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你还是那个说破“皇帝新衣”的小孩这次是对贵公益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永光你还是那个说破“皇帝新衣”的小孩这次是对贵公益圈
作者:暂无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7年第10期
徐永光你还是那个说破“皇帝新衣”的小孩
这次是对贵公益圈
作者/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
广东有一位老友,他是一位智者。
我们每年都会相约喝几次茶,或我去广东,或他来北京。
今天在广州办完公务照例去一僻静郊野喝茶,期间不免谈到拙作《公益向右商业向左》。
我说,很多人批评我背离了公益价值观和常识,不配在公益行业混了。
他说:“不就说出了人性真相嘛!哈哈!你还是那个说破‘皇帝新衣’的小孩,不过这次是对贵公益圈自己”。
我说,一些做公益的人总以为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干好干不好都想混个掌声,这是公
益界的一种“不正之风”。
为了纠正这种风气,我只好拿自己“开刀”——
我做公益完全是“私”字当头,并非牺牲自己,奉献社会。
做公益 28 年,支持我的力量
是什么?是寻求自由。
追求自由就是追求幸福,是最大的“私”。
你想想,从政、经商、公益
这三个行当。
政府自由吗?没有人敢说吧;商业好玩吗?九死一生最煎熬;但是做公益,有这
么大的空间,只要我喜欢,都可以做。
公益确实是社会利益至上,但不要以为做公益就比别人崇高。
做公益的,99% 以上不是无
私奉献——无私是“圣人”才有的境界——而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舒服且内心满足。
(《公
益向右商业向左》P46)
我还以廖晓义为例——
“地球村创办人廖晓义投身公益20 多年,非常执著,看似不食人间烟火,我称她‘半人
半神’。
但她看了我写的《志愿服务的原动力是有私奉献》一文后力表赞同,说:‘我就是有
私奉献’。
于是,我把她的这个说法写进了“有私奉献”的姊妹篇《志愿精神救中国》。
像廖
晓义这样的人,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做事,以无私成大私,正如《道德经》所云: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是说: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其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
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
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长久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自身的伟
大理想”。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P25)
这也是我的好朋友白岩松常说的“以无私成大私”。
我们谈到,在道德沦丧的当今中国,一些人却整天用“圣人”语录教训别人、标榜自己;
时下伪道德最有市场,在公益界更是如鱼得水。
我在书中对此种诡象的批判不吝笔墨——
公益道德化是糖衣包裹的毒药,“道德家”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是道德的化身,可以傲
视天下,审判一切。
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上帝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
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
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
钱钟书先生何以如此鞭挞“道德家”,因为这
些“道德家”的“高尚”连圣贤都自叹弗如,连佛陀都退避三舍,何况吾辈芸芸众生。
(《公
益向右商业向左》P24)
感觉这还不够,我又搬出了孔孟助阵——
从钱钟书先生对“道德家”的厌恶,还可以发现了另一面,那些扮演道学家的人往往虚伪
造作,表里不一,言不由衷,很像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乡愿(一乡都称好的人),德之贼
也”(《论语·阳货》);孟子对这类道貌岸然者也大张挞伐:“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众
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和尧舜之道背道而驰),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当下,时常出没于公益舆论场的“道德家”也是,他们的虚伪说教很能迷糊人,蛊惑人,其对公众认知的误导、对慈善文化的侵害、对公益创新的干扰、对社会良知的绑架,
十分可怖和令人恶心。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P26)
我正得意于自己的引经据典,朋友说:“你这分量不够啊!看看马克思是怎么说的”。
他
马上背出一段马克思的话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还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临上飞机前,看到了康晓光发的《驳徐永光谬论》。
晓光是学界大咖、我的公益铁杆伙伴,我很多成功的事情都离不开他的贡献,他还是在我困难时分挺身而出、两肋插刀的人。
为何今
天分歧如此,他文章里都写到了;几天前还对我先礼后兵道:“要写文章批判你”,并说让我
看后再发——“不对的可以提出来”。
我说“不必看,让你犯了错我才好反驳啊”!
