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 军事建筑分析
6中国传统建筑之防御建筑桥塔建筑
![6中国传统建筑之防御建筑桥塔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79af47277232f60dccca113.png)
四川泸州龙脑桥
福建泉州永春东关桥
福建泉州安平桥
浙江温州泰顺泗溪东桥
江西婺源彩虹桥
江苏扬州五亭桥
广西三江程阳桥
云南建水双龙桥
山西晋祠鱼沼飞梁
北京后门桥
浙江绍兴广宁桥
楼阁式塔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习惯, 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 阁式塔可供奉佛像,还兼有登高望远甚至 军事了望的功用,如北京良乡的昊天塔。 楼阁式塔的造型特征是下有台基、基座, 上有木结构或砖石仿木结构的多层塔身, 梁、枋、柱、斗拱等构件一应俱全。平面 以正方、八边或六边形为多,塔顶呈攒尖 状,塔刹部件以覆钵好相轮为主,但形制 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 有外廊 (“副阶”),加强了上部的稳定性,也 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冲刷,提高了塔 的寿命。楼阁式塔是中国塔的发展主流, 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相对少 些。著名的如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 开封铁塔、定州料敌塔、福建泉州开元寺 双石塔等。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是藏 传佛教(又称喇嘛教)的一种 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印度的窣 堵波很相近。主要流传于西藏、 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 其主要特点:台基与塔刹造型 讲究,一个高大基座上安置一 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其上竖立 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有 许多的圆轮,再安置华盖和仰 月宝珠。
金刚宝座塔是金刚宝座塔是 佛教密宗的一种佛塔建筑形 式。起源于印度。现存年代 最早的金刚宝座塔为印度菩 提伽耶佛塔。金刚宝座塔建 筑样式为方形的塔座(金刚 宝座)加上部的五座塔构成。 宝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楼阁 式、覆钵式等多种,有的金 刚宝座塔还建在佛教建筑顶 上。
中国传统建筑—桥塔建筑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 就有“桥的国度”之称, 发展于隋,兴盛于宋。 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 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 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 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 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 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 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 能。
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
![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dc440d816529647d2728525e.png)
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防御功能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就考虑到如何进行防御,怎样具有防御保卫性能。
大部分建筑、大多数城池是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出发修建的。
如住宅大墙、望楼、门楼望孔、炮台、角楼等等,都是军事防御性的设施;又如万里长城、关门、烽火台、狼烟台、便门、马道、垛口、角楼等等。
在县城的建设中还有军事城、军粮城、战城等,同样是防御工程。
此外,每建设一座城市,都建有城墙、城楼、堞楼、敌台、硬楼、软楼、马面、瓮城、望火楼、鼓楼……这些都是防御性工程。
另外在大城之外,还建有羊马城、大的外城圈。
城外的鹿脚、转射等等都是防御性的战略工程。
还有吊桥、水门、闸门、卫星城、外廓城、城关城等也都是军事防御性工程。
明清时北京城、城内的道路、交通、公共建筑、胡同、广场、垛口、城墙以及城墙内外所附属的建筑,这一切都是从战略防御性出发而修建的。
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建设城池,本身就是一个防御性工程。
修城即是象征防御与战略进攻,有一个明显的要地。
城门白日启开,夜间关闭,住家中院子的门平时总是关着,特别是到晚间将院子的大门关闭之后,才会觉得深屋居住是安然、舒适的。
合川钓鱼城,这是一座超级小的古代城池,但它却因为一场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钓鱼城拥有奔腾的嘉陵江作为天然的护城河,据说,当年曾施以栈道出入,靠“过河拆桥”的方式通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在与蒙古军的战斗中,依靠地势坚守了36年之久。
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城墙——城池外围线性防御设施的主体。
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极高的防御价值。
襄阳古城建于汉,北城墙滨临汉江其余三面凿有宽180到250米的护城河,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在古代军事上,它既是防御工事,又是抵御水患的堤防。
汉水南岸的襄阳和汉水北岸的樊城唇齿相依,共同构成了襄阳樊城防御体系,所以从战略上说,得到了他们中的任何一座,并不是完全的拥有了这座城池的防御体系。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蒙古打南宋:从1268年蒙古军围困襄阳开始到1273年在襄阳粮食断绝,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才由守将吕文焕开城投降.因为襄阳和樊城仅隔一条汉江,二城互相支援,虽然蒙古包围襄阳无法断绝襄阳的物资供应.而且蒙古不擅水战,不能切断二城联系.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与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与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4046e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2.png)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与城市建设中国古代是一个长期处于军事战乱状态的国家,因此军事防御和城市建设一直是国家的重要议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众多独特而又精巧的防御工事和城市建设,这些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从军事防御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壮丽之道。
