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评估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
3、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借助教师的引导和脚手架的支持,自主探究问题, 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合作学习与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完成任务,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评估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4、以合作为基础。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完成 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1、搭建支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 生进入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
4、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支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 用,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五、总结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受到广泛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支架 (即情境、问题、任务等)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习和发展。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在教育领域中,支架式教学具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
参考内容三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受到广泛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支架 (即情境、问题、任务等)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习和发展。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构建者。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 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逐步攀登,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案例
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例,运用支架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搭建写作 框架,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等部分。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框架, 写出自己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和例句,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最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以便他 们能够从同伴的作文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002-5-8 15:43:40 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有三个,即"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1.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与现实情境一致或类似的。
由一于这种教学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的,故有时也被称?quot;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情境教学中的各种事件或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是教师和学生思想集中的焦点。
通过学生和教帅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些事件或问题恰如一个个"锚",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在对知识的纵深探究中不断建构每一个主体自己的意义。
因此,也有人把这种教学形象地称为''抛锚式教学"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
通过教学过程,每一个主体获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出自己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学为每一个主体提供主动作用的空间和机会,提供对每一个主体都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情境。
使每一个主体在此过程中都能基于其经验背景选择自己?quot;真实性任务"。
客观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去情境化的,因为在客观主义看来,知识是客观的,知识的意义对每一个主体而言都是共同的或相似的。
教师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具有权威性,它是衡量所有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标准,同此,这种教学必然倾向于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不是学牛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学习(说明版)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组员:杨猛强、何应德、辜佳锋、彭小清、汪钦汉一、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为教师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讲解相关概念和例题,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再进行总结。
但该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死板;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且侧重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足等等。
实践证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的实际情况。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简介(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也称为“建构学说”或“建构主义教学观”,它是数学教育哲学兴起与数学学习理论新发展的产物。
建构主义认为:“工科基础知识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工科基础知识不能从一个人接收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工科基础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主动建构”。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运用到教学中则被形象地描述为一种学习方式:儿童被看作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地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也就是说,该支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支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通过维果斯基的理论,给我们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个画面:学生们沿着教师一层一层搭建好的支架奋力向上攀登。
(二)模式的基本环节1.引导探索(搭建支架)引导探索,即“搭建支架”,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师要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概念框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该概念框架应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次,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支架式教学教育实践应用
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自身潜能的发挥。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知识。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1. 教学设计(1)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学习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
(3)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供支架: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实施(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适时提供支架: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总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3篇)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以及自身的互动,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步习得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习得。
四、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设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2.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如提供学习资料、创设情境、示范操作等。
3.引导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5.调整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适时调整支架,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6.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五、支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最新教育文档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提供了条件和空间,与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高度一致。
因此,建构主义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学生单方面机械式的被动接受或是复制来自教师的输入行为,而是通过尽力寻求新信息的意义或将其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历经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主动建构形成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有效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日臻成熟的一种模式。
支架式教学最早是由布鲁纳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水平)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第一水平)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通过在教学中搭建支架,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的表示为图1。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生利用教师和学习伙伴提供的方向、任务、资料、情景等学习支架,不断攀升自己的“最临近发展区”,从而有效、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在支架式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最临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进入情景,随即撤去支架,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来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及综合实践能力有更高的发展。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1.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
建构知识。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
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
获得的。
2.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教学方法,它通过提供
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
支架可以是一个问题、一
个图表、一个实例或任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工具。
随着学生对概念
的理解加深,教师逐渐减少支架的辅助,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
3.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也称为情境性教学,它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随机通达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认为,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进行多次教学,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因此,它强调在教学中要
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认知风格等因素,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5. 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改革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兴起,英语教学
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
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通达式教学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理解而设计的先进教学方式,可以有力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作者:黄明鸣来源:《中学化学》2016年第06期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提供了条件和空间,与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高度一致。
因此,建构主义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学生单方面机械式的被动接受或是复制来自教师的输入行为,而是通过尽力寻求新信息的意义或将其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历经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主动建构形成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有效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日臻成熟的一种模式。
支架式教学最早是由布鲁纳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
支架式教学图1的理论基础源于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水平)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第一水平)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通过在教学中搭建支架,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的表示为图1。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生利用教师和学习伙伴提供的方向、任务、资料、情景等学习支架,不断攀升自己的“最临近发展区”,从而有效、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在支架式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最临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进入情景,随即撤去支架,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来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及综合实践能力有更高的发展。
数学“支架式教学”研究
数学“支架式教学”研究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对于高中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往往侧重于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法逐渐被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构建支架,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网络,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支架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开始词汇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不仅包括词汇的音、形、义,还需要涉及词汇的用法,甚至包括词汇的文化背景。
这些目标将为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词汇支架。
例如,利用上下文、同义词、反义词、图片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词汇之间的。
这些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词汇网络,提高记忆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词汇学习中来。
他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可以通过查字典了解词汇的具体用法,可以通过讨论与合作来记忆词汇。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使学生的词汇学习更加深入和持久。
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进行及时的调整。
这种反馈与调整的过程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词汇。
通过应用支架式教学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的词汇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机械记忆,而是开始真正理解并运用词汇。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他们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然而,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例如,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支架设计,如何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一、概述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20世纪后期的学习科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是对传统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补充和革新。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建构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念包括知识的相对性、学习的主动性、情境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互动性。
在当代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知识为客观存在的局限,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社会互动的作用。
它认为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支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场所,包括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资源等多个方面。
社会互动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分享,不断扩展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我们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1.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背景与重要性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理解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它的发展背景根植于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质疑与反思,以及对学习者认知过程更深入的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后期,当时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理论往往忽视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知识建构过程的复杂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最新教育文档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最新教育文档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提供了条件和空间,与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高度一致。
因此,建构主义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学生单方面机械式的被动接受或是复制来自教师的输入行为,而是通过尽力寻求新信息的意义或将其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历经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主动建构形成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有效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日臻成熟的一种模式。
支架式教学最早是由布鲁纳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水平)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第一水平)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通过在教学中搭建支架,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的表示为图1。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生利用教师和学习伙伴提供的方向、任务、资料、情景等学习支架,不断攀升自己的“最临近发展区”,从而有效、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在支架式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最临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进入情景,随即撤去支架,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来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及综合实践能力有更高的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策略一.支架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案例)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建构主义的两种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与抛锚式教学...
