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
钱理群:我怎样来上鲁迅的语文课?
钱理群:我怎样来上鲁迅的语文课?'整个的教育目的最后都要归结到学生自身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是我们全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钱理群我第一堂课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亲近感,让他们愿意接近鲁迅,把老师要他们读鲁迅变成他们自己要读鲁迅。
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我上课就是来和他们聊天,我是喝着茶来讲课的。
1感受鲁迅我在第一部分“感受鲁迅”中,围绕“父亲和儿子”这一主题选文。
我先让学生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我还特意强调了其中两段。
一段是萧红回忆鲁迅临死时老在看一张图片。
这图片上是一个穿着长衫的长发女孩迎着风在跑,旁边有一朵玫瑰花。
我把这张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
但我没有任何分析解释,只是为了给学生一种感觉。
接着我给学生讲了萧红的另一段回忆:鲁迅病重的时候,每天晚上,海婴会来跟爸爸说:“爸爸,明朝会。
”但是那一天,海婴拼命地喊“明朝会,明朝会”,可是鲁迅已经病重了,听不到也无力回答。
海婴拼命地喊:“爸爸,你为什么不回答我。
”后来鲁迅咳嗽了一阵,勉强说了几句。
海婴却说:“爸爸是个聋子,他听不见。
”然后我就给学生朗读了鲁迅书信中讲到海婴的部分。
我把这些讲到海婴的书信都编到一起,加了题目叫《我家的海婴》。
我也不讲,就是念给学生听:“我们的孩子也很淘气,也是要吃饭的时候就来了,达到目的以后就出去玩,还发牢骚说'没有弟弟,太寂寞’,是个颇伟大的不平家。
”读到这儿,学生们笑了。
“海婴这家伙非常调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
”读了这些,学生们一下子就觉得非常亲近,鲁迅就从高坛上走下来了。
学生觉得这个鲁迅竟然和自己的爸爸一样。
于是,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变了。
这时候,我就简单地点了几句:“这个时候,鲁迅是人之父。
作为父亲,他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接着,我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回去看海婴回忆爸爸的文章和许广平回忆鲁迅和海婴父子关系的文章,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作为人之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钱理群: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2
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认识问题和教法问题二、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怎么教”。
我想讲四点意见或建议。
第一,要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
我们强调,鲁迅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相通;但也要正视学生要真正接受鲁迅,还有相当的困难。
这里有我们前面讲到的“前理解”问题。
由于多年来,鲁迅作品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选文,有许多是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二是教法,强制灌输一些并不恰当的“崇高”评价,让学生觉得鲁迅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又强迫学生背诵他们并不懂得的文字,还要不断考试,这都使得许多学生对鲁迅“敬而远之”。
从另一方面说,鲁迅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相隔的年龄、时间的距离都太大,他是存在在远处,高处的。
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近鲁迅,愿意和他对话,就成了我们进行鲁迅作品教学首先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我在2004年、2005年到中学讲鲁迅的一个绕不过的难题。
我的经验,是要努力地去寻找鲁迅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之间的契合点。
我为此对中学生,特别是作为我的教学对象的高中生的生命特征,他们所遇到的生命课题,以及鲁迅的生命中,包括他在青少年时期所遇到的问题,都作了一番考察与研究。
我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即将“告别童年”,进入“成年”的过渡时期,这时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何处理和父母,特别是父亲的关系,就成为他们迫待解决的生命课题。
而鲁迅不仅也有着童年、青少年时期和父亲爱爱仇仇的复杂关系的经验和体验,他还提出了“怎样做人之子与人之父”的生命命题,他自己也是将对子女的超脱利害关系的无私的爱,扩展到社会的弱者、幼者,而作出自觉充当“历史中间物”的人生选择的。
这样,就在“怎样做人之子与人之父”这一命题上,我找到了高中学生和鲁迅生命的契合点。
我的《鲁迅作品选读》课就从这里讲起:“且说父亲和儿子”。
我先选讲了鲁迅的《五猖会》、《父亲的病》,从文本细读中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和父亲之间既相互隔膜又彼此纠缠为一体的复杂关系,以及鲁迅刻骨铭心的爱与恨。
新时期伊始钱理群与鲁迅的两次生命相遇
“ 我们 这 门课 就是 帮助 同学 们找 到 自己和鲁迅 交 流
变化。1 9 8 0年代 中期钱理群 的著作《 心灵探寻》 是 以钱理群为代表 的“ 精神启蒙派” 对 他们这一代知 识 分子 所 进 行 的启 蒙 , 由于历 史 的原 因 , 他 们 灵 魂 上有着严重的奴性 , 这本书强调的便是警惕“ 奴性 ” 的产 生 , 钱理 群正 是发 现 了 自己这 一代 知识 分子 的
一
心的解密来启蒙 自己的内心。 在后记中钱理群更是 详 细地 叙 述 了他 们这 一 代 人 驯化 、 怀疑 、 独 立 思考 的精 神 历 程 , 在 摆脱 了历 史 定 格 中 的 “ 伟人 ” 形 象
后, 在对 历史 细节 的展 开过 程 中还原 了 “ 活体 ” 的鲁
迅、 双 面 的鲁 迅 , 将 视 角深 入 到 了鲁 迅 更 隐秘 的 内 心, 因此情 绪是激 昂的 , 带有 青年 的特 色 。 而钱 理群
易 懂 的叙 述 风格 , 把 自己 的感 情 投 人 进 去 , 把 自己
蒙的社会批判意识和绝望 中反抗的人格力量 , 注重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_ 2 0
[ 作者简介 ] 温志燕( 1 9 8 7 -) , 女, 山西吕梁人 , 中国海洋大学文 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 硕 士, 研 究方向: 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家作品
・
1 1 2・
温志燕
