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 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 察温度计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好 记录。 【实验现象】水在蒸发时,温度不断下降。 【实验结果】水蒸发时吸收周围的热量。
4、证明金属有导电性 1.实验器材:电池两节,电池座,带小灯 泡的灯座,导线,铜丝,铁丝,铝丝,木 棍等。 2.实验步骤:将导线,小灯泡与电池相互 连接,然后将铜丝,铁丝,铝丝和木棍分 别接入电路中。 3.实验现象:铜丝、铁丝、铝丝接入电路, 小灯泡亮。
实验结论:金属有导电性。
5、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大 于杯口)、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 实验过程: • 1、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 • 2、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热水,一
个盖上冷玻璃片,一个盖上热玻璃片。
• 3、观察现象。
•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出现小水滴, 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滴。
自然界,这些小水滴飘在低空,形成雾。
模拟雨的形成
•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 网、酒精灯、水、火柴。
• 实验过程: • 1、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
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沸 腾。
• 2、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现 象。
• 现象、结论:
• 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滴下来。这就 是“雨”。
• 实验结论: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才 可以凝结成水。
6、模拟露的形成
• 实验材料:毛巾、不锈钢杯、碎冰块
• 实验过程:
• 1、用干毛巾将不锈钢杯外表擦干净, 将碎冰块倒入杯内至杯子1/2处,加入 冷水至2/3处。
• 2、静置一段时间,观就是露。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现在的考试中经常出现实验题,现在将重要的实验按课依次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及提高成绩有帮助。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第二课火山注意的实验课本第六页模拟火山的成因实验【实验名称】火山成因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番茄酱、土豆泥、酒精灯、三角架、盛土豆泥的铁盒或铜片、小勺【实验步骤】1、在小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中间堆成小山的形状。

2、用小勺柄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3、在番茄酱中加少量的水,然后从小洞倒入。

4、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5、将小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从土豆泥的小洞或裂缝中喷出。

【实验结论】火山的成因: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距地面较近处的地壳裂缝时,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第三课地震注意课本第八页,研究地震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名称】研究地震的成因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毛巾、木棍或细竹竿【实验步骤】步骤一1、将桌子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

2、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

步骤二:1、两手握住木棍的两端。

2、两手用力,将木棍折断。

【实验现象、结论】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分析1:褶皱的毛巾意味着岩层的变形。

分析2:木棍----地壳的岩层;木棍用力弯曲----挤压产生褶皱;当木棍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发生地震。

3、做一块卵石注意课本第十页,卵石形成模拟实验【实验名称】水的磨圆作用实验【实验材料】大口玻璃瓶、手锤、砖块、水【实验步骤】1、用手锤将砖块打碎。

2、往瓶中装入适量的水,把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放入瓶中,拧紧盖子。

3、同组同学互换用力摇晃瓶子。

【实验现象及结论】原来棱角分明的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慢慢消失,变成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

注意第十一页,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模拟实验【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或板岩、风华的花岗岩)、燃烧钳、冷水【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用火焰的外焰加热。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结论: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加热后岩石会膨胀,表面出现裂缝,反复加热和冷却会使岩石逐渐破碎。

这也是地球表面岩石变化的一种原因。

注意事项:1、加热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直接用手触摸热岩石。

2、实验结束后要注意清理残留物,确保实验室安全。

1、将橡皮膜绷在纸筒底部,用细线固定。

2、在橡皮膜中央贴上一小块火柴。

3、用小镜子观察橡皮膜在火柴振动时的变化。

实验现象:当火柴振动时,橡皮膜也会随之振动,观察到橡皮膜的变形。

实验结论:鼓膜的作用类似于橡皮膜,能够将声音的振动传递到内耳。

注意事项: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坏橡皮膜。

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陶瓷器、锤子、放大镜、水槽等。

实验步骤:1、用锤子轻敲不同种类的陶瓷器,观察声音的响亮程度和音调高低。

2、用放大镜观察陶瓷器的表面,比较不同种类陶瓷器的质地和表面光滑度。

3、将陶瓷器放入水槽中,观察哪些陶瓷器会漂浮,哪些会沉底。

实验现象:1、声音响亮而清脆的陶瓷器质地坚硬,表面光滑。

2、漂浮的陶瓷器密度较小,沉底的陶瓷器密度较大。

注意事项:要小心操作,避免陶瓷器破裂。

实验材料:玻璃杯、盐、冰块、水、碗、保鲜膜。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小勺盐,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

