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人的社会化 2、自我 3、社会认知 4、社会态度(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三)群体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所以,1908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P23)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P26)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考研心理学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在考研中,对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几个复习重点。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对他人的情绪、意图和行为的理解等。

在考研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主要研究人们是如何获取、存储和使用社会信息的,其中包括注意、记忆、推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1.2 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认知的发展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变化。

在考研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了解其影响因素。

1.3 社会认知的错误和偏见社会认知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和偏见,例如刻板印象、自我确认偏见和归因错误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错误和偏见的产生原因,并思考如何减少其影响。

二、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在考研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群体心理的基本概念群体心理研究的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了解群体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考研中的重要内容。

2.2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群体中的成员特征、群体结构和群体环境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机制。

2.3 群体决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群体决策是指群体中成员在共同面临问题时做出的决策。

了解群体决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理健康与适应心理健康与适应是考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复习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研究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适应能力。

在考研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心理健康的维度和评估方法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了解心理健康的维度和评估方法对于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3.2 心理适应的理论和模型心理适应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应对社会压力和生活变化等适应性问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林梅(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11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

P11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

P27-32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P39-41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

P50-52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第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实验法的功与过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二)抽样调查(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6*5’=30’)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
3.加权平均法则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积极性偏差 3晕轮效应 4证实偏差(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5后视偏差
3、看看细分群体心理 从众、依从、服从,群体中的相 互作用,合作与竞争,社会认同
重点三、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
发展

孕育时期(哲学思辨期)(社会哲学阶段)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形成时期(经验描绘期)(社会经验阶段)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社会分析阶段)
(20世纪初 ~ )
面就行
1、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概念的首要成分, 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又包括自我感觉、 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区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知,自我评 价是在这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2、自我体验 自我概念在情感方面的表现。也就是主观的 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比如,自尊心、自信心就是自我体验的 具体内容。
事件图式(脚本)
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 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二、 印象及印象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 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 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社会心理学:对于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则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档案法、调查法、观察法、现场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标准实验室实验法。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生物理论:生物理论认为,人的许多生物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特质在决定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物理论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1本能:本能是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的行为模式,它严格地适用于种族经验的生存条件。

本能论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大多由本能所决定,如结群的行为就是源于亲和、依恋的本能。

2遗传差异:生物理论强调遗传差异对行为差异的影响。

比如在研究侵犯行为的时候,有些心理学家就认为有些人因为遗传原因而更具攻击性。

他们发现,与具有正常染色体的人相比,XYY染色体的人容易犯罪。

3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学习的机制包括:联结、强化和模仿。

4认知理论: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

5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没有强调行为的某一种单一决定因素,如态度、人格或动机等;而是从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去解释行为的原因;6诱因理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

社会心理学有三种诱因理论:理性决策论、交换理论、需求满足论。

7理性决策论:这种理论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会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选出最佳行为,也就是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8交换理论: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对各种结果的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

