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
曹操

浅论曹操的多重性格

论文关键词曹操多重性格

论文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个性的人物。其多重的性格具体表现在:“忠”与“奸”的矛盾;嗜杀成性,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宽容心与报复心的矛盾;对待生与死的矛盾。动乱的年代与道德的失范,家庭的影响,出身卑微的自卑心理,都是形成曹操多重性格的原因。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攼治家、军亊家,曹操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

一、曹操的多重性格的具体表现

(一)“忠”与“奸”的矛盾《三国志·武帝纪》开篇写他的“少机警,有权术”。由历史书记载他的确是年少机警。有权利和心术。以及他的残酷手段和迚行欺诈和暴力行为。而《三国演义》把他当反面人物描写,着力刻画他奸雄的一面。《后汉书》记载更近亊实。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攼,有人抦击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然而,曹操也有大义凛然,忠直不阿的一面。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混乱环境下,如果曹操对献帝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恐怕他既不是英雄,也不会有后人的评价了。曹操在《述志令》一文中表达了他如果攻弃权利就会给国家带来严重后果的思想。在他所处的年代中,他没有封自己为帝,却还是有功于汉朝,这可以说是对朝廷的“忠”吧。

(事)嗜杀成性,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曹操与袁术之战中,他曾经攺城杀死了近十万人,幵用水灌整个城,史书记载“曹操他一方面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杀人屠城,袁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在征陶谦时也是杀人不眨眼的证据。“太祖征(陶)谦,攺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三国志·魏书八》)“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堑,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代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攺屠之”。(《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至于抄家灭族,简直不可盛数其中历史上最有名的是:曹操逃归乡里,经过成皋攽人吕伯奢家,伯奢出行,五子各宾主礼,曹操闻食器声,以为国己,遂夛杀人而去。既然知道杀错了,他还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正是曹操矛盾性格的写照:多诈,多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念攽旧,不惜杀人。在他一生中,这种疑人图己而把人置于死地的亊情还有很多。另一方面他又爱民如子表现。“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诗》,“起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我意”。另外,曹操攺下邺城,“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子,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这些都可见曹操的慈心。

(三)宽容心与报复心的矛盾。这里说曹操的用人和对待人才的态度。最能说明他性格的矛盾性,他既爱才,又忌才,既有礼贤下士之举,又有狂枉杀贤良之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确是喜欢良臣贤士。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评语中赞曰:曹操“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他的著名诗篇《短歌行》充分表达了他的思慕贤才如渴的心情。有一段时候,许多人在逆境中都背弃了曹操。有一个人叫魏种,原是曹操的手下,当时曹操曾夸海口说“魏种就不会离开他的。”但是结果魏种还是跑掉了,曹操气坏了,发誓抓他回来决不轻饶,后来在战争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人都替他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会杀了他。最后曹操还是宽恕了他。据《魏书》记载他发令号召,不问其德行如何,不分家世门第,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所有遗”。我们知道徐庶迚曹营不献一计一策的攽亊。

当时曹操求才的确是不择手段。与刘备相比,曹操未免有“奸诈险恶”之嫌。同时,他对人才又有猜忌的一面。他杀了少数文人名士,有功之臣。如《三国志·崔琰传》载“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侍旧不虏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又如杨修,曹操爱其才,但最后还是借攽把他杀掉。

(四)对待生与死的矛盾。曹操非常洒脱地看待生死,他说“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通典》卷七十九)他还给我们留下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名句。他曾主张妻妾在他“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但当临终的时候。他又改弦易辙说“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省后,于占堂上安六尺床……汝等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如此愚昧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强歌强舞竟难胜。花落花开泪满腐,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的讽刺。

事、形成曹操多重矛盾的原因

我们知道,研究一个人的性格,以及形成他的性格和价值取向的根本溯源,终极的指向是他的出身。出身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社会状况,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曹操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一生。

(一)动乱的年代与道德的失范。曹操出生在东汉统治末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动乱即将到来的前夛。当时,统治者集团日趋腐朽,攼治黑暗,宦官、外戚、士大夫交替掌权,社会各集团斗争异常激烈。经济凋敝,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混乱的现象。而对羌人的战争使兵役、税赋频增,民生艰难,正如曹操《蒿里行》诗中所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些混乱的社会环境给了曹操带来很大影响,使他认识到宦官集团的腐败与丑陋,对世道发生了“奸邪盈朝,善人雍塞”的感慨。东汉来年动荡、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给曹操和一大批人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会。也正是此时,人们不得不攻下了修齐治平的思想,捡起心术这个不求伤人,但求自卫的武器。随着道德和礼教的沦丧,他们在起义中壮大、发展自己,从而人们变的多疑、谲诈。势力实用。曹操正是这时而改变的。他的多重性格比

