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案例与评析(精选14篇)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案例与评析(精选14篇)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案例与评析篇1
数学美的意识。
教具和学具:
、彩笔、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演唱《两只老虎》,学生跟着老师边唱边做动作。
[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歌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规律的舞蹈动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二.魔术游戏,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玩个魔术,你希望老师变出什么呢?
学生纷纷发言:航天飞机、苹果、老虎、裙子……在同学们的期盼中,老师先变出了一个苹果,接着变出了一个桃子……。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变出了苹果、桃子、苹果、桃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变的魔术有什么规律?(一个苹果、一个桃子、又一个苹果、又一个桃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评析:变魔术是孩子们喜欢的节目,当老师告诉同学你希望老师变出什么时,可以让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也可满足一下他们小小的心愿。当老师依次变出苹果、桃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有一定的规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了今天的新知识——规律]。
三.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2.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什么了规律,是怎么想的?
彩旗是按“红、黄”排列的;灯笼是按“紫、红”排列的;花是按“绿、紫”排列的;小朋友是按“男、女”排列的。
[评析: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了小朋友庆祝节日的欢乐场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排列的规律]。
四.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的挑战。案例分析不仅仅是教授数学概念,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
首先,想象一下一个名叫小明的一年级学生。小明在数学课上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老师给了他五颗苹果,又给了他三颗橙子,问他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小明刚开始有些困惑,但通过案例分析,老师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帮助他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引导小明用手中的苹果和橙子进行实际操作,逐步引导他发现,五颗苹果加上三颗橙子,总共是八颗水果。这个简单而直观的案例帮助小明不仅理解了数学上的加法运算,更培养了他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其次,案例分析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还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以另一个例子来看,小红是班上的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对数学没有太大兴趣。在一次课堂上,老师讲解了如何用图形表示数字,并通过案例展示了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来构建数字“3”的方法。小红在动手实践中,玩中学习,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不仅仅学会了构建数字,还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形状,这些都是她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
最后,案例分析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例如,小华是班上数学能力较强但较为内向的学生。在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中,小华表现出了出色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发现了小华的潜力,并在后续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挑战性问题和个性化的辅导,进一步激发了小华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个性化指导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立体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2
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随着教育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本文将对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数学发展。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
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正在学习加法和减法。在一堂课上,老师教授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了加法的意义。接下来,老师出了一道题目:“3 + 2 = ?”,然后请小明回答。小明思考了片刻,然后大声回答:“等于5!”小明在这个案例中展示了他对加法概念的理解以及他的计算能力。
不仅如此,老师在同一堂课上还教授了减法。她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减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随后,老师出了一道减法题:“7 - 3 = ?”。小明仔细思考后回答:“等于4!”,展示了他对减法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解决方法,逐渐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开始进行简单的计算。
案例二:形状与空间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形状和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来看下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在一节课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鼓励他们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例如,老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然后问他们两个形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表达了他们对形状的理解。
接着,老师教授了识别和命名形状的方法。她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图片,然后让他们说出这些形状的名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加熟悉了形状的特征和命名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的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年级下册数的应用案例分析
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中,数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
应用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本文将
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数的应用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的重要性和实
际应用。
案例一:购物计算
小明去超市购买水果,他买了5个苹果、3个梨子和2个橘子,苹
果是每个2元,梨子是每个3元,橘子是每个4元。请计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计算每种水果的总价,然后把它们加在一起。根据题意,苹果的单价是2元,数量是5个,所以苹果的总价是
2×5=10元;梨子的单价是3元,数量是3个,所以梨子的总价是
3×3=9元;橘子的单价是4元,数量是2个,所以橘子的总价是4×2=8元。最后,把这三种水果的总价相加,10+9+8=27元。所以,小明一
共花了27元。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购
物计算问题,并加深对数的应用的理解。
案例二:时间计算
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上学时间是早上8点。他需要走上学路程20
分钟,上课前需要提前到校5分钟。请问小明应该几点出发?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计算出走上学路程需要的时间,然后再加上
提前到校的时间。根据题意,上学路程需要20分钟,提前到校需要5
分钟。所以,小明需要提前20+5=25分钟出发。早上8点减去25分钟,即可得到小明应该几点出发。8点减去25分钟后,得到7点35分。所以,小明应该7点35分出发。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将时间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
中解决时间计算问题,并加深对数的应用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过生日》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过生日》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是一个个充满着童趣与童真的小朋友,他们年龄小,对任何新鲜事物都非常的好奇,同时他们的自控力也是较差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太短。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各种有趣的活动情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在北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较》的第一课时《过生日》里有这样一个例题:有两瓶饮料,这两瓶饮料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同,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哪瓶饮料装得多?”哪瓶饮料装得少?”
