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合集下载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士的起源: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多数近代学者认为士最初是武士,进过春秋战国时社会变动转化为文士。

士最初是最低级贵族,低位在大夫和庶人之间。

春秋战国时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士阶层是上下流动的汇合场所,人数随之大增。

当时农人可上升为士。

这一阶层扩大,使得士不再是有职之人,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这时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士人,他们以“仕”为专业,然而社会上没有固定的职位在等着他们。

士民的出现是中国的知识阶层兴起的一个最清楚的标志。

所谓“突破”是指某一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发生了一种系统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反省;哲学的突破: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

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

与这种认识随而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

春秋时期是古代贵族文化的最后同时也是最高阶段。

初秋战国的“礼崩乐坏”是“百家争鸣”的前奏。

礼乐是章学诚认为的古代王官之学,也就是古代学术的总汇。

礼崩乐坏,“道术为天下裂”这一过程即所谓“哲学的突破”中国的“哲学的突破”是针对古代诗、书、礼、乐所谓“王官之学”而来的。

孔子一方面承继传统,而另一方面则赋予诗、书、礼、乐以新的精神与意义。

就后一方面言,孔子正是突破了王官之学的旧传统。

墨子最初也是习礼乐,后来成为礼乐的批判者。

就其批判礼乐言,墨子的突破自然远较孔子为激烈。

哲学的突破”与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有极密切的关系。

因为突破的结果是帕森思所谓的“文化事务专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显著的集团。

他们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最初型态。

“哲学的突破”的影响:为古代知识阶层兴起的一大历史关键,文化系统从此与社会系统分化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士与中国文化》①读书笔记序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知”,认为他们是人类得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等的维护者。

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自序第2页“知识分子”并不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同时还必须深切的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于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厉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所以有人指出,“知识分子”实际上具有一种宗教承担的精神。

自序第2页康德“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之上运用理性”,乃为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

自序第4页古希腊哲学家是否与西方近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承的?答曰:“否。

”古希腊哲学家向往的是“静观的人生”(由希腊文“理性”翻译而来,即以静观冥想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们虽重视理性,但他们的“理论理性”不屑用于康德所谓的“公共事务”上,也就是说他们冥想的理论并不是拿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而西方近代知识分子,他们向往的是“行动的人生”,即把他们所研究出来的理论拿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旨在用实践来改变世界。

自序第5—6页基督教教士与古希腊哲学家有什么不同?与近代知识分子又有什么关系?基督教是一种“救世”的宗教;它不但为西方文化树立了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持此标准以转化全世界。

从积极的一方面看,它在中古文化史上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基督教的教士之中有人教化了入侵的蛮族,有人驯服了君主的专暴权力,更有人发展了学术和教育。

显然和希腊的哲学家不同,他们做的正是改变世界的工作。

希腊哲学家并没有对奴隶制度提出怀疑,中古教士则明白的宣称奴隶制度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就文化和社会使命而言,欧洲中古的教士确具有“近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之一面。

但另一方面,基督教又有严重的反知识、轻理性的倾向;知识必须从属于信仰,理性也必须匍匐于上帝的“启示”之前。

汉代的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

汉代的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

汉代的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高峰,还是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和其它国家进行广泛的朝贡、商贸、文化交往,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得到了相互融合。

本文将从汉代的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汉代的文化交流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它是一个涌现了许多杰出文化人物的时期。

节义、忠恕、学问、礼仪都被人们奉为至高无上的底线,成为人们追求的道德高度。

在这个时期,汉文化向着开放的方向发展,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了解外来文化,并在意识和思想方面得到新的启迪。

例如:此时从其他国家引入的佛教、佛经、居士等,对中国的文化影响非常深远,也得到了相当多的传播和发展,并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

此外,人民间的文化交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戏曲、短篇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等等文化形式,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传统贸易途径,这条路是西汉时期开始首创,从山西省太原市始发,向西经甘肃、新疆、中亚,直至西安、印度、伊朗、叙利亚等地,再向欧洲方向拓展。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载体,它不仅在经济、贸易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确立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搭建了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影响了西方,其历史、哲学、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在西方民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西方的文化成果也在东方得到与丰富,东西方文化形成了交流和互鉴的纽带。

三、汉代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汉代文化交流的展开,为丝绸之路的开放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上的中外贸易,给汉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汉文化的流传又促进了丝绸之路的长远发展。

随着文化和贸易的互相串联,汉朝的文化快速地向外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居民。

当人们在丝绸之路上穿行,汉文化的地位也在逐步得到提高。

而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在继续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循吏概念特征史记汉书富之教之无讼内容梳理概念:循吏•《史记》:奉法循理之吏,站在酷吏的对立面,蕴含道家的政治倾向,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汉书》:儒家的有为思想,不仅仅是奉法循理,而是“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形象书中循吏为《汉书》中形象先富后教•因地制宜,制定富民计划•重视发展农业•重俭抑奢,赈济贫民•设立学校•奖励在校学习优秀者、有孝行、为善者•制定礼泽,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个别教育•“教”的目的循吏双重身份——“吏”与“师”•吏:以法令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政统)•师:以教化为主的文化秩序(道统)两者并不总是融合无间的循吏处于政统与道统的交叉点上舍"法令"取"仁爱"这两个传统在吏道观念上的根本分歧•一个是朝廷的观点,上承秦代而来,所以吏的功能主要只是奉行律令•另一个是大传统的观点,强调“化民为俗”为吏的主要任务,而律令则在其次冲突的体现•韩延寿萧望之宣帝•罪名“僭上不道”“取官钱帛,私假徭役吏民”•体现政统与道统相互支援又不断发生矛盾优缺点浅析优点之史料运用•儒家经典《论语》、《中庸》、《孟子》•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出土文献•社会、史地类著作《风俗通义》、《水经注》•后世学者陈寅恪优点:独特视角之大传统、小传统•一方面,此概念运用有利于本文的阐释•另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存在问题•铺垫过于庞杂。

•循吏的文化传播作用读书收获之东西方文化特点•在结语处作者指出:“西方长于解释世界,而中国则全心于改变世界”•虽然我们没有如西方那样深刻严整的对世界解释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世界变革这一点上是有意的•现实意义:现在在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变革上与西方的差异也愈发加大,当今社会下,我当何为?。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汉文帝针对连年的农业歉收、发生灾疫等情况下了个诏书,要求他的臣民就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一定是要给他据实回答,不要有任何隐瞒。

所谓“罪疑者予民”的意思就是,即便是某个人,他可能是某个案件的涉案者,甚至可能就是作案人,但是证据不足的时候,宁可按照无罪来给予赦免。

汉代的地方官吏要公布汉文帝所下发的诏书的时候,一些老百姓,年老的,甚至身体有残疾的,行动不便的,拄着拐杖都要赶过来。

史书上有“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的颂词,是说周代最值得尊崇的是成王——康时期,而汉代最应该歌颂的是文帝—景帝时期。

