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以“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作者:单春艳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4期单春艳(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摘要】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译本的对比,探讨译者是如何适应和选择、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换以及弱势文化该采取何种手段在强势文化占主导的背景下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生态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0 引言2012年11月,莫言获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此次能够获奖,除了其本人过硬的文学功底和技巧之外,翻译也是功不可没,网易新闻甚至以“没有翻译陈安娜,莫言获奖不可能”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毋庸置疑,一部作品,要想获得外国读者的肯定,翻译至关重要,只有好的译本才能生动地再现原文的文学魅力,使读者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莫言本人在获奖后也对翻译家们所作的贡献表达了谢意,肯定了他们所起的重要作用。
莫言获奖后,其作品必将收到全球范围的关注。
笔者认为,除了瑞典文翻译陈安娜,受众更为广泛的英文版本译者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作品也值得我们研究。
葛浩文被夏志清教授誉为“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在莫言得奖前,姜戎、苏童和毕飞宇就已经凭借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
而他翻译得最多的,就是莫言的小说,迄今共计9部。
葛浩文的译文之所以能收到英语读者的肯定,与他对文本再创造性地处理密不可分。
他非常注重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把握。
他认为,“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为外国人翻译”。
著名翻译家戴乃迭说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他有时甚至会为了迎合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舍弃原作者某些鲜明的写作技巧。
他认为他的改编“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1生态翻译学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充分印证了生态翻译学中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角度看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

关键 词 : 生态翻译 学 ;葛浩 文; 生态三维 ;莫 言
一 .
生态翻译学 中的语言 、文化和交际三维理论
一
语 言究其 到底 是文化 的 问题 ,语言信 息往往 承载 着文
种 内在 需要 。以苏珊 ・ 巴斯 内特 和勒 费夫 尔为 代表 的文
生态翻 译学起 步 于 2 0 0 1 年 ,全 面 展开 与 2 0 0 9年 ,是 化 内涵 。翻译 并不仅 仅是 语言 上 的问题 ,更是 文化交 流 的
挑 哼
从生 态翻译学三 维角度看葛浩文英 译本《 生死疲劳》
邓 蓓 兰州大学
摘 要: 《 生死疲劳》作为 2 0 1 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优秀作品之一 ,它在世界范围的成功和英译本译者
葛浩 文不无 关联 。生态 翻译 学理的 “ 三维 “ 对 葛译 本 出彩 之处有 着强 大的解 释力 。
默。
二. 《 生死疲 劳》英译 本 中译者 所体现 的生态翻 浩文采 取音 译加注 释 的方法来 引 导西方读 者 了解 中国式 幽
生态翻 译学 主张 主体 的单一 性 ,研 究 的是译 者与翻 译 生态 环境之 间 的关系 问题 。译者 作为 生态翻 译 学中一 切矛 盾 的冲突 的集 中点 ,其双语 运用 能力 、生活 阅历 、水 平 ,
2 0 0 9 ( 6 ) . 诉了1 9 5 0 年到 2 0 0 0 年 中国 农村 5 0 年 的历 史 ,阐 释 了农 评论 ,
了中 国农 民的顽 强精神 。其 中包含 大量 中 国某 一历 史 时期 春 理工 大学 学报 , 2 0 1 1 ( 1 1 ) . 的特有 词汇 以及 方言 。葛译 “ 我 身受酷 刑而 绝不 改悔 ,挣 [ 4 1 Eu g e n e A. Ni d a . L a n g u a e, g c u l t u r e nd a t r ns a l a i t n g . 得 一个硬 汉 子 的名声 时葛浩 文整体 采用 了意 译的 方法 。他 S h n#a a i : S h ng a h a i f o r e i g n l ng a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 , 2 0 0 3 ( 8 ] , 调 整前 半句 的语序 , 将“ 绝 不悔 改” 置于最 前 面, 这使 “ 我” 【 5 ] 申丹 . 生态翻译 学视域下葛浩文翻译研究——一 莫言 的性 格特 点更加 的突 出 。葛巧妙 的进行 了一 些语 言形 式的 小说 英译之 旅 D 】 . 五 邑大学 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 0 1 3 ( 8 ) . 转换 ,使 莫言所 营造 的小 说中 的生态 和 目标 语言 生态环 境 作 者简介:邓蓓 ( 1 9 8 9 ) , 女,四川绵阳人,兰州 更好 的得 以衔接 。 大 学外 国语 言 学及应 用语 言学专 业硕 士在 读 ,研 究方 向 : ( 二) 文化 维之 上的翻 译策 略选择 翻译 理论 与实践 。
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2012年,我国当代文学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文本翻译者功不可没。
《生死疲劳》属于莫言乡土气息的作品之一,描绘了20世纪的农村景象。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因此,文学作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是翻译者的重要研究任务。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进行《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有利于翻译者强化自身翻译美学运用能力,增强《生死疲劳》作品文学价值的同时,实现《生死疲劳》在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的更有效传播。
一、翻译美学的基本概述在我国历史中,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孟子与老子等著名古代思想家,都曾提出过美学思想方面的见解。
在文学翻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古代美学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
古典美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的文学翻译理论,含有古典美学的翻译理论,自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翻译理论。
我国学者严复曾提出信达雅理论,钱钟书也曾提出化境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体现了古典美学对我国文学家的思想影响。
在我国与世界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互融,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这种借鉴推动了翻译美学的产生与应用。
二、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的翻译美(一)音韵层面的美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美感,作者借助文字的应用形式,使读者产生对做作品的美感认知,但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感才是翻译美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语言美感体现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朗朗上口,通过句子结构的重叠,使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一次阅读,就能够产生相应的作品语言美感感知,从而使作品的意境美感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生死疲劳》英译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就具有一定的音韵美。
