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新闻报道的语言规范
浅谈法制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及措施
法制报道也随之 出现 。如有 的甚至举办 “ 犯罪现象大展览 ” , 对 于凶杀 、 色情 案件 的过程描写极其详尽 , 唯恐漏 过了某个 细节 ,
使得新闻报道 比暴力 、 色情 小说 还要“ 精彩 ” 。也有 的报道对 于 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记录得一清二楚 , 简直成 了一本免 费的 “ 犯罪技巧教 材” 。在进行法制报道时 , 要严格把握正确 的舆论
一
、
引言
法制 报道应高 瞻远瞩 , 服务经 济建设 大局 , 担 负起新 的工作 任
务 。目前 的状况是 , 关注事件 或案件本 身的报道较多 , 针对 企业
状况 , 着 眼未 来发展 的少 , 脚踏 实地 为企业 发展提供 系统法 律 服务 的就更少 。 3 . 新闻记者的法律知识 和纪律 意识淡化 新 闻记者 的法 律知识和纪律意识淡化 ,不遵守报道 纪律 , 不会使用 “ 法言法语 ” , 甚至 出现 报道失误 , 造成对受 众的误导 。
法制新 闻报道的服务功能尤其是经济服务功能不强 。 随着 我 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 社会 法制 化程 度的 日益提
题, 并可 归入 过信型 、 荒诞 型 、 恐怖 型 、 糜烂型和诱惑 型五 大类 。 这反映 了一些记者编 辑好 揭露黑暗面的心理 。其实 , 法制新 闻 的面很 广 , 除了写公 、 检、 法外 , 还包括行政执法 、 依 法管理经济 和与法 制有关的生活故事 ,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典型宣传法制观念 。 其 中当然包括 阴暗面 , 但 阴暗面不是 主流 。 即使是批判 报道 , 也不是 为了批评 而批评 , 不是 ( 下转 1 7 7页 )
法制新闻深度报道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Media Practice Research应用研究一法制新闻深度报道应把握的几个原则口张召国【内窖提要l我国的涤剞新闻报道是随着现代撮业的兴起、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
法制新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该报道领域中,法制新闻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事业中亟待深层研究的对象。
深度报道体裁主要有两种: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法制新闻深度报道包涵其中。
本文对法制新闻深度报道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
【关t词】法创新阁;法料新阉深度报道;报道原则我国的法制新闻报道是随着现代报业的兴起、发展而普鲁在<深度报道研究>中说,深度报道把新闻带进读者所逐步成长起来的。
按照<专业新闻写作概论>中的说法,“法关心的范围内,告诉读者重要的事实、相关的因果和丰富的制新闻是按照报道内容的不同而划分的新闻类别。
与政治背景资料,它要求。
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新闻、外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等新闻类别相独立而出明天的意义来。
”o而著名学者谢丽尔·吉布斯和汤姆·瓦存在。
”①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曾将它称为。
社会新闻。
而西方霍沃则从另一个角度对深度报道给予诠释。
他们认为,深度新闻界则称之为。
法院新闻”、。
犯罪新闻”。
4社会新闻是按报道比基本的、消息性韵新闻要长得多。
它们也可I汉写成一照报道对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一种新闻品种。
,o它是与会议篇长的报道,但是更常见的是它们被分成几个部分来写,配新闻、人物新闻等对象性新闻相比较而存在的。
法制新闻与有许多视觉元素,例如照片和信息性图表。
比起不那么社会新闻都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新闻报道范复杂的报道来,研究型的深度报道挖掘事实要更花时间,也围涉及婚姻家庭、风俗习惯、道德风气等值得注意的社会事要用到更多的技巧。
记者必须挖到更深的层面。
帮助人们更件、现象和问题,而在这之中,只要是跟法有关的内容都可彻底地理解复杂的问题,或者看清原来不那么明显的令人以称之为法制新闻。
法制宣传新闻稿
法制宣传新闻稿为了增强和提高广大师生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执教、依法治校工作,在全校营造浓郁的学法、普法氛围。
切实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法、尊法、守法,预防青少年打架斗殴等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在全校开展为期一月的师生法制宣传月活动。
一、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二、由各班班主任负责上一堂以“学法守法宣传法,健康成长你我他”一节法制班会课,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主题教育,加强学生学法、用法、守法。
三、向学生下发了法律法规宣传资料,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认识。
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宣传,让“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进家庭,构建“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
四、举办一期“我是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手抄报制作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坚持法律进学校,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学校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法制宣传通讯稿篇二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县委党校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加强领导。
学校召开办公会议,传达相关文件要求。
制订活动方案,明确活动主题、宣传内容和责任人,要求充分发挥党校的主要职能,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法制宣传见成效。
2、营造氛围。
为促进全校人员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校园内悬挂“增强宪法观念,推动依法治国”宣传横幅,校园网宣传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
学校订购有关法律法规书籍,供教师学习参考。
3、组织学习。
学校近日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日活动,组织学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管理创新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深全体人员的法治观念。
另外,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把法制宣传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理论研究。
