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翁化蜀
古代四川的文化
•
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小亭乡(今崇 州市三江镇)人。大约生于291年,卒于361年。 常璩出生于常家大族,青少年时期广读典籍,掌 握了极其渊博的知识。常璩曾做过成汉李势的散 骑常侍。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军至成都, 成汉灭亡。桓温在四川停留期间招募贤才,器重 常璩,称他为“蜀之良也”,授以参军之职。入 晋后,常璩居东晋都城建康。东晋朝廷重中原故 族,轻蜀人。时常璩已老,又受歧视,遂怀愤著 《华阳国志》。
•
《三国志》全书一共65卷,《魏书》30卷, 《蜀书》15卷,《吴书》20卷。陈寿是晋朝朝臣, 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 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 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 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 《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
• 木牛流马
八阵图
一弩十矢
• 四、石刻造像与墓葬 • 南北朝时我国佛教和石刻造像兴盛的时 期。西域僧人南下传法,一般都是从凉州 进入益州,穿三峡江陵,然后再分两支, 一支北上洛阳,一支南下建邺。因此,益 州成为两部分僧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道。 南北双方的佛教造像艺术风格都对益州产 生了影响。
•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生卒年 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 池坝)人。他的生卒年失载,只知他的文 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 49年在位)时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 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 三、科技人才辈出
• • 巴蜀天文学素有盛名,西汉时更是达到顶峰。 •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复姓落下,名闳, 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天文 学家。在同乡人谯隆的推荐下,被汉武帝召为待 诏太史。 •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 1、在天文理论上首先提出浑天说; • 2、在测天仪器上制造观测星象的浑仪; • 3、和邓平等人一起,创制“太初历”,又称“八 十一分律历” 。
文翁“德教”化蜀的故事
文翁“德教”化蜀的故事舒城名宦文翁,在史籍记载里和民间传说中,他都是一位功名显赫的伟岸名臣,也是一位温厚和蔼的可亲长者。
他守蜀三十余载,修水利,兴公学,举贤能,树新风,有效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从而融入大汉帝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发展与巩固我国西南地区,立下了垂名千秋的丰功伟绩。
文翁能够取得如此业绩,与他的政治才干,文化素养,以及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的道德情操,品格修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史学巨擘班固,在《汉书》中,把文翁排在“循吏”之列,还是《循吏传》的第一传主,评论说,他“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何谓“循吏”?创造这个词语的,是我国史学泰斗司马迁,他解释说,“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意思是,能够按照法规,遵循事理办事,〔而又不使用暴力手段〕的官员,他不矜夸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本领,〔温柔厚道的理政,〕〔即使〕老百姓没有什么赞语颂辞,〔但〕也没有什么错误、过失,〔贻人口实〕。
象这样,既能办成大事,而又不激化矛盾冲突的“循吏”,在每个朝代,都是屈指可数的。
文翁治蜀化蜀,硕果累累,有目共睹。
他从不颐指气使,也不强民所难,一切都是按照办理事情的规律,供民所需,急民所急,“仁爱好教化”,循循善诱,最终成就大业。
他赴蜀上任之初,蜀郡治下的彭州地区,繁县常涝,而湔氐县常旱,两县旱涝不均,都长年无收,百姓逃荒,流浪度日。
他在成都街头看到流民,立即展开调查询访,得知了具体情况。
原来,湔氐县遭旱,良田裂缝寸余,而繁县却一片汪洋,两县都颗粒无收,百姓无以为生。
在组织官员深入实地考察、研讨后,立即行动,解救百姓。
他带领百姓,凿通皂角岩,打通湔江水,彻底解决了湔江流域上涝下旱的灾情,使繁县与湔氐县两县旱涝不均的灾难,彻底得到解决。
接着,拓展都江堰灌区工程开工了。
虽然他争取来了朝廷的巨额拨款,但工程浩大,仍不够开支。
大禹是蜀地羌人的文献梳理
大禹是蜀地羌人的文献梳理摘要:秦的统一使古蜀文化消失,在古蜀之地不会有大禹是蜀人的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
扬雄提出大禹是蜀地羌人的依据:一是中原学者早在此前就认为大禹是“西羌”人,“西羌”之地包括古蜀;二是虽然古蜀文献已经消失,但仍有一些信息证明大禹是蜀人。
?P雄为写《方言》,用了27年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和实际调查当时方言情况,没有文字又历史悠久的岷江上游羌人聚居地必定是他需要调查的区域。
他在那里得知“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无论是史事还是传说,他将其写入《蜀王本纪》都值得肯定。
在扬雄之后,不仅是蜀中学者,还有更多的中原学者认同大禹是蜀地羌人。
关键词:大禹;蜀地羌人;文献依据;学者认同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留传至今的古代文献资料,以“大禹出于西羌”并将这“西羌”指向今四川西北部为较普遍的学术认同。
当然也有反对之声。
笔者近日读到新出版的《早期羌史研究》,其中就说:“主张大禹治水在蜀地或大禹即为羌人的当代汉族学者,也大多为川籍或长期生活在川地”;“大禹出于西羌”是“羌族对大禹的认同及对华夏文化的攀附心理才是大禹传说植根羌地的真正原因。
”[1]这样的看法是值得认真辨析的。
一、“大禹是蜀人”的证据欠缺原因分析不可否认,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还是考古发掘来看,关于“大禹是蜀地羌人”的证据都确实不“确凿”。
