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典诗歌吟诵九讲》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精选3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典诗词之美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篇1读一首诗词,犹如品一杯上好的茶,品作者的心,品作者的情。

悠悠的香、润润的甜、淡淡的情、纯纯的美,还是深深的苦、隐隐的愁,都让我沉醉其中。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诗起于先秦,鼎盛于唐朝。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

按故事情节还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诗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还能抒情言志。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更是动听感人。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词是合乐的歌词,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诗词。

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我仿佛遇到了那位醉意朦胧,已是白发生的词人。

他好似一枝残花,在艰辛世事的暴风雨中失尽了芳华,在当权者的排挤下磨去了棱角。

在这人生的低谷,他只得借酒消愁。

弥漫醉意中,他还不忘端详起手中的宝剑,梦想着在沙场为国杀敌。

他渐渐地失去意识,跌入梦中,恍然地回到了辽阔的联营。

士兵的生活氛围热烈,正为一场激战做准备。

激战开始。

沙场狼烟滚滚,战士们斗志高昂,战马风驰电掣,放箭声霹雳轰响,速战速决。

大功告成,博得生前身后的英名。

突然,梦醒了。

什么激战,什么英名,什么收复中原,一切都开始旋转、消失。

作者的理想是多么宏伟,而现实是多么凄惨!而作者也无力回天,只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经典诵读演讲稿两分钟6篇

经典诵读演讲稿两分钟6篇

经典诵读演讲稿两分钟6篇经典诵读演讲稿两分钟(精选篇1)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山河小学六一班的__。

首先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学校“诵读千古美文营造书香校园”的经典诵读演讲赛。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进校门,便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读书声那么清脆,那么洪亮,回荡在整个校园里……这,便是我们每天晨诵午读的样子。

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形式多样,每天的晨诵午读至少也有二十分钟,使我们诵读中华经典,使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中流淌,使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学生人格的脊梁。

学校领导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影响学生进而营造“书香家庭”,在不久的将来创建一个“书香国家”!为此校领导非常注意经典诵读氛围的创设。

每周五下午,还有师生共读活动。

在学校中您处处见华夏经典文化——楼梯台阶上,门窗上有宣扬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句;教学区、墙壁上有宣扬古典文化的版图……对于这宝贵的晨诵午读时间,同学们十分喜欢。

有的时候同学们也会感到经典文章难懂,但是老师会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讲解,还会加入生动的事例。

学校还组织了读背小组、帮扶小组,形式多种多样,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快乐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快乐。

这样同学们就越来越喜欢诵读了。

走过岁月的长河,往事悠悠,仿佛就在昨天。

我们品唐诗宋词,我们诵优美的诗歌,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知识要靠积累,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记忆力训练是智能开发的重要手段。

只有使同学们通过读、诵、背,去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读书习惯。

我们学校根据大家的年龄特点,给每个年级提出了诵读篇目建议,使我们在朗朗书声中成长!在我们学校,在每一节课前诵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老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增添了孩子们的书墨之香。

经典的诵读,还推动了我们才艺的全面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平仄格律并不复杂,若要学习作诗,只需记住两个公式即可。(下图:横线代表平声,直线代表仄声。)
五言基本律式
A式:
———∣∣
∣∣∣——
B式:
∣∣——∣
——∣∣—
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国语言的单音独体,其平声与仄声是相对的,其中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音节的节奏所在。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谈一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目前我国正在提倡吟诵,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点的忧虑。年轻人没有听过古人吟诵,常把吟诵与朗诵或歌唱混为一谈。虽然唱歌很好听,有节拍、韵律,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但那并非传统的吟诵。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是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二)到了东汉,诗歌的体式就发展为,只第一句有“兮”字。以张衡《四愁诗》为例。
其一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每一首诗的第一句,都带有“兮”字,这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而且四首诗连起来读,每一首的第一句又都是一个往返的重复,这是采取了《诗经》的方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开头两句写的是外物;“寤寐思服”、“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不再是外物,而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这就是“兴”。
(二)“比”
所谓“比”,就是由心及物,内心先有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物来表述。比如《魏风·硕鼠》: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篇1经过这次对中华古诗词的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大意,积累诗词的语言,那么自己首先要把握好古诗词的韵律格调。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一、以读为主,积累语言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教学生以读为主,积极引导他们探寻诗词的意蕴。

二、自主探究,勤思创新1、诵读积累教师在教古诗词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古诗词的量,以诗带诗,以词引词,用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贯通几首诗词,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

