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是一门研究历史的学科,它是一个以客观记录史实、以她所独特的方法去研究历史事实而产生的,它要求学者不仅要能以一个整体的家园来思考问题,而且还要集中精力去探索历史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今的影响。

学者们会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历史。

第一种研究方法是现象学法,它是指学者通过观察历史现象,结合研究多种历史资料来分析历史现象,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现象学法通常用于考察某一特定事件或者某个历史时期的变化。

例如学者们研究中国清朝时期的政治变革时,可以在研究中使用现象学法,收集和分析清朝当时的历史资料,从而推断其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比较法,它是指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或者某一历史时期的不同时点来研究历史。

比较法可以更好地揭示历史事件的起始及其发展趋势,也可以对比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例如,学者可以比较研究中国清朝和清朝中国近代史,分析两个时期的政治变革、社会变迁、文化改变等,从而从更多角度研究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种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它是指学者们利用存在的历史文献,收集和分析文献中的信息,以获得历史事件的真实叙述。

学者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献中的文字,图片,实物或者地理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影响,通过比较文献中的内容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情况。

例如,学者们可以通过分析中国文学史文献,认识唐宋时期诗歌的特点,了解不同时期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最后,笔者提议,学者们应该结合以上研究方法,使用多种方法综合研
究历史,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发掘历史的脉络及其启示,达到研究史实的目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坎坷,在西方列强强权打压下负重前行的灾难史。

是一部中国人民探求光明、追寻救国道路、解放自我、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探索史。

是一部中华民族愤而崛起、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对抗,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

在这段伴随着炮与火、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他们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扛起民族独立的大旗,探索追寻一条救国之路:弃医从文、弃笔从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各种思想激荡,百家争鸣,奏响了一曲悲壮而宏伟的民族之歌。

在这段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中,“科学救国”以它划时代的思想意义为众多知识分子接受、推崇。

他们提出科学宣传、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等新思路、主张用西方科学拯救当时战火下的中国,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谋求中国的生存与发展。

标签:中国近代史;科学救国;思想启蒙引言打开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画面。

从鸦片战争的第一缕硝烟,到洋务运动自上而下的改革风潮,再到甲午战争沉没在海上的战舰,直至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击退列强、攘外安内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漫长的苦难岁月中仍然有一批身影屹立不倒,探寻强国救国的方法。

在剖析了引发国家内忧外患的外因内因之后,最终有人提出科学救国的思路。

科学作为人类社会重大的精神结晶和文化产物,先是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帮助西方列强积攒了对外殖民的巨额财富,之后被引入落后国家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强国富民的重要改革工具,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学救国思潮,是那些接受过西方科学知识与文化的先进爱国人士在发现以往救国救民的方法无法治理时局的情况下痛定思痛,顶着巨大压力劈开新的道路,摸黑过河,汇总出来的方法论。

本文将就我国近代史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做简要分析。

一、科学救国思潮与革命运动的萌芽中国近代史上较为著名的两次运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放在一起,并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五四运动要早于新文化运动的错觉,更有甚者将二者混为一谈。