但是,研究远古时期的人与事,证据不确凿不是常见的情况吗?司马迁所记载的殷商历史,曾经令许多人怀疑,然而,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出土与研究,证实了殷商的历史是可信的。
大禹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传说?夏朝是不是存在过?《禹贡》写于战国时期吗?这些曾经令历史学家困惑的问题,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题和2900年前的“遂公?S”的发现、研究,现在不是也基本上不再争论了吗!研究远古历史,历史文献所提供的材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但是,在我们已知的中国历史上,文献资料遭遇过太多的不幸。
例如:《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文翁化蜀文言文翻译
原文:蜀地僻远,风俗质朴,不习文学。
汉景帝时,蜀守文翁,欲变风易俗,乃选郡中贤良,命为文学卒史,使游学京师,学成归蜀,教授后生。
又于成都立学校,招致天下俊秀,设《诗》、《书》、《礼》、《乐》之教,蜀人始知礼仪,由是文学大兴,风俗日变。
译文:蜀地地处偏远,风俗简朴,不习文学。
在汉景帝时期,蜀郡的郡守名叫文翁,他想要改变这种风气,使风俗变得文雅,于是挑选郡中贤良之士,任命他们为文学卒史,派他们前往京城学习,学成之后返回蜀地,教授年轻人。
又于成都设立学校,招募天下才俊,开设《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等课程,蜀地之人从此开始了解礼仪,由此文学风气大兴,风俗逐渐改变。
文翁,字仲翁,蜀郡成都人也。
为政有方,教化有术。
始,蜀地民风淳厚,然多不识字,不习文事。
文翁深以为忧,遂有变风易俗之志。
他首先选拔郡中贤良之士,给予他们文学卒史的职位,并派他们赴京师深造。
这些士子学成归蜀,传授所学,使蜀地之人逐渐知晓文学之美。
成都,蜀郡之都会,自古便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文翁于此设立学校,广招天下才俊,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育蜀地子弟。
一时间,成都成为蜀地文化教育的中心,蜀地之人纷纷前来求学,学习礼仪,追求文化。
文翁化蜀,成效显著。
蜀地风气为之一变,由昔日的质朴之风,逐渐转变为文雅之风。
蜀地之人,不再只知农耕,亦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等领域。
文翁之教化,不仅影响了蜀地,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文翁化蜀之后,蜀地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历代的蜀郡太守,都秉承文翁之遗风,重视文化教育,使蜀地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地方。
蜀地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文翁化蜀,乃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
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远见,改变了蜀地的风俗,推动了蜀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日之蜀地,仍能感受到文翁化蜀的深远影响,实为我国教育史上一大奇迹。
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蜀学薪火 守正创新SHUXUEXINHUO SHOUZHENGCHUANGXIN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最为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其中尤以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堪称一代盛世,政制多有建树、创新,经济、文化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也是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引领天下的成就。
其中非常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就是号称“汉代循吏第一人”景武之际的蜀郡郡守文翁。
东汉班固《汉书》卷89《循吏传》第59首列文翁传,同一列传中,还有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西汉著名循吏的传记位于其后。
传文以精炼简洁的文字,侧重记载了文翁入蜀后不同凡响的事迹: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诱进之。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
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
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文/彭邦本(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彭蕴希(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助教)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中这段史实记载,就是中国古代名垂青史的“文翁化蜀”佳谈的由来。
关于文翁入蜀为郡守的时间,东晋蜀中本土历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孝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
” 而上引《汉书•循吏传》明谓文翁入蜀在汉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末年,并于《汉书•地理志》再次确切地指出“景、武间文翁为蜀守”。
《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
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