如在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诵读四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等。

在学习了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后,可让学生再诵读《春望》等关于爱国的诗。

这样就达到了以新带新、拓展诗词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主动探究,想象升华陶行知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

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等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借助重点词、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但要真正领悟这诗中的意境,光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词都是十分精练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在能熟练朗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再抓住古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乘上腾飞的小船进入诗词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一、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

任何作品,包括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在内,都不可能不表现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没有感情或者没有激情就不可能产生艺术,但诗歌却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

即使是叙事诗也带有抒情的特色。

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

虽说诗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的形象。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对诗歌的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

二、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这一点同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有显著的区别。

小说、戏剧主要是通过情节,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具体描绘和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从古代的诗论家到现代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说法,有的说得很玄妙,带有某种神秘色彩。

照我的理解,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

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这是诗人在创造意象和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与王驾评诗书》)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姜斋诗话》卷二)“思”和“情”都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和“景”都是指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这两方面在诗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达到了“偕”和“妙合无垠”的境地。

!《唐诗五首》(上))

!《唐诗五首》(上))
新雨:清新幽静 晚:幽静之美 秋:俭静之美
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心境归于宁静
诗篇赏析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探究:可否改为“落日林间照,清溪草上流”?
•明月:皎洁明净
•松:高洁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清泉:清澈(林泉:归隐之意) •石:光滑干净
精神追求和人格写照
•净(干净、清爽、通透、空明、澄澈……)
• 依字行 腔
︱—
—︱
尾联(合)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平长仄

平仄基本要求:同句相间,同联相对,邻联相粘

入短韵
诗篇赏析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探究: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怎么说是“空山”呢? • 1、山林繁茂,掩盖了人的活动,非常空旷 •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2、远离尘嚣,清幽宁静 •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空灵静逸
—︱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环境美,远离尘嚣,清新宁静
︱—
—︱
(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格美,景物明净,高洁脱俗
—︱
︱—
(转)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社会美,和谐快乐,淳美安宁
︱—
—︱
(合)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真情,喜归自然,崇尚恬静
背景介绍
王维,字摩洁,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其一生可 以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他积极入世,也创 作了《红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至情至性的诗 作。晚期几经沉浮,厌倦官场斗争,便归隐终南山,开 始寄情山水,醉心禅理,以禅悟诗,人称“诗佛”。 《山居秋暝》就是反映他后期归隐生活的一首名作。
课后作业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的特色分析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的特色分析

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根基,流传下来许多辉煌的历史文学,而在这些历史文学中,又以诗歌流传得最广,影响最为深远。

如今,古典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光辉不减,愈发历久弥新,凸显出其独特而持久的文学色彩和无限魅力。

作为一个诗歌盛行的国度,我国的古典诗歌可谓富有极强的文学审美价值,而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对华夏儿女而言都有着极其丰富且深远的教育意义。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语言简洁凝练,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集中反映出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富有韵感与节奏的文学。

古典诗歌即我国古代的诗歌,意为古人创作并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

从广义层面来说,我国古典诗歌涵盖了诗、词、散曲等;而从狭义层面来说,古典诗歌则被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我国也是一个诗歌盛行的国度。

从《诗经》诞生的春秋时期到如今,诗歌作为抒情言志、陶冶情操、人伦教化的载体已然深入人心,而古典诗歌就是华夏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宝藏,亦是德智美的渲染殿堂。

我国古代出现过众多杰出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等,可谓数不胜数,正因有他们才造就了古典诗歌的丰富繁多、瑰丽多彩,展现出古人的高尚情操及人格魅力,而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才能让我们不断提高对古典诗歌的渗透领悟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我国古典诗歌大都呈现出“以诗言志、以词写意、以曲造境”的理念。

就其内涵而言,这些诗、词、曲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意识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内心情感的渲染和抒发。

基于此,我国古典诗歌可描绘宇宙天地、世间万物,更能从中引申出各种人情事理、万千情怀,其思想情感尤为丰富,主旨意蕴亦十分深厚。

因此,对于古典诗歌,我们通常会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形容它,然而这并不是在怀疑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恰恰相反,这是对其的一种无以言表的赞美。

古典诗歌的语言与现当代文学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它是以“有尽之言”体现“无穷之意”,并没有长篇赘述,这也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而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也就体现于此。

