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筷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筷子肖莞仪

正是追逐着初夏脚步的五月,阳光暖洋洋地洒在人身上,舒坦极了。也恰逢妹妹在这个月初过她的六岁生日,我们一家人喜气洋洋的找了一家饭店坐下来,趁着等待服务员上菜的空隙,我去了一趟洗手间。

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敞着门的包间,被一声瓷器碎裂的响动惊住,停下了脚步。循声望去,一个妇人正板着脸在训斥她面前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儿:“看看!看看!不听我的话偏要用勺子,这下好了,碗也碎了,饭也洒了……教你用筷子你还不愿意!”小女孩儿眼泪汪汪儿地瘪着嘴,不敢说话。

我失笑一声回到了席间。只见菜已经差不多上齐,爸妈已经开始动筷,妹妹拿着白瓷的大汤匙,正艰难地舀着锅里的寿面。我心下一动,走过去对妹妹说:“祺祺,你看,用勺子舀面多不方便啊,平时喝粥喝汤用用就可以啦,要吃面夹菜还是要用筷子哦。”说着我拆出一双筷子,塞到妹妹手里,告诉她姿势手把手教起她用。旁边的妈妈看见这一幕,会心的笑了。不一会儿,妹妹已经拿得稳筷子了,夹菜虽然还有些勉强,但相对于用勺子舀菜的过程还是顺利了很多。

回到家之后,我特意打开电脑在网络上搜了搜有关筷子的起源。可是,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到现在已经无据可考。《史记·宋微子世家》上说:“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如果属实,殷商时代应该已经有了象牙做的筷子。不过在古代,筷子不叫筷子,而称为“箸”。把它叫做筷子,已经到了明朝末年。那时江南一带的船家觉得“箸”与“住”谐音,让船停住听起来似乎不够吉利。于是有人为讨个口彩反其道而用之,称其为“快”。不想这种趣味叫法竟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约定俗成有了“筷子”一词。所以《康熙字典》中有“箸”而无“筷”,到了《红楼梦》里,则是“箸”与“筷子”混用了。最初的筷子想必只是单支,类似于今天吃烧烤穿肉用的钎子。后来捞热汤里的食物不够顺手,遂一手一支,演变成了一双。这一变可不得了,竟然包含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哲理:拿在手里是合二为一,用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动的那根为阳,不动的那根属阴。一阴一阳谓之道,千变万化尽在其间。夹上食物是二生三,可挑、可拌、可戳、可按,不管怎么用都融通无碍,还能够当成炊具来煎炸煮炒,其功用之综合无与伦比……也就成了三生万物。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吃饭当然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人喜欢围着大圆桌一起吃,这种用餐方式无疑用筷子最省地儿,也最合适。带着吉祥图案的朱漆筷子,从来是各类庆典少不了的礼器。而用金银做的筷子在古代则是身份的标志。以竹枝作成的筷子象征着可以通过各种考试节节升高。十双一套的筷子则代表着十全十美。若是哪个女孩子筷子拿得高,会被打趣说以后会远嫁他乡。结婚送两双筷子又是喜庆的吉祥物——“筷子筷子,早生贵子”。用筷子也有许多讲究和规矩,比如筷子不能放在嘴里吸允,那样看着不雅观也不

卫生。不能用筷子敲盘子打碗,那会让人联想成乞食。一桌人吃饭,不能用筷子翻来找去,更不能用筷子指点别人,那都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上饭时筷子不能插在饭菜上,那种“立箸”仅限用于祭祀……

而除了这些用筷的习俗的规矩,其实啊,筷子还包含着许多人生道理。

1.正直。筷子总是笔直的形象,不像汤匙那样拐着尾巴,也不像叉子弯曲分叉,这也是一种品格的象征,教导我们做人要正直。

2.快意人生。筷子的筷通快,可拼出一个快意人生,筷子不像勺子叉子那样,有较大的使用限制,它使用简单,用途广泛,偌大的中华大地上,绝对有人会说不会用刀叉,但几乎不可能有人不会用筷子,而它对于餐饮种类的要求也不高,除了西餐厅那样的特殊场合,基本上适用于任何一张饭桌,让你想吃就吃,自然当得一个潇洒快意。

3. 独支无为,独行无归.相互搭配,衔来滋味。与此同时,更加不得不提的是,筷子流传最广泛的一个重要寓意,正是来自于一则叫《三兄弟这筷子》的小寓言:说是古时候,有一位勤劳聪明的农夫,家里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嘴、打架,平时好吃懒做,除了自己,他们谁也瞧不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有本事。当两个儿子打架时,另一个儿子不仅不劝架,还在旁边看热闹,家里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日子也越来越艰难。农夫常常摇头叹息道:真是作孽哟,养了三个儿子,不争气,只顾自管自,这样下去日子可怎么过哟!农夫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劝说他们,尽管他费了口舌,儿子们仍然不听,农夫认为应该用事实来教育他们。

有一天,农夫叫儿子们去拿一捆筷子来。筷子拿来后他先把整捆筷子交给他们,叫他们折断。小儿子先试,他使出吃奶的劲,仍旧没折断,老二笑着说“原来你就这么点力气啊,平时跟我打架的力气哪儿去了?”可是他竭尽了全力都无将它折断。老大说:“你们俩个大笨蛋,我来吧,”他无论想尽什么办法,急的脸涨得通红也没折断。

随后农夫解开那捆筷子,给他们每人一根。兄弟三个毫不费力气轻轻一折就为两段。这时,农夫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你们要像筷子一样,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你们三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大家团结起来,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来谁也折不断,如果你们都自以为了不起,那就什么本事也没有。”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敌人征服,可你们互相争斗不休,便很容易被敌人打垮。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从此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劳动,日子过得很幸福。

这个故事说明,团结与合作是不可征服的力量,而相互争斗却只能耗损自己。正如大家常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烟高,团结就是力量。独支无为,独行无归.两只筷子相互搭配,才能衔来好滋味。

同学们,你们看,筷子这样一个随处可见的生活小道具,也可以悟出这样多的人生道理来。当你举起筷子端起碗,传统文化不就在你的眼里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