新时期伊始钱理群与鲁迅的两次生命相遇
捉与 渲染 历 史 的现 场感 和历 史 细节 , 加 大对 鲁迅 原
著文字的引用和文本的分析 , 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 进入情境 , 捕捉感觉 , 产生感悟。 在这背后隐藏着一 种颇为独到的分析 , 但只是点到为止 , 不展开 , 让你 去深 思 , 从 而找 到 通 向 鲁迅 的通 道 , 以一个 智 者 的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韩会敏
摘 要:鲁迅文章对中学生而言有些晦涩难懂,但承载 着 文 化 熏 陶 的 功 能,也 是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重 难 点。 本 文 以 中 学 语 文教学 为抓手,从文章阅读与语句品读及语言艺术等多方面,探 讨 中 学 语 文 课 程 中 鲁 迅 作 品 的 教 学 策 略,以 加 深 鲁 迅 先 生 对 中 学 生 的 影 响 ,加 强 培 养 学 生 运 用 语 言 文 字 的 能 力 。
以《社戏》一文的教学为例,《社戏》是 鲁 迅 先 生 根 据 自 己 少年时的生活经历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 说,也 是 中 学 语 文 课
本中精选的鲁迅文 章 之 一。 鲁 迅 先 生 在 《社 戏 》这 篇 短 文 中 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与优秀的语句刻画了儿时伙伴们的形象, 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中 学 生 更 加 深 刻 地 理 解鲁迅作品的内涵,教师在《社戏》这篇 短 文 的 教 学 中 应 当 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能力水平,恰当调整《社 戏》一 文 的 教 学 思路,积极引导学生 感 悟 鲁 迅 对 少 年 时 代 生 活 的 怀 念,指 导 学生 仔细品 读 《社 戏 》这 篇 短 篇 小 说 中 的 一 些 优 秀 语 句,如 “真的,一直到 现 在,我 实 在 再 没 有 吃 到 那 夜 似 的 好 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等等,让 学 生 在 阅 读 过 程 中 品 味 这些优秀语句的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 达 的 情 感,鼓 励 学 生 在课 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更 好 地 感 悟 鲁 迅 内 心 世界对农村朴实生活的向往,认识到鲁迅 借 助 儿 时 美 好 回 忆 与当时社会的混乱形成强烈对比的写作 技 巧,帮 助 学 生 领 悟 《社 戏 》这 篇 短 文 的 精 髓 ,从 而 提 升 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 三 、体 会 汉 语 语 言 艺 术
钱理群在中学如何教鲁迅.doc
钱理群在中学如何教鲁迅丰台路中学覃巧丽今天继续读钱理群先生的《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其中一篇:《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2004年5月21日在上海建平中学的报告》,主要讲作者在南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课”的情况。
报告的第一部分是源起,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在中学开鲁迅的选修课。
用他的话来回答:“这同我的一个理想、一个理念有关系。
曾经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北大学生告诉我,在西文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
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
每个国家都有这么几个人,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车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美国的惠特曼,等等。
在我看来,这样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应该进入高中的选修课。
通过这些选修课,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对这些具有精神原创性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把他们的精神扎根在孩子的心上,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不管他将来做什么事情。
”他认为,鲁迅便是我国属于精神原创性的、源泉性的作家之一。
他觉得“中学选修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原创性经典作家的学习为中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底子”。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准备与设想。
1、在中学开鲁迅选修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读什么、怎么读。
2、在中学开鲁迅选修课的教学目标。
他之前定的总目标:“让学生感受鲁迅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语言之美。
”“具体来说,我还有两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要让大多数听我课的同学了解鲁迅是一个‘丰富'鲁迅,绝不是过去教给他们的那个狭隘的鲁迅。
”第二个层次是“ 希望对少数学生而言,有几个瞬间能使他们产生心灵的震撼”。
3、这个课是怎么上的?“就整体来说,我把这四十天的课设计成一个过程性的学习,因为学习鲁迅、接近鲁迅有一个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与鲁迅相遇”
探索篇•课改论坛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我的文章,没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能看懂。
”从表象上来看鲁迅先生的作品似乎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但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精挑细选的鲁迅作品,足以让中学生理解和感悟鲁迅作品的精髓。
让这些风华正茂,有朝气、有活力的年轻人在正值青春年少时就能感悟到鲁迅那超凡脱俗的气节,更有助于提升鲁迅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一、品读优秀语句,深入感悟鲁迅文章的精髓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语句,这些语句都将作者内心的感悟与精髓概括在其中,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鲁迅的一些优秀语句进行品读,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鲁迅文章的精髓。
