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故事
官渡之战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在官渡河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当时北方政权的归属,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和袁绍都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军事将领,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
而官渡之战,则是这些矛盾的最终爆发。
当时,曹操率领自己的部队与袁绍在官渡一带相遇,双方决定在此展开一场决战,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
在官渡之战的前期,曹操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利用地形和天气等因素,成功地打乱了袁绍的部署,使得袁绍军队陷入passivity。
而曹操军队则趁势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这些胜利不仅削弱了袁绍的军事实力,也在心理上对袁绍的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战局的发展,袁绍军队的士气开始下降,而曹操军队则逐渐占据了上风。
最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袁绍部队溃败而逃。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也为他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曹操的胜利使得北方的政权归属得以确定,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其次,这场战役也标志着曹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最后,官渡之战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在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一,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简述50字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战役,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曹操智取袁绍粮草,袁绍败北。
袁绍死后,北方割席断交,曹操统一北方。
全文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两大强国的领袖,他们之间长期争斗,力图争夺中原统一的霸业。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声势浩大,兵力强盛,他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图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而曹操则懂得战术上的谨慎,他深知袁绍军队兵力虽强,但军心涣散,将领之间不和,且缺乏统一指挥,因此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占领了袁绍的粮草库,削弱了敌军的后勤保障。
接着,他利用兵力集中的优势,攻击袁绍军队的弱点,并使用奇袭战术迅速击溃敌军主力。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更是派出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领兵从后方袭击袁绍的家眷和后方,使袁绍陷入两面夹击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最终,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袁绍虽然兵力众多,但由于内部矛盾和指挥不当,最终被曹操击败,战败后不久因病去世。
而曹操则借此战役的胜利,一举稳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成为北方最有实力的统治者。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标志着曹操的崛起和袁绍的失败,对于后来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大诸侯势力在官渡之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曹操的统一大业,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官渡之战的起因,源自于当时北方的政治格局。
当时,曹操和袁绍作为北方的两大诸侯势力,势力范围相互交错,势力对抗日益激烈。
曹操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发动对袁绍的进攻。
而袁绍则是希望借助自己的实力,打败曹操,统一北方。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利用地形和兵力的优势,成功地打败了袁绍的军队。
曹操的精准布阵和灵活机动,使得袁绍军队节节败退,最终溃败而逃。
而袁绍军队在战术上的失误和内部的矛盾也加剧了他们的失败。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获得了北方的统一地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而袁绍则在此次战役中失去了统一北方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覆灭。
官渡之战的故事,不仅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和勇气的传奇。
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军事才能,成功地击败了袁绍,实现了自己的统一大业。
而袁绍则在这场战役中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导致了失败和覆灭。
官渡之战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场战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战役,它不仅决定了北方的统一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场战役的故事,将会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经典。
官渡之战故事
官渡之战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在官渡之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两大势力,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已存在。
公元199年,曹操趁袁绍军队准备攻打南方时,发动了对袁绍的进攻。
曹操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地形和气候的优势,成功引诱袁绍军队进入官渡。
在官渡之地,曹操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设置伏兵、破坏水源、利用风向等,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袁绍军队在官渡之战中惨败,袁绍本人也在战后不久病逝,其势力迅速衰落。
官渡之战的结果,标志着曹操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为他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袁绍的失败也预示着他势力的没落,为后来三国时代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官渡之战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的策略和谋略至关重要。
曹操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智慧和灵活的战术,最终战胜了袁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而袁绍则在战争中暴露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不足,最终导致了失败和势力的衰落。
