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共30页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共30页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பைடு நூலகம்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 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第四章-翻译方法-纽马克

第四章-翻译方法-纽马克
• 译文:The city of Yangzhou has long been synonymous in China with wealth, pleasure, and sybaritic luxury. The great poet Du Mu,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sums it up in his famous lines: From my Yangzhou Dream I wake at last-Ten years a rake, ten years gone so fast! And as the old saying has it, one of life’s greatest pleasures has always been to strap on a myriad strings of cash, and ride to a crane to Yangzhou Town. (Trans. by J. Min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02)
Introduction
Étienne Dolet Vladimir Nabokov William Tyndale John Wyclif Walter Benjamin
Étienne Dolet:
艾蒂安•多雷(1509-1546),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 国人文主义者。否认灵魂不朽(永生),被索邦神 学院的神学家处以火刑。
翻译单位和语篇分析 翻译与文化
Introduction
Burn at the stake:
原指中世纪的时候,异教徒在火刑柱上被烧 死。指极其严厉的惩罚。
Cultural Anthropology 文化人类学
即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 的本质;找出人类文化的特殊现象和通则性。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讲诉PPT课件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讲诉PPT课件
• 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斯基认为:
语言学理论着眼于理想的说话者——听话者。他精通这种语言而 且不受与语法无关的种种条件的影响,如记忆限度、注意分散、兴趣 转移和实际运用语言时所犯的错误。 (Chomsky,1965:3—4)
• 而且,乔姆斯基将说话主体(speaking subject)理想化,赋予其创造 性使用语言的特别能力。在理想化过程中,一些错误、意外及口误等 均被排除在乔姆斯基的模式之外,但是福科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了解说 话主体及其内在性质具有和“正确的”表达同样的重要性。
• 因此,乔姆斯基的理论中有两种运动存在——通过短语结构规则从基 础到深层结构,然后通过转换规则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
• 乔姆斯基认为短语结构规则反映了人脑内在的无意识的活动,深层结 构决定句子内在的意义,表层结构则决定句子的发音。
6
• 许多人就乔姆斯基对人脑结构及其如何“获得”语言的看法从哲学上 提出了反对意见,批评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结构的证据并不是以实际存 在的语言(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实际如何使用语言)为根据的,而是基 于那些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找到的句子。
• 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 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 作品味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
• 很显然,翻译需要更加系统化的理论来指导,而语言学的发展和所取得 的成果为翻译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Bloomfield的结构语言学和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 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 奈达简化了乔姆斯基的这一模式,只借用了后两部分来强化自己的理 论。
4
• 乔姆斯基与奈达的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动因与研究内容。 •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探索人脑的结构,讨论语法的普遍规则及普遍词汇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1罗曼·雅科布逊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5 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1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2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3凯瑟琳娜·莱丝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4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5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12 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13 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14 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5 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16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17 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18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19 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28.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29.埃尔斯·维埃拉解放卡利班们——论食人说与哈罗德·德·坎波斯的超越/越界性创造诗学第八章苏东学派翻译理论30.安德烈·费奥多罗夫翻译理论的任务31.吉维·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32.吉里·列维翻译是一个作选择的过程33.安娜·丽洛娃翻译研究的范畴6Roman Jakobson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of Translation”布拉格语言学派创始人罗曼·雅科布逊1959年发表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首先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学,他把语言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三分法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doc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doc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西方翻译史,按照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中的划分,可分为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近代翻译和现代翻译。

而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可遵循这一分期。

一、古代时期西方翻译理论发韧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l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为标志。

他在这篇演说中声言:“我认为,在翻译时,逐字翻译是不必要的,我所做的是保留原文的整体风格及其语言的力量。

因为,我相信,像数硬币一样地向读者一个个地数词,不是我的责任,我的责任是按照他们的实际重量支付给读者。

”这段话首次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区分,并明确提出反对逐字翻译。

他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

二、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波伊提乌(ManliusBoetNus,480?-524?)。

他提出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但是,纵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末成系统。