9需求满足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一个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第二章1、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1. 政治社会化:个体掌握和学会所属国家和文化群体的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识记)2.社会学的定义(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社会行为(领会)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3.宏观的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结合实际原则要点:伦理原则(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领会)2.调查法(应用)(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目标设计的原则(识记)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岐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符号互动论4.社会认知论及场论5.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社会行为(识记)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符号互动论(识记)、社会认知论及场论:(识记)精神分析论: (识记)紧张与冲突(领会):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识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知识点:社会化概念(识记)、再社会化(识记)、社会化的内容(识记)、社会化的条件(识记)知识点:社会化的载体(识记)知识点:政治社会化知识点:道德社会化(领会)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知识点: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知识点:语言社会化(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分类知识点:角色扮演过程(识记)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知识点:角色失调(领会)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知识点:自我1.自我的概念;2.自我的结构;3.自我概念的功能;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5.自我概念的测量;自我的概念(识记)、镜我(领会)自我的结构(识记)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知识点:身份、身份的特点(识记)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知识点:自尊、自尊的概念(识记)、影响自尊的因素(识记)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知识点:基本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知觉的原因知识点: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要点:图式(识记)、图式的作用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知识点: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知识点:印象形成的效应要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光环效应(识记)、刻版印象与定型(识记)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 平均模式3. 加权平均模式知识点:印象整饰(领会)第三单元归因知识点:归因(领会)、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控制点理论(识记,领会)归因原则(识记)、不变性原则(识记)、折扣原则(识记)、协变原则(识记)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动机的概念(识记)(领会)、动机过程(识记)、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识记)第二单元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知识点:亲合动机(领会)、亲合起源于依恋(识记)、影响亲合的因素(识记)、成就动机(领会)抱负水平(领会)、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识记)侵犯的构成(领会)、侵犯的原因(识记)要点:挫折——侵犯学说(识记)知识点:利他、利他(领会)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知识点:态度的概念(领会)、态度的成分(识记,领会)、态度的功能、态度的维度态度的形成(识记)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识记)第二单元态度转变知识点:态度转变模型(识记)、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论(三)社会交换论(识记)第三单元态度测量第六节人际关系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知识点: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知识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社会心理学复习

社会心理学复习

社会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2、首因效应: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后来认知主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

3、近因效应:倾向于注意认识对象的当前表现而忘了他最初的印象。

一般来说,亲近的人近因效应更明显。

4、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倾向于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5、归因理论: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6、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使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促进。

7、社会懈怠: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或社会惰化。

8、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

10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也称内聚力。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1、社会交换理论①含义: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

②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A古典经济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接受了关于人性自私的基本假设并视其为公理. B 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强化即提供某种报酬,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根本规律。

③.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交往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不仅涉及到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

人们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关系中回报的与成本的评价和鉴定。

阿福夫妇确定了六种基本回报:爱、金钱、地位、信息、物品和服务,分为特定性的维度和具体程度的维度。

*霍曼斯六组解释社会交换理论的命题:A成功命题:对于人们采取的所有行动来说,某人特定的行动越是经常得到报酬,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复习

社会心理学复习

一、他人在场1.社会促进: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促进简单熟练工作,干扰非熟练的复杂工作;评价理论)2.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3.分散冲突理论:他人存在是一种干扰,当一个人正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产生两种碁本趋势之间的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这种冲突能增强唤醒水平,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

唤醒是增加还是降低绩效取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为优势反应。

如果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任务,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进度;如果从事熟练或简单的任务,人们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全部的注意,为了补偿干扰,人们会更加专心、更加努力,实际效果会更好。

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或威胁。

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激励模式,在生理上,这种模式类似于做有氧运动时肌体产生的反应;相反,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肌体上会发生类似于应对危险时肌体上会发生类似于应对危险时的反应。

不同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最终会影响个体的成绩二、从众1.概念: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实验:谢里夫——诱动错觉实验(在黑暗的环境中,(在黑暗的环境中,当人们观察一个当人们观察一个固定不变的光点时,由于视错觉的作用,这个光点看起来好像前后左右移动,即产生自主运动现象。

实验者让大学生被试坐在暗室里,在其面前呈现一个固定的光点,然后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产生与发展三时期:①思辨期,早期积累;②经验描绘期,孕育、成型;③试验期,成熟独立发展第二节研究什么?1、研究对象: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2、社会行为VS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社会事务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3、社会情境←→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元图)4、个体心理VS群体心理个体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印象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头脑中,反应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或占优势的心理倾向社会交互作用VS交往:社会交互作用,指人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接触,以及由此形成或潜存在其中的人际关系第三节怎样研究?方法原则:①客观原则;②宏观微观结合原则;③交往原则;④人道原则S SˊO(三元图)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What、基本目标、社会化与个性化)6、社会化:人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原因:学习潜力、独有语言;本质:社会经验的传递;特点:连续不断、终身7、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角色引导机制角色: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问:中国...差别...统一...?答:其一,从角色理论来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的核心。