在这里出现了中国古代两大“治世”之说。

关于“成康之治”,史书上保留下来的可信记载,只有“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的简单轮廓,相比之下,汉代的“文景之治”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翔实资料可证的“治世”。

汉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79—前157年,其子汉景帝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56—前141年。

父子二人相继在位,共计不足四十年的时间,却创造了社会稳定、政局清明、经济发展、人心归向的大好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破败、政局动荡的局面,代之以“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的安定、繁荣景象,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坚实基础。

西汉时代的“文景之治”,是一个连接汉高祖伟业和汉武帝雄风的非常特殊的时代,它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揭开了西汉盛世的序幕。

讲到“文景之治”这个题目,其实有各种话题可以说起,譬如说有的人会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各种政治运作以及减轻赋税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今天所作的跟大家交流式的学术演讲中,我想要讲的是,汉初以一种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导致了“文景之治”的出现。

我想,这也许是现在来剖析“文景之治”更为重要的一个侧面。

一、忧患意识和务实求治的精神第一个方面,我觉得汉初的统治集团,包括皇帝,也包括当时的学者,他们都有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那就是忧患意识和务实求治的精神。

汉代丝绸之路上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汉代丝绸之路上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汉代丝绸之路上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丝绸之路是连接我国腹地与欧洲国家经济贸易的通道,打开了国际交流的大门,让中国面向世界,同时吸取西方国家的一些精华。

在汉代的时候,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丝绸之路基本干道。

在这条路上,流动的不仅是经济,还有体育文化,它的传播与交流,给这条丝绸之路增添了更多的色彩,我国的蹴鞠在西域得到传播,西域的骑马箭射和摔跤也进入了我国人的眼前。

标签:汉代;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传播;交流一、前言体育文化自古至今就受到了人类的喜爱,今天体育项目虽然比过去丰富,有足球、篮球、跳高等,但是有些也是受过去体育运动的影响,比如足球就源于蹴鞠,而蹴鞠在汉代就很出名了。

在汉代丝绸之路上,在经济贸易的同时,东西方的体育文化也随之有了传播与交流。

它看似对经济往来没起到什么价值,但是实际上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体育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调和剂。

汉代丝绸之路上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

二、汉代丝绸之路上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义汉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往来的必经之路,正是它的存在,打开了国际交流之门,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中国很难面向外界,看到西方文明,而璀璨的中华文化亦不会进入世界舞台,绽放属于它的光彩。

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条古道上,生活着汉族、匈奴、月氏、突厥、蒙古等多个民族的居民,有着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一条长路漫漫,蜿蜒千里,发挥的价值却是不容忽视,对于商品交流、文化交流、宗教交流等都有着促进作用。

而体育文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虽不像经济贸易那样有明显的作用,给人们带来物质条件上的益处,可是细想,会发现它的价值甚至远胜于此。

作为一项不涉及任何金钱物质的活动,体育文化可以说是绝对不会带来任何矛盾纠纷的,它只会促进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学习。

那时候,我国的蹴鞠活动在中原地区颇受欢迎,是茶余饭后大家都非常乐意参加的一项全民运动,甚至就有人以此为生,将其视作自己的人生事业。

汉朝的辉煌与文化传承

汉朝的辉煌与文化传承

汉朝的辉煌与文化传承汉朝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汉朝的辉煌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个方面,其文化传承则深远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本文将从汉朝的政治治理、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政治治理汉朝在政治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刘邦建立的西汉时期,推行了“五官制”,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和大将军,有效地分立了国家权力,稳定了政局。

汉武帝时期推行“郡国制”,对地方实施根本性的改革,使得中央政权与地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贯彻了统一的行政管理。

此外,汉朝还普遍采取任贤政策,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例如,贾谊、董仲舒等人对汉朝政治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经济繁荣汉朝的经济繁荣是其辉煌的重要体现之一。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例如修建了丝绸之路和灌溉渠道,推动了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汉朝实行了长期的均田制,使得土地分配更加公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业产量。

此外,汉朝还开拓了西南地区,扩大了国土,增加了贸易和商业机会。

这一时期也是青铜工艺、陶瓷工艺、铁器制作及造纸术等文化技术的繁荣时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文化传承汉朝文化传承深远影响了后世。

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制度来加强国家建设。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形成、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代文人注重修身养性,注重修养个人道德,弘扬孝道、忠诚等儒家价值观念。

在文学方面,汉朝的文学成就丰富多样。

代表性的作品有《楚辞》、《史记》等,其中《楚辞》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在科学技术方面,汉朝的医学、天文学等领域也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如《黄帝内经》和《天文志》等。

在艺术与建筑方面,汉朝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艺术风格,石刻、绘画和建筑的制作精美,代表作品有《兰亭序》、蜀石刻等。

汉武帝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

汉武帝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

汉武帝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皇帝,其在位期间,不仅拓展了汉朝的疆域,也在中国古代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武帝积极推动了民族和地区的交流,而这些交流不仅限于军事与政治,还包括了文化、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本文将从驱逐匈奴、开辟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宗教的传播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汉武帝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关系。

首先,汉武帝通过驱逐匈奴的行动,为中国的北方边境地区带来了和平,这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在汉武帝的统治下,汉朝成功地击败了匈奴,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边境的安全。

为了巩固这一成果,汉武帝派遣使者与匈奴进行和平谈判,并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交流。

因此,与匈奴的和平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例如,在艺术方面,汉朝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开始在匈奴地区流行,匈奴人也开始采用汉朝的服饰和食物。

通过这种方式,汉文化逐渐在匈奴地区扎下了根基。

其次,汉武帝开辟了丝绸之路,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贸易网络,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中国古代文化与其他文明得以相互交流。

汉武帝主动开辟了丝绸之路,并派遣使者与各国进行贸易。

丝绸、瓷器、药材等中国特产纷纷被带到了西方,并逐渐改变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同时,各国的商人和游客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中国,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变得多元化。

在文化交流方面,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武帝高度重视艺术的发展,并鼓励文艺家们创作。

在汉武帝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音乐和舞蹈作品相继问世,其中包括《史记》和《楚辞》等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同时,汉武帝还大力支持工艺品和建筑方面的发展,鼓励工匠们创作独特的作品。

这些艺术品不仅在中国国内流传广泛,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通过这些文化交流,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影响了亚洲和欧洲的艺术发展。

汉朝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汉朝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汉朝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汉朝的君主们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并且对艺术和科学技术也有很高的重视。

汉朝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汉朝在文化传承方面不仅注重了儒家思想的传播,还尊重了其他学派的理论。

