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铁矿资源开发建设的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131
某铁矿资源开发建设的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李树朋 (华北地质勘查局第四地质大队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 某铁矿资源开发建设的核实地质工作是在工程地质㊁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查明矿区的岩层㊁矿体及围岩㊁水体等赋存状态,矿床开发建设中的矿体变化规律及其对露天开采㊁地下开采的影响,为矿山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提供依据㊂本文通过对矿山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核实地质工作进行质量评述,总结该铁矿核实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为后续该矿资源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㊂[关键词] 铁矿资源;地质工作;开发;评述[中图分类号]F 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3)12-131-03 本次铁矿资源开发建设和核实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在充分收集研究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探采工程基本查明矿区内地层㊁构造㊁岩浆岩和矿体的分布范围㊁数量㊁规模㊁产状㊁形态㊁变化特征,进一步了解矿石组合㊁结构㊁构造㊁物质成分及矿石加工技术性能㊂二是基本查明矿石物质组成㊁赋存形态㊁矿石类型㊁质量及分布规律㊂三是基本查明矿床的水文地质㊁工程地质㊁环境地质条件及矿山开采后的变化情况,并对矿山的开采技术条件进行技术评价㊂四是估算累计查明储量㊁保有储量㊁开采量㊁损失量和因勘查储量增减变化量㊂五是对探测的矿产资源储量概略地进行经济技术评价㊂
1 矿体勘查类型
1.1 矿体规模
本区铁矿体走向延伸长度均小于500m ,倾向延伸长度均小于300m ㊂经统计,在26条矿体中,走向延伸长度小于300m 的有18条,占69%;倾向延伸长度小于100m 的有20条,占77%㊂因此,矿体规模为小型,偏小㊂矿体厚度变化系数:对Ⅰ-1㊁Ⅲ-1㊁Ⅲ-2㊁Ⅲ-4㊁Ⅳ-2㊁Ⅴ-2㊁Ⅴ-3等主要矿体的单工程矿体厚度㊁品位进行统计,计算出矿体的厚度㊁品位变化系数,结果如表1㊂由表1可见,在7条主要矿体中,Ⅴ-2矿体的厚度变化系数为
56.62%,大于50%,
矿体属厚度变化中等,其余6条矿体厚度变化系数均小于50%,
厚度变化小㊂表1 矿体厚度品位变化系数表矿体编号厚度变化系数T F e 品位
变化系数m F e 品位
变化系数
Ⅰ-18.523.62-Ⅲ-12.75
1.387.76Ⅲ-233.399.27
-
Ⅲ-428.7512.4518.63Ⅳ-234.1223.3630.08Ⅴ-256.6211.9314.50Ⅴ-3
12.393.925.94
1.2 矿床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矿床品位变化系数最大为30.08%,最小为1.38%;通过对本次采样的Ⅲ-4㊁Ⅳ-2㊁Ⅴ-2三个矿体共五个中段的样品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可见矿体品位变化曲线以
波型为主,个别为平滑型㊂所以矿床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
度为较均匀至均匀[
1]
㊂1.3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大部分矿体呈层状,形态简单,个别有夹石,产状稳定,局部有变化,未见褶皱构造,断裂构造较少,局部有断层切割矿体㊂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至简单1.4 生产勘探方法及工程布置原则
本次探矿工作过程中,需要有效遵循经济㊁有效的工作原则,并且在保证充分运用以往探矿工程的基础之上,结合具有的工作要求,有效考虑到勘察工程间距控制标准㊂生产勘查工程地表采用槽探及地表采坑控制矿体,深部采用硐探工程控制矿体,沿脉段高一般10m~50m ,沿矿体走向以50m 间距采样控制矿体㊂样品(或探矿工程)基本沿勘查线布置,少量探矿工程(采坑㊁老硐)偏离勘查线,但偏离勘查线间距不大,符合规范要求㊂达到了资源储量核实目的㊂1.5 生产勘探工程质量评述
穿脉巷道一般宽2.50m ,高2.50~3.00m ㊂沿脉巷道一般宽2.50m ,高度3m 左右,
局部矿体厚度较大,超出了沿脉坑道的范围㊂本次主要在沿脉巷道内进行原始地质编录和采样,当矿体厚度超过沿脉宽度,在沿脉坑道内无法控制矿体顶底板时,则选择在离勘探线较近的穿脉处采取样品㊂个别样点因没有穿脉,导致对顶底板围岩的实际控制厚度很小,样品的代表性较差㊂所有样品点均已控制
了矿体的厚度,达到了控制矿体的地质目的[
2]
㊂2 生产勘探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