别人来得更快些。

(事)家庭的影响。在社会中,人们的性格绝大部分是受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文化符号给予子女的烙印难以磨灭。不管曹操如何回避,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形象,从出生开始就被打上“赘阉遗丑”的烙印。在《曹操传》中曹操自叹说“自惜身薄轱,夙残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善战行》。可见他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心,没有严父慈母的教育和爱护,没有倾诉心怀的对象。面对冷漠的家庭和势利的亲属,曹操也变得实用和势利。曹操生长在既有权利,又有财力的大宦官、大官僚的家庭里。当时,受曹腾之荫,曹氏家族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这样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导致了曹操性格上的矛盾性:既智又诈、既自信又多疑、以及攻荡任性、不畏强暴、敢做敢为、善于纵横捭阖、专断嗜杀等的多重性格。

(三)出身卑微的自卑心理。曹操出身卑微,虽然他极力摆脱家庭背景的影响,却难逃残酷的亊实,士大夫幵不因为他的努力而视之为同路。而权宦们更视其为叛逆。时时制肘、打击、这使得少年得志、充满优越感的曹操不得不在心理上产生了障碍。在谈笑用兵、横槊赋诗时,他更多的是自信。但在面对世俗的力量时,曹操又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使他做亊情纵横开隔、酣畅淋漓、而自卑又使他时时孤疑,对别人有极大的不信任感。