儒家思想被汉朝君主们奉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并在教育体系中广为推广。

从汉武帝开始,汉朝开始注重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推广。

同时,汉朝也尊重了其他学派的学说,如墨家、法家等。

这种开放思想的态度,使得汉朝文化传承充满了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次,汉朝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现在艺术领域的繁荣。

在汉朝,特别是西汉时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表演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表达的媒介。

例如,舞剧《后汉纪》以及雕塑家马王堆帛画等作品都是汉朝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此外,在科学技术领域,汉朝也有相当的突破与发展。

医学、农业、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医学方面,《黄帝内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

在农业方面,汉朝统治者鼓励农民实施各种技术改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水利方面,汉朝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产量。

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汉朝文化得以传承并为后世所借鉴。

同时,汉朝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还体现在文学创作方面。

汉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作品。

如司马迁的《史记》,扬雄的《法言》等都是当时文学的杰作。

在诗歌方面,汉朝的乐府诗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后世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总的来说,汉朝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儒家思想的推广、艺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突破以及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汉朝的文化传承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后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历史的演进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力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书循吏传文言文翻译

汉书循吏传文言文翻译

汉兴,循吏始出。

是时,天下初定,百姓流离,道路荒芜,风俗颓废。

朝廷思得贤能,以理国家,于是有循吏之设。

循吏传曰:“循吏者,以仁爱为本,以德政为行,以廉洁为节,以勤政为务,以安民为志。

”夫循吏之道,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阿谀奉承,不贪赃枉法,不徇私情,不偏听偏信。

是以其政教所至,风俗日新,民安其业,国家富强。

《循吏传》中,记载了三位著名的循吏:黄霸、何武、赵广汉。

黄霸,字子政,颍川人。

霸初仕为郡文学掾,后迁扬州刺史。

霸性宽厚,政事简易,以德化民,故百姓乐业。

霸在扬州,岁饥民困,霸发仓廪,以救饥民,又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何武,字子威,会稽人。

武初仕为会稽尉,后迁扬州刺史。

武性刚直,不畏权贵,以法治国,政绩显著。

武在扬州,严惩贪官污吏,整顿风俗,使百姓安居乐业。

赵广汉,字子长,颍川人。

广汉初仕为郡文学掾,后迁扬州刺史。

广汉性刚毅,政事勤勉,以德化民,政绩卓著。

广汉在扬州,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循吏之政,以德化民,以法治国,政通人和,国家富强。

故《循吏传》曰:“循吏者,国之宝也。

”夫循吏之德,犹如春雨,润物无声;犹如夏日清风,吹拂人心。

循吏之道,犹如灯塔,照亮人心;犹如航标,指引航程。

循吏之政,为后世官吏树立了楷模。

后世官吏当以此为鉴,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以德化民,以法治国,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总之,《汉书·循吏传》记载了古代循吏的事迹,他们以仁爱为本,以德政为行,以廉洁为节,以勤政为务,以安民为志。

循吏之道,为后世官吏树立了楷模,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的历史背景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的历史背景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的历史背景汉代的循吏司法实践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啊!想当年,汉朝的那些官员们,真是个个得心应手,像打麻将一样,心中有数,处理各种事务。

这个时候,循吏可不是随便叫叫的,他们可是背负着国家的重任。

说到这里,大家伙儿得知道,汉代可不是咱们现代这个法治社会,那可是个社会风气各异、百姓生活不易的年代。

法律这玩意儿,有时候就像是个可有可无的调味料,缺了的话,生活可真是淡而无味啊。

汉朝的循吏啊,个个都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他们的职责可是重中之重。

他们不光要管理地方事务,还得处理各类纠纷,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

那时候,百姓有啥事儿,只要跟循吏一说,他们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立马就能行动起来。

要是你在街上走,看到有人在争吵,那简直就是循吏出场的好机会,正好能显露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说实话,循吏的工作也并不简单。

那时的法律条文可没有现在这么清楚明了,很多事情都得靠他们自己去揣摩。

循吏就像是个老狐狸,摸透了百姓的心思,知道谁能说谁的话,谁又是个典型的“哭穷”的主儿。

你想,哪有那么多规矩来约束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循吏们可得时刻保持警觉,别让那些奸诈之徒给糊弄了。

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也挺复杂。

你看看那些富人,他们可是心思缜密,不像我们今天这么简单明了,捞钱可是一门技术活。

循吏要是没点眼力劲,那可真是容易被蒙在鼓里。

听说,有的循吏在处理案件时,常常要先观察一下各方态度,再慢慢引导着往他们希望的方向走。

简直就像是在玩心理游戏,谁能想到治理国家也有这么多门道呢!不过,汉代的循吏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有些循吏在处理案件时,难免会碰到各种麻烦。

比如,有的百姓觉得自己被冤屈了,跑来找循吏上访。

那一张张苦脸,简直让人心疼。

循吏们在这个时候可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触碰到了某个敏感的点,搞不好就得当心被举报,真是走钢丝的感觉。

有些循吏为了维护公平,甚至会不惜得罪有权势的人。

可你想想,那些权贵可不是好惹的,动动手指头就能让你鸡飞蛋打。

汉朝的繁荣与文化传承

汉朝的繁荣与文化传承

汉朝的繁荣与文化传承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其繁荣和文化传承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朝的繁荣以及它对文化的承载和传承。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它的建立者刘邦自称高祖,定都长安(今天的西安),并成为汉朝的创业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

汉朝的繁荣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

首先,汉朝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例如实施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这一政策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其次,在政治方面,汉朝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世袭制皇帝的地位,稳定了朝政。

最重要的是,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疆土,平定了经济发达、地理辽阔的西南和西北地区。

这些成功的军事行动不仅加强了汉朝在地区上的影响力,还为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繁荣的经济和政治局面,汉朝也发展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就。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汉朝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文字统一政策,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了汉字,并设立了典籍分类,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

这种文化传承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文化传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汉朝注重教育的普及。

在汉朝,私家书院逐渐兴起,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一些知名的文化名人如司马迁、刘向等都通过私家书院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了贡献卓著的文化人物。

此外,汉朝还积极扶持文化事业,支持著名的文化艺术活动。

例如,汉武帝时期,修建了著名的汉代乐府,对音乐和舞蹈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还注重史书编撰,著名的史书《汉书》记载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科技方面,汉朝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汉朝的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农业、水利和军事方面。

汉朝文化繁荣与丝绸之路的开启

汉朝文化繁荣与丝绸之路的开启

汉朝文化繁荣与丝绸之路的开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

同时,汉朝还在积极推动贸易往来,开启了丝绸之路。

本文将从汉朝文化的繁荣和丝绸之路的开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朝文化的繁荣1. 文学艺术的发展汉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代表作品如《史记》由司马迁所著,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也影响了后世史学的发展。

《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歌的流传,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此外,汉朝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司马相如、班固、刘向等,他们的作品为汉朝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科技与科学的进步汉朝时期,科技和科学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首先是农业方面,汉朝推广了农具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财富。

