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等三角形专题讲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单元复习 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单元复习 课件

∵BF∥AC,DE⊥AC,∴BF⊥DF,
∵BC平分∠ABF,DH⊥AB,DF⊥BF,∴DH=DF,
∴DE=DF,
∴点D为EF的中点.
(2)∵BF∥AC,∴∠C=∠DBF,
∵BC平分∠ABF,∴∠ABD=∠DBF,∴∠C=∠ABD,
∵AD平分∠BAC,∴∠CAD=∠BAD,
又AD=AD,∴△DCA≌△DBA,∴∠CDA=∠BDA,
应角与对角的概念.一般地,对应边、对应角是对两个三
角形而言,而对边、对角是对同一个三角形的边和角而言,
对边是指角的对边,对角是指边的对角.
1.已知△ABC≌△A1B1C1,A和A1对应,B和B1对应,
∠A=70°,∠B1=50°,则∠C的度数为( D )
A.70°
B.50°
C.120°
D.60°
2.(全国视野)(2022南京模拟)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
证明:(1)在Rt△BOF和Rt△COE中,
∵OF=OE,OB=OC,
∴Rt△BOF≌Rt△COE(HL).
∴∠FBO=∠ECO,即∠ABO=∠ACO.
(2)连接AO.∵OF⊥AB,OE⊥AC,且OF=OE,
∴∠BAO=∠CAO.
∵∠ABO=∠ACO,AO=AO,
∴△BOA≌△COA(AAS),∴AB=AC.
则BD=
1 .
22.如图,过点B,D分别向线段AE作垂线段BQ和DF,
点Q和F是垂足,连接AB,DE,BD,BD交AE于点C,且
AB=DE,AF=EQ.
(1)求证:△ABQ≌△EDF;
(2)求证:点C是BD的中点.
证明:(1)∵AF=EQ,∴AQ=EF,在Rt△ABQ和Rt△EDF中,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题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题型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题型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是几何入门最关键的一步,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学习。

而一些初学的同学,虽然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公理和推论,但往往仍不知如何根据已知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辅导时可以抓住以下几种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题型,进行分析。

一、已知一边与其一邻角对应相等1.证已知角的另一边对应相等,再用SAS证全等。

例1已知:如图1,点E、F在BC上,BE=CF,AB=DC,∠B=∠C .求证:AF=DE。

证明∵BE=CF(已知),∴BE+ EF=CF+EF,即 BF=CE。

在△ABF和△DCE中,∴△ABF≌△DCE(SAS)。

∴ AF=D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证已知边的另一邻角对应相等,再用ASA证全等。

例2已知:如图2,D是△ABC的边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

求证:AE=CE。

证明∵ FC∥AB(已知),∴∠ADE=∠CF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ADE和△CFE中,∴△ADE≌△CFE(ASA).∴ AE=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3.证已知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再用AAS证全等。

例3(同例2).证明∵ FC∥AB(已知),∴∠A=∠E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ADE和△CFE中,∴△ADE≌△CFE(AAS).∴ AE=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二、已知两边对应相等1.证两已知边的夹角对应相等,再用SAS证等。

例4已知:如图3,AD=AE,点D、E在BCBD=CE,∠1=∠2。

求证:△ABD≌△ACE.证明∵∠1=∠2(已知),∠ADB=180°-∠1,∠AEC=180°-∠2(邻补角定义),∴∠ADB = ∠AEC,在△ABD和△ACE中,∴△ABD≌△ACE(SAS).2.证第三边对应相等,再用SSS证全等。