在波伊提乌之后,翻译理论研究在较长时间里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l7世纪初止。

这一时期是西方各国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飞跃期。

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德西德利乌。

伊拉斯摸(DesNerjusErasmus,1466?一1536)和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一l546);法国的雅克·阿米欧(JacuesAmyot,1513—1593)和艾蒂安·多雷(EtienneDolet,1509一1546);英国的乔治·查普曼(GeorgeChapman)。

伊拉斯摸认为:(一)翻译必须尊重原作;(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入翻译策略探究文学翻译并不单纯地只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是停留在语言内部,忽视了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话语。

在后殖民语境下,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导致了强势文化(宗主国)与弱势文化(殖民地)之间的权利差异,翻译文本根本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转换。

因此21世纪的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从各个角度考虑翻译策论的选择与使用。

一、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是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印度裔美国学者盖娅里特·斯皮瓦克和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为代表的“三剑客”。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

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

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和“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问题。

后殖民主义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翻译是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的工具。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专注于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文本外部因素的制约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借助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

用它的相关理论对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共融、互补的有效整合,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当代中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中西方翻译理论

RED
信达雅的追根溯源
•支谦《法句经序》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RE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严复提出雅的原因
•针对特定的翻译对象 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 •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 即中国的士大夫
RED
林纾 --- 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
译才并世数严林
RED
翻译特点
A
B
C
古 为 洋 用
古文家
又 快 又 好
RED
周作人
• 著名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我国 最早的著名文学翻译家。曾是新文学运动的 先驱,《新青年》战斗阵地的一员。 • 其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是直译法的代 表。
RED
• 二十年代初,周氏兄弟便鲜明地使用“直译”这个术语来概括他们的译 学主张。1925年,周作人为其译文集《陀螺》写的序文中,十分精辟 地阐述和总结了有关“直译”的理论,并指明了“直译”与“死译”、 “胡译”等的界限: • “我的翻译向来用直译法,……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 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能 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文的意义,换一句话说就是信与 达。近来似乎不免有人误会了直译的意思,译文只要一字一字地将原文 换成汉语,就是直译,譬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一句,不译作 ‘ 仰卧着’,而译为 ‘卧在他的背上’,那便是欲求信而反不词了。据 我的意见,‚仰卧着‛是直译,也可以说是意译;将它略去不译,或译 作‘坦腹高卧’以至‘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是‘胡译’, ‚卧 在他的背上‛这一派乃是死译了‛。
RED
郭沫若
• 作家、诗人、翻译家 • 郭沫若的翻译实践从1919年翻译歌德的《浮士德》 开始,一直到1947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 • 《雪莱诗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海涅诗选》、《 屠场》 、《战争与和平》 《泰戈尔诗选》等 • 创作论是郭沫若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翻译家不是 鹦鹉名士,强调翻译中的创作精神,认为好的翻译 等于创作,翻译与创作等同论是他最突出的翻译理 念之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三大突破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

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

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

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1)语言学派的转向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尤金·奈达(Eugen A. Nida)卡特福特(J.C. Catford)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论层面。

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_当代翻译理论_评介解读

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_当代翻译理论_评介解读

《中国翻译》1998年第4期・书评・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当代翻译理论》评介尹玲夏最近几年, 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译学研究发表了不少看法, 特别是就如何认识借鉴西方译论, 推进我国译学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加拿大翻译理论家罗伯特·拉罗斯于1989年出版的《当代翻译理论》对我们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里, 我们作一评介。

《当代翻译理论》于1989年由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问世后在西方翻译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书中, 作者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80年代末的西只是跟内地的拼音标准有一些不同。

三、对解决两地译名差异的一些看法两地的译名差异,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加以解决。

(一鉴于香港已回归祖国, 造成两地译语差异的许多历史原因已不复存在, 随着汉语教学在香港地区的进一步加强和普通话的推广, 实现两地译语统一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 两地翻译工作者应携起手来, 共同探寻解决两地译语差异的有效办法, 尽快实现译语统一。