世界、中国近代史

世界、中国近代史

世界、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14世纪---1917年)◆◆世界近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1、由传统农业社会→近代⼯业社会转型(封→资)2、由相对孤⽴隔绝→逐渐成为⼀个整体◆◆四个阶段:1、经济:①14、15世纪,西欧产⽣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西、葡早期扩张)2、思想⽂化:西⽅⼈⽂主义发展——⽂艺复兴***************************************1、经济:①早期殖民扩张(英、荷)——世界市场进⼀步拓展②英国开始进⾏⼯业⾰命2、政治: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命,最终确⽴资产阶级代议制(英美)3、思想⽂化:①思想——启蒙运动②科技——⽜顿经典⼒学体系建⽴4、历史⼈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顿)***************************************1、经济:第⼀次⼯业⾰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政治①1832年英国议会改⾰②法国最终确⽴资产阶级代议制③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3、思想⽂化①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②达尔⽂《进化论》③⽂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学4、⼈物:马克思、恩格斯?***************************************1、经济第⼆次⼯业⾰命——世界市场进⼀步发展2、政治①⼗⽉⾰命②⼀战及凡-华体系3、思想⽂化①思想:列宁主义②科技:相对论、量⼦论③⽂学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学(⼀)经济:1、14、15世纪,西欧产⽣资本主义萌芽2、新航路开辟(西、葡早期扩张)(原因、条件、过程、影响---ABC DEF)(⼆)思想⽂化:西⽅⼈⽂主义发展——⽂艺复兴1、⾸先发源于意⼤利的原因2、核⼼、性质、进程3、成就(⽂学、艺术、⾃然科学)4、影响5、⽂艺复兴与百家争鸣⽐较异同同:异:6、⽂艺复兴与新⽂化运动⽐较同:异:(对传统⽂化;⽃争对象;核⼼思想;领域、局限)导致不同原因:(⼀)经济:1、早期殖民扩张(英、荷)——世界市场进⼀步拓展(1)英、荷扩张—条件、时间、过程、殖民地(2)评价早期殖民扩张——A BC(早期殖民扩张⼿段特点及原因)2、英国开始进⾏⼯业⾰命(1)含义(2)英国⾸先进⾏的前提条件(3)开始标志、简单情况(4)改良蒸汽机时间、意义(⼆)政治: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命,最终确⽴资产阶级代议制(英美)(1)光荣⾰命——资产阶级⾰命胜利,资产阶级掌握政权(2)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的条件、标志A《权利法案》颁布的背景、内容、意义B君主⽴宪制的特点、确⽴的影响(英国、世界)(3)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与议会的关系;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区别)(1)1787年宪法颁布的原因条件、内容、(2)宪法颁布的⽬的、体现的原则(3)宪法的评价(4)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的标志◆⽐较英美资产阶级政体不同(国家元⾸及产⽣⽅式和任期、政府⾸脑、政府产⽣⽅式、政府与议会的关系、权⼒中⼼)◆资产阶级代议制产⽣(根本原因、过程、形式、作⽤)◆近现代民主与古典民主的显著不同(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分权与制衡)(三)思想⽂化:1、思想——启蒙运动(1)原因、条件、性质、核⼼、主要内容(2)进程、思想家及思想(3)影响(4)与⽂艺复兴⽐较2、科技——⽜顿经典⼒学体系建⽴(1)原因、条件(2)标志、内容(3)影响(四)历史⼈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顿)1、经济:第⼀次⼯业⾰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业⾰命结束时间、标志、法美开始、结束时间、⼯业⾰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时间、原因、特点、影响)2、政治①1832年英国议会改⾰(背景、内容、影响)②法国最终确⽴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条件、标志、影响)③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诞⽣的背景条件、时间标志、内容、意义、巴黎公社背景、时间、措施、败因、意义) 3、思想⽂化①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同上)②达尔⽂《进化论》(条件、时间、内容、影响)③⽂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学(背景、时间、特点、⼈物及作品)4、⼈物:马克思、恩格斯?◆填表: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阶段特征:◆19世纪是⼯业⽂明时代确⽴扩展的世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现代化历程是先--,然后——,最后是——;⽽中国近代化历程正相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为代议制提供了思想源泉,列举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与代议制有关的思想◆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的意义?特征?***************************************1、经济第⼆次⼯业⾰命——世界市场进⼀步发展(背景、时间、成就、新动⼒、影响、<垄断组织形成原因、实质、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步发展的原因、条件、时间、影响)两次⼯业⾰命的异同2、政治①⼗⽉⾰命(原因、条件、过程、建⽴并巩固政权的措施、意义)②⼀战及凡-华体系(选修三)3、思想⽂化①思想:列宁主义(选修四)②科技:相对论、量⼦论(时间、背景、意义)③⽂学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学(背景、时间、特点、⼈物及作品)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社会性质、主要⽭盾、⾰命任务◆近代中国⾰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命(旧、新)◆(近代化)政治:反侵略、反封建——求独⽴、民主经济:富强***************************************旧民主主义⾰命(1840-1919)⼀、第⼀阶段:鸦⽚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政治:列强的侵华和中国⼈民的反抗⽃争1、鸦⽚战争2、第⼆次鸦⽚战争1、太平天国运动略(⼆)经济:1、中国⾃然经济逐渐⽡解2、外国资本主义⼊侵,中国被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洋务运动4、民族资本主义产⽣(三)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开眼看世界、“中体西⽤”思想—略)(四)社会⽣活:1、物质⽣活、习俗的变迁2、交通通讯的发展思考并概括:从1840—19世纪末之前,中国社会发⽣了哪些变化?◆◆本阶段的阶段特征—西⽅⼯业⽂明冲击下的社会转型:政治:1、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民反侵略反封建⽃争3、⽆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经济:1、外国资本主义⼊侵,中国被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中国⾃然经济逐渐⽡解3、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4、民族资本主义产⽣思想:1、逐步转变虚骄⾃⼤的⼼理,开始向西⽅学习2、中国民主思想产⽣外交:闭关锁国——逐渐对外开放社会⽣活:⾐、⾷、住、交通、均发⽣重⼤变化***************************************⼆、第⼆阶段:甲午战争—五四运动(1894—1919)(⼀)政治—列强侵华和中国⼈民反抗、探索1、甲午中⽇战争和戊戌变法2、⼋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3、⾟亥⾰命(⼆)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3、社会⽣活变化(三)思想1、维新思想2、民主共和思想(旧三民主义)3、新⽂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阶段的阶段特征:政治:1、列强对中国侵略进⼊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分世界;政治上实⾏“以华制华”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进⼊挽救民族危亡⾼潮(义、戊、⾟)3、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化: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新⽂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社会⽣活:断---、废---(维新派);颁布法令----(民国政府)新民主主义⾰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1919-1927)(⼀)五四运动—⽆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命转折点(⼆)⽆产阶级政党—中共的诞⽣(三)国共⼀次合作(1924-1927)⼆、国共⼗年对峙时期(1927—1937)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七会议概况、巩固根据地的措施?2、中国如何共产党探索中国⾰命正确道路3、红军长征原因、开始、结束的时间及标志、意义?4、民主⾰命时期的失误及纠正,说明什么?三、抗⽇战争(1937-1945)1、抗⽇战争的背景、局部侵华、全⾯侵华开始的标志2、国共两党合作时间、任务、结果、⽅式?3、两次国共合作给我们的启⽰?4、抗战三阶段?主要战役?国共两党关系如何?在抗战中地位的变化?5、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各⾃执⾏的抗战路线?6、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解放战争的背景?2、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前,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了哪些⽃争?结果如何?3、⼈民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四个阶段时间、⼤事及影响?4、新民主主义⾰命胜利的意义旧民主主义⾰命(1840-1919)⼀、第⼀阶段:鸦⽚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政治:列强的侵华和中国⼈民的反抗⽃争1、鸦⽚战争(时间、根本、直接原因、失败原因、影响、条约★—时间、名称、内容、影响)2、第⼆次鸦⽚战争(时间、根本、直接原因、过程中⼤事、条约★—时间、名称、内容、影响)为什么说⼆鸦是⼀鸦的继续和扩⼤?1、太平天国运动略(⼆)经济:1、中国⾃然经济逐渐⽡解(原因、表现、影响)2、外国资本主义⼊侵,中国被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洋务运动(背景、根本⽬的、内容★、失败标志及根本原因、评价)4、民族资本主义产⽣(时间、原因、分布、代表企业、特点、影响)(三)思想:早期维新思想(背景、主张、性质、作⽤、局限)(开眼看世界、“中体西⽤”思想—略)(四)社会⽣活:1、物质⽣活、习俗的变迁(原因、表现)2、交通通讯的发展(原因、表现)思考并概括:从1840—19世纪末之前,中国社会发⽣了哪些变化?◆◆本阶段的阶段特征—西⽅⼯业⽂明冲击下的社会转型:政治:1、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民反侵略反封建⽃争3、⽆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经济:1、外国资本主义⼊侵,中国被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中国⾃然经济逐渐⽡解3、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4、民族资本主义产⽣思想:1、逐步转变虚骄⾃⼤的⼼理,开始向西⽅学习2、中国民主思想产⽣外交:闭关锁国——逐渐对外开放社会⽣活:⾐、⾷、住、交通、均发⽣重⼤变化***************************************⼆、第⼆阶段:甲午战争—五四运动(1894—1919)(⼀)政治—列强侵华和中国⼈民反抗、探索1、甲午中⽇战争和戊戌变法(时间、原因、重⼤事件、败因、影响、《马关条约》时间、内容及影响)2、义和团运动和⼋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国家、原因、罪⾏、结果、影响、《⾟丑条约》时间、内容、影响)。