例5已知:如图4,点A、C、B、D在同一直线AC=BD,AM=CN,BM=DN。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一、知识网络⎧⎧⎨⎪⎩⎪⎪⎧⎪⎪→⇒⎨⎪⎪⎪⎨⎪⎪⎪⎪⎪⎪⎩⎩⎧⎨⎩对应角相等性质对应边相等边边边 SSS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应用边角边 SAS 判定角边角 ASA 角角边 AAS 斜边、直角边 HL 作图 角平分线性质与判定定理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1、“全等”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二)灵活运用定理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专题三 三角形全等基本模型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专题三 三角形全等基本模型
(1)求证:△ ABD ≌△ ACE ;
1
2
3
4
5
6
7
8
专题三
三角形全等基本模型
【证明】∵∠ BAC =∠ DAE ,∴∠ BAC -∠ DAC =
∠ DAE -∠ DAC ,
即∠ BAD =∠1,
=,
在△ ABD 与△ ACE 中,ቐ∠=∠,
=,
∴△ ABD ≌△ ACE (SAS).
5. [母题教材P55复习题T3] 如图,点 D 在 BC 上, AB =
AD ,∠ BAD =∠ CAE .
(1)添加条件:
AC = AE (答案不唯一)
(只需写出一
个),使△ ABC ≌△ ADE ;
1
2
3
4
5
6
7
8
专题三
三角形全等基本模型
(2)根据你添加的条件,写出证明过程.
(2)【证明】∵∠ BAD =∠ CAE ,
∴∠ BAD +∠ DAC =∠ CAE +∠ DAC ,
即∠ BAC =∠ DAE ,
又∵ AB = AD , AC = AE ,
∴△ ABC ≌△ ADE (SAS).
1
2
3
4
5
6
7
8
专题三
三角形全等基本模型
6. [2024佛山禅城区一模]如图,已知 AB = AC , AD =
AE ,∠ BAC =∠ DAE ,且 B , D , E 三点共线.
BA 到点 E ,使得 BE = BC ,连接 DE . 若∠ ADE =
44°,求∠ ADB 的度数.
1
2
3
4
5
6
7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常见全等三角形模型复习讲义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常见全等三角形模型复习讲义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常见全等三角形模型(压轴)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全等三角形中常见的基本模型:1手拉手模型①△ABE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BF≌△AEC;(2)∠BOE =60°;(3)OA平分∠EOF .拓展图形:结论:(1)AD=BE ;(2)∠ACB=∠AOB ;(3)△PCQ为等边三角形;(4)PQ∥AE ;(5)AP=BQ ;(6)CO平分∠AOE ;(7)OA=OB+OC;(8)OE=OC+OD.②△ABD和△A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1)BE=CD;(2)BE⊥CD .③ABEF和ACHD均为正方形结论:(1)BD⊥CF;(2)BD=CF.2三垂直模型由△AEB≌△BDC导出由△ABE≌△BCD导出由△ABE≌△ECD导出AE=CD+DE AB=EC+CD BC=AB+CD3等腰直角三角形型定点是斜边中点,BF=AE(AF=CE),动点在两直角边上滚动的旋转全等:结论:(1)△BDF≌△ADE,△ADF≌△CDE;(2)DE⊥DF;(3)S四边形AFDE=1/2S△ABC.例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ABE≌△DBC;(2)AE=DC;(3)AE与DC的夹角为60°;(4)BH平分∠AHC;(5)△ABG≌△DBF;(6)等边△GBF;(7)GF∥AC.1.以点A为顶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DE),如图1所示放置,使得一直角边重合,连接BD,CE.(1)说明BD=CE;(2)延长BD,交CE于点F,求∠BFC的度数;(3)若如图2放置,上面(1),(2)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简单说明理由.2.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等边△ADE(顶点A、D、E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CE.(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①BD=CE,②AC=CE+CD;(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E+CD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CE、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当点D在边BC的反向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E、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a,0)(a>0),点C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点C在y轴上移动时,始终保持△ACP是等边三角形,当点C移动到点O时,得到等边△AOB(此时点P与点B重合).(1)点C在移动的过程中,当等边三角形ACP的顶点P在第三象限时(如图所示),求证:△AOC≌△ABP;(2)若点P在第三象限,BP交x轴于点E,且∠ACO=20°,求∠P AE的度数和E 点的坐标;(3)点C 在y 轴移动的过程中,若∠APB =30°,则点P 的横坐标为 . 例2.如图1,OA =1,OB =3,以A 为直角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Rt △ABC . (1)求点C 的坐标; (2)如图2,P 为y 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 向下运动时,以P 点为直角顶点,P A 为腰作等腰Rt △APQ ,过Q 作QE ⊥x 轴于E 点,求PO ﹣QE 的值.1.如图,AE ⊥AB 且AE=AB ,BC ⊥CD 且BC=CD ,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是( ).A .50B .62C .65D .682.直线CD 经过的顶点C ,CA=CB .E 、F 分别是直线CD 上两点,且.(1)若直线CD 经过的内部,且E 、F 在射线CD 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图1,若90,90BCA α∠=∠=,则 (填“”,“”或“”号);②如图2,若,若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则 与 应满足的关系是 ;(2)如图3,若直线CD 经过的外部,,请探究EF 、与BE 、AF 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3.(1)如图1,OA =3,OB =6,以点A 为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直角△ABC ,则C 点的坐标为 ;(2)如图2,OA =3,P 为y 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若以P 为直角顶点,P A 为腰作等腰直角△APD ,过D 作DE ⊥x 轴于E 点,求OP ﹣DE 的值;(3)如图3,点F 坐标为(﹣3,﹣3),点G (0,m )在y 轴负半轴上,点H (n ,0)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FH ⊥FG ,求m +n 的值.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顶点A 在y 轴上,顶点C 在x 轴上,∠BAC=90°,AB=AC ,点E 为边AC 上一点,连接BE 交y 轴于点F ,交x 轴于点G ,作CD ⊥BE 交BCA ∠BEC CFA α∠=∠=∠BCA ∠EF BE AF -><=0180BCA <∠<α∠BCA ∠BCA ∠BCA α∠=∠A B CEF D D A BC E F AD F CE B 图1 图2 图3BE延长线于点D,且CD=BF,连接AD,CF.(1)求证:△ABF≌△ACD;(2)若∠ACF=2∠CBF,求证:∠ACO=∠FCO;(3)在(2)的条件下,若点A的坐标为(0,2),求OC的长.5.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90°,D为AC中点,AF⊥BD 于E,交BC于F,连接DF.求证:∠ADB=∠CDF.例3.如图1,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向点B运动,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向点C运动,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 s,∠变化吗?若变化,则(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是直角三角形?(2)何时PBQ(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 ∠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交点为M,则CMQ1.如图,点G、H分别是正六边形ABCDEF的边BC、CD上的点,且BG=CH,AG 交BH于点P.(1)求证:△ABG≌△BCH;(2)求∠APH的度数.例4.如图,Rt△ABC中,AB=AC,∠BAC=90°,点O是BC的中点,如果点M、N 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AN=BM.(1)求证:△ANO≌△BMO;(2)求证:OM⊥ON.(3)当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时,四边形AMON的面积如何变化?1.如图所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B=AC.