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伤仲永》同步练习5(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3)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4)泯然众人矣()______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B.泯然众人矣()(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自为其名()(3)A.余闻之也久()B.不能称前时之闻()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二、阅读理解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三、提高训练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
”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
十六丧母,以孝闻。
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
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
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梁书·江革传》)8.解释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第05课 《伤仲永》习题精选

《伤仲永》习题精选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邑人()日扳()环谒()泯然()乞之()隶耕()2.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①伤仲永()②世隶耕()③未尝识书具()()④父异焉()⑤借旁近与之()(),⑥邑人奇之(),⑦稍稍宾客其父()⑧或以钱币乞之()3.下列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并自为其名(写下)B.父异焉(对此)C.即书诗四句(书具)D.父利其然也(这样)4.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B.稍稍/宾客/其父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5.翻译下列文言文句。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课文原文句回答问题。
(1)表现仲永天资聪颖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方仲永最后变成普通人的根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能表现作者对仲永遭遇的感伤痛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认为仲永“泯然众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训练(一)7.读下面的话,按要求做题。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③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①②③句语序有误,调成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doc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2、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3、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4、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答:()A、传/一乡秀才/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⑵余闻之也久答:()A、余/闻之/也久B、余闻/之也久C、余闻/之也/久D、余闻之也/久5、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5 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5 伤仲永 同步练习

第5课随堂十分钟课时1基础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未尝..识书具( ) (2)借旁近与.之( )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稍稍宾客..矣( ) ..其父( ) (5)余.闻之也久()(6)泯然众人(7)父异.焉()(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9)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B.于.舅家见之/ 环谒于.邑人C. 还自.扬州/有朋自.远方来D.借旁近与之./不能称前时之.闻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理解文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趣味语文6.请你用一句名人名言劝告现实中的“方仲永”们努力学习,不要重蹈方仲永的悲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2整体感知1.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语文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下《伤仲永》同步练习1

《伤仲永》同步练习1一、预习导航(一)字词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___环谒.___不能称.___扳.___世隶.耕___mǐn然___或以钱币qǐ之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⑴世隶.耕_____⑵未尝.识书具_____⑶即书.诗四句_____⑷收.族为意_____⑸宾客..其父_____⑹余.闻之_____⑺令.作诗_____⑻称.前时之闻_____⑼泯.然众人矣_____⑽固.众人_____(二)资料积累①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②本文是一篇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③补充课文注释词语解释1、“养.父母”: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4、“从.先人还家”:跟从。
5、“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6、“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7、“如此之贤.也”:才能。
8、“且.为众人”:尚且。
9、“固.众人”:本来。
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写。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
3、“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特殊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二、课堂互动(一)自主研讨1、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二)语言品味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答案:D解析:分析:D项应为“余闻之也/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2.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答案:B解析:分析:该文主要讲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3.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传一乡秀才观之答:()A.传/一乡秀才/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答案:A解析: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传/一乡秀才/观之”。
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A.余/闻之/也久B.余闻/之也久C.余闻/之也/久D.余闻之也/久答案:D解析: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余闻之也/久”。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5.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并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还自.扬州如此其贤.也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答案:B解析:分析:A.“自”指“自己”;“贤”指“超过”;B“自”指“从”;“贤”指“贤能”。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6.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5 伤仲永 同步练习