常选学宫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遣诣.京师( )(2)用.次察举( )(3)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4)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郡县吏察举高者以.补郡县吏B.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良乃.入,具告沛公C.争欲为.学宫弟子文章合为.时而著D.自文翁为之.始云秦则无理,何施之.为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文翁以为....蜀D.至今巴蜀好文雅..C.文翁终于..右职B.减省少府用度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1)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
(2)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
5.概括文翁为教化蜀人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效果。
【答案】1.到,往按照以……为荣与……等同2.B3.B4.(1)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
(2)(文翁)每次到各县巡查时,更是带着学宫中那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学生与他一起去。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Vo 1 . 4 0, No . 6
No v e mb e r , 201 3
巴蜀 大地 , 自古就 是 人文 荟萃 的地 方 , 学术 文 化
几 乎 与 中原 同步 孕 育 、 并 行 发展 。然 而 由于 巴蜀 地
授 领域 的所 作所 为及其 成 就 。
一
汉 代 巴蜀经 学渊 源 略说
界 西 南边 缴 , 俗 杂蛮 夷 之 风 , 习 尚异类 之 学 , 故 时 至
学 人 才 辈 出 。 两 汉 巴蜀 经 学 以 易学 、 小学最盛 , 《 诗》 、 《 书》 之学次之 , 而《 礼》、 《 春秋》 、 《 孝经》 、 《 论 语》 之 学 亦 有 可 观 。 巴蜀 学 者 不 满 当 时 章 句 之 儒 “ 碎 义逃难” 、 “ 违背孔 真” 的现 象 , 自严 遵 始 融《 易》 《 老》 于一炉 , 扬 雄创 拟 经 新 篇 ,
何开四-巴蜀文化赋
何开四及其作品巴蜀文化赋天地玄黄,远古洪荒。
沧海毕,巴蜀立。
风光甲天下,人文鼎盛千古。
巫山龙骨坡,依稀人类远祖;资阳黄鳝溪,仿佛智人聚落。
三代蜀王,演绎古蜀文明;三星伴月,辉映青铜之光。
秦扫六合,中原交通,言语文字,始与华同。
李冰治水,泽润百代,都江孕育天府;文翁化蜀,礼义兴焉,蜀学比于齐鲁。
凿火井于坚崖,开盐泉以斥卤;五尺道上篝火长明,蜀锦铺就丝绸之路。
凤求凰兮,有几许浪漫情怀;说古唱今,市井多诙谐之风。
锦里风华,百代流韵;三都载赋,五都齐名。
巴有将,蜀有相,三国鼎立,诸葛治蜀。
五月渡泸,平定南中;九里长堤,岁稔年丰。
有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天下分久亦必合。
看旌旗猎猎,王睿楼船下益州;剑门开启,六郡流民入巴蜀。
贞下起元,自唐迄宋,巴蜀风光,独擅风流。
民勤耕作,禾黍连云,山野无寸土之旷;工商繁华,层楼复阁,腰缠十万下成都。
交子通行市廛,蜀版坊间称雄。
更兼文光墨宝,诗酒风流。
太白仙风、三苏文章,蜀中才子蜀外扬:老杜诗文,放翁墨韵,自古文人皆入蜀。
竹枝词、巴渝舞,党项琵琶僚人鼓:四十里城花如海,万方乐奏有夷风。
扬一益二称于天下,二江抱城春水长流。
狼烟骤起,中原板荡,宋元战争,浴血巴蜀。
钓鱼城堡,固若金汤,蒙哥命丧黄泉;大江神臂,同仇敌忾,壮士义薄云天。
叹古今兴亡多少事,赛典赤功高抚四川。
明末清初,兵祸连结,哀我生民,十室九空。
九州大迁徙,湖广填四川。
移民文化,因整合而升华;川戏新韵,乃昆高胡弹灯。
爰及近代,西风暴烈;仁人志士,血荐轩辕。
细检保路风潮、五四运动、泸顺起义、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凌烟阁上,庙食百代,几多将军元帅;艺文载志,星光灿烂,堪称惟蜀有才。
移天换斗,安邦兴国;巴蜀重光,万象峥嵘。
更喜改革开放,去故鼎新。
玉垒浮云锦江水,向阳花木早逢春;高楼大厦连天起,百万川军出夔门。
西部开发,历史新机。
上下求索,任重道远。
江山代有才人出,四川之外有百川。
举小平理论之大?,开巴蜀文明之新篇。
三星与火箭齐飞;都江共沧海一色;文翁化蜀辉映当代文明,扬一益二风流网络经济。
文翁治蜀的典故简短
文翁治蜀的典故简短
文翁治蜀是指刘禅(字文翁)在蜀汉的统治时期。
典故主要涉及到刘禅对蜀汉的治理方式。
其中,最著名的典故是关于刘禅放权给丞相姜维,而自己则过上了闲逸愉快的生活。
刘禅在位时,他将政务大权交给了丞相姜维,自己则过起了纵情山水、耽于游乐的生活。
有一天,有人问刘禅:“蜀汉国家交由丞相姜维掌握,您为什么不理政而沉溺于逍遥快活呢?”刘禅回答说:“我喜欢饱暖思淫欢,让姜维处理政务,我只需随心所欲享受人生。
”
这个典故反映了刘禅过于放任政事给予姜维,而自己则过于放纵享乐,导致蜀汉政权不稳定,最终为后来的姜维谋反埋下了伏笔。
这也成为后来评价刘禅的典故之一,强调了一个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该尽职尽责,不可过于纵容。
自古文光照巴蜀四川历代出诗文大家探源及其对当代诗坛的启示
自古文光照巴蜀____四川历代出诗文大家探源及其对当代诗坛的启示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子曰社员下午好!来之前,唧会长即转来贵县县委宣传部下发的红头文件:《诗刊》讲座通知,安排得如此隆重、周到,我看完顿感诚惶诚恐。
四川是什么地方?是我平生最景仰的古代文学大师司马相如、李太白、苏东坡的故乡!富顺是什么地方?富顺号称才子之乡!来到四川富顺,我是抱着朝圣的心情要虚心向大家请教的,没想到反而要求我俨然以得道之士的身份登上五尺讲台向大家说点什么,实在让我诚惶诚恐,忐忑不安。
既然坐在这里,非说不可,我想就自己极感兴趣、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也是自古以来大家既一致公认的一个事实,又是令大家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谜,这就是为什么历代超一流的诗文大家都出在四川?原因在哪里?对于当代旧体诗坛有哪些启示?相信大家作为四川人,对此早有思考,我在这里以一个外乡人的身份,说说自己思考的结果,很不成熟,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自文翁化蜀,大兴教育之后,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其中尤为令人惊叹的是历代超一流的顶级的诗文大家皆出于巴蜀。
自古就有这一共识:蜀中不出人物则已,出则为一代大家,足可领袖群伦,笼罩百世,非他省可比。
我们可以单单列举一下四川历代超一流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文大家。
一、西汉赋圣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
成都人或篷安人。
