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56206

古代书信格式近日给一位香港的长辈写回信,用词要求甚高,在网上略一搜索,发现这篇归纳性的文章,觉得非常有用,于是转到自己的博客来,以飨各位。
一、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二、祝愿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三、常用的提称语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
〈鉴,是看信的意思。
〉道鉴对师长用。
赐鉴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对平辈用。
惠鉴对平辈用。
鉴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四、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
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祖父\ 母孙\ 孙女令祖父\ 母家祖父\ 母父\ 母亲儿\ 女令尊\ 堂家父\ 母伯父\ 伯母侄\ 侄女令伯\ 伯母家伯\ 伯母兄\ 嫂弟\ 妹令兄\嫂家兄\嫂弟\ 弟妇兄\ 姊令弟\ 弟妇舍弟\ 弟妇姊\ 妹弟妹兄姊令姊\ 妹家姊\ 妹吾夫妻尊夫外子贤妻夫尊\ 嫂夫人内子\ 人吾儿\ 女父\ 母令郎\ 媛小儿\ 女贤媳愚贤媳令媳小媳贤侄\ 侄女愚伯\ 伯母令侄\ 侄女舍侄\ 侄女君舅\ 姑媳令舅\ 姑家舅\ 姑〈二〉亲戚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外祖父\ 母外孙\ 女令外祖父\ 母家外祖父\ 母姑丈\ 母内侄\ 侄女令姑丈\ 母家姑丈\ 母舅父\ 母甥\ 甥女令母舅\ 舅母家母舅\ 舅母姨丈\ 母姨甥\ 甥女令姨丈\ 母家姨丈\ 母岳父\ 母子婿令岳\ 岳母家岳\ 岳母姊丈内弟\ 姨妹令姊丈家姊丈妹丈内兄\ 姨姊令妹丈舍妹丈表兄\ 嫂表弟\ 妹令表兄\ 嫂家表兄\ 嫂表弟\ 弟妇表兄\ 姊令表弟\ 弟妇舍表弟\ 弟妇内兄\ 弟妹\ 姊婿令内兄\ 弟敝内兄\ 弟襟兄\ 弟襟弟\ 兄令襟兄\ 弟敝襟兄\ 弟贤甥\ 甥女愚舅\ 舅母令甥\ 甥女舍甥\ 甥女贤婿愚岳\ 岳母令婿小婿五、书信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古代信纸书写格式

古代信纸书写格式
古代信纸书写格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定位首步:在信纸的第一行顶头写上收信人的称呼,如“XX先生台鉴”。
2. 分段书写:为了使信的内容更加清晰,可以采用分段书写的方式。
每段开始前空两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3. 正文书写:正文是信的主体,应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个字。
正文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4. 结尾:在正文的下一行空两个字开始写结束语,如“此致”或“敬礼”。
5. 署名:在信的右下方,署上写信人的姓名。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可以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个宇开始书写。
6. 补充内容:如果正文写完后,还有遗漏的内容需要补充,可以写在结尾后面或附言部分,并在前面加上“另”、“又”等字样。
7. 结语:结语须从正文内容引出,要简捷自然,不落俗套。
可以根据信的中心内容自然引出结束语,使结尾显得活泼和谐。
以上就是古代信纸书写格式的大致步骤,供您参考。
如有更多疑问,可以查阅古代书信相关的文献资料或咨询历史学家。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称谓:在信的开头,需要使用适当的称谓,以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
称谓可以根据关系亲疏、官职高低等进行调整,如“敬赠”、“谨启”等。
问候语:在称谓之后,需要写上问候语,表达对收信人的关心和尊重。
问候语需要根据时令、节气、对方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变化。
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要内容,需要表达清楚、简洁明了。
正文可以根据需要分段,每段开头需要空两格。
结尾:结尾是书信的结束部分,需要表达出写信人的祝福、希望等。
结尾需要根据关系亲疏、官职高低等进行调整,如“敬请安好”、“顺颂时祺”等。
署名:署名是写信人的名字,需要写在信的末尾。
署名需要根据写信人身份、官职等进行调整,如“晚生”、“愚弟”等。
在书写书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适当的语气和措辞,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避免错别字和涂改。
注意书信的礼仪和文化内涵,遵循传统书信格式和规范。
以上是中国古代书信格式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汉代书信形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汉代书信形式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一、信封(一)信封格式范例一范例二(二)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6.台启:对平辈用7.玉展:对年轻妇女用8.芳启:对女士用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用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用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用12.大启、启:对晚辈用。
(三)缄封词1.谨缄:用于上行书信2.缄:用于平行书信3.手缄:用于下行书信二、正文结尾应酬语正文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日期自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自称(1)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自己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自己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自己的儿孙,工友,店号,要加“小”字,侧书(5)提及自己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自己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人是尊长,自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人是晚辈,自称“愚”、“鄙”等;如果写到自己的意见时,可用“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人:(1)提及收信人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人尊长,也可以用“尊”,对收信人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人妻子,要加“尊”,如与收信人交情深,直呼“嫂夫人”“大嫂”(3)称收信人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人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人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人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人的意见是,可用“尊意”、“卓见”、“大著”等传统寒暄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1中国传统书信格式是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书信格式的详细介绍。