古诗文阅读吟诵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共6篇

古诗文阅读吟诵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共6篇

古诗文阅读吟诵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共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古诗文阅读吟诵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共6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古诗文阅读吟诵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共6篇诗词吟诵的教法和实践心得,供大家品鉴。

【doc】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

【doc】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文\吉颖颖摘要: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含蓄美为一身.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词和读文方法,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诗词吟唱,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升华.诗词"吟诵"与"吟唱"不仅是我们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关键词:古典诗词唐诗吟诵吟唱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的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的传统.20世纪3,40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1925年,赵元任先生录制了6首诗词吟诵调,1969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5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的吟诵音调谱写了22首乐谱,大都收于《常'Ji,l吟诗的乐调17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1961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的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的文章;1986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1986年第4期;1996年傅雪漪先生的《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的演唱的文章: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2002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的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上的吟诵音乐研究的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的角度进行了吟诵调的研究,并附CD,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珏四黄Ji211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行.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分析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初探古典诗词的音乐一"吟""诵"."唱"概念探析1,吟《现代汉语词典》将"吟"的动词形态释为吟咏,释咏"为"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辞海》释"吟"为:"吟咏,做诗".《诗7周南7关雎序》中说道:"吟咏情性. 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日:动声日吟,长言日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说文解字》日:吟,呻也."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 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2,诵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日日释为"读出声音来:念":《说文解字》将二字互训:诵,讽也.…讽诵也."段玉裁作注时.依《周礼7大司乐》为二字辨析:"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吟"是一种类似于歌唱的有调的乐语";"诵"是依照一定的声调规律,有节奏的读(或背);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读(或背)."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衍展, 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的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如今.古代流存的乐谱已不多见.自20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的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如白居易的花非花》(黄自曲).苏轼的《I'-算子》(黄自曲)《大江东去》(青主曲)《水调歌头》(江文也曲)《春晓》(江文也曲).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的《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曲)等.许多歌唱家在音乐会上也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必唱曲目.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杏花天影》《长相知》等曲目都是音乐会的经典演唱曲目.二吟诵的历史溯源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的必修课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日:"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鲜明的文化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楚辞作品萌生出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楚辞中多有五言和七言的句子多用三字一顿的节奏.其中包含了后来五言诗"二,三"句式和七言诗"二二,三"句式的重要基因.在句中或句尾处.楚辞中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或起到某种结构助词的作用.隋唐之际.产生了燕乐,唐代诗歌繁荣鼎盛.产生了格律规整,语言押韵的近体诗.上至天子下至文土, 从宫廷至乡野,吟诗作赋蔚然成风, 大批杰出的诗人与流芳百世的作品层涌而出.随着唐燕乐的风行.大量诗词都可以入乐歌唱.历史在不断演进.许多有乐谱的诗词如今已经不见踪影.能存于世的只有极少数.