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
一货币与通货膨胀概述
货币
吃饭需要购买食材,出门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就要交钱,工作是为了挣钱;卖方说能不能出价再高点啊! 利润实在是薄。
买方说能不能再便宜点啊!挣钱确实不容易;凡此种种,都在有力地证明着我们的生活已经片刻离不开钱了。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同货币打交道,同时也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与货币相关的食物现象和问题。
无数人为它倾注大量心血,无数人为它困惑不解。
让我们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了解最真实的它。
(1)货币的产生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生产力早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通过劳动得到的收获仅仅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地,有了些许剩余,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本身的消费需求外,还有多余的拿去交换。
这种交换只是个别的,带有偶然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个能体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为简单地价值形式。
后来,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简单的价值形式不能适应较多的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偶然的表现在某一商品上,而是经常性的表现在某一系列商品上。
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也是有缺点的,例如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一种商品的表现价值也不统一,有时位于等价物地位不同的商品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价值形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很自然地,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某一种商品上得到体现,一般价值形式就出现了任何一个商品只要与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成功进行交换,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
它实际上起着货币的作用,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不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扩大,从众多的一般等价物中分离出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商品。
它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本质的规定。
显然,它有三层含义:①从起源上看,它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同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也是它能够同其他商品想交换的基础。
②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③货币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内,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马克思说: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一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
(3)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时候就是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执行这一职能的时候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只需观念上的货币或者语言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当然不同价值大小的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同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二者既有联系有有区别,货币的价值尺度依靠价格标准来发挥作用,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
但是二者的概念不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衡量商品的内在价值,而货币的价格标准是代表一定量的金属量,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是客观的,而货币的价格标准是人为规定的。
货币的价值尺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价格标准则不会。
②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就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不同于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它发挥媒介作用只存在于交换的一瞬间,人们关心的是它的购买力(是否能买到等值的商品),不关心货币本身是否足值甚至有无价值,因此,就产生了不足值得铸币及以后来的仅是货币符号的纸币。
货币在充当一次交换的媒介之后又去充当另一次交换媒介,经常留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运动。
这样以来整个经济社会中,货币需求量并不等于总商品的量,它取决于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且退出流通领域,被贮藏起来就是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执行该职能当然不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不足值得货币或者仅仅是一种货币符号,它必须是一种足值的金属货币或者是贵金属。
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
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多余的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
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时,贮藏货币会重新加入流通领域。
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的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与流通中的商品量相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
但是目前的信用货币不具备贮藏价值,因而不能调节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④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做单方面的转移,这就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与作为流通手段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同的是作为支付手段价值允许单方面转移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必同时进行。
支付手段源于商业信用的产生。
在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循环和周转中会出现资金周转剩余或者不足的情况,因而商品赊销、延期付款等信用方式就出现了。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支付手段不仅仅用于商品生产之间清偿债务,还从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工资、佣金、房租等。
商业信用盛行时,债权债务关系的普遍存在会增加整个经济的不稳定性。
⑤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就是在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当货币执行该职能时必须是以重量直接计算的贵金属。
因为铸币和纸币都是国家依靠法律强制手段发行流通的,只能在本国国内使用,不能真实的反映货币的内在价值。
货币的该职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第二,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国外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诸如战争赔款国际资本输出等。
虽然货币的五种职能各具特点,相互区别,但是它们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每一种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反映。
其中前两个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历史和逻辑上来讲,货币的各个职能都是按照顺序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过程。
(4)货币的形态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这就是货币形态的演变过程。
实物货币就是指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曾经充当过交易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比如贝壳米布等。
他们体大价值小质量不一不便分割不便携带易磨损
易变质。
由于这些不足,它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被取代。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他们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分割易携带耐久稳定,具备上述天然优点,他们被马克思称为天然的货币。
纸币是以纸张为币材印制而成,具有一定形状和面额,它依靠国家强制力量而发行流通。
与金属货币相比较,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具备货币价值等同于金属货币的效力,并且便于携带,避免磨损,节省了金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存款货币又称为银行货币,是指活期存款,在发达国家活期存款户可以随时开出支票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
所谓电子货币,一般是对“通过电子信息的交换完成结算的系统”的总称,还可以被称为电子通货数字现金等。
(5)货币的层次划分
不同的国家和经济学家在货币层次划分的主张上有所分歧,各有见地。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划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M0=银行体系外的现炒和铸币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他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这里指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货币)=流通中的现金+银行的活期存款
M2(货币+准货币)=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各国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
即只有M1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是标准的货币。