2.1 测量系统及作业依据
本次测量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中央子午线为120ʎ,3ʎ带投影;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
准,地形图测图比例尺1:2000,基本等高距2m ㊂2.2 已有资料的收集利用
2.2.1 控制点资料
本次在矿区周围共收集到三个等级控制点,分别为C
级G P S 点 前山 ㊁D 级G P S 点 明塘沟东山 ㊁D 级G P S
点 大岭 ㊂三个控制点的位置分别为: 前山 位于马圈子
乡头道河村亮子沟石祖,测区东40k m 处;
明塘沟东山 马圈子镇孤山子村明塘沟东山,测区北偏东23.0k m 处; 大岭 位于马圈子镇张杖子村,测区北偏东30k m 处㊂以上已知控制点坐标成果为1980西安坐标系,1985年国家基准高程㊂经实地踏勘,点位保存完好㊂
2.2.2 地形图资料
本次测量收集到宽城龙翔矿业有限公司提供的1: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32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2000地形图,
为前期为储量核实等工作所做的地形测量,经实地地物地形点检核,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成果可靠,可以作为本次地形修测的底图使用㊂
2.2.3 其他工程资料
本次测量收集到前期勘探线剖面测量㊁探槽㊁钻孔㊁巷道平面图等成果资料,经实地检核满足精度要求,可作为已有成果使用㊂2.3 已有资料的坐标系转换
因本次测量最终成果需提供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遂本次测量已有资料坐标转换流程为:采用省H B C O R S 测量系统采用网络R T K 模式对收集到的三个已知控制点按一级G P S 测量精度要求进行测量,外业观测时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每个控制点观测次数不少于4
次,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少于20次,采样间隔2s
,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较差不大于4c m 时,取中数作为最终结果㊂采用上述方法测得其2000平面坐标,
高程沿用其1985国家高程基准成果;
利用三个已知控制点的两套坐标系统,求取1980西安坐标系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7参数转换参数;利用求取的转换参数将其他地形图㊁剖面图㊁探槽等成果资料转换为2000坐标系成果作为已有成果使用,高程均沿用其前期1985国家高程基准
成果[3]
㊂2.4 控制测量
为满足测图以及其他测量工作需要,本次测量在矿区内新布设4个一级G P S 控制点(G P S D 1㊁G P S D 2㊁G P S 1㊁
G P S 2),外业观测利用省H B C O R S 系统采用网络R T K 模式对3个原有已知控制点和4个新布设的G P S 控制点进行观测作业;外业观测采用上海华测G P S 接收机,作业标称平面精度为ʃ3mm +0.5p p m ,高程精度为5mm +1.4p p
m ㊂所用仪器均经过国家法定测绘计量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㊂2.5 控制点的布设
本次测量控制点点位布设的原则为首先满足地质勘查的需要;尽量交通方便;便于架设测量仪器;视野开阔,周围尽可能无遮挡,避开信号塔㊁高压线㊁大面积水面等影响信号的地物;地面基础稳定,避开长期或可能作业的范围,易于标志长期保存,尽可能和附近点位通视和高等级点联测的网形等条件㊂2.6 控制点的实地选点与埋石的实施
按照点位布设的要求和原则进行实地踏勘㊁在实地按照规范要求选择点位,埋设永久性的标石㊂标石中心筑有带十字不锈钢钢钉㊂控制测量的作业方法:一是外业观测作业前接收机均按规定进行了全面检验,满足本次测量工作要求㊂二是外业观测前对测量仪器进行了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㊂三是外业观测时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每个控制点观测次数不少于4次,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少于20次,
采样间隔2s
,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较差不大于4c m ㊂四是G P S 外业观测时做好外业观测记录手簿,主要包括点名㊁观测日期㊁观测时间㊁天线号㊁接收机编号等[
4]
㊂3 2000地形修测
3.1 图根控制测量
为了测图需要,在进行地形图野外测绘时,加密了相应等级的图根控制点㊂本次图根控制点位布设使用临时性标志(木桩等)和
永久性标志(在硬化路面上定钢钉标志)等,外业观测时利用省H B C O R S 系统采用网络R T K 模式进行,外业观测时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每个图根控制点观测次数不少于
2次,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少于20次,采样间隔2s