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前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近代史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能够对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顾研究方法的变迁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当时,由于受到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中。

然而,当时的研究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缺乏深入的社会分析和理论分析。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兴起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研究方法逐渐从传统的文献学转向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研究方法的变迁中,文献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也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学派。

研究视角的转换在研究视角的转换中,中国近代史研究也经历了从政治史向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转换。

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关注政治变革,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政治家和政治事件。

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始逐渐流行,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开始向社会史转变。

研究者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民间社会的变化。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文化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文化史的视角下,研究者更加关注各类文化现象,例如文学、艺术、宗教和传媒等等。

这些文化现象揭示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方式,对于学者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成果的丰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丰富多彩。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新民主主义论》:这是毛泽东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制定战略和路线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这是毛泽东发表于1920年的文章,对于揭示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近代史学

近代史学

近代史学1、 中国近代史学的主要特点第1, 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注 入了救亡图强的民族危机意识。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夏燮、张穆、何秋涛、姚莹等,都写出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历史著作。

以历代皇朝治乱盛衰、得失存亡为参照系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逐步转向以世界历史为参照系的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经世致用思想。

第二,传统的历史变化观点注入了近代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使之成为近代改良在历史理论上的根据。

王韬、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著作,都以倡言变法、改良为主旨。

戊戌变法失败后,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孙中山等进而宣扬社会革命的历史理论,成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

第三,传统史学中的朴素的历史进化观点注入了近代进化论思想,使中国史学在历史理论方面开始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内涵和形式。

康有为的《论语注》、《大同书》等著作以“《公羊》三世说”和近代进化论相结合,为其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张目;严复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以及译述的《天演论》,宣传普遍进化理论,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败”。

梁启超认为,这是“以史学言进化之理”。

康、严都主张“循序而进”,不赞成激变,因而都带有庸俗进化论的局限。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提倡“新史学”,夏曾佑写出了《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中国近代史学萌生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和具体表述。

而章太炎倡言革命论,从而突破了康、严庸俗进化论的束缚。

总之,传统史学日衰,近代史学日盛,这是中国史学分化的大趋势。

2、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1、《蒙古游牧记》张穆(1805-1849)《蒙古游牧记》16卷,10年之功撰成前12卷,“末四卷尚未排比”,何秋涛10年之功补辑而成,校阅,咸丰九年(1859)刊刻行世。