组织参公人员和干部加全区法律知识网上考试。
4、对外宣讲。
本月利用主体班培训和大宣讲活动的机会,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一是在公务员初任、事业人员初聘岗前培训班上,开设《网络舆情与媒体应对》、《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公务员法》、《x》等涉及法制教育的课程,听众达188人。
法治类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三要点
法治类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三要点提要:法治新闻标题的制作,不仅关乎编辑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更关乎编辑对法学知识的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娴熟使用。
作者提出:法治新闻标题制作法理应清晰、主体要准确、定性要合法。
关键词:广西法治日报法治新闻标题□ 文/黎品玉一、法理要清晰2013年8月29日,记者交来一篇稿子,写的是200多名业主分别买了商铺交给开发商统一经营,托管方把一个个小商铺整合成大商场再分租。
后来由于业主与托管方起纠纷,法院审理后,判令归还业主商铺。
可是执行时碰到了难题:商铺经过多次融合、分租,业主拥有的只是一个数字的面积而已,极难从中划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商铺出来。
据笔者了解,这种情况在南宁不在少数,许多开发商在建设商用住宅一体的大楼时,基本都是这样运作。
业主和托管方没有纠纷好说,双方按合同利益分成即可。
一旦起了纠纷,业主一方由于都是个体,松散性往往导致业主处于弱势,维权非常困难。
这一问题以前少有触及,也不怎么引人关注,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入发展,这类纠纷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令人关注。
所以此题材“天然可读”,可以作为报社重点栏目“法治焦点”稿子强势推出。
文稿原题是《格局改变测绘不出具体数据(眉题)铺面托管引发“执行骨头案”(主题)》,应该说原题基本表达了“执行难”所在。
但是对不了解房地产市场的读者来说,读了原题,还是会感觉摸不着头脑,“格局改变”这样的表述太抽象,不好理解。
原题没有表述清楚其中的法律关系,没有明确表述其中的焦点问题,法理不清,文理不显。
笔者多次研读原稿后,决定修改原题。
先把眉题改成一个较长的引题——《开始:小业主购买商铺委托经营发展:托管方整成大商场再分租结果:各小商铺“蒸发”为“数字铺面”》。
虽然引题文字较多,但用了“开始”“发展”“结果”这几个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标注了整篇文章的脉络,让读者对事件过程一目了然,同时也清楚表达了其中的法律关系。
主题改为《托管铺面起纠纷“数字铺面”执行难》。
法制节目报道中的禁忌和应注意的问题
以保证法制节 目 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和人们对此法制栏 目的信任度。 1 . 1避免画面上过多的感官刺激。近些年来在很大一部分法制节 2 . 2增强法制节 目记者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近几年 , 法制节 目中, 这些节 目一方 面可 目当中, 利用情景再现对案发现场进行还原 , 这样就会 出现许多凶杀 、 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类的节 目, 悲痛 、 垂死挣扎等镜头 , 而且还将 打黄扫非及解救被拐卖妇女和儿童 以达到以事说法的 目的, 对普及法律常识 ,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有很大 另一方面, 在媒体介入之后可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 因此这种节 等一些执法过程进行详细的叙述 ,尽管这样对现场进行了很好 的还 帮助; 原, 更具有真实感 , 增加了收视率 , 但过多的暴力 、 血腥 、 悲痛及情色等 目不可或缺。然而 , 在民众维权意识 日 益高涨 的今天 , 不少记者编辑突 批评报道有越来越难做的趋势 , 稍有不慎 , 就可能惹来很大 的 镜头, 让人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着一些负面影 响。这与法 然发现 , 制节 目开展时的弘扬正气 、 普及法律知识的初衷不符 。法制类节 目单 麻烦 。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制节 目记者 , 不仅仅要有正义感 , 还要有一份 在报道时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 对 画面进行规范 , 使其真正的发挥出宣 社会责任感 ,要明白自己所做的报道~经播 出就不再代表记者本人 , 传法制知识的作用 , 对观看 的人们起到一定 的警示作用 , 从 而更好 的 而是代表电视 台, 代表政府 。 因此, 法制节目记者 , 切不可拿节 目作为满
1 法制 节 目报道 中 的禁忌 维 护社 会 的安全 和稳 定 。 足个 人英 雄 主义 的工 具 。 1 . 2重在普及法律知识 , 不要暴露侦查手段 。 目前部分犯罪嫌疑人 2 . 3提升节 目创作人员的法律知识。 法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 技术
中国法制宣传日新闻稿范文(通用8篇)
中国法制宣传日新闻稿范文(通用8篇)中国法制宣传日新闻稿范文(通用8篇)1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营造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11月1日下午,__司法所__所长为四、五、六三个年级的300余名师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讲座。
首先,邢所长根据当前的社会和校园周边安全稳定形势,对学生应有的法制责任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安全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一些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案例,通过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告诫同学们必须引以为戒,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邢所长还为同学们介绍了遵纪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及自我防范和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讲座,同学们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怎样预防犯罪,也坚定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的信念。
整堂讲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老师们也表示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各班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中国法制宣传日新闻稿范文(通用8篇)2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安全教育,每年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普及安全常识,宣传安全理念,培养安全技能。