一、信封格式中国传统书信的信封采用竖排方式,从右至左书写。
信封上方写有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中间写有收信人的尊称或职务,下方写有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
在信封的右下角,通常还会注明邮寄方式和邮寄日期。
二、信纸格式中国传统书信的信纸采用竖排方式,从右至左书写。
信纸的上方写有收信人的尊称或职务,中间是写信的正文,下方是写信人的署名和写信日期。
在写信的正文之前,通常会空出一两个字的空隙,写上“敬启者”或“谨启者”,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
在写信的正文之后,通常会空出一两个字的空隙,写上“此致”或“敬礼”,表示对收信人的敬意。
三、写信的语言和风格中国传统书信的语言和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写信时,通常使用文言文或古诗词等文学形式,表达情感和意境。
同时,书信的语言也注重礼貌和委婉,避免直接冲突或不愉快的话题。
书信的风格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简洁明了,有的人喜欢华丽繁复,但总体上都要符合书信的规范和要求。
四、写信的注意事项中国传统书信在写信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写信人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和用语,避免使用不当的词语或格式。
其次,写信人要注意书信的内容和目的,确保书信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最后,写信人要注意书信的保密和安全,避免书信泄露或被他人窃取。
五、中国传统书信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书信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特点。
其次,它是中国古代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它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才华。
总之,中国传统书信格式是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它不仅是当时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文言文书信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公道席、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二、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四、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
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
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
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信封(⼀)信封格式范例⼀范例⼆(⼆)启封词1. 安启,福启:对祖⽗母,外祖⽗母,⽗母⽤2. 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3. 道启:对师长,学界,⽅外及德⾼者⽤4. 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或者年岁⾼者⽤6.台启:对平辈⽤7.⽟展:对年轻妇⼥⽤8.芳启:对⼥⼠⽤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12.⼤启、启:对晚辈⽤。
(三)缄封词1.谨缄:⽤于上⾏书信2.缄:⽤于平⾏书信3.⼿缄:⽤于下⾏书信⼆、正⽂结尾应酬语正⽂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期⾃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称(1)⾃称或提到⾃⼰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的⼉孙,⼯友,店号,要加“⼩”字,侧书(5)提及⾃⼰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是尊长,⾃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是晚辈,⾃称“愚”、“鄙”等;如果写到⾃⼰的意见时,可⽤“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1)提及收信⼈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尊长,也可以⽤“尊”,对收信⼈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妻⼦,要加“尊”,如与收信⼈交情深,直呼“嫂夫⼈”“⼤嫂”(3)称收信⼈⽗⼦,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的意见是,可⽤“尊意”、“卓见”、“⼤著”等传统寒暄⽤语⼈事叙别⽤于⽗母:⾃违慈训,倏忽经旬。
叩别尊颜,已逾数⽉⽤于尊长: 揖别尊颜,瞬经匝⽉。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d78c2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3.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一、书信格式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
《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
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
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
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古代人写信的格式范文

古代人写信的格式范文
在古代,书信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
古代人写信时,通常会遵循
一定的格式,以示尊重和礼仪。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古代人写信的格式范文。
首先是信的开头。
古代人写信时,通常会先写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以示对
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接着是称谓,通常会用“臣某某拜”、“某某顿首”等尊称,以表
达自己的谦卑之意。
然后是写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以便对方知道是谁写来的信。
接着是信的正文。
在信的正文中,古代人通常会先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心之意,比如“安好”、“寒暄”等。
