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参照点视域下歇后语的识解模式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参照点视域下歇后语的识解模式探究
作者:陈秋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
摘要:认知参照点认知模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
本文将Langacker 的认知参照点依据歇后语自身特点与Lakoff 提出的ICM的四个构建原则结合,归纳形成四个歇后语的认知参照点模式,分别为“内部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联合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联合同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系统阐释了6种歇后语在以上四种认知参照点模式下的识解机制,以期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歇后语。
关键词:认知参照点模式;歇后语;识解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4
1.引言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民间俗语,具有形象、幽默、活泼、生动、构思巧妙等特点,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会话以及文学作品中,是汉语中的瑰宝。
歇后语在结构上主要有由两部分组成。
学界对这两部分有多种命名方式,其中接受度较高的为“引”与“注”。
“引”表示引子,一般是对某人或某一事件的描述。
“注”则表示为注释,解释或评论,这部分一般用于说明“引”的性质,目的,结果,原因等。
歇后语的两个部分具有紧密的语义关联,而“注”就是整个歇后语的点睛之笔,它的巧妙设计正是歇后语丰富涵义的体现所在以及歇后语幽默性的传达之处。
本文根据歇后语的注释将其分为单层注释类以及双层注释类。
单层注释类下分为历史典故类以及单层属性类。
双层注释下则包括谐音双关类,意义双关类(深层结构为固定结构类),多义性语义双关类以及意义转指类。
前人对歇后语已有较多研究,但用认知语言学来对歇后语进行相关研究仍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也有相关学者利用认知参照点来对歇后语进行研究,但未从具体的认知参照点模式出发进行分析。
本文将会从具体的认知参照点模式出发分析以上六种歇后语的认知机制。
2.认知参照点
Rosch所提出的认知参照点原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普遍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经验中。
(王寅:387)Langacker(1991:170)用“夜空现象”(Night-time Sky)来解释了认知参照点原则:如何在夜空中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那颗星星,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明亮的,易找的,凸显的星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来找到它。
因此,凸显事物可作为寻找目的物的参照物:如果一个观察者想要找到凸显事物附近的不凸显事物,他可将注意力集中于凸显事物上,
然后在附近寻找,就可找到那个不凸显事物。
Langacker首先将认知参照点引入语言学界,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以及较大的使用潜力,经常被用来解释所有格构造,转喻,主题结构等语言现象。
本文则试从认知参照点角度来分析歇后语的识解机制。
3.歇后语中的认知参照点模式
歇后语的“引”和“释”之间存在紧密的语义关联。
同时,要从歇后语的引子中识解出注释的真正含义,就需要利用语义关联,层层推理,识解其最终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然需要利用部分内容作为识解更抽象层次内容的参照点(往往为易感知的,具体部分会成为更加抽象内容的认知参照点),参照点所找到的目标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的参照点,在数次这样的推理,语义建构过程中,最终才能得到识解结果。
并且,认知参照点是动态的,认知参照点与目标的关系是双向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董飞,2012)对歇后语的理解过程就是人们认知理解的过程,人们理解和使用歇后语都是离不开认知参照的。
(张楠,2006)
并且,认知参照点模式(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Model)是ICM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理想认知模型。
该模型是语言体验性的重要表现,为语言分析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李从禾,2008)除此之外,Lakoff 在1987年提出每个ICM都是一个完形结构整体,进一步提出了ICM的四种构建原则:命题结构原则;意向图示原则;隐喻映射原则;转喻映射原则。
这四种建构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充实认知参照点模式(CRPM)这种理想认知模型。
本文根据ICM的四种建构原则,形成CRPM的四种模式,分别为“内部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联合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以及“联合同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内部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是利用命题结构原则构建而成;“联合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则是基于意向图示原则;“联合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两大模式则是根据相似以及相关分别对应隐喻映射原则和转喻映射原则。