一、军事防御1. 城墙的建设与改进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主要依靠城墙。
城墙建设开始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经历了多次的修建和扩建。
城墙坚固厚实,且经过不断改进和加强。
魏晋时期,出现了瓦楞墙的建设,在城墙外部以其独特的形状加强了防御效果,有效抵御了敌人的攻击。
另外,城墙上设置了众多垛口、箭楼等,方便守军观察和防守。
2. 护城河的筑成护城河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城河主要起到障碍、防御和供水等功能。
河水可以有效地隔绝外敌的进攻,而且河水的运输功能也使城市的粮食等补给物资得以保障。
一些城市还会在护城河旁修建城门楼和桥梁,以加强城市的防护力度。
3. 营垒、堡垒的建设除了城墙和护城河,中国古代还建造了许多营垒和堡垒。
这些营垒和堡垒常常是军事要塞,用于守卫边境和重要通道。
营垒和堡垒通常采用高墙厚壁的构造,周围有护城河和一定数量的士兵进行防守。
在长城一带,还有一些烽火台、瞭望台等军事设施,用于发现和传递敌情。
二、城市建设1. 都城和皇家园林中国古代的都城和皇家园林是城市建设的代表。
都城作为帝王的居所和政治中心,其规模和建筑风格十分宏伟。
从商、周到明清,每个朝代都有不同风格的都城建设,如洛阳的洛阳城、北京的紫禁城等。
皇家园林则是帝王休憩和享乐的场所,典型的如北京的颐和园和苏州的拙政园,这些园林通过建筑、景观和艺术手法的精妙组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精髓。
2. 街巷的规划与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规划与布局十分讲究。
传统的中国城市通常采用方正的网格街巷布局方式,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京的石头城。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便于市民居住和交通,还有利于城市管理和军事防御。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60d38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a.png)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特点一、城市防御特点1.城池建设: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主要依靠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高大雄伟,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城池建设还包括城门、角楼、敌楼等设施。
2.军事要塞:在战略要地,如边疆、边境等地,设立军事要塞,以巩固国防,防御外敌入侵。
3.城堡与烽火台:城堡是地方政权或豪绅为防御而建的坚固建筑,烽火台则是用于传递军情的设施,通过烟火信号与邻近城堡相互联系。
4.城市布局:古代城市布局一般呈方形或长方形,便于防守和调度兵力。
城市内部道路错综复杂,有利于巷战和抵抗外敌。
二、军事建设特点1.兵器制造:中国古代兵器制造技术高超,如剑、弓箭、战车、火器等,不断发展创新,提高战斗力。
2.兵种分类:古代军队分为步兵、骑兵、水军、弓箭手等,各兵种协同作战,发挥最大战斗力。
3.军事制度:古代实行征兵制度、世兵制度等,保证军队的兵源和战斗力。
4.军事训练:古代军队重视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术素养和战斗力。
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体能、技能、战术等方面。
5.军事工程:古代军事工程建设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如长城、堡垒、护城河等。
6.军事理论:古代军事家提出了一系列军事理论,如“兵法”、“战术”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7.将领选拔:古代将领选拔注重才能和忠诚,选拔方式有世袭、举荐、科举等。
8.军事组织:古代军事组织结构严密,实行层级管理,确保军事行动的高效执行。
9.军事外交:古代通过和亲、结盟、互市等手段,展开军事外交,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通过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在历史长河中,为我国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哪些?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城市防御特点”中的“城池建设: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主要依靠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高大雄伟,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城池建设还包括城门、角楼、敌楼等设施。
第二节-中国城防建筑
![第二节-中国城防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f49e990210a6f524ccbf858a.png)
一、城防建筑
城防建筑是我国古代用以抵抗外 来侵略的军事防御工程设施,主 要有城池、城关和长城。
它们都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一般规模宏大、坚固耐用,技术 高超,极具游览价值。
城池(城关)
(一)发展情况: 1、商代以前:人们为了防御敌 人的侵犯,在集居地的外围夯 筑土墙,再围以护城河,这就 是最初的城池。 城指城墙,河指护城河。
(5) 砖石混合砌筑:由于山石承重 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蚀,所以长城 不少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长城许 多地段,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 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砖。砖 石混合砌筑城墙,结构更加坚固, 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 能力。
(二)城墙上的构造设施 (1) 券门: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 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 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 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 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长城的游览胜地
1.八达岭长城 2.金山岭长城 3.山海关 4.居庸关 5.嘉峪关
八达岭长城
