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一练习:第11课 包身工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导学号 89950424()
A.噩梦迟顿灰头土脸豁然开朗
B.脚趾磕睡扭转乾坤安分守己
C.老茧宽敞翻箱到柜逆来顺受
D.黯然汽艇金碧辉煌绿树成阴
【答案】D(A项“顿”应为“钝”;B项“磕”应为“瞌";C项“到”应为“倒”。

)2.对下面语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错误!()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包身工与世隔绝的处境,而成为工厂老板放心剥削的工具。

B.“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文明”是反语,更加突出了东洋婆的阴险。

C.“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运用象征手法,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D.“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运用类比手法,说明包身工死的人数之多.
【答案】D(引用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

)
3.选出对选段的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A.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B.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的狠毒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C.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D.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答案】 A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4~7题。

错误!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泥土
..
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
“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

”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4.破折号之前罗列六个短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抒发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

5.文中加点的“猪”和“泥土"的比喻角度分别是()
A.“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毫无人身保障的角度。

B.“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工作条件恶劣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低下的角度。

C.“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饭食条件差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毫无安全感的角度。

D.“猪”的比喻是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恶劣的角度;“泥土”的比喻是从包身工地位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的角度.
【答案】 D
6.画线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及抒发的感情各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复、排比、比喻。

控诉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资本家的野蛮残酷.
7.这段文字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下列对其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细节描写是: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突出包身工受到的虐待程度之深.
B.细节描写是:“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突出包身工生活的凄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C.细节描写是: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做工.突出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凶残.
D.细节描写是:带工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突出带工老板的凶残和毫无人性。

【答案】 B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错误!
“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
——王克勤访谈录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国调查记者中年龄最大、最有激情、干劲最足的一个.我看过你的一些言论,你做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职责,你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王克勤: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

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娘生我时,首先是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王克勤:对。

说到为了报道而报道,我可以举出很多案例。

吉林一家媒体报道农民工从楼上摔下,摔死了,它的标题叫“昨夜上演高空飞人".江苏一家媒体报道农运车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头部轧过去,轧死了,它的标题叫“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可见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何其冷酷。

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目标是传递信息,中级目标是报道真相。

但新闻还有一个终极目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

作为一个人,我看到别人痛苦我也会跟着痛苦,想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

而如果别人受难时你反而有快感,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了。

南方周末:这就超出报道的技术范畴了,而属于道的层面。

王克勤:相对于“新闻之术”来说,这可以称为“新闻之道”。

技术层面,任何人经过
训练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

但是要做到遵循“新闻之道",不是容易的事。

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见到老大爷向我们求助.当然出于职业规范你要保持跟他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同时要对他保持应有的尊重,这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这既是做人,职业素养也在其中。

王克勤:对。

概括起来无非六个字:说人话,做人事.
南方周末:你作揭黑报道差不多20年了,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王克勤:我觉得要有基本的判断:只要我们努力了,社会将有所改变。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努力了不一定会改变,但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改变"。

说实在话,我一直苦苦坚持,主要是因为我的内心太柔软,我看到别人求助的眼神,会很痛苦。

要减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动,在职业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换得内心的宁静和宽慰.从职业层面讲,作为记者更需要有激情,应该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动。

如果你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

记者应以激情之心关注,用冷静之笔记录。

就拿我这近20年的职业生涯来讲,我当年作了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的报道,马上引来甘肃全省范围的回收市场的整治。

我后期的很多调查,包括艾滋病调查,山西疫苗黑幕调查,就公共舆论的影响力来讲,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报道已经对全中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者起到了警示作用。

我掌握的大量信息显示,他们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全民的启蒙作用,它已经提醒了全中国所有的家长,要冷静地看待现阶段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盲从和盲信。

南方周末:你认为舆论监督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对舆论监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现在的思考和当时的思考变化不大。

我认为舆论监督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第一,从微观上讲,舆论监督往往都是捍卫具体的公民权利,对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作用。

第二,从中观上讲,我们的努力可能影响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仅使报道中的当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建构起到点滴的改变作用。

第三,从宏观上讲,我们每天的报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现,只要不断把真相公之于众,就有累加效应。

这个作用是渐进的,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记者的能量、媒体的能量不能高估。

媒体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不过只要一直坚持那样去做,那样尽职尽责,就能够有所成就.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8.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克勤认为不能高估记者和媒体的能量,但记者和媒体只要尽职尽责地坚持,就能够有所成就,并且能使社会产生突变.
B.出于职业规范,新闻记者要保持和求助者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应该对求助者保持应有的尊重.
C.《南方周末》高度评价了王克勤的行为,认为他做新闻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即不是为了职责,而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D.一个新闻记者看到有人落水,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那说明他的人性已经异化,他已经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目标.
E.王克勤对山西疫苗黑幕的调查,不仅促使公共卫生工作者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全民起到了启蒙作用。