本文以认知参照点模式为基础,以歇后语的具体分类特征为导向,具体建构的模型就更加具有针对性,阐释力,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分析歇后语的认知机制。
4.认知参照点视域下歇后语的识解
4.1内部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歇后语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基于历史典故的。
在理解这一部分歇后语时,我们需要将这部分内容放在一定的语义框架中去,结合具体的背景知识将其识解出来。
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歇后语的第一类历史典故类。
这一类歇后语属于客观模型,描述的是客观事实。
并且它的注释属于单层注释,其注释意义一般为其表面意义。
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内部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就是利用命题结构原则。
它是客观世界在心智中的事实性映射,由本体和结构构成。
我们的知识大多储存在命题之中。
命题结构与Fillmore的“框架”基本相似。
(王寅,2017:207)框架中的一个词语可能会激活其所涉及的一整套经验或概念结构。
歇后语历史典故类中一人物可以作为参照点激活其相关概念,再以这个
新的目标作为参照点激活出最終目标,而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框架内部(命题内部)形成的。
具体路径见图一:
图一内部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例如:(1)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2)周瑜请蒋干——别有用心。
在例(1)中,概念主体C运用参照点能力,先选定诸葛亮这一凸显的实体作为参照点 R,然后再以 R 为依据,在参照点所处认知区域D 内,沿着一定的心理路径,凸显R1草船借箭,最终对目标概念T进行定位或解释。
概念主体在认知歇后语时首先看到诸葛亮这个参照点R时,便会激活与参照点“诸葛亮”相关的认知域D及相关命题知识。
在概念域D中,突出参照点R1“草船借箭”更为深入地突出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相关认知域D1。
除了上文提到的内部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歇后语的另外三种认知参照点模式均为联合式认知参照点模式,但是每种联合式参照点模式的认知加工复杂度相异。
基于这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本文为其创设了一个共性模型,其中亦展现出每种联合认知参照点模式的个性,具体可见图二。
其中标号“2”“3”“4”分别表示在联合认知参照点模式下,这三种认知参照点模式不同的具体认知途径。
在下文也将以图二(2)(3)(4)表示其各自的认知参照点模式。
图二联合认知参照点模式(含三种)
4.2 联合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歇后语的单层注释中的另一类为单层属性类,这一类歇后语的注释同样为表面意思,但是这一类歇后语注释会注重突出其某一种属性,因此含有主观性质。
如:如:猫儿捉老鼠狗看门——各守本分;门槛下的砖头——踢进踢出;孟姜女拉着刘海儿——有哭有笑等。
这一点是与上一种歇后语不同的。
而王寅(2017:208)提到,命题模型是一种客观模型,其他三种均具有主观性质,并且前两种模型是ICM的基础。
而歇后语的单层注释也是双层注释的基础,于是在分析这一类歇后语时,本文采用意向图示原则来构建具体的认知参照点模式形成联合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联合推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通过一个或一组图示构建一个认知域,通过凸显相关认知域的特点区域或构架来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这里的“特定区域”事实上就是单层属性类歇后语中所想要突出的具体属性。
于是形成图二(2)
例如:(3)芝麻地里长苞米——高低不齐。
例(3)中歇后语凸显的就是芝麻与苞米两种植物外形状态上(生长高度)区别。
根据认知参照点理论,这里R1植物芝麻以及R2植物苞米为并列参照点,两者在某些特征上有共性,都为庄稼植物,因此可以作为并列参照点,共同凸显出异性(高度上的区别)激活参照点R3,高度上的区别作为参照点R3,最终沿着这个心理路径到达目标概念T。
4.3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是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复杂的一种模式。
它是基于四种建构原则中的隐喻映射原则形成的。
这种原则与转喻映射原则均为ICM的扩展机制。
(王寅,2017:208)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的相应结构上,这种模式可以用于更多事件,以及对抽象事物的概念化,推理和理解,扩大认知范围。
并且,这种较为复杂的模式则相应地用于解释歇后语中的双层注释现象的识解。
歇后语中的双层注释类别包括谐音双关类,意义双关(深层结构为固定结构类),多义性语义双关类以及意义转指类。
这里的联合跨域式主要分析谐音双关类,意义双关(深层结构为固定结构类)以及意义转指类。
谐音双关类指歇后语注释通过词或语素间的谐音关系构成表里两层意义。
如:半天云里挂口袋——装风(疯),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意义双关(深层结构为固定结构类):表层意义是词或固定结构的字面意义,深层意义是其实际意义且深层意义是词或固定结构的意义。
如:水仙不开花——装蒜;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等。
意义转指表示歇后语深层意义是在表层意义基础上整体引申发展形成的。
如:煨在火里的毛栗子煨——见风就要炸开;乌鸦趴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身上。
