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
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许攸问粮】官渡之战前夕,许攸为袁绍所逼而投奔曹操。
曹知许来投,跣足出迎,还先拜于地。
攸说明来由,并问曹军军粮多少。
操先答可支一年后改口半年,攸拂袖出帐,操为挽留攸曰“三月耳”,攸笑操果为奸雄。
操就附耳说只有此月粮。
攸大声道“粮已尽矣”,操愕然。
而后,攸出谋取乌巢,使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思考题:1、《三国演义》中有诗叹袁绍:“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
”袁绍拒听谋士的忠言良策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得最为集中。
请从该战中举出三例。
①袁绍在起兵时,拒听谋士田丰“静守以待天时”的建议,并将其关押,且在作战失败后将其杀害;②进军途中,不听谋士沮授缓守以拖垮曹军的建议,并将其锁禁军中;③作战中途,不听许攸分兵夜袭许昌,并乘曹操粮尽之机发动进攻的建议,致使许攸投奔曹操;④不听沮授加强乌巢防守的建议,致使乌巢被袭,袁军随之溃败。
2、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战胜袁绍?答:袁绍不善用人,不能采纳谋士建议,没有听取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使许攸弃袁绍二投曹操;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用许攸建议派兵烧了袁绍囤积的粮草,使袁绍大败。
3、《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一方面,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
其他战役:【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
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
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简述50字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战役,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曹操智取袁绍粮草,袁绍败北。
袁绍死后,北方割席断交,曹操统一北方。
全文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两大强国的领袖,他们之间长期争斗,力图争夺中原统一的霸业。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声势浩大,兵力强盛,他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图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而曹操则懂得战术上的谨慎,他深知袁绍军队兵力虽强,但军心涣散,将领之间不和,且缺乏统一指挥,因此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占领了袁绍的粮草库,削弱了敌军的后勤保障。
接着,他利用兵力集中的优势,攻击袁绍军队的弱点,并使用奇袭战术迅速击溃敌军主力。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更是派出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领兵从后方袭击袁绍的家眷和后方,使袁绍陷入两面夹击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最终,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袁绍虽然兵力众多,但由于内部矛盾和指挥不当,最终被曹操击败,战败后不久因病去世。
而曹操则借此战役的胜利,一举稳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成为北方最有实力的统治者。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标志着曹操的崛起和袁绍的失败,对于后来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以下是官渡之战的详细内容: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
曹操率领的军队在官渡一带与袁绍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是进攻方,曹操是防守方。
曹操率领的军队在官渡一带设下了多道防线,袁绍的军队则在河北一带集结。
曹操派出部队攻打袁绍的军队,袁绍派出颜良、文丑等将领率军迎战,但都被曹操的军队击败。
袁绍派出淳于琼守乌巢,也被火烧去了,断了粮草供应。
袁绍领率军抵抗,但也被曹操的军队击败。
最终,曹操率领的军队追击袁绍,袁绍的军队溃败,袁绍本人也逃往冀州,不久之后逝世了。
曹操趁机占领了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参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
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
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
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
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
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