例如,在《生死疲劳》原文中有关于中国不同年代人特点的介绍,对应的英译本翻译就对叠句结构进行了使用,直接翻译原文,在形容词与名词之间,采用“people’s”作为连接词,实现译文接近于原文内容,这样的译文更加简洁明了,并且结构整齐,能够达到读者朗朗上口的阅读效果,加强阅读者对文学作品与翻译内容的记忆印象。
翻译生态学视阈下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乡土文化处理研究

翻译生态学视阈下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乡土文化处理研究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ecology)是以肯定翻译具有生态特征为基础的一种翻译理论,其主要阐释“该译什么”“什么时候译”“怎样译”等问题。
《生死疲劳》的英译本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完成的,学界对于《生死疲劳》原著的关注度比较高,但专门研究英译本中翻译问题的相对不足。
从翻译生态学视角出发,探讨《生死疲劳》英译中的乡土文化,就是要以译者为中心,在不断的适应与选择过程中,融合“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维持翻译生态系统和文化圈的动态平衡。
一、莫言《生死疲劳》的生态环境及其蕴含的乡土文化《生死疲劳》的创作背景选自中国近50年(1950年-2000年)的乡村历史,莫言结合自身20余年的农村生活经验,从独特的动物视角出发,描述中国乡村历史的变迁。
作为一篇以乡土题材为主的长篇小说,其蕴含了丰富的习俗文化、权力文化、佛儒文化。
莫言是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人,农村的成长环境构成了小说作品的生态环境,高密民间有许多神话广为流传,或独具特色的“茂腔”音乐样式,这些都为莫言的诸多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均有其家乡文化的影子[2]。
高密县的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民情,为莫言的小说写作提供了创作舞台,增添了其作品中人物的艺术特色。
当然,莫言的文学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故乡,透过其作品可以看出,莫言将不同地域特色的中国乡土文化进行了整合,并将其熔炼到高密东北乡这一生态环境中,因而,其作品能够反映出一种超越民族的精神内涵。
《生死疲劳》主要描写高密东北乡的日常生活,蕴含了浓厚的习俗文化、权力文化。
多种语言形式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乡土文化,也映射出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使用一些谚语、俗语增加文字的生动性,使用一些高密的俚语使语言更有韵味,且在描述过程中为了表达语言情境,还有一些粗俗骂语。
权力文化隐藏在《生死疲劳》的字里行间,这与莫言描述的年代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翻译伦理模式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

(4)基于规范伦理 译语文化中的规范代表了当时译语文化对于 译作的期待(Chesterman,2001)。作为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要力求做到符合规范,符合而不是超出人 们的期待。“基于规范伦理”中“规范”在不同的文化 中含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什么是好的翻译在不 同的文化和亚文化中标准各异。(侯丽,许鲁之, 2013)不同时期、不同文体规范也都有所不同。 该模式得益于描述型翻译研究和规范理论,切 斯特曼将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与职业规范,职业 规范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与关系规范。期
(3)交际伦理 交际伦理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的不同就是,其 强调的不再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原文/原文作 者、译者、译文/客户三者之间的交互。交际伦理模 式把翻译行为视作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强调一 个符合伦理的译者应该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为己任, 强调翻译的目的不是再现“他者”,而是与他者进行 沟通交流。(崔璨,2013)此伦理突出体现了翻译的 文化交际功能,大大提升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 更像是一座桥梁、一个协调者来实现跨文化交际。 例2:为此白氏还恶狠狠地咒我:掌柜的,你迟 早要败在这个妖精里。
0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文化强国
战略的实施,国外各方人士也对中国小说越来越感 兴趣,越来越渴望通过小说欣赏到中国文化的独特 魅力。作为译者,我们有责任将向世界传播中国小 说,弘扬中国文化。
虽然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理论为大家所熟知,然 而运用此理论来研究莫言小说翻译的人却少之又 少。本文选取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 《生死疲劳》的英译为例,主要分析了其如何运用五 大翻译伦理模式来实现翻译目的和价值,希望为类 似小说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1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模式
《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一、引言本文运用jef verschueren 提出的语用顺应论,通过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三个视角,研究和分析莫言《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
二、文化功率词每一种语言都有“文化负载词”,这类词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mona baker()认为,文化负载词是“源语中表达的概念在目标文化中可能并不存在。
这种概念可能是抽象或具体的,可能与一种宗教信仰、一种社会风俗或一种食物有关。
这种概念被称为文化特性(culturalspecific)”。
三、迎合论jef verschueren() 提出顺应论,他认为语言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同时,他认为在语言的顺应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不同顺应。
第一个方面是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达到顺应。
其次是语言结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达到顺应,在语音、句型、语体等方面都要达到顺应。
再次是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
它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语言使用的时间、社会关系和语篇结构等因素,翻译时必须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结构。
其中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 语用学观点的核心内容。
1、语境关系迎合在翻译中,译者要顺应的不仅仅是原文所描写的世界,同时还要顺应译文预期读者的世界,这样才能达到交际和语言的顺应。
基准1. 原文:??像是炸鸡一样烧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
(莫言,:3)译文: ?i tumbled and turned and sizzled likea fried chicken for about anhour.(howard goldblatt,:3)“半个时辰”在这个语境中并不是具体内容的时间的抒发,而只是抒发所受到折磨的时间之短。
这就是中国古代则表示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葛浩文在译文中将“半个时辰”译者为了“about an hour”,而不是具体内容为“halfof two hours”,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更合乎英语的表达方式,而且把时间模糊化而不是抽象化,更好的'彰显出来“备受折磨”以及“这半个时辰的时间不好过”这一层语境意义。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四字格翻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四字格翻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一、《生死疲劳》文本分析莫言作为中国现当代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自2012年起,其小说的英文译本多次荣登畅销书的榜首。