2、在碗中放入冰块,将玻璃杯放在碗中。

3、用保鲜膜将碗口盖住,等待几分钟。

实验现象:玻璃杯外表面会出现水珠,类似于雨水的形成。

实验结论:当水蒸气遇到冷凝结核(如盐)时,会形成水滴,类似于雨水的形成。

注意事项:要等待一段时间,让实验充分进行。

实验材料:烧瓶、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碟子。

实验步骤:首先在烧瓶里加入1/3的水,并用橡胶塞塞住,然后将烧瓶放在铁架台上。

接着,在另一个铁架台上倒放一个烧杯,使其玻璃弯管出口正对烧杯。

最后,使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瓷盘底部滴出的水滴就是雨。

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水、火柴。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于是小军疑惑的问爸爸: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也就是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我的发现: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地震”一词,让人触目惊心,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1.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2.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我的方案: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原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

原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

原版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原版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一)(二)实验名称模拟地震的成因实验实验器材毛巾、竹片。

实验过程1、用力侵蚀毛巾。

2、用力撞断竹片,演示岩层的脱落。

实验现象1、用力侵蚀毛巾,产生变形。

2、用力弯曲竹片,竹片撞断收到“啪”的声音,手深感振动。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促进作用下能出现变形。

当受的力小至岩实验结论层无法忍受时,就可以出现忽然的、快速的脱落。

岩层脱落所出现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就可以引发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名称演示火山的成因实验实验器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实验过程冷却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制成的混合物。

实验现象番茄酱(岩浆)从土豆泥(地壳)厚的地方或存有裂缝的地方燃烧。

地壳越至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是包住了的玻实验结论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下降过程中,碰到脆弱的地壳时,就可以燃烧地表,构成火山。

(三)实验名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模拟实验实验器材酒精灯、页岩、镊子、烧杯、冷水。

实验过程用镊子夹一小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发现页岩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四)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器材水槽、音叉、泡沫小球、气球、杯子等。

1、敲打音叉迅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过程2、给气球吹足气,松开手后观察。

3、把泡沫小球放在水槽中,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

1、发现水中有波纹,水珠溅起。

实验现象2、会听到声音,是空气在振动。

3、发现水槽中的泡沫小球随着水流在动,听到声音。

1和2说明: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3说明:气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实验结论4说明:液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或者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实验名称声音的传播两支蜡烛、火柴、大鼓、鼓槌、小闹钟、塑料袋、水槽、抽气机、玻璃罩。

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一、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对比。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实验梳理1.认识光实验1【探究问题】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我的猜想】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3张带孔的纸板、1个黑色纸屏、手电筒。

【实验过程】1.打开手电筒,照射纸板;2.调整三张带孔的纸板的位置,让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张纸板照射在黑色纸屏上;3.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光可以穿过三张纸板照在黑色纸屏上。

【实验预判】如果三个孔呈一条直线时,黑色纸屏上有光斑,不在一条直线时,黑色纸屏上没有光斑,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现象及分析】当三张纸板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才能通过小孔照射到了黑色纸屏上,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2【探究问题】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我的猜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纸屏,蜡烛,带小孔的硬纸板,火柴。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2.将带孔的硬纸板放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三者的中心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3.移动纸板的位置,观察纸屏上成像的变化。

【实验预判】如果在纸屏上能看到蜡烛火焰的图像,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现象及分析】纸屏上出现蜡烛火焰倒立的像,移动带孔的纸板,成像的大小和清晰度也随之改变。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实验3【探究问题】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我的猜想】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可能会发生改变。

【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备用)【实验过程】1.保持光源位置不变,观察光源照射的位置;2.将平面镜放置到光源照射处,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实验预判】如果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说明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实验现象及分析】光原本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经过平面镜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在其他地方会出现较亮的光斑。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发射现象,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到空气中。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方案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方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方案实验一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不易观察到的光线变得直观;通过探究,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激光笔、手电筒、3张带孔的纸板、鱼尾夹、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等。

实验设计:方案一:用激光笔照射桌面,并且让激光笔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现象。

方案二:借助直纸筒和弯纸筒分别来看教室里的白炽灯,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呢?方案三:把三张带孔的纸板用鱼尾夹固定好立在桌面上,使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观察在纸屏上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调整其中一个纸板的位置,纸屏上还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现象:1.桌面上会发现一条红色的光束。