官渡之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包括地利、人和、天时的重要性。
曹操善于利用地形和气候条件,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袁绍则在战争中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失败。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北方势力的格局,也为后来三国时代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这场战役中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战争思想、军事智慧以及历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官渡之战故事
官渡之战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199年,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对抗。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三国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的主要参战方是曹操和袁绍。
曹操是当时的北方霸主,而袁绍则是北方的另一位强大势力。
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曹操和袁绍都是有着一定势力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官渡之战,正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矛盾的爆发点。
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和袁绍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升级。
袁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攻占曹操的根据地。
曹操则在官渡设下埋伏,等待时机。
最终,官渡之战在官渡河畔爆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事对抗。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了多种战术,包括假装撤退、火攻等,最终成功地打败了袁绍的大军。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去了大量兵力,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而曹操则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地位。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通过这场战役,进一步稳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袁绍在这场战役中的失败,则意味着他在北方的势力进一步削弱,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覆灭。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胜利者曹操,最终成为了统一中国的重要人物,而袁绍的失败,则成为了三国时期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结果,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官渡之战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渡之战成语典故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末年的208年。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也是三国时期的转折点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背景是,当时的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势力范围,分别是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孙权的吴。
曹操实力最强,掌握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占据了西南和东南的一部分地盘。
曹操野心勃勃,企图统一中国,而刘备和孙权则联合起来,试图抵抗曹操的进攻。
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准备攻打刘备的蜀国。
刘备派遣关羽率领一支军队前往抵御曹操的进攻,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官渡之战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双方兵力都达到了数十万之多,战斗异常激烈。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了多种策略和战术,包括设伏、疑兵、火攻等,对刘备军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而刘备军在关羽的指挥下,也采取了多种灵活的战术,力图抵挡曹操的攻势。
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战况十分激烈。
最终,经过数月的激战,曹操率领的魏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刘备军节节败退,最终被迫撤退到了荆州一带。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在中原地区的地位更加稳固,也为他日后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他日后的北伐打下了基础。
其次,官渡之战也标志着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的计划失败,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最后,官渡之战也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格局埋下了伏笔,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它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精彩的战术、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官渡之战的典故
三一文库()〔官渡之战的典故〕导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官渡之战的典故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梗概_小学生
《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梗概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听了谋士郭图的劝说,联合东吴孙策,进攻曹操。
袁绍调集了十余万人马,进攻许都。
曹操接报后,留下几名谋士守住许都,自己则亲自领兵两万,到官渡迎战。
此时,袁绍的谋士沮授献计。
曹操的粮草少,必然想速战速决,我军粮草充足,足以供应一月有余,可按兵不动,待敌军粮草不齐,一定不战而败。
可袁绍不听,反而说沮授怠慢军心,下令将沮授关进大牢。
次日,袁绍亲自出战。
袁绍利用几员大将,把曹操身边的将领引诱出来,进而利用埋伏的弓箭手,把曹操打得大败,曹军只得退守官渡。
袁绍又下令将官渡团团围住,并堆起土堆,令弓箭手向城内放箭,曹军的将士只好趴在城墙上。
曹操的谋士刘烨献计,用发石机对付弓箭手,曹操便下令赶制一些发石机。
几天后,曹操用发石机,把弓箭手杀得死伤大半。
袁军狼狈地逃下土堆。
袁绍一个月未能攻下官渡,只好后退三十余里,守住各个关口,企图把曹军困死在官渡,但计划未能成功,袁绍却病死了。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的典故官渡之战的典故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官渡之战故事