如,七年级上册《社戏》这篇短篇小说,鲁迅就是根据自己少年时的生活经历所作,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儿时伙伴们的形象,作为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如何引导学生感悟鲁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呢?正如文章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从这个句子中可以得知,社戏并不是很好看,豆子也并非很好吃,可就是这样,那夜让我依然觉得美好无比,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很多人抢着吃东西就会觉得很好吃,自己一个人就容易索然无味。
借助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呢?”几分钟后有同学举起手回答:“儿时无忧无虑,如此美好,而长大了面对很多生活和社会压力,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
”还有同学回答:“鲁迅借助儿时美好的回忆,反射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世故和污浊,这样形成强烈的对比。
”经过学生的这般回答,好像越来越接近答案的实质,最后教师这样解释:“原因就在于鲁迅随着年龄增长,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感受到朴实、善良,取而代之的是黑暗社会和军阀的压迫,正义和公正得不到伸张,这也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感悟鲁迅内心世界对农村朴实、淳朴生活的向往。
二、进行心灵交流,调动学生的阅读趣味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学生比较苦恼的问题,而这些都恰恰和鲁迅相似,因此,在阅读鲁迅的好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情感的自我倾诉,有了这些感受,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让学生走进鲁迅世界,并和他进行心灵对话,这也是在寻找中学生和鲁迅的契合点,调动中学生喜欢阅读的热情。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
但鲁迅自己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这说明不是所有鲁迅的作品都适合中学生读,必须有所选择。
在我看来,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作品,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性读懂,完全理解的,而是要“有所懂,也有所不懂”。
因为鲁迅作品是要终生读,而且是常读常新的,因此中学阶段读鲁迅,主要是懂得一个大意,能够有点了解,有点感悟,这就够了。
而且我们对中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的估计常常是偏低的,特别是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社会接触,以及他们的视野,比我们自己童年时要开阔得多,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远远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关键还是我们如何去引导。
引导中学生读鲁迅要抓两头,一是鲁迅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与实质,一是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力图在"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与“相信中学生经过引导能够与鲁迅相通”这两个基本信念上,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引导中学生读鲁迅,应该是一种与鲁迅相遇的“过程性”阅读一一先“感受鲁迅”,再“阅读鲁迅”,乂“研究鲁迅”,最后自己“言说鲁迅”,使中学生与鲁迅发生逐渐深入的关系。
感受鲁迅首先要面对一个现实: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途径,已经有了对鲁迅的“前理解”,这些理解有的有助于学生接近鲁迅,有的则使学生对鲁迅“望而生畏”,因而远离、其至拒绝鲁迅。
如何使中学生对鲁迅产生亲切感,愿意接近他,使“(老师)要我读(鲁迅)”变成“我(自己)要读”,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感受鲁迅,就是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生命的共通点,并思考“他”和“我”的关系。
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转向“青年”的生命阶段,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和回顾自己的童年,是中学生所关注、并且感到苦恼的问题,而这也同样是缠绕鲁迅终生的。
因此,从阅读有关“父亲与儿子”及“儿时故乡的蛊惑”等话题的作品入手,将鲁迅的命题变成学生自己的生命命题,鲁迅就从可望不可即的高处、远处,走下来,走近来,来到我们中间,甚至走进“我”的心中:原有的距离感、陌生感就这样自自然然地消除了。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第一篇: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我虽然一直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但却尽量避免给中小学老师作报告,因此拒绝了许多约请。
因为我深知自己缺乏在第一线进行教学的经验,害怕讲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让老师们失望,更怕发生误导。
我唯一敢讲的,是鲁迅作品教学,这不仅因为我的专业就是研究鲁迅,更因为我在2004年、2005年在我的母校南师附中和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去年还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
我在这几所学校上课的讲稿,包括和学生课堂上的讨论,以及学生的作业,课程结束后的调查中学生的反应,都已辑为《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我就有了点底气,敢在这里讲了。
但我也有自知之明:这不过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更谈不上示范性,一切都要靠在座的诸位老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姑妄讲之,大家就姑妄听之,参考而已。
我想讲两个问题:认识问题和教法问题。
一、如何认识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
