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学习材料:焦裕禄事迹:盐碱地上写华章泡桐树下铸丰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裕禄事迹材料[一]
盐碱地上写华章泡桐树下铸丰碑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仅仅工作生活了470多天,为什么兰考人民那么热爱他?为什么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焦裕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在这470多天里,他到底干了些什么?
“不改变兰考面貌决不离开”
黄河第“十八弯”在兰考境内形成11条黄河故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风沙、内涝、盐碱就成了兰考亘古未变的“三害”。
1962年,兰考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上半年大旱连续168天,下半年大雨连绵,全县90万亩土地,20万亩麦苗被特大风沙活活打死;30万亩庄稼被全部淹死,10万亩禾苗被活活碱死……全县粮食亩产只有百十来斤,产量下降到建国以来最低,群众只能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按照1962年的救济标准,人均只有七两红薯干、木须片等代食品,当时,兰考家家户户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逃荒要饭,另一条路是苦等、苦熬。当年的兰考,在全国穷得出了名。
就是在这年12月6日,焦裕禄临危受命,从尉氏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上任前,组织上对他说:“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但是焦裕禄却对上级组织说:“感谢党把我派
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正是这位铁骨铮铮的县委书记,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要亲自掂一掂兰考“三害”的分量!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肩负着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盐碱重任的焦裕禄,刚到兰考,对“三害”带来的灾难并不十分清楚:全县的沙荒、沙丘有多少?风口在哪里?水的流向如何?盐碱地的分布和碱化程度怎么样?有什么方法治理?这一切,他心里没底。但他下决心要把兰考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情况摸清吃透,下决心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找到一个治理“三害”、改变兰考面貌的良方妙策。
当兰考的干部们知道他们来了一位新县委书记时,焦裕禄已经下乡调查研究好几天了。12月9日,焦裕禄来到老韩陵村,挨门挨户到群众家中访问,还专门住进70岁的饲养员肖位芬老大爷的牛屋,与老人三次彻夜长谈,请教治理“三害”的办法。肖位芬告诉他:想治盐碱最好种泡桐,泡桐有四个好处,一是喜沙壤,二是长势猛,三是不遮阳,四是扎根深,沙土窝里种泡桐树,能挡风防风、压沙固沙。焦裕禄听了非常高兴,说:“这个主意好!”通过和肖位芬这样的农民同吃同住交上了朋友,焦裕禄从他们那里了解了不少“三害”泛滥的原因,获得了不少治理“三害”的妙招。
为彻底根治“三害”,从乡下回来后,焦裕禄抽调120名干部,与技术人员、农民群众组成“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探流沙调查活动。一天早晨,焦裕禄带领“三害”调查
队的同志登上北大堤,只见西北方涌起一道黄色的沙柱冲天而起,向东南迅速刮去,他们顺着风沙的方向一直追到胡集村西头。风越刮越猛。这时,一个调查队员说:“不能再走了,前面是风口。”焦裕禄一听,说:“找的就是它”。只见一阵急骤的旋风席地卷来,风沙像排山倒海一样不断向南推进,大伙就跟着风沙一直撵到黄沙落地。就这样,“三害”调查队经过数月的艰辛劳动,长途跋涉5000余里,终于查清记录了全县86个风口、1600座沙丘的具体方位、面积和高度。
兰考盐碱地多,碱的种类也多;碱性不同,治理办法也不同。一天,焦裕禄在饶有兴趣地听一位农民介绍盐碱情况时,抓起一把碱土放到手里,看看、闻闻、搓搓,还捏了一些放进自己嘴里。随行的同志惊奇地问:“焦书记,你怎么吃土啊?”焦裕禄笑笑说:“我这是在进行科学实验。”他告诉大家:“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骚又苦的是马尿碱。”
1963年5月18日,兰考连降了七天七夜暴雨,整个县城一片汪洋。焦裕禄带领县委其他领导拄着棍子,披着雨衣,在齐腰深的雨水中一步一步地实地测水量、探流向,终于弄清了哪里堵水,哪里走水,哪里需要挖沟,哪里需要开河。
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焦裕禄不顾病魔缠身,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120个日日夜夜,艰苦跋涉5000多里,初步掌握了全县风沙、内涝、盐碱发生的规律,把全县所有的洼地、淤塞的河道全部绘了图编了号,绘出了一幅根治兰考“三害”的宏伟蓝图。
“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连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兰考县委的工作几乎被发放救济粮款工作所淹没,当时,不少同志对改变兰考面貌失去了信心。焦裕禄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基层大量的真实情况,不但理出了一套有效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的工作思路,而且找到了彻底战胜灾害的根本“法宝”,这就是——尽快转变县委领导班子的思想,改变大家的精神状态,带领全县36万人民树立起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当年,兰考县有一个专门阻止群众外出逃荒要饭的机构——劝阻办公室,各公社、大队也都有相应机构,在村口劝、在路上截、在车站堵,不让群众外出要饭。这样做虽然堵住了人,但堵不住老百姓外出逃荒活命的心。为让全县干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定位好角色,找准好位置,焦裕禄下令撤销了这个机构,成立除“三害”办公室,亲自担任办公室主任。从此,这个以“捂”和“堵”为主要职责的机构,转变成了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办人民所需,带领全县人民抗灾自救的指挥部!
在焦裕禄看来,要根除“三害”,让兰考人民尽快脱离贫穷,干部是关键,他常说:“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在一个北风呼啸、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常委开会。委员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会议议程,只说了一句:“请大家跟我到火车站看看。”当时的兰考火车站几乎被大雪淹没,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外出逃荒的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一群群地拥挤在候车室里和站台上,焦急地等着开往外地的火车。闷罐车一到,逃荒的人群哗的一下,一起向车箱门前拥去……
看着这些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的灾民,焦裕禄的眼睛湿润了。他沉重地对县委常委们说:“同志们哪,他们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离开家乡的,这不能责怪他们。党把这个县的36万兰考人民交给我们,我们却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焦裕禄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常委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大家才真正理解他为什么深更半夜带领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火车站。严酷的现实强烈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真正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那沉甸甸的分量。
随后,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焦裕禄激情满怀地说:“决心要比困难大,什么东西都不怕。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要有革命的胆略,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拼上老命大干一场,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在统一了干部思想、让群众树立战胜自然灾害的雄心壮志后,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开始了制服“三害”、改天换地的伟大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