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
广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启用前注意保密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左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道德物化”是指把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使之在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化途径是从人的角度着手,使道德规范内化于人心;而“道德物化”则是从外在环境着手,把道德规范外化到人工物的构造之中。
其实,“道德物化”思想的萌芽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以不同的形态在一些学者的思想中不断出现,比如中国古代的“藏礼于器”思想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中都包含有“道德物化”的成分,只不过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化的表述,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于“物化”一词本身,也需要做一点讨论。
提到“物化”,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从而直觉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被外物所奴役,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种“物化”是需要被克服和超越的。
但是,道德的“物化”强调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在具体的人工物构造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此处的“物化”具有正面的意义。
金版教程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7-2 语言a
1.[2021·广东普宁第一中学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春季。
“东风”习惯上指春风;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飘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2)“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艳羡表现了诗人憧憬闲适拘束、被大自然美景沉醉的心情,移情于物,景中含情。
解析(1)要推断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需要从文中找出体现季节的词语或句子,依据“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飘舞、花草繁茂”等可以概括出这是春季的标志,由此推断答案。
(2)本题考查炼字。
分析第三句中“羡”字,首先,要解释“羡”字的本义,领悟本字表现的诗人的情怀,同时,要从诗句的内容和手法上加以分析。
2.[2021·广东河源田家炳中学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得意,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注]暮亦行。
[注]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刮眼明”,指令人眼界光明、开朗。
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爽明媚的特点。
河源市源城区中考语文试卷
河源市源城区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分) (共1题;共13分)1. (13.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田野上的白发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
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
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
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
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为期长达一个月。
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
另外,庙会的日期还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高潮。
一般来说,夏收、秋收季节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
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材料二:(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
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教育部命制!2023届高三四省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官方专家点评(拿来即用,权威实用)
教育部命制!2023届高三四省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官方专家点评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
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
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
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
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
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
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
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
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
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
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
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
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
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
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东六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
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
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
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
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
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
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
2023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B(参考答案)
2023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B 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众志成诚”的“诚”应为“城”;“寒喧”的“喧”应为“暄”。
故选A。
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祚薄”的“祚”应读zuò;“茕茕孑立”的“茕”应读qióng。
B.“洗马”的“洗”应读xiǎn。
C.“期功”的“期”应读jī。
故选D。
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句式相同,属于分句内部并列词语,它们之间的停顿应该用顿号,所以“挂蒲剑”后面应该用顿号,“贴钟馗图”后面用逗号。
故选C。
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哺育:①喂养;①比喻培养。
抚育:照料儿童或动植物,使健康地成长。
依据前文“用甘甜的乳汁”可知,应选“哺育”。
径直:一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二指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尽周折。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或自作主张。
依据前文“不顾朋友的劝阻”可知,这里应选“径自”。
艰苦:艰难地过日子,指生活困苦。
坚苦:心志坚定,刻苦从事。
下岗工人应是备尝了生活的困苦,应选“艰苦”。
遗迹:指遗留下来的痕迹。
陈迹:意思是过去的事迹。
“白色建筑”并非历史遗留下来的,而是说“白色建筑”标志着英国统治香港的历史成为了过去。
所以选“陈迹”。
故选B。
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语境说的是“侵华日军细菌战赔偿诉讼”的二审判决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使用正确。
B.“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畏惧或又怕又愤恨。
语境没有令人畏惧害怕或愤恨之意,应是拭目而待,使用错误。
C.“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
语境指在家门口就业无需离开家乡,使用正确。
D.“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
河南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各地2020届⾼三9⽉语⽂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古代诗歌阅读九师联盟9⽉质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4-15题⼣次蒲类津骆宾王⼆庭归望断,万⾥客⼼愁。
⼭路犹南属,河源⾃北流。
晩风连朔⽓,新⽉照边秋。
灶⽕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诗⼤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川以后,诗⼈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发。
蒲类津:渡⼝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兰皋⼭。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
14.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第⼆句中的“愁”既指个⼈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产⽣的忧虑之愁。
B.三四两句以⼭路和河源⼀南⼀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进退维⾕的⽭盾。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新⽉、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七⼋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之紧急。
15.最后四句运⽤了哪些表现⼿法,表现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14.B(“表达了诗⼈进退维⾕的⽭盾”错,这⾥表现的是征⼈不论奔到哪⾥,⼼⾥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15.①⽤典和对⽐;②以班超建⽴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③表达了诗⼈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概。
(每点2分)南阳⼀中第三次⽉考(⼆)阅读下⾯两⾸诗,完成14 、15题。
(共9分)和张规⾂⽔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巧画⽆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能为⿊,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不求颜⾊似,前⾝相马九⽅皋【5】。
注释:【1】五⾸绝句题咏同⼀幅墨梅图。
【2】⽆盐:战国时齐国丑⼥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新高考I)
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新高考I)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研究村落里的艺术,我们首先要知道村落里有哪些可以称为艺术的东西,人们把村落誉为文化的宝库,也是乡村艺术的宝库。
如村落景观,那是由特色民居、村落形态、田园风光、山水林田路等共同构成的诗意乡村。
还有生产场景,从牛耕田到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从脱粒打场到晾晒贮存,从对农产品的粗加工到美食制作,再到乡村手艺,都充满着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们美的享受。
理解乡村艺术要注意其中的三个特点:第一,乡村艺术的乡土性。
乡土性首先指乡村艺术内容是乡土的,因为它直接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牛耕田景观、花海景观,园艺、农艺、手艺等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内容。
乡土性同时也指艺术的形式是乡土的,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像年画、剪纸、绿化美化,还有唢呐、快板、评书、对歌等都是来源于生活。
第二,乡村艺术制作材料的自然性。
自然性是指乡村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理念,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就地取材的民居建设,黄土高原的窑洞、夯土墙,太行山区的石头墙、石板房,海南的竹楼,等等。
手工艺也是这样,竹编、柳编、草编、荆条编,制茶、酿酒、做粉条等,都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条件,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
第三,乡村艺术资源利用的综合性。
一方面,乡村艺术体现的是乡村整体,包括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农田、作物、村落建筑、生活方式、节日庆典、习俗与娱乐等,以及农业劳作和生活方式本身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资源和构成要素,乡村艺术就蕴含在这些要素之中。
另一方面,很多乡村艺术品的制作使用农产品的副产品作为材料,如利用麦秆制作出的草帽,用玉米皮编制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等,体现废物利用和综合利用理念。
广东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
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
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