是国家5A级风景区,全国文明 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世界文化 遗产,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 山关沟古道北口。八达岭长城 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 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 段。
金山岭长城
2.平遥古城
2.平遥古城
3.西安城墙
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古代城垣
三、长城
长城作为伟大的防御工事,基 本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 三部分组成。 此外,还有城、 堡、堠等组成部分。
(一)关隘 关、塞、隘、口——长城的关、 塞、隘、口非常之多,是长城 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 城的要道。
2、战国时:为了加强城池的防 卫能力,人们又在城墙顶上增 建雉堞,还在城门上添设了用 辘轳控制升降的悬门,在护城 河上装置可以起落的吊桥。 雉堞是一种排列成齿状的矮墙, 用来掩蔽守军的身体。
古代军事工程解析
![古代军事工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79dc5a680203d8cf2f2474.png)
(一)现存城市防御建筑 (二)古长城建筑
2021/2/6
1
2021/2/6
2
(一)现存城市防御建筑
1、城的防御意义 城 ,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
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中 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 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城 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 坚固的防御体系。
2021/2/6
3
(1) 门楼
权力的象征,同时也 常是一个城的重要标志, 所以一般门楼建得比较 高大雄伟。门楼在平时 作隙望守卫,储备粮食 武器之用,战时则是作 战指挥中心和守卫要地。
2021/2/6
4
(2)角楼
位 于 城 之 四 角 ,因为它双向迎敌,所以 是城防中的薄弱点,需要努力加强防卫。 战时,一般角楼中集中较多的兵力和武 器。
20道门都有内外两门: 外门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 用;里门是木质外加铁皮的两扇大门。
2021/2/6
20
(3)数量众多、设置巧妙的藏兵洞
对外第一道城门中层筑有7个藏兵洞;下层两侧各有3个藏 兵洞。马道外侧下方还各有一排五个藏兵洞,加起来总共有 23个藏兵洞。据说每个藏兵洞可容纳士兵百人以上,共计 可藏兵在3000人以上。这些洞除藏兵外,还可储备粮草和 武器。
——列夫 托尔斯泰
2021/2/6
33
一 、长城的修筑历史
• 长城是北方政权为防备游牧民族部落向南骚扰而建造的军事 设施。长城的修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期,以 后各朝代屡有修建,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2700年间修建总长 度达5万千米以上。
• 1、萌芽 西周末,周幽王烽火(古代军情危急时的报警信号。 白天用烟,晚上用火。)戏诸侯。说明当时长城与烽燧等都已 先后萌芽。(插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以让知道的同 学现讲,后老师补充。)
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
![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7b8a4a066c85ec3a87c2c5c2.png)
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就考虑到如何进行防御,怎样具有防御保卫性能。
大部分建筑、大多数城池是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出发修建的。
如住宅大墙、望楼、门楼望孔、炮台、角楼等等,都是军事防御性的设施;又如万里长城、关门、烽火台、狼烟台、便门、马道、垛口、角楼等等。
在县城的建设中还有军事城、军粮城、战城等,同样是防御工程。
此外,每建设一座城市,都建有城墙、城楼、堞楼、敌台、硬楼、软楼、马面、瓮城、望火楼、鼓楼……这些都是防御性工程。
另外在大城之外,还建有羊马城、大的外城圈。
城外的鹿脚、转射等等都是防御性的战略工程。
还有吊桥、水门、闸门、卫星城、外廓城、城关城等也都是军事防御性工程。
因为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间的矛盾、统治阶级与一般平民的矛盾、有钱的人与穷人的矛盾等等,错综复杂,有时无法解决,只能动用军事力量才可以解决。
所以在平时建工程、筑佛寺等等都存在着这一类的问题,在每座建筑中或多或少都考虑军事防御原则。
在中国各地的很多山上,大多数都建设有山城、山寨城,乡村中建设有村寨、乡村土围子。
大户人家做高大的土院墙,穷人家外做柳条墙、柳条障子等等。
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即是军事防御工程,这一点的确是事实,否则就无法安宁地居住和生活。
建设城池,本身就是一个防御性工程。
修城即是象征防御与战略进攻,有一个明显的要地。
城门白日启开,夜间关闭,住家中院子的门平时总是关着,特别是到晚间将院子的大门关闭之后,才会觉得深屋居住是安然、舒适的。
合川钓鱼城,这是一座超级小的古代城池,但它却因为一场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钓鱼城拥有奔腾的嘉陵江作为天然的护城河,据说,当年曾施以栈道出入,靠“过河拆桥”的方式通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在与蒙古军的战斗中,依靠地势坚守了36年之久。
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城墙——城池外围线性防御设施的主体。
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极高的防御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的古代战争与防御系统
![中国传统建筑的古代战争与防御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e6f5d3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f.png)
中国传统建筑的古代战争与防御系统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战争和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如何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作用,并介绍其防御系统的重要性。
一、城墙与城门城墙是中国传统建筑防御系统中的核心。
城墙通常由石头或土坯等材料建造而成,高大坚固。
城墙具有保护城市居民免受外敌侵略的重要作用。
在战争中,城墙能够为守城方提供一定程度的掩护,并使攻城方难以攻克。
城门作为城墙的通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防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门通常由厚实的木材建造而成,具有牢固耐用的特点。
同时,城门还设有坚固的防御门楼和护城河等防御设施,以增加防御力度。
二、角楼与瞭望塔角楼是中国传统建筑防御系统中的重要构筑物。
角楼位于城墙的拐角处,由石头或砖块等材料建造而成。