内外蒙古自古代迄于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

作者自序:“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纪之。

首叙封爵、功勋,尊宠命也;继陈山川、城堡,志形胜也;终言会盟、贡道,贵朝宗也。

详于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也。

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发展

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发展

❖ 刘大年:
❖ 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一是要求民族独 立,二是要求中国近代化。从西方侵略中国 这一天起,就是民族运动的开始,也就在我 们面前提出了近代化的问题。”(刘大年: 《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主题》,《近代史研 究》1996年第6期)
❖ 著名史学家黎澍
1979年的两篇文章:
❖ 《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 件》;
❖ “我以为唯物史观底要义是告诉我们:历史 上一切制度底变化是随着经济制度底变化而 变化的。我们因为这个要义底指示,在创造 将来的历史上,得了三个教训:一种经济制 度要崩坏时,其他制度也必然要跟着崩坏, 是不能用人力来保守的;我们对于改造社会 底主张,不可蔑视现社会经济的事实;我们 改造社会,应当首先从改造经济制度入手。”
❖ “地理学也,地质学也,人种学也,言语学 也,群学也,政治学也,宗教学也,法律学 也,平准学也(即日本所谓经济学),皆与 史学有直接之关系。其他如哲学范围所属之 伦理学、心理学、论理学、文章学及天然科 学范围所属之天文学、物质学、化学、生理 学,其理论亦常与史学有间接之关系,何一 而非主观所当凭藉者!取诸学之公理公例, 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 矣。”
❖ 1903年,中国达识译社翻译的日本学者幸德 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出版。
❖ 重要观点:
❖ “有史以来,不问何处何时,一切社会之所 以组织者,必以经济的生产及交换之方法为 根底。即如其时代之政治及历史,要亦不能 外此而得解释。”
❖ (4)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 动之后,唯物史观成为被首先介绍的内容 。
❖ (10)五四运动前后,唯物史观达到如下共识: ❖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唯物史观可以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是共产党熟悉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根据;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30年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0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

这一觉醒开创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新局面,也带来了学术研究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30年来,随着整个民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近代史学界对文革前就已是“热门”并有相当多研究的领域,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许多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证性研究;与此同时,近代史学界加强了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过去比较薄弱领域的研究;还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军事史、外交史等专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开辟了关于近代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以及中国近代化史等新领域的研究。

这些新领域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在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迅速,成就显著,有些新课题甚至后来居上,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

传统的政治史研究领域出现了多种意见争鸣的活跃局面,而以前被忽视或被认为是禁区的经济史、社会史等研究领域,则出现了令人瞩目且朝气蓬勃的发展:优秀学人迅速涌现,创新成果大批诞生,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1981年2月,刘大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中国近代史研究从何处突破》的文章,提出从近代史研究中“最薄弱、最繁难、而又最重要的内容”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的角度寻找突破口的主张。

此后不久,以《历史研究》编辑部等为首,也在“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的题目下发起了关于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倡议。

这是经济史与社会史成为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两个最令人瞩目和最富活力的研究方向的重要契机。

其实,中国近代经济史与社会史研究的繁荣并不是单纯学术发展的表现,而是改革开放后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记忆中国近代史知识的几种方法

记忆中国近代史知识的几种方法

··]E j de◇江苏省如皋中学 高小伟学习中国近代史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等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对当今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学习中国近代史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任务,选择正确的方法可以使这个过程变得更容易、更愉快。

以下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希望帮助同学们有效记忆中国近代史知识。

一、利用时间序列法记忆将中国近代史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如晚清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并学习每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历史按照时间线排列并进行复习,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建立一个有条理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快地记住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晚清时期,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处在一座老式建筑中,看着慢悠悠的钟表走过一个个漫长的一天。

这可以41帮助我们记住晚清时期的萎靡和不景气。

辛亥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名脱胎换骨的独行侠,举起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旗帜。

这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当然,这只是时间序列法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改变和调整。

总之,通过合理地利用时间序列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忆中国近代史知识,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影响。

二、利用比较方法记忆将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例如,在经济上,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路径不同。

在政治上,中国和俄罗斯都曾经历过革命,但革命的结果不同。

通过比较方法记忆中国近代史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进程和其中的变化。

我们可以比较民国与清朝两个时期,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和思想解放,与清朝保守封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还可以比较抗日战争前后的中国,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政治局势下的变化。

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一点思考

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一点思考

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一点思考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转化问题,已有不少相关论述涉及,并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吴剑杰指出,不能“将近百年中国历史概括为‘一场现代化史’,用以取代所谓‘旧范式’及其基本认识。

”[1]蔡礼强认为,“革命史范式奠定了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现代化范式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两大范式为相互竞争但非否定或替代关系。

”[2]将中国近代的历史用现代化的理论进行新的诠释,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再次叙述,是从长时段历史发展的角度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而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研究,正是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问题展开的。

对历史的研究总是为现实服务的,而当前,中国的发展正面对着选择何种道路的问题,反映在历史研究领域,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表述上就出现了不同的选择。