官渡之战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官渡之战的起因,是由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所引发的。
当时,皇帝汉献帝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政权,权力被宦官王莽和吕布等人所掌握。
而在北方,曹操则率领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曹操、袁绍和袁术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袁绍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最终爆发了官渡之战。
这场战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一场决战,也是三国时期北方政权的一次重要角逐。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曹操和袁绍两军在官渡河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曹操采取了以少胜多的战术,精心布置阵地,设下埋伏,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虽然勇猛,但最终也难敌曹军的精锐。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一举消灭了袁绍的势力,成为了北方的最强者。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也标志着袁绍势力的覆灭,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
最后,它也成为了后世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重要题材,被广泛传颂。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它的胜利者曹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而它的失败者袁绍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官渡之战的故事概括
官渡之战的故事概括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于公元190年。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关于魏、袁、刘三方势力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决。
官渡之战的概括包括了背景、主要人物、具体战役经过和战后影响,以下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背景官渡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84年,当时东汉末年正处于割据的混乱时期。
当时,朝廷由于内外交困而逐渐衰败,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和袁绍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
袁绍作为当时的北方最强势势力,掌控着九州之地,汇聚了许多有才干的将领和大量军队。
而刘备则尚未得到足够的支持,势力相对较弱。
二、主要人物官渡之战的主要人物包括刘备、曹操和袁绍。
刘备是后来成为蜀国刘备的刘备,他秉持着仁义道德的理念,是受人尊敬的领袖。
曹操是后来建立魏国的曹操,他是野心勃勃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善于运筹帷幄。
袁绍则是北方势力最强大的统治者,占据了幽州、冀州等重要地区。
三、战役经过官渡之战从公元190年开始,经历了数年的准备和策划。
曹操看到了袁绍内部的政治纷争和军队供应的问题,决定趁机发起进攻。
他在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招揽了一些袁绍麾下的将领和谋士。
而袁绍则在军事部署上犯下了一系列的错漏,导致他军队的士气不稳定和供应不足。
正式的战斗在官渡展开,曹军采取阵型紧凑的战术,经过了一系列的厮杀和争夺,最终击败了袁军。
袁绍本人也在军队战败后病逝,使袁绍势力走向了衰落。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获得了北方的重要战略地位,成为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
四、战后影响官渡之战的结果对整个三国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曹操通过这场战役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奠定了魏国建立之后的基础。
其次,官渡之战的胜利削弱了袁绍势力,北方势力陷入了分裂和内乱的局面。
最后,官渡之战的结果也使得刘备等其他势力认识到曹操的威胁,加强了他们的合作和抵抗。
总体而言,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标志着曹操崭露头角并为后来的统一北方铺平了道路。
这场战役也从侧面展现了那个时代军事和政治的复杂性,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看官渡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吧!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不断,终于酿成黄巾农民大起义。
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却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
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
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
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
所以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九月,曹操派军2万至官渡(今河南中牟境)、筑垒备战。
次年二月,衰绍率步兵10万、骑兵万人攻占黎阳(今河南浚县境),南渡黄河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境)。
曹操用声东击西之计,派军至黄河渡口延津,假装要渡河。
袁绍急忙派兵阻截,曹操乘机挥军东击,斩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围,随后组织官民回撤,并在延津南丢弃财物设伏歼敌,又杀袁绍大将文丑。
袁绍虽初战失利,仍想依*优势兵力逼曹军决战。
曹操为避敌锋芒,主动退守官渡。
八月,两军对峙于官渡。
袁军在营中堆土山、筑高楼,用强弩射曹营。
曹军造霹雳车发石摧毁高楼,袁军又挖地道攻曹营,曹军则挖壕相拒,战斗异常激烈。
曹操因部队乏粮想退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被谋士劝止。
十月,衰绍派大将淳于琼押运粮车万余辆,屯于袁军大营后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
监军沮授建议增派兵力守护,谋臣徐攸再次建议分兵袭许,均被袁绍拒绝。
徐攸愤而降曹,并献计偷袭乌巢。
曹操令曹洪军守官渡,自率5000精骑,打着袁军旗号,乘夜抄小路奔袭乌巢,围困淳于琼军,放火焚烧屯粮。
袁军惊乱。
天明,曹军集中兵力猛攻,先破守军,再败援兵,大胜还师。
官渡之战的小故事
官渡之战的小故事
咱来唠唠官渡之战这个超有趣的小故事。
话说东汉末年啊,天下乱得像一锅粥。
袁绍呢,这哥们儿势力可不小,兵多将广的,地盘也大,就想着把曹操给灭了,自己当老大。
曹操呢,虽然势力也不弱,但跟袁绍比起来,那还是有点差距。
袁绍带着他的大军就朝曹操扑过来了,曹操心里有点慌啊,不过他可没露怯。
这时候呢,双方就在官渡这个地方对峙上了。
袁绍那边有个谋士叫许攸,这人可厉害。
但是袁绍这人有点自大,不咋听许攸的话。
许攸一气之下,就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一听许攸来了,高兴得鞋都没穿好就跑出去迎接。
许攸就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说袁绍的粮草都放在乌巢呢。
曹操一听,眼睛都亮了。
这粮草可是大军的命根子啊。
于是曹操亲自带着兵,偷偷摸摸地就朝乌巢去了。
到了乌巢,曹操的兵就像一群饿狼似的,一顿猛冲猛打,把袁绍的粮草给烧了个精光。
袁绍的士兵一听粮草没了,那可就慌了神了。
人心惶惶的,这仗还咋打啊?
