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考点语言赏析
初中记叙文赏析句子经典

记叙文赏析句子句子赏析历来是中考的热门考点。
主要是针对文中的某句话,分析其表达效果/妙处/作用。
七嘴八舌说考情河北、陕西说:我们多是从修辞手法角度考查。
分值3-4分。
河南说:我们多是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兼有修辞手法和词语表现力的分析。
分值2-4分。
山西、云南说:我们多是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值2-4分。
安徽说:我们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句式特点,分值4-6分。
江西说:我们一般是从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分值3分。
说来说去还得练1. (河北推荐)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老鞋匠那有些花白而稀疏的头发,如一根根冬日里的草,在寒风的吹拂之下,显得无力而孤寂。
只有那娴熟的修鞋动作,说话不抬头的专注和坚定,从那枯井般的眼眶里迸出来。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老鞋匠“花白而稀疏的头发”比作“冬日里的草”,把老鞋匠深陷的眼眶比作“枯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老鞋匠苍老的外貌。
(3分)2.(陕西推荐)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段中划线的句子。
(4分)【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把在地上铺瓷片比作“在陶瓶上作画”,把铺了瓷片的路比作“五彩云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陈炉人构思精巧,陈炉的景色美。
(3分)3.(山西、云南推荐)品析下面句子。
(3分)月色将雪原轻拥,一片幽幽的明亮,是夜有轻轻的风,细密的月光同着细密的雪一同流淌。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轻拥”赋予月色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月相融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分)4.(河南推荐)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4分)(1)通往小镇的是一条结满冰碴儿的15里长路,路面很滑。
(2)叼着烟的豆贩子坐在副驾驶位上贼笑着。
【答案】(1)主要是环境描写,(1分)“结满冰碴儿”“路面很滑”表现出了天气的严寒和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少年和母亲赶集的艰难。
(1分)(2)“叼着烟”是动作描写,(1分)“贼笑着”是神态描写,表现了豆贩子黄老板的奸诈、狡猾。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专项训练之语言赏析(带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之语言赏析语言赏析题一般答题思路:解答语言赏析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例: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写得怎样;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强调了)(3)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对象的……特征(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河湾奔去。
”赏析: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全村鸡鸭鹅狗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体现了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体会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解题思路: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③词语的感情色彩④词语适用的对象或范围⑤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⑥近义词辨析答题格式:①动词:生动地表现出XX人/事/物的特点,(或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XX的情态),表现了人物XX的心情。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XX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XX的心情。
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答题格式:。
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 ……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从修辞角度赏析例:朱自清《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讲解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其他经典设问◇◇◇ 2.[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 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 安排有什么好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映衬、烘托手法的运用) 3.[九上《故乡》思考探究]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 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小说→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欲扬先抑、设置悬念、铺垫、 照应、对比等)、环境描写、结尾妙处等。
注:在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写作技巧(见 “文体知识梳理”之“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写作技巧”)。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十八 表现手法[2013]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答题规范
表现手法 铺垫 对比
作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 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答 题语言借鉴)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其他经典设问◇◇◇ 1.[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 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 达效果。 2.[九下《枣儿》思考探究]剧本开头和结尾用了同一首童谣,但 出现的方式不同。结合童谣两次出现时的情境,说一说:童谣在剧中 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首尾呼应)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讲解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体 会表达效果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
在赏析文章特色时,要有文体意识,不同体裁的文章所呈现的美 感是不同的。而为了真正体味文章中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 味,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根据体裁的不同而关注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技 巧。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精编初中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解析

精编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解析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主要包括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回忆录等。
1、能分析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以及线索。
2、能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意思;把握文章的详略对主题的关系。