所谓的“范式”,就是研究问题的角度方法,范式的转变,体现了不同的历史学研究者对新理论的接受与运用,也反映了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

一、研究范式的转变范式的转变问题的提出,也是在新的范式,即现代化范式出现之时开始的。

在这之前,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并没有“范式”一说。

当然,没有“范式”一词的使用,并不是说就没有较为统一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式。

革命斗争理论,是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代史研究的主线。

中国革命史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逐渐成为对近代以来历史研究的主流,它以“两个过程”为主线,以三大高潮为划分历史阶段标志,以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为基本学说,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中国革命史研究体系,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进行起了指导作用,是站在革命成功的角度对历史的回顾反思。

革命史研究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当前仍在不断完善。

它的一些研究成果,是经受了历史与时间检验的正确理论。

中国革命史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进行革命斗争也就成为了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革命斗争年代最突出的需要就是革命斗争理论,中国革命史研究也就随之张扬。

中国近代史四次探索的知识点表格

中国近代史四次探索的知识点表格

中国近代史四次探索的知识点表格1.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 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对矛盾:即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就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不但包含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除了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制度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

“人民大众”不但包含农民阶级,除了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大资产阶级。

4.协定关税表明关税不能由中国自己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仿。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5.片面最惠国待遇。

——贸易主权(最惠国通常就是相互的,即为两国给与对方同样的权利。

但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将来给与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人都可以拥有,但英国却没给与清政府同样的权利,所以称作片面最惠国待遇。

)6.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领事裁判权。

——司法主权(也叫做治外法权,直观来说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下了法,无法由中国政府去处置,而要由外国人的本国政府去处置,这样就使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躲避中国的法律制裁。

)8.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导致的破坏性影响远远少于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细致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毁坏;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策略与案例研究——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复习为例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策略与案例研究——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复习为例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策略与案例研究——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复习为例摘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基于一定事实规律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尽管各个时期的社会特征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紧密,可以让历史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大单元整体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历史“大单元教学”模式,将素养目标、知识点、情景等要素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实现历史知识教学的连贯性、整体性和宏观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专题复习历史新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大单元教学为老师们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

聚焦大的历史问题,有着明确的学习主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大单元教学围绕史学思想方法目标的分解与达成,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构和整合,且结合单元内容精选、设计与解决关键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具有明确的主题,能带给学生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故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此,笔者以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复习为例,探讨历史“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中国近代化探索”大单元专题复习教学的准备(一)设定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前期课堂学习情况,我们确定了专题复习目标,内容如下:1.在知识学习方面,理解与掌握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加深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理解和记忆。

2.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在情感价值方面,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二)确立教学重难点该大单元专题复习的重点是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中的重大史实;难点是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深刻体会到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至此,“中国近代化探索”单元专题复习的教学路径基本确立。

二、“中国近代化”大单元专题复习教学的活动设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知识,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大单元专题复习深度融合,力图实现学生自主性与教师引导性的结合、课前复习与课中指导的结合、课堂讲练的结合。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摘要19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家目标的调整影响了史学研究范式的变化。

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的“范式”概念,与“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了微妙的契合,也在引入伊始即在理解上发生了有意无意的偏差。

“革命”和“现代化”两种范式的主要分歧,一是中国近代史是“一场革命史”还是“一场现代化史”,二是应当“以革命包容现代化”还是应当“以现代化包括革命”。

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就其学术方面而言,最终达成了具有建设性的共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应当“扩散”、“并存”、“互济”,而不是“取代”、“排斥”、“包括”,这一共识对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范式;革命;现代化;张亦工;刘大年;德里克;黄宗智“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界对研究“范式”的争论,不但持续时间漫长,而且双方壁垒分明,论辩色彩浓厚,在最近几十年以实证研究为主导的近代史研究领域颇为引人关注。

通过争鸣,论辩双方厘清了各自的基本立场以及与对方的主要分歧,并分别作出相当程度的调适。

就主要方面而论,通过范式之争,“革命史范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现代化范式”则逐渐“脱敏”,从而大大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空间。

因此,应从总体上肯定这一争论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

一、“范式”问题的出现“范式”(paradigm)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其1962年出版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引进的学术语言。

库恩指出,在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总有一种主导范式,当这种主导范式不能解释的“异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再将该范式视为理所当然,并转而寻求既能解释支持旧范式的论据、又能说明用旧范式无法解释的论据的更具包容性的新范式,此时科学革命就发生了。

范式转换是对科学进步的精辟概括,经典的例子是从古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转换。

显然,这是一个具有积极含义的概念。

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过去30多年中就范式问题展开了持续的讨论,对范式的理解也略有差异,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理论和方法”,有的视作“不言自明”的信念,有的认为是“一种解释模式”,有的大略等同于“学科体系”。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学术影响源探析以所受“新史学”及马士的影响为中心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学术影响源探析以所受“新史学”及马士的影响为中心