曹操趁着这个机会,对袁绍的大军发动了总攻。
袁绍的军队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成一团。
最后啊,曹操以少胜多,把袁绍打得屁滚尿流。
这官渡之战啊,可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战。
曹操呢,也通过这场战役,奠定了自己在北方的老大地位。
这就告诉咱啊,再强大的势力,要是内部不团结,再加上轻敌,那也得吃大亏啊。
官渡之战的故事300字
官渡之战的故事300字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8年,当时曹操和袁绍的势力在北方互相对抗。
曹操希望能够在官渡战胜袁绍,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曹操的水军和陆军分别从旁边的道路和黄河进攻。
袁绍的军队搭建了营地,并采取防守姿态,等待曹操军队的攻击。
曹操利用了袁绍军队的虚弱点,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击。
最终,曹操成功攻占袁绍的营地,并击败了袁绍的军队。
此战,曹操消灭了袁绍的作战能力,并削弱了其他北方军阀的影响力,使自己成为北方的掌权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渡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不仅让曹操赢得了宝贵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公元二百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为时不长但深刻影响了历史的战争。
曹操采用了以少胜多的策略,仅带领八万兵马与袁绍的十万大军相对抗。
曹操精心策划,派遣谋士荀攸游说袁绍军中的吕布,严颜,田丰等人,使其离开袁绍大军,最终达成了想要的目的。
随后,在操营中挂了数百面白旗,想方设法让袁绍探子得到这一消息,袁绍误认为操军已被大量增援,信心倍增。
曹操在战场上采用了奇兵计,将伏兵埋在路旁,袭击敌军的马蹄声,惊飞天空的白鸟拜倒在地,伏兵应声而起,袁绍大军被搅乱了阵脚,往往逃命。
官渡之战持续数日,战火燃尽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最终曹操胜出。
此战意义重大,标志着曹操从东郡的世家小豪,成为全国的霸主,从此开创了魏晋时代的朝代,并且将军事制度、禁军制度、分封制度等都摆脱了以往的管辖,变得更加严谨和完善。
这次官渡之战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有关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
有关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固定的构造和独立意义。
很大一部分成语是由古代沿袭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因此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语言成分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荀彧(xún yù)(163年⑵12年),字文若。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早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
又率宗族避难冀州,曾被袁绍待为上宾。
其后投奔曹操。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屡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扬,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推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的典故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刘备逃到了邺城(冀州的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袁绍才感到曹操是个强大的敌人,决心进攻许都。
原来劝他攻打许都的田丰,这时候却不赞成马上进攻。
他说:“现在许都已经不是空虚的了,怎么还能去袭击呢!曹操兵马虽然少,但是他善于用兵,变化无穷,可不能小看他。
战争小故事: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我国历爆发了⼀次⼤规模的农民起义——黄⼱起义。
黄⼱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东汉政权也在这次起义中⾛向⽡解。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东汉各州郡的⼤官僚壮⼤了⾃⼰的武装⼒量,成为割据⼀⽅的军阀。
为了扩张势⼒,军阀之间互相混战,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就是北⽅两个⼤的军阀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次的战争。
袁绍是汝南郡(今河南商⽔)⼈。
袁家是东汉后期的⼤贵族,从袁绍的⾼祖⽗袁安以下,⼀连四代有五个⼈做过三公,社会地位很⾼。
三公有权任⽤⾃⼰的属官,和推荐别⼈做官。
通过这种关系,袁家拉拢了⼀批官僚,政治势⼒很⼤。
在讨伐⼤军阀董卓的战争中,袁绍乘机取得⼈⼝众多、粮⾷丰⾜的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东南端,河南北端⼀带),尔后⼜打败了黄河以北另⼀个⼤军阀公孙瓒,军队增加到数⼗万,实⼒更加强⼤了。