其次,医学方面,汉朝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等,他们开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3. 哲学思想的繁荣汉朝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哲学思想大放异彩。

儒学作为主流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

同时,道家、墨家等思想也在汉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极大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学说。

二、丝绸之路的开启1. 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贸易网络,起源于汉朝时期。

汉朝统治者积极推动贸易活动,加强对外交流,开拓了远方的市场。

此外,中国古代制作丝绸的技术也具有独特性,使得丝绸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激发了丝绸之路的开启。

2.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分为陆上和海上两条。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通过西域进入中亚和欧洲地区,途经敦煌、葱岭、天山等重要节点,最终到达罗马帝国。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海洋为交通媒介,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通过南海和印度洋,到达印度、中东等地。

3.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还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特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世界,使得中国的先进文化得以传播。

汉朝的文化传承

汉朝的文化传承

汉朝的文化传承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和文化时期。

从西汉到东汉,汉朝维持了400多年的统治,期间不仅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汉朝的文化传承,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至深。

汉朝开始于公元前206年,当时西汉刚刚建立。

汉朝的文化传承,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儒家思想。

汉初的孝文帝就非常注重儒家思想的发展,他曾下令将儒家的经典书籍进行整理,形成了《六经》。

这个举措不仅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思想,可以说汉朝的文化传承奠定了这种思想的地位。

在汉朝的文化传承中,一些经典著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诗经》、《礼记》、《春秋》等,这些经典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而且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些经典著作中,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是了解当时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汉朝后期,由于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一些以经学为主的学派也随之兴起。

比如,东汉时期的许慎,编纂了一部《说文解字》,对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此外,汉朝的文化传承还表现在音乐、舞蹈等方面。

比如,《武则天与杨贵妃》中出现的“咏史舞”就是汉朝经典舞蹈的一个体现。

还有一些音乐,比如古琴曲和琵琶曲等,也为当时的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在汉朝时期很受欢迎,同时也影响到了后来的文化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在汉朝的文化传承中,科技和发明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如,汉朝时期的铁冶炼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同时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例如造纸术和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和科技成就,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汉朝也对医学和药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比如著名的《黄帝内经》就在汉朝时期问世。

这些科技和医药成就不仅对当时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同时对后来中医和科技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朝的文化传承非常丰富多彩。