角楼不仅能够加固城墙的防御能力,还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方便观察和监视敌情。
同时,角楼还可以作为守城方的据点,用于防守和反击。
瞭望塔是中国传统建筑防御系统中的另一重要构筑物。
瞭望塔通常位于城墙的高处,由石头或者木材建造而成。
瞭望塔的主要功能是观察和侦查敌情,及时发现敌军的行动,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瞭望塔的设计使其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为守城方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
三、陷阱与伏击点陷阱与伏击点是中国传统建筑防御系统的隐蔽武器。
在战争中,守城方会在城墙和城门周围埋设各种陷阱,如埋伏圈、地道和陷坑等。
这些陷阱能够使敌人在攻城过程中受到伤害或困扰,有效地阻止其进攻。
同时,守城方还会选定合适的地点设置伏击点,通过奇袭来打击敌人,并保护城市的安全。
四、防御设施与攻坚装备中国传统建筑的防御系统同时也包括各种防御设施和攻坚装备。
防御设施包括箭楼、云梯和城墙上的防御器械等,它们有效地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
攻坚装备则包括云梯、攻城车和投石机等,用于攻击和摧毁敌人的防御设施。
这些防御设施和攻坚装备的设计和制作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巧技艺。
故宫的建筑与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结合
![故宫的建筑与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b6cc4fb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5.png)
故宫的建筑与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结合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的建筑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更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与建筑规划的结合,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就故宫的建筑特点以及其与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结合进行探讨。
一、故宫的建筑特点故宫的建筑风格以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为主,以黄色琉璃瓦、红色墙体为特色。
整个建筑群呈南北走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是向外展示皇权的地方,内廷则是皇帝生活和办公的地方。
在建筑风格上,故宫主要采用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奢华和尊贵。
宫殿建筑的檐角翘起,屋顶的瓦片上饰以吉祥的龙凤图案,宫墙上则装饰着精美的琉璃瓦。
在建筑构造上,故宫注重对称和平衡,多采用中轴对称布局。
整个建筑群由一条中轴线串联起来,从南往北一直延伸。
沿着中轴线,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建筑,如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它们之间有规律地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二、故宫与古代军事防御的结合除了作为宫殿建筑外,故宫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
首先,故宫周围设有高墙和宽阔的护城河,形成了完善的防御体系。
这种设计不仅具备了防御外敌的能力,也能保护宫廷内部的安全。
其次,故宫内部的建筑也融入了军事防御的元素。
例如,宫墙的建设采用了倾斜的方式,这种倾斜的墙体可以增加抗震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防止攀爬的作用。
此外,故宫内的宫门多采用重檐门和护城门的设计,不仅更加坚固,也更有威严感。
最后,故宫内还设有一些特殊的建筑,如角楼、角亭等。
这些建筑不仅可以作为瞭望塔,观察外部动态,也可以作为防御要塞,以迎击来犯之敌。
这些建筑的设立,进一步增强了故宫的军事防御能力。
三、故宫的意义和影响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与军事防御的结合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和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其次,故宫融合了军事防御因素,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与建筑规划的完美结合,对后世的建筑设计和军事防御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历史中的古代军事建筑有哪些
![中国历史中的古代军事建筑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fc4b5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2.png)
中国历史中的古代军事建筑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其古代军事建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古代军事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提供战略防御能力,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军事巨人的威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中的一些著名古代军事建筑。
1. 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其建造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这座长城跨越了中国的北部边境,全长达到了数千公里。
长城由石头、土壤和砖块等材料建造而成,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2. 明代城墙明代城墙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典范之一。
明代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宏伟的工程建设闻名于世。
明朝统治者修建了许多城墙,以巩固边防,保护城市免受外敌入侵。
由于其巍峨壮丽、坚固耐用的品质,许多明代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明城墙都是明代军事建筑的代表作。
3. 古代军事要塞古代中国还有许多著名的军事要塞,如山西的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以其完整保留的明清建筑风格而著称,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堡。
这座古城建于公元14世纪,拥有坚固的城墙和防御设施,既可以作为防御设施使用,也可以作为行政中心和商业集散地。
4. 草原防线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还有许多古代军事建筑被用作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