6月17日,我校四(6)班利用班队课的时间举行了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讲座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精彩而又发人深省的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是介绍法制知识、逃生技巧,以及各种逃生指令。
第三部分是消防实践演习。
这次法制教育讲座,告别了以往纯粹的书本教育方法,新颖独特,让全体在实践中学习安全知识。
在下阶段我们还将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和疏散演习,将安全教育工作系统开展。
安全重于泰山,我们只有懂得安全知识,注重安全,积极地加以防范,才会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才能构建美丽和谐的校园。
中国法制宣传日新闻稿范文(通用8篇)3为广泛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推进依法治校,创建平安校园,下午二中举行了法制教育报告会。
有关法治的新闻摘抄
有关法治的新闻摘抄
与法制同行为成长护航
——启东市寅北小学法制宣传月活动报道
本月是法制宣传月。
为进一步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本月我校以“与法制同行为成长护航”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
首先,各班利用主题班队活动进行宣传教育,明确在校园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各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因人施教,注重实效。
通过主题班队活动,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遵纪守法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特别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见义勇为的观念开始树立。
接着,我们还先后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系列法律、法规。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已步入法制化轨道,我们要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
同时,利用课堂教育,配合重大节日、活动和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基本普及。
最后,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法治实践活动,如学唱法治歌曲、讲法律故事、创作法制漫画和法制手抄报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法的兴趣和学法的主动性。
通过本次法制宣传活动,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得到了提升,为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效地使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才能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为此,我们将不断努力,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以提高工作的实效。
法治类新闻报道摘抄
★法治作为安邦固本的基石,更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保驾护航★法治中国乘风破浪,离不开思想灯塔的定向领航。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法治作为安邦固本的基石,更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保驾护航。
★蓝图已经绘就,行动只争朝夕。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党中央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治建设薄弱环节,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国之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天的法治中国建设“船到中流浪更急”,前方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硬仗要打。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汇聚磅礴的法治力量,埋头真抓实干,迈出坚定的法治步伐。
★24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建设智慧法院促进绿色发展成效评估报告》,介绍智慧法院在减轻群众诉累、提升工作质效、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具体成效。
中纪委周末又打“虎”!刚刚,中纪委发布消息,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记者近日从公安部获悉,2020年以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紧紧围绕“坚决遏制跨境赌博犯罪乱象”的目标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全力开展打击治理专项工作,共破获各类跨境赌博及相关犯罪案件2.4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万余名,打掉涉赌平台4600余个、非法技术团队1700余个、赌博推广平台2300余个,打掉非法支付平台和地下钱庄3200余个,有效遏制了境外赌博集团对中国公民招赌吸赌的猖獗势头。
语言规范化规章制度
语言规范化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语言使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强语言沟通,提高国民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语言文字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场所、媒体报道、网络传播、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
第三条语言规范化是指遵循语言基本规律,遵循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定,尊重社会语言文化传统,推动语言发展进步的行为。
第四条语言规范化的原则是贴近实际、规范统一、尊重个性、积极进取,坚持以普通话为基础,提倡规范用语,避免使用粗俗、不雅和歧视性词语。
第五条语言规范化的目标是提高国民语言文字素质,增强语言交际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章语言规范化内容第六条语言规范化应当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严禁违反法律法规的言行。
第七条使用语言文字应当准确规范,符合语法规则,避免错别字、歧义等问题,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第八条推动普通话普及并加强规范普通话的使用,提倡在公共场所、媒体报道等场合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第九条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权益,鼓励多元文化和多语言并存,促进各地区语言文字的多样化发展。
第十条鼓励和支持使用网络新媒体进行语言交流,但必须遵守网络公共秩序,不得传播违法内容或造谣传谣。