有人问:为什么要在中学讲那么多鲁迅作品,少读点,滕出时间,多读点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不更好吗?我不反对中学生读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我还主张要读胡适、周作人的文章,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把他们两位排除在外,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空间,思想文化空间,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要强调的,是鲁迅与梁实秋、林语堂他们不同之处,也就是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的,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
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哥德,等等,这样的作家在他那个国家、民族里,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从小就读他们的作品,而且要读一辈子,不断地从阅读他们的作品中,获得启示,获得灵感,获得精神的支撑。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平,他的思想触动了许多青年人的心灵。
如何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并对他的思想产生兴趣呢?下面我将为您提供一种方案。
可以在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加入鲁迅的作品。
由于鲁迅的作品语言简练生动,适合中学生阅读,可以选择一些代表作品进行讲解和讨论。
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让学生们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思想,激发他们对鲁迅的兴趣。
可以组织一些与鲁迅相关的活动。
比如举办鲁迅写作比赛,鼓励学生们写一些与现实社会问题相关的文章,让他们在写作中思考社会现象,反思自己的生活。
可以组织鲁迅文化研讨会,让学生们集聚在一起,交流彼此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在学校图书馆或者学校内部建立鲁迅专题网站,将鲁迅的作品、相关研究资料、图片等整理发布在网站上,供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浏览。
可以通过网络讨论群组的形式,建立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平台,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带领学生们亲近鲁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
如到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等地参观,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鲁迅生活过的地方,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和创作环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
通过以上的方式,我们可以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通过学校的教育引导和社会的支持,让鲁迅的思想和作品走进中学校园,激发学生们的思考意识,培养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理想追求的中华儿女。
子夜《与鲁迅相遇》笔记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父子之间实在不应用恩德来维系和较量的。
父母对子女是义务关系,而不是恩德关系,恩德只会导致权力关系,这样的义务的爱就可以超越权力关系。
对父亲的关系:父权压迫和亲情之爱,对父亲的纠结关系,所以鲁迅的文章里批判封建父权制度都不是说父亲的。
人之初。
理解和欣赏的态度看待周海婴的幼稚。
对孩子:理解,指导(绝非强迫),解放。
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做一个空头的作家,找一个工作做着就可以了。
中国的人文文化发达,却忘记了人的自然生物的起点,而归结为宗法家庭,所以漠视生命,中国高度发达的人文文化里面,独缺人本身。
所以只要你只要违法你的角色,你就该被从肉体上消灭,你只是社会大机器的螺丝钉。
自然人。
鲁迅提倡建立在民众底层关怀基础上的泥土精神。
着眼社会的改革变化,同情底层的弱者。
《猫和狗》中国文化中呼唤自然本性的人性。
中国文化的扭曲,就是漠视自然生命,只看重自然生命。
应该恢复自然本性,使人成为人。
中国人缺少爱的生命和野性自由的生命,同时出现了返祖现象,人与人之间自相残杀,于是动物在鲁迅笔下具有了隐喻性。
主要讨厌蚊子,苍蝇,狗,猫,人化的动物。
鲁迅图腾,受伤的狼。
喜欢猫头鹰。
文学是搅动文学,现在的文学是抚摸文学。
海涅的命题。
鲁迅的艺术修养使得他的文章极具美术感,装饰感和音乐感。
陈丹青: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同时也是人格的维度,愤怒,但是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却忽然话说回来。
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在玩自己的人格维度和张力。
语气和犀利一说,反差极大地品质会极为出人意料的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作为语言艺术家的鲁迅。
鲁迅最喜欢的颜色:红白黑,最直接最鲜明的,相通于中国农民的审美趣味。
鲁迅的左翼背景:世界的经济危机,世界知识分子整体左倾;对党国的基本判断,国民党的独裁;突破启蒙的无力得和社会力量结合,就打起了共产党的主意。
第一个和工人运动发生关系的大知识分子是海涅,面对共产主义的矛盾(运动的理想主义,站在底层一边,领导者是极具牺牲精神的战士;疑惧是他的作品将消失)——海涅命题。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影响着无数人的一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曾经读过他的作品,但是为了更好地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他们认识鲁迅,了解他的成就和思想。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是认识他的第一步。
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可以让中学生了解他是如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可以通过讲述鲁迅的成长环境、求学经历、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来让中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的文学作品应该成为中学生的阅读素材。