著名的河套、云中和西辽防线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古代军事建筑通常由城墙、堡垒和军事设施组成,用于控制北方的边境,并保障内地的安全。
这些建筑工程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精髓。
5. 水上防御工事除了陆上的军事建筑,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水上防御工事,如长江、黄河和珠江等重要河流的防线。
这些水上防御工事包括烽火台、城墙、军事码头等,用于抵御来自水上的威胁和入侵。
这些建筑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保护了沿岸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中的古代军事建筑卓越而多样。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与城墙建设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与城墙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b9b3bb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0.png)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与城墙建设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其军事防御与城墙建设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通过创造性的防御措施和坚固的城墙,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与城墙建设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方式古代中国采用了多种军事防御方式,包括城墙、防线、陷阱以及军事设施等。
其中,城墙是最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军事防御手段之一。
1. 城墙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墙建设始于早期王朝,如商代和周代。
最著名的城墙之一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
长城的建设开始于公元前7世纪,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一直延伸到明代。
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保护国家的边疆安全。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地方性的城墙,如西安的明城墙、开封的城墙等,它们也都有着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
2. 防线与陷阱除城墙外,古代中国还采用了多种防御措施来保护领土。
这包括修建防线、挖掘陷阱和设立军事设施等。
防线常见于边境地带,如山区、河流等地形复杂的地区。
陷阱则布设在可能被敌人进攻的道路上,如山口、道路边缘等。
而军事设施则包括箭楼、烽火台等,用于观察和发射信号。
二、中国古代城墙建设的特点古代中国城墙建设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规划。
下面将从建筑材料、结构特点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1. 建筑材料:古代中国的城墙建筑主要采用砖石、土坯和木材等材料。
其中,砖石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被认为是最坚固和耐久的。
土坯则常用于基础部分,木材则用于建设城门和箭楼等。
2. 结构特点:中国古代城墙具有一定的规划和结构特点。
城墙通常由一系列相连的城墙组成,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分为多个城堡和塔楼。
城墙上设有城垛、城门、箭楼等防御设施。
城堡和塔楼则起到观察敌情和防御作用。
3. 作用:古代中国的城墙建设主要是为了防御外侵,保护领土和居民的安全。
城墙不仅能够起到物理阻隔的作用,阻止敌人的侵入,还能从高处俯瞰周围地形,观察敌情,并通过箭楼进行防守。
长城防线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防线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b5ba7e5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6.png)
长城防线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防线: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中国的长城防线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军事工程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奇迹之一。
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不断修缮与扩展,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长城防线。
本文将对长城的历史背景、规模与设计、功能与作用以及保护与遗产保护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个时候,中国的北方地区常年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保卫领土和人民的安全,各诸侯国开始修建各自的城墙。
但真正使长城得以统一规模扩大的,是秦皇嬴政统一中国后的修建计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确保统一帝国的安全。
二、规模与设计长城迄今为止的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跨越了北方多个省市,横贯中国北方。
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充分利用了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使其防御力得以最大化。
长城采用了烽火台、敌楼、箭楼等设计,以便从高处观察和攻击敌人,同时也保证了士兵在战斗中有足够的士气和安全度过战斗。
三、功能与作用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线,具有多重功能和作用。
首先,它起到了确保北方边境安全的作用,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入侵。
其次,长城也是一座重要的通信线路,使中国各地的军事指挥能够相互协调和汇报战况。
此外,长城还是重要的关税收取点,对贸易和税收往来起到了调控作用。
四、保护与遗产保护长城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在修建过程中也遭受了岁月和自然的侵蚀。
为了保护长城,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相关工作。
针对长城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复破损的城墙、限制旅游开发、严禁违法采石等。