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2019年8月第35卷 第4期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 Aug.2019Vol.35 No.4收稿日期:2018⁃07⁃18作者简介:李雅雯(1990 ),女,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思想史㊂①余英时在‘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一文中指出: 循吏首先是吏 但是循吏的最大特色则在他同时又扮演了大传统的 师’的角色㊂”参见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㊂②相关研究除了上引余英时文外,还参见以下文献:张纯明的‘中国循吏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杨静婉的‘汉代循吏的治民原则㊁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载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33~37页;黄珊的‘在文化与政治之间 西汉循吏治政策略的意识形态意义“,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70~74页;刘敏的‘论汉代循吏群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载于‘湖湘论坛“2014年第2期,第83~89页㊂DOI:10.13216/ki.upcjess.2019.04.0007汉代循吏 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李雅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循吏群体形成于汉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 亦师亦吏”的双重作用㊂循吏 亦师亦吏”的角色定位渊源有二:一是儒家 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二是 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㊂二者均滥觞于上古三代,并在后世得到不断丰富发展㊂在社会治理中,汉代循吏通过礼义道德教化㊁发展地方教育㊁整顿社会风俗等方式将 以教为治”的观念付诸实践,这对于稳定乡里秩序和促进蛮夷边地对汉帝国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㊂汉代循吏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对当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㊂关键词:汉代;循吏; 以教为治”; 以吏为师”;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4⁃0047⁃06 循吏形成于汉代,宣帝以后其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汉代官僚群体中的特殊类型㊂循吏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兼具 吏”与 师”的双重身份,不仅涉身于纯粹的行政事务,还要以 师”的身份从事教化工作㊂①关于汉代循吏群体的产生原因㊁政治功能以及影响,前人已做过很多深入研究,似乎题无剩义②,但实际上,若以 以教为治”的思想渊源和 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为线索,探析汉代循吏的社会治理模式,尚有可阐述的空间㊂本文即从这一视角入手对该问题进行探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发掘汉代循吏 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当代价值㊂一㊁ 以教为治”的思想渊源循吏最早见于‘史记“㊂‘史记㊃太史公自序“曰: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㊂”[1]3317在‘循吏列传“中,司马迁借用5位春秋时代良吏的事迹归纳了心中循吏的标准㊂其中,孙叔敖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1]3767,这说明司马迁把教民看作循吏的主要职责之一㊂归纳‘汉书“‘后汉书“所记载的18位汉代循吏,他们大多是郡守或县令等地方官,在治理地方时都十分重视教民㊂比如, (文翁)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2]3625, (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2]3631㊂究其思想渊源,汉代循吏重视教化治理模式源于儒家 以教为治”的思想㊂‘说文解字“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㊂”段玉裁注曰: 上施故从攵,下效故从孝㊂故曰:教学相长也㊂”[3]从字面理解, 教”是一个 上行下效”的单向过程㊂在儒家语境中, 教”是古代中国 政教合一”传统中的一项政治实践,兼具社会性和道德性,是统治者通过传递政治要求㊁价值观念使下层民众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㊁更化社会风气,从而达到政局稳定㊁社会和谐的一种统治手段㊂以教为治”的实践最早可追溯至传说中的尧㊁舜时代㊂‘荀子㊃正论“云: 尧㊁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㊂”[4]336⁃337尧㊁舜之教侧重人伦秩序规范的形成,所谓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5]㊂西周以后, 教”的政治功能逐渐凸显,周公主张 敬德保民” 明德慎罚”,并将教民作为实现 德治”的手段㊂‘周礼㊃地官㊃大司徒“载: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㊂一曰六德,知㊁仁㊁圣㊁义㊁忠㊁和;二曰六行,孝㊁友㊁睦㊁姻㊁任㊁恤;三曰六艺,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㊂”[6]1523儒家寓治于教㊁教以导政的传统肇始于孔子㊂孔子的夙志是 天下有道”,他认为实现天下有道的途径即是 教”㊂‘论语㊃子路“曰: 子适卫㊂冉有仆㊂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㊂’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㊂’”[7]528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通过 善教”实现仁政㊂孟子曰: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㊂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㊂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㊂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㊂”[8]897他认为,良好的管理不如良好的教化㊂教化以其温和的形式潜移默化㊁深入人心,从而收获更好的治理效果㊂荀子认为礼义教化具有整齐民心的功能,即 礼义教化,是齐之也”[4]275㊂与孔㊁孟不同的是,荀子强调兼综礼法,发挥礼义教化功能的同时重视刑罚的作用,即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㊂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4]440,这开辟了一条新的社会治理之道㊂汉初,儒生在反思秦政之弊的基础上探求治国之道,贾谊将 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9]349看作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继承先秦儒家 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将 教”视作为政之本㊂‘新书㊃大政下“云: 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㊂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㊂”[9]14他的思想为文帝采纳,史载文帝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1]433㊂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社会治理思想也逐渐受到重视㊂董仲舒谓: 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㊂”[10]他认为社会治理依靠的不是刑罚等国家强力手段,而是要依靠润物无声的道德教化㊂董仲舒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了教化在实现王道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在‘天人三策“中说道: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㊂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㊂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㊂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㊂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㊂[2]2499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㊂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㊂[2]2503⁃2504策论提倡发挥礼乐和教育的教化功能,主张设立国家层次的太学以及地方的庠序,并且简省刑罚,以由上及下推行教化的方式更化风俗㊂这与汉武帝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一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2]166的政治要求不谋而合,也为循吏的教化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㊂循吏采纳儒家 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上层的政治要求,汉宣帝重用循吏, 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2]3624;另一方面,出于循吏作为儒生的自觉,尤其是光武之后,循吏基本上都有研习儒学的经历,所以,他们以儒家 以教为治”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社会治理当中㊂例如,蒲亭人陈元之母告其不孝,亭长仇览认为陈元并非恶人,只是教化未至而已,于是 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㊂譬以祸福之言㊂元卒成孝子”[11]2480㊂二㊁ 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吏以治民,师以教民㊂ 以教为治”的治理观念要求循吏在担任地方官的同时扮演 师”的角色㊂这种 亦师亦吏”的角色定位有其历史渊源,即三代以来形成的 以吏为师”的传统㊂关于 以吏为师”的渊源,章学诚在‘文史通义㊃史释“中有精辟论述: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耳㊂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㊂‘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其守官举职,而不坠天工者,皆天下之师资也㊂东周以还,君师政教不合于一,于是人之学术,不尽出于官司之典守;秦人以吏为师,始复古制,而人乃狃于所习,转以秦人为非耳㊂秦之悖于古者多矣,犹有合于古者,以吏为师也㊂[12]此段论述中,章学诚追踪了 以吏为师”传统自三代至秦的流变㊂在传统的研究中,秦之 以吏为师”通常被视为秦统一后运用法家学说加强思想专㊃84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8月制的产物,强调其反传统的一面㊂①然而,根据章学诚的判断,在 吏师合一”的视角观照下,秦之 以吏为师”恰恰呈现出 合于古者”的一面㊂三代之际,政教合一,故君师合一㊂‘尚书㊃泰誓上“言: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㊂”孔颖达疏曰: 治民之谓君,教民之谓师㊂君既治之,师又教之,故言作之君㊁作之师㊂师谓君与民作师,非谓别置师也㊂”[13]上古社会, 师道”和 君道”的承担者都是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的贵族阶层㊂按: 师”本义为民众,后引申为官长,官长所承担教诲民众的责任又赋予了 师”教人者之称的义项㊂ 师”的语义引申功能正体现了上古社会 君师合一”的传统㊂[14]‘周礼“中有许多以师作为官名的现象㊂‘周礼㊃天官㊃大宰“载: 以九两系邦国之名;一曰牧,以地得民㊂二曰长,以贵得民㊂三曰师,以贤得民㊂四曰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曰: 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㊂”[6]1395关于 师”和 儒”的记载也为 以吏为师”在先秦的实践提供了具体例证㊂①余英时认为秦人 以吏为师”在思想上源于法家的传统,法家思想支配下的 以吏为师”不但 吏”与 师”合而为一,而且 师”完全从属于 吏”,秦代 以吏为师”的政策是企图用政治秩序取代文化秩序㊂参见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㊂以吏为师”的传统至秦并未中断,秦早在统一前已有 以吏为师”的具体实践㊂‘睡虎地秦墓竹简㊃语书“载: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腾谓县㊁道啬夫: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㊂是以圣王作为灋(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㊂灋(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灋(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㊂[15]30研究者指出,‘语书“发布的时间为秦王政(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㊂[15]29其内容是南郡守腾要求各县㊁道啬夫等整顿各地风俗,推行法令,实现 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㊂可见,早在秦统一进程中, 以吏为师”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统治原则㊂秦始皇泰山石刻: 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㊂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㊂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㊂”[1]243在秦始皇看来, 专隆教诲”甚至成为值得刻石记录以传后世的重要功绩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秦之 以吏为师”虽继承了三代 以吏为师”之形式,实则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如‘语书“所记载,南郡守腾要求基层乡官以法令为教民的内容,认为只有法律才能达到 以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的目的,这说明了秦代 以吏为师”的精神实质是建立在法家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道,以吏为师”[16]的 法治”理念之上,而抛弃了三代 君师合一”传统中具有伦理价值的礼乐精神㊂汉代延续了三代以来 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㊂汉文帝说: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㊂”[1]419汉景帝也说: 