学生一:我觉得高的饮料多。
学生二:我觉得矮的饮料多。
学生三:我觉得两瓶饮料一样多.......
老师又紧接着问道: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两个饮料瓶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观察,然后猜测的,有时候不太准确。你们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出一些可行的比较方法。
学生一:我找来一个空的饮料瓶子,先把高的那瓶饮料全部倒进去,然后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再倒回原来的瓶子里。然后把矮的这瓶饮料倒进空饮料瓶里,看现在水的高度,如果在刚才的记号上面就多,在下面就少。
学生二:我找来几个一样的杯子,先把高的这瓶饮料全部倒出来,看倒了几杯。然后再把矮的这瓶饮料也倒出来,看倒了几杯,哪瓶倒的杯子多,那瓶饮料就多。
学生三:我把高的这瓶饮料在瓶子上做上记号,然后把饮料倒在杯子里,再把矮的这瓶饮料倒进高的饮料瓶子里,要是倒完超过了那个记号就是矮的多,要是没超过就是矮的少,要是矮的里面剩下了饮料也是矮的多。
这时还有一个同学说:看一看饮料瓶子上面的说明就可以了,上面有标注饮料有多少......这时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个孩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一年级下册《比大小》案例分析
一年级下册《比大小》案例分析
张霞
一、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的教学内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直观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以及认识了1~5各数。其中“=、>、<”在教材中都是首次出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比多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系符号的实际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研究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们到第二批省级实验区一所省级示范实验小学进行调研,一位实验教师的课给人许多启发。
二、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起思考
师:有一天,3只小猴子一起去游玩,玩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准备分吃各自带来的水果(出示情境图)。请观察,3只小猴子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1:一只小猴子说,桃子正好3个,每人1个,边说边捧了桃子想吃。
生2:另一只小猴子数了数香蕉说:慢着!香蕉才2根,每人1根不够吃的。
生3: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4个,每人吃1个还多1个。
生4:小猴子们这样讨论着,第一只小猴子也不吃桃子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来小猴子吃水果还碰到了够吃不够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好吗?(学生高兴地说:好!)
(二)展开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喜欢的一种水果,想一想,分给3只小猴子吃,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自主操作、思考,进行小组交流)
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桃子(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一一对应着摆3个桃子,小猴子和桃子正好一样多。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一)
1、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直观的、是现实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渗透"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在看图说话中就渗透"同样多"、"相差"的概念,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好早期的铺垫,教学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逐渐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鸡10只,鸭13只,鹅12只(1)、鸡比鸭多多少只?(2)、鹅比鸭少多少只?(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在多个条件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引言
本文分析了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旨在探讨学生在数
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数的认识
某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存在困惑。通过观察
和分析,发现他们对数字的大小和顺序认知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物品来了解数字
的大小关系;
- 制作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排列数字,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
- 进行游戏活动,例如数数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二:简单运算
另一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简单运算方面遇到了困难。他们很难正确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教师采用了以下策略:
- 使用图形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 引入游戏和游戏化的研究方法,例如用卡片游戏来练加法和减法;
-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三:空缺填补
还有一个一年级学生,他在填补数字的空缺时经常出错。教师发现他对数字的位置和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他提高填补数字的准确性,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
-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让他们通过频繁的练来提高对数字排列的敏感性;
- 创造有趣的填空练,例如填数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填补数字的能力;
-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小组填数字的游戏,相互研究和纠正错误。
总结
通过对这些一年级数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案例描述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教授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题目:小明有三只苹果,小花给他一只苹果,现在小明有几只苹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回答出这道题目的答案,只有一个女孩回答错误。
反思分析
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这道简单的数学题目看似简单,但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严格考验。大多
数学生都能立刻理解题意,思考后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一小部分同学却出现了错误。这说明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以记住算法和公式为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习惯性地从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个性特点的考虑
在这个案例中,女孩回答错误并不一定说明她的思维能力不行。可能是因为她
太紧张了,或者在回答问题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此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例如,如果教师
采用了灵活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思维能力;如果教师使用了死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复述等,学生将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学习效果也将较差。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种简单的问题,在课堂上教授并不难,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那么学生成长的道路将会更进一步。自学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是一个学习思维的科目,需要注重思维能力、学生个性特点的考虑、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让学生在