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结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官渡之战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渡之战成语典故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
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也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所以曹操对袁绍的本性是了如指掌,这也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的客观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交战前各自双方的力量对比。
袁绍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形成了强大的袁绍集团。
曹操占领了兖州、豫州、徐州,曹氏集团和袁氏集团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社会局势已经明朗起来。
杨奉已死,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
所以曹操和袁绍这一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加上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小有实力,而且袁绍的家事很显赫,四世三公,门客遍布各地,很有名望的,袁绍借此便利的政治条件,结交才人,在讨伐董卓时,被推荐为三军主帅。
袁绍还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而且狂妄,不听劝解。
此次伐曹,集结了10万大军,清巢出动,准备一举破曹。
在伐曹时,袁绍的谋士们也纷纷献策,有主战派,也有不主战派。
形成两个对峙集团。
其中郭图是主战派,沮授和田丰是不战派,但是以袁绍当时头脑发热,而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战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关押了田丰。
自己率军伐曹。
官渡之战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锋阶段战役是建安五年二月打响的。
袁绍是先发制人,首先派颜良围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围攻延津,主战场是白马。
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无法抵挡,就写信曹操请求援助。
曹操得信亲自带兵来解围。
但是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袁绍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一万。
曹操的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曹操先打延津,而且装出要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所以曹操大张旗鼓的领兵去攻打延津。
袁绍上当赶紧调动白马的兵力去援救延津。
曹操半路停兵,派骑兵功白马,解了白马之围。
但是曹操明白白马并非安全之地,袁绍一定会派兵再次攻来,并且要屠城,以泄心中只恨,所以曹操带着军队和白马的百姓转移,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
就在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反叛曹操,联合袁绍,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打败,收了徐州,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
官渡是河南境内一个重要的地名,是当时魏、蜀两大势力争夺控制的重要据点,也是这场战役的主要战场。
名词解释:1. 官渡:官渡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境内,邻近黄河南岸,地势易守难攻,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
2. 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是指公元184年至220年之间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东汉王朝衰落的阶段,各地割据势力纷起,政治混乱,战乱频繁。
3. 北方联军:北方联军是由当时最强大的董卓势力领导的军队组成,董卓以大将吕布为核心,通过联合其他诸侯的兵力,形成北方的军事强大势力。
4. 吕布:吕布是东汉末年一位具有超凡战斗能力的大将,被誉为“奇异之人”。
他曾先后为袁绍、董卓效力,但因其野心勃勃,引起诸多诸侯的嫉妒和畏惧。
5.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后来魏国的奠基者。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具有强大的统治能力。
6. 袁绍:袁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势力之一,他控制着幽州、冀州等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
袁绍因其豪气和权谋被誉为“袁无状”,但也因其缺乏统一战略而失去了对曹操的优势。
7. 精兵:精兵是指训练有素、战斗力强、装备优良的士兵。
在官渡之战中,吕布、曹操、袁绍等诸侯都尽量选拔和训练精兵来参战。
8. 兵力: 兵力是指参与战斗的军队数量。
在官渡之战中,吕布、曹操、袁绍等诸侯都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调集到了官渡一带,形成了数十万的庞大兵力。
9. 战略: 战略是指运用兵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局限内,通过制定战术目标、部署兵力等手段,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战争目标。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奉行“围魏救赵”的战略,成功将袁绍的兵力分割,各个击破。