此外,对于长城的管理和保护也建立起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其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长城防线作为古代中国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仅是一道坚固的防线,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和智慧,也让世界为之惊叹。
保护长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传承给未来的世代。
古代防御工程与军事技术的实际应用
![古代防御工程与军事技术的实际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02a6a5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7.png)
古代防御工程与军事技术的实际应用古代防御工程是人类在历史上探索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军事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善,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就古代防御工程与军事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
一、古代城墙的构筑古代城墙是防御工程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保护城内居民的安全。
对于古代城墙的构筑,早期的城墙是由土堆筑成的,其堆积而成的土墙有时会固定砖石。
而后,人们又开始使用砖石和泥土混合的墙体,这样城墙的防御力就得到了提升。
最终,古代城墙演变为了石块砌筑的固体墙体。
这样的城墙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更加牢固,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防御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古代城墙的构筑技术持续发展,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从而为未来的防御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二、古代火药武器的应用随着火器的出现,古代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火药武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战争的破坏力,不仅能攻击城池,还能使人员伤亡。
在元朝,火药武器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
火箭和投石车成为当时的主要武器,特别是投石车的威力巨大。
尤其是投石车可以射出大到一吨重的石块,能够轻松摧毁城墙或者是防御性建筑。
在战争中,火药武器的应用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古代的防御工程变得更加精密和复杂。
三、古代工事的防守古代工事作为保护边防的工程,防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长城修建时,就将城墙和壕沟结合,而且还会在墙上设置箭口、护脚石等。
因此,古代工事的防御设施是比较完善的。
例如,岗楼和烽火台的设置,可以让士兵更好地观察敌方的动向。
同时,减缓攻坚的速度,增加防线的足够时间。
而且,古代工事在防守的时候,还会布置陷阱和机关,为拒敌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古代战术和指挥古代战争需要谨慎的计划和力度的指挥。
人们不断研究战术,总结战斗经验,从而提高战争的效率和获胜的机会。
在古代,战术和指挥也分别掌握在各自领域的专家那里,如具体的战争行动由将领和军队的高级将领指挥;而战争中的战略调度,战役的规划和军队的管理则由国家领导人或者军委指挥。
古代城池军事防御建设有哪些?护城河、望楼、瓮城都设置在哪里?
![古代城池军事防御建设有哪些?护城河、望楼、瓮城都设置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f19383d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3.png)
古代城池军事防御建设有哪些?护城河、望楼、瓮城都设置在哪里?很多人对古代城池防御都有印象,但是这种印象都是来源于影视剧,剧中的攻坚战尤为激烈,攻方带着楼梯攻城,守方则在城楼上扔石头,因此大家的印象之中,城池的防御很可能就是孤零零的一座城,充其量再加个护城河,仅此而已。
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城池的防御建设超乎你的想象,如果您对此感兴趣,不妨花10分钟的时间来了解下,古代城池的军事防御方式都有哪些?他们大体的布局又是如何?古代为何要建造城池?其目的就是要防御敌人的进攻和掠夺,从古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战争更是不计其数,攻城掠地,一个城池的防御建设往往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脉。
城池的布局首先城池的布局并非只有护城河与城楼,它主要包括羊马城、城墙、城门与城楼、团楼与硬楼、瓮城、城门桥以及城外围的“鹿脚”与“地包”。
羊马城:它主要是在城池的外围,从古代城池的记载来看,一般设在距离城池50到100米处,古人在这样的地方再建立起一圈城墙,当然规模是小于主体城池的,人们叫这样的城为“羊马城”,羊马城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主体城池,有一点要了解,就是羊马城里面是没有街道,更没有居民住房,简单来说就是一座空城,防御时需要用上。
城墙:众所周知,城墙就是我们经常看见的攻坚战中,攻方往上攀爬的城墙,有人时常吐槽影视剧,说弹药在城墙爆炸,事后什么事也没有。
这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情况,因为古代城墙本来就高大宽厚,地基采用石块,用板筑的方式,将这些土层层夯实,夯土十分坚硬,尤其是明朝时期,采用砖砌成城墙,加上弹药威力也不算大,所以对城墙起不到毁坏效果。
城墙多见于直线,但是有的城池的城墙会做成“弧墙”,在城的转角不分,不做直角,甚至很多城墙做成“圆角”,首先“弧墙”的防护性加强,守城士兵可以从两端消灭敌军,不过“弧墙”只设立一面,根据受敌面来建立,再或者就是哪里防御弱就设置在哪里。
城楼与城门:则是根据城池的大小而设立,一般情况下,城门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城门。
6中国传统建筑之防御建筑桥塔建筑
![6中国传统建筑之防御建筑桥塔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79af47277232f60dccca113.png)
密檐式塔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木造楼阁式塔在转化成砖 石塔的过程中,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砖石仿木构楼阁式 塔,一是密檐塔。密檐塔的特征是: 首先,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是全部塔身的重点,装饰 丰富。大多饰以佛龛、佛像、门窗、斗拱等等,佛教内容 与艺术手法都集中于此。其次,一层塔身以上,塔檐紧密 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距离短小,没有门窗柱子等楼 阁结构。早期还设小窗,以后逐渐消失。如需要采光通风, 在檐与檐之间开小空洞,但与内部楼层没关系。最后,大 部分密檐塔不能登临。早期密檐塔纵有楼梯,也不为登塔 眺望之用。辽金时期的密檐塔多为实心,完全不能登临。
