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魏征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一作:思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词句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景,大。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篇一①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
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
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
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
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
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赏析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
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谏太宗十思疏
《论语》:子曰:“道⑴之政⑵,齐⑶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⑸。” 【注释】 ⑴ 道:通导。引导、疏导。 ⑵ 政:政令、政法。 ⑶ 齐:规范、统制。 ⑷ 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 心。免:幸免。 ⑸ 格:纠正。含有归服、归化之意。
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 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 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 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奢俭
木 流 不深
固 浚 望 远
国
积
不固
求
长
不厚
望
治
臣知不可,而况明哲 伐 求 茂 人君当重 居大
塞
欲
长
亦
不念安危
奢俭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 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 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 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 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 朕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 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 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 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 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 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谓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本文是关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唐]魏征【作者小传】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题解】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10]。
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文: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根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 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 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 明智的人呢!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 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 以尽情享受逸游的乐趣,享有神 仙一样的长寿,或闲暇弹琴、垂 衣拱手,不必多言有为,百姓就 可得到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
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 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 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 治国策略呢?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 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 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 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 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 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 定。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 渐强的“贞观之治”。
概括并理解本文中的成语
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择善而从:择取好的来听从或跟随。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要考虑可能出
现的危险和困难。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
推翻统治者。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 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 的)重大使命,无不是深切地 忧患兴国而治道显著,但一旦功 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 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 的大概很少。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和原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和原文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
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⑪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⑫繁,能克终者盖寡⑬,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⑭。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⑮,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⑯。
虽董⑰之以严刑,振⑱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⑲,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⑳,可畏惟人㉑;载舟覆舟㉒,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㉓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㉔则思知止以安人㉕,念高危㉖则思谦冲而自牧㉗,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㉘,乐盘游㉙则思三驱㉚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㉛,虑壅蔽㉜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㉝则思正身以黜恶㉞,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㉟,简㊱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㊲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㊳之寿,鸣琴垂拱㊴,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㊵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⑥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高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被动句 ) 译文: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下面的意见。
1
2
3
4
5
6
7
6. 将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内容补充完整。 (1)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 (2)疏:原本是 疏导、开通 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
高考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原文呈现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 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 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⑥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 代词,你的。
1
2
3
4
5
6
7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名词作动词,统治。 (3)不念居安.思危. 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5)必固.其根本 使动用法,使……牢固。 (6)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动用法,使……端正。 (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动用法,使……安定。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意动用法,以……为乐。 (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动用法,以……为忧。
1
2
3
魏征最著名的谏书原文译文解读
魏征最著名的谏书原文译文解读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量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
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
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
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
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
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
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
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
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
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得。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谏太宗十思疏- 注释:①长:生长。
②浚:疏通水道。
③神器:指帝位。
④域中之大:天地间的重要位置。
①景:大。
②克:能。
③殷:深重。
④吴、越:春秋时期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⑤行路;过路的人。
⑥董:督责。
①诚:果真。
②作:造作,建造。
③人:民。
唐时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以“人”代“民”。
④谦冲:谦虚。
牧:养。
⑤下百川:居于百川之下。
川,江河。
⑥盘游:指游猎。
⑦三驱:三面驱赶禽兽,留一面让禽兽逃走,以示人君好生之德。
⑧宏:弘扬。
⑨简:选拔。
⑩百司;百官。
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臣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积道德仁义。
水源不深却希望河流长远,根本不牢却希望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而希望国家安定;臣虽下愚,也知那是办不到的,更何况明哲之士呢?国君担负着帝王的重任,居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如果不能够居安恩危,行俭戒奢,和那砍断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水源却希望长流久远,岂不是一样吗?自古以来的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创业时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能坚持到底的很少很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魏征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一作:思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词句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 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 同义:指望. 于:介词,对. 厚:丰厚. 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 况:何 况.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 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 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赏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 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 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 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 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 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 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总结:反复说明人君 要得到国安,必须厚 积德义。
原文: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 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注释: 盖:推测连词, 原来是. 殷忧:深重的灾难. 下:指臣 民.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傲:轻视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董:监督. 以:介词,用. 振:通”震”威吓. 这两句是状语后置. 苟:苟且. 而:转折连词. 免:免于罪罚.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翻译: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 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 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 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 能成为各不相关的 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 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 不是内心里悦服。
魏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一个成功的 男人背后一定 有一个好女人
一个成功男人的 背后有时有一个 绝种好男人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文言知识 背景和题解
艺术鉴赏
作者和作品
课堂练习
课文翻译 课后作业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 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 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 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 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 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 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 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 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 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 《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释:当:通“掌”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语出《老子》:“天下 神器,不可为也”.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势. 域中:天地间. 大: 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语出《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焉”.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念:考 虑. 戒:戒除. 以:第一个是动词,用.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塞sāi翻译: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 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 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赏析: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 喻, 从反面提出 自己的观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简)
赏析: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 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注释:惟:只有. 覆:颠覆. 宜:应该. 深:深切. 慎:警惕. 语出: 《荀子· 王制篇》:”君者舟业,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 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 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 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 见的奏疏。
魏征(繁写体为“徵”),
(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 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 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 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 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 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 《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 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 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 佳话。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注释: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 (cháng):高大. 固: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浚(jùn)疏通. 德义:恩德,恩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 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 它的德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 思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