作为历史上富有个性的伟大人物,曹操以其多重性格给人们留下了说不完的话题

国志霸王的大陆整合攻略全

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整合攻略 近来发现网上有中文的霸王的大陆,重新玩玩,一点心得,请各位多多指教 一、刘备篇 普通玩家都喜欢用刘备吧。但是刘备在这款游戏中,是一个弱者的角色。但是有一点让人欣慰的是有关张二将。笔者愚见,玩出两中玩法。 1、我想一般玩家都是用这种玩法。首先,笼络吕布(每次都一样嘛),用关羽离间成都的雷同(91 82 66 75 51 0),待忠诚度至20~30时招揽。大约10月收粮前,攻下幽州。(如果袁绍兵力强,可以缓一点攻)。190年1~2月时,在幽州和并州搜索,可收到赵云和简雍二将。然后可以用赵云离间并招揽文丑(92 90 31 83 50 20 )然后攻冀州,此时一般冀州的兵力会很强,但是不用怕,多数是废物,让赵云和关羽用计就可以打败,运气好的话,可以收到一批武将(比较烂的,后期用来守后方城池),在城中搜索,可以找到张合和许攸。再派一个德高一点武将去占领辽东,然后攻打青州,不出意外的话,袁绍的残兵会跑到徐州去。此时刘备以有五城,基本可以说开局顺利。之后可以南下攻曹操,也可以攻马腾,一统天下不是问题。 2、这种玩法很刺激,又需要作弊,呵呵,如果是新手最好不要玩这法,这种玩法顺应历史,酷爱三国的玩家一定会喜欢。首先应用选2P,一个选刘备,一个选董卓。刘备不要调全满,而董卓要调。一开始和第1种差不多,只是要多多弃城。先用1的玩法,190年收简、赵后攻冀州(出全部人马,带全部金粮),然后再攻董卓的主城洛阳,可以做作弊,直接和董卓单挑,可得七星宝剑。(记住不要攻城,否则城市的数值就会降)。之后占荆州,此时刘备以洛阳为钱粮基地,荆州为军事基地,进一步占武零、贵阳、零岭、长沙,可得徐庶、诸葛亮、马良等文将,周仓、黄忠、魏延等武将,势力将无人可比。此时可攻刘章取西川,也可灭孙策取江东。(建议取西川) 二、曹操篇 刚开始看,曹操的城池处于不利的位置。北有袁绍,南有孙策,西有董卓,很难发展。但是,笔者认为,曹操是游戏中最有潜力的君主。豫州、衮州人才很多,诸如许诸、徐晃、典韦、张辽、*或、郭嘉、司马懿等。为了要克制地形不利的缺点,刚开始要占荆、徐二州。荆州的好处不必说了,徐州有孙乾、糜竺,有学校,可以帮没有学校的豫、衮二城的武将加智力。刚开始可能每个城的武将都很少,但是每个城都应有一个智力90以上,一个武力85以上的武将。打LV3时孙策可能会一直打你的豫州,可以趁机收服一些好的武将。190年之后会有很多武将出现,此时你就不用怕孙策,可以吞并掉他,也可以顺应历史,灭袁绍。再来就看你怎么收拾剩下的喽。 三、孙策篇 笔者认为,孙策是游戏中地形最好、也是统一难度最小的一个国。孙策的南边全是空城,想要多少就可以占。出色的武将也很多,不亚于曹操,只是到了后期,武将很少,后劲不足。开局时,占荆州。(这是必定要的),然后慢慢的发展,有武将就占空城。有时刘章也会跟你抢,别怕他,几个部队就干掉他。差不多不用战争,就占领了整个江东。(新手最爱)。而后可以干掉曹操(玩LV3的难度很大),也可以派几个精锐部队取西川,灭掉刘章,就看你怎么打。 四、袁绍篇 玩袁绍的玩家一般很少。袁绍的地形不错,但是袁绍的德太差,武将忠诚度和统治度很难加。所以一般让他先战死,在选一个德高一点的作君主(德差的君主一般都用这招),玩袁绍一般都用赵云做君主。然后吃掉刘备,收关张,并占辽东。开局就差不多了。此时可以攻曹操,灭孙策,也可攻马腾。(建议攻曹) 五、刘章篇 其实刘章的地形也很好,只是武将都差了一点。开局时先占荆州,慢慢发展,并灭掉刘备,收关张。193年后争取灭掉马腾,收服马超、马岱、庞德等猛将,然后以荆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 六、马腾篇 马腾的西凉城靠近边界,很少人能攻到他,即使攻也未必能胜。马腾的缺点就是武将高德的人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 谈起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阴谋与阳谋共存,英雄与枭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多少豪杰浮于眼前,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个性鲜明:智诸葛、猛张飞、义关羽、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其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物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曹操,不是一个简单地大坏蛋,也不是一个恶德恶性的容器,也不像上面提过的人那样性格鲜明,而是一个活的有着复杂性格而以奸为性格主导的人物。他给我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多面体的十分矛盾的人,很难让人理解透,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又是那么的真实。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生, 从孩提之时直到死亡。他一生都在活动着, 斗争着。封建时代的英雄的事业心、权势欲, 政治上的阴谋野心, 旺盛的精力,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的才能, 圆熟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使他先后战胜了许多的敌手, 成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权臣。皇帝在他手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傀儡, 皇帝的宝座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拉到自己的屁股下面来。人人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曹操怀着一颗奸雄的心,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枭雄想做却做不到的英雄事迹,他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战张绣,破陶谦,平张邈,灭袁绍,定乌桓,降刘棕,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复杂性格究竟表现在哪里, (一)、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 在看《三国演义》时,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太残忍,太凶狠,杀人如麻,不像刘备那样的仁君,也做不出像为救助百姓而拖垮军队进程,在曹操的世界观里,只要能活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小命,不惜恩将仇报,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毫无人味,这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曹操诗词赏析

曹操诗词赏析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后人有诗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曹操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写下了这一首饱含同情的诗作。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曹操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在这首《蒿里行》里,体现的是曹操的忧国忧民之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乌桓,勾结乌桓,骚扰边境。 曹操不得不远征乌桓,在一番对抗之后,曹操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后方。曹操得胜归来,在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这首《观沧海》。 曹操登临碣石山,居高临海,借着眼前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曹操说,太阳和月亮,灿烂美好的银河星光,似乎是从这海洋中生出的。 超凡的想像力体现的是曹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意味着自己要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高考满分作文经典素材[曹操篇]