夫吏者,民之师也㊂”[2]149实际上,循吏 吏”与 师”的双重身份相辅相成,在社会治理中这两种角色相互融合㊁渗透,而非余英时所说的 汉承秦制,故严格言之 吏’的本职仍然是奉行朝廷的法令㊂不过由于汉廷已公开接受儒学为官学,因此不得不默认地方官兼有 师’的功能而已”[17]㊂以颍川太守黄霸为例,史载 霸少学律令,喜为吏”[2]3628, 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2]3627,是典型的文吏㊂因夏侯胜非议诏书一事受到牵连,入狱三年,跟随夏侯胜研习‘尚书“,渐受儒家思想浸染㊂黄霸复出后,将儒家 以教为治”的思想运用到颍川的治理中,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㊂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2]3627, 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2]3629㊂黄霸为政宽和, 力行教化而后诛罚”[2]3631㊂治颍川八年 百姓乡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2]3631㊂黄霸的政治实践表明,汉代循吏的 亦师亦吏”双重角色定位是对三代及秦的 以吏为师”传统的统合与升华:循吏上承三代 君师合一”之遗风,重拾礼乐伦理规范以化民成俗,使 吏民乡于教化,兴于行谊”[2]3631,同时又继承了秦政 以吏为师”的 法治”精神,将帝国政令作为 教”的重要内容, 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2]3627,并在民间颁行条教,承担作为帝国官僚的职责㊂从三代至汉, 以吏为师”的传统一脉相承,未曾中断,但是不同时期 以吏为师”的精神内涵有所差异㊂三代之际的 以吏为师”指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治结构下的 君师合一”;秦之 以吏为师”是在法家专制思想下排斥非吏之师,强调发挥律令的教化作用,以政治秩序统合文化秩序;汉代之 以吏为师”具有儒家色彩,并与儒家 以教为治”的治理观㊃94㊃第35卷 第4期 李雅雯:汉代循吏 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念相契合㊂自孔子到孟子㊁荀子再到汉代的贾谊㊁董仲舒,儒家都企图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秩序,并且这种文化秩序是植根于民间社会的㊂孔子追慕政教合一的圣王时代,认为官吏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组织者㊁管理者,更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导向者和传播者,官吏作为 师”发挥礼乐㊁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文化秩序来统合政治秩序㊂三㊁汉代循吏 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实践在 吏”与 师”的双重身份下,循吏不仅涉身于纯粹的行政事务,还要以 师”的身份从事教化工作㊂‘周礼㊃地官㊃大司徒“云: 四曰联师儒㊂”郑玄注曰: 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㊂”[6]1522按: 艺”当为义”,‘北堂书钞㊃礼仪部“引郑玄注 乡里教以道义者”,并谓 ‘地官“注作道艺”㊂[18]乡里之间传播道义是循吏作为 师”的基本责任㊂孔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㊂”[7]41在孔子看来,理想的社会秩序是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和礼治秩序㊂循吏所遵循的 道义”即是儒家的 德治”和 礼治”㊂所谓 德治”就是 以德善化民”,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㊂”[2]2515这要求作为教化之官的循吏为政要启发百姓的道德自觉㊂‘礼记㊃曲礼上“曰: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㊂”[19]2663循吏的道德教化主要是以 礼”作为载体㊂如‘后汉书㊃循吏列传“所载: (卫)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㊂期年间,邦俗从化㊂[11]2459(秦彭)建初元年,迁山阳太守㊂以礼训人,不任刑罚㊂崇好儒雅,敦明庠序㊂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㊂[11]2467郡滨南州,风俗脆薄,不识学义㊂(许)荆为设丧祀婚姻制度,使知礼禁㊂[11]2472‘史记㊃礼书“曰: 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㊂”[1]1157社祭之礼㊁飨燕之礼㊁敬老之礼㊁婚丧之礼,这些依据人情㊁人性创设的礼仪在乡土亲缘社区中起到了维系群体秩序的作用,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㊂因此,在儒家看来 礼”是整合社会的主要机制之一㊂费孝通说: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过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㊂”[20] 礼”来源于 乡俗”,并以教化的方式改造 乡俗”㊂循吏正是通过将儒家 礼”转化为与之相适应的乡俗投射到基层社会,实现了乡里社会的 礼治化”㊂发展教育是循吏实现 以教为治”的重要途径之一,儒家历来重视教育,孔子提倡 有教无类”,广招门徒,兴办私学,打破了西周 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制度㊂孔子的平民教育的实现为 礼下庶人”提供了可能㊂‘礼记㊃学记“曰: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9]3296发展教育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㊂文翁 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2]3625,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2]3625,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㊂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2]3626㊂古代的学校教育以教民为目的㊂‘孟子㊃梁惠王上“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㊂”朱熹注曰: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㊂”[21]文翁开创了汉代地方官建立地方学校的先河,培养官学弟子,为基层行政队伍输送人才,使得蜀地风俗大为改观,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2]3626㊂此后重视地方教育者众多,如 (牟)长自为博士及在河内,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11]2557,伏恭 迁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㊂由是北州多为伏氏学”[11]2571,他们都是受到文翁的影响㊂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㊂”[22]整顿风俗也是循吏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㊂‘孟子㊃滕文公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㊂君子之德,风也㊂小人之德,草也㊂草尚之风,必偃㊂”[8]5875居上位者的品行,会直接影响下层社会风气的形成㊂这首先要求循吏要正己修身㊂‘新书㊃大政上“曰: 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㊂故民之不善也,吏之罪也;吏之不善也,君之过也㊂”[9]341只有提高自身修养,成为民众之表率,才能担负起教化一方的责任㊂ 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2]3063,整顿风俗要根据各地风俗以教化的方式进行疏导㊂‘汉书㊃循吏传“载: (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㊁百本薤㊁五十本葱㊁一畦韭,家二母彘㊁五鸡㊂ 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㊂”[2]3640渤海太守龚遂躬亲劳作㊁劝民农桑,改变了重商贾㊁轻农业的社会风俗,不仅使渤海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升,也使得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㊂循吏整顿风俗与儒家所倡导的民族观密切相关,儒家所倡导的民族观是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观㊂孔子曰: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㊂”[7]5457不用华夏衣㊃05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8月冠,被视为夷狄化的象征㊂如韩愈所概括的: 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㊂”[23]汉初承秦立国,疆域辽阔,七国旧地已是风俗各异, 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24]㊂边远地区更是未染王化, 椎髻鸟语”㊂秦二世而亡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未曾对各地文化及风俗进行有效的整合㊂①贾谊曰: 夫移风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㊂俗吏之所为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㊂”[2]2245这体现了汉儒整顿风俗,在天下秩序中构建华夏认同的追求,循吏任延治理九真是对这一追求的具体实践㊂‘后汉书㊃循吏列传“载:①陈苏镇从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这一角度出发,认为秦失败的原因在于它完成了对六国的军事征服和政治统一后,未能成功地实现对六国旧地特别是楚㊁齐㊁赵的文化统一㊂秦朝统一文化的手段是向全国推广 秦法”㊂由于当时文化上的战国局面依然存在,秦法与东方各地固有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冲突,其中尤以秦㊁楚之间的冲突最为严重㊂参见陈苏镇的‘〈春秋〉与 汉道” 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页㊂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㊂(任)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㊂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㊂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㊂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㊂[11]2462九真地处华夏边缘,属化外之地,任延通过推行华夏嫁娶礼法,整顿边境风俗,从而建立起九真对华夏的认同感,这对于稳固汉帝国的统治秩序具有积极作用,正如葛兆光所说: 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的秩序㊂”[25]四㊁余论汉代循吏基于 以教为治”的儒家思想和 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主张通过道德教化㊁发展教育㊁整顿风俗的方式将儒家 礼治”和 德治”理想付诸合理且有效的实践㊂这种治理模式对中国古代官僚士大夫群体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 二十四史”与‘清史稿“记述的循吏共达五百余位㊂[26]而在正史‘循吏传“外,尚能在不少士大夫身上看到循吏的影子㊂本文将受汉代循吏影响兼具 吏”与 师”双重身份并遵循 以教为治”治理原则的官僚类型概括为 循吏型官僚”㊂当今中国,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有了充分的发展,贫富差距也大大缩小,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27],儒家 富民”的理想正在实现, 教民”层面的精神文明建设正受到高度重视㊂循吏 以教为治”的治理方式可以为此提供诸多启示㊂在循吏的信念中,教化作为 治道”途径,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㊂循吏的治理成果也证明,以教化为途径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其弥散性和渗透性,收获了寓教于治㊁以教化政㊁以教导政的良好效果㊂ 循吏型官僚”除了注重通过学校进行知识传播和意识形态教育外,也关注在人伦日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下渗透儒家的社会理想和国家的政治意志㊂这些都是值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借鉴的㊂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 循吏型官僚”是一种官方与非官方相结合的二元同构的教化模式,其教化行为一方面来源于政府要求,另一方面出于其理想的自觉㊂这提示当代社会要以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为前提提高各级干部的自身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㊁专业化㊁有理想㊁有信念㊁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做到儒家所提倡的 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㊂最后,循吏 以教为治”的政治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儒家以礼治为核心㊁以教化为途径的 治道”之合理之处,提示我们在当今社会治理中,将礼治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在灵活地发挥政府教化职能的同时,鼓励民间教化组织在继承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理念的基础上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性和现代化㊂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2]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3]许慎.说文解字注[M ].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7.[4]王先谦.荀子集解[M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㊃毛诗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0:565.[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㊃周礼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7]刘宝楠.论语正义[M ].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8]焦循.孟子正义[M ].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9]贾谊.新书校注[M ].阎振益,钟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㊃15㊃第35卷 第4期 李雅雯:汉代循吏 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汉代文化传播方式

