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a184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2.png)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
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教学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
(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剖析(2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剖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ccc57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f.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
本案例以一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二、案例描述教学班级:一年级(1)班教学内容:《认识数字5》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字5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数字5。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数字5的卡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数字,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数字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讲解数字5的含义。
2. 认识数字5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观察数字5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引导学生说出数字5的构成部分。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画出数字5,加深学生对数字5的认识。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辨认并说出对应的数字。
同时,教师提问:“谁能用数字5组成一个数?”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 课堂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字接力”游戏,要求学生用数字5组成一个数,并将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个同学。
这个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总结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数学素养。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数字5,并能用数字5组成一个数。
同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兴趣浓厚。
2. 教学方法运用(1)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5,提高了教学效果。
(2)游戏教学法:教师组织“数字接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0bcc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6.png)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案例一:鸡兔同笼问题描述:鸡兔同笼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经典问题之一。
某个农场主早晨在鸡兔笼中发现了35个头和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解题思路: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设鸡的数量为x 只,兔的数量为y只。
由题意可得以下方程:x + y = 35 (1)2x + 4y = 94 (2)解方程组(1)和(2)可以求得鸡的数量和兔的数量。
解:观察方程(1),我们可以得到y = 35 - x。
将这个式子代入方程(2)中,即可得到2x + 4(35 - x) = 94。
解方程可得2x + 140 - 4x = 94,整理得到2x = 46,x = 23。
将x = 23代入方程(1),可以得到y = 35 - 23 = 12。
因此,鸡的数量为23只,兔的数量为12只。
案例二:水果购买问题描述:小明去水果摊买水果,他买了一些苹果和一些橙子,苹果每斤3元,橙子每斤2元,他总共花了12元,买了5斤水果。
问他买了几斤苹果和几斤橙子?解题思路:水果购买问题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设苹果的重量为x斤,橙子的重量为y斤。
由题意可得以下方程:3x + 2y = 12 (1)x + y = 5 (2)解方程组(1)和(2)可以求得苹果的重量和橙子的重量。
解:观察方程(2),我们可以得到x = 5 - y。
将这个式子代入方程(1)中,即可得到3(5 - y) + 2y = 12。
解方程可得15 - 3y + 2y = 12,整理得到-y = -3,y = 3。
将y = 3代入方程(2),可以得到x = 5 - 3 = 2。
因此,小明买了2斤苹果和3斤橙子。
案例三:花园种植问题描述:某个花园面积为72平方米,其中一部分种植了百合花,每平方米有2株;另外一部分种植了玫瑰花,每平方米有4株。
整个花园共有210株花,问百合花和玫瑰花各有多少株?解题思路:花园种植问题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设百合花的株数为x株,玫瑰花的株数为y株。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0952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4.png)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随着教育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数学发展。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正在学习加法和减法。
在一堂课上,老师教授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了加法的意义。
接下来,老师出了一道题目:“3 + 2 = ?”,然后请小明回答。
小明思考了片刻,然后大声回答:“等于5!”小明在这个案例中展示了他对加法概念的理解以及他的计算能力。
不仅如此,老师在同一堂课上还教授了减法。
她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减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随后,老师出了一道减法题:“7 - 3 = ?”。
小明仔细思考后回答:“等于4!”,展示了他对减法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解决方法,逐渐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开始进行简单的计算。
案例二:形状与空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形状和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让我们来看下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在一节课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鼓励他们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例如,老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然后问他们两个形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表达了他们对形状的理解。
接着,老师教授了识别和命名形状的方法。
她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图片,然后让他们说出这些形状的名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加熟悉了形状的特征和命名方法。
此外,老师还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形状和空间的概念。
比如,在室外操场上,老师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然后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圆形的特征。
通过这些互动的活动,学生们对形状和空间的理解逐渐加深。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实践活动,逐渐理解了形状和空间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命名不同的形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ab994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a.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概念。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的理解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但他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
