虑地域,只是寻找能够最准确表达这个地域的句子,但会有种潜移默化的影响㊂生为这片土地上的人,这块土地的土壤㊁气候,包括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人物都会对写作产生影响,会不自觉地用河南的方言㊁情绪进行表达㊂
问:20世纪80年代,各种西方文学的风格流派传入中国,中国作家都在努力地学习西方叙事㊂这些对您的创作有没有产生一定影响?‘平原客“开篇有段描述: 许多年过去了,副市长刘金鼎仍然记得,那行走在路上的 咯咯噔噔 的车轮声㊂ 这样的书写是否受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开头的叙事技巧影响呢?
答:(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涌入中国,我更有阅读条件,一天到晚都在阅读中度过㊂阅读西方的作品对我的认识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但这影响不是具象的,不是模仿各种流派,也曾尝试过但不成功㊂80年代是中国作家对各种风格流派的吸收时期,但消化起来也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变成自己的文字进行表达㊂‘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有 毁灭性 的影响,中国作家想逃避时间观念都很难,小说开头第一句展现巨大的时间跨度,面对死亡时一种过来式的态度,是一种新的认知形式,人拖着磁铁在大街上行走,各家的铁器都跟着磁铁走的细节是想象力的巨大改变㊂人们会惊讶: 哦!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想要完全摆脱西方的
㊃421㊃
第42卷第3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5月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影响很困难,我每次极力想摆脱,但个别时候还是有影响㊂
问:如前所说,在‘生命册“中您采用树状结构将众多零碎的片段组合成整体,又使用 见字如面 给口奶吃 这样的暗线成为贯通全文的血脉㊂有评论将您的这种安排称为 草蛇灰线 ,您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这可以看作是您对中国叙事传统的一种吸收借鉴吗?
答:确实使用了 草蛇灰线 ,因为‘生命册“的写作是有难度的,虽是主人公的心理流,读起来亲切一点,但背后是一个个点,叙述了很多背景式的人物,若语言质量稍差,则会影响可读性,也很容易写散㊂为了内在的紧密联系,因此采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吸引读者往下阅读,使用传统结构的埋藏手法,在一章章㊁一节节推进时埋藏一些隐笔㊁暗线,有意在阅读感觉上提供一些帮助,让结构更加紧密㊂因看过许多古典文学的东西,知道传统的这种结构方式,算是对中国传统叙事技巧的学习使用㊂
问:我注意到您在‘河洛图“小说开篇中使用预叙点明康家的财神发迹史,以及刚提到‘生命册“的
草蛇灰线 ,可以说您在创作手法上更多采用中国传统技巧,在众语喧哗的当代文学语境里,您是怎么坚守传统的您对于现代主义技巧有何看法?
答:在认识㊁观念㊁意识上吸收很多西方的文学思想,学习西方的文艺思潮,但怎样将这些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各人有各人的表述方式㊂我首先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写作领地,即中原,最开始关注是许昌周围几个县,后来逐渐扩而大之变成个人心中的平原㊂然后在这块土地上挖掘出自己对生命状态的思考,得出个人的看法,若只是一味沿着西方路子走,将一直是别人的思维㊂我一直说要写出东方式的㊁我们特有的这块土地上人和植物的生命状态,这是我的研究方向㊂中原最代表中国,是灾难深重又生生不息的一块土地㊂每个人对西方吸收的程度不同,很多人通过对西方进行模仿找到新的表达形式,但我还是更愿意变成自己的东西㊂在文本意义上西方走得更远一些,但中国作家要建立自己的文本还是有很大难度,文本形式上想要超越具有一定难度㊂
三、每一次写作都是重新开始
问:‘城的灯“开头 桐花的气味一直萦绕在童年的记忆里 ,以主人公冯家昌童年的经历写起,您也曾提到,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人的一生,这一开头的安排是否就是您这一观点的体现
答:这是两个概念㊂我的观点有过转变,过去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后来认为贫穷对人的戕害超过金钱对人的腐蚀㊂如一个人的童年,早年缺吃缺穿,受人欺负,心理会是不健康的,相反,在健康的环境中长大,备受呵护的话,缺憾相对会少一些㊂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人的一生,是说和他的思维走向㊁所受的环境教育有关系,但也不是完全绝对的,阅读会一定程度上清洗人的灵魂,修正个人的价值观㊂‘城的灯“是集合了早年当知青时对乡村的一些记忆,如点心匣子和乡村的一些生活细节等,浓缩和集合对农村苦难生活的理解㊂农村的孩子由乡村走向城市,最早连鞋都穿不上,走向城市后一步步发生变化,早年对其影响很大,是写逃离㊂
问:‘金屋“中的杨如意成年之后的改变,是否是他的童年经历在无形中塑造他的性格?怎么看待
‘平原客“中李德林的变化呢?
答:是的,正是写‘金屋“时观点开始修正㊂现在很多贪官早年都吃过苦,‘平原客“中的李德林倒是另外的原因,他是读过书,在美国读博士,是慢慢被腐蚀的㊂他早年也是吃过苦的,虽读过书有一定的认识,但被包围时老病根发作,童年的不健康对他也会产生影响㊂俗话说几代才能成就一个贵族,实际上是指精神的高贵,这是需要许多物质来铺垫的㊂给予永远是高尚的,索取永远是低下的,站的角度不同会有巨大的心理差距㊂
问:您的童年生活对您的创作有没有影响?
答:我出身于一般的工人家庭,早年家庭困顿,父亲是鞋厂工人,一个月45元,养活5口人㊂那时都是在家里接生,未去过医院,用剪刀自己剪脐带,容易出风,上边已经死了三个孩子㊂到我的时候也出了问题,据说拾粪老头已经到了门口,活不过来的话就要扔到乱坟岗了㊂因一连死了几个,据说父亲借了30块钱带我到医院打了一针青霉素,才得以活过来,因为是救过来的,家里对我呵护更多㊂童年印象最深的也有对苦难的理解,我是挨过饿的,小学一年级时每天都觉得饿,当时上学是6天,周六下午背上书包走二三十里路到姥姥家为了吃几顿饱饭,当时一个表姐常领我去庄稼地偷玉米吃,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有对苦难的描写,那时便对苦难有所认识,又对应自己的生活,一下子就点醒了㊂
另外,童年时因家中无书,我又特别喜欢有文字的东西,到处跟同学借书看㊂小学三年级时我已是家中最有学问的人了㊂后来凡是关于文字的外事活动,如给亲戚写信㊁登记户口等都是由我出面㊂到少年时期,下乡前后我已有县图书馆㊁市图书馆㊁工人文化宫㊁地区图书馆的四个借书证,到处借书看㊂说
㊃521㊃
吴圣刚,韩冰莹.平原叙事的坚守与延伸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