(1)若D为BC的中点,过D作DM⊥DN分别交AB.AC于M.N,求证:DM=DN;(2)若DM⊥DN分别和BA.AC延长线交于M.N,问DM和DN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2.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AD是等腰直角三角板ABC斜边BC上的高,另一块三角板DMN的直角顶点与点D重合,DM、DN分别交AB、AC于点E、F.(1)请判别△DE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BC=4,求四边形AEDF的面积.。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考点与题型归纳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考点与题型归纳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考点与题型归纳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考点归纳考点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 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考点三、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二:【题型归纳】题型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如图,已知,,AE BD AC BC DF EF =⊥⊥,垂足分别为点,C F ,且BC EF =.求证:ABC DEF ∆≅∆题型二:SAS的判定2.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1)求证:△AEC≌△BED;(2)若∠1=48°,求∠BDE的度数.题型三: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3.如图,∆ABC中,AC=CB,∠ACB=90°,D为AC延长线上的一点,E在BC边上,连接AE,DE,BD,AE=BD,∆≅∆(1)求证:ACE BCD(2)若∠CAE=15°,求∠EDB的度数.4.如图,AD为ABC的高,AD=BD,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F,且FD=CD.(1)求证:BFD≌ACD;(2)判断BE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三:基础巩固和培优一、单选题1.如图,∠ABD =∠EBC ,BC =BD ,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C ≌△EBD ,所添加的条件不正确的是( )A .∠A =∠EB .BA =BEC .∠C =∠D D .AC =DE2.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 ≌ACD 的是( )A .BD DC =,AB AC =B .ADB ADC ∠∠=,BD DC =C .B C ∠=∠,BAD CAD ∠=∠D .B C ∠=∠,BD DC =3.如图,下列条件不能证明ABC DCB △≌△的是( )A .AB =DC ,AC =DB B .AB =DC ,∠ABC =∠DCBC .BO =CO ,∠A =∠D D .AB =DC ,∠ACB =∠DBC4.如图,BE=CF ,AB=DE ,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可以推证△ABC ≌△DEF ()A .BC=EFB .∠A=∠DC .AC//DFD .∠B=∠DEF5.如图,∆ABC 的面积为102cm ,BP 平分∠ABC ,AP 垂直于BP 于P .连接CP ,若∆ACP 的面积为22cm ,则∆ABP 的面积为( )A .12cmB .22cmC .32cmD .42cm6.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增加以下条件:①AB =AC ;②∠B =∠C ;③AD ⊥BC ;④ABD ACD S S ,其中能使BD =CD 的条件有 ( )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7.如图,已知AE=CF ,∠AFD=∠CEB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 ≌△CBE 的是( )A .∠B=∠DB .BE=DFC .AD=CBD .AD ∥BC8.如图,在△ABC 和△DEC 中,已知CB CE =,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 ≌△DEC ,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A .AB DE =,B E ∠=∠ B .AB DE =,AC DC =C .AB DE =,AD ∠=∠ D .A D ∠=∠,BE ∠=∠9.如图,90ACB ∠=︒,AC=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是点D 、E .若AD=6,BE=2,则DE 的长是( )A .2B .3C .4D .510.如图,△ABC 的面积为1cm 2, AP 垂直∠B 的平分线BP 于P ,则△PBC 的面积为( )A .0.4 cm 2B .0.5 cm 2C .13 cm 2D .0.6 cm 2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CB ,∠ABC =90°,D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且BE =BD ,连接AE 、DE 、DC .若∠CAE =25°,则∠BDC =_____.12.在△ABC 和△A ′B ′C ′中,若∠A =∠A ′,AB =A ′B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_____,使得△ABC ≌△A ′B ′C ′.13.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是BC,AB,AC上的点,若∠B=∠C,BF=CD,BD=CE,∠EDF =56°,则∠A=_____°.14.如图,已知在ABC中,PR⊥AB于R,PS⊥AC于S,PR=PS,∠1=∠2,则四个结论:①AR=AS;②PQ∥AB;≌;④BP=CP中,正确的是________.③BPR CPS15.如图,在△ABC 中,AB=AC=12,BC=8,D 为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2 个单位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以每秒x 个单位的速度由C 点向A 点运动.当△BPD 与以C、Q、P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x 的值为_____.三、解答题16.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CD∥AB,∠ABC的平分线与∠BC 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BF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E,连接CE.求证:(1)△BCE是等腰三角形.(2)BC=AB+CD17.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 =DF,BE=CF.求证:△ABC ≌△DEF;18.如图,D为△ABC外一点,∠DAB=∠B,CD⊥AD,∠1=∠2,若AC=7,BC=4,求AD的长.19.如图,在△ABC中,AB<AC,边BC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C的外角∠CAM平分线于点D,垂足为E,DF⊥AC于点F,DG⊥AM于点G,连接CD.(1)求证:BG=CF;(2)若AB=10cm,AC=14cm,求AG的长.20.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1的位置时,求证: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DE、AD、BE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这个数量关系,不要证明.10 / 26参考答案题型归纳1.证明:,AC BC DF EF ⊥⊥ 90C F ︒∴∠=∠=AE BD =AB DE ∴=在Rt ABC ∆和Rt DEF ∆中AB DEBC EF =⎧⎨=⎩()Rt ABC Rt DEF HL ∴∆≅∆ 2.解:(1)证明:∵AE 和BD 相交于点O , ∴∠AOD =∠BOE .在△AOD 和△BOE 中,∠A =∠B ,∴∠BEO =∠2. 又∵∠1=∠2,∴∠1=∠BEO ,∴∠AEC =∠BED .在△AEC 和△BED 中,A BAE BE AEC BED∠=∠⎧⎪=⎨⎪∠=∠⎩∴△AEC ≌△BED (ASA ).(2)∵△AEC ≌△BED ,∴EC =ED ,∠C =∠BDE .在△EDC 中,∵EC =ED ,∠1=48°,∴∠C =∠EDC =66°,∴∠BDE =∠C =66°.3.(1)证明:在Rt △ACE 和Rt △BCD 中,AC BCAE BD =⎧⎨=⎩,∴△ACE ≌△BCD (HL );(2)∵△ACE ≌△BCD ,∠CAE=15°,∴CE=CD,∠CBD=∠CAE=15°∴∠CDE=∠CED ,∵∠ACB=90°,∴∠CED=45°,∵∠CED 为△BDE 的外角,∴∠EDB=∠CED-∠CBD=45°-15°=30°.4.证明:(1)在△BDF 和△ADC 中,90ADBD ADCBDF CD DF , ∴△BDF≌△ADC(SAS );(2)BE⊥AC,理由如下:∵△BDF≌△ADC,∴∠DAC=∠DBF,∵∠DAC+∠C=90°,∴∠DBF+∠C=90°,∴∠BEC=90°,∴BE⊥AC.三:基础巩固和培优1.D解:∵∠ABD =∠EBC ,BC=BD ,∴∠ABC=∠EBD ,A.当添加∠A=∠E 时,可根据“AAS”判断△ABC ≌△EBD ,故正确;B.当添加BA=BE 时,可根据“SAS”判断△ABC ≌△EBD ,故正确;C.当添加∠C=∠D 时,可根据“ASA”判断△ABC ≌△EBD ,故正确;D.