10. 宏大:宏大指的是规模庞大、影响广泛而深远。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战争中影响最为宏大的战役之一,也是汉末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重要一环。
这场战役决定了曹操的霸业宏图,奠定了他日后建立魏国的基础。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主要内容
官渡之战是明朝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场大战,发生于公元
198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位权贵争夺天下霸权,双方在官渡(今天津市宁河县南)展开决战。
曹操为了占据优势,主动出击并派胡轸、徐晃等领军攻打袁绍治
下的兗州和冀州,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此时,袁绍为了保卫其阵地,
调派领袖级将领公孙瓒等出击曹操,但被曹操的精英部队败退。
同时,曹操派曹仁、夏侯惇、张辽等将领进攻冀州,袁绍亲自率领大军前去
抵御,但遭到曹操的反制,结果袁绍的兵马大败。
最终,曹操占据东北方的战略要冲并取得胜利,臣服了冀州的徐
郎等守卫,华雄等投降,袁绍的军队大溃败。
官渡之战巩固了曹操在
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特殊名词
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在中国三国时期决定东汉开国元勋符致错(袁绍)与刘备之间最主要的正面对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瞩目的战役
之一。
在官渡之战上,袁绍败给刘备,史称“官渡大败”。
官渡之战于
公元 199 年发生在陕西西安下辖的官渡,当时地域名为渭水东头。
2.符致错:符致错,即袁绍,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东汉末期司隶栾山军的司马。
袁绍担任了公孙渊讨伐黄巾军的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遂得到当时领主萧豫章的赏识,受任其将军。
后
袁绍进一步发挥他的才能,在萧豫章的统帅下,联合陈宫、许褚、夏
侯渊等将领,五路攻克潼关,消灭了黄巾军首领都尉贼,取得了极大
的胜利,他当即成为司隶栾山团队的统帅,控制在官渡西安一带,统
帅10多万大军,其军势逐渐壮大,影响力更大,统帅的地位更高。
3.刘备: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政治家,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站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以统一三国,改变两汉长期分裂的局面,他攻破了官渡,结束了袁绍王朝,彻底打破了三国分立的状况,从而
使蜀汉统一北方,树立了东汉正室的尊严。
在官渡之战中,他决定筹
备军力,与袁绍决一胜负,以终止诸侯权力的割据,最终成功取得胜利,袁绍之子袁尚和袁谭被其击溃在白帝城,完成了东汉的统一。
古代战争故事:官渡之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 导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下面是分享的古代战争故事:官渡之 战。欢迎阅读参考!
这两人领兵到了半路,正碰上徐晃和史涣烧了粮车往回走。这真是冤家狭路相逢,两军一接触,便打了起来。交锋没多 久,背后张辽和许褚的兵马赶到,杀散袁兵,四个将军会在一起,急匆匆赶回官渡去了。
韩猛只身回报袁绍,袁绍气得要杀韩猛。众将官代他求情,韩猛被免了死罪。
这时,审配对袁绍说:“路上的粮车被毁,数量有限,乌巢(在延津近旁)可是藏粮之地,得派精兵守卫呀!”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社会地位比不上“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但是,他在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活动中,取得汝南、颖 川两郡。他亲自带兵到洛陽,从战乱中把汉献帝迎接到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此,曹操在政 治上便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利用傀儡皇帝的名义向各地军阀发号施令。
撤退。
袁绍听说颜良被杀,曹军已向官渡退去,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渡河南进,恨不得一口就把曹操吞掉。谋士沮授劝阻说:“现 在需要冷静地估计一下战争发展的趋势。目前大军还是屯在河北岸,可以派一支军队攻打河南边的官渡。如果攻下官渡,脚跟 站稳,大军再渡过河去也不迟;要是现在就贸然渡河,万一有了意外,说不定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了。”沮授的话,袁绍听了 更加生气,他铁青着脸说:“快快传令渡河!快快传令渡河!”当袁军渡黄河时,沮授叹息说:“黄河黄河,你说我们还能北渡而 还吗?”沮授一气之下,当即要求辞职还乡。袁绍却不放他走,说是要让他亲眼看看,自己是怎样战胜曹操的。
官渡之战的典故
三一文库()〔官渡之战的典故〕导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官渡之战的典故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的典故官渡之战的典故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三国时期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0 年,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战役背景:
- 公元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 公元199 年,袁绍战胜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战役经过:
- 公元200 年,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曹操率军二万迎击。
-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先进攻。
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斩袁军大将颜良、文丑。
- 袁绍又派兵袭击曹操后方,曹操领兵回救,在官渡展开决战。
- 曹操善于用兵,采纳部下建议,派兵袭烧袁军粮草,袁军军心动摇。
- 曹操趁机发动总攻,大败袁军,袁绍只带八百名亲兵逃回河北。
战役结果:
-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 袁绍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病死。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意义
官渡之战的意义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以下为官渡之战的意义:
1.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的关键性战役,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
走向统一。
此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充分体现了人才的妥善任用,如荀彧、荀攸、许攸为曹操分
析战情,作出正确的判断,让曹操取得胜利。
这表明,人才的妥善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此外,官渡之战也体现了兵不在多,而在于能否调遣的策略。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不仅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带来了重要影响。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0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是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决战,也是三国时期乱世格局逐渐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战役经过、战术策略等方面综述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背景袁绍是当时中原地区位高权重的势力之一,他掌握着广阔的领土、强大的实力,与曹操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公元190年,曹操派出大将徐晃等人击败了袁绍的部队,控制住中原地区。
这次胜利使得曹操积累了更多的资源和声望,成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石。
战役经过官渡之战主要发生在公元200年至202年期间,双方长期对峙,最终以曹操取得胜利告终。
曹操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有效削弱了袁绍的实力,最终击败了袁绍的大军。
首先,曹操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略,以孤城激将,迫使袁绍不得不进攻。
曹操坚守官渡,阻止了袁绍的势力扩张。
而袁绍却毫无准备地发动进攻,经过多次交战,实力损耗巨大。
其次,曹操采用兵力分化的战术,将袁绍的势力分割成多个独立的部分,使得袁绍的指挥体系受到瓦解。
曹操灵活运用兵力,分别击败了袁绍的各个部队,逐渐削弱了袁绍的实力。
最后,曹操以出奇制胜的计策解决了袁绍的统帅文丑。
曹操利用了袁绍自大的心理,故意疏忽部署,造成文丑的骄傲。
曹操趁机发动夜袭,将文丑一举击败,打击了袁绍的士气,让曹操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
战术策略曹操的成功取胜主要得益于他的战术策略。
首先,他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
官渡地区地势平坦,适合曹操的骑兵作战。
曹操趁势占领了军事要地,并打造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这对他后续的战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曹操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他善于利用兵力分化,将对手的兵力分割,以小股兵力击败敌人的大军。
这种战术有效地消耗了袁绍势力的实力。
此外,曹操善于借势出击,出其不意。
他利用袁绍的自信心态,采取夜袭文丑的计策,打击了袁绍部队的士气,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结论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役,标志着曹操开始成为北方霸主,也为他在未来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关于官渡之战的故事
关于官渡之战的故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 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官渡之战的故事吧!官渡之战刘备逃到了邺城,袁绍才感到曹操是个强大的敌人,决心进攻许都。
原来劝他攻打许都的田丰,这时候却不赞成马上进攻。
他说:“现在许都已经不是空虚的了,怎么还能去袭击呢!曹操兵马虽然少,但是他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可不能小看他。
我看还是作长期的打算。
”袁绍不听田丰的话,田丰一再劝谏,袁绍反认为他扰乱军心,把他下了监狱,他向各州郡发出文书,声讨曹操。