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第一批派到长安学习的四川子弟,毕业后直接留在朝廷做武骑常侍。
鲁迅先生说“西汉文章两司马”,首先是指司马相如。
我手头有一部岳麓书社版上下册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足足34页。
34页在《史记》里是个什么概念?就是除了秦始皇42页,他的篇幅是最多的,不仅比汉高祖28页多,而且比汉武帝的20页多得多。
不仅如此,在《史记》里,除了孔子名列世家,位同侯王,其他文化人老子与韩非同传,屈原与贾谊同传,再没有人单独立传!二、西汉扬雄《甘泉赋》、《长杨赋》《解嘲》《逐贫赋》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
文翁治蜀文言文
文翁治蜀文言文文翁治蜀文言文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
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
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贵至争相赀以求。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译文:文翁,少年时好学不倦,通晓《春秋》等经典,凭借郡县吏的身份被察举(出来做官)。
景帝末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化百姓。
看到蜀地偏僻落后有蛮夷的风气,文翁想诱导改进他们,就选拔郡县小吏中开明敏捷有才能的张叔等十多人,亲自加以勉励,派他们到京城去学习,学习律令的有前往司法部门任职的。
减少郡府少府的收入,购买刀剑布匹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掌管计簿的官吏送给在京的博士。
几年后,这些蜀地的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举荐他们,有的人官至郡守刺史。
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校,招收下县的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
成绩优异的学习者被选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
文翁常常选拔学官中的学生僮仆,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担任职务。
每次出巡属县时,从学校学生中挑选通晓经术行为端正的人与他一起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
县邑的官吏百姓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
因此蜀地风气大变。
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与齐、鲁接近。
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
郡国设立学校从文翁开始。
声律启蒙 原文及注释详解
十一真邪对正,假对真,獬豸对麒麟1。
卢对雁,陆橘对庄椿2。
五鬼,三人3,北对西4。
蝉鸣哀暮夏,莺啭怨残春5。
野烧焰腾红烁烁,溪流波皱碧粼粼6。
行无踪,居无庐,颂成《酒德》;动有时,藏有节,论著《钱神》7。
[注释]1獬豸(音xièzhì):传说中的神兽,形似羊,有一角,见争讼者,能用角去顶触理屈者。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形似麋鹿,牛尾,狼蹄,有一角,是仁慈吉祥的兽,出现则天下大治。
2卢:犬名,又叫子卢,是战国时期国的一只善于奔跑的猎犬,《战国策》的《策》、《齐策》中都有记载。
此处只用其字面意义与“雁”构成对仗。
雁:武用来传递书信的大雁。
《汉书·武传》记载,汉朝的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了19年,后来两国交好,又互通使者。
汉使追问武的下落,匈奴诡称武已死,汉使知道武流放的地方,就假称汉朝天子在长安射到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了武亲笔所写的书信。
匈奴无法抵赖,只好将武叫来,让他归国。
陆橘:陆绩所收藏的橘子,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陆绩在六岁时在袁术处做客,偷偷塞在怀中三个橘子留给母亲。
表现了孝道,被归入“二十四孝”。
后用怀橘表示孝敬父母。
庄椿:庄子在书中所提到的大椿树。
《庄子·逍遥游》中说,上古有棵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是长寿的代表。
3五鬼:唐代文学家愈曾作《送穷文》,文中提到穷鬼有五类,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三人:唐代诗人白《花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人指自己、影子和月亮。
4北:南北朝时,北朝的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也叫元、拓拔、后。
西:可指春秋战国时的国,因其地理位置在列国之西,故有此名;也可指晋朝时北方十六国之一的,为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统治区域在今一带,史书上称之为西。
5啭(音zhuàn):鸟叫。
6烁烁:火光明亮的样子。
粼粼:波光闪耀的样子。
7《酒德》:即《酒德颂》,晋人伶(字伯伦)所作,歌颂饮酒的德行。
文翁教化地方文言文翻译
昔者,蜀郡文翁,字仲翁,汉景帝时人也。
翁性聪颖,好学不倦,以儒术自任,教授一方,化育英才,功德无量。
时蜀郡地僻,风俗简陋,民智未开,文翁遂以教化为己任,欲以文翁教化,启迪民智,振兴地方。
文翁初至蜀郡,见民风不古,文教荒废,乃慨然叹曰:“民之生也,有地而不知耕,有书而不知读,岂不痛哉!”于是,翁乃筑舍讲学,设坛讲经,广招弟子,传道授业,以期振兴蜀地文化。
翁之教化,首重经术,以为经术乃国家之根本,教民以经术,则国之本固。
故翁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无不精通,讲说之时,引经据典,使弟子们心悦诚服。
翁又兼通天文、地理、医卜、乐律之学,博学多才,弟子们皆钦佩之。
翁教化之余,亦注重实践,以为学以致用,方能显其真谛。
于是,翁常令弟子们参与地方政务,如修水利、兴学校、筑道路、设市井,使民受益,以实践所学。
翁又提倡孝悌之道,以家庭为单位,教育子弟,使民知礼义,遵法度。
文翁教化,成效显著。
蜀郡之地,民风日新,文化大兴。
昔日简陋之风俗,渐变为文雅之风尚。
翁之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蜀地百姓受益匪浅。
翁尝曰:“教化者,国家之大事也。
不教而诛,是为虐;教而不诛,是为惠。
吾愿以身许国,以教化为己任,使民知礼义,守法度,以成国家之栋梁。