鲁迅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呐喊》、《彷徨》、《野草》等作品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通过真切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面性和人性的斑斓,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通过让中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也应该成为中学生的学习对象。
鲁迅先生提出了“救国救民”的口号,他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的坚定支持和爱护。
这些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非常重要,他们应该从中学习并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可以组织鲁迅文学作品的朗诵比赛、鲁迅思想的主题演讲、鲁迅纪念活动等,让中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建立鲁迅研究中心、鲁迅文化学院等机构,为中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学习平台。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学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从而受益终身。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文学作品以及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学时期,让学生与鲁迅相遇,是一种对于思想与文学的启蒙,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升华。
如何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让鲁迅的思想和文学走进中学校园,成为学生们心灵深处的灵魂启蒙。
一、课程设置在中学的语文课程中,鲁迅的作品是必修内容。
不仅是《呐喊》、《狂人日记》等经典作品,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鲁迅的散文和诗歌。
通过鲁迅的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其反抗与呐喊。
可以利用其他课程,如历史、地理等课程,结合鲁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展开多方面的学习和讨论。
通过多方位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鲁迅,感受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伟大贡献。
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鲁迅文化节、举行鲁迅读书会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
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以鲁迅为主题的雕塑、壁画、展览等,营造出浓厚的鲁迅文化氛围。
通过这些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在校园内不仅仅是学习到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更是能感受到鲁迅精神的力量,熏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文学和思想的热爱。
三、家庭教育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同样需要关注鲁迅。
家长可以利用鲁迅的作品和生平,与孩子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孩子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去鲁迅纪念馆等地,感受鲁迅的生平和事迹,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理解鲁迅的伟大。
四、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鲁迅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到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感受鲁迅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积极传播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将鲁迅的精神传承下去。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了解鲁迅,更是会在社会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鲁迅的精神,激发他们对于社会和文学的热爱。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其作品中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学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将那个时代的种种社会乱象和人性百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深刻关怀,他的言辞犀利、笔触刚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鲁迅的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它的影响力却依然存在,他的思想与精神也一直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那么,如何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要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
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可以选择鲁迅的部分作品进行教学,比如《呐喊》、《彷徨》等等。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感受到他对中国社会的关切和探索。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朗诵和演讲,让他们从口头表达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结合,让学生在思想上与鲁迅相遇,感受其思想的力量。
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推广,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鲁迅的作品。
可以在图书馆设置专门的鲁迅文学专区,收集鲁迅的各种作品、研究资料以及相关书籍等,让学生可以方便地借阅和阅读。
可以组织一些与鲁迅相关的读书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读书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增加对鲁迅作品的了解和兴趣。