曹操出⾝于宦官家庭,社会地位⽐不上“四世三公”家族出⾝的袁绍,但是,他在参与镇压黄⼱军的活动中,取得汝南、颖川两郡。
他亲⾃带兵到洛阳,从战乱中把汉献帝迎接到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控制在⾃⼰的⼿⾥。
从此,曹操在政治上便处于“挟天⼦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利⽤傀儡皇帝的名义向各地军阀发号施令。
曹操在许县建都以后,袁绍曾经借⼝许县卑湿,要曹操把皇帝迁移到鄄城(今⼭东濮县东),以便于⾃⼰就近控制,曹操⾃然不肯答应。
袁绍见采⽤政治⼿段达不到⽬的,凭仗⾃⼰的军事优势,决定出动⼤军南下,进攻曹操。
可是,在与军政头⽬商议此事时,袁绍的三军监军沮授却向他劝谏说:“我们为讨伐公孙瓒,⽤兵好⼏年,百姓已很疲乏穷困,仓库中也没有多少积蓄,不能再动兵打仗了。
的办法,是⼀⽅⾯⼤⼒发展农业⽣产,让百姓休养⽣息,另⼀⽅⾯派⼈去向汉献帝报告我们讨伐公孙瓒的胜利;如果曹操从中阻拦,那就向天下宣布,说曹操阻隔我们尊奉皇帝,使曹操孤⽴。
然后我们就出兵进驻黎阳,在河南⼀带扩军备战,待实⼒强了,再不断派兵骚扰曹操的地盘,使他不得安宁。
这样,我们以逸待劳,稳可打败曹操。
经典历史故事-官渡之战
经典历史故事-官渡之战导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以下是官渡之战历史故事,欢迎阅读!历史背景当时,今天河北一带在袁绍的控制之下。
他依仗自己兵精粮足,想一举歼灭曹操。
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大军南下官渡。
曹操用计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击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矗这是传统历史观念的表述。
不少权威的历史学着作中更是以类似于“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来加以描述。
当然这些描述可能是基于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现在,不少人认为曹操“以一比十”大败袁绍太夸大。
甚至有些人提出官渡之战时袁曹其实是实力相当的。
实际上,“以一比十”与“实力相当”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公正。
首先从兵力上来说,既然曹操起兵时已经有五千兵力,以后胜多败少,收编部队肯定不少。
计算起来应几十万,不会比袁绍少。
实际上,当时能有多少兵,关键在于能有多少粮食养活他们,不至于溃散。
曹操所据有的是饱经战乱反复践踏的地盘,他是不可能养大量军队的,至少比袁绍所能养的军队少很多。
何况,曹操所据许多地区其实不稳定,必须驻兵,还得在南方驻兵防孙策和刘表,能集中到官渡来的兵力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全部。
另外曹操在曾接受三十万黄巾投降,且择
其精锐组成青州军,似乎是曹军的主力。
实际上,青州军既不强,数量也不很大。
这可以由下面两件事得到佐证:
194年曹操和吕布作战,吕布先以骑兵冲击青州军,青州军逃跑,曹军大败,曹操“坠马,烧左手”,有惊有险。
可见青州军是曹军中薄弱部。
197年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军败退,青州军抢掠,于禁率手下数百人“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军跑到曹操那里去告状。
以此观之,能以数百人讨之(其中有杀伤之事),说青州军千人或稍多,也还可能,说他们万人或更多,是不可信的。
可见不能以史载曹操受二十万黄巾降,就认定曹操兵力就有极大增加。
同样也不能因曹操曾打过不少胜仗,就判断他的兵员就很多。
其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曹操有多少“养兵”的军粮也可以间接体现出他的兵力。
]96年秋曹操下令开始屯田。
有人以《三国志》中裴松之注中引《魏书》“是岁(196年)乃募民屯田许下(指许昌附近)。
得谷百:万斛。
”为根据,认为屯田使曹操当年就得到大量粮食,因而曹军不会因缺粮而不能扩张军队。
虽然引文中“得谷百万斛”可以解释为当年所得,但因屯田令是秋天才下的,这是绝不可能的。
而且,一般说来,在屯田的前一、二年,根本无法收租税。
在下屯田令后的第二年,曹操攻袁术,还因缺粮以小斗发军人口粮,为避免兵变杀主管人员,就可证明曹操手中粮其实不多。
在《三国志·卷十一》袁焕传中载:“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
不乐,多流亡。
”可见屯田并不是一帆风顺。
屯田的负责人先后为枣祗、任峻及国渊,国渊应是在比较晚的时间才主管此事的。
在《三国志·卷十一》他的传中说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才在“五年中仓廪丰实”。
可见,屯田能见成效绝非易事。
至于详细何时才得到大量粮食,史无明载,无法妄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屯田不可能立竿见影。
从下屯田令到官渡之战中间只有三个收获季节,不能设想曹军已经根本上解决了粮食问习题。
故认为曹军因屯田就能大量扩张,以致于在实力上和军力上都可能和袁绍比肩,是不适宜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官渡之战前,确是袁强曹弱。
这个从曹操大胜,但却未趁胜追击中即可看出。
袁绍死后,其子袁潭、袁尚互相兵戎相见,十分有利于曹操,但曹操仍无力一鼓作气战而胜之,直到四年以后的204年才攻占冀州,六年后才完全据有原袁绍的地盘。
可见袁绍原有的实力十分强大,官渡之战前袁强曹弱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