其中《生死疲劳》一书的内容以其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同时又与寄寓其中的哲理融为一体而著称。
源文本在中国有深厚的读者基础。
该书以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五十年的历史变化为背景,围绕土地改革这一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纠葛关系,叙述了一个消灭人性的六道轮回故事。
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在六道轮回中透过不同动物的肉体,感悟了五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翻天巨变。
通过兽眼看尽世道沧桑,观尽人世险恶。
因该小说情节内容的特殊性和故事的曲折性,其英文译本也在西方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葛浩文的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该书尤其得到了翻译界的业内认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相较于同时代其它译者,葛浩文具有更广的国际知名度,是他将莫言和其作品带到西方英语世界。
2005年,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刊发的一篇书评中写道,“在中国的书店里,有一半的翻译作品是美国书籍。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却好像只是葛浩文教授一个人的孤独事业”。
[1]由此不难看出,葛浩文教授的翻译文本帮助莫言小说在西方的文本旅行几乎畅通无阻,而莫言及其小说也是葛浩文之所以在东方译届鼎鼎大名的主要原因。
二、汉语四字格特点“四字格”是中国汉语言艺术的结晶,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
汉语拥有纷繁多变的四字格词组,其结构短小,寓意深刻,表现力强等特点使其成为本土语言使用者最喜欢的表达形式之一。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
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语境重构--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语境重构--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陈慧华【摘要】翻译是以译语为媒介的异质文化沟通活动。
优秀译本应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与源语读者对等的交际效果。
文化的民族独有性导致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文化语境因素出现差异,影响翻译顺利进行。
通过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探寻译者文化语境重构策略,指出翻译时可通过语篇重构、替代、释义、增益、删减、创译等方法,在译语文化接纳范围内重构文化语境,进而实现译本的读者认同与有效传播。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30-133)【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语境;重构【作者】陈慧华【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引言近年来,我国翻译出版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优秀文学翻译作品迈向世界。
虽然我国翻译作品数量质量逐年稳步提升,但纵观当今世界舞台,辨识度高、传播范围广的译作多为西方汉学家独译或中西译者合译的作品。
本文认为,西方译者在汉英翻译领域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另一方面离不开译者从母语视角对文本文化语境的重新建构。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对话。
译者通过文化语境重构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汇贯通。
为探寻文化语境重构机制,本文选取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英译者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语境差异,挖掘译文文化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本土翻译实践与译者培养。
一、翻译文化语境因素文化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1]。
翻译中,影响译者行为的文化语境因素主要有: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
(一)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指影响、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潜在的共同的心理背景和心理趋向[2]。
跨文化语境下莫言的《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乡土情怀翻译手法探析

㊀㊀收稿日期:2019-12-11基金项目:(1)湖南省教改课题, 新国标视域下武陵山区高校英语类专业服务性学习理论与实践 ,编号:湘教通[2017]452号;(2)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与翻译“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编号:湘教通[2018]505号㊂第28卷㊀第2期Vol.28㊀No.2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2020年2月Feb.2020跨文化语境下莫言的‘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乡土情怀翻译手法探析石红梅(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家界427000)摘㊀要:乡土情怀是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的一大重要特色,在乡土俗语㊁乡土仪式与乡土歌谣中着重体现出来㊂葛浩文在翻译乡土语言㊁凸显乡土情怀㊁营造乡土文化的过程中采用了多重手法让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㊂关键词:‘生死疲劳“;乡土情怀;翻译手法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20)02-0095-03㊀㊀信㊁达㊁雅是翻译作品的最高要求,乡土小说的翻译要想凸显乡土情怀,就需要把控好乡土语言的特征㊂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流传于民间,口耳相传,语言通俗精炼,地方特征浓郁,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习俗㊂莫言曾经这样说过‘生死疲劳“: 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探索㊂‘生死疲劳“中俗语众多,首先要求译者要有高超的文化处理能力和语言把控能力,不仅能直译出文本的最浅层次的意思,更要求译者能够依据文本塑造的环境进行翻译,使语言符合不同场合㊁不同情境;其次对于乡土仪式的译文处理要求不仅能够以正确的翻译理论为指导,更能充分展现人物情感㊁心理活动;最后乡土歌谣不仅要领会文本的内涵和意蕴,更对格式提出了较高要求㊂葛浩文先生秉着 忠实原著 的原则,将‘生死疲劳“的章回体形式完整地保留下来,使文章的地域特色㊁民族特色㊁乡土特色明确地体现出来;另外译者也保存了文本中独特的叙事视角,使作家和小说形成了三重对话,叙事视角更为宽广㊁艺术境界更加恢宏㊂英译本‘生死疲劳“中最能表现乡土情怀的包括乡土俗语的翻译手法㊁乡土仪式的翻译手法㊁乡土歌谣的翻译手法三个方面㊂一㊁乡土俗语的翻译手法乡土俗语朴素㊁活泼㊁自然,无矫揉造作之态,体现民间生活的粗糙风格,包括人们的习惯用语㊁成语㊁口头语等等㊂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又是人们对实践生活最真实自然的反应㊂莫言的小说中显著特征就是整体风格上有浓厚的乡土底蕴,在众多小说当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生死疲劳“,作品当中包含了大量和俗语成语,葛浩文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囊括的大量文化信息的熟语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手法,对话中甚至有些粗俗的乡土语言,尽量直接翻译,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维护作品原来的形象和风貌,揣摩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语境和神韵,凸显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㊂举例如下:例文一:阎王爷啊,你也不该让我转世为一头毛驴啊!