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22·杭州高二下期末)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 例图。这反映了 A.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力十分薄弱
√B.基层自治在国家治理中地位重要
C.当地宗族势力妨碍国家政权管理 D.当地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处理困难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经乡村各种调停 和仲裁解决占主导,说明基层自治在 国家治理中地位重要,故选B项; 当时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力并不薄弱,排除A项; 当地宗族势力是国家政权管理的补充,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无法看出当地社会矛 盾复杂,排除D项。
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 主户与客户
措施。
黄籍白籍
历史解释: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
邻保制度
唯物史观: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十家牌法
的首要目的;认识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 里甲制
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时空坐标
知 识 点 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问题导学
合作探究
【名家论史】 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 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 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 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 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解读: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 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
组织
善会等
赈济
维护统治
概念阐释
善会、善堂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及近代广泛存在过善会、善堂。善会是个人自 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办事机构所在以及实 施善举的设施是善堂。它们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是传统中国 社会较早的社会性慈善组织。
思考 《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 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摘自教材史料阅读)材料强调的核心内容 是什么?
时期
演变
战国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 制定户籍 ,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
时期 户口
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 秦朝
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汉朝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编户齐民”。
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元朝 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明朝
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实行固定丁
清朝 银、 摊丁入亩 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
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据材料可知,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故选C项; 乡啬夫掌狱讼、赋税,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排除A项; “相互牵制”说法错误,乡啬夫是乡官,不能制约郡县长官,排除B项; 乡、里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而不是郡县,排除D项。
宋
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 明 里甲制
甲:十户为一甲,设甲首
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 为邻,五邻为保,彼此 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实施_保__甲__制__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 轮流收掌
制度
里甲制→保甲制
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
概况
清
隋朝
命州县官“ 大索貌阅 ”,重新核定户籍
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_户__籍__分__主__户__与__客__户__。__主__户__指__拥__有__土__地__、__缴__纳__赋__税__的__税__户__,__客__户__指__没____ 宋朝
_有__土__地__的__佃__户____
概念阐释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 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 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
思考 教材“思考点”: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东晋时期,因北人南迁,政府临时性地用白籍管理。随着他们逐 渐稳定下来,政府把他们编入所居郡县的户籍“黄籍”与土著居民一起 承担赋役。宋朝有纳税的主户与不纳税的客户之别。随着时间推移,客 户所占比例下降,而主户所占比例上升。两者都说明实行户籍制度主要 目的是为赋役征发服务。
返回
知识点三 历 代 社 会 救 济 与优抚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导学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救济
优抚
特点
意义
汉:常平仓制度, 秦汉:鸠杖
为民众提供
政府
积谷备仓,调节 唐:养病坊 _政__府__救__济__重__
粮价 主体 隋唐以来:既重视
宋:福田院
_点__是__救__灾__,__ _核__心__在__于__保__
【史料实证】 明初设立养济院的目的及原因 材料 明初仿宋制,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户 律·户役》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 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 障条款。后来又有“建官舍以处流民,给粮以收弃婴”之举。“养济院 穷民各注籍”,无籍者收养于佛寺。又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亦 设义冢。其具体实施办法,明志无记载,估计与宋元之制大致相同。明 代各帝亦常下诏普遍施济天下鳏寡孤独老病残疾之人,亦有惯例。
√D.户籍管理有利于掌握人口变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国家对户籍管理的重视,反映出户籍管理有利于 掌握人口变动,更好服务于统治,故选D项; 材料主要涉及户籍制度管理的重要性,与汉初社会发展情况无关,排 除A项; 秦朝丞相掌握的是行政权,与“图籍和文书”无关,排除B项; 材料强调户籍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与萧何的主要职责无关,排除 C项。
迁移运用
1.(2022·嘉兴高二上期末)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沛公(刘邦)至 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 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 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材料反映了 A.西汉建立后的社会经济状况 B.秦朝丞相主要掌管图籍和文书 C.萧何曾主管汉朝全国户籍工作
【史料探究】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和变迁 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 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 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 户籍管理制度……——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 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 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和原因。 提示 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 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原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 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
官方储备(官仓), 元:众济院 _证__粮__食__供__应__
也提倡民间积储
明清:养济院
(义仓、社仓)
一定的生活 保障,保证 人口繁衍和 正常生产活 动,有利于 维护统治
宋朝兴起,设立义田、 社会力量救 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 宗族
辅 义学、义宅、义冢 济侧重于日 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
慈善 助 明清兴起,出现善堂、 常生活中的 正常生产活动,有利于
提示 强调国家备荒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
【名家论史】 宋代扶贫救助的新变化 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 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 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 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 法。——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解读: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救助贫困人口,同时注重调动民 间力量参与,另外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设立养济院的目的及其原因。 提示 目的:收养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之人。原因:维持社会安定和巩固 统治的需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 (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 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 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 生产的运行。 (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 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 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1)积极性: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 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 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 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 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
2.(2022·诸暨高二上期末)清人王庆云说:“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 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 纬,互相为用。”这反映了明朝 A.人口管理与社会治安相结合 B.乡里制度与保甲制度相结合 C.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相结合
√D.赋役与户籍土地管理相结合
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国家赋税的征收,主要依靠黄册确定家庭户籍人 口数量、鱼鳞册确定土地面积和分布情况,二者相互结合来最终确定税 额标准,故选D项; 鱼鳞册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家庭土地面积和分布情况,以便征收土地税, 与社会治安无关,排除A项; 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属于地方基层管理制度,而黄册和鱼鳞册属于赋税 制度和户籍制度,排除B项; 社会救济体现的是政府对基层百姓的救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 赋役征发为首要目 的的户籍制度,以 及有代表性的基层 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 朝在社会救济和优 抚方面采取的重要 措施。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了
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 编户齐民
返回
知识点二 历 代 基 层 组 织 与社会治理
问题导学
时期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
①设三老,掌教化 乡 ②设啬夫,掌狱讼、赋税
建立什伍组织,
乡里制
③设游徼,掌捕盗
汉
里
设里正
以五家为伍,十 家为什,百家为 里,相互监督
亭 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乡里制 五里为乡;百户为里,设里正
唐
村
村坊制
坊
郊外设村,设村正 城内设坊,设坊正
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_兼__具__区__划__和__户__籍__管__理__性__质__的__乡__里__制__与__旨__在__维__护__社__会__治__安__ 地位 _的__保__甲__制__合__一___
思考 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 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摘自教材正文)据此可知,十家牌法的实施 有何影响?
提示 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使保甲制更加完善。
迁移运用
1.(2022·舟山高二下期末)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 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 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 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