”翁之教化,实为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及至翁逝,蜀郡百姓无不哀痛,乃立庙祭祀,以纪念翁之功德。
后世子孙,亦以翁为楷模,传承其教化精神,使蜀地文化得以延续。
今人读史,仍感文翁教化之伟大。
翁之教化,不仅在于蜀郡一地,更在于启迪民智,振兴文化,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翁之教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蜀地百姓前行的道路,成为我国古代教化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
译文:从前,蜀郡有位名叫文翁的人,字仲翁,是汉景帝时期的人物。
文翁性格聪明,热爱学习,不知疲倦,以儒家学说自任,教授一方,培养英才,功德无量。
当时蜀郡地处偏远,风俗简陋,民智未开,文翁于是以教化为己任,想要通过文翁的教化,启迪民智,振兴地方。
教化地方文翁文言文翻译
文翁,名党,字仲翁,蜀郡成都人也。
汉景帝时,为蜀郡守。
翁性慈仁,好教化,以儒术为教,欲以德化蜀地。
翁至蜀,见蜀地风俗朴野,民风强悍,不习礼仪,不敬长上,甚者,甚至有以斗殴为乐者。
翁深以为忧,遂以教化为己任,欲改变蜀地之风俗。
翁首先兴学,于成都设学宫,广招生徒。
当时蜀地民智未开,翁乃亲自讲授,诲人不倦。
翁教以诗书,使之明礼义,知廉耻。
又教以射御、书数,使之有技艺,知谋略。
翁曰:“教民以孝悌,教民以忠信,教民以礼义,教民以廉耻,斯民必归仁义。
”于是,蜀地子弟纷纷入学,学宫之内,弦歌之声不绝。
翁又教民耕织,使之自食其力。
翁曰:“农者,国之根本也。
织者,民之生计也。
教民耕织,使之自给自足,则民不饥寒,国家安宁。
”翁亲自指导农事,传授织造技艺,民皆受其益。
翁还重视法制,严明法纪。
翁曰:“法者,国之权衡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无以法纪,则民无所依,国将不国。
”翁制定法律,严惩违法者,使民知法守法,不敢轻犯。
翁之教化,不遗余力。
翁曰:“教化之道,在于以德服人。
德者,人心所向也。
以德服人,则民自归心。
”翁以德行为范,以身作则,教民以德,使民知行善。
翁之教化,成效显著。
蜀地风俗为之一变,民风由强悍变为敦厚,由不习礼仪变为知礼义,由不敬长上变为敬重长上。
翁之功,可谓卓著。
翁之教化,后世称颂。
汉武帝闻之,叹曰:“文翁教化,使蜀地民风大变,国家安宁,真贤人也!”遂封翁为蜀郡太守,赐爵关内侯。
翁之教化,不仅改变了蜀地风俗,更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后世学者,皆以翁为楷模,传承教化之道。
翁之教化,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译文:文翁,名党,字仲翁,是蜀郡成都人。
在汉景帝时期,担任蜀郡太守。
文翁性格慈仁,喜欢教化百姓,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希望用道德来感化蜀地的人民。
文翁到蜀地后,看到蜀地的风俗很原始,民风强悍,不懂得礼仪,不尊敬长辈,甚至有些人以斗殴为乐。
文翁非常担忧,于是把教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想要改变蜀地的风俗。
文翁首先兴办学校,在成都设立学宫,广泛招收学生。
文翁治蜀文言文翻译
文翁治蜀,以德服人,以法正己,政通人和,蜀地大治。
翁以明经术,立教化之本,广设学校,兴贤育才,使蜀民知礼义,习文武,国家益强。
其治蜀之术,可谓法度严明,教化深广,蜀民怀德,天下称颂。
译文:文翁治理蜀地,以德行来感化人心,以法律来端正自身,政事通达,人民和睦,蜀地因此治理得非常好。
文翁凭借精通经术,确立了教化的根本,广泛设立学校,培养贤能之才,使蜀地的民众懂得礼义,学习文武之术,国家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他治理蜀地的策略,可以说是法律严明,教化深远,蜀地的人民怀念他的德行,天下的人都对他赞誉有加。
文翁治蜀,首重德政,倡导儒学,兴办教育。
于是,蜀地士子纷纷慕名而来,求学问道。
翁乃选拔贤能,授以官职,使蜀地人才辈出。
其时,蜀地治安良好,民风淳朴,皆因文翁之德政所致。
翁治蜀,讲究法治,严明法度。
对于违法乱纪者,必予严惩,使蜀地百姓敬畏法律,不敢以身试法。
翁又设立乡约,推行仁政,使蜀地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文翁治蜀,注重民生,关注民生疾苦。
他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使蜀地民众生活无忧。
翁还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蜀地农业发展,粮食丰收。
蜀地百姓感激文翁之恩,皆愿为其效力。
翁治蜀,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他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使蜀地风气为之一新。
翁又禁止官员贪污,严惩腐败,使蜀地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
文翁治蜀,注重文化交流,吸收中原文化。
他派遣使者前往中原,学习先进文化,将之带回蜀地,使蜀地文化繁荣,人民智慧得以提升。
翁还提倡文学艺术,鼓励蜀地士子创作,使蜀地文学艺术蓬勃发展。
翁治蜀,深得民心,蜀地百姓对其敬仰有加。
翁在位期间,蜀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文翁治蜀,可谓功勋卓著,流芳百世。
总之,文翁治蜀,以德服人,以法正己,政通人和,蜀地大治。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治蜀之道,至今仍为世人传颂。
文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文翁者,蜀郡成都人也。
汉景帝时,为蜀郡守。
翁好文学,招致四方之士,以儒术教授,蜀学大兴。
翁以教化为先,劝学为务,故蜀中人士皆慕其风,竞相学文。
翁教人,不拘一格,选才不论门第,唯以才学为重。
于是蜀中人才辈出,名士如云。
注释:文翁:人名,蜀郡成都人,曾任蜀郡太守。
蜀郡: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汉景帝: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名刘启,在位期间为前156年至前141年。
蜀郡守:蜀郡的行政长官。
好文学:喜爱文学。
招致:吸引,招揽。
四方之士:指来自四面八方的有才能的人。
儒术:儒家学说,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体系。
教授:传授知识,教育。
大兴:蓬勃发展。
教化:教育感化。
劝学:鼓励学习。
务:以……为职责,以……为使命。
慕其风:仰慕他的风范。
竞相:争相,争着。
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或规格。
选才不论门第:选拔人才时不考虑出身。
唯:只,仅仅。
才学:才能和学问。