3、体味文章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意义和作用,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描写方法,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5、能够从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概括记叙文的写作特点,6、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7、能应对开放性试题,学会自主探究和评价,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们今天重点要讲的是:体味文章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意义和作用,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①、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例如:《背影》《羚羊木雕》②、内容上作用:看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交待写作对象。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③、是否含义丰富、深刻,或有揭示(或暗示)主旨的作用。
例如:《半截钱里的父爱》《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④、是否想象力较丰富,是否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否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一:以《背景》为题目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含义深刻、表现中心上看,它是父亲特定环境下的特殊面貌,突出了老境的颓唐,心情忧郁,父爱子的真挚感情;从想象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二:《一个美丽的错误》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含义:含义是错误是真实的,做法是朴实而美好的,通过这个“错误”所折射中的孩童内心的真纯与爱心是美好的。
(对父亲的怜惜和挚爱)作用:设置悬念,体现反常思维,使文章题目显得新颖独特,更能吸引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之句子赏析》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之句子赏析》专题复习考点之句子赏析点拨角度考点解说常见考题点拨内容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题目,只要找准角度,就可顺利攻下难关。
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2.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
1.赏析句子修辞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点;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印象鲜明;反语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答题格式: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④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凸起了……的特性。
2.赏析人物描写、细节描写从人物描写、细节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人物描写作用:对人物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心理/感情,深化了××的主题。
细节描写作用:详细描写××,凸起表现了人物的××特性/心理/豪情,深化了××的主题。
3.赏析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气氛;②衬托××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打破方法向日葵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1那天,约好在她上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邻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
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批注赏析点评三篇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批注赏析点评三篇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批注点评三篇一、不能没有你傍晚时分的云,就像天边悬挂的织女锦缎,用太阳的色彩染得通红通红的;又像儿时最爱吃的棉花糖,感觉触手可及,其实仍在远处飘着。
“万云归西”的景色令我陶醉。
(开篇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状其形,绘其色,渲染了恬静、柔和的气氛,,点明故事发生时间,为人物活动设置背景,表达了因傍晚美景而陶醉的愉悦之情。
)不远处的黄豆田里,一个单薄的身影正在暮色下忙碌着。
夕阳的余晖洒在空旷的田野和她的身上,这橘红色的余光让她原本瘦小的身影更显苍凉。
这画面仿佛是一幅油画,尽管火红的天空占了一大半,可主角却是那小小的身影。
(景中现人,相互映衬,突出人物的“瘦小”、“苍凉”;以“油画”作比,更显出人物的瘦小,含蓄表达内心对外婆的疼爱。
)咦,为什么这么晚了外婆还在田里?“外婆!”我呼喊着跑向外婆。
外婆转过身来,似乎很惊讶。
“外婆,天都要黑了,你怎么还在田里呀?”外婆指着身后的黄豆田说:“敲黄豆。
要是现在不敲完,到了明天太阳一出来,这些黄豆壳就自己裂开了。
”我似懂非懂地往后一看:呀!好多黄豆呀!它们都被外婆割下来堆成一堆一堆的了,在暮色中一动不动,像沉睡的小宝宝。
看着外婆忙碌的身影,我感到一丝心疼。
快步跑回家把妈妈也叫了出来。
(心理、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细致入微,突出外婆的“忙碌”、劳动的艰辛和对外婆的隐隐“心疼”。
堆堆豆子的比喻,更显得描写的靓丽。
)“你们来干什么?”外婆看到我刚走了又回来,还把妈妈带来了,似乎有些生气,“这儿挺热的,你们快回家吧!”我和妈妈没有理会,将外婆推开,立刻敲起黄豆来,敲得不亦乐乎。
“唉,你们哟。
”外婆没办法,只好拿起竹竿和我们一起敲。
(外婆的语言、“生气”的神态描写,“我和妈妈”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了其间的相互关爱和浓浓亲情。
鲜明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我拿着竹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敲,“呼嚓……呼嚓”的摩擦声、击打声此起彼伏。
专题43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43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考点概述]句子赏析历来是中考的热门考点。
课标明确考查的重点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针对文中的某句话,分析其表达效果或者妙处或者作用。
考查内容主要有对语句修辞手法、关键词汇、语句丰厚蕴意、表达作用、描写方法等。
★[设问方式]1、请从请从xx角度,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自选角度,赏析x段中画线句子。
3、xx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文章赏析。
……★[解题方略]①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技巧点拨]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感情。
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
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中考语文阅读技法讲解:赏析记叙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如何赏析记叙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在记叙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欣赏语言生动形象性的问题。
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阅读记叙文必须从生动形象的语言入手,体味和推敲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而理解把握文中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因此,提高赏析记叙文中生动形象语言的能力是提高记叙文阅读水平的关键。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呢?首先,要抓住文中具体化、形象化的词语。