相应的学校社会的接纳与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

(社会认可从来都是人们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对于社会接纳与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与恐惧,直接成了人么隶属于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心理原因。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简答论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人的社会动机③社会认识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系;讨论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吸引;有什么样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①人际关系→认知;功能;改善②人际沟通→类型;功能;程序;效果③人与人之间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群体心理;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②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③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④大众群体心理;民族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科学..①环境社会心理学②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③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交换论3.认知理论答:1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认为部门与整体之间存在心理关系;人们可以对部门进行整合;即可以通过心理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与个体两个方面..人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心理动力场来发挥作用的..2认知相符理论①认知相符平衡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变化②认知失调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定认知和信息;当人脑中出现两种相反认知或信息时则会不愉快;而激发人去解决这种不协调..③认知一致性理论:探讨与预测人接受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理论④认知——情感理论: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符合;它们是相互影响的..4.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伦茨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建立一定人际关系的需要..2三维理论:a.人与人之间“包容”的需要;即希望从交往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b.人与人之间“控制”的需要;即在“权利”的基础上希望对他人作出某种良好的调节作用c.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需要;即在“友爱”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系某种良好关系..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人道原则:①被试者必须是自愿参加的②不能让被试者去做风险大的事③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6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的三大直接来源答: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本能7.社会化的特征答: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具有独特的个性3具有普遍的共性4具有能动性5贯穿人生全程8.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答:内容:▲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8.社会化的途径答:1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①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a.教授基本生活技能b.教导行为规范c.培养社会角色d.树立面向未来的社会目标②社会教化的类别:a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劳教所B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家庭;习俗2个体内化: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①替代性强化模仿学习②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联系③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④主观认同: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⑤自我强化:指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获得精神满足9.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1社会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点;都会使文化带上时代特点;民族特点;阶级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此;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家庭;①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②家庭影响的研究:a.父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鲍姆林德将父母态度分为三种: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控制点: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b.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子爱吵架;人缘不好;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民主家庭中的孩子天真活泼;有上进心;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厉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孩子不体谅别人;麻木不仁;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没有显着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承担的责任;没有显着差异▲兄弟姐妹间的亲密程度高的家庭孩子很少有嫉妒心;不爱吵架;行为不放纵;合作性强;诚实;情绪稳定;讲道理..③父母的文化素养;相关④父母的教养方式;显着相关⑤父母的冲突;显着相关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教师▲同学▲校规校纪▲责任义务4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广播▲图书;杂志;报纸等10.自我意识的成分答:1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3自我控制:对行为;思想的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11.自我意志的发生与发展答:1人——我知觉分化:①3个月分化性微笑②7——8个月关心镜中形象③10个月主动看镜中自己并与之玩耍④2岁确定镜中的形象是自己2有关自我词的掌握:①6——8个月对直接身体有了连续感觉②1岁半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知道是谁③2岁左右会使用自己的名字知道是在叫自己④3岁时会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自我意识的建立1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答:1产生社会知觉: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属性的一种整体性知觉2社会印象形成: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知在头脑中保留下来3进行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知一对他人的知觉1内容:a.对他人情感;情绪的判断b.对他人人格的判断方法:时间考验;利益考验;危难考验;世态炎凉考验 2过程如何对他人产生社会知觉a.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中国:两性关系西方:诚信b.注重显着性信息中国人:以貌取人负向效果: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 4运用图式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13.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答:1个体对自己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自己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2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如果个体没有受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行为;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体..14.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答1累加法则:指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2平均法则: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算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高的权重..15.认知启发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3锚定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16.印象管理的方法答: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以后;常常也会接受别人第二个较大而且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2门面效应:一个有很好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则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2.讨好卡耐基6条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方法:1真诚关注2记住对方的名字3做一个好的倾听者4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东西5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6微笑琼斯:1恭维抬举2意见;判断上行为上尊重别人3自我表现4给予好处3.恰当的自我表露17.社会认知偏差+巴纳姆效应答:1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作用..★个体相信第一印象的原因:a.人们之间的陌生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相互吸引b.新异的刺激给人的印象c.第一印象是人们首次交往的产物;受外界和他人影响较小d.人们认为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就不会再注意以后信息2近因效应: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3信念因素: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难以改变;人们还会寻找更多信息和理由来支持这种印象4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5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的人形成一种比较笼统;固定而概括的想法;是类别化的产物6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对他人作出积极性评价;有一种特殊的宽大倾向7证实偏差:a.