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比较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随着教育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数学发展。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正在学习加法和减法。

在一堂课上,老师教授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了加法的意义。

接下来,老师出了一道题目:“3 + 2 = ?”,然后请小明回答。

小明思考了片刻,然后大声回答:“等于5!”小明在这个案例中展示了他对加法概念的理解以及他的计算能力。

不仅如此,老师在同一堂课上还教授了减法。

她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减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随后,老师出了一道减法题:“7 - 3 = ?”。

小明仔细思考后回答:“等于4!”,展示了他对减法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解决方法,逐渐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开始进行简单的计算。

案例二:形状与空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形状和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让我们来看下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在一节课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鼓励他们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例如,老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然后问他们两个形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表达了他们对形状的理解。

接着,老师教授了识别和命名形状的方法。

她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图片,然后让他们说出这些形状的名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加熟悉了形状的特征和命名方法。

此外,老师还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形状和空间的概念。

比如,在室外操场上,老师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然后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圆形的特征。

通过这些互动的活动,学生们对形状和空间的理解逐渐加深。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实践活动,逐渐理解了形状和空间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命名不同的形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引言】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促进他们对数的认知的发展。

【案例一:数的个数】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举办的数学游戏中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题是老师摆放了一排花瓶,小明被要求数出总共有几个花瓶。

小明开始逐个数,但很快他就搞混了,数漏了几个花瓶。

分析:小明在数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建立正确的数数思维方式,没有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数数。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引导小明使用数竖线的方法进行数数,一边读数字一边划竖线,这样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掌握数的个数。

【案例二:数的大小比较】小红和小刚在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的练习时出现了问题。

他们被要求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但他们经常弄混数字的大小顺序。

分析:小红和小刚可能对数的大小概念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正确的数的大小判断的基础。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比较图形大小、物体长度等实物来帮助他们理解数的大小概念。

同时,可以配合数字的大小排列练习,让他们逐渐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案例三:数的加法认识】小杰在进行数的加法运算时经常出现错误。

他对于加法的概念理解不清,经常将两个数字直接连接而不进行求和计算。

分析:小杰对于加法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加法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总和。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如水果、玩具等)进行加法演示,同时运用数学游戏来提高小杰的数的加法认识。

逐步引导他形成正确的加法思维。

【案例四:数的减法认识】小芳在进行数的减法运算时也存在困惑。

她常常将两个数字直接相连而不进行减法计算,或者在减法运算中忘记减法的规则。

分析:小芳对于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理解减法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差。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进行减法演示,同时结合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帮助小芳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案例设计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案例设计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案例设计教案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比较》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动物乐园图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案例一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加法运算,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如使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形展示。

随后,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加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
案例二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减法运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实物教具,如计数棒和抽象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减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
(继续分析其他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案例〗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

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

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

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拍手。

)生11:分母和分子不不异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

我以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

如和,化成和,比通分红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评析〗建构主义以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通报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研究情境中被交流。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研究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协作与交流中充裕发挥了“研究共同体”的作用。

在协作与交流中,学生把本人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详细、清晰地辨别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籍上介绍的方法不不异,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

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不异的分数大小比较,普通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颠末讨论与交流,根据本人的研究经验划分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不异再比较以及接洽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篇一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

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

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

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引言本文分析了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旨在探讨学生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数的认识某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存在困惑。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他们对数字的大小和顺序认知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物品来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制作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排列数字,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 进行游戏活动,例如数数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二:简单运算另一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简单运算方面遇到了困难。

他们很难正确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教师采用了以下策略:- 使用图形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引入游戏和游戏化的研究方法,例如用卡片游戏来练加法和减法;-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三:空缺填补还有一个一年级学生,他在填补数字的空缺时经常出错。

教师发现他对数字的位置和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

为了帮助他提高填补数字的准确性,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让他们通过频繁的练来提高对数字排列的敏感性;- 创造有趣的填空练,例如填数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填补数字的能力;-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小组填数字的游戏,相互研究和纠正错误。