(陈长书,2016:152)这三种歇后语均可用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进行分析。
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中其中一个参照点R1可为单目标也可为多目标,且R1与R2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具体参照图二(3)
下面本文将会具体结合联合跨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对以上三类歇后语的识解机制进行分析。
大刀上撒香水—能闻(文)能武属于谐音双关类歇后语。
大刀与香水分别为概念主体的两个并列参照点,R1与R2互为参照点,并且以R1大刀为参照点可以激活这个框架内相关目标概念,如大刀的功能,形状等。
R2香水也是如此。
当两个参照点都激活了自己概念域的T1,T2... Tn等小目标概念时,两个参照点的相似或相异命题知识会进行认知投射,沿着一定的心理路径,最后凸显了功能上的区别,到达R3“能闻能武”。
它激活了存储在大脑中的固化语音相似概念 R4,指引概念主体沿着心理路径,直达歇后语的深层含义(T)。
语音双关与意义双关识解机制基本相似,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此处便不再赘述。
意义转指类歇后语以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为例。
这个歇后语指卤水能使豆腐凝结,后隐喻某人、某物专门制服另一人、另一物。
在认知参照点模型中,卤水与豆腐分别为参照点R1与R2,概念主体根据这两个并列参照点通过激活相关各自概念域中的相关目标概念,两者的概念目标再进行认知投射,最后凸显两者的联系,形成参照点R3,这一具体与核心概念R4在某些特征上有相近或相似之处,这就是结构隐喻,通过一个概念建构另一个概念,认知域不同,但结构不变。
“卤水”和“豆腐”可分别隐喻两个人,概念主体最终通过参照点R4识解出“一物降一物”的深层含义。
4.4联合同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联合同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同样也是以命题原则与意向图示原则为基础并主要依据转喻映射原则构建而成。
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一个根本上的区分便是一个是同域映射,另一个则是跨域映射。
多义引起的双关也是歇后语其中一种类别,主要指由构成注释的某个词或短语的多义性引起的语义双关。
如:二月间的桃子——不熟。
其中表层意义是该词的一个意义参与构成的,深层意义是其另一个意义参与构成的。
(陈长书,2016:152)这一类歇后语通常用易感知部分作为参照点,激活较为抽象部分意义。
Langacker(2000:4)提出一个典型的词项代表一个复杂的范畴,这个词的多个意义通过范畴化关系联系起来。
并且這里多义引发的双关一般
在一个语义域中映射产生,用典型成员理解整个范畴,因此这里用联合同域式认知参照点模式图二(4)来进行识解分析:
以一张纸画个鼻子——好大的面子为例,R1与R2为并列参照点激活“脸大”这个凸显点,而脸为“面子”这个概念最基础,以及最易认知的概念。
面子(脸)的这个概念作为参照点
R3。
认知参照点既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出发点也是源动力,他的选择直接影响类属空间的形成,因为它直接影响输入空间的哪些要素会被投射,哪些要素会被忽视。
(赵永峰,2013:7)在这里借助基础概念“脸”投射出与“脸”相关的更深层次,更抽象的概念“面子”,最终概念主体识解出歇后语的深层意义。
5.结论
汉语歇后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语义识解上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认知参照点。
通过参照点结构对歇后语构成的认知分析,为歇后语的“引”对“解”的联系解释提供了依据。
本文将认知参照点以及ICM的建构原则结合,提出四种模式来进行歇后语的识解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概念主体在识解歇后语细分的六种类型时,通过认知参照点(很大程度上为并列参照点),凸显部分实体,沿着一定的认知路径,可以有效地理解歇后语以及识解歇后语的深层含义。
本文根据认知参照点四种模式对歇后语六种类型具体地进行识解分析,希望能能为歇后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期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对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170.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8, 113.
[3]Langacker,R.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0:4.
[4]王寅.認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387,207,208..
[5]张楠.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参照点阐释[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98.
[6]李从禾.认知参照点模型及其语言体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3.
[7]董飞.认知参照点理论及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2:173.
[8]陈长书.歇后语语义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动态特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61):152.
[9]赵永峰.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认知参照点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