高考作文素材例文(曹操) 作文经典素材(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人物事略 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望梅止渴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裸足迎才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东临碣石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滥杀无辜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而且还凄怆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曹操焚稿《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宁殷1338130333 摘要;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虽然世人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个具有文才武略的政治家,不仅自己积极从事创作,开创新局面。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延揽人才,网罗贤士,形成了以其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字;个人风格诗歌成就名篇分析散文特点 正文: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开建安风气之先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文学事业上,把文学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延揽天下文士,奖掖文学人才,给作家们以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其创作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更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曹操的作品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令,教,乐府,古辞等140余篇。中华书局校勘本《曹操集》收录诗歌122首,文章152篇,较为完备。 曹操在文学上历来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诗。相传曹操“登高必赋”,每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一种利用管乐和弦乐相和伴奏,主要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的歌词。这与他一生爱好音乐并精通音律有关。但曹操亲自写作乐府歌辞供乐工演唱,不仅仅是爱好问题。他的乐府诗往往突破旧题的限制或自创新题,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感情,在娱乐性的歌辞中融入个人的人生感慨,而又不太顾及诗的整体结构的严密,凡此均反映了他在艺术上也不受传统习惯束缚的“通脱”性格。 曹操今存二十一首乐府诗,其中艺术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而以四言居多。其五言诗善于叙事,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感情,推动了五言体的新发展。其四言诗成就更高,继承了“国风”和“小雅”赋比兴的手法和抒情的传统,使中衰了七百年的四言诗重放光彩。语言运用上朴质,自然又遒劲有力。既学习乐府民歌的表达方式,不事雕琢,不求辞藻,真率自然,恰当地结合自己的性格个性,无论写事抒情,都掷地有声。内容上除《气出唱》《陌上桑》等是表现仙游题材,《短歌行周西伯昌》是歌咏历史题材的以外,大都是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活感受。 下面,笔者会通过几首比较突出的作品来浅谈一下曹操的文学创作。 从曹操的乐府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打着个人印记的激情,这不仅仅是汉代民歌中所没有的,在仅存的几篇汉代文人所作乐府相和歌辞中也看不到。其最典型的例子,应当数《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当是曹操为宴会而创作的乐府歌辞,因此并不以思想的深邃见长。从内容上看,第一节所表达的人生短暂,只能借酒消愁的感叹,与以下展示的期待天下贤才归于他麾下而成就功业的愿望,二者之间实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为面对短暂的人生,像曹操这般具有雄才伟略的乱世英雄也只能无奈地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他希望才智之士助其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其本身是否有价值也就存在极大的疑问。不过,如果考虑到这是一首在宴会上演唱的乐歌,也就可以理解,其第一节乃是劝与宴者放怀痛饮,第二第三节对与宴者表示其深厚的感情,包括原先对他们的怀念和由于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末节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 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曹操短歌行赏析3篇完整版

《曹操短歌行赏析》 曹操短歌行赏析(一): 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正因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正因有这种思想,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曹操的这首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读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样的诗句,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贤才的殷切情绪;读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你会感到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而这种诗句,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来。 曹操短歌行赏析(二):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此刻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十分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刻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那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刻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因此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证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因此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正因透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因此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

曹操简介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东汉末年,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武装,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接着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个地打败了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了北方,形成了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并为日后的晋朝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广行屯田的措施,对当时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曹操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

曹操作文(精选10篇)

《曹操作文》 曹操作文(一): 论曹操250字 在三国里,有太多的英雄人物,像刘备、赵云、张飞、诸葛亮、关羽大家都喜欢他们,甚至到了崇拜的境界。可我只喜欢曹操,没错,就是那个施耐庵手中号称奸绝的曹孟德。 你们说曹操奸诈?我不这么认为,要明白在那个时代,就算你不想杀他们,可他们也会杀你,在那个你杀我、我杀你的世界,我反倒喜欢曹操的做法,为了自我而活,掌握自我的人生。有人说诸葛亮是正义的化身,可诸葛亮三气周瑜,活活把周瑜气死了,怎样没人说他阴险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人说他是汉贼,其实不然。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建汉,那对 于秦国人来说,刘邦是不是就是秦贼呢?一个国家盛极必衰,并没有谁对谁错,错的只是他们不该生在乱世! 曹操,应乱世而生,就该做个枭雄,而不是平平凡凡的过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冒险,这才是曹操,我所喜欢的曹操! 曹操作文(二): 论曹操性格1100字 曹操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幼与他人性格不一样,聪颖机智、能言善辩;长大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他以其英勇于智谋打得一片天下。在群雄中,曹操为什么能够胜人一筹,曹操性格的变化多端对其政治方面的贡献有何影响?曹操的性格值得一说,他可谓历史上最怪的一个人 鲁迅曾说:曹操他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弱冠之年进入官场,期间斗争接连不断,可他以其一往直前的精神与天才的谋略,在群雄中更胜一筹。在众实力当中,曹操可谓有智谋,他善用兵法,可头脑太多又构成了其多疑的性格,正是因为这一性格特点闹出了许多史上有名的事件。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骇人万分。曹操错杀吕伯奢,正是因为他多疑的性格。在草船借箭中,曹操仍是因为他多疑的性格,错失了十万支箭。曹操多疑的性格,来源于他多年战场上的拼杀,来源于多次敌人计谋的洗礼,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一个难免的习惯。 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易中天说。从曹操多疑的性格我们能够看出曹操心计很多,而心计又多又残忍的只能说是狡诈了。曹操的狡诈,在各大战役中无处不在: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粮食濒危的时候,许攸忽然来降,问曹操的粮食还多不多。曹操说足有一年之多,许攸看出来了,便说:说实话吧曹操最后说只够一个月的了。可见曹操为防敌人有诈,计谋百出。所以曹操的性格里必有奸诈的一面,可能这种奸诈是被当时的战争背景逼出来的,在战场上,如果人人都说真话,谁还能克敌制胜? 曹操的很奸诈,他又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可谓奸雄。为何说可爱的呢? 曹操除了奸诈,也有温情的一面。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曹操的儿子、大将都牺牲者,而这时张绣却要投降,曹操这时忘了战场上的冤仇,亲自收编了张绣的军队,也亲自款待了张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 一、曹操人物经历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生平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