2.通过直纸筒能能看白炽灯的光,通过弯筒不能看到。

3.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实验名称: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不易感觉到的光线变得直观,通过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平面镜、激光笔。

实验步骤:1.固定平面镜。

2.将激光笔射向平面镜观察实验现象。

3.让学生不断改变激光笔的角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1.光射向平面镜后,光线传播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2.当不断改变激光笔的角度,反射光线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实验三实验名称:观察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实验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知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被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感知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器材:三棱镜、水槽、平面镜、纸屏、手电筒。

实验设计:1.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在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2.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纸屏上,仔细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2cm
50克
2 cm
第二次
100克
2 cm
200克
1 cm
第三次
100克
2 cm
50克
4 cm
杠杆尺平衡
实验结论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注意事项
1、使用时,首先要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2、可以把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重物,把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就是支点。
3、实验完毕后要整理好仪器和实验桌;
实际应用
钳子、剪刀、订书机,小推车,镊子等;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年级班组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
研究定滑轮
实验目的
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定滑轮,测力计两个,钩码细绳及支架




1、取一单滑轮固定在方座支架上,构成一个定滑轮;
2、用细绳跨过滑轮,细绳的一端挂上钩码作为阻力,另一端挂一测力计;
3、用手竖直向下匀速拉测力计,当滑轮平衡时,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4、改变测力计拉力的方向(水平、斜向下,向上),当滑轮平衡时,记下各次测力计的读数。
5、改变所挂钩码重量,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各次测力计的读数;
实验数据
钩码重量
拉力方向
测力计读数
50克
竖直向下、水平、斜上或斜下
50克
100克
同上
100克
实验结论
测力计的读数跟所挂钩码重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全安意注要灯精酒用使�项事意注 。雨是就滴水的出滴部底盘瓷�论结及象现验实 。象现察观�瓶烧热加灯精酒用、2 。杯烧对正口出管弯璃玻�杯烧个一放倒 上台架铁个一另�上台架铁在装�住塞塞胶橡用�水的 3/1 装里瓶烧在、1 �骤步验实 。子碟 、杯烧、灯精酒、网棉石、台架铁、塞胶橡的管弯璃玻带、瓶烧�料材验实 �化变态三的水 课 32 第� �一�成形的雨拟模 22 验实 。度温的时冰结录记别特�项事意注 。点冰的水是就这。度氏摄零为度 温的时冰结水。冰结慢慢水�低越来越度温的水内管试�论结及象现验实 。温水次一录记钟分一隔每�化变的水内管试察观细仔、3 。中杯烧大入放管试的水半小一有装把、2 。水盐食浓量适入倒�块冰入放内杯烧大在、1 �骤步验实 。盐食、块冰、计度温、管试、杯烧大�料材验实 �化变态三的水 课 32 第� 点冰的水定测 12 验实 。片璃玻盖时同�水热的多样同用使�项事意注 。结凝做叫象现种这�水的态液成变以可冷遇气蒸水�论结验实 。珠水小现出会不上片璃玻热�珠水小现出会上片璃玻冷�象现验实 。上 杯烧在盖时同片璃玻块两将后然。热加匀均灯精酒用片璃玻块一中其将、2 。水的同相度温的多样同上装杯璃玻个两把、1 �骤步验实 水热、柴火、夹铁、灯精酒、片璃玻块两、杯璃玻个两�料材验实 �结凝 课 22 第� 件条的结凝气蒸水 02 验实 。热加瓶烧底圆给接直灯精酒用 用采们师老议建�此因�量热分部一收吸会网棉石�热加水给网棉石着隔 者再�低较温气时当�限有量热的灯精酒为因是这。腾沸会不都水�来下 课节一�高升再不就右左度 09 达到温水现出会往往�热加水的里杯烧给网
验实发喷山火拟模 1 验实 化变的表地和球地 元单一第
的生学为均验实个 62 这�个 62 有作操验实的型典�元单个 5 共材教册本 。验实组分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方案全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方案全

目录:第1课认识光实验名称: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实验方案:分三个小实验实验1:【实验材料】:激光笔、大块较厚的磨砂玻璃片【实验方案】:1.将磨砂玻璃片水平铺放在桌面上。