建构主义的两种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与抛锚式教学策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 支架式教学在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课题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搭脚手架(首先搭建概念框架):在进人探究环节之前教师应先帮助学生认识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结构:如呼吸系统的组成、胸廓的结构等,然后再学习呼吸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呼吸作用的原理) 教师分析学习任务,并通过对概念框架的分析,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呈现给学生进人情境(情境是为学生而设,为学而设)每小组学生面前摆放人体呼吸系统模型以及人体胸腔剖面图图谱,新鲜的哺乳动物的肺或肺的干制标本。
呼吸运动模型。
课件展示视频录像或动画,如潜水员潜水作业前检查呼吸器具和氧气瓶、婴儿出生时的第1声啼哭等。
计算:学生自测自己1min内的呼吸次数,计算每天气体进出身体的次数。
引伸:上述现象,说明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呼吸。
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
独立探索(教师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学生独立观察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或解剖模型,观察人体胸腔剖面图,新鲜的哺乳动物的肺或肺的干制标本。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关于胸廓的文字。
(知识支架)教师让学生感受呼吸运动中胸廓的变化以及进出身体的气体变化。
(策略支架)学生一只手放在胸部下侧,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缓慢吸气和呼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什么变化,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协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
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互相切磋独立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问题:人体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说明理由。
胸廓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在吸气和呼气时,你的胸廓有起伏吗?是什么力量使胸廓进行运动的?呼吸运动时,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隔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人和呼出吗?效果评价(形式多样)表达交流:小组、大组、全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怎样理解建构主义的三个典型教学方法
怎样理解建构主义的三个典型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以其自己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对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的理解。
(一)支架式教学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
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学生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搭建支架。
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进行探索。
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
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应逐渐减少,以使学生最后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协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①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②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而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③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3篇)
第1篇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模式;学习目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通过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支架式教学正是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建构。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2.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任务、活动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
3.引导学习:教师通过提问、启发、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评估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提供多样化的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如问题、任务、活动、资源等。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网络型支架式教学评价
网络型支架式教学评价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得到了日益关注,将支架式教学模式恰当地融入到网络教学中是当前有关支架式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技术设计这三个维度对网络型支架式教学进行评价。
关键词:网络型支架式教学;评价维度Evaluation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with NetworkZhao Xiwu Han Jiyi(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age, 010022)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eaching a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has been growing concern, put th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into the appropriate mode of teaching is the teaching of research-an important direction. This paper will give the evaluation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with network from the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technical design three-dimensional.Keywords:Scaffolding instruction;Evaluation dimensions1网络型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这种教学思想是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基于建构主义三种教学策略
鉴于建构主义的三种教课策略一.支架式教课策略支架式教课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应该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看法框架,用于促使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所以,预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渐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教案例〕这种教课思想根源于苏联有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近来睁开区〞理论。
维果斯基以为,在少儿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少儿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别,经过教课,少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除去这种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最周边睁开区〞。
换句话说,少儿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质睁开水平(第一个睁开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伏睁开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 )之间的距离,就是“最周边睁开区〞。
少儿的第一个睁开水平与第二个睁开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课决定的,教课能够创建“最周边睁开区〞。
所以教课绝不该悲观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睁开水平,而应该走在睁开的前面,不断留地把少儿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指引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 作为对上述看法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看法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 (或曰“支架作用〞 ),不断留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切做到使教课走在睁开的前面。
支架式教课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1〕搭脚手架环绕目前学习主题,按“最周边睁开区〞的要求成立看法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必定的问题情境(看法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究让学生独立探究。
探究内容包含:确立与给定看法有关的各样属性,并将各样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次序摆列。
探究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迪指引(比如演示或介绍理解近似看法的过程),而后让学生自己去剖析;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合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看法框架逐渐爬升。