第三章语言规范化管理第十一条国家相关机构应当加强语言规范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十二条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语言文字使用管理,推动规范用语,提升服务水平和形象。
第十三条对于在公共场所、媒体报道等场合使用不规范语言的个人或单位,依法进行纠正和制止。
第十四条鼓励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研究和实践,建立相关的评估指标和标准,促进语言规范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章语言规范化宣传第十五条通过宣传教育、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等方式,广泛开展语言规范化的宣传活动,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
第十六条制定并推广语言规范化宣传标语口号、宣传画册、宣传海报等宣传物料,让语言规范化成为社会风气。
关于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闻稿精选
关于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闻稿精选(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闻稿精选关于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闻稿精选7篇如何准备关于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闻稿精选?快来看看吧。
略论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
略论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作者:蔡斐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0期摘要: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相比,法制新闻在材料选取、切入角度、写作技巧和创新上,都有自己独特性的原则要求,这是由法制新闻“法制”特性决定的。
本文着重探讨了法制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法制原则、平衡原则、更改原则和关怀原则。
关键词:法制新闻新闻编辑“法制”特性四项原则作为法制新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法制新闻编辑承担着“合成人”和“把关人”的重要角色,须遵循符合“法制”特性的若干基本原则。
一、法治原则法制新闻的报道,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以法的正义性为灵魂,使法制新闻既体现媒体的公信力,又体现法治的权威性,进而彰显法治最本质的民主和权利诉求,这要求法制新闻编辑须首先遵循法治原则。
一是遵守法律法规。
如法制新闻不能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这一解释的核心在“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编辑,有承担新闻真实性审核的责任。
法制新闻编辑应根据案件报道的进程,密切关注审判结果,作出编辑方针的调整。
必要时,应提前组织新闻更正或报道最新动向,以免引起法律纠纷。
二是使用法律用语。
能否选用关键性的法律词汇,是考验编辑法学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报道中常见的“罪犯已被见义勇为的群众抓住……”。
“罪犯”一词就欠妥,应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称谓。
从法律角度讲,“罪犯”和“犯罪嫌疑人”差别很大,前者特指已被法院判定有罪,后者则有待审讯加以认定,两者阶段上有先后之分,在性质上有天壤之别。
在没有完全把握而又必须发稿时,应尽量使用后者。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起诉阶段,涉嫌犯罪人员都应称“犯罪嫌疑人”,移送到法院审理时,方可称“被告人”。
法治建设 新闻报道方案
法治建设新闻报道方案新闻报道方案:推动法治建设,共建和谐社会一、报道主题:《深化法治建设,共筑美好明天》二、报道目的:宣传法治理念:通过报道深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公众树立正确法治观念。
弘扬正能量:展示法治成果,宣传典型案例,鼓舞社会正能量,提高公众法治信心。
普及法治知识:通过专题报道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律素养。
倡导法治精神:强调法治精神,倡导守法守信、公正廉洁、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三、报道内容:法治建设成果:汇总法治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包括法治环境改善、法治体系建设等。
典型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治案例,通过深入分析,突出法治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法治宣传周:报道法治宣传周活动,突出法治主题,组织法律知识宣传、普法讲座等。
法治教育成果:探讨法治教育在学校和社区的实践成果,关注青少年法治观念的培养。
法治文化建设:报道法治文化建设活动,介绍法治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
四、报道形式:专题报道:设计多篇专题报道,分别深入探讨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
采访报道:邀请法学专家、法治实践者,深度采访法治建设的经验和心得。
图文并茂:结合图片和文字,生动展现法治建设的实际成果和影响。
公众互动:设立线上问答、征集法治建设亮点的环节,引导公众参与。
五、报道推广:媒体合作:与法治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报道在各大媒体上推广。
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法治建设话题的推广。
公益广告:制作法治建设的公益广告,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播放。
六、报道时长:时间跨度:1 个月七、报道团队:主编:负责整体策划和协调。
记者团队:采访、撰写报道。
编辑:负责文章编辑和排版。
策划人员:负责活动策划和推广。
通过此次报道,旨在向公众传递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筑法治中国的美好明天。
媒体法新闻报道和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
媒体法新闻报道和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自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媒体在传播信息、提供新闻、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平衡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与法律的约束。
本文将探讨媒体法新闻报道和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并分析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媒体法新闻报道的法律保障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当秉持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履行媒体责任,传递公众所需的信息。
