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二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它通过振动的方式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物理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本质和特性。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就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发生振动,从而传播声波,产生声音。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

1. 声源振动最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是物体的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木棍时,木棍会发生振动,振动会传播到周围空气中,形成声波,最终我们就能听到敲击的声音。

2. 声带振动人类的声音是通过喉部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经过声带时,声带会振动,产生声波。

通过舌头、嘴巴的调节,声波经过共鸣腔体的放大和变化,形成不同的语音和音调。

3. 电信号转化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声音的产生也可以通过电信号转化实现。

例如,音响和手机等设备中的扬声器,是通过电信号的转化使扬声器内的薄膜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规律非常重要。

声音是通过媒质的振动传播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声波的传播声波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形式。

它是由一系列的纵波构成,通过振动的形式在媒质中传递能量。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声波,但在真空中声波无法传播。

2. 声速的影响因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媒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媒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其次是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此外,声速还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声速越快。

3. 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

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向周围空间传递能量,导致声音的强度逐渐减小。

另外,媒质的吸收和散射也会对声音的衰减产生影响。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有趣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和多普勒效应等。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汇总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

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

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

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

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

八上·物理·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的形式来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v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所以计算“山谷的距离和宽度、海水深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2)例题:(1)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传声。

(2)甲同学在一根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头重重敲击一下,贴耳在另一头的乙同学能听见次声音。

为什么?(3)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4)宇航员们在飞船舱外工作时,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是因为(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5)小明向山崖大声呼喊,2s后又听到了一次声音,这是_______。

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人离山崖的距离。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振动、水;3(v固>v液>v气>v真空);A;B;回声;340m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3、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1)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振动的快慢、频率(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频率范围:手写注意: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八年级】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汇编

【八年级】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汇编

【八年级】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汇编第二声现象知识汇编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2、将物体发声振动的规律记录下就可保存物体所发出的声音。

3、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物质中传播的,所以也把声音叫做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及回声1、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2、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公式为v=S/t。

3、回声是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障碍物,反射回的声音。

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人们才能把他们区分开。

四、影响声速的因素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是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是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五、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2、人耳能听到声音的基本条:一是声音的传递组织(如鼓膜、听小骨)正常;二是听觉神经正常。

3、耳聋的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声音的传递组织出现障碍造成的耳聋称为传导性耳聋;另一种是由于听觉神经出现障碍造成的耳聋称为神经性耳聋。

六、骨传导1、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做骨传导。

2、骨传导的实质是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快慢(即振动频率),振动越快(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2、频率是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高于20000Hz(人类听觉上限)的声叫超声波。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发生:(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相关。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发声体介质耳朵(振动发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声音特性(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相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声的利用:(1)、声能传递信息(2)、声波传递能量声能传递信息: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下大雨;用声呐能够帮渔民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位置和距离、水手能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前一段时间病人心、肺的状况;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B“超探病声波传递能量: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清洗精细的机械、、;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回声声音(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3)、回声利用:增强原声、测距离。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靠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传播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④公式为v=s/t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 以上时。

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②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新版新人教版《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

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 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新版新人教版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讲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讲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掌握利用声速测距离;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5.了解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双耳效应解决立体声。

【要点梳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如:早期的机械唱片,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磁带,声源的振动通过话筒转化成电信号通过录音磁头记录在磁带上,放音磁头将记录在磁带上的声音信息转化成电信号,通过扬声器还原声音。

要点诠释: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回声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

回声是声音的反射。

要点诠释: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s。

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材梳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材梳理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声的产生1.声现象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

我们通过声音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也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

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

2.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例如,人说话、唱歌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叩门声是门扇振动产生的;北风呼啸是空气在振动;海水怒吼是海水在振动……要点提示注意此处空半格(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4)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由于人耳及听觉系统的构造,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振动快慢有一定的范围,如果声音振动的快慢超出这个范围,正常的人就听不到这种声音了。

3.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正在发声的声带、音叉、扬声器等都是声源。

联想发散注意此处空半格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例如,蟋蟀的“叫”声是由于左右翅膀互相摩擦引起振动产生的,不是从嘴里发出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翅膀高速振动产生的;铜号发声是由于气流通过铜管,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引起的;自然界中还有一种“笑树”,当它的果实成熟时,风一吹它就会发出“笑声”,这是由于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振动而发出声音……4.声音的记录和重现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来相同的声音。