总结通过对这些一年级数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来说说怎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好吗? (三)应用与拓展 出示情境图:5只兔子,4个萝卜。师引导思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吗? (学生汇报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我用摆图片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对上萝卜,5>4,所以一只兔子 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生2:我用连线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连上萝卜,所以一只兔子吃一个萝 卜是不够的。 生3:我没有摆,只是想,我们学习1、2、3、4、5时,4排在5的前面,4< 5, 所以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5 教学实施后的体会:
本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大胆,联系生活实际, 随处可见学生创造的火花,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教师,我 们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 展示潜能的空间,这样课堂就能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思维在情境里飞扬
够吃。 生3: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4个,每人吃1个还多1个。 生4:小猴子们这样讨论着,第一只小猴子也不吃桃子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来小猴子吃水果还碰到了够吃不够吃
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好吗? (学生高兴地说:好!)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4 教学过程:
(二)展开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你们选择其中喜欢的一种水果,想一想,分给3只小猴子吃,会出
2 教学目标:
1. 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使用 符号“>”、“<”、“=”,能正确进行大小比较。
2. 通过找、数、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 言表达能力。
3.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相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3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概要本文档旨在分析一年级数学学科的案例,并探讨学生在这些案例中所面临的研究难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情况。

案例一:加法运算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加法题目:5 + 3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

然而,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不熟悉数字的读法和书写规则。

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实物教具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加法运算的过程。

-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练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二:减法运算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减法题目:9 - 4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

同样地,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对数字的大小顺序和计数方法还不够熟悉。

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使用图形和图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借用实物教具进行减法运算的模拟。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减法运算。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在研究数学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困难。

参考文献暂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比较大小》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比较大小》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比较大小》案例分析片断一:导入师:瞧,刚一进教师他俩就争论起来了,看谁说的对,咱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图片:男生42人,女生37人,男女生在争吵,男生说男生多,女生说女生多。

师:(读出说的话)原来他们正在比较男女生人数呢!你们能帮上忙吗?42和37都是两位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比较大小分析:乔老师用班级内的学生照片,从学生身边出发,不仅直截了当导入新课,同时又把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又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真可谓设计巧妙,一箭双雕。

片断二:新授(实践探究42和37)师:生1摆了3生24捆。

所以42大于出示1.一会儿,不仅啰啰嗦嗦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多说。

多让学生说,学生说出来的才是经过大脑思考的结果,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不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3.联系实际。

乔老师在课前导入、巩固练习环节用到学生以及校园的图片,让学生明白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我也要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只有让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总之,乔老师课堂还有许多值得我去深挖分析的地方,我也应该多听听乔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课,反思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简约实效。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一、案例背景。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是重要的基础内容。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学习1 - 10的数字认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

二、案例描述。

1. 课堂表现。

- 在教授数字“3”的时候,我通过展示3个苹果的图片,让学生们数。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数出3个,但是有几个学生数到2就停了下来,或者数了4个。

- 当我让学生们用小棒表示数字“5”时,有的学生拿出的小棒数量不对,有的多一根,有的少一根。

2. 作业情况。

- 在课后布置的写数字1 - 5的作业中,很多学生写数字的笔顺不正确。

例如数字“2”,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写,而不是正确的从上往下写半圆再写一横。

三、案例分析。

1. 学生认知特点。

-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

在数苹果和小棒的时候,可能因为周围同学的动作或者其他物品的吸引而分心,导致数错。

- 他们的空间感知和手部精细动作还在发展阶段。

对于数字的书写笔顺,由于手部肌肉控制不够精准,难以准确按照要求书写。

2. 教学方法。

- 在课堂上,可能展示图片和让学生操作小棒的方式还不够生动有趣,没有充分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 对于数字书写的教学,可能示范的次数不够多,没有让学生充分观察和理解正确的笔顺。

四、解决方案。

1. 优化教学方法。

- 在数物体数量的时候,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找朋友”,让数字和相应数量的物体成为朋友。