当添加AC =DE 时,无法判断△ABC ≌△EBD ,故错误;故选:D .2.D解:A 、因为BD DC =,AB AC =,又因为AD=AD ,所以ABD ≌ACD (SSS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因为ADB ADC ∠∠=,BD DC =,又因为AD=AD ,所以ABD ≌ACD (SAS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因为B C ∠=∠,BAD CAD ∠=∠,又因为AD=AD ,所以ABD ≌ACD (AAS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 、因为B C ∠=∠,BD DC =,AD=AD ,这是边边角,不能证明ABD ≌ACD ,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D解:AB =DC ,AC =DB ,BC =BC ,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能推出ABC DCB △≌△ ,故A 选项错误;AB =DC ,ABC DCB ∠=∠,BC =CB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能推出ABC DCB △≌△ ,故B 选项错误;在△AOB 和△DOC 中,AOB DOCA D OB OC∠=∠⎧⎪∠=∠⎨⎪=⎩,∴AOB DOC △≌△ (AAS ),∴AB =DC ,∠ABO =∠DCO ,∵OB =OC ,∴∠OBC =∠OCB ,∴∠ABC =∠DCB ,在△ABC 和△DCB 中,AB DC ABC DCB BC CB =⎧⎪∠=∠⎨⎪=⎩, ∴ABC DCB △≌△(SAS ),能推出ABC DCB △≌△,故C 选项错误;BC =CB ,AB =DC ,∠ACB =∠DBC ,SSA 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不能推出ABC DCB △≌△,故D 选项正确.故选D .4.D解:∵BE =CF ,∴BC =EF ,又∵AB=DE ,A 、添加BC =EF 不能证明△ABC ≌△DEF ,故此选项错误;B 、添加∠A =∠D 不能证明△ABC ≌△DEF ,故此选项错误;C 、添加AC ∥DF 可得∠ACB =∠F ,不能证明△ABC ≌△DEF ,故此选项错误;D 、添加∠B=∠DEF 可利用SAS 判定△ABC ≌△DEF ,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5.C解:延长AP 交BC 于D ,∵BP 平分∠ABC ,AP ⊥BP ,∴∠ABP=∠DBP ,∠APB=∠DPB=90°,在△ABP 与△DBP 中,ABP DBPPB PB APB DPB∠∠⎧⎪⎨⎪∠∠⎩===,∴△ABP ≌△DBP (ASA ),∴AP=PD ,S △PBD =S △ABP∴2ACP PCD S S ∆∆==2cm∴S △ABD =10-4=62cm ,∴△ABP 的面积=3cm 2,故选:C .6.D解:∵AD 平分∠BAC ,∴∠BAD=∠CAD ,∵AB=AC ,AD=AD ,∴△BAD ≌△CAD (SAS ),∴BD=CD ,故①符合题意;∵∠B=∠C ,AD=AD ,∴△BAD ≌△CAD (AAS ),∴BD=CD ,故②符合题意;∵AD ⊥BC ,∴∠ADB=∠ADC=90°,∵AD=AD ,∴△BAD ≌△CAD (ASA ),∴BD=DC ,故③符合题意;∵ABD ACD S S ,∴BD=DC ,故④符合题意;∴①②③④都可以得到BD=CD ;故选D .7.C解:∵AE=CF ,∴AE+EF=CF+EF ,∴AF=CE ,A 、∠B=∠D ,∠AFD=∠CEB ,AF=CE ,满足AAS ,能判定△ADF ≌△CBE ;B 、BE=DF ,∠AFD=∠CEB ,AF=CE ,满足SAS ,能判定△ADF ≌△CBE ;C 、AD=CB ,AF=CE ,∠AFD=∠CEB ,满足SSA ,不能判定△ADF ≌△CBE ;D 、AD ∥BC ,则∠A=∠C ,又AF=CE ,∠AFD=∠CEB ,满足ASA ,能判定△ADF ≌△CBE ; 故选:C .8.C解:∵CB=CE.∴当AB DE =,B E ∠=∠时,满足SAS ,可证△ABC ≌△DEC ,故A 不符合题意; 当AB DE =,AC DC =时,满足SSS ,可证△ABC ≌△DEC ,故B 不符合题意;当AB DE =,A D ∠=∠时,满足是ASS ,不能证明△ABC ≌△DEC ,故C 符合题意; 当A D ∠=∠,B E ∠=∠时,满足AAS ,可证△ABC ≌△DEC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解:∵90ACB ∠=︒,∴∠ACD+∠ECB=90º,∵AD CE ⊥,BE CE ⊥,∴∠ADC=∠CEB=90º,∴∠ECB+∠CBE=90º,∴∠ACD=∠CBE ,在△ACD 和△CBE 中,∵∠ADC=∠CEB=90º,∠ACD=∠CBE ,AC=BC ,∴△ACD ≌△CBE (AAS ),∴AD=CE=6,CD=BE=2,∴ED=EC-CD=6-2=4.故选择:C .10.B解:如图,延长AP 交BC 于T .∵BP ⊥AT ,∴∠BPA =∠BPT =90°,∵BP =BP ,∠PBA =∠PBT ,∴△BPA ≌△BPT (ASA ),∴PA =PT ,∴S △BPA =S △BPT ,S △CAP =S △CPT ,∴S △PBC =12S △ABC =12=0.5,故选:B .11.70°解: ∵∠ABC=90°,∴∠CBD=∠ABC =90°,在Rt △ABE 与Rt △CBD 中,BE BDCBD ABC AB BC=⎧⎪∠=∠⎨⎪=⎩∴△ABE ≌△CBD ,∴∠AEB=∠BDC ,∵AB=BC ,∴∠BAC=∠ACB=45°,∵∠AEB 为△AEC 的外角,∠CAE=25°,∴∠AEB=∠ACB+∠CAE=45°+25°=70°,∴∠BDC=70°.故答案为:70°.12.∠B =∠B ′或∠C =∠C ′或AC =A ′C ′.解: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A =∠A ′, 当添加∠B =∠B ′可利用“ASA ”判断△ABC ≌△A ′B ′C ′; 当添加∠C =∠C ′可利用“AAS ”判断△ABC ≌△A ′B ′C ′; 当添加AC =∠A ′C ′可利用“SAS ”判断△ABC ≌△A ′B ′C ′. 故答案为:∠B =∠B ′或∠C =∠C ′或AC =A ′C ′. 13.68°.解:在△BDF和△CED中∵BF=CD ,∠B=∠C ,BD =CE ,∴△BDF ≌△CED (SAS ),∴∠BFD=∠CDE ,∠BDF=∠CED ,∴∠BDF+∠CDE=180º-∠EDF=180º-56º=124º,∴∠BFD+∠BDF=∠BDF+∠CDE=124º,∴∠C=∠B=180º-∠BFD-∠BDF=56º,∴∠A=180º-∠B-∠C=180º-56º-56º=68º.故答案为:68º.14.①② 解:在Rt APR ∆和Rt APS ∆中,PS PR AP AP =⎧⎨=⎩, Rt APR Rt APS ∴∆≅∆,()HLAR AS ∴=,①正确,∴1BAP ∠=∠,12∠=∠,2BAP ∴∠=∠,//QP AB ∴,②正确,BRP ∆和QSP ∆中,只有一个条件PR PS =,再没有其余条件可以证明 BRP QSP ∆≅∆,故③④错误; 故答案是:①②.15.2 或 3解:设经过 t 秒后,使△BPD 与△CQP 全等. ∵AB =AC =12,点 D 为 AB 的中点.∴BD =6.∵∠ABC =∠ACB .∴要使△BPD 与△CQP 全等,必须 BD =CP 或 BP =CP . 即 6=8﹣2t 或 2t =8﹣2t .1t =1,2t =2.当t =1 时,BP =CQ =2,2÷1=2. 当t =2 时,BD =CQ =6,6÷2=3. 即点 Q 的运动速度是 2 或 3,故答案为:2 或 3.16.解:(1)∵BF 平分∠ABC , ∴12ABF CBF ABC ∠=∠=∠,∵CD ∥AB ,∴ABF E ∠=∠,∴E CBF ∠=∠,∴BC=CE ,∴△BCE 是等腰三角形.(2)∵CF 平分∠BCE , ∴12BCF BCE ∠=,∵CD ∥AB ,∴180ABC BCE ∠+∠=︒,∴90CBF BCF ∠+∠=︒,∴90BFC ∠=︒,即 CF ⊥BE ,又BC=CE ,∴BF=EF ,在△ABF 和△DEF 中,∵ABF EAFB DFE BF EF∠=∠⎧⎪∠=∠⎨⎪=⎩,∴△ABF ≌△DEF ;∴AB=DE ,∴BC=CE=DE+CD=AB+CD ,因此 BC=AB+CD .17.解:证明:∵BE =CF ,∴BE +EC =CF +EC ,∴BC =EF ,在△ABC 和△DEF 中,∵AB DEAC DF BC EF=⎧⎪=⎨⎪=⎩,∴△ABC ≌△DEF (SSS ).18.解:证明:延长AD ,BC 交于点E .∵CD ⊥AD ,∴∠ADC =∠EDC =90°.在△ADC 和△EDC 中12ADC EDCCD CD ∠=∠⎧⎪=⎨⎪∠=∠⎩,∴△ADC≌△EDC(ASA).∴∠DAC=∠DEC,AC=EC,AD=ED.∵AC=7,∴EC=7.∵BC=4∴BE=11∵∠DAB=∠B,∴AE=BE=11.∴AD=5.5.答:AD的长为5.5.19.解:(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DB.∵AD是△ABC的外角平分线,DG⊥AB,DF⊥CA,∴DF=DG .∵DE 垂直平分BC ,∴DC=DB ,在Rt △CDF 与Rt △BDG 中DF DG DC DB=⎧⎨=⎩ ∴Rt △CDF ≌Rt △BDG (HL ),∴BG=CF .(2)解:∵∠GAD=∠FAD ,∠AGD=∠AFD ,AD=AD , ∴在△ADG 与△ADF 中GAD FAD AGD AFD AD AD ∠=∠⎧⎪∠=∠⎨⎪=⎩∴△ADG ≌△ADF (AAS ),∴AG=AF ,∵BG=CF∴AG=()()111410222AC AB -=-=(cm). 20.解:(1)证明:∵AD ⊥MN ,BE ⊥MN , ∴∠ADC =∠CEB =90°,∴∠DAC+∠ACD =90°,∵∠ACB =90°,∴∠BCE+∠ACD =90°,∴∠DAC =∠BCE ,在△ADC 和△CEB ,ADC CEBDAC ECB AC CB∠=∠⎧⎪∠=∠⎨⎪=⎩,∴△ADC ≌△CEB (AAS ), ∴CD =BE ,AD =CE ,∴DE =CE+CD =AD+BE ;(2)证明:∵AD ⊥MN ,BE ⊥MN , ∴∠ADC =∠CEB =90°, ∴∠DAC+∠ACD =90°, ∵∠ACB =90°,∴∠BCE+∠ACD =90°,∴∠DAC =∠BCE ,∵AC=BC ,∴△ADC ≌△CEB ,∴CD =BE ,AD =CE ,∴DE =CE ﹣CD =AD ﹣BE ;(3)解:DE =BE ﹣AD ,理由如下:∵AD ⊥MN ,BE ⊥MN ,∴∠ADC =∠CEB =90°, ∴∠DAC+∠ACD =90°, ∵∠ACB =90°,∴∠BCE+∠ACD =90°,∴∠DAC=∠BCE,∵AC=BC,∴△ADC≌△CEB,∴CD=BE,AD=CE,∴DE=BE﹣AD.。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研讨说课复习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研讨说课复习课件

