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的资料
王勃资料
王勃资料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5卷(一作10卷)、《千岁历》、《颜氏〈汉书〉指瑕》、《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元经传》、《舟中纂序》5卷、《医书纂要》1卷等.这些著作除个别篇章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被收入《文苑英华》,余皆亡佚.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唐才子传》.王勃的诗卷56_1 「圣泉宴」王勃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关于王勃的资料
关于王勃的资料关于王勃的资料王勃,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王勃的资料,欢迎阅读借鉴。
生活经历王勃,字子安,被称为诗杰。
王勃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
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 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7 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干封初(666 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
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
唐代各时期著名诗人资料汇总
唐代各时期著名诗人资料汇总1.初唐诗人骆宾王骆宾王(约638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人。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据说《咏鹅》诗就是他七岁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公元684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
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有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有说他投江而死,也有说他亡命不知所踪,还有说他落发为僧,遍游名山。
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他尤其擅作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长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
他的《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这种诗体吸取了六朝乐府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流畅,音节宛转和谐,声情并茂,朗朗上口,易于吟诵。
张若虚、王维、元稹、白居易、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也有不少五律佳作,如《在狱咏蝉》就是一篇托物寄兴,脍炙人口的名作;《送郑少府入辽》则抒发了立功报国的乐观精神。
骆宾王曾久戍边塞,写有不少反映边关风情的诗作,如《夕次蒲类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他的《从军行》:“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等诗,均可见其豪情壮志。
骆宾王的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数字中,颇能窥见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骆宾王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唐中宗时期,郗云卿编辑有《骆宾王集》十卷,现已散佚。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在中国历史上,初唐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为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初唐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初唐四杰”。
这四位文化名人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张旭。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贡献而闻名。
首先,王勃被认为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唐代在家的文士,以其诗歌作品而闻名于世。
王勃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个人主义的味道。
他的作品通常表达他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切,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勃的代表作品有《登对楼》和《滕王阁序》,这些作品以其雄奇的气势和优美的用词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其次,杨炯也是被认为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帝王的文人,曾任宰相等高官。
杨炯擅长书法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卓越的才华而受到赞赏。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歌作品通常以婉约的风格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杨炯的代表作有《北夜歌》和《登科后》。
第三位初唐四杰是卢照邻。
卢照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
卢照邻的诗歌作品以其雄奇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他的作品通常描绘了他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关切,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
卢照邻的代表作有《纪行诗》和《秋夕》。
最后一个初唐四杰是张旭。
张旭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书法以其流畅的笔画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文学作品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张旭的作品通常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深思熟虑的思考而著名。
他的代表作有《东篱乐府》和《寻隐者不遇》。
初唐四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创的创作风格在当时大放异彩。
他们的作品在后来的时代被广泛传颂,并且对后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个人的才华和智慧,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他们的成就不容忽视,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初唐四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勃的资料简介
4、毛泽东评价王勃说:“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魂归南海
王勃因为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一件事对王勃的打击非常大,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是在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之际,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之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王勃生平参考资料
王勃生平: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主要事迹: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
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
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诗人资料
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
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
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
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中文名:骆宾王国籍:中国出生地:婺州义乌出生日期:公元640年逝世日期:公元684年职业:唐代文学家代表作品:《畴昔篇》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中文名:贺知章别名: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国籍:中国出生地: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出生日期:公元659年逝世日期:公元744年职业:文学诗人、书法家主要成就: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醉八仙”。
代表作品:《回乡偶书》;《咏柳》所处时代:唐代孟浩然,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中文名:孟浩然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襄阳出生日期:689逝世日期:740代表作品:《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勃的相关资料
王勃的相关资料 王勃 是著名的诗人,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勃的相关资料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王勃的相关资料 王勃简介 王勃,(649 或 650~675 或 676)唐朝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 津) 人。
王勃的爷爷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 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 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 四杰”。
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 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 《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 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 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 主张崇尚实用。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 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 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 起了很大效果。
王勃的诗今存 80 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 90 多篇。
王勃的文 集,较早的有 20 卷、30 卷、27 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 编的《王子安集》16 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 20 卷。
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 卷,并抄录其中逸 文 13 篇 (实为 12 篇, 其中 6 篇残缺) 。
罗振玉 《永丰乡人杂著续编》 又辑有 《王 子安集佚文》 1 册,共 24 篇,即增杨氏所无者 12 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 篇残 缺之文。
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 及卷三十”。
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 集有《王勃集残》2 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
有关于王勃的资料
有关于王勃的资料 王勃 (约 650 年—约 676 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 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王勃的资料,希 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勃的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 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 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 文学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 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 帝内经 》、《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 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 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 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 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 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 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 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 《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 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 的欢心。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 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 而叹道: “歪才, 歪才! 二王斗鸡, 王勃身为博士, 不进行劝诫, 反倒作檄文 (古 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 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时期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备考资料)名词解释1、大唐精神:盛世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唐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即所谓的“唐风”。