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 对于数字书写,增加示范次数,并且在黑板上用较大的字体、较慢的速度书写,同时让学生在空中跟着比划,然后再在本子上写。

2. 个别辅导。

- 针对那些在课堂上数错和书写笔顺错误较多的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五、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在后续学习数字6 - 10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数物体数量方面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在数字书写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

一、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中,我们将进行一系列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案例一:小明买水果小明去市场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橙子,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每个橙子的价格是1.5元。

请计算出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解析:小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所以3个苹果的总价是3 * 2 = 6元。

小明买了2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1.5元,所以2个橙子的总价是2 * 1.5 = 3元。

因此,小明一共花了6元 + 3元 = 9元。

案例二:小红分苹果班级里有20个学生,小红带来了60个苹果,她想把苹果分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几个苹果呢?解析:小红带来了60个苹果,班级里有20个学生,所以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数量是60 / 20 = 3个。

案例三:小华的钱包小华的钱包里有12元,他买了一本数学书,花了2元。

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钱?解析:小华的钱包里有12元,他买了书花了2元,所以小华还剩下12元- 2元 = 10元。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中,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和思考。

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案例问题,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案例,让他们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计算出总花费、找零等等。

总结: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而且,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案例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题目的实际运用案例分析与解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题目的实际运用案例分析与解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题目的实际运用案例分析与解读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数学题目是孩子们接触和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数学题目的实际运用,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解读小学一年级数学题目的实际运用案例,探讨其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的作用。

案例一:小明买水果小明去市场买水果,他买了3个苹果和4个橘子,每个苹果5元,每个橘子3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元?这个题目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数学运算的方式求解。

对于小明这种购物问题的实际情境,学生需要将问题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并运用数学运算进行计算。

他们需要先将苹果的价格与数量相乘,再将橘子的价格与数量相乘,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答案。

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境和计算过程,学生不仅巩固了计算能力,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小狗的年龄小明家养了一只小狗,小狗出生时重100克,每个月重100克,现在小狗已经1岁,它的体重是多少克?这个题目考察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需要理解每个月小狗的体重增加100克,然后将这个规律应用到小狗已经1岁的情境中。

他们需要将小狗一岁的体重与出生时的体重相加,并按照每个月增加100克的规律计算出最终的体重。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规律的应用,还培养了对时间和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

案例三:买文具小红想买一支铅笔和一本笔记本,铅笔的价格是5元,笔记本的价格是10元,她一共带了20元,请问她能买得起吗?这个题目考察了学生对比较和运算的能力。

学生需要比较铅笔和笔记本的价格与所带的钱数,判断是否够买这两个物品。

他们需要将铅笔和笔记本的价格相加,然后与所带的钱数进行比较。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了解了比较和运算的基本概念,还培养了分析问题和做出判断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数学题目的实际运用案例对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实际情境的应用,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1. 数字认知能力的提升数字认知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可以帮助一年级的学生提升数字认知能力。

例如,在一堂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彩色的数字卡片让学生从小到大排序,并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发展起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数字的故事,并要求学生听故事后进行数字的排序和添写等操作。

2. 数字运算的初步学习在一年级的学习中,数字运算是一个关键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操作,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培养正确的运算意识和运算技巧。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图示工具,如实物模型或计数器等,让学生进行数字的加减法运算练习。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解答,并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3. 几何图形的认知与分类几何图形是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分类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图形卡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要求他们通过比较和分类的方式将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描述每种图形的特征和属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是一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活动和统计图表的制作,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并记录下每个同学选择的水果种类。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柱状图的形式展示每种水果的选择情况,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 时间与日历的认知与运用时间和日历是一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时间和日历的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时间观念和日历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时间和日历进行计算和答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制作日历卡片或时间轴等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时间和日历的概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及分析小鸟的游戏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及分析小鸟的游戏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及分析:小鸟的游戏在数学《学习6之内的减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准备了6只小鸟(其中1只大,5只小,有2只是黄色的,4只是蓝色的)目的是为了在活动操作中,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分解画面,并能按照物体的不同特征学习编减法应用题,列减法算式;培育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踊跃思维能力。