四、总结评价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它通过对中国近 代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特点和主要问题。它也提出了许 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本书的语言流畅、 深入浅出、可读性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基本内容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著作。作为中 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蒋廷黻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展现了 其独特的史学思想和学术风格。本次演示将从历史背景、研究方法、学术贡献等 方面对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进行探究。
三、学术贡献
1、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 展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 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使得中国近代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
2、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 突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揭示了这种 差异和冲突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与 西方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中西方的冲突和对立。这一观点对 于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中,蒋廷黻特别强调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以及这种压迫对中国 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激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 重大事件和变革都与这种外来压力有关。例如,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 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在列强的刺激和推动下发生的。
此外,蒋廷黻还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 为,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是受西方列强的影响而产生的被动反应,而社会变革则 是在这种经济变革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分析了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 及传统社会的瓦解等问题,指出了这些变革对后来的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讲解

中国近代史讲解

中国近代史(1840.6—1949.4.2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0.6—1919.5.4前)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鸦片战争(1840.6道光1842.8)(一)历史背景1、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处在上升阶段,尤以英国最为强大2、国内:①清王朝由盛转衰,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泛滥成灾。

列强鸦片输入的直接目的:牟取暴利/改变贸易不利地位列强鸦片输入的根本目的: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

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二)导火线/发动战争借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1、道光帝为维护清朝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起,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商人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全部当众销毁。

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②林则徐出色地领导了禁烟运动,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目的)1、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注:这也是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2、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四)爆发及结果:爆发:1840.6 英军封锁珠江口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1、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②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

③英国国力强盛,武器先进。

(其中“清朝政治腐败”是主要原因,也可以说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阻挡不了新兴的资本注意的进攻)(说明了:落后必然挨打。

)▲2、中英《南京条约》(1842. 8;南京长江江面英舰“皋华丽”)(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主要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近代史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史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二中国近代化探索总说:1、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通过什么事件完成的?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2、特点是什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3、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向西方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挽救民族危亡。

4、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一、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1、思想来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2、过程:(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时间:。

(3)根本目的:(4)主张::。

口号:前期以“”为口号;后期以“”为口号。

(5)代表人物:中央:;地方:、、、;派派别:(6)洋务派的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创办民用工业,3、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

(7)创办的军事工业有: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军事工业是和在创办的。

(8)民用工业主要有:在上海创办的;张之洞创办的、。

(9)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成立的作用:(10)、结果:失败。

失败的标志: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1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12)、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二、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

1、派别:;代表人物2、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3、序幕:年,《》签订,、上书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书目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书目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阅读书目(一):海外名著(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向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2、*[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是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Fairbank John K.and Merle Goldman, China: A New History,Can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4、Jonathan D. 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0.5、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6、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9、*[美]孔飞力(Philip A. Kuhn):《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三)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10、[美]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徐秀丽、史建云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

1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1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王冠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斗争史、发展史和探索史。

面对社会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是守旧还是向西方先进学习?如果守旧,那要“守”哪些?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如果向西方学习,怎么学?学什么?是经济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是……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深入的思考伴随着近代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不懈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再到提倡民主科学,最后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汇聚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通过表格分析法,宏观展现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代表、学习内容、基本主张、理论发展和实践活动及各自结果,自上而下,线索分明,脉络清晰,体现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漫长汇聚过程。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然而,由于教材安排之特殊需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与实践没有在本单元体现,这就割裂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

故教学过程中,可把第四单元第一课《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往前移,以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单元知识结构表格中,①——⑦用以分析各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主张提出的“背景”。

对于“背景”的分析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①——⑦处处分析也不利于学生记忆。

其实,分析“背景”也有诀窍。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一般而言,“背景”总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故分析应以抓住“时代特色”为要务,并在掌握窍门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勿需多背,便能做到“背景分析”几无遗漏。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一般分析背景分三个角度展开:一、环境角度,包括国内外环境。

尤其是谈到近现代时期历史大事件,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都要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对于“国内外环境”的阐述,常见的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展开。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商会与近代中国的社团网络革命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商会与近代中国的社团网络革命

这本书的目录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商会的兴起与发展”,概述了商会的起源、发展和在近代中国 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作用。这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商会的兴起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为我们理解商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商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深入探讨了商会的内部组织结构、 运作机制以及在地方和全国范围内的功能。这部分详细解析了商会的各种职能, 如商业仲裁、行业规范、商业信息交流等,展示了商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第五部分,“商会的未来展望”,对商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这 部分不仅总结了商会的历史贡献,而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通过对这五个部分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目录设计非常精巧, 它既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又突出了商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重要功 能和影响。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商会的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趋 势,从而对商会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内容摘要
本书还分析了商会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商会通过组织各种商业活动、促进贸易往来、 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式,为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商会还积极参 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书总结了商会的意义和影响。商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 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商会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商会与近代中国的社团网络革命》一书通过深入剖析商会的起源、组织结构、 运作机制和影响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商会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本书不仅 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 角。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新中国诞生前100年探索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新中国诞生前100年探索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标题《新中国诞生前一百年艰苦探索的历史启示》教师学生学号专业市场营销09级2班新中国诞生前100年探索的历史进程与启示【摘要】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 中国是那样贫穷, 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 。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顾时势,仍安于现状,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