深化升华注意此处空半格例如,我们经常玩的八音盒,就是按照某一支曲子的规律,在金属表面上制造凹凸不平的凸起,上弦后放手,当金属突起转动时,使金属片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八年级物理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法)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停止,发声人靠振动发声,风声是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振动发声,弦乐器靠振动发声,鼓靠振动发声。

发声体可以是体、体和体;2、声音的传播需要.体、体和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交谈;声音以的形式向前传播(类比法)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声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

(2)声速与介质的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m •s -1。

(3)声音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中,在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______和______有关。

一般来说,v 固_____v 液_____v 气,温度越高,声速_____。

4、回声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就会被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产生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那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回声测距、音乐大厅的设计。

5、人耳听声人耳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及其他组织传给,把信号传给,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如果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只是传导障碍,可以通过“骨传导”使人重新感知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继续进行创作的,这是利用__________来听声音的。

知识点2:声音的三大特性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

例如:女高音、男低音、声音尖细、声音低沉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的物理量。

(2)定义:叫频率。

(3)单位:()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的听力范围:,振动频率低于Hz 的叫声波;振动频率高于Hz 的叫声波。

波形图:试比较甲、乙两音叉的音调的高低波形越密集,声音的频率越,音调越。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要点及考点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要点及考点方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方法
一、声音的产生 二、声音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播
三、声速
一、声音的产生
注意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3) 振动一定发声,但有时不能听见;(4)发声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源是指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也称为发声体。
v=340 m/s(15 oC的空气中) (1)介质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2)介质温度。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 oC,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 的距离增加约0.6 m。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是向着低温 方向的。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高处的人容易听到低处的声音。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二、介质与声音的传播 1、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任何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2、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 介质状态
内容
固体 液体 气体
实例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隔墙有耳 说话声吓跑游鱼 人与人相互交谈
定义 计算公式
常数 影响因素
三、声速
声音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v=s/t,其中v指速度,单位m/s;s指传播距离,单位m;t指传播时间,单位s。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学习要点及考点
方法
一、声音的产生 二、介质与声音的传播
三、声速
1、声源:
一、声音的产生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是声源。
2、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停止 发声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 消失 。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 声速 ,声速大小跟 介质 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现象的基本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

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考题出现频率也较高,但一般不会只考查“声音的产生”或“传播”单一知识点,结合对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或噪声控制等内容的考题较多。

1.声音的产生: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

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为了考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太空中宇航员与地面通话,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电磁波的传播与声波的传播等考题。

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解和关注,对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3.声速:对声速的考查也曾出现,但考查此知识点的考题较少,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现象的基本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

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考题出现频率也较高,但一般不会只考查“声音的产生”或“传播”单一知识点,结合对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或噪声控制等内容的考题较多。

1.声音的产生: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为了考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太空中宇航员与地面通话,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电磁波的传播与声波的传播等考题.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解和关注,对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3.声速:对声速的考查也曾出现,但考查此知识点的考题较少,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高。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

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最新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最新归纳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靠的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振动发声、弦乐器靠振动发声、鼓靠振动发声,蚊子是振动发声.2、停止,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发声:发出声音。

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 或没有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可以传播声音;不能传声;声音以的形式传播;5、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单位是;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m/s; s是距离,单位是,t是时间,单位是6、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越声速越。

7、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8、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9、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决定因素是,频率越音调(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表示物体振动的,单位是赫兹Hz)(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叫;低于20Hz的声叫;(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2、响度:声音的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物体振幅越响度越(2):听者距发声体越,响度越;(3)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提炼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速(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2)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重点难点解析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精细梳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精细梳理

第2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1.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可根据音色来可判断瓷器的好坏、西瓜好坏、诊断病情等。

三、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辩路、捕食;雷达利用回声定位搜索敌机;医学上利用回声定位制成了B 超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初二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
知识点梳理
1、声音的发生: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
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发声体
介质
耳朵
(振动发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
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波传递能量
声能传递信息: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下大雨;用声呐可以帮渔民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位置和距离、水手能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前一段时间病人心、肺的状况;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B“超探
病声波传递能量: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清洗精细的机械、、;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回声声音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回声利用:加强原声、测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