认知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即存在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他们使人过分相信即时判断的准确性 b.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图式使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新行为..即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他行为的期望8后视效应事后诸葛亮效应:人们自傲回忆自己曾作出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这种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9投射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和行为的普遍性;认为自己的信念判断很普遍10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1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性;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特性18.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说答:1“对应推论”即由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2三个基本要素①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非共同性理解为独特性..不同的行为产生的效应不同;非共同效应越少;相应推断可靠性上升..②社会赞许性:行为的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③选择自由性: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相应推断就容易..19.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答1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必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2三条原则:①区别性:针对刺激物;行动者对同类其他刺激也会作出这样反应吗②一贯性:针对情境;行动者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出的反应相同吗③一致性:针对人;其他人也会和行动者一样对同一刺激作出同样反应吗19.常见的归因偏差答:1基本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原因a.我们社会规范的要求b.在社会环境中;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突出2行为者与观察者效应:a.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外在归因自我防御归因b.观察者作出内在归因3自我防御性偏差:归因容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带上偏见..一方面;成功了就做内在归因;失败了就做外在归因..另一方面;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有可能采取自我贬低来逃避责任..4拟人化错误:社会中某些自然现象本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作拟人化归因20.社会态度的特征答:社会性;对象性;价值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内在性21.劝说情境模式答个人与外界的看法存在差异→引起内心冲突;不平衡压力→为了减少差异;压力→接受外来影响;改变态度或者否定;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内部情境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传达者1专长性态度学习2可靠性3喜爱性信奉信息学习预先注射感情转移沟通人格相持机制信息贬损1差异性反驳信息曲解2恐惧唤起掩盖措施情境1强化作用2预先警告3分心2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答1本能论●洛伦兹认为动物侵犯行为有两种;掠食行为目的是果腹;争斗行为●洛伦兹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洛伦兹还用本能论解释人类侵犯行为;从而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2社会学习论●贝克威兹认为人类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学习在人的攻击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就人类而言;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这种学习出现的第一种作用机制是强化●模仿在儿童行为的形成中式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3挫折——侵犯论●米勒: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其他后果●博克威茨:小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愤怒引发了侵犯..●武器效应:武器增加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答:1宣泄2报复与惩罚3提供非攻击性榜样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5感情净化6避免去个性化7社交技能训练8习得性抑制9置换和寻找替罪羊10创造良好环境11培养成熟的个性2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答:一利他者个人因素1性别: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性别角色的助人行为;以及当助人时情境较为尴尬时;女性前去协助的倾向性较低..但在善解人意;将自己置于他人情绪空间之中关怀他人方面;女性更强..2年龄:6——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有所增加;年龄越大利他行为不一定越多3人格特征:具有较高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高;高自我效能感;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更关心人;也易表现利他行为4助人者的心境:好心情总带来好行为二受助者因素1性别:女性被助多余男性2相似性:人们更愿意帮助和他们相似的人;容易和相似的人产生共情3外部特征:有魅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正派;质朴;漂亮;帅气 4责任推断:老人;孩子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a.阳光灿烂和气温舒适的情况b.在帮助陌生人行为方面;城市越小;提供帮助的人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利他行为越多2时间压力:没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多;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少3社会环境:东方——赞扬利他;西方——个人主义四社会文化因素1群体规范2价值取向3社会风气五亲社会行为的教育1规范2责任明确3移情能力的培养4助人技能的培养5价值取向的教育24.社会交换论答:1G.霍曼斯强调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2提出参加者的报偿与代价问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3分配上的公平原则;也称公平理论..交换理论一项富有成效的结果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25.人际吸引的原则答:接近性1在陌生人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曝光效应: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的现象2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越容易成为知己3邻近性因素并不是持之以恒地发生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人际反应更消极相似性1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2在相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其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越大3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4名片效应:指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互补性:当双方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熟悉性: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能偶减少戒心;满足安全需要能力: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选择外貌:第一印象很重要外貌辐射效应:人们对外貌好的人会作出更积极参与的评价个人的性格特质: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热情”被证明是影响形成的核心品质25爱情三角理论答:1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代表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策2亲密是爱情的基本要素;亲密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到亲近;彼此相互关联激情是爱情关系中强烈的情绪体验;包含浪漫;身体的吸引和性驱力承诺是爱情关系中对保持彼此关系的一个决定;是对对方作出爱的承诺3 亲密喜欢:不是爱情;友谊一样;双方只有喜欢的情感;不存在激情和责任亲密+激情亲密+承诺同伴的爱浪漫的爱情:只在乎曾经拥有情:有亲密和责任;但没激情;不在乎天长地久传统中国的婚姻模式激情激情+承诺承诺空洞的爱情迷恋:一见钟情的爱情形式; 愚昧的爱情:有激情和责任没有爱与情;只迷恋于美貌和性;迷恋者可以做却没有亲密感的培养有承诺出令人发昏的事;包括海誓山盟甜言蜜语26.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促进①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其活动效率提高;这种现象叫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②他人在场→唤起→促进优势反应a.促进简单行为 b.消除复杂行为③结伴效应:由于结伴活动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小朋友在家不好好吃饭;到幼儿园后争先恐后地抢饭吃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演唱会;上课2)社会抑制1.他人在场并不总会提高个人的绩效;也会出现相反效果;叫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2.如何解释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同时存在的现象A.优势反应强化说a优势反应:对于那些简单的事或个体已经熟练到不假思索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响;称为优势反应..b.过程: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1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2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eg.台球玩得好的人在有观众情况下;表现更好;而技术差的相反..c. 原因: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精神不集中;尤其是完成复杂的活动;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个体过大的压力;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被评价的焦虑降低;责任意识下降3社会惰化:当个体参加群体活动;其绩效不能单独被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一些..这种效应称为社会惰性化或社会携带..eg.“搭集体便车”现象27竞争心理优势答1道奇的实验实验:要求被试两人一组;分别充当甲乙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51908年,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出版指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6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个人成长”的心理和行为,山谷终于微观的一个层面。