果不其然,晓光一落笔就出错“永光谬论认为人是自私的,而且人不可能利他”。
本人是
这么说的吗?请看——
有一种论点:中国缺乏宗教文化传统,故中国人缺少慈善基因。
这个说法不免失之武断。
早在 2500 多年前,孔子就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话充满社会公平的理想和慈善思想;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揭示了人性蕴含慈善的道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今人必备的慈善口号;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则道出了物质文明是精
神文明基础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缺少慈善基因。
要知道,耶稣出生还比这几位中华先圣
晚 500 多年呢。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P23)
我还指出,无论做公益还是做商业,都有利他性——计划经济靠的是政府有形的手,市场
机制靠的是亚当·斯密所说的“无形之手”。
商业如此,商人因“自利”而“利他”;公益也
是如此,人们因“利他”而“自利”,获得精神的满足,道德的升华,乃至灵魂的救赎。
公益
市场供求关系无形之手的背后同时受到人类的趋利性和利他性左右。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
P36)
晓光批永光“商业万能论”,那误会就更大了。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说的是超越公益,也超越商业,晓光竟没有读懂。
至于晓光对于商业的鄙视,则是很不可取的。
从一般商业伦理看,资本本来就具备自利利他的基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
“我们所期盼的晚餐并不是靠博得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傅的同情心而来的,而是他们对他们
自己的利益追求而来。
我们填饱肚子的方式,不是诉诸他们的同情心,而是希望他们自爱,也
不是诉诸我们的处境,而是诉诸他们的利益。
”这句话通俗的意思是说,商人为己的同时也满
足了他人和社会。
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有商业的地方,便
有美德”。
这些理论,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的商业文明传统
素来讲究规则和良知,典型说法是“无尖不商”(不是无商不奸):粮商卖米总在量斗上冒着尖,让利与顾客,为的是把生意做大。
以为商业就是利己,唯有公益是利他,这是不少公益人
的误区。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 P166)
晓光很反感我关于公益市场化的提法,说应该是公益社会化。
对此,我做了一点回应——
关于市场化的释义,首先指经济运行体制,即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竞
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
政府公共服务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模式,即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
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被称为“公共服务市场化”。
公益市场化讲的是公益资源配置和组织运行的效率
机制和规则,是有效公益的手段。
所涉及的几乎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道理。
有学者主张“公
益社会化”才是正道,窃以为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
社会化是公益的目标,市场化是通向这个
目标的路径。
社会为本,市场为用,相互相成,相得益彰。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P18)
公益市场化系人间正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经过市场化与行政化、市场化与道
德化持续、顽强的博弈,让公益回归民间,回归法制,正本清源,焕发活力;眼下,也许更需
要从公益行业内部开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回归常识,回归理性,把自己从内忧外患的绳
索中解脱出来。
内忧者,道德优越感成了公益效率低下的自慰剂,道德标签可以作为躲避优胜
劣汰的挡箭牌;外患者,道德绑架让公益从业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合理的劳动报酬,在创新
领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能试错,让你动辄得咎,寸步难行。
许多创新就这样被扼杀于
摇篮之中。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P38)
要赶去机场了,朋友最后几句话犹如醍醐灌顶:“连动物植物都会用颜色、形状或气味来
伪装,为了捕食或保存自己,它们都知道为自己的利益去伪装。
说人可以不为自己利益而生存,这样的圣人在哪里”?他还问我,那些反对你的都是些什么人?我说,多数是视公益为净土的
真情怀人,容不得眼里有丝毫异物。
当然,也有伪装高尚的,如孟夫子所说“居之似忠信,行
之似廉洁。
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那一类,伪装一定是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吧。
飞机降落北京,这篇东西连沾带写草成。
非为回应晓光,而是答复关心“康徐斗”的朋友。
观点分左右,认识有歧见,思想多交锋,公益才成界。
徐永光、康晓光是君子之交,共事斗争
二十有年,吵架是常态,各位看官切勿大惊小怪。
爱凑热闹的亿方基金会秘书长李北伟在我转
发的晓光文章上的评论,改了《道德经》几个字,称“永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晓光知其
黑守其白为天下式”。
对两人都过誉了,但有格局,不看笑话,甚感欣慰。
欢迎大家继续批评讨论。
本篇不算论辩文章,因为答案书中都有;如果非要算,就此封笔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