广东省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47亿人、2亿人、245亿人。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超过98%,覆盖人口超13.5亿。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11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CI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50%,算上中国就达到61%。
”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材料二:经历7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事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促障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以及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主活质量的意志。
2021届河源市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1届河源市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
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积淀。
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
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四都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四都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
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
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
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
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
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
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
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
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
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
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
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
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
广东省百所高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百所高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希望贵公司提供更高效的在线办公软件,特来电垂询。
B.今日高朋在座,满室生辉,感谢各位光临家父寿筵!C.拜读完大作,深感佩服,斗胆稍作斧正,请多包涵!D.今日叨扰老师多,请您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求教。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纳兰性德堠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
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②胜负,翻覆如斯。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
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年华共、混同江③水,流去几时回。
(注)①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②棋枰:棋盘,棋局。
③混同江:水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写眼前实景,景中见情,营造一种厚重、凄迷的历史氛围。
B.上片六、七句,极尽折转,写出作者欲以满腹经纶报效国家的雄心。
C.下片四至七句,抒写了历史之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只剩“断碣残碑”的慨叹。
D.该词一改作者描写爱情、友情、乡情的哀感顽艳词风,属于清怨悲壮的边塞词。
2.全词以“悲”字贯穿全文,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这一“悲”字是如何体现的?3、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下面的对联不是以“黄鹤楼”为吟咏对象的一项是A.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B.景物未全非,独恨难招天上鹤;乡关何处是?几回欲问楼头仙。
广东省2023届高三9月大联考(二)语文试题
广东省2023届高三9月大联考(二)语文试题广东省2023届高三9月大联考(二)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鲜活、灵动的语言,是文学特色的赋予形式。
文学语言的锤炼之于文学作品,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不将它置于依附和被动状态。
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
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
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
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桔子皮那样随意剥离。
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读者就容易被感染,最终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家作品的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透过它可以看出作家到底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
《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因为它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
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
余华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源市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9高三上·遂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被触及的感觉,可是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
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庙就出现了手把方向盘的“车神”,对普通人吃喝拉撒声色犬马的欲望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钱”必“应”;北京某地的财神庙里的塑像,则直接让裸体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爷的大腿上,那“教化”意义,直白显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钱……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民俗,是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需要。
其实并非如此。
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
但什么叫文化?一般认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
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饮食男女、生老病死,无不被“文而化之”。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一些超乎肉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它们以某种偶像、节日、仪规、禁忌、图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言行、审美、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个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所谓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养的结果。
民俗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
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
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
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会责任。
层级越高的民俗,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的,具有了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
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寻的“星空”。
也就是说,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
那些为了旅游开发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满足违章开车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而生造“车神”,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求菩萨保佑,为了迎合财色双收的低俗愿望而“创造”出一个裸女坐怀的财神像……都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伪民俗、恶民俗、丑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
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
伪民俗是负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给这种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间。
一时的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的结果。
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进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会力量,以及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
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说明主流价值观对民俗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
而对民俗发生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文化传承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
(选自刘加民《警惕“伪民俗”》,《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12版,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偶像会给人神圣感、威仪感,但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
B . 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塑造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C . 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因为普通人难以企及。
D .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不断传播、升华、丰富、美化,无须干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B . 文章论证将民俗与伪民俗对比,分析了民俗特点及作用,警惕伪民俗负面影响。
C . 文章引用《易经》《礼记》中的句子,既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观点。
D . 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呼应了第一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等文化性格主要由地方文化濡养,所以地方文化应值得重视。
B . 民俗文化层级越高,就越能摆脱具体的实用价值,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可见民俗出自于俗,最终指向雅,有向上的渴望。
C . 因为文化有自新内在力量,有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所以有害的伪民俗没有存在的空间,一时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结果。
D . 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
2. (12分)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
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
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
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
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
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
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
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
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
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
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
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
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
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
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
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
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
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 . 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 .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 .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
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