A
A .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D
O
B
C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1. 已知:如图,AB=AE,AC=AD,BD=CE,
求证:△ABC ≌△AED.
证明:∵BD=CE,

∴BD-CD=CE-CD .
∴BC=ED .
在△ABC和△ADE中,
AC=AD(已知),
AB=AE(已知),
BC=ED(已证),
30◦
4cm
30◦
4cm
结论:一条边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探究新知
③如果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45°时
30◦
45◦
30◦
45◦
结论: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则第三角一定确定,
所以当三个内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探究新知





AB=AC,
AD=AE,
BD=CE,
∴ △ ABD≌ △ ACE(SSS),
∴∠BAD=∠CAE.
∴∠BAD+∠DAC=∠CAE+∠DAC,
即∠BAC=∠DAE.
巩固练习
已知:如图,AB=AD,BC=DC,
求证:△ABC≌△ADC,AC是∠BAD的角平分线.
证明:在△ABC和△ADC中
AB=AD, (已 知 )
A′
探究新知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AOB.求作:∠A′O′B′=∠AOB.
作法:
(1)以点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
OB 于点C,D;
(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 长为半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公理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公理

A
解:要证明△ABC ≌△ FDE, 还应该有AB=DF这个条件
D
∵AD=FB ∴ AD+DB=FB+DB
即 AB=FD
E
C B
F
思考
已知AC=FE,BC=DE,点A、D、 B、 F在一条直线上,AD=FB. 要用“边边边”证明 △ABC ≌△ 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 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A
E
B D FC
补充练习:
如图,已知AB=CD,AD=CB,E、F分别是AB,CD 的中点,且DE=BF,说出下列判断成立的理由. ①△ADE≌△CBF ②∠A=∠C
解: ①∵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已知 )
∴AE= 12AB CF= 12CD( 线段中点的定义)
又∵AB=CD ∴AE=CF
∵AB=AC,BH=CH,AH=AH,
∴△ABH≌△ACH(SSS);
A
在△ABD和△ACD中,
∵AB=AC,BD=CD,AD=AD, ∴△ABD≌△ACD(SSS);
在△DBH和△DCH中 ∵BD=CD,BH=CH,DH=DH, B
∴△DBH≌△DCH(SSS).
D
H
C
练习2
(2)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 AB=CE,AF=DE,要使△ABF≌△ECD , 还需要条件 BF=DC 或 BD.=FC
证明:Q AD FB,
AD DB FB DB,
即AB FD.
在ABC和 FDB 中,
AB=FD(已证),
BC=DB(已知),
AC=FB (已知),
ABC≌ FDB(SSS).
A D
E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全等三角形的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尤其是SSS、SAS、ASA、AAS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判定方法的原理。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

6.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数学八年级上人教版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件