第5课随堂十分钟课时1基础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未尝..识书具( ) (2)借旁近与.之( )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稍稍宾客..矣( ) ..其父( ) (5)余.闻之也久()(6)泯然众人(7)父异.焉()(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9)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B.于.舅家见之/ 环谒于.邑人C. 还自.扬州/有朋自.远方来D.借旁近与之./不能称前时之.闻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理解文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趣味语文6.请你用一句名人名言劝告现实中的“方仲永”们努力学习,不要重蹈方仲永的悲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2整体感知1.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语文: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5.伤仲永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 )日扳仲永( ) 不能称前时之闻( )环谒于邑人( ) 泯然众人矣( )卒之为众人(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乞之( )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 ⑾贤于材人远矣(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 1)受之天也(⑥彼)贤也(⑤如此)受之天也(④)然也(③父利)文理皆有可观者(②)(……诗以养父母①)(其其其其其其⎪⎪⎪⎪⎩⎪⎪⎪⎪⎨⎧2)天也(⑥受)闻(⑤不能称前时)也久(④余闻)(③以钱币乞)(②借一乡秀才观)(借旁近与)(①忽啼求)(之之之之之之之⎪⎪⎩⎪⎪⎨⎧ 3)者不至也(④则其受于)材人远矣(③贤)舅家见之(②)邑人(①环谒)(于于于于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余闻之也/久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父利其然/也6.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父导焉________ 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令作诗________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新疆石河子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 伤仲永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5、伤仲永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邑人奇之(2)稍稍宾客其父(3)父利其然也(4)不能称前时之闻(5)伤仲永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意为4、解释下列多义词。
(1)自:并自为其名还自扬州(2)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3)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4)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5、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
他,号,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默写填空。
(1)仲永生五年,,。
(2)其诗以,。
(3)邑人奇之,,。
(4)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
彼其受之天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二、整体感知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三、课内阅读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伤仲永》同步练习【感知·领悟】细读《伤仲永》,然后回答问题.一.试按下列提示在〝__〞处填写相应的内容.《伤仲永》这篇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包括两段,第一段写______.第一段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至__句)写________;第二层(__句至__句)写__________.第二段写___________.第二段也分为两层,第一层(首句至__)写_______;第二层(__句至__句)写____________.第二部分议论__________________.议论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王子曰〞至〝__〞)写__________;第二层(〝__〞至文末)写_____.二.本文就事说理,通过___的故事,说明了____和_____的关系,强调了______________.【质疑·探究】一.细读《伤仲永》第一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1. 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细读《伤仲永》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3.少年时期的方仲永发生了哪些变化?成年以后又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细读《伤仲永》第三自然段,然后回答总题.5.此段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此段中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_____,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______.至此作者认为在____和______的两个因素中,______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7.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品味·赏析】本文在写作方法上颇具匠心,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请你边品读课文,边在下面〝__〞处填写相应的内容.1. 叙议结合,借事说理.本文是一篇随笔,这种随笔通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本文就是通过记叙_________的故事,阐明了_______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 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________,略写________.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3. 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____________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4. 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____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________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练习·巩固】一.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方仲( )永自为( )其名邑( )人奇之以钱币qǐ( )之日pān()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能称( )前时之闻泯( )然众人矣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1.伤仲永( )2.世隶耕( )3.自为其名( )4.指物作诗立就( )5.文理皆有可观者( )6.不能称前时之闻( )7.贤于材人( )三.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1.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 父得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翻译下列句子1.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3.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5.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_〞1.〝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2.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3.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有三:一是其父贪图小利〝不使学〞;二是方仲永自视才高,不努力学习;三是同县人不适当的赞赏.4.〝不使学〞既点出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又预示了他〝泯然众人〞的结局.〝余闻之也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5. 本文通过方仲永由聪明沦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即使天资再好,不刻苦学习,也不会成为真正有知识.有才能的人.6. 本文立意新颖.别具匠心.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而〝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参考答案:【感知·领悟】一.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方仲永才能初露里的情形;⑤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具有非凡的作诗才能;⑥句至⑦句;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方仲永才能衰退,终于成为普通人;③句;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④句至⑤句;成年后的方仲永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就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不至也;提示方仲记才能泯灭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由方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于人〞,结局更加可悲.二.方仲永由聪明变为平庸;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质疑·探究】1.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3.少年时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大不如从前.成年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4.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5.〝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6.〝受之天〞;〝受于人者不至〞;〝受之天〞和〝受之人〞;后天教育7.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B〝卒之为众人,则其于人者不至也.〞【品味·赏析】1.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2.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详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为了暗示其前途无量,为后面写他才能衰退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略写其父的贪利之举和方仲永才能衰竭,意在点明〝伤〞的原因和内容,引人深思.这样处理材料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3.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神童方仲永名不副实,沦为平庸之人;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利;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练习·巩固】一.zhòng wéi yì乞扳yèchèn mǐn二.1.哀伤,感伤2.属于3.写,题上4.完成5.文采和道理6.相当7.胜过三.略四.1.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3.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4.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5.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五.1√2√3_ 4√5_ 6√。
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练习【课文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4、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5、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6、了解本文的作者王安石。
【课文学习指导】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父异.焉即书.诗四句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卒.之为众人固.众人4、初步阅读课文,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请根据下面的划分,归纳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第二部分( 3 自然段)议论:2、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4、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练习【课文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根本方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
4、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5、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6、了解本文的作者王安石。
【课文学习指导】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父异.焉即书.诗四句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卒.之为众人固.众人4、初步阅读课文,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根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局部。
请根据下面的划分,归纳出各局部大意。
第一局部〔1—-2自然段〕叙事:第二局部〔 3 自然段〕议论:2、这篇文章的叙事局部一气贯穿而层次清楚,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局部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明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4、文章的议论局部,就事说理,说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3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伤仲永》同步练习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隶耕()邑人()扳()环谒()泯然()乞之()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B.或以钱币乞之(把他当乞丐)C.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D.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C.贤于材人远矣。
D.未尝识书具。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父异焉B.邑人奇之C.稍稍宾客其父D.父利其然也5.对作者“伤”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6.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王子,即_________自谓,_________代人,政治家、思想家、________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4.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伤仲永
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 ) 日扳仲永(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环谒于邑人( )
泯然众人矣( ) 卒之为众人( )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 ②未尝识书具( )
③并自为其名( ) ④指物作诗立就( )
⑤稍稍宾客其父( ) ⑥或以钱币乞之( )
⑦环谒于邑人(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⑨泯然众人矣( ) ⑩受之于天( )
⑾贤于材人远矣(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
1)受之天也(⑥彼)贤也(⑤如此)
受之天也(④)然也(③父利)
文理皆有可观者(②)
(……诗以养父母①)(其其其其其其
⎪⎪⎪⎪⎩⎪⎪⎪⎪⎨⎧ 2)天也(⑥受)
闻(⑤不能称前时)
也久(④余闻)
(③以钱币乞)
(②借一乡秀才观)
(借旁近与)
(①忽啼求)(之之之之之之之
⎪⎪⎩⎪⎪
⎨⎧ 3)者不至也(④则其受于)
材人远矣(③贤)
舅家见之(②)邑人(①环谒)(于于于于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6.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 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
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7.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方仲永由聪慧过人到泯然众人,这个悲剧主要是由其父的愚昧、庸碌、贪利造成的。
假如方仲永生活在当今时代,其父是一名教师,其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而仲永自己又表现出了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他的结局又将会怎样?请展开想象,以“新时代的方仲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明确。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yì pān chèn yè mǐn zú
2.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
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
3.(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
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引出对象,可译为“向”②在③表示比较④动词后缀
4.(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D
6.《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能力提高
1.①对……感到诧异②内容③把……当作宾客④让
2.“扳”通“攀”牵,引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8.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