为了保障媒体的报道权益和保护公众利益,法律对媒体进行了规范和保护。
首先,媒体法保障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媒体对于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有法律责任,不得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捏造事实,以及进行有意误导和失实报道。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法》对于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进行了明确的禁止和惩罚。
其次,媒体法保护了新闻报道的权益。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有权报道公共事件、社会问题和公众关注的话题。
法律保障了媒体的新闻采访权和报道权益,禁止对媒体进行打压、封锁和限制。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了公民的新闻言论自由权,并强调不得对新闻记者进行约束。
再次,媒体法规定了权威审查制度。
在一些特定领域,如国家安全、重大事故等,媒体报道受到一定的限制。
权威审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敏感信息不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避免泄露国家机密等问题。
然而,权威审查制度也需要透明,避免滥用权力和限制媒体发挥监督作用。
二、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言论自由是媒体自由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具备重要意义,不仅保护了公民的权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发展。
首先,法律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无论是公民还是媒体工作者,都享有真实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权利。
例如,民主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禁止对公民的言论进行限制和干涉。
其次,法律保护了公民的批评和质疑权。
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社会问题有权进行合理、合法的批评和质疑。
如何做好新时期法治新闻报道
法 治新 闻具 有一 定 的专业 性 , 彻 落实全 面依 法治 国 的要求 ,党 报 委 , 阐 明 因 果 关 系 ,揭 示 其 本 质 ,
尤 其 是 法 律 条 文 大 多 是 晦 涩 难 懂 必 须扛起 法 治大旗 ,紧紧 围绕 “讲 追踪 和 探 索 法 治事 件 的社 会 意 义 。
实 背 后 的 法 律 问 题 。
和元素 ,看起 来 就会很 无趣 、很 枯 会 ,必须要 形成 一个 良好 的法 治环
报 道 中 ,法 治 新 闻 记 者 要 充 当 好 旨 ,优 化 法 治新 闻 报道 。
管 理 的 “结 ” 》 ,提 出共享 单 车管
“翻译 ” ,把 难 懂 的 法 律 条 文 通 过
一 是 创 新 宣 传 形 式 , 讲 好 法 理 中 的 存 在 的 问 题 ,并 从 法 律 的 角
念 , 引 导 人 们 尊 法 、学 法 、 守 法 、 用 ,而不 是把 受众 看成是 被 动 的信 来 解决 ,公 民 自身 合法权 益如 何维
用 法 ,引导 各地 区各部 门运用 法 治 息 接受者 。一 些报 纸 的法治新 闻报 护 , 以及 怎 样 防 止公 权 力 滥 用 等 。
【关键词 】党报 ;法治新闻报道 ;受众 ;优化报道
全 面 推进依 法治 国是党 的十八 舆论 支 持 。
大 、十八届 四中全会作 出的重大 战
法 治 新 闻报 道 的 误 区
行 炒作 ,却 不注 重这些 案件 背后 的 法 治 意 义 和 教 育 意 义 , 受 众 只 是 单
略 部 署 。 大 众 媒 介 作 为 社 会 转 型
激 烈 的 竞 争 中 取 胜 ,必 须 发 挥 自己
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探讨
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探讨【摘要】法制新闻编辑是新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关乎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法制新闻编辑的重要性,指出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其次探讨了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公正、真实性原则和平衡报道原则。
也提到了法制新闻编辑所面临的难点,如信息收集困难和报道内容敏感等。
文章总结了法制新闻编辑的价值,强调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和应用场景。
法制新闻编辑不仅是新闻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法制新闻编辑、基本原则、客观、公正、真实性、平衡报道、重要性、难点、价值、发展前景、应用场景1. 引言1.1 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探讨在法制新闻编辑工作中,遵守基本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原则指导着编辑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公正、真实性原则和平衡报道原则。
在编辑新闻报道时,编辑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个人立场和情绪的影响。
编辑必须确保报道的公正性,不偏袒任何一方,并避免歪曲事实。
真实性原则要求编辑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可靠,不能虚构或歪曲事实。
平衡报道原则则要求编辑在报道中展现各方观点,避免片面性和偏颇。
实践中,法制新闻编辑也面临着许多难点,如如何平衡新闻价值和法制原则、如何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敏感性问题等。
通过遵守基本原则,法制新闻编辑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增强新闻的公信力,促进社会的法制建设。
2. 正文2.1 法制新闻编辑的重要性法制新闻编辑的重要性在于其对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法制新闻编辑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播法律法规的知识和宣传法治理念,可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意识,促进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法制新闻编辑可以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曝光和监督,有助于扭转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正义感。
法制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法制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作者:张世彬来源:《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0期电视节目主持人是靠“说”吃饭的职业,语言规范、表达流畅是起码的要求,言之有物、出口成章是较高的境界,而思想深邃、眼光独到、于激扬文字间展现真知灼见则更是综合修养之体现,想要达到较高境界,就需要在语言的组织与表达上下工夫。