然后是写明写信的目的和内容,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避免产生误会。
在信的正文中,古代人通常会用文言文或者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增加信函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最后是信的结尾。
在信的结尾,古代人通常会再次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心之意,比如“臣某某顿首”、“再顿首”等。
然后是写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以便对方知道是谁
写来的信。
最后是写信日期,以便对方知道信函的具体时间。
总的来说,古代人写信的格式是非常注重礼仪和尊重的。
通过以上的格式范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在写信时的严谨和认真,体现了他们对人际关系和交流的重视。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了解古代人写信的格式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
古代书信信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信封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一、信封(一)信封格式范例一范例二(二)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6.台启:对平辈用7.玉展:对年轻妇女用8.芳启:对女士用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用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用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用12.大启、启:对晚辈用。
(三)缄封词1.谨缄:用于上行书信2.缄:用于平行书信3.手缄:用于下行书信二、正文结尾应酬语正文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日期自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自称(1)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自己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自己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自己的儿孙,工友,店号,要加“小”字,侧书(5)提及自己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自己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人是尊长,自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人是晚辈,自称“愚”、“鄙”等;如果写到自己的意见时,可用“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人:(1)提及收信人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人尊长,也可以用“尊”,对收信人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人妻子,要加“尊”,如与收信人交情深,直呼“嫂夫人”“大嫂”(3)称收信人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人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人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人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人的意见是,可用“尊意”、“卓见”、“大著”等传统寒暄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我国古代书信的格式

我国古代书信的格式我国古信的格式一、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二、祝愿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三、常用的提称语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
〈鉴,是看信的意思。
〉道鉴对师长用。
赐鉴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对平辈用。
惠鉴对平辈用。
鉴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书信上的称呼四、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
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祖父母孙孙女令祖父母家祖父母父母亲儿女令尊堂家父母伯父伯母侄侄女令伯伯母家伯伯母兄嫂弟妹令兄嫂家兄嫂弟弟妇兄姊令弟弟妇舍弟弟妇姊妹弟妹兄姊令姊妹家姊妹吾夫妻尊夫外子贤妻夫尊嫂夫人内子人吾儿女父母令郎媛小儿女贤媳愚贤媳令媳小媳贤侄侄女愚伯伯母令侄侄女舍侄侄女君舅姑媳令舅姑家舅姑〈二〉亲戚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外祖父母外孙女令外祖父母家外祖父母姑丈母内侄侄女令姑丈母家姑丈母舅父母甥甥女令母舅舅母家母舅舅母姨丈母姨甥甥女令姨丈母家姨丈母岳父母子婿令岳岳母家岳岳母姊丈内弟姨妹令姊丈家姊丈妹丈内兄姨姊令妹丈舍妹丈表兄嫂表弟妹令表兄嫂家表兄嫂表弟弟妇表兄姊令表弟弟妇舍表弟弟妇内兄弟妹姊婿令内兄弟敝内兄弟襟兄弟襟弟兄令襟兄弟敝襟兄弟贤甥甥女愚舅舅母令甥甥女舍甥甥女贤婿愚岳岳母令婿小婿五、书信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随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
但是,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找到一些常见的古代书信格式。
在中国古代,常见的书信格式包括题跋、序言、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题跋是指写在信封或信纸上的简短文句,用以概括书信内容或表示寄送人的意图。
序言是书信的引言,通常用于表示关心、问候或道歉等情感。
正文则是书信的主要内容,内容包括问候、谈论、请求、反映情况等。
落款是指写在信末的署名、日期、地址等信息,用以表示寄信人的身份和时间。
此外,书信的格式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在正文的开头和结尾要写上称呼和祝福语,以及要注意文辞的雅俗。
在古代欧洲,书信的格式也有所不同。
罗马人在书信中常使用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正文和祝福等部分。
在中世纪,欧洲人通常在书信中使用礼节性的言辞,比如在称呼中使用尊称或荣誉头衔,并在结尾处使用祝福语。
此外,书信中也常使
用缩写和符号,以减少纸张使用量和便于写作。
总之,古代书信格式的变化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有关,但通常包括称呼、问候、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此外,书信格式还受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有时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古代书信格式内容