2、初唐四杰:是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简称。
王杨善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他们四人官小才大,名高位卑,他们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转变唐代浮华诗风的关键人物。
3、上官体184:是初唐诗人上官仪的诗歌风格,上官仪所作多为应制诗,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显得很突出,他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为律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他的诗风“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4、边塞诗派209:是盛唐以边塞生活与战争为题材的一个诗歌流派。
除高适、岑参,还有王之涣、陶翰等。
其诗充满着清新刚健、慷慨绮丽之美,洋溢着昂扬奋发、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豪迈的大唐情怀。
内容上或写战争、或抒离愁,体裁上多用歌行体。
5、豪迈飘逸:是李白歌行体中呈现的诗歌风格。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诗歌中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摹拟的个性特点。
把个性融入诗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6、沉郁顿挫: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音律的铿锵浏亮。
7、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代表作家是钱起。
十才子共同特点是志高位卑,且兴趣不再政事,而且寄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
王勃的完整资料
王勃的完整资料 王勃 是很重要的人物,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勃的完整资料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王勃的完整资料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 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 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 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 年(676 年)卒,年 28 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 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 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 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 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 年),卒于上元三年(676 年),生年 27 岁。
王 勃是初唐诗 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学的诗人,只活了 27 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 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 本传谓王勃: “六岁解属文, 构思无滞, 词情英迈, 与兄才藻相类, 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 此王氏三珠树也。
”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 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 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年),王勃 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 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 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 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 14 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 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 诸王闹矛盾, 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困难, 并非真的因 《檄周王鸡》 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 服”。
初唐诗人复习资料
初唐诗人(名解):沈宋 :指沈佺期与宋之问。
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
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但是二人的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格律形式完整。
近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为唐以后常用的诗体。
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的这一称法在明代时就已经十分流行,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
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主要有三点要求:一是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一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想粘;二是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三是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等。
近体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1)初唐四杰 :是对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
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病,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诗风起了扫荡作用。
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上官体 :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初唐四杰名词解释
初唐四杰名词解释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初唐四杰简称为“王杨卢骆”。
扩展资料: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初唐四杰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王勃的人生经历
王勃的人生经历王勃的人生经历导语: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他的创作对于中国的诗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勃的人生经历,欢迎阅读!王勃的一生唐代大诗人王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称得上是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王勃出生书香门第,六岁即能写诗作赋,十四岁便以出众的文采受到唐高宗的赏识而官拜朝散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可谓少年得志,富贵功名不可限量。
顶着“神童”的美誉,王勃的仕途经历一度顺风顺水。
在此期间,他的文学创作水平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尤以一篇《滕王阁序》骈文最为世人所称颂,该作通篇文字对仗工整,以大量文墨铺叙了风景名胜滕王阁附近的人文景致,辞藻之瑰丽,大有汉赋之遗风,是后世普遍认可的王勃之代表作。
王勃一生光明磊落,然而盛名之下最易遭人嫉妒,加之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敌暗算。
乾封二年,王勃因一篇《斗鸡赋》而受到同僚弹劾,称其有挑拨离间之嫌,唐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一度被称为旷世奇才的王勃顿时沦为被贬罪臣,不得不远离京师。
至咸亨二年,好容易在朋友引荐下当上虢州参军的王勃再度因年少轻狂而闯祸,竟将身犯重罪的官奴曹达私下杀害,此案震动朝野,连累王父亦遭贬官。
后因好友多番周旋,王勃虽性命得保,然而仕途之路却不得不就此戛然而止。
这世上若真有一种人生恍如烟花般短暂却霎那间光彩夺目,那王勃的一生,便是对这类人生最完美的诠释。
上元三年暮春之际,王勃至交趾匆匆拜别老父之后,乘船回乡,当时正值初夏,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
一代诗坛巨匠,就此殒命南海。
王勃的诗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
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流传于世的诗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亭夜月送别》等等。
王勃的诗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同时又兼有新时代的气息,壮阔明朗而又不失慷慨激越,不同诗句间各有其独特的味道和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照邻、骆宾王的创作个性,在七言歌行体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四杰”中的卢、骆、王等人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篇幅或长或短,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出流宕和气势。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而且出现了壮大的气势和力量。这是一种更适合于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所说: “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这种壮思和气势,在他们创作的较少受格律束缚的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如卢照邻的《行路难》:
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四杰”送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虽意识到羁旅的辛苦和离别的孤独,但没有伤感,没有惆怅,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感情壮阔,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五言律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唱和和咏物,而到了王、杨时代,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如杨炯的《从军行》: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
诗人从渭桥边枯木横槎所引发的联想写起,备言世事艰辛和离别伤悲,蕴含着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其眼光已不局限于宫廷而转向市井,其情怀已不局限于个人生活而进入沧海桑田的感慨,进而思索人生的哲理。所以此诗的后半部以 “人生贵贱无始终,倏忽须臾难久持”的议论为转折,跨越古今,思索历史和人生,夹以强烈的抒情。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胸怀开阔,气势壮大。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从军行>赏析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娼家不来折!娼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一向花娇,青鸟双双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憔悴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诗歌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诸”直接点题,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融情于景,寄慨遥深。“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第六句则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对于歌行体而言,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因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谐调,常表现出一种感情的相对稳定。但是,“四杰”所写的五言律,尤其是王勃和杨炯的五律,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四杰”的送别诗,于伤别之外,尚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已矣哉,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借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杨炯,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26岁补校书郎。武后时为盈川令,吏治严酷,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等,气势轩昂,风格豪迈。其他唱和、纪游的诗则未尽脱绮艳之风,无甚特色。今存其诗33首,五律居多。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他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现存其文集有明代万历中童佩汇编的《盈川集》10卷,附录1卷 。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四杰” 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当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