辈出:接连不断地出现。
名士:有名声的士人。
翻译:文翁,是蜀郡成都人。
在汉景帝时期,担任蜀郡的太守。
文翁喜爱文学,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用儒家的学说进行教育,使得蜀地的学术风气大为兴盛。
文翁把教育感化放在首位,把鼓励学习作为自己的职责,因此蜀地的士人都仰慕他的风范,争相学习文学。
文翁教育人,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选拔人才时不考虑出身,只重视才能和学问。
因此,蜀地人才辈出,名士如云。
在这段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翁对教育的重视和他在蜀地推广儒学的努力。
他不仅注重学术的发展,更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拔人才时以才学为重,不拘一格,这种开明的教育理念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文翁的举措使得蜀地文化繁荣,人才济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翁化俗的历史典故
文翁化俗的历史典故导读:文翁化俗:讲述文翁在成都修建官学,招收了大批的官学学生,使蜀地的风俗有所改变的故事,后来,“文翁化俗”这一典故,用来称颂地方官重视和推广教化,治理有方。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文翁化俗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文翁化俗四汉时,庐江舒县有个读书人名叫文翁。
他勤奋好学,精通《春秋》,《论语》等经典,年轻时便因为贤良方正而被选拔为县令。
汉景帝时,文翁升迁为蜀郡太守。
蜀郡即现在四川成都一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读书人很少,但百姓都非常勤劳,民风也很淳朴。
文翁到任以后,对老百姓十分仁爱,但他知道一个地方要发达起来,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因此,他决心改变蜀郡百姓不爱读书、不尊重读书人的习惯,使蜀郡成为一个文明之地。
于是,他首先从郡县的小吏中挑选了张叔等十多个聪明而又喜爱读书的年轻人,亲自对他们训导一番,说:“你们都是我百里挑一的有为青年,我准备把你们送到京城的太学里去学习,费用由郡里负责。
希望你们在那里刻苦学习,学成归来,对家乡的风俗教化起一些好的作用。
”张叔等人都表示,决不辜负文翁对他们的期望。
于是,文翁便把他们送入京师,在太学跟随博士学习经籍和法令。
当时,蜀郡很不富有,为了节省开支,赴京学习人员的文具用品和做衣服的布匹都由文翁派人在本地买后送至京城,因为蜀郡生产的这些东西比京城便宜得多。
这样,就可节省不少开支。
过了几年,张叔等人学成归来,文翁便在郡里给他们安排了重要的工作,并根据他们的学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地提拔他们。
他们中有的人还因文翁的推荐,出任一地的太守、剌史,成了独当一面的地方官。
其次,文翁还在成都修建官学,招收了大批的官学学生。
他为了使蜀地的风俗有所改变,规定凡人官学之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成绩优秀的,便选拔为郡吏;其中最优异的,送到京城太学学习。
另外,他每次到下属的县里去视察,都选一些学业优良的'学生和自己同行,以引起其他人的羡慕。
这样一来,官学成了热门,不少富人子弟为入官学,还不惜用金钱买名额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改变汉初施行的统治方针,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
• •
已成为西汉前期客观形势的需要。贾谊曾对文帝时的 政治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要使汉不重蹈秦亡的覆辙, 必须“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汉书》卷 二二《礼乐志》)。此“道”即为德政。董仲舒在 《举贤良对策》中指出:“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 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所谓“更化”,即 指变更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 由于文翁化蜀之时,正值西汉统治政策即将发生转变 的特定时期,因此,此举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对儒学的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 建元三年(前136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 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明 确主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文翁“遣隽士张
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 孝武帝皆征入叔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 刺史。”“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 一曰玉室,在城南。”这两项措施,被胡适称 为“省费派遣留学的政策”和“郡国自兴学校 的政策”(《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 《汉书》卷六《武帝纪》载,直到武帝元朔五 年(前124),丞相公孙弘“为博士置弟子员” 的建议始获得批准。在此之前,“所谓博士者, 虽有弟子,要皆京师自授其徒,其徒自愿受业, 朝廷未尝有举用之法,郡国亦无荐送之 例。……故文翁遣其民就学,必以物遗博士而 使教之”(《文献通考》卷四六《学校》)。
• 儒家主张以礼义教化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管仲
•