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Load Yama,you should not hava sent me backas a donkey!Everyone says that saving a life is better than building a seven -story pagoda. [2]这句是西门闹转世成为一头驴后的内心独白,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是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俗语,指的是为死去的人造塔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价值和意义㊂这句话是中国佛家思想文化对中国百姓生活影响的重要体现,译者并没有与原文词语进行对应翻译,而是直接把握熟语的内容意义,使读者通过表象的语言理解文字深层次的含义,以此来达到读者正确认知的最终目的㊂例文二:你说的对, 爹说 应该叫毛主席㊂我虽然单干,也是毛主席的子民㊂我的土地㊁房屋都是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分给我的㊂前天洪泰岳托人带话给我,说再不入社,就要对我采取强制措施㊂牛不喝水强按头?不行,我要上访,去县里,去省里,去北京㊂ [1]在这段译文中 If a cow won t drink,do you force its head into the water?No.I ll appeal.I ll take my case to the county [2]最具有特色的是 牛不喝水强按头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逼迫别人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葛浩文先生在这里采用了直译的手段,保留了原来文本中的生动形象,有力传神地传达出洪泰岳对蓝脸加入合作社的逼迫程度,将中国文化特质㊁中国语言传统㊁语言乡土特色保留下来,使西方阅读者不仅能够很好理解文本内容,更能通过文本领会中国的文化内涵与特色,以及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深厚的乡土情怀㊂例文三:村里一个惯于装神弄鬼的风水先生马智伯跑到牲口圈边,神秘地对我说:门市 这是我的字 门市贤弟,家里有产妇,不能打墙动土,更不能出粪掏井,冲撞了太岁,主着婴儿不利㊂ [1]这段译文中有多处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意蕴的俗语, 装神弄鬼的风水先生 字 贤弟 太岁 主着 这些乡土俗语的大量使用形成了丰富的乡土意象,葛浩文先生在翻译中保留了词语中的地域特色来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少部分根据西方作者的阅读习惯适当调整,并对其做了适当的删减,比如 装神弄鬼的风水先生 翻译成 feng shui mashy ㊂在翻译形式㊁主题表达与作者意图方向都尽量遵照原著,以原文本的叙述内容为主要落脚点㊂ stirring up the Wandering god does not bode well for the new-born. [2]译者坚持忠实原著的原则,大多数采用的音译㊁直译的手法来保持作品的原来风貌,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 葛氏尤其强调译者对于译文 准确性 的追求㊂他反对有意曲解原文,并认为翻译家无权那样做㊂ [3]二、乡土仪式的翻译手法‘生死疲劳“中有大量描述民间仪式的情节,这些情节所体现的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㊂在英译本中对乡土仪式的处理尊重民间仪式的语境,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往往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仪式流程,同时这部分的文章内容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情感积淀,有着浓烈的感情倾向,这要求译文处理传达作品人物情感,遵循和传承了中国民间仪式的文化传统㊂可以说,葛浩文先能更好地实现对中文的有效转换,综合采用了 简化法 漏译法 等有效翻译手法,对具体文章语句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充分发挥了英译本的目标功能,在跨文化语境下留存地域文化特色,在不同语境的乡土仪式中采取了符合场景要求㊁还原文本内容㊁对应乡土文化的翻译手法,体现了葛浩文先生深厚的翻译功底和良好的语言把控能力㊂例文一:你母亲已经盛装入棺,棺盖竖在一旁㊂她的寿服是紫色缎子缝制,上面有一些暗金色寿字㊂金龙和宝凤跪在棺材两端㊂宝凤头发散乱㊂金龙眼睛红肿,胸前的衣服湿了碗口大的一片㊂ [1]这段英译本的翻译完全再现了当时的仪式场景㊂没有采用任何复杂繁琐的句子结构来阐释说明㊂ Your mother was already in her coffin;the lid lay off to the side. [2]语言简单明了㊁通顺易懂,有效地实现了文学交流互动的最终目标,达到了文学翻译的目的㊂可以说,正是通过译者的翻译,使得原文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文章现实读者的阅读㊁潜在读者的阅读更加广泛㊂原文与译文不仅在内容上达到了良性互通,也在形式上形成了对等㊂ His eyes were red and puffy;the front of his shirt was tear-stained. [2]译文中所体现的乡土仪式的描写场景㊁人物神态等与原文本几乎一致,实现了功能上的最终对等,译者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传达了原文本的大量信息,给读者呈现的确是一幅生动的仪式画面㊂例文二:赵勇刚一声令下,七只冲锋枪同时向三面开火㊂枪机都在连发位置上㊂先是三点发射,又是三点发射,然后一梭子子弹全部倾泻而出 它哀嚎一声,对着猎猪小组飞扑上来,而此时,后边那三位身背火焰喷射器的队员以久经训练的熟练动作向前冲三步,扑地卧倒,同时击发 [1]这是‘生死疲劳“中猎猪仪式中的一部分叙述㊂在英译本中译者采用了 漏译法 来达到翻译的目的㊂此句中只出现了一次 three ,突出文章的精简性,可以将意义不断的延展延伸,增强了文学阅读的关联性效69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年果,避免了叙述上的混乱,同时使作品更富有张力,具有表现力,更为生动传神,以此来表现作品乡土仪式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力量㊂三㊁乡土歌谣的翻译手法‘生死疲劳“穿插着能够充分体现农村人民生活,承载浓郁农村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歌谣,也可以称其为民谣㊂歌谣的翻译与普通诗歌的翻译存在很大的不同点,文本中共有歌谣11首,每首的创作主体不同,所营造的生活氛围不同,传达的文化意境也不同㊂ ‘生死疲劳“在句式上很有创新,小说句式有的伸缩自如,即将句子故意拉长或缩短,有的变换语序,对词语做顺向排列或逆向排列,有的洋洋洒洒,构成超级长句;有的短句连用,颇有气势;更有一些非常规句和自创新句㊂ [4]这种创新在歌谣上体现地尤为明显㊂其中主要的翻译手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追求韵律美㊂二是围绕叙述主体展开㊂三是对歌谣中具有乡土特色的修辞语和俗语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意译,避免了高境语词的翻译㊂例文一:许宝许宝,见蛋就咬!咬不着蛋,满头大汗㊂许宝许宝,是根驴屌㊂吊儿郎当,不走正道 [1]这是首小学生们编的快板,全文押 ao 的韵,葛浩文先生的英译本中保留了歌谣的韵律特色,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㊂同时,他在英译本中将每句话都以 t 的形式收尾, bite night sight right 力求押韵整齐,并增译了许宝吃不到菜时候的迫切心情㊂此歌谣的翻译在协调文化语境㊁保持原著风格方向上,顺应了动态翻译的良好效果,在语音角度不仅保持了原著的音韵美,并创新了英文的诗歌押韵形式;在句法修辞手段以及句子结构的角度上忠实于原著,保持了译文与原文乡土风格与特色语言的一致性,葛浩文先生在歌谣的翻译中对主题㊁时态㊁人物㊁语言㊁事件㊁位置等要素的翻译以及相关逻辑协调一致,注重信息对等,注重异域风情的保留,使英译本衔接连贯㊁逻辑清晰㊁中心突出㊂可以说,译者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叙事主体的人物情境㊁叙事特点㊁乡土特质表达的完整而全面㊂例文二:太阳一出照西墙,东墙西边有阴凉㊂锅灶里烧火炕头上热,仰着睡觉烫脊梁㊂稀粥烫嘴吹吹喝,行善总比为恶强㊂俺说这话您若不信,回家去问你的娘 [1]这段歌谣是第三章当中洪泰岳顿喉高唱的,有着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的歌谣㊂这段歌谣符合人物形象,使洪泰岳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完整㊂其中 墙 凉 梁 强 娘 都押 ang 的韵,在葛浩文先生的翻译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手法㊂每一句的最后一个词依次是 wall fall hallthrall pall 以及 tall 作为韵尾的押韵单词,保持了作品的原来韵味和乡土特色㊂例文三:老顽固,小顽固,组成一个单干户㊂牵着一投蚂蚱牛,推着一辆木轱辘㊂最终还要来入社,晚入不如趁早入 [1]这段歌谣是‘生死疲劳“中第二部第十四章中莫言带着一群小学生在牛棚外喊的口号,全篇押 u 的韵,插入儿童的歌谣来烘托周围环境,乡土气息浓厚,语言通俗上口㊂四㊁结语通过以上的例文分析可以得知,葛浩文先生在翻译乡土俗语的过程中,立足于跨文化语境,以满足读者流畅阅读为目的,采用直译㊁意译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强作品的表达力㊁感染力和解释力㊂在翻译乡土仪式时,将 简化法 漏译法 等运用其中,以此来使作品的意境得到延伸,在兼顾跨文化的意识理念指导下,增强了作品的关联性效果㊂在翻译乡土歌谣时,译者将统筹兼顾韵律与内容,采用 顺化 的策略,以读者的感受力为基础,顺应语境㊁烘托环境㊁营造情境,综合表现乡土歌谣的特质㊁浓郁的地域特色㊁深厚的乡土情怀㊂葛浩文先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进行具体巧妙地翻译,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㊂ 在将中文作为译出语的所有英译者中,葛浩文在英语世界中的认可度最高㊂正是由于葛浩文的英译本,使得莫言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㊂ [5]在学以致用的理念下,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借鉴葛浩文先生采用的方式方法来翻译更多的莫言小说㊂参考文献:[1]㊀莫言.