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
平常通信,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与台、港、海外侨胞通信来往,注重通信格式和用语更显得重要。
书信的格式一般要注意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1.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2.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3.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4.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5.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
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结尾语要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
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
古体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1提称语默认分类2010-07-21 20:36:57 阅读1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词语。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收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些提称词除提高称谓外,还有请收信人查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的常用提称词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搭配。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词常常被省略。
省略提称词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这里对较常见的提称语做些解释。
足下古时最迟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即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的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于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意。
赐,上给予下叫赐。
钧,古以钧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钧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于同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的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朴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汉代书信形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汉代书信形式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一、信封(一)信封格式范例一范例二(二)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6.台启:对平辈用7.玉展:对年轻妇女用8.芳启:对女士用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用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用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用12.大启、启:对晚辈用。
(三)缄封词1.谨缄:用于上行书信2.缄:用于平行书信3.手缄:用于下行书信二、正文结尾应酬语正文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日期自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自称(1)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自己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自己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自己的儿孙,工友,店号,要加“小”字,侧书(5)提及自己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自己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人是尊长,自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人是晚辈,自称“愚”、“鄙”等;如果写到自己的意见时,可用“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人:(1)提及收信人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人尊长,也可以用“尊”,对收信人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人妻子,要加“尊”,如与收信人交情深,直呼“嫂夫人”“大嫂”(3)称收信人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人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人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人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人的意见是,可用“尊意”、“卓见”、“大著”等传统寒暄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古代友人书信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友人书信范文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一、信封(一)信封格式范例一范例二(二)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6.台启:对平辈用7.玉展:对年轻妇女用8.芳启:对女士用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用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用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用12.大启、启:对晚辈用。