而M1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只能称为准货币,他们不能直接充当交易中介,但这些广义的货币是潜在的购买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对现金货币的流通以及整个经济都有影响,因此必要单独考虑。
通货膨胀
在认识了货币之后,我们还要了解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的原意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的导致物价上涨:但由于其他原因(如农业歉收、能源
短缺等)引起的物价上涨则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
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为有效需求的增加程度超过了生产增加的程度,而物品与劳务并未成比例的增加所发生的现象,以即货币数量超过现有物品与劳务按市场价格计量的数量。
弗里德曼认为,物价普遍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并断言各时各地所发生的通货膨胀总是货币现象。
这一观点广为人们所接受。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涨的时期,这是从时期的概念来理解的。
罗宾逊认为,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
尽管大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看法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描述,即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具体有以下三层含义:①通货膨胀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而非个别物价或部分物价的上涨。
②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到,短暂的偶然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③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的持续明显上涨,而不是轻微小幅度上涨。
(1)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
①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它是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主要食品、衣物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居住、交通、医疗、娱乐等服务费用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
优点:灵敏数据易搜集。
缺陷是没有考虑商品质量的改进、新产品对消费者福利的增进和商品间的相互替代性,因而可能会夸大物价上涨的幅度。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它是根据大宗商品包括最终商品、中间产品和进口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水平变动情况。
优点是反映灵敏,可以衡量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成本的变化。
缺点是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相关性,批发价格波动小于零售商品波动。
③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CNP)它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CNP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CNP的比率。
该指数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能够较全面的衡量一国总体的物价水平的变化程度。
缺点是耗时长、费力大、时效性差。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按物价上涨速度的快慢可以依次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步行式通货膨胀、跑步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
按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
膨胀,二者的区别在于在价格水平上涨时政府是否管制,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是否有所下降。
(3)通货膨胀的成因
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分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
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
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3)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
③结构型通货膨胀说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中存在先进部门和报收部门两大部门,由于需求转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或者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导致一部门的工资、物价发生变动时会影响其他部门,由于工资与物价存在刚性,结果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提高。
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④通货膨胀预期说
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与其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的提高,直到达到预期价格水平以上。
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预期的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有上述几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影响机制也各不相同,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说的清楚到底是哪一种造成了通货膨胀,事实上,它们可能共同起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强制储蓄效应正常情况下,三个部门各有各的储蓄规律:均由其正常收入中形成。
家庭部门储蓄由收入剔除消费支出构成,企业储蓄由用于扩张性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政府储蓄的来源,如果政府用增加税收的办法来筹资搞生产建设,相当于是从其他两个部门挤出(即政府的储蓄的增加是从家庭和企业的收入之中强制挤出的),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并不增加。
但若政府以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增发货币,这种筹措建设资金的办法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
结果将是物价上涨。
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则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政府储蓄的增加,增加的部分即为强制储蓄效应部分收入再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与实际货币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
由于各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多少并不一致,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比如对于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以及依靠福利和其他转移支付维持生活的固定收入阶层,也有些人的实际收入反而会提高,比如对于可以获得企业剩余的企业主等浮动收入阶层。
这样以来,通货膨胀实际上在社会成员之间强制进行了一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在这一效应的研究框架内,一个家庭的资产被认为由两部分构成: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许多家庭同时还有负债。
因此,一个家庭的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
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的货币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如其中的股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极不确定。
问题是货币债券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其共同特征是有确定的货币金额。
物价上涨,实际的货币额减少,物价下跌么,实际的货币额增多。
在这一领域中,防止通货膨胀损失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
一般来说,小额存款者和小额债券持有者最易受到通货膨胀的打击,而较大的债权的拥有者,不仅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且由于它们也往往拥有较大的债务,可以享有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好处。
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
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
理论上,货币供给量如果超过经济中所需要的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也被很多国家的现实情况证实过,在这里就不举例了。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表一2010-2011年我国M2、和CPI年增长率
年份M2增长率(%)CPI增长率(%)
2010 19.73 3.3
2011 13.61 5.4
2012 14.39 2.6
2013 13.58 2.6
2014 11.01 2.0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与CPI增长也没什么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一事实有悖于理论推测。
其中原因很多,一是货币化假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在商品和服务买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货币供给不仅要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还要满足市场化扩张所带来的新货币化经济的需要,因而货币供给量要高于理论上的一般水平。
二是财政假说,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以平衡国际赤字的做法将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使得居民财富缩水,财富效应迫使居民降低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使得物价水平下降,而这也使得货币数量论不再成立。
三是虚拟经济说,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货币资金不断从实体经济流向诸如证券市场、地下金融和地下经济等虚拟领域,稀释了货币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变化,这也使得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在中短期内没有直接转化为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