生死疲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㊀Goldblatt,Howard,tr.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ANovel[Z].ByMoYan.Nem York:Arcade Publishing,2008.[3]㊀胡安江.中国文学 走出去 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6):10-17. [4]㊀曹乃玲.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修辞特色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59-61.[5]㊀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责任编辑:谢蓓)79第2期石红梅:跨文化语境下莫言的‘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乡土情怀翻译手法探析。
《生死疲劳》中的隐喻翻译研究

《生死疲劳》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作者:易丹恒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6期内容摘要:小说《生死疲劳》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农村与土地,这其中包含着大量隐喻表达,这也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隐喻是小说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表达方法。
文章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原文本,以葛浩文的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作为切入点,主要从动物隐喻,黑色隐喻和俗语隐喻三个方面,选取一些典型的句子或短语,来分析小说《生死疲劳》的隐喻表达。
关键词:《生死疲劳》隐喻翻译文化1.引言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被称作是“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代表作《生死疲劳》植根于中国的土地文化,围绕着土地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六道轮回,在这不断的转世中,以不同的视角,观看并体验了自解放以来的五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生死疲劳》最出名的译本就是葛浩文的《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一本好的著作,加上一个好的译者,成就了《生死疲劳》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莫言小说的研究,对《生死疲劳》的研究,也日渐增多。
文章打算选取中英文本的例子来分析《生死疲劳》的隐喻翻译。
2.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所对应的是明喻,从字面意义便可以看出来,隐喻不像明喻一样一眼就能看出喻体和本体,而是隐藏的一种比喻,隐喻又被称作暗喻。
西方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定义隐喻,“隐喻是把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移到每一个特定事物上去,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从属到种,或从属到属,或根据类推进行拓展(1996:149)。
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对隐喻的解释是:隐喻是譬喻的一种。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就叫譬喻,也称比喻,属于积极修辞一类(1997:72)。
乡土民谣翻译策略

乡土民谣翻译策略作者:杜凤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2期【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最受西方欢迎的作品,该作品极具农村特色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文学气息。
《生死疲劳》中穿插着的体现农村人民生活特色的民谣和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是该书最大的特点。
而民谣翻译不同于一般的诗歌翻译也很少有人提出民谣的翻译策略。
文章以《生死疲劳》为例,从三个不同叙事主体的角度来分析莫言的御用翻译葛浩文的民谣翻译策略。
【关键词】乡土文学;叙事主体;民谣翻译《生死疲劳》是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他在短短的43天内完成了长达近50万字的鸿篇力作。
有评论家认为《生死疲劳》之所以大获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其英译者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精湛的翻译技巧以及对原文本的修改以迎合西方人的口味。
本文拟从该书独特的,多角度的叙事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葛浩文对不同叙事主角所创造出来的民谣的英译本,考察在不同语境下民谣翻译的策略以及翻译倾向。
一、《生死疲劳》中的叙事主角和民谣翻译据笔者统计,在《生死疲劳》中,共有民谣共有11首。
由于每一首民谣的创作者不同,民谣所传达的意境也随之不同,在下文中,笔者拟从创作者及叙事主角的角度出发,分析葛浩文在民谣翻译中的翻译。
(一)蓝千岁为叙述主角案例一:许宝许宝,见蛋就咬!咬不着蛋,满头大汗。
许宝许宝,是根驴屌。
吊儿郎当,不走正道......Xu Bao Xu Bao,sees an egg and takes a bite!Without an egg to bite,he sweats all night.Xu Bao Xu Bao,a donkey dick of a sight.A scoundrel who won’t stand up and fly right...评析:这首快板是一群刚上小学的小学生现编的快板,诗中的许宝是以劁驴阉马骟马为业得兽郎中许宝。
《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中民俗文化的翻译

《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中民俗文化的翻译摘要:整部小说通过动物的视角,刻画了人性的善恶、生命的可贵以及社会的无情。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寓言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半个世纪以来的悲欢离合,揭示了农民在土地变迁中所经历的辛酸和苦楚,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并形象的刻画了农民艰苦奋斗、顽强、淳朴、乐观等形象。
本文对葛浩文译本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译本中民俗文化的翻译,深化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民俗文化;翻译引言《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中国农村半个世纪以来的土地变迁史。
这本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很多都有真实原型,莫言在写作时借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听闻的故事,同时也有很多人物和事件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因此,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杰出文学作品,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1]。