数学八年级上人教版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件
(A)∠DAB (B) ∠ DBA (C) ∠ DBC (D) ∠ CAD
三、解答题:
1 、 已 知 如 图 △ ABC≌△DFE , ∠A=96º,∠B=25º,DF=10cm。
求 ∠E的度数及AB的长。
A
D
B
CE
F
2 已知如图 CD⊥AB于D,BE⊥AC于E, △ ABE≌△ACD , ∠ C=20º, AB=10 , AD=4,G为AB延长线上的一点。 求 ∠EBG的度数及CE的长。
C E
F
A
D BG
3如图:已知△ABC≌△ADE,BC的延长 线 交 DA 于 F , 交 DE 于 G , ∠ ACB=105º, ∠CAD=10º,∠D=25º。 求 ∠EAC,∠DFE,∠DGB的度数。
D
G FC
E
A
B
寻找对应元素的规律
(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4)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 最小的边是对应边; (5)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 最小的角是 对应角;
2、引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2 如图2,已知△ABC中,AB=AC, D在AB上,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 BD=CE,DE与BC交于点F. 求 证:DF=EF.
提示:此题辅助线作法 较多,如: ①作 DG∥AE交BC于G; ②作EH∥BA交BC的延 长线于H; 再通过 证三角形全等得DF= EF.
三角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1.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1 如图1,已知△ABC中,AD 是△ABC的中线,AB=8,AC=6, 求AD的取值范围.
提示:延长AD至A',使 A'D=AD,连结 BA'.根据“SAS”易证 △A'BD≌△ACD,得AC =A'B.这样将AC转移 到△A'BA中,根据三角 形三边关系定理可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要点梳理】要点一、全等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要点二、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要点诠释: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等等.要点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要点诠释: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研究其它全等图形的重要工具.【典型例题】类型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1、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的为()A. B.C.D.举一反三:【变式】(2014秋•岱岳区期末)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各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C.各有一个角是40°,腰长3cm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腰和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2、如图,△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与AC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和对应角.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D≌△ACE,AB=AC,写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类型三、全等三角形性质3、已知:如图所示,Rt△EBC中,∠EBC=90°,∠E=35°.以B为中心,将Rt△E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D,求∠ADB的度数.解:∵Rt△EBC中,∠EBC=90°,∠E=35°,∴∠ECB=________°.∵将Rt△E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D,∴△________≌△_________.∴∠ADB =∠________=________°.4、(2014秋•青山区期中)如图,△ABC ≌△DEC ,点E 在AB 上,∠DCA=40°,请写出AB 的对应边并求∠BCE 的度数..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将△ABC 绕着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0°,B 点落在位置,A 点落在位置,若,则的度数是____________.【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如图,△ABC ≌△ECD ,AB 和EC 是对应边,C 和D 是对应顶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AB =CEB. ∠A =∠EC. AC =DED. ∠B =∠D2. 如图,△ABC ≌△BAD ,A 和B ,C 和D 分别是对应顶点,若AB =6,AC =4,BC =5,则AD 的长为( )A. 4B. 5C. 6D. 以上都不对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②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③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④若△ABC ≌△DEF ,△DEF ≌△MNP ,△ABC ≌△MNP.B 'A 'AC A B ''⊥BAC∠cm cm cm cm cmcmA.0个B.1个C.2个D.3个4. (2014秋•庆阳期末)如图,△ABC ≌△A ′B ′C ,∠ACB=90°,∠A ′CB=20°,则∠BCB ′的度数为( )A.20°B.40°C.70°D.90°5. 已知△ABC≌△DEF,BC =EF =6cm ,△ABC 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则EF 边上的高是( )A.6cmB.7cmC.8cmD.9cm6.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 、BD 分别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A .60°B .75°C .90°D .95°二、填空题7.(2014秋•安阳县校级期末)如图所示,△AOB ≌△COD ,∠AOB=∠COD ,∠A=∠C ,则∠D 的对应角是___________,图中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如图,△ABC ≌△AED ,AB =AE ,∠1=27°,则∠2=___________.9. 已知△DEF ≌△ABC ,AB =AC ,且△ABC 的周长为23,BC =4,则△DEF 的边中必有一条边等于______.10. 如图,如果将△ABC 向右平移CF 的长度,则与△DEF 重合,那么图中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_;若∠A =46°,则∠D =________.cm cm11.已知△ABC ≌△,若△ABC 的面积为10 ,则△的面积为________ ,若△的周长为16,则△ABC 的周长为________.12. △ABC 中,∠A ∶∠C ∶∠B =4∶3∶2,且△ABC ≌△DEF ,则∠DEF =______ .三、解答题13.如图,已知△ABC ≌△DEF ,∠A =30°,∠B =50°,BF =2,求∠DFE 的度数与EC 的长.14. (2014秋•射阳县校级月考)如图,在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其中A 和D 、B 和E 是对应点.(1)用符号“≌“表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求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2)写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3)写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15. 如图,E 为线段BC 上一点,AB ⊥BC ,△ABE ≌△ECD.判断AE 与DE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A B C 2cm '''A B C 2cm '''A B C cmcm。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全解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全解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全解课标要求1.探索几何的基本图形——三角形,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和其相互关系,及角平分线性质,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2.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合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和角平分线性质及其逆运用.知识结构内容解析在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中任取三个元素,可以有下列组合;SAS、SSA、ASA、AAS、SSS、AAA,但其中SSA和AA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如何选择三角形证全等(1)可以从求证出发,看求证的线段或角(用等量代换后的线段、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可以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条件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可证它们全等;(3)由条件和结论一起出发,看它们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证它们全等;(4)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可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构造三角形全等。

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灵活运用。

本节的难点是: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恰当的选择判定定理,正确地书写演绎推理过程。