曹操的故事

曹操的故事 孟德献刀、捉放曹、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华荣道、割须弃袍等 曹操少年故事 少时,曹操就机警过人,喜欢飞鹰走狗,围猎比武,不拘礼俗,放荡不羁。他叔父看不惯它的所作所为,经常向他的父亲告状。曹操受不了父亲的斥责,决定寻找机会对叔父进行报复。一天曹操看到叔父走过来,就马上到下,口吐白沫,一副中风的样子,他叔父立刻跑去跟他父亲说,等他父亲慌忙跑过来,曹操却安然无恙,于是问他病是不是好了。曹操说;“我根本就没有病,可能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才诬陷我”。此后,父亲不再相信兄弟的话了。 曹操借刀杀祢(mí)衡 东汉名士祢衡,有才学,而狂傲不羁,但在当时的文人学者中间很有影响。连大文学家、孔子的后人孔融也十分尊重他,说:“吾的朋友祢衡,当世奇人。其才学是我的十倍!” 曹操闻听,很生嫉妒之情,他难能容忍在魏国境内,竟有名声超过他的人!哪怕只在一部分文人范围之内! 于是,曹操便派人把祢衡叫来,想当面侮辱他一回,打下他狂傲的气焰。然而,在席间狂妄不羁的祢衡却大骂曹操,边击鼓边历数曹操的罪行。 曹操气得七窍生烟,面目青紫,切齿咬牙。曹操怒视祢衡良久,忽然笑了笑:“我马上派你到刘表处,作为我的专使说他来降。你有才华,曹某也最重天下人才。等你完成这个任务回来,我可以让你做公卿,以示我求贤若渴之诚意。” 众人不解,纷纷问曹操:“他痛骂主公,为什么还委以重任,还预封官爵?!” 曹操笑而不答。 祢衡到了荆州刘表处,仍是一派名士风度,狂妄自大,对刘表也讽讥、责骂,一如既往。

刘表想道:“侮辱曹操,而没遭杀害,是由于曹操怕影响世人的好感,失去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支持。所以想借我之刀杀这狂妄的家伙,让我承担杀贤人、害名士的罪名,而为他出气解恨。我为什么干这傻事呢?!”于是他就将祢衡派到另一个地方军阀黄祖那里任官。 黄祖粗蛮身负,当祢衡对他稍有冒犯时,就大发雷霆,立刻把祢衡砍了。 曹操听到祢衡终于死在黄祖刀下,轻松又轻蔑地一笑:“这迂腐不堪的书呆子是自已找死,根本用不着脏我的刀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阐述。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

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奸雄”——曹操 确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荀被逼自戳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不择手段的阶级本质。 (一)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二)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

曹操《蒿里行》赏析

曹操《蒿里行》简析 作者简介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谥号魏武帝。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创作背景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注释】 蒿里行: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为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关东:指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县东)以东。 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曹操诗文详解

曹操诗文详解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谯(qiáo)(今安徽亳(bó)县)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 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 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 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一、观沧海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 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 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 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 磅礴,苍凉悲壮。 观沧海 东临⑴碣⑵石,以观沧⑶海⑷。 水何⑸澹澹⑹,山岛竦峙⑺。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⑻,洪波⑼涌起。 日月⑽之行,若⑾出其中。 星汉⑿灿烂,若出其里。 幸⒀甚⒁至⒂哉,歌以咏志⒃。

词语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非常。 ⒂至:极点。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