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连环跳”事件中的公共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士康“连环跳”事件中的

——公共关系学

企业危机公关是指“当企业遭遇突发事件或事故,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原有的良好企业形象受到破坏时,企业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应付、处理,使企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渡过危机的公关活动”。一般来说,企业危机具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危机的爆发是没有预兆的,并且爆发时间很短,这是危机最明显的特点;

(2)破坏性。企业危机严重削弱组织运行能力,并且会对企业的财富、形象产生极大的破坏力,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3)影响大。由于现代媒体的传播渠道很多,且传播速度很快,企业危机的爆发能很快成 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对企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富士康“跳楼门”已经是不是新闻的新闻了,富士康甚至被戏称为“赴死康”。跳楼事件让富士康背上“血汗工厂”“杀人工厂”的标签。

一、为什么会出现富士康“连连跳”?

(一)富士康内部的基本状况

1.管理模式

富士康虽然是大企业,却是通过压榨员工来赚取利润的,没有将工人视为主人,不把工人的幸福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也没有最大化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只要利润不要工人的安全”,“只要企业家的发展不要员工的幸福”,“只要机器不要员工”。这种层层压力型体制:“人训话管理”而非“人性化管理”富士康的管理模式,有特别传统的台湾企业的痕迹:即重视伙伴,不重视伙计。……这样的模式架构的企业是完全不符合中国企业公共关系的特点的。

2.工作强度

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具体表现在:在富士康厂内,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早上7时半进厂,晚上7时半出厂,中间有1个小时的午饭和休息时间,其中2个小时以加班算。小丽说,员工手册规定每工作2个小时就可以休息10分钟,但是很多时候都不能按规定休息,往往是除了中午休息1小时外,一天就只有10分钟的时间上洗手间。有的部门甚至长期要加班3个小时。

3.客观环境

标准化的厂房,标准化的住宿,还有被标准化了的员工生活,使得这里的沟通与交流变得机械化。单调的工作,过多的加班,使得员工过于劳累;缺少交流,缺少运动活动,使得员工情绪的积压。

(二)内部公共关系

1.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冷漠缺乏沟通

两名已经离职的富士康员工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富士康工作的点滴感受, 他们表示,富士康内部“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员工关系冷漠”,富士康虽然企业精神“非常严谨”,但企业文化冷漠,“对员工精神生活关注不够”。富士康频频发生命案,很大程度上源于缺少“人文关怀”的企业管理文化。

2.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缺乏沟通

富士康是权威型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台湾学者曾指出:富士康的军事化管理模式,是典型传统的台湾企业的管理风格:即重视伙伴,不重视伙计。普工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普遍缺乏沟通,员工的等级壁垒分明。它强调员工的从命和忠诚,信息以自上而下的通报为主,自下而上的反馈通路不顺畅,基层员工的声音没有办法上传。

管理军事化、上级态度强硬使员工感觉压抑;没有相应的发展线路,使员工对未来发展

感到迷茫。资本家郭台铭和亲资本家的深圳官方永远都不会理解员工的精神需求,工人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机器,是牛,甚至不如动物。

3.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沟通不通畅

富士康的管理干部有“陆干”和“台干”之分,前者是大陆本土培养的管理干部,后者则是从台湾派往大陆的管理人员。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晋升空间,“台干”均优于“陆干”,这造成了双方的分歧、滋生了“陆干”的不满意情绪,引发了企业内部两岸员工的矛盾,使企业中无形中潜藏了许多不平等的因素。

上述三种因素相互交叉,造成了富士康、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不顺畅以及由此形成的冷漠、隔阂和不信任,加快了“富士康连跳事件”惨剧的发生。

二、富士康面对事件所采取的措施。

措施:

1、郭台铭鞠躬致歉

2、富士康招百名心理辅导员

3、楼外安装防护网防跳楼

4、已停止发放所有死亡抚恤金

5、调整工资

6、富士康内迁

等等……

三、富士康危机公关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富士康出现员工连续跳楼事件之后,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负责人、台湾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从台湾飞赴深圳揭开了“危机处理序幕”。其实危机并非灭顶之灾,只要处理得当,往往可以化险为夷,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但在这次危机公关过程中,富士康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对危机的反应迟钝,处理不及时。

在危机公关中,素有“黄金24小时”理论,危机爆发的前12—24小时之内,企业应当机立断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危机的继续蔓延升级。在这个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时代,负面消息更是很容易被公众接收。但明显的是,一直到了富士康员工发生“第十跳”时,富士康高层都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跳楼者的死因也没有表态,而是消极拖延,导致了各方对危机事件不断的各种谣言和猜疑,事态变得严重且不可控制。

2.危机公关不到位导致危机加剧

在进行危机公关时,要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富士康邀请媒体到企业参观,将企业的情况告知公众,表明企业对该事件的重视。并尽快查明事件真相,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及媒体。虽然富士康能主动面对媒体,能积极地配合媒体及政府主管部门,并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但还是曝出了“烟台富士康拒为8 万员工缴公积金”的丑闻。

3.企业内部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富士康内部管理存在很大问题成为招来媒体和公众指责的焦点。有台湾学者曾指出:富士康的军事化管理模式,是典型传统的台湾企业的管理风格:即重视伙伴,不重视伙计。企业内部极度缺乏人文关怀。富士康中台湾干部地位和福利都远远高于大陆干部,这引发了企业内部两岸员工的矛盾,使企业中无形中潜藏了许多不平等的因素。这些内部的矛盾不仅激发了危机的进一步产生,并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