中国传统建筑—桥塔建筑来自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 就有“桥的国度”之称, 发展于隋,兴盛于宋。 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 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 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 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 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 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 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 能。
福建泉州洛阳桥
北京卢沟桥
河北赵州桥 广东潮州广济桥
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
中国传统建筑—防御建筑
SZM
中国 古代 建筑 具有 军事 防御 功能
早期的密檐塔较简单,塔身装饰简洁,出檐用叠涩。因为 砖石的抗弯、抗剪能力很差,所以出短檐,檐下没有仿制 的斗拱、檩椽、瓦垄等构件。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等等。辽金时期的密檐塔得 到极大发展,在华北、东北地区形成特殊风格:实心高塔, 塔底增加高大的须弥座,一层塔身装饰丰富,各层密檐增 加斗拱、椽子、瓦垄等仿木构件。密檐塔达到一个繁复华 丽的高峰,这种塔在北方一直延续到明代以后仍不断建造。 著名的有北京天宁寺塔、通县燃灯塔、河北昌黎源影塔、 正定临济寺青塔、辽宁锦州广济寺塔等等。
中国古代城墙知识——古代军事防御性建筑
![中国古代城墙知识——古代军事防御性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b73afd0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6.png)
中国古代城墙知识——古代军事防御性建筑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
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人们往往是定居生活,不像游牧民族般四处迁移,为了对外敌进行防御,也就自然而然发展出了城墙建筑,以守护自己的家园。
我们常说的城池,实际上就是以作为防御设施的城墙和护城河来代指整座城市,护城河一般于城墙外环绕,视具体地形而不同,依据不同的城市规模及其周边地形所建造起来的城墙各不相同。
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的,用当地黄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
为了把城墙做得坚固耐久,就把城墙的墙面不做成直线的,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
城墙的厚度,下部为四米,上部为三点五米,高度大约七至十米不甚相同。
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所以有能力烧砖,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成为砖城墙。
用土修筑的城墙坚固耐久,防御性很强。
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与城墙同样做法,乃在下部做一个夯洞(筒券),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上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作为城楼了。
城楼是一个标志,从远处便知城之位置。
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可以窥视敌人,也可以射箭或打枪,里面有洞眼。
城墙墙体宽大,而且有七至八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当大的。
砖城墙也就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即城砖。
城砖比房屋用的砖块尺度宽长,城砖用白灰浆砌筑。
凡是砖砌的城墙,其表皮用砖,基座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不甚相等,有的地方一米,有的地方两米,在石条的顶部再砌砖墙墙体,砌到一定高度时再做垛口、枪眼。
烽火狼烟——古代的军事建筑
![烽火狼烟——古代的军事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dbab977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8.png)
烽火狼烟——古代的军事建筑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烽火台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
烽火台的位置大约有四种:一是在长城的两侧,紧靠长城;二是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的烽火台;三是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的烽火台;四是与相邻的郡县、关隘、军事辖区“镇”相联系的烽火台。
大约每十里左右,选择易于互相瞭望的高冈、丘阜之上建立。
汉朝的烽火台在台子上竖立一个高架子,上面挂着一个笼子,笼子内装着干柴枯草,如果发现敌人来犯,夜间放火叫做“烽”。
在台子上还堆放许多燃烟的柴草,白天燃烟,叫做“燧”,所以叫做烽燧。
“烽燧”或“亭燧”的制度,除了文献记载外,自从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发现汉简之后,已经比较清楚了。
说起烽火,有个很著名的典故叫“烽火戏诸侯”,传说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不顾大臣劝阻点燃烽火,报虚警引得天下诸侯紧急出兵前来救援。
各国军队因为赶路弄得狼狈不堪,当大军赶到骊山脚下之时,没有看到入侵的犬戎大军,只有在阵阵乐声中高坐台上观赏歌舞、饮酒作乐的周幽王和褒姒。
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后点燃烽火取乐。
诸侯们始知被戏弄,偕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见到后大喜。
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了几回之后,当犬戎大军真的杀到镐京时,烽火再也没能招来任何一家诸侯国的援军。
虽说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
但也能从中看出烽火台在古代的重要性。
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形、地势的烽火台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梯形、圆锥形等,但多为方、圆两种形体。
各地烽火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也不尽相同。
有的是中空的,有的是实体的。
修建烽火台一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中国古代八大雄伟工程,排名第一的就算现代人都无法完成...