(三)缄封词1.谨缄:用于上行书信2.缄:用于平行书信3.手缄:用于下行书信二、正文结尾应酬语正文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日期自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自称(1)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自己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自己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自己的儿孙,工友,店号,要加“小”字,侧书(5)提及自己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自己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人是尊长,自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人是晚辈,自称“愚”、“鄙”等;如果写到自己的意见时,可用“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人:(1)提及收信人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人尊长,也可以用“尊”,对收信人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人妻子,要加“尊”,如与收信人交情深,直呼“嫂夫人”“大嫂”(3)称收信人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人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人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人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人的意见是,可用“尊意”、“卓见”、“大著”等传统寒暄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古人 写信格式

古人写信格式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用于交流信息、表达情感、传递问候等。
古人写信的格式相对固定,下面我将以下面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古人写信的格式。
一、书信结构1.信头:信头包括写信人的姓名、字号、籍贯、官职等。
通常写在信纸的右上角,以便收信人了解发信人的身份。
2.称谓:称谓是对收信人的尊称,如“尊敬的XXX先生/女士”。
称谓应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关系而定,以表示尊敬和礼貌。
3.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要内容,包括叙述事情、表达情感、提出请求等。
在写正文时,应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用词得当。
4.结尾:结尾部分包括祝福语、署名和日期。
祝福语通常是一些表示祝愿和问候的话语,如“敬祝商祺”、“顺颂时祺”等。
署名是写信人的姓名或字号,日期则是写信的时间。
二、写信步骤1.准备材料:准备好信纸、笔、墨等书写工具。
信纸应选择质量好、格式规范的纸张,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
2.构思内容:在写信前,应先思考书信的主题和内容。
明确写信的目的和意图,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书写信封:在信封上写明收信人的姓名、地址等信息,确保书信能够准确无误地送达。
4.撰写正文:按照书信结构的要求,撰写正文内容。
在叙述事情时,应注意客观、真实、详细;在表达情感时,应真诚、自然、得体;在提出请求时,应明确、具体、合理。
5.检查修改:完成正文后,应仔细检查一遍,确保语句通顺、无错别字、格式规范。
如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应及时进行修改。
6.书写结尾:在结尾部分写上祝福语、署名和日期。
祝福语应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和关系而定,署名和日期应清晰易读。
7.装封信件:将写好的书信装入信封,封好口并贴上邮票。
确保信封上的信息准确无误,以便书信能够顺利送达。
三、注意事项1.用词得体:在写信时,应注意用词得当,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粗俗的语言。
使用敬语和谦词可以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和礼貌。
2.格式规范:书信格式应规范整齐,避免出现错别字、格式混乱等问题。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帮助表达更加清晰准确的意思。
古代书信格式,发图

古代书信格式,发图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举例: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
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
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
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
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
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
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
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古代书信格式模板

古代书信格式模板一、书信要注意事项: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二、具体格式(一)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next88).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二)告辞或思慕语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即禀者同上.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辩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倍感亲切.后世书信的思慕语相当丰富,不胜枚举,比较常用的如:云天在望,心切依驰.相思之切,与日俱增.望风怀想,时切依依.仰望山斗,向往尤深.风雨晦明,时殷企念.寒灯夜雨,殊切依驰.瘦影当窗,怀人倍切.还有一类思慕语是从回忆上次见面的时间及其思念切入的,如:不睹芝仪,瞬又半载.自违芳仪,荏苒数月.久违大教,想起居佳胜,定符私祈.久疏问候,伏念宝眷平安,阖府康旺.思慕语十分丰富,读者可以在阅读书信范文时留心摘录,以供自己习用.最好是提高的文学素养,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实的情感.