一:开始部份,教师一出示小鸟,孩子们就被6只美丽的鸟儿吸引了,于是大家各抒己见的从小鸟的皇冠、羽毛、翅膀夸奖了一翻,还时不时表现出喜爱之情。

我给了孩子想说的机缘,孩子们兴趣更浓了。

二:说说不一样:说一说6只小鸟有什么不一样教师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颜色、动态不一样)幼儿1:有1只小鸟戴皇冠,5只小鸟没有。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这么,美丽的地方都被你发现了)幼儿2:有2只黄色的,4只兰色的(教师:小鸟它们自己都没有发现哦,太伶俐了)幼儿3:有3只在树上,有3只在空中。

(教师:真不错,被你发现了这个不同,树上的鸟儿为你唱歌,空中的鸟儿要为你跳舞)教师一边回馈幼儿的回答一边列出6的分成式,温习6的组成。

三:小鸟捉迷藏:学习6的减法师:美丽的小鸟很喜欢聪明的你们,它想与你们玩捉迷藏.幼儿闭上眼睛,相应小鸟躲藏,幼儿睁眼后说说哪些小鸟藏起来了!如幼儿:戴皇冠的躲起来了!(教师:6只小鸟中,最美的1只小鸟公主躲起来了,还剩哪些鸟?有几只?)根据孩子的回答教师运用相应数字列式孩子们在教师的游戏引导下自但是然中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减法算式,初步理解了减法的含义。

四:我来当小鸟:巩固6的减法请幼儿当小鸟玩捉迷藏的游戏,进一步巩固6的减法列式。

孩子们超级积极的参与,不会为列不出算式而烦恼,他们只是在快乐的游戏。

五:小结:教师:哇,孩子们,看咱们的黑板怎么出现了那么多你们编出来的算式呀,实在是太棒了,让咱们看看咱们的功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都是6的减法算式,减数都是6。

)在数学《学习6之内的减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准备了6只小鸟(其中1只大,5只小,有2只是黄色的,4只是蓝色的)目的是为了在活动操作中,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分解画面,并能按照物体的不同特征学习编减法应用题,列减法算式;培育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踊跃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大小(教案:巧妙运用实物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大小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大小(教案:巧妙运用实物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大小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比较大小(2)教案,这次我们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实物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大小。

谈到比较大小,我们想到的是数字大小的概念。

但是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数字概念尚不成熟,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较大。

运用实物可以帮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具,如算盘、计数棒等等,让孩子们观察和操作这些实物。

通过算盘上滑动的珠子数量,计数棒上叠加的木棍数量等等,帮助孩子们感受数字的数量大小。

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实物,如书本、果子、石头等等。

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实物,并根据实物的大小和数量关系,让孩子们画出对应的数字。

例如,我们选择了三个不同大小的苹果,让孩子们根据苹果的大小画出对应的数字,从而感受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呈现数字大小之前,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以激发其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我们可以放入不同数量和大小的彩球,让孩子自己计数数量,并按大小依次排列。

这样孩子们既感受到了实物的大小和数量,也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比较大小教学时,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理解水平有选择地呈现不同的实物,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也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实物,以便建立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比较大小(2)教案,通过巧妙运用实物,让孩子们把抽象的数字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实物感受,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有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案例设计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案例设计教案

教案名称: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案例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比较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际情境进行数值大小的比较;2.能够通过比较符号“<,>,=”来表示数值大小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班级物品(如水杯、铅笔、字典、橡皮等),大型比较符号标志牌;2.图示卡片,包括不同数量的物品图案和数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将班级中的物品集中在一起,包括水杯、铅笔、字典、橡皮等,并展示给学生。

2.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注意到班级中有哪些物品?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注意到物品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二、讨论与引导(20分钟)1.教师逐个展示不同数量的物品图案,并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其中哪个图案中的物品数量多。