公元200年,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
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
这时候,曹操早已率领兵马回到官渡,听到白马被围,准备亲自去救。
他的谋士荀攸劝他说:“敌人兵多,我们人少,不能跟他硬拼。
不如分一部分人马往西在延津一带假装渡河,把袁军主力引到西边。
我们就派一支轻骑兵到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来个声东击西。
袁绍听说曹操要在延津渡河,果然派大军来堵截。
哪儿知道曹操已经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袭击白马。
包围白马的袁军大将颜良没防备,被曹军杀得大败。
颜良被杀,白马之围也解除了。
袁绍听到曹操救了白马,气得直跳脚。
监军沮授劝袁绍把主力留在延津南面,分一部分兵力出击。
但是袁绍心急火燎,不听沮授劝告,下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并且派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打先锋。
这时候,曹操从白马向官渡撤退。
听说袁军来追,就把六百名骑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叫兵士解下马鞍,让马在山坡下蹓跶,把武器盔甲丢得满地都是。
文丑的骑兵赶到南坡,看见这样子,认为曹军已经逃远了,叫兵士收拾那丢在地上的武器。
曹操一声令下,六百名伏兵一齐冲杀出来。
袁军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
文丑也糊里糊涂地丢了脑袋。
两场仗打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他手下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军将士打得垂头丧气。
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
监军沮授说:“我们人尽管多,可没像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官渡之战”有感“官渡之战”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究其成败,依我见有如下:1.用人。
袁绍下文有田汾,沮授,郭图,许攸,审配;武有张郃,高览。
武器亮闪闪,士兵众多,士气高昂。
面对这样的对手,曹操本没信心胜战。
但曹操不拘一格用降士,用许攸之谋火烧乌巢,杀淳于琼。
乌巢之败导致袁绍满盘皆输,只领800军士逃难,最终后悔而死。
“用人勿疑,疑人勿用”,曹操力排众议,听荀攸的建议,用刘烨的科技,一一排除阻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出征后田汾,沮授有建议说,亦打消耗战,因袁部粮草充足,而曹部后勤不足,袁绍不听;建议说,淳于琼喝酒误事,没听;夜观天象建议说小心乌巢,大意不听。
结果是这两位谋士一羁押在军营,一收押入狱,最终慷慨取义。
连曹操都为二人的气节所折服:“河北多义士”。
审配太正经,许攸多现实,郭图太自私,袁绍不知人善用,是失败的关键。
2.性格。
曹操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曹操审时度势,兼听果断,礼贤下士,人各尽其才。
3.内讧。
袁绍有夫人刘,子袁谭,袁熙,袁尚。
夫人不娴,袁绍死后还不放过他的小妾,连死后害怕他们有纠葛,刀绾头发。
女妒忌到这份程度上偶无语。
母不娴子不孝,真的如此。
袁谭、袁尚在父亲死后争权夺势,袁谭竟然去请曹操帮忙,无异于引狼入室,羊投虎口。
一家糊涂。
郭图为私逼反张郃,审配不知变通逼反了许攸。
人生中就是这样,鸦雀聚于朝堂,而鸿鹄只能遭欺负冷落。
袁绍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由于各方原因导致最终的失败。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役不少,“官渡之战”“赤壁之读《三国演义——官渡之战》有感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它体现出了曹操能听众谋士们好的计谋,袁绍只会听听一、两个计谋,有时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这一篇的主要内容是:袁绍率领七十万大军,亲自去官渡攻打曹操。
田丰因为劝袁绍等待最佳出兵时机而被关入狱中。
在袁绍军中的奸细回官渡报告曹操袁绍来袭,与谋士们一番商量后,荀攸告诉曹操自己军队中粮草不多,要速战。
曹操让荀彧守许都,自己领七万大军,前往迎敌。
两军相遇,因为人少敌不过袁绍,曹操打了败仗,只好退回官渡。
袁绍的士兵不仅在曹操寨边堆,还整天趴在土山上,一看见有人冲过来,就放箭。
曹操与众谋士一番商量后,曹军造了投石车,使袁绍不敢在土山上放箭。
审配让袁绍叫士兵们打地道,从地下攻入曹寨。
曹操听从谋士刘晔的建议,绕着寨子挖壕沟。
袁军挖到寨边时,发现有沟,以为可以顺着沟进入寨中,便顺着壕沟挖了起来,结果什么也没看到。
为了打败袁绍,曹操用一把大火烧掉了袁军的粮草。
荀攸又出了一计:一路人取酸枣,攻邺郡;一路人取黎阳,断袁兵归路。
袁绍一听,马上让人去救邺郡和黎阳,曹操率领大军直冲袁绍寨子,袁绍只好逃走。
在生活中,我们要听听别人好的建议,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某一件事。
我们还要明辨是非,要考虑这样做好不好,可不可以读《官渡之战》有感《三国》中记载了袁绍带领大军讨伐曹操的故事。
袁绍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听忠言,在官渡之战输的一败涂地,张皇失措的跑掉了。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如商纣王荒淫无道,陷害忠良,最后落得个玩火自焚的下场。
唐太宗全身心都在杨贵妃的身上,不理朝政,听奸臣之言,导致叛乱发生,一代王朝国力衰弱。
南唐李后主整日做诗作词,不管国家大事,结果宋军来袭,自己被俘,后被毒死……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和道理,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们社会当中有些人,对待错误和缺点,依然我行我素。