一、《生死疲劳》相关概述(一)简介《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西门闹是一个被冤杀的地主,他经历了六道轮回,分别变成了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
在这六个轮回中,地主通过不同的动物身份,感受到了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他在驴的身份中,感受到了饥饿、疲惫和被剥削的痛苦;在牛的身份中,体验到了被奴役和异化的痛苦;在猪的身份中,体验到了被屠宰和无尽的恐惧;在狗的身份中,体验到了被虐待和被抛弃的痛苦;在猴的身份中,体验到了自由和狡猾的感觉。
最后,他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
在大头婴儿的身份中,地主开始回忆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的经历。
他回忆了自己被冤杀的经历,回忆了自己与农民蓝解放一家和地主西门闹一家之间的恩怨纠葛。
小说通过大头婴儿的讲述,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五十多年来的蜕变历史,以及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
(二)小说创作背景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的创作源于他的童年记忆。
那时,他上小学,正值中国农村进行人民公社化的时期,生活格外贫困和艰苦。
在他上完第二节课,做广播体操时,经常会看到一位单干户推着一辆被淘汰了的木轮车从他们学校旁边的路上经过。
基于翻译美学视角的莫言《生死疲劳》译本解读

085[摘 要]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世界文学史爱好群体和国际文学界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而译本对推动我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
以翻译美学为切入点,分析《生死疲劳》审美主客体,望拙见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生死疲劳》;翻译美学;审美基于翻译美学视角的莫言《生死疲劳》译本解读王厚平如果说翻译者开展翻译实践活动旨在淋漓尽致地再现原作之美,那么美学则属于文化范畴。
葛浩文先生翻译的《生死疲劳》从审美主客体、审美体验和审美转化等层面展现创造美与审美关系,有效提升了翻译水平,使异域读者感受原作之美。
一、翻译美学概述美学思想在中国具有深远历史,著名哲学家孟子曾言“充实之谓美”,“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古代圣人美学思想为文学翻译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纵观我国翻译理论,从产生初期就有古代美学思想身影,正因涵盖古典美学翻译理论,成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翻译特征。
例如学者严复针对翻译提出“信达雅理论”,文学家钱锺书提出“化境理论”,均和古典美学思想联系紧密。
20世纪后,中国与世界交流紧密,古典美学逐渐与西方美学相互交流,在此之后,中国美学土地上开始流淌西方美学这股新鲜血液。
翻译理论在此背景下也有所更新,例如学者刘宓庆和王国维针对翻译分别提出“客体美理论”与“意境美理论”,此时翻译美学渐渐贴近形、词、音,标志着基于美学层面的文学翻译从理论向实践过渡。
二、基于翻译美学视角的莫言《生死疲劳》译本主体解读(一)译者主体性相关研究者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性即审美主体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有客观地对翻译客体予以尊重,才能获得翻译中反应主观能动性,可将其特征概括为审美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审美创造性、人文品格等。
著名翻译家许钧教授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不同见解,即主体性重视译者主体性与能动性,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可对客体予以控制并对其产生一系列能动的反作用。
译者只有在翻译中打破社会因素、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客观制约因素,才能使其审美创作性与语言底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评价理论视域中《生死疲劳》英译的翻译批评

评价理论视域中《生死疲劳》英译的翻译批评作者:曾圣洁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6期摘要:自2012年中国当代小说家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文学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入西方读者的视野。
莫言的翻译葛浩文及其英译作品也广受不少中国专业读者群的关注,由此产生了相关的翻译批评活动。
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管窥基于价值学的评价理论体系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活动,从活动涉及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着手分析隐藏在背后的力量,以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为参照,客观分析翻译批评活动。
关键词:评价理论主体客体翻译批评活动《生死疲劳》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096-03文学作品一直是体现民族文化底蕴的代表之一,是各个国家在不同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
由于文学作品的虚构性,文学文本同现实之间产生了一些距离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非真的世界,并通过翻译活动,拉近了世界人民之间的距离。
2012年,我国文学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中国不少著名文学作家的作品开始进入西方读者的视野,翻译莫言作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及其英译作品也成为不少学者的关注对象。
国内外读者和媒体对于葛译本的评价褒贬不一,他们分别从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诺奖背后的政治因素、英译本是否忠实于原著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然而,对于这些讨论,我们并不需要给出一个正确与否的结论,而应该用客观的评价去阐释翻译活动或者翻译评价活动的影响因素,以成功的英译作品为出发点,从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走出去”。
一、评价理论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翻译批评活动从内部讲,是不同个体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译文的忠实与否、风格一致与否或者译文通顺与否,这与翻译理论息息相关。
而从翻译批评活动外部来看,研究的是文本如何形成以及文本形成的影響因素等,这一点是基于评价理论的(属于价值学范畴)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生死疲劳》中宗教元素的英译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生死疲劳》中宗教元素的英译作者:单春艳孙筱岚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9期【摘要】《生死疲劳》从佛教思想出发,以“六道轮回”为框架,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故事。
作为小说的主线,宗教思想贯彻始末。
如何让不熟悉佛教的西方读者理解书中借以表达的人生观和哲学观,是翻译该小说的一大难点。
译者葛浩文教授通过大量对原文的重构、改写,在归化为主的前提下,既尽可能地保留了中国色彩,又使译文能为英文读者所接受。
【关键词】宗教;轮回;生态翻译0 引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在该书开篇,便可见莫言的题记:“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此句源引自《佛说八大人觉经》,既交代了书名的由来,又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多欲为苦,在佛教看来,芸芸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所受的苦楚,皆由贪欲而起,有了贪欲,便生了执着。
文中的蓝脸、洪泰岳甚至于蓝解放、蓝开放,都因为自己的执着和欲念,上演了一出出悲伤苦涩的剧情。