案例描述: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了3个,那么小明现在还有几个苹果?解决方法: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小明起初有5个苹果,吃了3个之后还剩下2个。
这样,学生可以将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即5-3=2,同时也理解了减法就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通过给予实际物品的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案例二:认识基本形状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在认识基本形状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基本形状。
案例描述:小红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形状各异的物体,她用手指着一个四边形的草坪问:“老师,这是什么形状?”解决方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形状,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描述不同形状。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告诉小红,“这是一个四边形,因为它有四个边和四个角”。
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基本形状。
案例三:认识数字和数量小刚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上,对数字和数量的概念感到困惑,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他理解。
案例描述:小刚在课上问:“老师,什么是数字?什么是数量?”解决方法:老师可以给小刚举一个简单的案例,比如让小刚从1数到10,并让他用手指或者其他物品来表示数量。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1到10的数字,同时也明白了每个数字代表一种数量。
此外,老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结合进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概念。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18029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e.png)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引言】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促进他们对数的认知的发展。
【案例一:数的个数】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举办的数学游戏中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题是老师摆放了一排花瓶,小明被要求数出总共有几个花瓶。
小明开始逐个数,但很快他就搞混了,数漏了几个花瓶。
分析:小明在数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建立正确的数数思维方式,没有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数数。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引导小明使用数竖线的方法进行数数,一边读数字一边划竖线,这样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掌握数的个数。
【案例二:数的大小比较】小红和小刚在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的练习时出现了问题。
他们被要求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但他们经常弄混数字的大小顺序。
分析:小红和小刚可能对数的大小概念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正确的数的大小判断的基础。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比较图形大小、物体长度等实物来帮助他们理解数的大小概念。
同时,可以配合数字的大小排列练习,让他们逐渐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案例三:数的加法认识】小杰在进行数的加法运算时经常出现错误。
他对于加法的概念理解不清,经常将两个数字直接连接而不进行求和计算。
分析:小杰对于加法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加法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总和。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如水果、玩具等)进行加法演示,同时运用数学游戏来提高小杰的数的加法认识。
逐步引导他形成正确的加法思维。
【案例四:数的减法认识】小芳在进行数的减法运算时也存在困惑。
她常常将两个数字直接相连而不进行减法计算,或者在减法运算中忘记减法的规则。
分析:小芳对于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理解减法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差。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进行减法演示,同时结合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帮助小芳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小学教材第一册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第一册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81f1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e.png)
小学教材第一册案例分析第一册教材案例分析教材概述:小学教材是培养孩子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教育工具。
第一册教材作为小学生入门的教材,对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小学教材第一册中的一则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教材如何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案例一:小明的家庭作业小明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非常喜欢学习。
今天,小明拿回家一本新的数学练习册,他迫不及待地开始做作业。
然而,在第一道题目上,小明却卡住了。
他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去向妈妈求助。
思维能力培养:这个案例突出了小学教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教材中的题目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时主动思考和积极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材中的题目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小学教材第一册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教材中的题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实际生活中。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家庭作业要求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个别差异关注:小学教材第一册还注重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教材中的题目设计灵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或寻求帮助。
这种个别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的培养:小学教材第一册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案例中的小明能够向妈妈寻求帮助,表明教材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通过教材的引导,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
结论:小学教材第一册通过设计合理的案例和题目,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关注个别差异和培养情感态度,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提升学习成果。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44928b650e52ea5518989c.png)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案例分析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比大小》案例分析(上)一、背景分析二、教学案例(一)创设情境,引起思考师:有一天,3只小猴子一起去游玩,玩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准备分吃各自带来的水果(出示情境图)。
请观察,3只小猴子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生1:一只小猴子说,桃子正好3个,每人1个,边说边捧了桃子想吃。