教法导引1.注重培养探索归纳能力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可以知道,由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能判定三角形全等,那么减少条件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呢?于是,依次探究:满足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通过探究得到:满足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满足三个条件不一定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能判定三角形全等,“边边角”、“角角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运用于直角三角形,可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但对于满足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就无法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来进行判断了,因此应探究“斜边、直角边”能否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2.注重培养推理能力本章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论证,精炼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这对于学生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突破难点:(1)注意减缓坡度,循序渐进.精心选择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问题,开始阶段的例题,证明方向明确、过程简单,容易规范书写格式,主要让学生体会证明思路及格式.然后逐步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做准备,下一步又要注意复习前一步训练过的内容.(2)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突出一个重点.先安排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安排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重点使学生熟悉证明的步骤和方法.最后安排的问题涉及前面学过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选择推理途径的证明能力.(3)注重分析思路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4)注重规范书写格式注重规范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3.注重联系实际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易于学生理解概念,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分析平分角仪器的原理引入角平分线的画法,通过确定集贸市场位置的问题引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感受理论来源于实际的需要.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解决实际中许多测量边、角的问题.学法建议学生在初一学习过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会作一个三角形等于已知三角形,本节是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及恰当地选择判定定理来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线段或者角相等的问题。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12.3角平分线的性质(图文详解)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12.3角平分线的性质(图文详解)
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并给予证明.
A
E F
B
D
c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
解法一:添加条件:AE=AF, 在△AED与△AFD中,
∵AE=AF,∠EAD=∠FAD,AD=AD, ∴△AED≌△AFD(SAS). 解法二:添加条件:∠EDA=∠FDA,
在△AED与△AFD中, ∵∠EAD=∠FAD,AD=AD,∠EDA=∠FDA, ∴△AED≌△AFD(ASA).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需要我们掌握: 1.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的判定: 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A
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的内部交于C.
3.作射线OC.
M
C
射线OC即为所求.
O
N
B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
为什么OC是∠AOB的角平分线?
证明:连结MC,NC由作法知: 在△OMC和△ONC中
OM=ON MC=NC OC=OC
O ∵△OMC≌△ONC(SSS) ∴∠AOC=∠BOC 即OC 是∠AOB的角平分线.
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DAB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
理吗?
B
E
C
A D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
【证明】 在△ACD和△ACB中
B
E
C
AD=AB(已知)
DC=BC(已知)
A D
CA=CA(公共边)
∴ △ACD≌ △ACB(SSS)
∴∠CAD=∠CA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全解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全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
识全解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1. 三边全等(SA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 两边一角全等(SA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对对应边相等,并且夹在二者中间的夹角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 两角一边全等(ASA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对对应角相等,并且夹在二者中间的边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 直角边全等(RH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直角边相等,并且斜边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5. 两边全等(SS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6. 对边全等(对顶角相等,SAA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对对应边相等,并且对应边夹角的对应角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以上六种判定法,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所给条件选择合适的判定法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1页/共1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全等三角形(1)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2)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3)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4)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5)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6)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7)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8)全等表示方法:用“ ”表示,读作“全等于”(注意: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9)全等三角形的性质: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若满足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均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②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③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④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⑤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3)证明三角形全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4)经常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三角形的边或角相等;(5)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用“SSS”解释)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角的平分线的作法:课本第19页;(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3)证明一个几何中的命题,一般步骤:①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②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③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4)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释)(5)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为内心;第十二章轴对称12.1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就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也称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2)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沿对称轴折叠后这个图形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指的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两个图形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4)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联系: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最全总结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最全总结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最全总结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 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1 )“ 边角边” 简称“SAS”(2 )“ 角边角” 简称“ASA”(3 )“ 边边边” 简称“SSS”(4 )“ 角角边” 简称“AAS”(5 )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

4.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 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

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

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 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 性质:(1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 )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4.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及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及答案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一)全等三角形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 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1. 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E ⊥,BD DF ⊥,AE BF =,AC BD =。

求证:ACF BDE ∆≅∆。

例 2. 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

求证:21C ∠=∠+∠。

例3. 如图,在ABC ∆中,AB BC =,90ABC ∠=。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连接,AE EF 和CF 。

八年级上数学全等三角形(人教版)

八年级上数学全等三角形(人教版)

八年级上数学全等三角形(人教版)德智教育刘老师一知识点总结一、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

(2)边角公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3)角边角公理: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

(4)角角边定理: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都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注意:两边一对角(SSA)和三角(AAA)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四、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1.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2.回顾三角形判定公理,搞清还需要什么;3.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二常见考法(1)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①证明线段(或角)相等;②证明两条线段的和差等于另一条线段;③证明面积相等;(2)利用判定公理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题目开放性问题,补全条件,使两个三角形全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SSS ,SAS )(基础)【要点梳理】要点一、全等三角形判定3——“边边边”全等三角形判定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B ,=AC ,=BC ,则△ABC ≌△.要点二、全等三角形判定2——“边角边”1. 全等三角形判定2——“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B = ,∠A =∠,AC = ,则△ABC ≌△. 注意:这里的角,指的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2.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ABC 与△ABD 中,AB =AB ,AC =AD ,∠B =∠B ,但△ABC 与△ABD 不完全重合,故不全等,也就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A B ''A C ''B C '''A BC ''A B 'A ''A C '''A BC【典型例题】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边边边”1、已知:如图,△RPQ中,RP=RQ,M为PQ的中点.求证:RM平分∠PRQ.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AD=BC,AC=BD.试证明:∠CAD=∠DBC.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边角边”2、已知:如图,AB=AD,AC=AE,∠1=∠2.求证:BC=DE.【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2015•奉贤区二模)如图,已知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下列能使△ABD≌△ACD的条件是()A.∠B=45° B.∠BAC=90° C. BD=AC D.AB=AC2.(2015•莆田)如图,AE∥DF,AE=DF,要使△EAC≌△FDB,需要添加下列选项中的()的理A.边角边B.角边角C.边边边D.角角边5.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B.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腰长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D.直角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形不全等6. 如图,已知AB⊥BD于B,ED⊥BD于D,AB=CD,BC=ED,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EC⊥ACB.EC=ACC.ED+AB=DBD.DC=CB二、填空题7. 如图,AB=CD,AC=DB,∠ABD=25°,∠AOB=82°,则∠DCB=_________.8.(2015•台州一模)如图,A,D,F,B在同一直线上,AE=BC,且AE∥BC.添加一个条件,使△AEF≌△BCD.9. 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若∠B=20°,则∠C=_______.三、解答题10.(2015•晋江市一模)如图,AB∥CD,AB=CD,点E、F在AD上,且AE=DF.求证:△ABE≌△DCF.11.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ADC=∠BCD,AD=BC,求证:CO=DO.12. 如图,已知AB=DC,AC=DB,BE=CE求证:AE=D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试卷全等三角形专题讲解(一)知识储备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1)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就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经过运动后一定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如图,△ABC和△DEF是全等三角形,记作△ABC≌△DEF,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

注意: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1】如图,△ABC≌△DEF,则有:AB=DE,AC=DF,BC=EF;∠A=∠D,∠B=∠E,∠C=∠F。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边角边”公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2】A.S.A “角边角”公理:两角和它们的所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3】A.A.S “角角边”公理: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4】S.S.S “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5】H.L “斜边直角边“公理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例6】(二)双基回眸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④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4 B.3 C.2 D.12、如果ΔABC≌ΔDEF,则AB的对应边是_____,AC的对应边是_____,∠C的对应角是_____,∠DEF的对应角是_____.3、如图,△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顶点,如果AB=5,BD=6,AD=4,那么BC等于()A.6 B.5 C.4 D.无法确定4、如图,△ABC≌ΔADE,若∠B=80°,∠C=30°,∠DAC=35°,则∠EAC的度数为()A.40°B.35°C.30°D.25°5、能确定△ABC≌△DEF的条件是()A.AB=DE,BC=EF,∠A=∠EB.AB=DE,BC=EF,∠C=∠EC.∠A=∠E,AB=EF,∠B=∠DD.∠A=∠D,AB=DE,∠B=∠E6、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A.甲和乙 B.乙和丙 C.只有乙 D.只有丙(三)例题经典例1:如图,ΔABC≌ΔDCB.(1)若∠D=74°∠DBC=38°,则∠A=_____,∠ABC=_____;(2)对应边AC=,AB= ;(3)如果ΔAOB≌ΔDOC,则AO= _,BO= _,∠A=_ ,∠ABC= .例2:如图,AB、CD相交于O点,AO=CO,OD=OB.求证:∠D=∠B.例3:如图,PM=PN,∠M=∠N.求证:AM=BN.例4:如图,AC BD.求证:OA=OB,OC=OD.例5:如图,△RPQ 中,RP =RQ ,M 为PQ 的中点. 求证:RM 平分∠PRQ .例6:如图,AB ⊥BD ,CD ⊥BD ,AD =BC . 求证:(1)AB =DC : (2)AD ∥BC .例7:阅读下题及一位同学的解答过程,回答问题:如图,AB 和CD 相交于点O ,且OA =OB ,∠A =∠C 。