1.抓住文中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运用恰到好处的动词能够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如《春》中侧面描写春花盛开、色艳味浓的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句中动词“闹”字就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蜜蜂嘤嘤嗡嗡、飞来飞去在花丛中忙碌采蜜的情景,借蜜蜂之“闹”来写花丛之密,花香之浓,渲染了百花争春的气氛,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再如《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到酒店要酒:“他不回答,对柜里说:‘喝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动词“排”的运用就十分生动形象,将孔乙己付钱时假装斯文而又郑重其事的样子展现了出来。
2.抓住文中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一般来说,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形容词,是具体形象的。
运用得恰当,就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如:《燕子》中的“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一句,其中“乌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描写燕子颜色、形状的词语就用得非常生动,读来形象感人。
3.抓住文中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拟声词拟声词,顾名思义就是摹拟声音的词。
如“咚”“砰”“哗啦”“扑通”“噼噼啪啪”“滴滴嗒嗒”“叽里咕噜”等。
正确使用拟声词能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赏析句子

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可有力渲染艺术形象,使句子气势磅礴,使情感的抒发酣畅淋漓。
反问使观点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能使论点突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能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点。
对偶使表达得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和谐整齐。
反复对于说理文中,起强调作用;用于抒情诗或散文中,起加强感情的作用。
引用可使所表达得内容生动活泼,感染力增强;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供有力的依据,增强说服力。
例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情感例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角度二:描写手法】例三: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我的老师》)答:运用动作描写,“落”和“轻轻地敲”表明蔡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表现了蔡老师性格温柔,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亲密。
答题格式:描写手法+内容+情感(性格特点)例四:“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
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王几何》)答:语言描写,突出王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表现了王老师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例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社戏》)答: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我”和小伙伴们月夜行船的情形,渲染了夜景优美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之情。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赏析句子的角度技巧

记叙文阅读之赏析句子的角度从哪些角度赏析句子?一、了解所要赏析的句子特点和类型1.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分为描写类和议论抒情类句子:⑴描写类,指描写景物(自然景观,含植物)、人物或动物的句子:例1:旭日初照,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
(09年宁波卷第16题)例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样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09年兰州卷第16题)例3:它(指“猫”)如饿虎捕羊似的,拱着背,弯着两只前爪,尾巴竖得高高的,两只金黄的眼睛盯住斑鸠,它的胡子利箭似的动弹着。
(09长春卷第19题) 简析:例1是个描写景物类句子,例2是个描写人物类的句子,例3是个描写动物类的句子。
⑵议论抒情类,一般多是揭示主旨的句子:例: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08年陕西卷第15题)简析:这个例子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启发读者来思考黄河精神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揭示主旨。
2.从语言表达角度看,分为运用修辞、句式特殊的句子及一般句子:⑴运用修辞句:例:它(指“火光”)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迷航的人回家。
(09沈阳卷第16题)简析: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表达生动。
常见的修辞还有: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3、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析:腊梅象征人生,北风让人联想到恶劣的环境.默默地吐着芬芳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是全篇画龙点睛之笔.思考此问题应在人生启迪上多想一想.答案: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作者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4、结构方面的作用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例句在结构上有呼应上文的作用,腊梅不畏恶劣环境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与上文中“那么你必须坚韧,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相照应.5、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⑵句式特殊句:例: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突破-选准角度,赏析语言

选准角度,赏析语言※答题策略赏析语言一般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句式、内涵或哲理等角度进行,通常分三步:第一步,指明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第二步,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第三步:与中心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说明作用。
1.从修辞角度入手揣摩词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效果。
①比喻: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拟人:本句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夸张: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④对比:本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⑤反语:本句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⑥排比: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富有气势,抒发了×××强烈的×××感情。
2.从用词特点入手从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贴切、传神”等角度理解词语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作用。