(二考虑到两地译语的差异是过去长时间形成的, 语言的使用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因而, 在当前, 解决两地译语统一的总原则, 应是:努力求大同, 允许存小异。

举例来说, 中国人名的英译, 香港同胞就可不必急于按汉语拼音来拼写或拼读。

(三为解决两地译语差异, 当务之急是由两地各有关译校部门联合成立统一的译名划一56方翻译理论界的几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论著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对这些论著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对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 作者还通过阐述译本评价的诸多要素, 明确提出了译本评价的原则和标准, 并佐以大量的翻译实例予以论证。

全书融理论综述、评介与个人探索为一体, 结构合理, 论述严密, 评价得当, 受到了西方翻译理论界普遍好评。

《当代翻译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word资料11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word资料11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目前,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涵盖的时间范围上,译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述。

事实上,目前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以“当代”冠名的翻译理论著作所涉内容也大都是西方的。

如此一来,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进行界定,然后再以此为据,从翻译规范的视角出发,重新给予界定,提出一种相对周全的观点就显得必要了。

本文拟首先厘清译学界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的不同表述,以及与之相关的“现代”和“当代”两个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分析后提出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视为一个动态概念,即“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始终指近十年的西方翻译理论,以期加深人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认知和了解。

一、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起始时间的不同表述在译学界,与大量侧重翻译技能的翻译教材相比,有关当代翻译理论的专著及相关论文屈指可数,即使有也大都是对西方有关专著的“译介、验证或应用”等。

比如在专著方面,仅先后有许钧和袁筱一编著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郭建中编著的《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编著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根茨勒(Edwin Gentzler)编著的修订版《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修订本)(Contemporary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Second Edition)以及廖七一等编著的《当代英国翻译理论》等不多的几本。

至于有关论述当代翻译理论的论文,截至2009年底,笔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也只能检索到二十余篇,且大都或述或评,文中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涵盖在以上这几本专著里面,“而对其进行反思、质疑、证伪、发展的却很少”。

而且这些有限的专著和相关论文中,著作者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所表述的时间范围是只言片语、模糊的,甚至是互不统一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起点应该是在20世纪初。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读后感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读后感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读后感翻译作为人类带有普遍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有许多的共性和规律,各民族也积累了许多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的经验。

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也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然而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与西方严格的方法论、理论描述的精确、细腻和定性定量相比,传统的翻译研究又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

因而,了解西方的翻译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本书中,廖七一先生为我们较为全面的介绍了西方翻译思想和研究成果,使我对当代的西方翻译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本书的第一章是西方翻译理论概览,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被粗略的分为三大时期: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三世纪至十八世纪末;近代译论时期,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当代译论时期,二十世纪初至今。

古典译论时期:西方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当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作品已经问世,如《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奥德赛》等。

古典译论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等。

近代译论时期: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就翻译理论而言,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翻译理论家开始走出狭窄的研究范围,视野更加开阔,提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模式。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阿伯兰顿、巴托,俄国的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英国的德莱顿、泰特勒、阿诺德,德国的歌德、施莱尔马赫、洪堡。

当代译论时期:二十世纪被誉为“翻译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世界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世界范围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代表人物有克罗齐、本杰明、波斯盖特、楚科夫斯基、里查兹、庞德、威尔、卡特福德、奈达威尔斯、利维、霍姆斯、费维尔、布罗克、佐哈尔、图里、福科、海德格尔、德里达等。