学派兼容两家之说,既重视礼义教化,又强调以法治 国。如《权修》篇:“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 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 而刑罚省,数也。”《明法解》篇:“法者,天下之 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七臣七主》篇:“夫法 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 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在管仲学派看来,礼义教化和法令同样重要,不可或 缺。文翁把儒家经典和法令作为学生必修之学。 儒家主张“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认为 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学校教育。但如 何扩大教育对象,儒家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蜀地“鄙陋有蛮夷风”,要扩大教育对象,必须采用 切合蜀郡实际的措施,也就是说,要采用温和的、劝 导的方式,让蜀人看到学经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而
•
•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东汉时,“州夺郡文 •
• •
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广汉 冯颢为成都县令,“立文学,学徒八百人。” 苏辙《娈城集》卷五《送排保甲陈祐甫》:“我生本 西南,为学慕齐鲁。” 《汉书》卷八九《循吏传》: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 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净为天下帅,民作“画一” 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 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 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 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
• •
学。 《礼记· 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文翁“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以及以学选官的做 法十分高明。颜师古注:“下县,四郊之县,非郡所 治也。” 《汉书》卷四《文帝纪》载,前元十二年(前168), 文帝下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 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及 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 各率其意以道民焉。”颜师古注:“计户口之数以率 之,增置其员,广教化也。”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学徒鳞萃,蜀学比于 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同书卷十上《先贤士女总 赞》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化之。”
• 间,兴办学校,推行德政,使当地儒风渐盛,“学者 •
道尧、舜、孔子,如取诸左右,执经书,引仁义,旋 辟唯诺”(《柳宗元集》卷五《柳州文宣王新修庙 碑》)。 文翁用儒学培养学官子弟,使学校成为统一思想、规 范士人行为的基地。“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汉书》卷八九《循吏 传》)。地方官学从此由巴蜀逐步推广到全国,到东 汉时终于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后汉书》卷四O下《班彪列传附班固传》)、 “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 邦域矣”(《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列传· 论》) 的局面。经过学校培养的官吏均成为儒者、学者,通 过他们的努力及其表率作用,儒学得以渗透、贯彻于 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因此,文翁对地方官学 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等均有较大的 影响,这对儒学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 动作用。
•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载,公孙弘奏请武帝: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 八以上仪表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 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 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 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 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 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 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胡克森《汉代太学入学方式演变考察》: “得受业如弟子”类型是文翁以郡太守的名义节省 办公开支送学生去京师博士处受业的作法的一种继 承和推广。(《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 期,第105页)
• 二、《管子》对文翁化蜀的影响 • 重时机是《管子》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禁
藏》篇:“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经。” 《国准》篇:“时至则为,过则去。”及时抓 住机遇,是文翁化蜀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之一。 • 文翁化蜀,也是“富教”政策的具体贯彻落实。 “富而后教”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管子》 强调的重点。《轻重甲》篇:“仓廪实则知礼 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治国》篇:“凡治 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 治也。……善治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 •
• 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 汉代的太学制度也有取于文翁郡学的规模。公