【关键词】侵略抗争主权反帝反封落后耻辱民族独立【正文】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确是惊世之语!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

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

德国历史学家赫尔德在十八世纪末写道:几千年来,中国始终停滞不前。

他们那些关于道德和法令的教诲总是反反复复,变着腔调在同一个话题上兜圈子,千篇一律地颂扬一种孩童式的义务。

中国恰如一具木乃伊,周身涂着陈腐的香料,描画着象形文字,包裹着丝绸,它体内的血液循环早已停止,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敌视、窥测、阻抗的态度,它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也无兴趣,更不喜欢,它的最高旨意就是终日沉浸在自我封闭的漫长黑暗之中。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历时109年,是为中国“百年近代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向中华民族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严重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漫长历史中一段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重要时期。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认识,首先,尽管中国近代史的定义不同,但通常把它定义为从清朝末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段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国曾经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包括近代政治制度的创建、改革开放及社会经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等。

其次,具体而言,从政治制度上看,近代中国以清王朝为中心,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朝廷及其臣民以尊卑贵贱分层为核心,由绝对集中制的统治体制统治,而民族解放运动则不断反抗封建君主专制,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国正在探索新的政治制度,朝野共同推动政治体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期改善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方面,近代中国的转型也十分显著。

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新的商业和工业社会的转型,诸多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了,这也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也变得迅速。

此外,西方文化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中国政府实施的“开放政策”,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第三,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还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显著,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将中国一分为二,进行野蛮的占领、破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使他们继续反抗外国侵略,从而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

最后,从社会心理上来看,由于经历了历史的转变,中国近代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开始重视民主自由的价值,人权意识也随之提高,宪法保护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相继推出,使社会获得了新的改善。

此外,中国近代史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人们树立起了追求国家富强的理想,这对现代中国社会民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以上叙述表明,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2003年2月3日作者:来新夏(南开大学教授) 来源:光明网
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确有着某些显著变化。

于是有人认为,这与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越来越受到中国研究者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有关,甚至有积极作用。

我不完全同意这种以偏概全的看法。

我没有读过几本海外史学理论的书,可以说不懂海外的史学理论,因此,我只就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和论文而理解到的一些研究方法,简略地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纯,既有积极作用,也必然带有负面影响。

有些当时看好,但过段时间也许发现其不足与弱点;有些一时似乎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逐渐感到有足堪回味的内涵,例如对海外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八十年代国门初开时,对一切新鲜的东西,包括没有看到过的海外中国近代史著作都以羡慕仰望的态度来接受,而忽略了选择;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就不同了,有了批判精神,对海外的东西不是一味接受,而是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善于取长补短,这就是一种进步。

我对待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态度和出发点,就是如此。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学术交往日多,比较容易接触到海外学者和资料,看到过去不可能看到或很少看到的港台地区以及美、日、加和欧洲等国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论文,遂使中国近代史学者打开眼界。

这是能够了解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必然前提,从而才有可能让我们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了解其方法,并逐渐能选择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值得吸取的地方。

因为这个论题比较大,难以进行全面完整地论述,我只想举几个例证来说明我的粗浅看法。

史源是研究历史者必须随时注意发掘和开拓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史学传统是重视史源的。

清代乾嘉史家在利用官书、正史之外,还用六经、诗文集、金石碑版和谱牒等作为新史源;近代的史学家梁启超、陈垣等都很注重新史源的探求与开发,梁启超在其名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正续编中,都很看重扩大史源的问题。

陈垣先生甚至明确标举“史源学”这一学科专称,并以之教授学生,使学生能得到研究历史的“金针”。

但是,近几十年,这一优良传统被破坏,由于屡屡地批判“唯史料论”,随意乱贴正确理论的标签,好做放言高论,“出思想”成为某些人不亲自动手做学问的时髦流行语汇。

于是奉行者照方抓药,随意抓几条现成的史料,填充成文,几已成为习惯性动作,致使史学研究领域飘荡着一股空疏学风,史源开拓很少有人问津。

而海外若干学术机构却建立了有关中国学术的这样那样的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协会等等来搜集资料,开辟新史源。

90年代前后,我在国外看到这一现象,颇多感触,如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所搜集、收藏的“红卫兵”小报,比较丰富完备,应当说这是研究“文革”历史的重要史源库;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口述资料库,我曾去查阅过北洋人物的口述资料,虽然有些需要甄选考订,但终不失为研究近现代人物的重要史源,《顾维钧回忆录》就是根据其所藏顾氏口述资料翻译而来的,唐德刚教授撰写李宗仁、胡适的传记也曾以此为重要史源之一。

纽约州有个规模不大的大学图书馆集中全力收藏了越战资料,成为研究越战的一大史源。

有些海外学者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某一专题,不惜远涉重洋,到中国来寻求史源,美国宾州大学讲座教授林蔚为了研究北洋军阀时期的直奉战争,几次来中国访求口碑与文字资料,与中国研究北洋军阀史的学者交谈商榷。