【答案】BE(C。

“不是为了职责”错,原文是说“不仅仅是为了职责”;A。

“能使社会产生突变”错,应该是“渐变”;D。

“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目标”错,应该是“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终极目标”。


9.王克勤列举了《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和《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报道事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具体事例说明有些媒体、记者对生命的冷漠。

②引出下文谈及的新闻的三个目标.
10.这篇访谈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请你就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新闻的三个目标:初级目标、中级目标、终极目标。

②王克勤近20年坚持作揭黑报道的原因。

③舆论监督对社会的三个层面的作用。

11.王克勤认为:“如果你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

"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这篇人物访谈的社会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警示记者、媒体要有良知;对苦难不能漠视,坚持“新闻之道”;以激情之心关注,用冷静之笔记录;监督、促使社会往好的方向改变.启示人们在面对维权、讨薪、
救灾等求助时,就应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应冷漠视之;要像王克勤那样坚守良知、尽职尽责,促使社会和谐进步。

四、高考热点
12.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错误!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垂念”改为“常念”、“思念"。

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2)“高足"改为“得意门生"、“优秀学生”.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3)“斧正”改为“指出”。

斧正:请人修改文章。

(4)“鼎力"改为“大力”、“全力”. 鼎力: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
13.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89950430
《新闻周刊》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65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见表一和表二。

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表一:
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经济领袖认为网络对年轻人的成长,其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而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则是有害无益。

五、写作创新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包身工那个时代,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包身工本应享受美好青春,却不得不在暗无天日的工厂里受尽摧残。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她们是弱势群体,没有得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却被剥削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弱势群体。

请以“弱势群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分析】
1.思路。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弱势群体。

一般说来,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散落的人。

相对其他社会成员而言,他们处于弱势地位。

另外,推而广之,“弱势”是相对“强势”而言的。

某一群体在一个群体面前是弱势,在另一个群体面前却又是强势的。

比如漂在城市里求职的大学生相对于大企业员工是弱势,相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则又是强势的.
其次,要正确对待弱势群体。

要尊重、关爱弱势群体,不歧视,不鄙夷;尽量帮助他们,使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拥有自由发展、争取幸福的权利和机会。

对他们好,也是对自己好。

也可以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上看问题,谈一谈弱势群体该怎么正确面对现实,努力奋斗。

2.选材。

可以从新闻中选取素材,比如类似包身工的黑砖窑事件、矿难;可以从身边选取材料,以小见大,比如马路盲道是不是停有车辆,乘车应为需要帮助的人让座等;也可以从亲身经历挖掘内容,你有没有过被疏离、被排斥、被边缘化的感觉?
【话题素材】
1.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2亿农民工中,二代农民工已占到近一半,他们的父母几乎都是农民或农民工。

由于农民工工资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覆盖面极为有限,因此,二代农民工虽然比父辈有更强烈融入城市、改善生活的愿望,但现实中他们依然和父辈一样,出大力、流大汗,拿微薄收入。

他们担心的甚至更多-—北京、广州等城市相继提出要限制低端劳动力,减少小企业小门店所吸纳的流动人口,清理聚集的“城中村”。

城市门槛的提高,进一步减少了农民工扎根城市的可能,压缩他们改善生活的空间。

读书求出路,同样不易.2009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达8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近年来,高校收费成倍增长,与此同时,农家子弟所占比例却在不断下降。

高昂的学费,让低收入家庭望而生畏。

而伴随着就业过程中“背景”“关系”“人脉”的作用日趋加强,“毕业即失业”“没关系找不着好工作”,更让许多贫寒人家在衡量“成本——收益"后不得不作出更为现实的选择——放弃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更降低了由社会底层向更高层流动的可能。

家里穷—-孩子接受不了良好的教育——找不到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收入低、过着和父辈们类似的生活。

穷成为穷的原因,最让身处其中的人难过。

2.《人民论坛》最近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

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

8%;知识分子受访者达55.4%;而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的网民高达七成。

【佳作赏读】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风霜的生命;在城市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城市,在城市尽头扎下根。

于是习惯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
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还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要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名师点评】这篇作文的优点是,首先,作文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如“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作者没有一味抱怨,而是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