虽然涉及宗教的情节在这部小说中所占篇幅较少,但这却是贯彻整部小说的主线,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借以表达的人生观和哲学观,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正如李明刚所写到的,“轮回在这里已经内化成了小说的一种文体因素和形式力量,变成了贯通小说的一个特殊多维的视角”。
但由于宗教差异,西方大多数读者对佛教的教义不甚熟知,如何能让英语读者在享受阅读流畅性的同时较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哲理,可谓翻译该小说的一个关键问题。
1 “译者中心”和“事后追惩”“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操纵、支配,之后,汰弱留强,是为“追惩”。
本书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现当代作品,美国的大部分中文小说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他曾明确表示:“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为外国人翻译。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乡土情结

王英杰认为,莫言写作势头的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他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并且热爱着民间,民间便是他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他从莫言乡间创作的起因分析、到莫言小说的艺术性特点、再到小说的美学特征,用三个阶段来剖析莫言的乡土气息,进而深入的对莫言进行研究。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乡土小说就发展成为文学一个重要流派,但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创作空间被加速压榨,社会环境变得动荡不安,乡土作家们开始怀念当初那个年代。本文通过对《生死疲劳》的分析以及展示社会底层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疑虑痛苦,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农村并了解乡土创作中的乡土情结。研究《生死疲劳》的乡土情节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很好的从文学方面考虑政策的正确与否。
⑤朱凯悦:《论《生死疲劳》的文化内涵》,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第10页。
⑥田敏:《浅议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⑦杨淮钦:《黑树上的新枝》,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第16页。
⑧田秀平:《论莫言小说写作的乡土意识》,《剑南文学》,2013年第6期。
五、参考文献
①阮崇友:《论莫言<生死疲劳>的乡土情结》,《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
②胡密密:《《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以“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昌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③梁珊:《关于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研究》,《语文建设》,2016年第17期。
④张皓涵:《生命在土地间流转—以《生死疲劳》为例论莫言小说之“乡土意识》,《名作欣赏》,2016年第12期。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
例
单春艳
【期刊名称】《科技视界》
【年(卷),期】2013(000)024
【摘要】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译本的对比,探讨译者是如何适应和选择、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换以及弱势文化该采取何种手段在强势文化占主导的背景下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
【总页数】2页(P181-181,208)
【作者】单春艳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生死疲劳》中宗教元素的英译 [J], 单春艳;孙筱岚
2.从生态翻译学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r——以《活着》英译本为例 [J], 刘瑞玲;杨思雨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人名翻译--以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为例 [J], 李艳玲
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以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为例 [J], 徐燕杰
5.从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度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茶馆》英译本为例 [J], 张昕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alinowski语境论下的《生死疲劳》误译研究

Malinowski语境论下的《生死疲劳》误译研究
于亚晶;周秀梅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40)6
【摘要】现代语境论鼻祖Malinowski提出了语境\"三元论\",即\"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通过关照三种语境的共同制约作用,可提高译文准确性,减少误译、信息偏离及信息损耗.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发现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中的误译类型主要有3种:(1)由于译者对源文本词汇背景文化了解不够充分,误解词语意思而造成的误译;(2)译者缺乏语篇内容分析、对情景语境把握不足而造成的误译;(3)译者疏忽而导致数量、称呼上的纰漏、前后不一致等细节错误.文章尝试通过语境\"三元论\"试译《生死疲劳》中的错误译文,期望能够对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有效传播提供借鉴.
【总页数】11页(P66-76)
【作者】于亚晶;周秀梅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510970;中山大学南方学院,5109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莫言《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例[J], 张言
2.语境参数视角下主题词范畴的翻译机制——以莫言代表作《生死疲劳》的主题词“死”为例 [J], 张伟华
3.语境视角下影视字幕的误译及其成因初探 [J], 张碧云
4.跨文化语境下莫言的《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乡土情怀翻译手法探析 [J], 石红梅
5.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生死疲劳》中的比喻英译研究 [J], 杨添婷;陈敬勇;刘君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习语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习语翻译
王怡婷;林梅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的翻译功不可没。
《生死疲劳》中出现的大量习语给译者带来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难题。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三维”转换的角度评析莫言代表作《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中习语的翻译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葛浩文多选择直译来进行文本中习语的语言维转换;选择直译和意译进行文化维的转换;选择重写来进行交际维的转换。
译者应当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翻译策略,这是做好习语翻译的重要前提之一。
【总页数】4页(P100-102,106)
【作者】王怡婷;林梅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烟台264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比喻修辞翻译 [J], 董琴