![中国古代八大雄伟工程,排名第一的就算现代人都无法完成...](https://img.taocdn.com/s3/m/a72f6bb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5.png)
中国古代八大雄伟工程,排名第一的就算现代人都无法完成...说起中国的古代历史,那也是一种乐趣。
上下5000年里,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能力,说实话,单从历史记载上来夸可能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是从他们留下来的那些伟大工程遗产来看,他们的能力让我们由衷的感到佩服,今天就让我们来数一数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的八大伟大工程。
第八:北京故宫——号称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北京故宫,建于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八年建成,主要以南京故宫为参照,它是明朝与清朝时期的皇家宫殿,在那时候也被称为紫禁城。
故宫以大殿为中心,总面积大约72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宫殿总共有70多座,房间更是多达9000多间,故宫可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且最为完整的结构古建筑之一。
且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排在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前面。
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长约960米,宽750米,周围有高达10米的城墙,而城外还有约52米左右的护城河。
城内分为内廷和外朝。
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也就是皇帝与皇后的正宫。
外朝则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里是国家举行一些大典礼的地方。
第七:灵渠——号称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说起灵渠,在运河史上可谓是一大工程,位于现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在古代有好几个称谓,比如说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在公元前214年开始使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号称“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
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六:乐山大佛——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中国戍堡的结构
![中国戍堡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4a0bb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d.png)
中国戍堡的结构中国的戍堡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结构特点。
这些戍堡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戍堡通常位于战略要地,地势险要的地方,可以控制重要的交通要道,对敌方的进攻起到重要的阻击作用。
戍堡的结构设计合理,既能够提供有效的防御,又能够满足守军生活的需求。
戍堡的建筑主要由城墙、城楼、守军居住区等组成。
城墙是戍堡的主体,通常采用高大坚固的石墙,有时还会在城墙上设置箭楼和炮台,以便守军可以从高处射击敌人。
城楼是戍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城墙的一段,可以提供守军的指挥和观察敌情的地方。
城楼通常比城墙高出一些,可以俯瞰周围的地形,有助于守军掌握战局。
守军居住区是戍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城墙内部,由守军居住。
守军居住区通常包括宿舍、食堂、武器库等,以满足守军的生活和作战需求。
戍堡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通信和补给的需求。
通常会在戍堡附近修建道路和桥梁,以便守军与外界进行联络和运输。
同时,戍堡还会设立信号塔或信号灯,用于传递信息和警报。
戍堡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防御需要,采用了一系列的防御设施,如陷阱、壕沟和障碍物等。
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阻挡敌人的进攻,保护守军的安全。
戍堡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很高的防御能力,还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戍堡的结构设计合理,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科学的成就,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勇敢坚毅的精神。
中国的戍堡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合理,既能够提供有效的防御,又能够满足守军生活的需求。
戍堡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防御需要,采用了一系列的防御设施。
戍堡不仅具有很高的防御能力,还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事建筑 1
目录
CONTENTS
2 长城国古代军事建筑
土寨围墙
在古代建筑中 长城是体现军事防御功能的典范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 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 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 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 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 。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5]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 的重要经验,接着司马迁又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 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
修建长城的军事目的
体系完整,网络式结构 以防御为主,卓有成效
隘口 军堡 关城 军事重镇 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
烽火台有效设置,传递信息
长城起到的作用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2]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 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根据此前 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 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3]
修筑长城 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是化被动为主动
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 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 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