即使别人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也不屑一顾,不及时的改掉错误和缺点,结果逐步逐步走进泥潭中,无法自拔,无法回头,最终酿成大祸,此时后悔以晚。
积沙成塔,一个小错不改,将会积累成大错。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毫无缺点、毫无暇疵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错误和缺点。
这些错误都可以改正,关键是看你自己能不能改正这些缺点。
在改正时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当然最主要的是靠自己的信心和毅志。
当你有些错误没自己发现,别人提醒你时要认真听取并采纳他人意见,改正错误。
还要取他人之优点,补自己所短。
要善于吸取他人经验和教训,并引以为鉴。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
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多听他人意见。
一意孤行者、狂妄自大者将会落得个像袁绍一样的下场。
希望人们能够吸取教训,记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读<官渡之战>有感作文摘要:解下马鞍放开战马把武器丢在路上不久丑文带兵赶到见曹操丢掉的战马;武器后纷纷下马抢夺曹操看到后一声令下埋伏的500骑兵一起冲出袁军来不及抵抗溃不成军文丑也被俘获袁绍又命士兵堆土山;建高台在上面将箭射向曹军曹军制造出一种霹雳车发射石头推毁高台袁军开始半夜挖地道企图突袭曹军曹军发现后切断了地道曹军粮食不足想。
东汉末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在公元200年,袁绍带大军讨伐曹军。
袁军攻下了黎阳,渡过黄河,包围了白马。
曹操先派一支人马到达黄河,假装要渡河,袁绍听到消息后,急忙派兵阻拦。
曹操趁机带兵突袭白马。
将袁军杀了个措手不及,一举解除了白马之围。
袁绍闻讯,气得双脚跳。
派丑文带领6000骑兵渡河追击。
而曹军当时只有500多名骑兵,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危急关头,曹操命令众将士解下马鞍,放开战马,把武器丢在路上。
不久,丑文带兵赶到,见曹操丢掉的战马;武器后,纷纷下马抢夺。
曹操看到后,一声令下,埋伏的500骑兵一起冲出。
袁军来不及抵抗,溃不成军,文丑也被俘获。
袁绍又命士兵堆土山;建高台,在上面将箭射向曹军。
曹军制造出一种霹雳车,发射石头推毁高台。
袁军开始半夜挖地道,企图突袭曹军。
曹军发现后,切断了地道。
曹军粮食不足,想退兵,但被劝阻了。
许攸建议袁绍烧了曹军的粮食。
袁绍不听,还把许攸骂了一顿。
于是,许攸投奔了曹操。
许攸说:“我军粮食很少,咱们把敌军的粮草烧光吧!”“好!”曹操说。
曹军装成袁军混进了敌军的粮草库,一把火把整个粮库烧光了。
袁军只好退兵。
在这场强弱分明的战斗中袁绍为什么会输?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袁绍不采纳属下的建议,这是袁绍最大的败笔,主要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在战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的话执意开战。
第二处是在曹操率大军进攻乌巢之际,袁绍不听张郃,高览之言,进攻曹操大营,而不救乌巢,致使张郃,高览叛变,让袁绍的战事雪上加霜;第二点是袁绍指挥不利,导致颜良、文丑过早被关羽斩杀,以至于最后无将可用;第三点是袁绍不能够充分信任其手下,导致许攸叛变,唆使曹操派兵火烧乌巢;当然,曹操获胜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他能稳定军心,第二点是曹操能知人善用,最终取得了成功。
官渡之战向我证明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俗语。
我们要向这一战中的曹操学习,知人善用,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读《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有感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
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
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
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
曹操见袁绍中计,就派主力袭击白马,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
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
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
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
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
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
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
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
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
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
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
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从近代来看,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