汉代文化传播方式

汉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通过交流来改变和促进。

古代主要有使节、游学、商务、友谊、战争。

我们分开来说:使节往来自古至今,国与国之间都有互派使节的行为。

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就是使节往来促进文化传播的一种制度。

朝贡制度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建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退出历史舞台。

朝贡制度是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周边国家派遣使者带着当地特产向中国王朝“进贡”,中国再以赏赐的方式给这些国家以物质补偿。

通常中国给外国的东西价值比进贡的东西价值还高。

朝贡制度除了满足中国朝廷的虚荣心,也是一种互通有无的方式。

文化在这种往来中也得以传播。

至今,中国周边国家还存在一个汉文化圈。

当然,外国使节带来的东西也能促使中国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外国传入的甘薯、辣椒、南瓜、胡椒等经济作物,造成了中国食物结构的变化。

派遣游学派遣游学相当于现在的留学生制度。

唐朝时,大唐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就像一座耸立于东方的灯塔一样,照亮了周边的国家,也吸引了这些国家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

当时日本就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他们有的还在中国朝廷任职,如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就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

他不仅考中唐朝进士,还娶了唐朝的女人为妻。

在姜文等人主演的电影《天地英雄》里,追捕姜文的捕快也是一名日本遣唐使。

这些遣唐使回到日本后,成为那时的海归派,在本国朝廷制度、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

至今日本的文化中还保留很多中国特别是唐朝的文化元素。

除了外国派人来中国留学。

中国也派人出国。

比如著名的唐三藏为了学习真经,只身前往天竺,在那里学习多年,然后回到大唐,翻译著书,把大乘佛教带回中国。

如果说唐三藏是在向中国输入外国文化,那么鉴真就是在向其他国家输出中国文化。

鉴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东渡日本,把中国的佛教、医学、建筑、美术等传统文化带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完善。

经商商业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而由于人们的逐利性,商业也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方式。

西汉循吏的特点

西汉循吏的特点

西汉循吏的特点
西汉循吏是西汉时期的官吏,他们是西汉的政治、行政和法律的重要支柱,他们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执行政策。

西汉循吏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所反映。

首先,西汉循吏有着良好的政治道德。

他们严格遵循秦朝统治者集权的政策,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服从上级
的指令,不推诿、不违抗”。

他们相信,只有服从上级的指令,才能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的安全。

因此,他们严格遵守政治道德,做到诚实守信,克己奉公。

这种政治道德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受到重视,官吏们也要遵循这种政治道德。

其次,西汉循吏既有勤勉又谦虚的精神。

他们坚持以勤勉的精神来为国家服务,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勤勉努力。

此外,他们还谦虚谨慎,不轻易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小人物,无法统治国家,只能自觉遵守政府的指令。

这种谦虚谨慎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仍然被重视,官吏们也应该遵守这种精神。

最后,西汉循吏有着宽容大度的态度。

他们不仅对百姓的过错宽容,而且对待他们的上司也很宽容。

他们深知自己的职责,但也知道自己的职责不能无限扩大,所以他们总是以温和的态度来处理矛盾,并且不断努力改善社会秩序。

这种宽容大
度的态度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受到重视,官吏们也要学会宽容大度。

总之,西汉循吏有着良好的政治道德、勤勉又谦虚的精神以及宽容大度的态度。

这些特点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受到重视,官吏们也应该研究这些特点,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汉朝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汉朝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汉朝文化的辉煌与传承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汉朝文化的辉煌与传承,不仅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文化的辉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当时儒家思想开始在社会上取得主导地位。

尚德重义、治国平天下成为了汉代的核心思想。

这一时期融合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体系,使中国的文化更具统一性和连贯性。

在文学方面,汉朝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如司马相如、班固、刘向等。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其辞章华丽、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至今仍被当作文学经典传颂。

班固的《汉书》虽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但其优秀的文风和史料的准确性使之成为后来史书的楷模。

汉朝还兴起了乐府诗的创作,以雄浑激昂的词句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在艺术方面,汉朝发展了青瓷、镏金、丹青等工艺,并将其推向巅峰。

汉代的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当时瓷器的代表作品。

镏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各种器物更加华丽和珍贵。

在科技方面,汉朝的文化辉煌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医学领域。

汉代的开垦精神和科学精神使他们对农业生产和医疗保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汉代的人口普查和土地制度不仅为后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也对后来的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代还出现了一系列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和《难经》,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的传承汉朝文化的传承并非停留在汉代本身,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在传承和发展中。

汉朝的文化传统经过后世的整合、发展和创新,成为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文化。

尚德重义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儒家经典成为后世文化的根基,儒家的价值观也深入人心。

传统的孝道、尊师重道等价值理念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汉朝的文学艺术也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汉代循吏治政生态考察——以《汉书·循吏传》为中心

汉代循吏治政生态考察——以《汉书·循吏传》为中心

汉代循吏治政生态考察——以《汉书循吏传》为中心
牛子晗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汉代循吏多出自宣帝朝,循吏建树地方善政,与其所处“自然—社会—政治”三位一体的治政生态息息相关。

汉宣帝时期天灾较少,偃武修文的政策促使环境优化,为地方善政奠定基础。

循吏富民治平,化民以礼,移风易俗,使民众回归理性,营造
良好的社会生态以为善政核心。

汉宣帝选贤任能,给予地方官久任制、自治权,并严
格监察,奖励务实,惩罚伪诈,成为实现地方善政的关键与保障。

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代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供借鉴,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正确选人用人,理顺央地关系,循吏善政启示良多。