2.针对学生的猜测,教师将各个图案中的物品数量逐个标注出来,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教师使用大型比较符号标志牌来表示数值大小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哪个图案中的物品数量最多?哪个图案中的物品数量最少?”单独比较两个图案数量的大小。

三、小组活动(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担任组长。

2.教师将一张图示卡片发给每个小组,要求组员们观察图案中物品的数量,然后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比较两个卡片上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

3.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较小的圆圈和较大的圆圈表示出来,并在比较符号上方标上相应的符号“<,>,=”。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逐个展示他们小组的比较结果,并让其他小组进行验证和讨论,确保比较结果正确。

2.教师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什么符号来表示数值大小?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情况下用‘=’?”3.教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值大小比较练习。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情境中的比较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描述出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思路: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

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

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教事例剖析教课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7 页第 12 题教课目的:1、指引学生找出条件,看懂问题的含义,明确现有的桌子和椅子都是和要来开会的 48 人比较的。

2、能够把两个问题归并在一同说,练习时要分别选择条件,分别列式解答并能够口答。

二、教教事例师:今日,数学王国里的动物们向我们班发出邀请,请我们班 48 位小朋友去它们那边参加“国王改选大会”,你们愿意去吗?生:(齐说)愿意!师:小动物们听闻我们班的小朋友要来了,都忙着给我们准备桌椅呢!(出示教课课件)(学生看着题目要求议论)。

师:你感觉它们为我们准备的桌椅够吗?生1:不够,桌子已经有 40 张,椅子才 4 把。

生2:椅子准备的太少了。

师:你以为该如何准备才够用?生1:都应当准备 48 把。

由于有 48 人去参加“国王改选”。

生2:桌子和椅子配套才对。

师:小朋友真聪慧!假如要我们算一算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该如何列式计算呢?生:应当分别列式求出桌子还少几张,椅子还少几把。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报告结果生1:48-40=8(全班同学几乎众口一词):把小尾巴忘记了。

生1:(挠挠头,不好心思的说,我把小尾巴给忘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师:请你完好的再说一遍生1:48-40=8(张)(说明:为了防备同学们忘写单位名称,我把它比喻成跟在得数后边的小尾巴,这样学生就会很高兴的把单位名称记着了。

)师:说一说如何求椅子还要几把?(一名学生刚才起立要讲话,就听见有人在下边小声提示:别忘说小尾巴了)生:(有点不满意的样子)我没忘,48-4=44(把)师:解决了问题,如何完好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呢?我们来玩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吧!介绍游戏规则:男同学先按题目要求发问,女同学按男同学的发问方式把问题变换成算式求出结果进行回答“你问我答”游戏开始:男同学识:有48 人来开会,还要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女同学答:有48 人来开会,还要搬8 张桌子和 44 把椅子?而后同位之间相互练习“你问我答”。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案例分析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案例分析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案例分析榆中县周前学校吕桂英《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利用实物比较一种图形比另一种图形多几或少几,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几或少几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所以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承前启后,做好新旧衔接教学中我有效的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寻合适的突破口,让新旧知识之间有效的连接,并能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认识,构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在这节课中设计比较的复习环节,目的有三个:1、是让学生回顾一一对应进行比较的知识,先让学生摆一摆男女生同样多的情况,然后再摆女生比男生多3人的情况,为后面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操作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2、是在复习之后,让学生先从以前的摆一摆比较的方法升华到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呼应延伸的作用,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联系,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用所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知识进行叙述和比较做引子。

由承接前面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变式为新授的知识巩固练习,再延伸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新知旧识串联在课堂中。

二、动手操作,促进理解在教学中我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同时我有效的利用摆小棒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学生有了观察、操作的感官认识,以及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抽象与概括,逐步获得对数学问题的实质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这一课教学重难点是学习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
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③指导书写“=”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①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怎么比?
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2)、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大于号)
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有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教学设想: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 3 ○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 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6 〉□ 6 = □□ = 8 □〈 9
四、总结:(略)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