那么△AOD 与△COB 全等吗?若全等,试写出证明过程;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答:△AOD ≌△COB . 证明:在△AOD 和△COB 中,⎪⎩⎪⎨⎧∠=∠=∠=∠),(),(),(对顶角相等已知已知COB AOD OB OA C A∴ △AOD ≌△COB (ASA )问:这位同学的回答及证明过程正确吗?为什么?例6图例7图例8:如图,在△MPN中,H是高MQ和NR的交点,且MQ=NQ.求证:HN=PM.例9:如图,AD=AE,∠1=∠2,点D、E在BC上,BD=CE。

求证:△ABD≌△ACE.例9图例10:如图,已知AD∥CB,AD=CB,AE=BF,求证:(1)△AFD≌△BEC.(2)DF∥CE.拓展变式例1:如图, ∠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便是∠AOB 的平分线,为什么?例2: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 、B 的距离,可以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 ,使CD=BC ,再定出BF 的垂线DE ,使A 、C 、E 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的DE 的长就是AB 的长。

写出已知和求证,并且进行证明。

实战演练 一、填空题1、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 ,AC 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α的度数为______.2、已知:如图,AB =AC ,BD ⊥AC 于D ,CE ⊥AB 于E.欲证明BD =CE ,需证明Δ_____≌△______,理由为______.3、已知:如图,AE =DF ,∠A =∠D ,欲证ΔACE ≌ΔDBF ,需要添加条件______,证明全等的理由是______;或添加条件______,证明全等的理由是______;也可以添加条件______,证明全等的理由是______.第2题第3题第1题4、如图,根据SAS,如果AB=AC,=,即可判定ΔABD≌ΔACE.5、如图,BD垂直平分线段AC,AE⊥BC,垂足为E,交BD于P点,PE=3cm,则P点到直线AB 的距离是___________.6、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BC,AD平分∠BAC交BC于D,DE⊥AB于D,若AB=10,则△BDE的周长等于____.7、如图,△ABC≌△DEB,AB=DE,∠E=∠ABC,则∠C的对应角为,BD的对应边为 .8、如图,AD=AE,∠1=∠2,BD=CE,则有△ABD≌,理由是 .9、如图,AD⊥BC,DE⊥AB,DF⊥AC,D、E、F是垂足,BD=CD,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_______对.二、选择题1、AD是△ABC的角平分线,作DE⊥AB于E,DF⊥AC于F,下列结论错误的是()DE=DF B.AE=AF C.BD=CD D.∠ADE=∠ADF2、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1)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1个B.2个C.3个D.4个第4题E DBA第8题第9题AF(8)CED第5题EDPAB第6题EDCA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等的角是直角B.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互补D.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如图,若△ABE ≌△ACF ,且AB =5,AE =2,则EC 的长为( ) A.2 B.3 C.5 D.2.55、如图,∠1=∠2,BC =EF ,欲证△ABC ≌△DEF ,则还须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 A.AB =DE B.∠ACE =∠DFB C.BF =EC D.∠ABC =∠DEF6、如图,△ABC 是不等边三角形,DE =BC ,以D 、E 为两个顶点画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画的三角形与△ABC 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画出( ) A.2个 B.4个 C.6个 D.8个7、如图,△ABC 中,AD ⊥BC ,D 为BC 中点,则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ABD ≌△ACDB.∠B =∠CC.AD 是 BAC 的平分线D.△ABC 是等边三角形8、如图,∠1=∠2,∠C =∠D ,AC 、BD 交于E 点,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 ①∠DAE =∠CBE ②CE =DE ③△DEA ≌△CBE ④△EAB 是等腰三角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第4题 FE CBA第5题ABCD第7题第6题B第8题 2(12)CBA1EDA9、如图,在△ABC 中,AB >AC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AB =10,△BCD 的周长为18,则BC 的长为( )A.8B.6C.4D.2 三、解答题1、如图,已知线段a 、b ,求作:Rt △ABC ,使∠ACB =90º,BC =a ,AC =b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如图,BP 、CP 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则点P 必在∠BAC 的平分线上,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如图,已知∠1=∠2,∠34条GF 与GE ,E 、F 分别是AD 、BC (1)G 点一定是AB (2 AP B C5、如图,已知点A 、E 、F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E =DF ,BF ⊥AD ,CE ⊥AD ,垂足分别为F 、E ,BF =CE ,试说明AB 与CD 的位置关系.6、阅读下题及其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 是△ABC 中BC 边上一点,EB =EC ,∠ABE =∠ACE ,试说明∠BAE 与∠CAE 相等的理由.理由:在△AEB 和△AEC 中,⎪⎩⎪⎨⎧=∠=∠=AE AE ACE ABE EC EB所以△AEB ≌△AEC(第一步) 所以∠BAE =∠CAE(第二步)问:上面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7、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BC =∠DCB ,AB =DC ,AE =DF. (1)试说明BF =CE 的理由.AFCE BD-------------------------------------------------------------------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起点-----------------------------------------------------信达 (2)当E 、F 相向运动,形成如图(2)时,BF 和8、已知:如图,AB =AC ,DB =DC ,(1)若E 、F 、G 、H 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求证:EH =FG.(2)若连结AD 、BC 交于点P ,问AD 、BC 有何关系?证明你的结论.9、如图,在△AFD 和△BEC 中,点A 、E 、F 、C 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下面四个论断:(A )AD =CB ,(B )AE =CF ,(C )∠B =∠D ,(D )AD ∥BC.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遍一道数学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A D B C E F A (E )D (F )B C 图(2)图(1) ABC D E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