通过图书馆的开放和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阅读中与鲁迅相遇,感受他作品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可以通过课外社团和文学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与鲁迅相关的活动。
比如可以成立一个鲁迅文学研究社团,让对鲁迅感兴趣的学生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进行鲁迅作品的研讨和讨论,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和调研,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
可以组织一些与鲁迅相关的文学活动,比如朗诵比赛、文学讲座、写作比赛等,让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来感受和传播鲁迅的思想。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鲁迅相遇,积极参与,深入体验鲁迅思想的魅力。
要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我们需要在教育、阅读、活动等方面多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感受鲁迅的思想。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饱含着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翻译等,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落后和悲惨,以及对这些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强烈批判。
鲁迅的作品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学生的文学阅读水平和兴趣也面临一些挑战,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接触轻松、愉快的文学作品,而对于鲁迅的作品则不够了解和重视。
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更多被置于课本之外,较少的与学生真正产生碰撞。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现代历史和社会现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以及对这些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激烈批判。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对中国现代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呼唤,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有助于学生对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的认识和鉴赏。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高水平的文学作品,感受到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想,对文学的认识和鉴赏可以得到提高。
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文学素养。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对于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鲁迅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的鉴赏,以及对人生命运和命运选择的思考和启发。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鲁迅的作品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中学生有机会与鲁迅相遇,感受他的文学魅力和思想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作品除了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无奈外,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的深刻反思。
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而他的思想更是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鲁迅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他的思想更是对青少年思想品质的一种熏陶。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如何能够与鲁迅相遇呢?在当今信息时代,虽然中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接触鲁迅的作品,但往往只是在教科书的片段中略有涉猎。
如何让中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与他的思想进行碰撞,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感受他的独特魅力。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拓展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以其激烈的批判意识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读者呈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痛苦和无奈。
但是这些作品往往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介绍,很难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内涵。
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让他们在课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鲁迅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
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兴趣小组或者读书会,让喜欢鲁迅作品的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可以通过举办鲁迅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