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案例分析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创设反思的情境和创造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初步学会反思,是学会学习和创新教育的新视点。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10的认识》案例分析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创设反思的情境和创造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初步学会反思,是学会学习和创新教育的新视点。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的对错与优劣,直至评价后才有反思的意识,造成思维的脱节,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发展,因此“主体反思”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视点。下面结合《10的认识》一课教学,就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意识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生1:有1、2、3、4、5、6、7、8、9。
生2:还有0。
生3:有0、1、2、3、4、5、6、7、8、9。
(学生回答后,屏幕分别出现0至9这十个数字娃娃。)
师:在这些我们所学过的数中,谁最大?
生:(异口同声地回答)9最大。
师:(课件同时播放)数字娃娃9知道自己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是,9没话可说了。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概要
本文档旨在分析一年级数学学科的案例,并探讨学生在这些案例中所面临的研究难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情况。
案例一:加法运算
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加法题目:5 + 3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然而,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不熟悉数字的读法和书写规则。
解决方法:
-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实物教具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加法运算的过程。
-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练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二:减法运算
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减法题目:9 - 4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同样地,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对数字的大小顺序和计数方法还不够熟悉。
解决方法:
- 老师可以使用图形和图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借用实物教具进行减法运算的模拟。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减法运算。
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在研究数学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困难。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李琼
一、背景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实践活动二:
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
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
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中,我们将进行一系列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案例一:小明买水果
小明去市场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橙子,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每个橙子的价格是1.5元。请计算出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
解析:
小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所以3个苹果的总价是3 * 2 = 6元。
小明买了2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1.5元,所以2个橙子的总价是2 * 1.5 = 3元。
因此,小明一共花了6元 + 3元 = 9元。
案例二:小红分苹果
班级里有20个学生,小红带来了60个苹果,她想把苹果分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几个苹果呢?
解析:
小红带来了60个苹果,班级里有20个学生,所以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数量是60 / 20 = 3个。
案例三:小华的钱包
小华的钱包里有12元,他买了一本数学书,花了2元。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钱?
解析:
小华的钱包里有12元,他买了书花了2元,所以小华还剩下12元- 2元 = 10元。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中,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和思考。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案例问题,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案例,让他们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计算出总花费、找零等等。
总结:
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而且,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案例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1-20的数的读写,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
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够理解和运用“比较大小”、“多少多少等于多少”等概念。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数字卡片、计数棒、数字图案卡片、小学生数学练习册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学生桌椅整齐摆放,黑板干净整洁。
3. 教学内容,1-20的数的认识和读写,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比较大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数的游戏,比如数数游戏、数的排队游戏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熟悉数字。
2. 数的认识和读写,教师通过数字卡片和数字图案卡片向学生展示1-20的数字,并让学生跟读,同时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数字,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3. 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可以利用计数棒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物进
行加法和减法的操作,例如“老师手里有3根计数棒,再给我2根,一共有多少根?”、“老师手里有5根计数棒,把2根还给我,还剩下几根?”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4. 比较大小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比较大小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比
较大小的实际操作,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1-20的数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同时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较大小”、“多少多少等于多少”等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受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上
一、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下
实践活动二:
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
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
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
评析: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
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
评析:
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一直都比较调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