2.打开激光笔,水平照射向玻璃内部。

3.观察激光在玻璃内的传播路线。

【实验现象】:激光在玻璃内部沿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激光在玻璃内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事项】:选择透光率较高的磨砂玻璃,也就是透明度好的磨砂玻璃。

透光率太低,不能看到清晰的光线。

用纯透明的玻璃效果也不明显。

【建议】: 1.在水中倒入一点牛奶、蓝色或黑色墨水,用激光笔照射。

2.用喷雾器在空中喷水,用激光笔照射。

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以达到较好的观察效果。

实验2:【实验材料】:纸筒、蜡烛、火柴【实验方案】:1.点燃蜡烛,直立并固定在桌面上。

2.用直纸筒观察蜡烛的火焰。

3.将纸筒弯曲再观察火焰。

【实验现象】: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火焰,纸筒弯折看不到火焰。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事项】:将纸筒弯曲时,弯曲幅度要大于纸筒的内径,使纸筒内的通道不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保证通道是畅通的。

【建议】:可将纸筒换为不透明塑料吸管,或者将吸管外侧包上不透光物质。

实验3:【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块相同的中间带有小孔的纸板、一张黑色纸板、夹子【实验方案】:1.用夹子夹住纸板,前后平行放置纸板,使其在一条直线上,黑色纸板在最后边;2.打开手电筒,光对准第一个小孔,观察纸屏;3.左右移动其中任意一张卡纸,使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4.打开手电筒对准第一个小孔,再次观察纸屏;【实验现象】: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能看见手电筒的光;当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见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沿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2课光的反射【实验名称】:怎样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实验目的】: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让我们看到物体。

【实验材料】:两面镜子,一面台镜,一面手持镜。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实验梳理1.认识光实验1【探究问题】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我的猜想】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3张带孔的纸板、1个黑色纸屏、手电筒。

【实验过程】1.打开手电筒,照射纸板;2.调整三张带孔的纸板的位置,让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张纸板照射在黑色纸屏上;3.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光可以穿过三张纸板照在黑色纸屏上。

【实验预判】如果三个孔呈一条直线时,黑色纸屏上有光斑,不在一条直线时,黑色纸屏上没有光斑,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现象及分析】当三张纸板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才能通过小孔照射到了黑色纸屏上,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2【探究问题】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我的猜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纸屏,蜡烛,带小孔的硬纸板,火柴。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2.将带孔的硬纸板放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三者的中心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3.移动纸板的位置,观察纸屏上成像的变化。

【实验预判】如果在纸屏上能看到蜡烛火焰的图像,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现象及分析】纸屏上出现蜡烛火焰倒立的像,移动带孔的纸板,成像的大小和清晰度也随之改变。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实验3【探究问题】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我的猜想】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可能会发生改变。

【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备用)【实验过程】1.保持光源位置不变,观察光源照射的位置;2.将平面镜放置到光源照射处,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实验预判】如果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说明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实验现象及分析】光原本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经过平面镜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在其他地方会出现较亮的光斑。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发射现象,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到空气中。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记录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记录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第2课火山)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第3课地震)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1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步骤:1。

在铁盒里放些土豆泥,做成一个山的形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番茄酱从裂缝处溢出。

结论:地壳越深,温度和压力越高,岩浆像熔融玻璃一样通过岩石缝隙向上移动。

当遇到软弱的地壳时,它会从地表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2地震成因模拟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步骤:1。

把毛巾叠成几层,挤在中间,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验你手上的感觉,观察现象。

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结论:岩层在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力太大而无法承受时,岩层会突然迅速破裂。

产生的地震波被传输到地表,引起地表振动并形成地震。

实验3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冷水。

步骤:在火焰的外部火焰中加热岩石。

把石头加热,放入水中。

重复几次,观察发生了什么。

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实验4发声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子敲击音叉。