比如可以组织一场以鲁迅为主题的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鲁迅的作品来感受他的笔下世界;或者举办一场鲁迅名言与名著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比赛来检验对鲁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举办一场以鲁迅作品为主题的话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还可以增强学生对鲁迅思想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鲁迅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通过专家的讲解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
专家学者的讲座可以涵盖鲁迅的生平、思想、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专家的权威解读,可以使学生对鲁迅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
但鲁迅自己说过: “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这说明不是所有鲁迅的作品都适合中学生读,必须有所选择。
在我看来,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作品,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性读懂,完全理解的,而是要“有所懂,也有所不懂”。
因为鲁迅作品是要终生读,而且是常读常新的,因此中学阶段读鲁迅,主要是懂得一个大意,能够有点了解,有点感悟,这就够了。
而且我们对中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的估计常常是偏低的,特别是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社会接触,以及他们的视野,比我们自己童年时要开阔得多,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远远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关键还是我们如何去引导。
引导中学生读鲁迅要抓两头,一是鲁迅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与实质,一是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力图在“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与“相信中学生经过引导能够与鲁迅相通”这两个基本信念上,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引导中学生读鲁迅,应该是一种与鲁迅相遇的“过程性”阅读——先“感受鲁迅”,再“阅读鲁迅”,又“研究鲁迅”,最后自己“言说鲁迅”,使中学生与鲁迅发生逐渐深入的关系。
感受鲁迅首先要面对一个现实: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途径,已经有了对鲁迅的“前理解”,这些理解有的有助于学生接近鲁迅,有的则使学生对鲁迅“望而生畏”,因而远离、甚至拒绝鲁迅。
如何使中学生对鲁迅产生亲切感,愿意接近他,使“(老师)要我读(鲁迅)”变成“我(自己)要读”,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感受鲁迅,就是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生命的共通点,并思考“他”和“我”的关系。
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转向“青年”的生命阶段,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和回顾自己的童年,是中学生所关注、并且感到苦恼的问题,而这也同样是缠绕鲁迅终生的。
因此,从阅读有关“父亲与儿子”及“儿时故乡的蛊惑”等话题的作品入手,将鲁迅的命题变成学生自己的生命命题,鲁迅就从可望不可即的高处、远处,走下来,走近来,来到我们中间,甚至走进“我”的心中:原有的距离感、陌生感就这样自自然然地消除了。
他们将会像朋友那样向鲁迅倾诉自己的苦恼,同时倾听鲁迅的自我倾诉。
有了这样的总体感受,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了。
所谓“阅读鲁迅”就是“走进鲁迅的世界,倾听他的声音,并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要在“鲁迅的世界”与“青少年的世界”中寻找某种契合点,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展现鲁迅的生命与艺术的某些基本点: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他对人和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敬畏,他的“爱憎不分离”的情感,他与底层百姓的血肉联系,他的无羁的想象力与语言创造力,他的诗人、艺术家的素养与气质……这些,都构成了鲁迅生命的亮色,构成了他足以抵御外在与内在的黑暗的生命底气。
让中学生首先接触与理解鲁迅生命与文学艺术的这一侧面,结识这样一个充满“赤子之心”的鲁迅,不仅符合中学时代的心理特征,而且也是正确把握鲁迅的基础。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有了这样的基本把握,就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与理解鲁迅更为严肃与沉重的方面。
看鲁迅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对20世纪中国以及中国的历史作出自己的独特的、极富启示性甚至是预言式的观察与表达,力求和他作更深层面的交流。
说不定在潜移默化中,他会改变你的思维惯性与话语方式——这或许就是鲁迅对于中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
在我看来,高中生将要或者已经成为公民,我们要自觉地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已经奠定的生命的亮色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面对生命和人生的严峻方面,进行基本信念的启迪。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面对社会,逐渐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批判性与建设性的意见,尽到公民的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这样的有经验的高水平的成年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谈”,是渴望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高中学生的内在欲求,我们不能漠视这样的欲求,更不能低估他们的交谈、接受水平。
也正因为这是一种“走向人生,走向成熟”的欲求,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鲁迅关于社会、人生、历史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他们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的启迪。
中学生与鲁迅相遇的精神历程的最后环节是“研究鲁迅”。