生2:另一只小猴子数了数香蕉说:慢着!香蕉才2根,每人1根不够吃的。
生3: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4个,每人吃1个还多1个。
生4:小猴子们这样讨论着,第一只小猴子也不吃桃子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来小猴子吃水果还碰到了够吃不够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好吗?(学生高兴地说:好!)(二)展开探究,合作交流师: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喜欢的一种水果,想一想,分给3只小猴子吃,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自主操作、思考,进行小组交流)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桃子(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一一对应着摆3个桃子,小猴子和桃子正好一样多。
生2:小猴子吃桃子每人1个,正好够吃。
生3:我想是表示3和3同样大小。
生4:我想是表示3等于3。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3=3”表示。
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呢?生1:3朵红花和3朵白花朵数相等,也可以写作“3=3”。
生2:4个男生和4个女生人数同样多,可以用“4=4”。
师:看来大家对等号有了认识,请写一写“=”。
其他组再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香蕉(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摆2个香蕉,发现只有2只小猴子一一对着香蕉,另外一只小猴子没有对着香蕉,所以香蕉不够吃。
生2:也就是说,1只小猴子吃不到香蕉。
生3:就是,这里的3和2不能用等于。
师:请大家想一想,3和2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呢?(学生蜂拥而上,到黑板上各自写着:3大2小,3≠2,3>2,2<3等。
)生1:“3大2小”写得是对的,是不是可以简单一点?生2:3和2不相等,我在“=”上加了一画,写成3≠2。
小学数学第一册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册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4459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0.png)
小学数学第一册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情境或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第一册中的一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一:小明的苹果小明手上有5个苹果,他把其中的3个苹果分给了小红,请问小明手上还剩下几个苹果?解析与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了减法的概念。
从实际情景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分苹果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解题思路:1. 将5个苹果模拟出来,可以使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概念。
2. 表示小明分给小红的3个苹果,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果实或标记出来,帮助学生区分。
3. 让学生数出小明手上剩下的苹果数量,培养他们进行减法运算的能力。
结论:小明手上还剩下2个苹果。
案例二:小猫的鱼小猫和小狗一起钓鱼。
小猫钓到了7条鱼,小狗钓到了4条鱼,请问他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鱼?解析与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了加法的概念。
通过将两个数的数量相加,学生可以找到他们一共钓到的鱼的数量。
解题思路:1. 让学生分别用图形或物体来表示小猫和小狗钓到的鱼的数量。
2. 让学生将两个数的数量进行相加,培养他们进行加法运算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口头表达计算过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论:小猫和小狗一共钓到了11条鱼。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案例能够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基础,设计更多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结: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探索问题背后的数学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案例分析.docx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案例分析.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a12974804a1b0717ed5ddb0.png)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案例分析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比大小》案例分析( 上)一、背景分析二、教学案例( 一) 创设情境,引起思考师:有一天, 3 只小猴子一起去游玩,玩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准备分吃各自带来的水果 ( 出示情境图 ) 。
请观察, 3 只小猴子在做些什么 ?想些什么 ?生1:一只小猴子说,桃子正好 3 个,每人 1 个,边说边捧了桃子想吃。
生 2:另一只小猴子数了数香蕉说:慢着! 香蕉才 2 根,每人1根不够吃的。
生3: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 4 个,每人吃 1 个还多 1 个。
生4:小猴子们这样讨论着,第一只小猴子也不吃桃子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 看来小猴子吃水果还碰到了够吃不够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好吗 ?( 学生高兴地说:好 !) ( 二) 展开探究,合作交流师: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喜欢的一种水果,想一想,分给 3 只小猴子吃,会出现什么情况。
( 学生自主操作、思考,进行小组交流)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 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桃子 ( 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 ) ,左边摆 3 只小猴子,右边一一对应着摆 3 个桃子,小猴子和桃子正好一样多。
生 2:小猴子吃桃子每人 1 个,正好够吃。
生3:我想是表示 3 和 3 同样大小。
生4:我想是表示 3 等于 3。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3=3”表示。
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呢?生1:3 朵红花和 3 朵白花朵数相等,也可以写作“ 3=3”。
生2:4 个男生和 4 个女生人数同样多,可以用“ 4=4”。
师:看来大家对等号有了认识,请写一写“=”。
其他组再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香蕉 ( 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 ) ,左边摆 3 只小猴子,右边摆 2 个香蕉,发现只有 2 只小猴子一一对着香蕉,另外一只小猴子没有对着香蕉,所以香蕉不够吃。
生2:也就是说, 1 只小猴子吃不到香蕉。
生3:就是,这里的 3 和 2 不能用等于。
数学第一册减法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第一册减法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a399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1.png)
数学第一册减法教学案例分析背景介绍: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减法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运算,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数学第一册减法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在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策略。
案例描述:教学主题:数学第一册减法教学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减法规则,能够正确应用减法进行简单数学计算。
教学内容:减法概念、减法符号、借位减法等。
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教学分析:在教学减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创设与减法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减少一份糖果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尝试,体会减法操作的实际意义。
2. 清晰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减法的概念及操作进行清晰明确的示范。