从词语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去赏析,分析其深层含义和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3.从描写方法入手判断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体会这些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从句式角度入手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缓;疑问句加强语气,会引起读者主义和思考;感叹句能抒发强烈感情;对偶句能使语言节奏感强烈,富有表现力。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加赏析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加赏析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加赏析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加赏析:劳动是收获的前提有多少付出,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就是所谓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
有人说生活是清茶,须在斜阳夕照、微风拂面时清啜;那杯盏之间的一缕余香才最令人心怡。
有人说生活是烈酒,须在飒飒寒风卷袭尘土时随风畅饮,折射出的闪烁着炙热余光的甘醇,才最有味道。
而往往,喜清茶者会在暴雨雷鸣时悲叹生活的残酷无情,乐烈酒者在和风煦日时爱上生活的索然无味。
我既不愿做喜清茶者,也不愿为乐烈酒者。
所以,我要将生活点缀得五彩斑斓。
有人说“小学生太单纯,大学生又太世故,只有中学生的生活最丰富多彩”。
的确是这样,中学生活就像一盘怪味豆,充满了酸甜苦辣。
自从上了初中三年级,学习的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各科的试卷、习题像三月的牛毛细雨,连绵不断。
大家都在背地里使劲儿。
考试前,人人睁大红肿的眼睛,愣说没复习,考试成绩一出来,一个比一个分数高。
唉,虚伪!看看时钟已过了两点,夜静静的,只有父母的鼾声与我做伴,我轻轻地呷了口热乎乎的咖啡,真苦呀!看着月亮恬静的笑脸,我机械地牵动一下嘴角。
接着学!没有苦,哪会有甜!快乐才是中学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在我精精细细地跋涉生活的每一朝暮的同时,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即: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
回首望去,在我们辛勤耕耘的土地上,留下我深深的足迹。
我相信,我们都将收获那丰硕的果实。
校园的花,丰富多彩;校园的树,茁壮挺拔;校园的人真诚热情;校园多姿多彩。
名师点评:这篇二类文的作者有一定的语言功夫,也善于思考,善于写出自己的感悟。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首先,作者对题目的'理解没有到位,更没有深入。
第二,下笔千言,内容主要部分离题较远。
文章前四段都是在空发感慨,没有可以突出中心的文段。
考生没有把握好作文内容的详略布置,脱离主题的叙述抒情过多,造成立意不明,中心不突出,本末倒置。
精简与主题“劳动”相差较远的文字,本文如果在如何通过劳动获得成功的方面多花些笔墨,凭借作者的语言功底,应该能达到一类文的水平。
生花妙笔细心品——中考记叙文阅读赏析语言题解答指导

例 如 :07 杭 州 市 中 考 语 20 年
文 卷 中 的第 1 题 : 4 “ 园 的 绿 却 始 终 留 在 我 故
的 心底 ,如 同 儿 时 父母 慈 爱 的
目光 始 终 浸 润 着我 的 心 田 。” 这
句话 有 什 么含 义 和作 用 ? “ 终 留在 我 的 心 底 ” 的 始 写
出 下文 、 领 全文 、 置 悬 念 、 统 设
为 后 文 的 情 节 作 铺 垫 等 。 在 结
尾 , 代 结 局 , 表 明作 者 的 态 交 或 度 , 点 明 中心 、 化 主 题 , 或 深 或 照应 开 头 。在 中间 , 常 是 承 上 通
启 下 ,为 后 文 作 铺 垫 或 埋 下 伏
考虑以下几点 :
首 先 要 弄 清 文 句 所 使 用 的 面 有 画 龙 点 睛 作 用 的 句 子 。
i 辞手法 的作用 。例如 :
比 喻 : 此 比喻 彼 , 动 、 用 生 形
A .注 意 那 些 修 饰 、 限制 成
象 地 写 出 了彼 的某 特 征 , 引发 分 , 因 为 它 们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显 可 读 者 联 想 和想 象 , 人 以鲜 明深 示 着 句 子 的 内涵 。 给
设 问 : 醒 人 们 注 意 , 起 提 引 思 考 , 出某 些 内容 。 突
F .从 表 达 方 式 人 手 分 析 句
反 问 : 强 语 气 , 发 读 者 加 激 的 感 情 ,给 读 者 留下 深 刻 的 印
键 语 句 在 文 中 一 Nhomakorabea,
般 是 指 能
G .多 方 面 分 析 某 些 句 子 的 作 用 。关 键 句 在 文 章 中 的作 用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7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知识划重点★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常见考点及对策如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尤其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1·世纪*教育网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1*教*育*名*师3.记叙的详略: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21-cnjy*com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6.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中句子赏析指导

记叙文中句子赏析指导姓名:代学凡【学习目标】1、了解历年中考记叙文句子赏析题型特点。
2、总结句子赏析题的做法。
3、能够灵活运用解题技巧解题。
【学法指导】1、总结中考中句子赏析题的特点2、研究解题的一般方法,掌握规律3、认真练习,灵活运用【中考题型回顾】(07年中考)《江南陶公柳》22、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二段进行简要赏析。
(3分)答:示例: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春陶公柳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08年中考)《小扇轻摇的时光》2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答:“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09年中考)《昙花终于怒放》20.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10年中考)《最美的善举》20.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
(3分)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答:示例:用“啃”和“啧啧”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的不雅,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特点。
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方法归纳】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特别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摇曳多姿。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巧赏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一、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赏析题)(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五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1外貌描写的作用:①揭示人物身份(社会地位、年龄、职业等)。
(如:《孔已己》孔已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加些伤痕……长衫又脏有破,似乎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再如:《故乡》闰土穿着破棉袄,戴着旧毡帽,两眼红肿,两手开裂,像松树皮)(《老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外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②交代人物生活状况(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③刻画人物性格,以形传神,突出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衬托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④反衬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以美丽外表反衬人物粗俗、丑陋、邪恶的灵魂;以丑陋外表反衬人物高尚的灵魂)。