听到声音后,用音叉触摸水面,观察现象。

现象:1。

橡皮筋在振动。

2.滚筒表面振动,豆子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水滴飞溅,音叉振动。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5声音传播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步骤: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抽成真空状态,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地抓挠桌子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子上,继续抓挠并聆听声音。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倾听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13 研究陶瓷特点的实验 (第 16 课 陶瓷)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 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电珠、火柴、水槽、木头、铁丝、 铜丝、冷热水等 实验步骤: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 3、放入水槽,看浮沉。4、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5、把陶 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 7、用陶瓷碎片切纸。 实验现象及结论: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 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 注意事项:不要让碎片划破手。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实验 5 声音的产生实验 (第 7 课 声音的产生) 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一般实 验分三种物态。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 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 感到振动。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 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 在振动。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 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 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 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实验 12 研究纸的吸水性实验 (第 15 课 纸)
实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 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实验结论:不同纸的透光性、吸水性、坚硬程度、粗糙成都 等有所不同。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 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 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第 4 课 做一块卵石)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 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实验 20 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第 22 课 凝结)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 热水 实验步骤: 1、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 2、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然后将两块玻璃片 同时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 小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 结。 注意事项:使用同样多的热水,同时盖玻璃片。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注意事项:敲音叉时手不能握住音叉。
实验 6、声音的传播 (第 8 课 声音的传播)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 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 时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 你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 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事项:将耳朵贴在桌子上时,要堵住另一只耳朵,一定 不能用力敲击桌子,以免损伤耳朵。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 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第 4 课 做一块卵石)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 1、岩石最好选择易碎的页岩。 2、要用冷水做实验。
实验 14 研究金属的特点 (第 17 课 金属)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电珠、酒 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2、用锤子砸、用小刀 刻,研究软硬。3、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4、用砂纸打磨, 看是否有光泽。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6、从高 处扔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结论 :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有些金属较软),容易 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注意事项:小心用火。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实验 15 研究玻璃与塑料的实验 (第 18 课 玻璃与塑料) 实验材料: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 天平。 实验步骤: 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 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 3、让玻璃和塑料在同一高度落下。 4、用镊子夹着玻璃和塑料在火上烧 实验现象: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 注意事项:小心碎玻璃扎到手。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实验 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第 2 课 火山) 实验材料 :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 酱。 实验步骤 :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 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 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 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 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 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实验现象:1、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3、木材软 硬程度不同。4、木材有沉有浮。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 有较弱的导电能力。 注意事项:使用刀子和电时要注意安全。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 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 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 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实验结论: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 19 给水加热水温的变化 (第 21 课 沸腾)
实验材料:铁架台、圆底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彩笔、表 实验步骤: 1、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放一个盛水的烧瓶。 2、吊一个温度计,使液泡刚刚浸入水中。 3、用酒精灯加热,记录水温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水的温度在不断增高,达到一定温度时, 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随着 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会产生大量 气泡,气泡会很快从水面冲出。当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沸 点)时,水不停翻滚,不断减少,水的温度不再上升。 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液泡不要触到烧杯壁和杯 底,且要完全浸入水中。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说明:在讲授这一课时,如果采用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即用 酒精灯隔石棉网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往往会出现水温到达 90 度左右就不再升高,一节课下来,水都不会沸腾。这是因为 酒精灯的热量有限,当时气温较低,再者隔着石棉网给水加 热,石棉网会吸收一部分热量,因此,建议老师们采用用酒 精灯直接给圆底烧瓶加热。
实验 7 制作简易电话 (第 9 课 怎样听到声音) 实验材料:棉线、火柴、纸杯 实验步骤: 1、在纸杯底上打一个小孔,将棉线由此小孔穿过,在杯内一 端的棉线捆一根火柴棒。 2、棉线的另一端如上法穿过一个纸杯。 3、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说话,另一个同学把另一个纸杯贴在耳 朵上。看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注意事项:活动时,将棉线拉紧。 实验 8 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第 9 课 怎样听到声音)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 : 1、纸筒去底当外耳道;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绷紧后固定, 当做鼓膜;把火柴棒固定在橡皮膜中央。对着镜子说话,观 察火柴棒的变化。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发出声音,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2、加热时间需要 10 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 现象。
实验 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第 3 课 地震)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 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 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实验 16 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 (第 19 课 材料的分类)
实验材料 :易拉罐、树根、铅笔花等任选一样。 实验步骤 :制作美化生活的工艺品。 实验结论 :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同学们对各种材料 的认识能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五单元 水循环 实验 17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 (第 20 课 蒸发) 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记录这时的温度。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注意事项:水温要接近室温,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温度 计液泡。 实验 18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第 20 课 蒸发) 实验材料:瓷盘、湿巾、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实验步骤: 1、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 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哪个蒸发的快。 2、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展开,一块折叠两次,观察哪块 蒸发的快。 3、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通风处, 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