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概念、必胜发展和人生规划、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社会学习、社会认同、异常与偏差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概念、成分、分类、发展阶段、人际吸引和友谊、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侵权与助人、爱情和婚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三人以及三人以上人群的群体行为。

主要涉及社会群体心理成分、群体心理氛围、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冲突与战争、民族与阶级心理、社区心理、职业群体心理、舆论与谣言、群众运动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四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最宏观,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变革(革命)心理、现代化心理、国际化与全球化、社会生活质量、人口与流动、环境社会心理、贫困社会心理、腐败心理、科技发展的社会心理、其他社会心理问题等。

3、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标志、理论发展、荣格)P7此处答案不确定,各位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发挥。

4、社会交换理论P12霍曼斯在其著作《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阐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如果个体的某种特定行为经常得到奖励,那么个体就会越多地表现出该行为。

(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某一特定刺激或某组特定刺激的出现,往往能够伴随着对个体行为的奖励,那么当前的刺激与以往的特定刺激越相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个体来说越有价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该行为。

(4)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个体近期总是会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该个体而言越来越没有价值。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第1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要点:社会行为(领会)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要点:伦理原则1.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2.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3.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4.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5.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6.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

(√)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

(×)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

(×)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

(√)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

(×)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

(×)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阿德勒认为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是种健康的生活风格√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格式塔学派√与他人相处的方法自己摸索就可以知道×人生来就具有情感性和社会性√从降生以后由一个生物性的人加入到社会中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社会化是要儿童时期完成的过程×本我更多的是种角色上的一种要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得到释放幸福感就会增加。