⑤暗示某种意义,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语言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言为心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3动作描写的作用:反映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4心理描写的作用: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通过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示人物性格。
5神态描写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独特的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人物某种心情,突出人物某种精神品质。
二、概括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常用哪些词语?褒义:沉着冷静勇敢乐观倔强纯洁朴实坚强宽容豁达正直忠诚谦虚天真聪明机智诚实守信真诚善良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大公无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大义凛然默默无闻深谋远虑智勇双全大义灭亲艰苦朴素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平易近人勤俭克己心灵手巧勤劳能干贬义:阴险狡猾虚伪愚蠢卑鄙狡诈浅薄刻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之赏析词句

答:①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②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衣 着的朴实。(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③用“蹒跚”、“探身”、 “攀” 、 “缩”等一系列动词,再现了父亲为儿子到月台对面买橘 子的情形,表现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辛,④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 的爱。
例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花赶趟儿。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树们以人的 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 妍斗艳、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富有情趣。表达了 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答题模式 : 1、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以人的 (动作、情态、情感……)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特点、情态等; 3、表达了作者的____情感。
角度二、抓描写,赏句子
常见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角度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味觉
特点 容貌、体态、服饰 个性化的举止行为 个性化对话或独白 面部表情(五官动作)
内心思想情感 感官
眼睛(看) 鼻子(闻) 皮肤(感) 耳朵(听) 舌头(尝)
经典回顾
赏析《背影》中描写父亲的句子。
主要角度抓修辞,赏句子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 比喻: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从 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情。
中考记叙文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一)抓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例】: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2.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例】:1、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2、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1、这能全怪我吗?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2、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写出了比例客服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的毒害之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队俊 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 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 子。 • 乌黑: 写出了燕子的颜色 • 俊俏轻快、剪刀:形状、样子 • 形容词生动形象、读来使人形象可 感。
方法归纳
答题方向: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和词语表达效果。 常见答题形式: (词语),写出了 (体现)表达了作者 质)
• 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头高地, 一口在村中平地。……
• 高地的古井深十几米,从井口向 下望,井口窄,井腔渐大。井壁是 用一个个卵石杂乱而紧密地砌成的, 卵石上长满厚厚的翠绿的苔藓,苔 藓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 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 映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 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 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 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 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 头脸又完整地重现。
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 中心 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品 质。或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 性格或事件意义。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衬托
象征 伏笔 照应
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令主题更加鲜明。
• “赏析”就是“赏+析”! • “赏” 就是品赏体现特点 的重点内容 (包括字、词、 修辞、手法)。 • “析” 就是分析其特点。
方法归纳
答题方向:
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 特定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了 感情。 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写出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
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 运用了 引用 、 比喻
拟人 、 的修 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春风温暖 、 柔和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 的 喜爱之情 。
欣赏能力训练之品味语言
考点综述
欣赏能力,尤其是文学欣赏 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高层次能力, 在中考阅读中,表现为:
1.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鉴赏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写作 特点。 3.感受评价作品的形象或主题。 4.能从作品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 验。 5.理解和体会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或作用