写得好才能说得好。
主持人的“说”不是耍嘴皮子,他的“说”,要靠内容吸引人,即言之有物;还要靠思想吸引人,即言之有理。
而这“有物”和“有理”,就需要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就需要“写”的基础。
国人甚为熟悉的央视铁嘴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王志等,无不是以其精彩的“说”来吸引观众,以理服人的。
而这“说”的功夫不是凭空而来。
这几位都有着比较深厚的功底,丰富的新闻经验、独到的新闻视角、扎实的文字基本功是他们“说”的基础。
《半边天》主持人张越原本就是一位作家,她在面对采访嘉宾时,那些充满人生哲理与思想亮点的话语无不来源于成熟的写作功底。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传播者“编码”水平的高低。
所谓“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
提高编码水平是传播者永恒的话题。
编码并非完全个人的活动,一方面它要受编码者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编码者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而对于主持人而言,“编码”的过程除去其外在形态诸如服装、发型、音调、情绪等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语言的组织与表达。
作为法制节目主持人,应根据法制节目的特点,进行有目的。
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目前国内的电视法制节目,根据节目形态大致可分为新闻类、专题类、谈话类、竞赛类、综合类等。
这些不同的节目类型,对主持人的要求有所不同,各有侧重:新闻类侧重播报,专题类侧重评述,谈话类侧重议论,益智类侧重现场调控串场,综合类则包含多种形式。
笔者所主持的《法治时段》节目是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的一个主打栏目。
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包括新闻、专题,也包括现场采访、演播室访谈、热线互动等形式,是一个40分钟的日播栏目。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合法性要求.docx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合法性要求新闻报道的合法性要求近年来,媒体依法报道的能力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很不匹配,新闻违法、新闻侵权、新闻纠纷不断,对社会和谐、新闻界自身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媒体必须首先把信息生产纳入法律的框架之内,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依法治国方针的最好执行和最好宣传。
具体而言,媒体要树立法治思维,坚持合法报道,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要学会规避新闻风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既要规矩自己,又要保护自己,这是媒体必须严肃面对、亟待解决的课题。
新闻报道,从事实报道的本身来看,是一个结果;从新闻传播的运行来看,由信息源的获得,到采访写作,到出版,是一个过程,其中,采访、写作、是三个关键的环节。
不仅新闻报道的结果要合法,报道过程也要合法,这是各国新闻法规、职业准则的核心条款之一,也是采编人员自我保护的重要依据。
因此,依照法律规范报道结果,规范采、写、编的过程,是对媒体和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采访的合法性要求采访的合法性要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获取信息手段的合法性,二是采访过程的合法性。
通过公平的手段或途径获取资料。
在采集消息、信息资料和图片时不允许使用不正当的手段,但针对一些个人、公司乃至政府部门隐瞒事情真相的情况(当然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除外),不少国家赋予记者可以使用非常手段获取有关材料的权利,但必须在报道中说明为什么采取这种非常手段。
记者不能受私利左右。
比如:不受贿,不接受报道对象的宴请,不接受与报道内容有关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差旅费及礼物,不能以报道为威胁手段恐吓、讹诈有关个人和机构,不得以是否报道为交换条件以获取利益,等等。
隐私权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民个人的隐私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即禁止窃取、窃听、偷录、偷拍他人隐私,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实施其他损害个人隐私的行为。
按照法学学者张新宝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分类,记者在采访中要严禁越过以下行为界线: 1.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媒体报道规范
媒体报道规范导言:媒体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通过报道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不规范的媒体报道可能会误导公众、扭曲事实,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制定媒体报道规范,符合新闻伦理,是保障媒体专业性和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一、真实准确媒体报道的首要责任是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在报道过程中,媒体应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并对重要信息进行核实和验证。
媒体应采用多方面的信息渠道和交叉确认机制,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客观公正媒体的报道应当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意见的干扰。
媒体应当坚持客观立场,遵循事实的真实性,不隐瞒关键信息,不扭曲事实,不恶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的影响力。
媒体应当充分尊重每个报道对象的隐私和权益,避免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和诽谤。
三、尊重多元性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媒体应当尊重各种声音和观点。
媒体应当平等对待各方立场和意见,给予不同声音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同时,媒体应当注重文化差异和社会多样性,避免以主流意见为唯一标准,倾斜报道。
四、透明可信媒体应当在报道中保持透明,对读者公开报道的来源和采访过程。
媒体应当建立自己的信誉度,主动公布新闻中涉及的利益关系,避免因商业金钱的诱惑而偏离职业准则。
五、践行独立自由媒体的独立性体现在其报道不受政治、经济或其他利益影响。
媒体应自觉抵制各种干预行为,坚持独立的报道原则,保持专业性。
同时,媒体应当积极维护言论自由,承担起监督和引导社会的责任。