2.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习语翻译 [J], 王怡婷;林梅;;;;
3.框架理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策略研究——以十九大报告中的习语翻译为例 [J],
李丽君;赵乔
4.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成语翻译策略研究 [J], 郝姗; 郑凌雪; 王立松
5.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比喻修辞翻译 [J], 董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过《生死疲劳》的轮回看莫言的土地情结

透过《生死疲劳》的轮回看莫言的土地情结透过《生死疲劳》的轮回看莫言的土地情结龙应台曾说过:“最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他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
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
”而对于莫言我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刻意去了解了一下,然而无意在去年暑假看了一遍他写的《生死疲劳》,一读之后,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原本不大喜欢看小说的我竟不知不觉就看结束了。
《生死疲劳》主要的叙事者和主人公,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怀着冤屈和愤怒到阴间索求公道,从此经历了六道轮回,通过驴眼、牛眼、猪眼、狗眼、猴眼……继续观察和体验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
西门闹是一个地主。
一个拥有八十亩良田,家财万贯而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的地主。
这应该说得上一个称职的土地的主人,一个好地主。
可就是这样一个地主,在一场穷人被领导翻身闹革命的历史风暴——土改中突然失去了他的土地。
不,岂止是土地。
在轰轰烈烈的斗地主,砸狗头,砍高草,拔大毛的土改运动中,西门闹被不容争辩地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被拖到村头的小石桥下枪毙!然而正是从这样一个地主西门闹生命的终结,似乎也是标志着中国农民同土地的传统关系的终结。
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农民在土改中分得的土地得而复失。
而对于西门闹来说,他的生命的丧失,是中国农民和土地的双重丧失。
似乎死去的不仅仅只是西门闹,所有活在土改运动以后的农民,除了一个单干户蓝脸,其他的也都集体死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农民的本质——拥有自己的土地,做土地的主人。
而此后无论是之后轮回后潇洒的西门驴、憨直倔强的西门牛还是贪婪暴烈的猪十六......他们都用本能中的直率与坦诚始终在高密东北乡这块土地上欢腾,演绎着他们与土地的故事,见证着新中国农村的演变过程。
西门驴是轮回的第一世,也是众多动物中最具原始生命力的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就莫言小说的乡土语言而言 , 葛浩文先生认
摘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要: 乡土语 言是汉语表达 中的一部 分 , 也是 中 国文化“ 走 出去” 发展 战略 中的重要一部分 。为 了更深
入地 了解 莫言 小说 《 生死疲 劳》 在 西方 的影响力 , 以便 对 中国文 学与 文化“ 走 出去 ” 提供 新的文化 参考 , 以霍 米・ 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 角, 来探 讨莫 言小说《 生死疲 劳》 中 乡土语 言的翻 译。研 究结果发现 葛浩文在 中 西文化之 间建立起 了第三 空间, 将 归化 与异化 杂合 , 从 而使 其译本深 受西方读 者的喜 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 的探讨对我们提 高文学作 品的翻 译质量 , 推动 中国文化走 向世界 ,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 关键词 : 杂合 翻译 ; 第三 空间; 归化 ; 异化
否 认 的是 : 如 果没 有 汉 学家 葛 浩 文先 生 的 出色 翻
译策略 , 以期待 能够进一步推动和丰富对 《 生死
疲劳》 英译本的研究 。
二、 第三 空 间杂合 理论
译, 莫言是很难获得此桂冠 的 , 可 以说葛浩文功
不 可 没 。他 也 因此 被 誉 为 “ 中国 现代 文学 之 首 席
劳》 可 以说 是 最 为 出 彩 的 一 部 , 也 是 国 内外 获 奖
方法 ; 陈小华等 ( 2 0 i 3 ) 运用关联理论探讨 了《 生 死疲劳》 中的文化缺省翻译策略 ; 秦琴 ( 2 0 1 3 ) 从 文化层 面研 究翻译 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 ; 杨
姗姗 ( 2 0 1 4 ) 对 葛浩 文译 本 的 语 言 风格 进 行 了 分
中图分类号 : H0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6 4 6 9 ( 2 0 1 7 ) - 0 3 — 0 0 6 5 — 0 5
一
、
序 言
英译本 , 对 小说 中前景 化 语 言提 出 了 翻译原 则 和
莫 言是 中 国现代乡土文学 中一位标 志性 的 人物 , 乡土情结成为他小说永恒 的主题。二十余 年 的农 村生活经历, 为他的写作提供 了大量的素 材 。凭借着丰富的乡土生活经验 , 他创作 出了一 部部经典的作 品。在其众多 的力作 中, 《 生死疲
析 。但 到 目前 为止 , 很少 有学者研究 葛浩文对 《 生死疲劳》 乡土语言的英译 , 因此本文将另辟蹊 径, 以霍米 ・ 巴巴的第三空间杂合理论为视角 , 对 其进行深入 系统的研究 , 并结合实例来分析其翻
最多 、 最受 西方读者喜欢 的一部 。正是《 生死疲 劳》 这部小说对莫 言获诺奖起 了关键性 的作用 , 让他成为首位获得中国诺贝尔奖 的本土作家 , 成 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然而 , 不可
巴认为殖 民者 和被殖 民者之 间存在着很多文化
差异 , 这些文化差异尤其体现在强势文化和弱势
文化之 间。一方面 , 强势文化会凭借其政治 、 军
事 和经 济 的 优势 而 占据 主导地 位 , 另 一方 面 强 势
本 。如孙婷婷 ( 2 0 1 1 ) 研究 葛浩文《 生死 疲劳》 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3 — 1 5 基金项 目: 安徽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 目( S K 2 0 1 3 A 0 2 6 )
2 0 1 7 年6 月 第3 期
昌吉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C HANGJ I UNI VE RS I T Y
J u n . 2 0 1 7
N0- 3
《 生死疲劳》 小说 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
— —
以“ 第三 空间” 理论 为视角
胡 密 密
( 安 徽 工程 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入, 弱 势文 化 也 逐 渐 意识 到 矛 盾 的根 源 , 决 定 重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当地 的文 化 习俗 和风 土人 情 。 乡 土语 言包 括 两 大部 分 : 方 言 和 熟 语 。 乡 土 语 言诙 谐 、 朴素 、 活泼 、 毫无造作矫饰之态 , 甚 至 有 些 粗 俗 。这 样 的语 言带 着 民 间 生 活 的粗 砺 品格 , 是 人 们 在 丰富 的 日常生 活实 践 中创 造 出来
作者简介 : 胡密密( 1 9 6 5 一) , 女, 汉族 , 安徽黄 山人 , 安徽工程 大学外 国语 学院副教授 , 研 究方向 : 翻译。
6 6
昌吉 学院 学报
2 0 1 7 丘
文化 总是 “ 妖魔化 ” 被殖 民者形象而让殖 民者 的 真实形 象变得模 糊 不清 。但 随着全球 化 的深
后殖 民主义理论 大师霍米 ・ 巴 中 提 出 了第 三 空 间杂 合 理 论 。 巴
接生婆和翻译家” “ 。随着《 生死疲劳》 英译本的 广泛传播 ,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把 目光转 向了译
者葛 浩文 , 他 的 英 译 本 随 之 也 被 当作 了 研 究 范
新 定 位 自己 的文 化 走 向和 价 值 取 向 。 巴 巴认 为 强 势文 化 和 弱势 文 化 不应 该 是 主 导和 被 主导 、 支
配与被支配 的关系 。要处理好他们 的关 系就得 首先消除双方不平等 的关系 , 包括地位和权力 。
只有 这 样 , 矛 盾 和 冲 突才 可得 以解 决 。巴 巴强 调 两种 文 化 之 间并 不 是 分离 迥 异 , 而 是 互相 交 流 与 沟通 , 并且 能 碰 撞 出火 花 。他 认 为 在 强势 文 化 和 弱势 文化接触 的地方 必然存 在着一个 “ 第 三 空 间” , 文化 交 流 并不 是 单 纯地 二 元 对立 , 而是 在 两 种 文化 之 间 的第 三 空 间 进行 。在 第 三空 间 里 , 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