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电子商务

学号:********

*****

指导教师:欧阳永忠

时间:2010 年 5 月

1、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2、一双玉臂千人抚,酸甜苦辣她先尝.横批:为人民服务!

3、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4、五公抱二嫂,抱抱轻巧巧,两足一张开,味道吃唧来.

5、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第一尝。

想必读完了上面的几则谜语,你早就猜出了它们的谜底。没错,它们所指的都是同样一件东西:筷子。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智慧以及文化?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曝光生产一次性筷子新闻,其生产过程中恶劣的卫生条件深深触动了我,也许我们曾经就用这些极不卫生的筷子将美味佳肴送进嘴里。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恰恰是这样一个我们司空见惯,再平常不过的小东西,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筷子是东方国家特有的一种进食工具,我们的祖先一直使用筷子进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不可否认,西方人的进食工具:刀和叉使用起来确实比筷子用起来简单,可是为什么我们依然钟情于相比起来更加繁琐得筷子呢?

很显然,中国人不愿摒弃筷子,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工

具,而是因为他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也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它具体承载着哪些文化,但这些文化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让人们无法抛弃祖先遗留下的古老文明。

那么,一双不起眼的筷子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对现代而言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以下我将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寻找此方面的研究。

一、筷子的历史

要了解一个事物,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筷子的历史悠久,对于它的历史众说不一,有的记载甚至追溯到了神话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多出现的说法还是它诞生于大禹。在龙晓添,焦玉良的《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说道:“传说大禹在治理水患时,有一次乘船来到一个小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熟后,因为烫手无法抓食。大禹不愿意等汤冷了再吃肉,因为这样会白白浪费治水的宝贵时间,于是就用两根树枝把肉从汤里面夹出来吃。手下纷纷效仿,于是这两根树枝就成了筷子的雏形。也有说筷子是在燧人氏发明火以后,由夹烤肉时的碎骨演变而来的。

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学会用树枝、竹棍和动物骨角夹取食物。后来筷子的质地逐渐改善,品种不断增多。《韩非子·喻者》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象箸即象牙筷,如这一记述可信,公元前11世纪筷子就已

经问世。《礼记·曲礼》也有两处提到筷子,一处是“饭黍毋以箸”意为吃小米饭不要用筷子;另一处是“羹之有菜者用挟”,意思是说汤中的菜要用筷子夹着吃。由此也可见,筷子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筷子最初被人们叫做“箸”,那么它又是如何演化为筷子的呢?王云庆的《筷子古今谈》中写道:“筷子在古代原本叫著。古人讲究忌讳,“著”的谐音是“住”,而“住”是停滞的意思,商人生怕商品滞销,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称“著”为“筷”,取“快”意,似乎这样就会生意兴隆了。于是,“筷”字很快流传并取代了“著”字。”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更是追求华丽、精美。筷子囿于它的日常居家实用性,在造型上没有多少拓展的空间,多是上方下圆,“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①当然还有通体皆圆的,因为放在餐桌上容易滚动,加之上端手持部分易打滑,所以,现在餐桌上并不多见。为了表达对宾客的尊重,为了让餐桌上的人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主人在展示厨艺的同时还想展示餐具的品位和档次,宾馆

酒家也想通过餐具的精美来营造温馨高雅的氛围,刻意追求筷子的质料和雕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古代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当然,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

二、筷子的文化

朱鳞在《中国筷子》中写道:“中国人善用筷子,举世闻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中国人几千年前就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奇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筷子是手指的延长,它不怕高温,不畏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没错,简单的两样东西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1、筷子与民俗

筷箸除了餐饮中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在我国婚俗、礼俗、丧俗中也常常扮演重要角色,传递着韵味十足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筷子独特的文化现象。

筷子名称的由来运用了谐音象征。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民

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快,就谐声为筷,这才有了现在的“筷子”,筷子的谐音象征也就是取“快”之意,如快乐,快速等。而这种象征往往在喜庆的日子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婚嫁、宴客等。

在陕北,迎亲的男女大队人马赶着驴车向女方出发时,除了要带上四桌大饭外还要带上一个宝瓶,内装少许米。进了新娘家门,岳父把宝瓶里的米倒到锅里炒熟,然后把米又装进宝瓶,并用焚香和艾草(“相爱”的谐音)把口封住,再取出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瓶口上,递给女儿,并说“你们要象筷子一样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快快’活活过日子。”待新娘到男家后,入洞房时新娘要抱一只斗,里面装着麸子,(“福”与“麸”谐音)。新娘从宝瓶上取下筷子,插在都中麸子里,这意味着小两口“快快”活活生在“福”中。在这一婚俗中,主要体现了筷子的谐音象征,即快快乐乐

江浙一带关于筷子的民俗现象特别丰富。扬州闹新房有“麒麟送子”的习俗。新婚洞房之窗必须用红纸糊得严严实实,等新娘进入洞房后,“麒麟送子”即开始。一群人举着纸糊的麒麟灯,所谓麒麟之子是一双红筷子。闹新房的人将纸窗戳破,筷子纷纷落入洞房。因“筷”与“快”谐音,这是取“快生贵子”的好口彩。苏北靖江县新娘出嫁时,父母一定要在子孙桶(即马桶)中放进莲子、栗子、枣子、鸡子(鸡蛋)和一束红筷子,谓之“五子登科”。南京江宁结婚时还要边散筷边唱“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筷子飞扬,子孙满堂;筷子落地,状元及第。”浙江有些地方在婚宴上为新娘设专席,称“新妇席”,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