开初的指引、帮助能够多一些,此后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最后要争取做到不必教师指引,学生自己能在看法框架中持续爬升。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英语教学改革【原创版】目录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2.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应用3.抛锚式教学的特点与实施方法4.随机通达式教学的理念与策略5.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挑战正文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思考方式主动地构建知识和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建构主义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鼓励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2.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应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概念框架,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和技能。
在英语教学中,支架式教学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案例、范文等形式,引导学习者逐步深入探究主题,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抛锚式教学的特点与实施方法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将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鼓励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抛锚式教学可以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项目或任务,引导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4.随机通达式教学的理念与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是一种强调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该策略认为,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和路径。
在英语教学中,随机通达式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活动和评价方式,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5.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挑战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通达式教学等教学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评估
一、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逐渐流行,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等。
支架式教学模式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多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Wood等人首次将“支架式”这一术语引入教育领域。
此后国内涌现了一批对支架式教学进行解释分析和总结的学者,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内涵和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问题,在一定水准上表明了支架式教学研究的丰富性。
在外语教学领域,目前支架式教学模式被广泛用来改进英语听、说、读、写课程,但大多仅仅简单地套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步骤,极少有对支架式教学实践进行科学有效的定量评估。
Airasian和Walsh 指出,对建构主义教学实践进行定量评估对教学有重要指导作用,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明显不足。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本校英语专业2012级词汇学教学班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问卷题目的设计主要参考了辛自强等人修订的建构主义评估问卷。
问卷包含25个项目,每个项目提供了关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行为的测定;问卷涉及七个纬度:讨论式教学,设置概念冲突,同伴分享观点,有效设计教学材料和资源,激励学生反思和研究,满足学生需要以及教学的现实性。
三、结果及讨论
在讨论式教学中,“老师允许我们和她进行课堂讨论”是较频繁进行的教学行为,这正是社会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知识建构不仅是发生在学生头脑内部的事情,也发生在教师指导或与教师合作这种人际交往背景下。
搭建知识平台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环节。
大多
数受试学生(67.1%)认为,在学新课时教师会经常提出用原有知识可
以理解的问题和概念以刺激学生主动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知识。
半数以上的受试学生(53.7%)认可教师通常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
系讲起,这说明教师在词汇学课堂上经常通过搭建知识平台帮助学生
构建新知识。
这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吻合,也正
是支架式教学法提出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学和学习都应该走在发展的
前头并引导发展。
但是,在创设情景方面,教师在这方面做的稍显不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密切相关的,
因此缺乏问题情境的导入往往会延迟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不利于
新知识的成功建构。
合作与交流是知识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活
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
习动机。
半数的学生(50.7%)认为在课堂上很少进行各种各样的小组
讨论。
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讨论的主要原因是自
身对所涉及的内容不够了解,课前准备不充分,这说明课程内容、学
生的语言水平和知识储备是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
教师一方面要增强
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性格特征
和学习风格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
“有效设计教学材料和资源”,强调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手段
的多样性。
问卷结果表明,除教材外教师还要提供量大面广的适合学
生需要的学习材料。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
到教学改革的成败。
在词汇学课堂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
行整合优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自主研究能力的提升,要充分利
用多媒体视听手段,增强Moodle平台建设,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创造有
利的外部学习条件。
激励学生反思和研究是促进知识建构的重要手段。
调查结果表明,在词汇学课堂上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寻找事物之间的内
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例子和习题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反思与知识建构所涉及的“内部建构”“表征重述”“反省抽象”等
概念是一致的,是知识来源的重要渠道。
通过反思才能使知识逐步内化,真正实现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提倡教学应该适应每个学生发展需要,
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
地筛选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多数学生(61.2%)认为教师的教学
有时考虑到了我们的兴趣和需要,多于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会根
据我们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53.7%),有时能帮助我们实现我
们的学习目标(55.2%),这说明教师在满足学生需要方面做的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对问卷中关于教学的现实性问题的回答,49.2%的学生选择教师仅仅
有时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50.7%的学生选择教师有时
教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这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
强调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
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以词汇学相关理论分析
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提升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
建立个人词根库,引导学生从分析单词结构的角度深入理解英语学习
中的高频词汇,增强记忆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表1显示了受试学生对
他们参与的词汇学教学的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水平的评估得分,参照
问卷使用的五级评定,各维度上得分有所差异。
例如,在讨论式教学、搭建知识平台方面得分较高,而在同伴分享观点方面得分较低。
总体
上看,词汇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成分还有提升的空间。
四、结语
评估可以确定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本文从
微观建构的角度对支架式教学法进行了定量评估。
研究发现,在词汇
学教学中,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效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肯定,但支
架式教学的某些环节运用得还不够充分,例如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作者就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出
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实践中进行反思。
对建构主义的运用不能简
单地套用建构主义的相关教学模式,要对建构主义理念和实践进行反思,灵活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其次,实现“双主”教学。
学习是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要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入手,激活支架
式教学的构成因素,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