六、关注社会责任媒体作为第四权力,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媒体应当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媒体报道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并帮助树立法治观念,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
七、保护个人隐私媒体在报道中必须尊重个人隐私权。
除非事前经过对公众有益性的认真考量和权衡,否则媒体不应公开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
媒体应当遵循相关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保护个体的隐私权。
结语:良好的媒体报道规范,是媒体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保证。
有关法制的新闻报道
有关法制的新闻报道【篇一:新闻报道要有法制观念】新闻报道要有法制观念【摘要】媒体记者搞批评报道不仅要有法制观念还要具备相当的法律知识,起码要具备自己想报道领域的法律知识,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论述了新闻报道需要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报道;法制观念;有罪推定在新闻报道中,一些涉及法制方面的新闻报道因其内容具备一定的刺激性和故事性,吸引了很多受众的关注,但是在报道中,如果不加强法制观念,不提高业务水平,很容易对新闻当事人产生恶性影响,有失新闻报道的公正客观原则。
、新闻报道要避免出现“有罪推定” 在实践中,随着新闻报道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的不断增多,大量的案件报道,就违背了“无罪推定”这个原则。
一些违反法律、违背社会公德的法制报道也随之出现,还有的报道置国家法律关于不准泄漏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规定于不顾,硬要来个“猎奇”、“揭秘”;有的对于凶杀、色情案件的过程描写极尽详细之能事,唯恐漏过了某个细节,使得新闻报道比暴力、色情小说还要“精彩”;有的报道对于犯罪分子复杂的、高科技的作案手段记录的一清二楚,简直成了一则免费的犯罪技巧教材,等等。
笔者认为,法制类报道应树立“无罪推定”的法律意识,防止预先定罪的报道,并且不要滥用结论。
1997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
”这【篇二:法制讲座新闻报道】白坭二小举行“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讲座本网讯白坭二小报道:为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深入开展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我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杜绝不良行为的再发展,努力争做文明小学生,2015年12月4日上午,我校德育处在树人学堂为全校师生开展了以《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为主题的法制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德育处邓主任从三个方面向同学们做了精彩的讲解。
一是介绍了什么是违法和犯罪,结合当前小学生发生的具体案列,针对学生们发生的不良行为从重度、中度和轻度的不良行为进行了举例说明,让同学们了解了不良行为带给社会的危害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根木棒”与“顺手拿起一根木棒”有 着 明 显的不同, 它关系到行为动作性质上的差 别, 一个是有准备, 一个是无准备。除此之 外, 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也 往往易被忽视, 如“情节严重”、“情节 特 别 严 重 ”, “数 额 较 大 ”、“数 额 巨 大 ”等 , 在 刑 事案件中, 我国针对上述情节均有具体的 法律规定, 法制新闻报道中需要依照相关 法律的规定进行准确恰当的报道, 不能随 意使用这些词语。用语的随意性, 极易出 现表达上的错误, 传达错误的信息, 甚至 产生负面影响。如, 有媒体在报道中称人 大 代 表 “参 政 议 政 ”, 这 种 提 法 不 准 确 , 根 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 人大代表在本级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 和在本级 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 都是依法 执行代表职务, 依法行使代表权力, 而不 仅仅是“参政议政”。在一般情况下 , 人 大 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行为, 会议期间称为 代表工作, 闭会期间称为代表活动, 规范 的说法应当是“履行代表职务”或“执 行 代 表 职 务 ”。
众准确地传达法制信息和宣传法律知 识, 增强宣传的效果。然而, 新闻报道中 法律用语错误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具 体表现为: ( 一) 法律术语错用, 具体表现 为用其他“检 察 ”与 “检 查 ”等 往 往 被 混 为 一 谈 。其 中 , 现 场 勘 查 、 检察是法律术语, 而现场勘察属于地质 学 、建 筑 工 程 学 中 的 术 语 , 检 查 则 是 日 常 生 活 用 语 。这 些 术 语 的 错 误 运 用 , 会 造 成 表达上的混乱, 影响人们对于其报道主 题的准确理解。( 二) 法律术语混用。在 法律术语中, 有很多意思相近, 但法律 内涵不同的术语, 往往会被混为一谈, 彼 此 不 分 。 如 “被 告 ”与 “被 告 人 ”、“罪 犯 ”与 “犯 罪 嫌 疑 人 ”、“罚 金 ”与 “罚 款 ”、 “议 案 ”与 “提 案 ”、“终 结 ”与 “终 止 ”等 。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只有被法 院依法判决为有罪的人才能称为罪犯, 在判决之前, 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分别 有不同的称谓。如: 刑事案件在立案侦 查阶段应称为犯罪嫌疑人, 提起公诉后 应 称 为 被 告 人 。 “警 方 逮 捕 3 名 杀 人 罪 犯”中的罪犯应改为犯罪嫌疑人。有些 法律术语, 尽管只有一字之差, 但却分 属不同的法律范畴, 有着特定的使用主 体和含义, 不能互相错位和替代。比如, “议 案 ”与 “提 案 ”, 虽 然 只 有 一 字 之 差 , 但使用的主体各有不同, 不能互相混淆 和 代 替 。 根 据 我 国 《代 表 法 》第 9 条 之 规 定 : 人 大 代 表 “有 权 依 照 法 律 规 定 的 程 序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 民 代 表 大 会 职 权 范 围 内 的 议 案 ”; 而 “提 案”则是指参加政协的团体或个人, 向 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委 员会审查立案, 交付有关单位办理的书 面 意 见 和 建 议 。 可 见 , “议 案 ”属 于 人 大 职 权 范 畴 , 而 “提 案 ”则 属 于 政 协 职 权 范 畴, 二者分属两个不同的职权范畴。但 是,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却把人大代表的
同时, 法制新闻还需注意语言运用的 文风问题。法律活动本身具有严肃性, 这 就要求法制新闻也应具备这一特色, 表现 在文体风格上, 要具有中立、朴实的风 格 , 做到“风格朴素, 语贵平实”。法制 新 闻 应 力求语言的平实, 这与文学作品所追求的 词 藻 华 美 是 不 同 的 。在 修 辞 手 法 上 应 以 消 极修辞为主, 避免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 积极修辞。具体来说, 法制报道语言应当 做 到 : 反 映 事 实 要 真 实 、平 和 , 不 能 夸 张 、 渲染; 少用或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尽 量 不 要 描 景 状 物 烘 托 气 氛 。让 事 实 本 身 说话 , 而不是靠作者刻意地遣词造 句 、卖 弄文采取胜。在一些法制新闻报道中, 常