【总页数】6页(P127-132)
【作者】牛子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治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07
【相关文献】
1.泛血缘文化中的吏民关系——以汉代循吏为考察中心
2.读《汉书・循吏传》--以西汉皖西籍循吏为中心
3.《汉书·循吏传》校点商榷
4.明代循吏的仕履及历史贡献
——以《明史·循吏传》正传循吏为中心5.正史《循吏传》传名变化及循、良、能义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這兩段大致說明了司馬遷的循吏觀,他強調 「無」、「不」,只提及循吏在消極方面不做什 麼,卻無一語道及他們在積極方面做了什麼,由 這些文字似乎可以推斷司馬遷心中的循吏是漢初 文景之世黃老無為式的治民之官。換句話說,他 是支持「我無為而民自化」的,而「循」和「循 理」也的確是道家的基本觀念。
班固的循吏觀
﹝漢書﹞卷五十八兒寬傳


寬既治民,勸農桑,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於 得人心。擇用仁厚士,推情與下,不求名聲,吏民大信愛 之。寬表奏開六輔渠,定水令以廣溉田。收租稅時裁濶狹 與民相假貸,已故租多不入。後有軍發左內史,以負租, 課殿當免。民聞當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車,小家擔負, 輸租繈屬不絕。課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寬。 循吏具有「吏」和「師」的雙重身分,但這兩種身分發生 牴觸時,他往往捨法令而取仁愛,這是漢代循吏的特徵。 儒教大傳統中的循吏理想,認為郡守最主要的責任是仁愛 教化,可見兒寬在左內史任內的施政方針,其動力來自於 當時的大傳統而非號稱「獨尊儒術」的朝廷。而兒寬之所 以會受到武帝的賞識,在於他是一個能執行法令的能吏, 不是因為他是一個仁愛教化的循吏。

﹝漢書﹞「循吏傳」中所載雖寥寥數人,但多在 宣帝之世,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斷言儒家型循吏 的出現完全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結果呢?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漢武帝正式提倡儒學對於儒家 型循吏的出現可能發生了激勵作用,但是循吏有 獨立的文化傳統,不能簡單地看作漢廷政策的產 品,本文根據文翁、兒寬、韓延壽三人的傳一資 料來說明漢代循吏教化的起源及其與漢廷間的複 雜關係。
四、循吏教化與漢廷政策
兩漢之世,循吏和酷吏兩大典型雖然因為各個時 代的中央政策不同而互為消長,但只中有如二水 分流,未曾間斷。循吏代表了儒家的德治,酷吏 代表了法家的刑政;漢廷則巧妙地運用這兩種相 反又相成的力量逐步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秩序。 循吏具有政治和文化二重功能,他既為「吏」又 是「師」。漢代的大傳統以儒教為主體,而儒教 的基地則在社會而不在朝廷,因此循吏在扮演 「師」的功能時,事實上已離開了「吏」的崗位。 借用「周禮」的名詞,循吏是以「師儒」的身分 從事教化工作的。
韓延壽以「師儒」自居,他的行為顯然是 以建立文化秩序為中心的旨趣,嚴格地說, 他在各郡的設施以遠超出「吏」的職務, 其歷史意義只有從大傳統「師」的角度才 能獲得適當的解釋。 漢宣帝雖說過「霸王道雜之」的名言,但 他其實並不欣賞王道,宣帝表面上對循吏 教化的敷衍正可看作政治勢力不得不和代 表著大傳統的儒教取得妥協。
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
第三節到第八節
指導老師:許雅棠 組員: 政三A 94114113 劉又甄 政三A 94114121 賴韋君 政四A 93114153 李 烱
三、「循吏」觀念的變遷
司馬遷的循吏觀



「循吏」之名始於﹝史記﹞的「循吏列傳」,後來被班固 的﹝漢書﹞和范曄﹝後漢書﹞所承襲,從此「循吏」便成 為中國正史列傳中的一個典型。但﹝史記﹞、﹝漢書﹞、 ﹝後漢書﹞三史中的「循吏」實際的涵義卻各有不同。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 奉法循理之吏,不能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作循吏列傳。 同書「循吏列傳」開宗明義說: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姦也。文武不備,良民 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 必威嚴哉!
﹝漢書﹞卷七十六韓延壽傳


韓延壽 雖不列﹝漢書﹞「循吏傳」,但以推行教化而論, 他的成績和影響在西漢循吏中卻是無與倫比的。他出身郡 文學,身受儒教的薰陶,因此每出守一郡都必以移風易俗、 興禮樂為治民的先務。 他任潁川太守時,潁川多豪強,難治,國家常為選良二千 石。先是,趙廣漢為太守,患其俗多朋黨,故構會吏民, 令相告訐,一切以為聰明,穎川由是以為俗,民多怨仇。 延壽欲更改之,教以禮讓,恐百姓不從,乃歷召郡中長老 為鄉里所信向者數十人,設酒具食,親與相對,接以禮意, 人人問以謠俗,民所疾苦,為陳和睦親愛、銷除怨咎之路。 長老皆以為便,可施行,因與議定嫁娶、喪祭儀品,略依 古禮,不得過法。延壽於是令文學校官諸生皮弁執俎豆, 為吏民行喪嫁娶禮。百姓遵用其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漢書﹞「循吏‧文翁傳」
文翁、盧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縣吏察舉。 景帝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 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遣詣京師授業博士或學 律令……數歲,蜀生皆成就還規,文翁以為右職。……又 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招縣下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 縣。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 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 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縣邑吏民見而榮 之。數年,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 繇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 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文翁終於蜀,吏民 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漢書﹞卷一百下「敘傳」: 誰毀誰譽,譽其有試。泯泯群黎,化為良吏。淑人君子, 時同功異。沒世遺愛,民有餘思,述循吏傳。 本文所談的就是班固筆下的循吏。 循吏之所以「時同功異」,正由於他們的具體工作是因地 制宜、不拘一格的。但是班固對循吏的讚詞卻給我們提出 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漢代會出現許多「化民為 俗」為己任的「淑人君子」呢? 又, 像循吏這樣的人物是僅僅由於朝廷的提倡獎勵便能短 期內塑造得出來的嗎?
漢代循吏「所居民富」,及執行孔子「富之而後教之」的 規劃。文翁雖然合乎儒家型循吏的標準,但是他守蜀郡在 景帝之末、武帝初年,當時漢廷尚未正式定儒學於一尊, 他的推行教化絕非奉行朝廷旨意。 在文翁的時代,循吏的特徵是「因循」和「無為」,但他 實行教化是本於個人所持的信念,這種信念只能源於當時 在社會上流行的儒教大傳統,而他所發揮的也不是「吏」 的功能而是「師儒」的作用。 「文翁傳」說漢武帝「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 之始」這一點足以說明了文化對政治的影響,漢代的皇帝 承認儒教的正統地位與其說是儒教有利於專制統治,不如 說是政治權威最後不得不向文化力量妥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