从用词角度有以下几种答题套路 用词 动词 形容词 叠词 拟声词 基本的回答模式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某人或物的情 状或特点 细致、准确地描摹出某人或物的特 点或心理 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内容上 丰富了语言的涵义 让声音再现,让人身临其境地体会
试题演练三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 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鉴赏角度╃事物特点╃表达作用
可供赏析的角度:
1、修辞
2、用词 3、句式
5、表现手法
6、表达方式 7、语言风格
4、描写方法
……
阅读下文,赏析句子
•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 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 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 膊断腿,也来求他。
• (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 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 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 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 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戏,保准 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 “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 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 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的特点或内容 的思想感情。(品
•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 一块田,母亲已插完大半。她太累 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 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 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 方,浑身是汗水泥水。 ——《田野上的白发》
“跪”、“爬行”两个动词准确描 绘母亲插秧时的姿态,“艰难”一 词表现了母亲插秧时极为劳累,体 力不支的状况。通过动作描写,突 出了母亲的坚忍与顽强。
• (杜鹃花)那种对生命的不舍和引人, 凄美的仿佛能让人听到它簌簌开放的声 音。
•展开充分的想像,化静为动,化无 声为有声,描绘了杜鹃花努力开放时 的情景
方法归纳
分析词句时,有些要指出一定的写作 手法。 • 答题套路:运用了 的表现手 法(表达方式),烘托或突出 了 ,极具感染力(给读者 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 (B)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 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 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 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 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 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 匾来了
参考答案
(A)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精明 干练的特点.
(B)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 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 —— 2003年南京中考卷《丁香赋》
•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 和艳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花 的喜爱赞美之情。
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 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这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河的特点是 ( )。
“蹒跚”、“探身”“攀着” 等动词就生动地表现出父亲 行动的艰难,为了给“我” 买几个橘子,不辞劳苦,体 现出父亲对“我”的挚爱深 情。
•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 • “嫩嫩”突出小草质地柔嫩的程度; • “绿绿”突出小草的颜色和绿的程 度,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像缺 着点口儿”、“被风儿吹动”、 “天儿越晴”“在水里照个影儿”。 --------------《济南的冬天》 • 具有鲜明的北京口语特色,使文章 语言生动形象、生动朴实的特点。
• • • • •
“这段文字的描述对象是谁?” 古井 “映着人的头脸,描述了古井的 清澈 “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说明了 古井的什么特点?” • 水是动感的!
• “用倒映天空,映照人脸,滴水起 涟漪复又平静,天空人脸由模糊而 清晰,写出井水的清澈和灵动”。 (析) (赏)
如何赏析语言
规范表述:
——《那树》
“咬”“呻吟”“屠杀”等词写 出了人类残忍砍伐大树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以及对人 类的谴责。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 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 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 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了。
几种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表述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
,
增强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 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的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表达了 (的情感),
,
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试题演练二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 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 杀便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 交通。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 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 着走着。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 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 本句使用比喻、排比和拟人的修
辞方法,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 青年,有序地突出了春天新、美、 力的特点,形象生动又有气势地对 春天的进行了赞美。
• 有一次我把手按在井沿上,俯身看 井里,只觉森森的气息袭上来,身 边升起凉飕飕的寒气……突然觉得 手心传来一丝钝痛疼,我要挣开手, 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好不容 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暖 起来。
阅读上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 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 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 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 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 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 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 头脸又完整地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