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基本含义和运算规则。
3. 引导发现:在教学中,适度引导学生发现减法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减法表格或实物操作可以让学生发现减法运算中的规律,如减去零保持原数不变等。
4. 渐进练习: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渐进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减法的基本技巧。
从简单的减法计算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 强化巩固:在减法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巩固强化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检测和巩固,增强学生对减法的掌握程度。
案例总结:本次减法教学案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清晰示范、引导发现、渐进练习和强化巩固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与规则,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
教学案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注意语言表达、示范操作和与学生的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减法教学中有所收获。
结语:通过对数学第一册减法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减法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与引导、渐进练习和巩固等策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大全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ece0f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2.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大全五篇)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都格小学兰冬梅师:小猴摆了个水果摊,生意可好了,你看他又只剩一盒桃和3 个桃了。
这时,小兔走了过来,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就想买几个尝尝,就对小猴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桃”。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猴一共有几个桃?生:一共有13个桃。
师: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桃?怎样列式呢?生:还剩4个桃,13-9=4。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师:如果你是小猴,你怎样把9个桃给小兔呢?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桃,摆一摆。
学生操作:先摆10个桃,再摆3个桃。
师:在13个桃中去掉9个桃,该怎么拿呢?你能为小猴想想办法吗?同桌小朋友合作,先拿一拿,再说一说。
……交流。
师:你为小猴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呢?生:从盒子中拿掉9个桃,盒子中还剩1个,外面还有3个,一共还剩4个桃。
生:我是这样想的,小兔要买9个桃,小猴先把10个桃给他,让小兔还1给小猴,跟盒子外面的3个桃合起来,就是小猴还剩4个桃。
生:先拿掉外面的3个桃,还缺6个,就从盒子里拿走6个,还剩4个桃。
生:我是一个一个地拿,拿走9个,小猴就还剩4个。
生:我是二个二个地拿,拿了8个,再拿1个,小猴就还剩4个桃。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你能按照你的拿桃子的方法来计算13-9吗?……师:鲸大哥听到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带着题目来到我们班级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做出鲸大哥的题目吗?生:有。
媒体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教师把题目按顺序板书:11-9=212-9=3……19-9=10师:鲸大哥带来的题目中还藏着一些小秘密,你们能把这些秘密找出来吗?小朋友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商量。
学生合作说一说。
生:我发现前面是11、12、13、……19排下来的。
生:我发现得数也是按照2、3、4、……10排好的。
生:我发现都是-9。
(师揭示课题:十几减9)……金合欢:我发现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2aad8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4.png)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概要本文档旨在分析一年级数学学科的案例,并探讨学生在这些案例中所面临的研究难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情况。
案例一:加法运算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加法题目:5 + 3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
然而,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不熟悉数字的读法和书写规则。
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实物教具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加法运算的过程。
-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练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二:减法运算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减法题目:9 - 4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
同样地,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对数字的大小顺序和计数方法还不够熟悉。
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使用图形和图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借用实物教具进行减法运算的模拟。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减法运算。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在研究数学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困难。
参考文献暂无。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与施教建议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与施教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93d443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5.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与施教建议一、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数学课上,他经常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加减法的概念,也无法正确完成简单的计算题目。
同时,他对形状和图形的理解也比较模糊,不能准确命名和描述图形。
这些困难构成了他数学学习的瓶颈。
首先,小明在理解和运用加减法的概念方面存在问题。
他常常将加法和减法混淆,无法准确理解两个概念的区别。
例如,当老师给他一道题目:“6-2=?”时,他会将其理解为6+2=?同样的错误也会出现在加法题目上。
这表明小明对于加法和减法的操作规则和运算结果的理解有些困惑。
其次,小明在进行简单的计算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他经常会出现计算错误,并且无法自己发现和纠正这些错误。
例如,当计算“5+3=?”时,他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并不知道如何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表明小明在运算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最后,小明对于形状和图形的理解也比较模糊。
他很难区分不同的形状,并且无法正确命名和描述图形。
这导致他在解决与图形相关的问题时常常出错。
例如,当老师给他一个由五边形组成的图形,要求他找出三角形的个数时,他可能会错把其他形状当作三角形。
这表明小明对于形状和图形的辨认和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施教建议针对小明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的困难,以下是一些施教建议:1. 建立良好的数学概念理解:针对小明对于加减法概念的混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引导他进行思考和理解。
可以利用小球、图形板等教具进行教学,帮助他直观地感受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关系。