作为中学生也可以研究鲁迅,因为他们能够找到与鲁迅心灵相遇的通道,从而对鲁迅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我发现。
在学生通过“感受鲁迅”与“阅读鲁迅”已经产生的对鲁迅其人其文浓厚的兴趣的基础上,这将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次极具诱惑力的挑战,并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讨的热情。
——可以说我们引导中学生读点鲁迅的目的,也正在于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与研究的创造活力。
通过这样的独立研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鲁迅有自己的发现与理解,而且也是一次阅读、写作、学术研究的严格训练。
从“感受鲁迅”、“阅读鲁迅”到“研究鲁迅”,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
“走进”以后,还必须“走出鲁迅”,即要求学生对鲁迅及其思想、文学作出独立判断与评价,言说“我之鲁迅观”,谈论“我与鲁迅”。
这背后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像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阅读,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觉接受与精神的独立成长上。
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对成长中的中学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养料,但却不能代替年轻人自己的创造。
因此,应引导学生以‘独立不依他’的态度对待鲁迅,把他看作朋友,和他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与对话,或赞同,或反对,都应受到鼓励;要引导学生尊重鲁迅的意见、经验与传统,在鲁迅的启示下,认真地思考,真正把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化作自己的血肉,但绝不能盲目地以鲁迅之是为是,以鲁迅之非为非,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即使是在有着如此强大的思想力量与人格力量的鲁迅面前,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与思想选择的自由。
教育可以引导,但最后的接受,却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自觉选择。
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读鲁迅的书,将鲁迅其人其文介绍给学生,最后学生如何评价鲁迅,是否接受鲁迅,则是他自己的权利,是不能强加的,即使强加于一时,不能化为他自己的血肉,也没有用。
出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读了鲁迅的作品,却没有感觉,引不起兴趣,甚至拒绝鲁迅,这都是正常的。
这不一定是我们的教育的失败,只要他的批评、拒绝,是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选择,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quickly.(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的。
况且鲁迅的作品是要读一辈子的,学生只要对鲁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今天拒绝鲁迅,与鲁迅擦肩而过,说不定在另外的机遇下,又会与鲁迅相遇。
建议中学生将全班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写的读书笔记、研究文章,有关创作,以及最后的考试作业,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书,以作“中学时代与鲁迅的一次相遇”的总结和纪念,这也是自我生命中饶有兴味的一页。
在北京大学讲了二十年“鲁迅研究”的钱理群教授坚信:鲁迅当代有知音钱理群先生一直致力于向青年普及鲁迅的工作,最近,他又奉献给青少年一本新书《中学生鲁迅读本》。
带着这本新书,钱理群先生还走进了中学课堂,直接向中学生们讲解鲁迅。
为什么要向青年宣讲鲁迅,钱先生在《中学生鲁迅读本》一书的前言中这样说:“世界上每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教育后代,比如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雨果、惠特曼等,都是英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家喻户晓,从小耳熟能详的。
我们也应该通过中小学教育和其他手段,让屈原、杜甫、李白、曹雪芹、鲁迅……这样的民族文化精英的精神遗产代代相传,成为年轻一代精神成长的‘底子’,这对于他们的一生发展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大概就是中学生要读点鲁迅的主要意义所在吧。
”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将鲁迅神化,鲁迅被一些人利用为打棍子、扣帽子的工具;近些年来,又有人将鲁迅妖魔化,把鲁迅描述成一个尖刻、狭隘、甚至变态的形象。
那么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作为一个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告诉青年一个真实的鲁迅。
《中学生鲁迅读本》不同于通常的文选体例,它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展示鲁迅,如第一编“父亲与儿子”这一专题,选了鲁迅的《五猖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都是以父母与子女关系为话题的,其中有鲁迅对父亲深情的回忆,有鲁迅对调皮聪明的海婴饱含父爱的描写,有鲁迅对封建礼教下畸形的父子关系的激烈批判。
这些文字使鲁迅那么贴近我们,让我们看到一个情感真挚的鲁迅,一个思想深刻的鲁迅,一个作为现实中人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鲁迅。
每个专题的前面都有精彩的导读,这些导读语言通俗流畅,论点鲜明,对帮助中学生理解鲁迅和鲁迅作品,起着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导读是钱理群先生字斟句酌撰写的,是他多年对鲁迅研究的心得体会的浓缩。
对中学生来说,读这样的导读,可以进入到专家学者对鲁迅研究的最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共有近40条补白,绝大部分是钱理群先生从鲁迅作品,从人们对鲁迅的回忆文字中,或后人对鲁迅的研究文字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虽长短不一,但字字玑珠,段段精华。
如鲁迅对中国缺少硬汉的论述,对张献忠杀人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心理的论述等,精妙绝伦,一针见血,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