从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和发展可以看出,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三条基本主线:语文学和文艺学译论,其代表是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多累、德莱顿、歌德、泰勒斯、利维等;诠释学和语言学译论,其代表是奥古斯丁、伊拉斯谟、施莱尔马赫、洪堡、巴托、穆南、卡特福德等;跨文化交际学译论,其代表是奈达、霍姆斯、巴斯奈特、斯内尔霍恩比、贝尔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 ,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 一准则 ,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威密尔所提 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 ,意思是 “目的”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 就是 “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 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 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 “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德国功能主义流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 —功能派翻
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 笔译)是一种行为。其 理论的重点表现在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 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起,前苏联的文学翻译得到发展的同时,翻
译研究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开始就和文 学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时还是注重翻译作品的艺术 性。文艺学派开始于当时的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为蒂 尼亚诺夫。
楚柯夫斯基的《崇高的艺术》一书问世后,被视为前苏联
译坛文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立足于大量丰富的翻译 实践,探讨了使翻译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途径。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
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 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 效果 ,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 。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除了目的法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 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 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 ,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 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者,凯瑟林娜· 雷斯(Katharina Reiss) 、汉斯· 威密尔(Hans. Vermeer) 、贾斯塔· 赫滋· 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 。雷 斯首先于 1971 年在她的著作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 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 译文两 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 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 的功能对等。
2. 前苏联文艺学派在构筑他们的翻译理论时颇多
依赖哲学上的认知论,特别是列宁的反映论。
3. 前苏联文艺学派明确地把他们的研究纳入文艺
学的 研究范畴,他们的研究明显地具有文学研究 的性质。
第二节 翻译的语言流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即根茨勒所说的翻译“科学”派。从历史
的发展看,翻译语言学派批判的继承了 Nhomakorabea9世纪施莱尔马赫、 洪堡等人的语言学和翻译观。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的普通 语言学理论,不仅为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 翻译的语言学派的确立注入了活力,使翻译的研究深入到 词、短语和句子的层次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 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为翻译 语言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们都把文学理解成为一个综合体,一个动态的体系;他们都认为, 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具体的翻译研究应互相借鉴;他们对文学翻译 的研究都属于描述性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他们都 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和各种译本类型指 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 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兴趣。

1959 年, 雅可布逊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的论文,从语言学和符 号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 翻译的重要性及普遍性的问 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在该文中,雅各布逊对翻译理论做了详尽的论述:他把翻
译划分为三大类别: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或重 新措辞(rewording ) ,即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 一些语言符号; 语际翻译(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是指两种 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来解释一种语言的 语符,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义的翻译; 符际翻译 (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是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 语言符号, 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 这三种类型的 翻译,几乎包括了一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
伦敦学派与弗斯、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 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 他们认为,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 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 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 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 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于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 途径,引起巨大反响。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他 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 一中心问题。
从发展趋势上看,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已占据现代翻译理论
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理论学家们认为,翻译应归属与语言 学的研究范围,是应用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逊

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该学派的突出贡献 是创立了音位学(Phonology)。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1,在重视 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 他们强调利用 分析比较方法去研究当代语言;2,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 万万个毫不相干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和其他成 分的关系;3,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因此要 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4,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 语言形式。 这一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运用到翻译研究上,他们对翻译的主要 论点是: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 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 体裁方面的比较。
前苏联杰出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在他的三部专著《文艺
翻译理论问题》、《文艺翻译理论研究》、《文艺翻译与 文学交流》中,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是,文艺翻译必须运 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一般翻译理论上前苏联翻译研究文艺学派还有以
下特点:
1.他们明确地把他们的研究与语言学派的研究区
别了开来,强调文艺翻译研究的独特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语义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以 Nida & Reyburn, 1981 为代表,其 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该派 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 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 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亦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一定)的情 况下,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 中暗示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 原文。
本章将主要介绍在西方翻译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些翻
译流派及其理论,如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研究流派及解 构主义流派等。
第一节 翻译的文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在文学翻译理论探索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 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西奥多· 萨瓦里。其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翻译 的艺术》一书中。他明确指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他把文学翻译比作 绘画,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萨瓦里把翻译分为四类:完美翻译 (perfect translation)、等值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综合翻译 (composite translation)和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f learned,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practical matter)。 70年代,西方文学翻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另一标志是当代西方译学 界名副其实的文艺学派的诞生和发展。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学者形成 了比较完整而且比较独特的翻译研究理论。他们的研究不仅对西方译 学界,而且对整个国际译学界,具有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