,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较差不大于4c m ㊂3.2 地形图数据采集
地形测量采用全站仪采集碎部点数据,并勾绘草图㊂室内根据仪器采集的数据输入微机并采用C A S S 9.1绘图软件成图,图内线划㊁注记和整饰,均按图式要求进行,测图基本等高距为2m ㊂野外采集数据具体要求:一是用坐标解析法测定各碎部点位置,并按相应符号表示㊂二是居民地连片的测轮廓线,内部加晕线㊂零散房子加注结构层次㊂三是输电线㊁配电线㊁通讯线只绘方向不连线㊂四是河流㊁溪流㊁水库等水涯线,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当水涯线与陡坎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1mm 时以陡坎线符号表示㊂水塘的水涯线原则上按塘顶边为准,不绘陡坎,塘顶边测注高程,但有的水塘坎子特别高,且水涯线离开较远(图上2mm )分别表示㊂3.3 勘探线剖面线测量
地质剖面测量在 2014年核实报告 的基础上,采用华测G P S -R T K 对未发生变化的勘查线进行了复核,对发生变化的勘查线进行了直接放样测量,在地质人员的配合下,地形㊁地物㊁探矿工程㊁地质体分界线(如:矿体㊁蚀变矿化体㊁岩脉㊁地层及断裂构造分界线等)同时测绘㊂地质体分界线点由地质人员标定,测绘人员测绘,同时地质人员进行了原始地质编录㊂地形㊁地物㊁探矿工程㊁地质体分界线测量点,在实地用木桩或红油漆在岩石上面进行了标注㊂地质体分界线测量点由地质人员单独编号㊂测量剖面端点时,利用H B C O R S 系统采用网络R T K 模式进行观测作业,外业观测时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每个控制点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少于20次,
采样间隔2s ,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较差不大于4c m [5]
㊂3.4 探(
采)矿工程测量新增工程位置测量(硐口㊁井口㊁探槽及近井点):采用华
测G P S -R T K 施测,测量时,利用H B C O R S 系统采用网络
R T K 模式进行观测作业,
外业观测时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每个控制点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少于20
次,采样间隔2s
,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较差不大于4c m ㊂坑道测量:
本次测量对现有巷道工程全部进行了实测㊂坑道测量分为竖井联系测量㊁坑道导线测量㊁坑道平面图测量㊂竖井联系测量:一是采用重锤投点法将平面控制传递到坑道内;采用红外线测距仪将地面高程直接传递至井下㊂二是测量时坑道内停止鼓风,并在井口内加盖木板;测量时重锤置于盛有机油的稳定液,重锤与锤线不接触任何障碍物;采用一井定向方法,井上两钢丝绳的距离与井下两投点的距离之差不大于2m m ;进行定向和连接测量时,仪器必须严格对中,偏心差不得大于1m m ㊂地面及地下观测时,均应照准悬锤线,并在其静止时进行㊂
4 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首先把原1:5000地形地质图的地质㊁
工程等内容全部转绘在新修测的1:2000地形图上,
然后以此图进行野外修测㊂修测的重点是矿体㊁含矿地质体㊁破坏矿体的断裂构造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133
和岩脉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体㊂地质路线以追索为主,穿越为辅;采用地质观察点㊁观察路线相结合的形式编录㊂
重要地质体(如:矿体㊁含矿地质体㊁破坏矿体的断裂构造和岩脉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体)点线距一般为20mˑ
20m ,
第四系覆盖区和地质体简单地区,点线距适当地放稀㊂地质观察点均布置在地质体分界线上,比如矿体㊁含矿地质体㊁标志层等分界线上㊂
观察点地质记录齐全,岩石定名准确,蚀变矿化㊁构造等特征描述详尽㊂各种产状数据齐全㊁准确㊁有代表性,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地质观察点要用红油漆标明实际点位和点号,测量人员要及时定测㊂
地质观察点定测后,地质人员及时修正了地质界线㊂主要地质观察点采用华测X 90G P S 或南方N T S -355型全站仪定测,一般地质观察点采用手持G P S 定测,地质观察点的测量精度符合规范要求㊂
结语
矿山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核实地质工作,是指依据上级
有关部门对矿区开发建设的要求,根据矿山在生产建设中提交的各类资源储量报告,通过实地勘察㊁取样化验㊁试验分析等方法,对矿山资源开发建设提供的地质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价㊂
参考文献
[1] 张亚明,
朱欣然,李为等.铁矿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20,40(09):165-169.