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事在元朔五年(前一二 四),是为太学之始(见《汉书· 武帝纪》)。 《汉书· 儒林传序》,博士弟子“一岁皆辄课, 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 中”。太学将学生分为两等,高第为郎,次补 文学掌故,和文翁所订‘学官弟子……高者以 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的规章几乎如出 一辙。这一制度上的相合恐非出于偶然。武帝 立太学与立郡国学官同时,而郡国学官的实行 则“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亦见《儒林传 序》),所以我们推测太学曾取法于文翁的规 制,根据是相当坚强的。(《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 一、文翁化蜀与儒学传播
•文翁化蜀
•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六《学校》:“蜀地
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被。” • 《汉书》卷八九《循吏传》: •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 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 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 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 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 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 郡守刺史者。
• 《华阳国志》载,东汉章帝时,蜀郡人王阜担任益州
•
•
太守,在滇池一带“始兴文学,渐迁其俗”,“民怀 之如父母”(《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卷十上 《先贤士女总赞》)。《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纪 六十五》载,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选群蛮子 弟聚之成都,教以书数,欲以慰悦羁縻之,业成则去, 复以他子弟继之,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 殆以千数”。 文翁化蜀的成功,为以儒学改造其他地域文化提供了 范例,影响极为深远。后世不少儒臣在担任地方官期 间,效法文翁,以施行教化、移风易俗为己任。通过 儒臣们一代又一代的实践,儒学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 广泛的传播。 陈寿《三国志》卷二六《牵招传》载,雁门太守牵招, “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 序大兴”。同书卷五二《顾邵传》载,豫章太守顾邵, 见“小吏资质佳者,辄令就学,择其先进,擢置右职, 举善以教,风化大行”。柳宗元在柳州期
•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
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 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 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 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 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 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 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 文翁为彻底改变蜀地蛮夷之风,主要采取了两 项措施:其一,选拔蜀郡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 士学习。其二,修建学官,招收学生入学。
• 文翁在“富民”的同时,承担起“教民”的重任。
《七法》篇:“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 习也,谓之‘化’。”《侈靡》篇:“教之始也, 身必备之。”变更习俗,改良风气,是一个渐进的、 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起着巨大 的导向作用。文翁化蜀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以温厚为政”(《资治通鉴》卷五五《汉纪四十 七》),“谨身帅先,居以亷平,不至于严,而民 从化”(《汉书》卷八九《循吏传》)。他采用因 势利导的方法,把蜀人的思想和行为用礼和法加以 规范,从而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龙显昭《孔子 “富教”思想与汉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他在 郡内全面实施‘富教’政策,政绩显著,是中国地 方行政史上实行‘富教’管理模式的先驱。” (《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2期,42页)
• 王吉认为:“《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
• • •
州共贯也。”(《汉书》卷七二《王吉传》)文翁熟 谙《春秋》,其化蜀措施带有统一思想的意味。 宋庠《成都府新建汉文翁祠堂碑铭》:“蜀之庙食千 五百年不绝者,秦李公冰、汉文公翁两祠而已。…… 蜀有儒自公始。”(《元宪集》卷三六) 王十朋《夔州谒文宣王庙文》:“今坤维文物之富, 人才之盛,有洙泗风而无愧于诸华,苟非圣教之旁达, 岂一文翁能化之耶?” (《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 卷二八) 儒学的引进与广泛传播,使巴蜀人民从思想文化上一 统于儒家学说,从而在封建帝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巴蜀 地区消灭了各种潜在的不利因素。在以后漫长的岁月 里,巴蜀成为西南地区弘扬儒学的重镇。通过巴蜀, 以儒学为主的汉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更为偏远的西南 地区,这对稳定西南边疆、实现“华夷一统”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