另有一位一时想不起名字的美国学者,为了研
究罗隆基的一生,辗转托人向中国政协机构、民盟组织和有关人士挖掘史源,也要求我为他提供史源线索。

日本有位年轻的近代地方史学者贵志俊彦专门研究近代天津史。

他曾多次来津查档案,经常泡档案馆搜求史源,并与有关人士接触,尽量扩大史源线索,天津有许多近代史学者接待过他。

海外学术机构和学者的这种研究方法对中国近代史学者曾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

我在美国曾遇到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章开沅教授,他当时仆仆于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大学之间,积极搜求他所研究的“在华教会学校”课题的史源。

海外学者的这种重视史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虽有所影响,但不能不说中国确实有过这样一种传统,只不过中断或淡化了一段时间,所以这种影响正如民间所说是一种“出口转内销”而已。

海外的中国近代史学者很注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他们在启动某一研究课题的时候,首先要搜集有关此课题的大量资料以了解当时该课题已达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潜研于档案馆之类的原始史料,集中地以一二年的时间广泛搜集与考订,加以诠释而采用入文,将这一课题向更高层次推进,有所新发现,提出新论点。

有一位加拿大学者陈志让在研究军阀的定义时,曾经征引了薛立顿、费正清、陶希圣、王造时、梁漱溟、戴季陶、蒋介石、胡汉民、林伯克、和章有义等中外军人、政客和学者的说法。

另有一本《剑桥中华民国史》,全书1033页,其中引用书目达154页,占全书总页数的约15%,又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书707页,引用书目达110页,也占了15%强。

这样,研究者自然掌握了该课题的既有水平,而对史料的运用也就游刃有余了。

其实,过去中国的学者也都采用这一方法。

我们读过乾嘉史学家的一些著作中往往也概括前人的成果。

甚至某些著名的札记、小录对极细微的问题也追本溯源;在本世纪的五十年代,许多论文在起首处也常有《问题的提出》或《缘起》之类的题目,介绍前人的成果,以引发下文。

六十年代以后,这种著述方式才逐渐消失,于是,一些作者并不认真查阅文献,便昌言无稽,即使重复了前人的论点,也可以用“暗合”之词自解而泰然处之。

随手从他人水桶中倒水而敷衍成文,颇有伤于良好的学风,因此,海外学者那种重视前人成果和深入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是应当加以重新吸取的。

最近中国史学界似乎对此有所醒悟,它表现在中国七种史学方面的代表性刊物的编辑部正式发出《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三条,开宗明义第一条作了如下的规定:“学术研究必须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凡专题研究论文,应就主要的研究内容,概略说明或介绍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或研究状况;此种说明或介绍,可以列入正文,亦可采用注释的方式;完全没有此种说明或介绍的来稿,我们七刊将不予受理。


义正词严,话说得很硬,但很好。

不如此,不足以振聋发聩。

也许他们是针砭时弊,也许他们受海外研究方法的启示,我看他们的大声疾呼是在唤醒我们的史学研究要好好地继承传统的实证态度和马列主义要求详细占有材料的信条。

近年来,海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颇受青睐,近代史方面的著作有相当数量被翻译介绍进来,他们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面多喜由近及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研究成果比中华民国多,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比研究晚清史热。

这种详今略古的研究趋势正在越来越强。

最近,著名学者戴逸教授在应《中华读书报》记者就“文史哲:‘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一题采访时说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三条说得很好,他说:“新中国历史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是新中国史上。

”戴逸教授的预测决非只是单一的由于海外的影响,因为他在四点意见的第一条就申明,他认为新世纪的历史学“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和外国史学中间的优良
部分,作为营养,作为借鉴”。

他所说的应是努力的方向。

海外中国史的研究比较喜欢做个案研究,往往以小题目做大文章,偏重于专题性论著。

八十年代风行一时的陈志让所著《军绅政权》一书,分析了1912——1918年间“军绅政权”的性质以及这一政权对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但它却是一本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的论纲性著作。

他如齐锡生的《1916——1918年中国的军阀政治》,在两年的时空范围内讨论了北洋军阀的实质、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和各派军阀的作风等问题。

日本学者渡边淳的《袁世凯政权的经济基础》、水野明的《东北军阀政权史的研究》,研究了阶段和地区的情况。

有些学者以单一人物作为研究对象来辐射全面,如薛立敦的《中国军阀——冯玉祥的一生事业》。

有些学者常常先着眼于一个具体问题,并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

华盛顿大学的郝瑞教授为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迁徙、流量、生息等问题,就选择浙江萧山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于是集中力量读了150余种萧山的宗谱,然后带着助手,并邀我这个萧山人参加,亲自到萧山实地考察,并就地扩大资料量。

这种深入实际,解剖麻雀的小题大做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成果,一定是接近真实的,也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我们不做,不会做和不懂,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这样充足的研究经费而已!
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海外史学研究方法,问题的牵涉面较为广泛,我只就史源学、接受前人成果、由近及远的着眼点以及个案研究等几个例证来证实我如下的观点:既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要有选择的继承,也对海外史学的研究方法能吸收融合,进而创建中国新史学的研究方法。

至于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显著变化,不能认为只是由于海外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