[2] 刘超,
陈甲斌,胡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线划定方法与应用研究[J ].地球学报,2021,42(02):167-178.
[3] 杨在峰,
李兴俭,王世新等.新疆铁矿勘查开发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 ].矿产勘查,2019,10(04):714-723.
[4] 张亚明,
王雪峰,李文超.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04):43
-48.
[5] 闫军印,
齐阔.区域矿产资源可供性评价及风险分析 以河北省铁矿资源为例[J ].地质与勘探,2018,54(02):426-434.(上接第128页)字化的设计管理平台可以包括各种设计软件和工具,如C A D ㊁B I M ㊁G I S 等㊂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和技术人员更快速㊁更准确地完成设计工作,并且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和协作㊂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可以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效率,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㊂数字化的设计管理平台也可以包括项目管理软件和工具,如项目管理系统㊁进度管理系统㊁质量管理系统等㊂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更好地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实现项目信息的共享和管理,协调项目各个方面的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㊂
结语
成本控制工作是一个 全员参与,全要素控制,全过程
控制 的过程,讲求 事前控制㊁事中监督㊁事后评估 的原则㊂实际工作中,既不能不计成本地盲目追求设计效果,也不能谨小慎微地把成本 抠 到最死,导致品质下降,忽
略客户的使用感受㊂设计和成本是一对永远矛盾的共同体,既不能离开设计谈成本,也不能离开成本谈设计,两者必须紧密结合㊂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不断降低成本㊂从价值再造角度来看,成本管理是产品价值创造的过程,结合客户需求㊁产品后期维护成本,掌握设计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推出更优质的产品,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㊂
参考文献
[1] 李亚红.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J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1(2):2.
[2] 曾念盛.
中小型房企项目开发规划设计阶段成本优化控制策略分析[J ].四川水泥,2019(3):1.(上接第130页)
3.5.3 电力节能设计建筑工程设计中,务必注意电力系统的节能性与实用性,重点关注系统布置和选材方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损耗,降低用户体验感㊂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载流体可利用铜材料,并采用穿钢管敷设法,在设备选择上应用节能型低损耗的设备和电器,如降低白炽灯的使用率,应用三基色稀土节能灯源㊂在照明系统选择上,可采用三相四线配线方式确保电荷稳定,将零序电流控制在15%以内,同时为降低故障影响范围,需要避免集控㊂
结束语
基于工程方法论的建筑工程设计重点在于设计的全
面性和系统性,同时融入建设需求方面的思考㊂当前我国对建筑工程的要求包括满足经济性㊁可持续性㊁艺术性以及节能环保性,在设计时务必将这些内容贯彻在方案中,
并结合建设位置做好材料㊁设施及建设方法的选择㊂本文
以具体的工程为案例,对装配式建筑的系统化设计展开深度分析,进行预制件组装,切实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把握设计要点,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建筑质量㊂
参考文献
[1] 陈曦,
黄鹏,尚晴晴,等.重庆老城区某新建山地建筑工程设计优化[J ].重庆建筑,2022,21(S 1):44-48.
[2] 丁福峰.
关于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的思考与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
(35):28-30.[3] 关于深化重点片区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改革有关事项
的通知[N ].汕头日报,2022-12-08(006).
[4] 刘杰.
提升宁德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规划审查质量的途径探究[J ].福建建材,2022(11):101-105.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