通过实践操作,慢慢培养他对于加法和减法概念的准确理解。
2. 强化计算技巧的训练:对于小明在计算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
可以从简单的计算题目开始,逐步引导他进行逐步计算的训练,同时注重错误的检查和纠正。
鼓励他多做计算题目,并在错误反馈中不断提高。
3. 图形学习的游戏化教学:对于小明对于形状和图形的模糊理解,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fd63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c.png)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作为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
本文将以一个案例来分析一年级第一章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的学习情况。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章的知识点。
案例: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里学习了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
他很喜欢数学课,但在学习这个章节时却出现了一些困惑。
下面将具体分析他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一:小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理解数的概念。
他对于“数”是什么,以及“数”的意义不是很清楚。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来解释。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让小明数物品数量,比如让他数教室里的椅子数目,或者数自己的书包里有多少本书等。
通过实际操作,小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绘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
问题二:小明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数的读法。
他经常会读错数字,例如读出“12”为“21”。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次练习来提高。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活动来帮助学生练习数的读法。
例如出示数字卡片,要求学生快速读出数字;或者通过听数字并写下来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
通过反复的练习,小明可以逐渐掌握准确的数的读法。
问题三:小明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理解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他不理解“1比2大”这个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数字,并让学生按照数字的大小来排列。
通过比较卡片上的数字大小,小明可以逐渐理解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通过比较数量来体会数的大小。
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法,小明逐渐克服了他在学习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时遇到的困惑。
他通过实际操作、反复练习和比较大小的游戏,更好地理解了数的概念、数的读法以及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小明将能够更自信和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点。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一章中,学生学习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a7704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8.png)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一、案例背景。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是重要的基础内容。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学习1 - 10的数字认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
二、案例描述。
1. 课堂表现。
- 在教授数字“3”的时候,我通过展示3个苹果的图片,让学生们数。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数出3个,但是有几个学生数到2就停了下来,或者数了4个。
- 当我让学生们用小棒表示数字“5”时,有的学生拿出的小棒数量不对,有的多一根,有的少一根。
2. 作业情况。
- 在课后布置的写数字1 - 5的作业中,很多学生写数字的笔顺不正确。
例如数字“2”,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写,而不是正确的从上往下写半圆再写一横。
三、案例分析。
1. 学生认知特点。
-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
在数苹果和小棒的时候,可能因为周围同学的动作或者其他物品的吸引而分心,导致数错。
- 他们的空间感知和手部精细动作还在发展阶段。
对于数字的书写笔顺,由于手部肌肉控制不够精准,难以准确按照要求书写。
2. 教学方法。
- 在课堂上,可能展示图片和让学生操作小棒的方式还不够生动有趣,没有充分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 对于数字书写的教学,可能示范的次数不够多,没有让学生充分观察和理解正确的笔顺。
四、解决方案。
1. 优化教学方法。
- 在数物体数量的时候,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找朋友”,让数字和相应数量的物体成为朋友。
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 对于数字书写,增加示范次数,并且在黑板上用较大的字体、较慢的速度书写,同时让学生在空中跟着比划,然后再在本子上写。
2. 个别辅导。
- 针对那些在课堂上数错和书写笔顺错误较多的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五、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在后续学习数字6 - 10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数物体数量方面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在数字书写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
一、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e4a7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5.png)
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第一章案例分析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第一章是孩子们初步接触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对第一章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案例一:小明买水果小明买了两斤苹果和一斤香蕉,他一共买了多少斤水果?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加法。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学会理解和应用简单的加法运算。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意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
案例二:小华的体重小华的体重是30千克,妈妈比小华重10千克,爸爸比小华重20千克。
那么爸爸的体重是多少?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减法。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学会理解和应用简单的减法运算。
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具体事物与数学运算的联系,并通过绘图等形象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案例三:买糖果小红有5元钱,糖果1元一袋,她想买几袋糖果?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除法。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学会理解和应用简单的除法运算。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类比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章的数学教材主要围绕加法、减法和除法这三个最基本的运算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算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实物或者数学游戏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三、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掌握程度较好的知识进行巩固,对理解程度较弱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