√弗洛伊德更注重的是人的意识到的自我的发展×服从权威是学校的一种隐性教育√社会化从学校开始×青春期只在现代社会存在,传统社会并没有青春期这一说。

√理想角色是社会观念的东西,而领悟角色是个人观念的东西√实践角色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有组织的反应活动√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米德认为客我制约主我√朋友角色是一种规定性角色×一个人的自尊会决定其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是生来就有的×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各种各样的潜能,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但是不会利用这样一个潜能来自我实现。

×图式是描述人的认知结果的心理概念×完形性属于格式塔心理学里面一个概念√投射效应就是用别人的品质,别人的价值观,别人的愿望推论到自己身上去×我们对于某一类人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就是心理定型。

√归因的规则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在认知对象时我们对一个人有多方面的了解,然后做一个平均得到一个量,叫做平均模式√一个人对于自己做出做出成功的行为比较容易做内在归因√态度虽然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从众行为说明人的社会意识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态度是人的一种外在的心理状态×社会态度改变的的第二个阶段是内化×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高,相应的他就会具有劝说的权威者身份。

×社会关系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在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的性质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社会关系的主体是人。

√人情关系属于弱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一个对称性的辉映,否则这样一个人际关系就不可能维持长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了人际吸引的互补性。

×人际沟通是靠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

×Y 型沟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非常平等×一个人去公司应聘尽力给人外向的印象,而去学校应聘又尽量给人沉静的印象,这是一种印象整饰√人在沟通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有模化性的差异√比较温柔的人有时会拍一些非常暴力的照片这是由于情境因素中的去个性化。

√有人在网络上和现实中表现的截然不同,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实现了他内心的去个性化√从众、服从和顺从中,非理性色彩最浓的是服从×在熟悉的群体中更容易产生社会懈怠×如果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会减少,就会出现社会懈怠。

√同地区的人由于长时期在某地生活会变得更像那个地区的人,这就是群体的极化√在专制制度中,有时成员会提出与决策者不同的意见×先个人头脑风暴,再进行群体头脑风暴是最有利的办法×因素的分析等于因果的分析×荀子认为犯罪是天生的。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有了挫折感就一定会去犯罪。

×自我它是个执行者,它是一仆二主。

它同时要尽量满足本我的冲动,又要满足超我的这种限制。

√认知行为技术是一种回忆的促进策略√一个人的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成分√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是群体中的个人行为。

(√)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也就越高。

(√)传播者的影响力取决于他的专业程度、可靠性和受欢迎程度。

(√)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观点蕴含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

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团体内聚力指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及其满意程度。

(√)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是:服从、认同和内化。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从低到高层级发展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能和同龄人相符,就说明他心理发展可能出现了问题。

(√)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2.归因: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

推论过程。

3.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4.角色冲突:(1)当一个人拥有好几个位置时,而这些位置又彼此不一致(重叠角色)时,或者当一个人只拥有一个位置,而角色期望又互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2)一个人不能同时满足由两个角色产生的期望,这便是由重叠角色引起冲突的一例。

这种冲突叫角色间冲突。

(3)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上由于不同期望而引起的冲突,称角色内冲突。

5.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6. 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

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7. 晕轮效应:个体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8群体目标:(1)群体目标指的是群体成员共同努力(2)追求所要完成或希望达到的结果。

构建: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印象管理:指个人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表现自己,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个特定看法,即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形成的符合自己期望的印象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共情:咨询员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来访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社会化的类型1、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它主要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2、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例如,学校里进行的教育。

3、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等。

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补充、改组、并融为一体。

如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如在移民家庭里。

5、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如生活在新兵训练所、军舰、监狱、精神病院和传统的寄宿学校等机构里的1.社会化的类型:政治,民族,法律,道德,性别角色,职业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社会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

、2 .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

3 .群体的凝聚力。

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二) 个体因素1.个性特征。

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二.自然因素(一)文化差异1 文化背景.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员从众的程度存在差异。

2.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多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自信心,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从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