(三)正文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四)结语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请对方回信: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答复对方询问: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请人应允: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表示关切: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表示感谢之情: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以下为常见祝辞: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专此,致专此,祝专此即请专此布达,即颂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即颂即请顺效顺祝或为:此候此请顺致顺颂即候或为:祝颂请问致候对尊长,可选用:恭叩恭淆恭颂恭候敬叩敬祝故请敬颂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恭颂恭请恭候为强调郑重其事:谨祝谨贺对晚辈:此询顺祝即问祝你愿你盼望对祖父,颂祝;起居永福对父母辈,颂祝:金安福安对尊长:康安钧安崇安履福颐安对女长辈:慈安懿安坤安玉安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春社暑安秋棋冬馁逢年尾岁首,可贺: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岁祺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常时可颂:近祺日祉时吉时绥起居安吉行止佳胜工作顺利台安大安当日可达之信,颂:晨安早安午安晚安刻安对女性可颂:淑安妆安阃安对未婚女子,颂:闺安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侍安侍祉对晚辈后生,祝愿:学业锐进工作好生活愉快幸福健康进步侍棋课祉祝收信人全家:阔府康泰全家幸福祝收信人夫妇:双安俪安俪祉贺有喜庆事者,道:喜安庆祺贺新婚者:燕安燕喜贺生子者:麟安对家居者:潭安潭祺潭祉对行旅者:客安行祺旅一帆风顺旅居康乐唁丧,请候:礼安孝履问病,祝颂:早日康复痊安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否极泰来对知识界,可泛颂:文安道安研安文祺雅祺对编辑:编祺编安对写作者:著祺撰安笔健对教师:教祺教安诲安对军界:勋祉戎安对政界政安勋安升安公祺钧祺崇祺对工商实业界:筹祉财安吉利赢祺盈祺发祺运祉事业昌隆宏猷大展行止佳顺万事顺遂百事称心诸事如意盛利久发财源茂盛日进斗金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六)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对尊长:叩叩上叩禀敬禀对平辈: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亲笔手肃对晚辈:字示白谕手白手谕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七)附候或致意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信格式
近日给一位香港的长辈写回信,用词要求甚高,在网上略一搜索,发现这篇归纳性的文章,觉得非常有用,于是转到自己的博客来,以飨各位。
一、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二、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三、常用的提称语
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
〈鉴,是看信的意思。
〉
道鉴对师长用。
赐鉴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对平辈用。
惠鉴对平辈用。
鉴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四、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
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
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
祖父 \ 母孙 \ 孙女令祖父 \ 母家祖父 \ 母
父 \ 母亲儿 \ 女令尊 \ 堂家父 \ 母
伯父 \ 伯母侄 \ 侄女令伯 \ 伯母家伯 \ 伯母
兄 \ 嫂弟 \ 妹令兄\嫂家兄\嫂
弟 \ 弟妇兄 \ 姊令弟 \ 弟妇舍弟 \ 弟妇
姊 \ 妹弟妹兄姊令姊 \ 妹家姊 \ 妹
吾夫妻尊夫外子
贤妻夫尊 \ 嫂夫人内子 \ 人
吾儿 \ 女父 \ 母令郎 \ 媛小儿 \ 女
贤媳愚贤媳令媳小媳
贤侄 \ 侄女愚伯 \ 伯母令侄 \ 侄女舍侄 \ 侄女
君舅 \ 姑媳令舅 \ 姑家舅 \ 姑
〈二〉亲戚称谓表
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
外祖父 \ 母外孙 \ 女令外祖父 \ 母家外祖父 \ 母
姑丈 \ 母内侄 \ 侄女令姑丈 \ 母家姑丈 \ 母
舅父 \ 母甥 \ 甥女令母舅 \ 舅母家母舅 \ 舅母
姨丈 \ 母姨甥 \ 甥女令姨丈 \ 母家姨丈 \ 母
岳父 \ 母子婿令岳 \ 岳母家岳 \ 岳母
姊丈内弟 \ 姨妹令姊丈家姊丈
妹丈内兄 \ 姨姊令妹丈舍妹丈
表兄 \ 嫂表弟 \ 妹令表兄 \ 嫂家表兄 \ 嫂
表弟 \ 弟妇表兄 \ 姊令表弟 \ 弟妇舍表弟 \ 弟妇
内兄 \ 弟妹 \ 姊婿令内兄 \ 弟敝内兄 \ 弟
襟兄 \ 弟襟弟 \ 兄令襟兄 \ 弟敝襟兄 \ 弟
贤甥 \ 甥女愚舅 \ 舅母令甥 \ 甥女舍甥 \ 甥女
贤婿愚岳 \ 岳母令婿小婿
五、书信开头语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诲,真解蒙矣。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谨蒙悔语,用祛尘惑。
大作拜读,敬佩之至。
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
思念语
分手多日,别来无恙?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一别累月,思何可支?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别后萦思,愁肠日转。
离别情怀,今犹耿耿。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
问候语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
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珍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自术语
敝寓均安,可释远念。
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
谨以至诚,恭贺你们......
喜闻......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
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
音问久疏,抱歉良深。
久未通函,甚歉。
六、结束语
结尾问候语,是问候受信人安好。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复,余后再禀。
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谨申数字,用展寸诚。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诸不具陈。
谨申微意。
请长纸短,不尽依依。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
日来事忙,恕不多谈。
专此奉复辟。
手此奉复。
敬候回谕。
对长辈用:
敬请福安。
/恭请崇安。
/敬请教安。
对平辈用:
敬请大安。
/敬请台安。
/顺颂时绥。
对晚辈用:
顺颂近佳。
对居丧的人用:
〈对长辈用〉恭请礼安。
〈对平辈用〉敬请礼安。
(一)初次通信
(二)久别思慕
(三)复信思慕
(四)疏候致歉
习用语汇:只以山川遥阻,通候多疏,至以为憾!
只以俗务冗繁,鲜通尺素,至以为歉!
所憾课业繁忙,通候我疏,至以为歉!
所憾久病末痊,久疏函候,至以为歉!(五)祝颂问候
(六)其他起首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