还有目前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 炒作现象, 也使得新闻报道在新闻价值判 断 上 偏 离 方 向 , 即 为 追 求 所 谓 的 “看 点 ”、 “卖 点 ”, 追 求 所 谓 的 新 闻 效 应 , 媒 体 在 报 道方式上往往采用猎奇、俗艳的手法, 以 吸 引 读 者 的 眼 球 。如 有 的 刑 事 案 件 在 法 院 尚未作出终审判决的情况下, 媒体的报道 常选用一些醒目而又骇人听闻的标题与 表达, 大肆渲染, 或者对于凶杀、色情案 件 的过程过分详细地进行描述。
32
XINWEN AIHAOZHE 2008·6( 上半月)
新闻与法治
下 来 就 是 个 杀 人 狂 魔 。事 实 上 马 加 爵 只 不 过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普通青年, 长期积 压的不良情绪、封闭的生活方式和不 够 健 全 的 心 理 导 致 他 走 上 了 犯 罪 道 路 。这 本 是 个令人痛心疾首, 并且足以引起全社会对 于应试教育弊端和人文教育缺失深刻反 思的事情, 然而对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 道, 这样的反思极容易被人们忽略, 最终 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杀人不眨 眼的魔头。这种做法很容易误导受众, 使 人们产生一种观点, 马加爵实属罪大恶 极,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些带有明显倾 向性的报道显然违背了新闻应具有的特 性。
新闻与法治
XINWEN AIHAOZHE 2008·6( 上半月)
法制新闻报道的语言规范
□马明利
法制新闻报道是指各新闻媒介对社 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 有 新 闻 价 值 的 事 实 的 报 道 。具 体 包 括 宣 传 立 法 、行 政 执 法 、司 法 、守 法 、法 律 监 督 、法 律 服 务 和 法 律 教 育 与 研 究 等 多 个 方 面 。如 今, 法制类节目或栏目已经成为我国法制 宣传的重要园地, 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生 动教材, 法制新闻报道在普及法律知识、 传递法制信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我国媒体的法制宣传也存在不少问题, 其 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使用法律语言时经常 出现失范现象。一篇失准的普法文章 、一 档失误的法制节目往往会给民众造成误 导, 甚至产生不良影响, 这与我们进行法 制宣扬的目的相悖。显而易见, 媒体的法 制类节目、版面既然以宣传法律为己任, 无疑首先要符合法制新闻报道的用语规 范, 严格掌握法律界限, 准确使用法律语 言, 遵守语言运用的规律。
众所周知, 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实行 的是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在 法 院 依法作出判决之前, 被告统称为犯罪嫌疑 人, 任何人无权擅自确定其罪名。犯罪事 实只能经人民法院审判确定, 且行为人的 罪名都是有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律用语, 如 “盗 窃 罪 ”、“抢 劫 罪 ”、“故 意 杀 人 罪 ”、“强 奸罪”等, 即罪名法定。因此, 媒体对尚 未 终审判决的犯罪嫌疑人加以情绪化的恶 名, 哪怕是援引群众的义愤之词, 都是有 违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对于犯罪嫌疑 人, 最简单的办法是直称其名。对于民事、 行政纠纷, 则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尊 重事实, 尊重法律, 客观冷静地进行报道。 媒体对于法律事实的报道应做到一是一, 二是二, 是则是, 非则非, 不夸大, 不缩小。 法制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 不能凭想 象而虚构, 不应掺杂个人感情色彩, 而应 当以准确、客观、求实为本, 坚持做到报 道 的中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媒体任 何有倾向性的报道, 都有可能会使受众和 司法机关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导致媒体 引导诉讼, 进而影响司法机关对于案件的 公正判决。
马加爵在三亚看守所里给家人写信。
常会出现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 如一篇故 意 杀 人 案 的 报 道 中 写 到 : “被 告 人 平 日 里 一双色迷迷的眼睛, 总是在姑娘们身上打 转, 伺机捞点便宜。”这类语言与法制报道 所 要 求 的 文 风 朴 实 的 格 调 相 悖 。在 对 法 制 新闻进行报道时, 应力争做到: 注重事实, 尽量真实地呈现事实与摹写现实; 事实和 观点分开, 忌讳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观 点充作基本事实误导受众; 避免记者的主 观倾向, 作为报道者的记者不应以任何方 式在报道中表现自己。
“议 案 ”误 作 “提 案 ”, 或 者 相 反 , 造 成 了 主体的错位, 影响了报道的准确性。 ( 三) 用日常生活用语替代法律术语。 《人 民 日 报 》华 东 版 “下 周 争 鸣 ”栏 目 曾 发 表 短 文 , 提 议 围 绕 “少 年 犯 免 诉 制 度 合 理 吗 ? ”展 开 讨 论 。在 这 仅 仅10个 字 的 标 题 中 竟 有 两 处 明 显 错 误 。 其 中 “少 年 犯 ”和 “免 诉 制 度 ”的 提 法 , 将 未 成 年 人 涉 嫌 犯 罪 说 成 是 “少 年 犯 ”, 将 不 起 诉 制 度 说 成 “免 诉 制 度 ”, 均 是 以 日 常 生 活 用 语 替代法律用语, 意思表示不确切, 且违背 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精神。
专业性 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大量的专业用 语 。法 律 活 动 作 为 特 定 的 专 业 范 畴 , 同 样 有着特定的专业术语和特定的表达方 式。法律专业术语是专门用来表示法律 领 域 特 有 的 事 物 、现 象 的 法 律 专 业 用 语 , 是对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的科学归纳和 概 括 , 是 法 律 语 言 的 主 要 标 志 。对 于 法 律 事务的报道离不开大量的法律术语的运 用 , 这 有 利 于 达 到 表 述 上 的 准 确 。如 我 们 经 常 使 用 的 “犯 罪 嫌 疑 人 ”、“被 告 人 ”、 “刑 事 自 诉 人 ”、“不 起 诉 ”、“追 究 刑 事 责 任 ”、“未 遂 ”、“中 止 ”、“现 场 勘 查 ”、“辩 护 ”、“申 请 回 避 ”、“正 当 防 卫 ”、“紧 急 避 险 ”等 ; 在 民 事 诉 讼 活 动 中 所 用 的 “民 事 行 为 能 力 ”、“无 因 管 理 ”、“不 当 得 利 ”、 “第 三 人 ”、“诉 讼 保 全 ”、“先 予 执 行 ”、“公 示 催 告 ”等 ; 行 政 诉 讼 中 所 用 的 “具 体 行 政 行 为 ”、“行 政 管 理 相 对 人 ”、“行 政 不 作 为 ”等 。 基 于 这 种 情 况 , 在 法 制 新 闻 报 道 中恰当地使用法律术语, 才能确保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