小学教材第一册第五章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第一册第五章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ca051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c.png)
小学教材第一册第五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的数学困惑小学教材第一册中的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小明对于这两个运算的理解有一些困惑。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明解决问题,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予了相应的指导。
1. 问题描述小明在课堂上做加法和减法运算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在计算表达式时容易混淆加法和减法的顺序。
他对于运算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和原则缺乏清晰的认识。
2. 原因分析通过对小明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发现了导致小明困惑的主要原因。
首先,小明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他对于加法和减法的本质区别没有深入理解,导致在运算时容易混淆。
其次,小明对于数学运算的顺序性掌握不牢固。
他缺乏对于数学运算过程的系统性认识,没有形成明确的计算步骤。
再次,教师发现小明对于运算规则的记忆能力较弱。
他没有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导致在实际计算时容易出错。
3.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问题,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旨在帮助他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并提升他的计算技能。
首先,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小明深入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概念和本质区别。
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
其次,教师重点培养小明的运算顺序掌握能力。
通过充分训练,让他逐步形成计算步骤的自觉,并培养他将问题拆分和整合的能力。
再次,教师鼓励小明进行大量的练习,帮助他加深对运算规则的记忆和应用。
通过反复实践,提高他在实际计算中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最后,教师与小明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小明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指导和培养,小明在加法和减法运算中的困惑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能够正确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计算。
他的运算准确率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小学教材第一册第五章中,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学习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0420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f.png)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1. 数字认知能力的提升数字认知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可以帮助一年级的学生提升数字认知能力。
例如,在一堂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彩色的数字卡片让学生从小到大排序,并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发展起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数字的故事,并要求学生听故事后进行数字的排序和添写等操作。
2. 数字运算的初步学习在一年级的学习中,数字运算是一个关键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操作,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培养正确的运算意识和运算技巧。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图示工具,如实物模型或计数器等,让学生进行数字的加减法运算练习。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解答,并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3. 几何图形的认知与分类几何图形是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分类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图形卡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要求他们通过比较和分类的方式将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描述每种图形的特征和属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是一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活动和统计图表的制作,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并记录下每个同学选择的水果种类。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柱状图的形式展示每种水果的选择情况,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 时间与日历的认知与运用时间和日历是一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时间和日历的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时间观念和日历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时间和日历进行计算和答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制作日历卡片或时间轴等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时间和日历的概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e2391fbd64783e09122b73.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案例分析我也是第一次当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在上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
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
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
根据每节内容,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
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
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
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
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
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
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例如:《1~5的认识》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地进行反思,首先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突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比大小》案例分析(上)
一、背景分析
二、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起思考
师:有一天,3只小猴子一起去游玩,玩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
准备分吃各自带来的水果(出示情境图)。
请观察,3只小猴子在做
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1:一只小猴子说,桃子正好3个,每人1个,边说边捧了桃
子想吃。
生2:另一只小猴子数了数香蕉说:慢着!香蕉才2根,每人1
根不够吃的。
生3: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4个,每人吃1个还多1个。
生4:小猴子们这样讨论着,第一只小猴子也不吃桃子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来小猴子吃水果还碰到了够吃不够吃
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好吗?(学生高兴地说:好!)
(二)展开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喜欢的一种水果,想一想,分给3只小猴子吃,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自主操作、思考,进行小组交流)
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桃子(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一一对应着摆3个桃子,小猴子和桃子正
好一样多。
生2:小猴子吃桃子每人1个,正好够吃。
生3:我想是表示3和3同样大小。
生4:我想是表示3等于3。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3=3”表示。
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呢?
生1:3朵红花和3朵白花朵数相等,也可以写作“3=3”。
生2:4个男生和4个女生人数同样多,可以用“4=4”。
师:看来大家对等号有了认识,请写一写“=”。
其他组再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香蕉(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摆2个香蕉,发现只有2只小猴子一一对
着香蕉,另外一只小猴子没有对着香蕉,所以香蕉不够吃。
生2:也就是说,1只小猴子吃不到香蕉。
生3:就是,这里的3和2不能用等于。
师:请大家想一想,3和2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呢?
(学生蜂拥而上,到黑板上各自写着:3大2小,3≠2,3>2,
2<3等。
)
生1:“3大2小”写得是对的,是不是可以简单一点?
生2:3和2不相等,我在“=”上加了一画,写成3≠2。
师:3和3相等,3和2不相等,“=”上加一画,真了不起!
生3:我写“3>2”,是想3和2不相等,“=”不能用了,改成
一边张口大,一边张口小。
朝3的一边口子要大,朝2的一边是尖
尖头。
生4:我妈妈说,“3>2”叫做“3大于2”。
师:他把妈妈说的也记住了,真好。
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
生1:2枝铅笔和1枝铅笔,2枝大于1枝,2>1。
生2:5个电扇和3朵花,每个电扇贴一朵花,不够贴,5>3。
师:小朋友们能把学到的比大小用到生活中去。
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梨,发现3只小猴子都一一对着一个梨,还多了一只梨。
就想是3<4。
(到黑板上书写)
生2:请你说说,为什么用“<”好吗?
生1:刚才3比2大,写成“3>2”,3比4小,我们就把“>”倒过来用,尖尖头对着3,大口对着4,表示3小于4。
……
(出示情境图:5只兔子,4个萝卜)师引导思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学生汇报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我用摆图片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对上萝卜,5>4,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生2:我用连线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连上萝卜,一只兔子吃
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生3:我没有摆,只是想,我们学习1、2、3、4、5时,4排在5的前面,4<5,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比大小》案例分析(下)
本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大胆,联系生活实际,随
处可见学生创造的火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展示潜能的空间,
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思维在情境里飞扬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
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充分
发挥了学习潜能。
例如,在比大小的过程中,学生将小猴子和水果
一一对着摆,用线连接兔子和萝卜等,都是以前面学过的“一一对
应”的思想为基本思想武器,并进行灵活应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
学习效果。
再例如,学生以男生和女生个数,花和电扇等的对应关
系做例子,来理解关系符号,是十分自然、有效的。
(三)创造没有年龄限制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
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
者“创造”出来。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的
认识,也就是,学生的创造没有年龄限制,哪怕是刚入小学才十几
天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的潜能。
例如,面对教师“请大家想一想,
3和2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学生蜂拥而上,以各种形式来表示。
学生富有个性的解释,显示出他们创造的灵性。
同样,一个学生针
对同伴“3<4”的“创造”要求同伴说说为什么用“<”时,那个学
生的回答“3比2大,写成‘3>2’,3比4小,我们就把‘>’倒过来用,尖尖头对着3,大口对着4,表示3小于4”,多么富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