我们也只能从残存的片断中去寻找一丝半粟.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一文中写道."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琵琶乐曲皆虚谱无词.而出土的曲子词.又虚辞无谱.目前虽有人试将谱,辞译配歌唱.但也属于初步探讨的作法.例如清代乾隆十一年刊行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首词调其中也有几首诗句在原书凡例中已说明是由当时昆曲乐工所谱配明末《魏氏乐谱》,以及明清琴歌中之古代诗词乐曲,虽历代流传,或由今人整理,改编,再有新创作的诗词配曲,数量颇多,但难求得原诗原谱."吟唱逐渐发展成了倚声填词"即按照原有的曲调填上新词歌唱:或者是将I19乐谱加以发展变化创作出新的曲子.朝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三.古典诗词吟诵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诗词吟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师承,方言,审美情趣的差异,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方言,师承,民歌,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腔调:这些音乐也与吟诵音乐互相影响,互为吸收.1,与歌曲相交汇有些词曲的创作是采用民歌元素而成.比如琴歌《竹枝词》.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并引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飚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献知变风之自焉."这段话描绘了正月节日里,建平的儿童边唱《竹枝》.边吹短笛,用鼓黄河之JI-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圃打着节拍.边跳舞的情景.也说明了《竹枝词》是根据巴渝一带的民歌创作而来.为了让善歌者传唱,使后来听歌者了解"变风"的来源.杨荫浏先生曾说,"诗三百篇,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自来凡属诗歌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在格调上无不受当时民歌音乐的推进,因诗之所以为诗除了内容之选择与处理,不用散文之外它还有许多重要的形式成分.这些形式成分中间最为世界多数诗学家们所公认的是轻重律.便是顿逗,便是诗步.诗步产生于节奏.节奏不被曲调的歌唱促成诗步怎么能产生.诗学家们似乎都觉得自古而今,本国诗词,有着清楚的进化步骤.却很少人说起,在这进化步骤之后,是有着活跃的民间音乐为之推动."同时吟诵音乐也影响着现代歌曲的创作.由赵元任作曲,刘半农作词的《听雨》就是在常州古诗的吟诵调上略作改动而成:谱例听雨》:听雨赵元任曲刘寝诩一,\二添几许.赵元任在这首歌的注解中写道:"这个歌调儿本是常州吟古诗的调儿而加以扩充的.而且时间也差不多改得慢一倍.fB.tzD照平常常州吟诗的调儿吟起来大略如下":一一'若移此雨在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2,与戏曲相融合有很多词的题目本身就是词牌名.如《雨霖铃》《菩萨蛮》《扬州慢》等也有一些词被收入戏曲的唱词或道白之中,有些被节录有些则被加工改造.如《牡丹亭7惊梦》里有几句这样的唱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正是从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转化而来.传统戏曲中许多引子"不用伴奏,且唱念相间,都是借用词调中的Ⅱ圈黄胃之JI-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CA,酱太浅'罄篮8铀荫飘瞒1口小调l,翠裙腰溯巷).'":'一●U,一拖鞋.~燕迪■蠢蠕羲短调(小令)的词句.唱腔也借用了文人的吟调.古人吟唱诗词讲究"韵".不仅主张歌词中同声相应的"韵"的位置应与调式主,属音的位置相对应,还要求"韵"的位置必须与板位互相对应.即歌唱时韵宇直接落板.或采用底板使韵字延长的弱音.落于板位.诗词歌曲逢韵必拍",对散曲,南戏,杂剧,昆曲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元散曲《翠裙腰》:全曲共5句末字"秀,洲,首,楼,秋"字全部落于强拍,应对了逢韵必拍"的规则.3,与宗教音乐相影响.吟诵音乐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过宗教音乐的影响.陈少松先生在其所着《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中举到一例:旧时无锡地区私塾里吟诵《千家诗》有一种读法来源于民间流行的宣卷的调子.宣卷是佛教音乐中"唱导"的一种形式.所谓"唱导".就是以宣唱佛礼的形式来开导善男信女之心.是一种通俗化的佛教音乐.这个例子说明了佛教音乐对吟诵音乐的影响.黄翔鹏在《逝者如斯夫一一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一文中举到一例:陈家滨,刘建昌从五台山青庙音乐《三昼夜本》中发现歌曲《望忆江南篆挝麴撬蕾举霞懒鲻江南》的曲调配上白居易《忆江南》的词,词曲问天然契合.黄翔鹏在文中写道:"文人词望江南》在唐代应是清乐琴歌一类作品.它的南吕宫可从琴调清商调推得.慢一弦得B音作徵声为清商调黄钟.它的清商音阶宫声是仲吕E音,南吕音当然是升G而成为此曲的角调式主音即古代宫调理论中的调头了."并认为该词曲无论从调高,调式结构,调头位置和古文献中的唐代俗乐调名称都取得了可以互相印证结果."谱例《忆江南》:四,唐诗诵唱的艺术特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字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使得语言具有了声调, 调形的变化形成了歌唱一般的韵律, 与诗句的文义词采,思想意境,情绪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道:"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以唐诗为例. 诗的平仄格式与律句节奏构成了吟诵的基本部分,掌握了它们的规律. 也就掌握了吟诵的基本方式.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在《康熙字典等韵》中载有《分四声法》的歌诀,说明了"平,上, 去,入"四声调的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可归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八字.即古汉语平声"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入声只在于南方方言中还有保存,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但我们有时在吟诵中会遇到一个问题:有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会读成阴平和阳平,这样一来,平仄就容易出错.我们需要多读一些古代的韵书如《诗韵合璧》《诗韵集成》之类,将入声字加深了解和记忆,吟诵时多加注意就可以.唐诗的格式安排是有律可循的,比如七言诗的平仄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每句有七字根据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规律来安排平仄.幽暗,明亮,柔和,刚直,悠长,短促的声音在诗句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便形成了抑扬顿挫,色彩鲜明的吟诵调. 假如单单这样安排平仄,对比变化过于简单,整首诗在吟诵时会稍显单调乏味.于是又有了另外一种方法:对"与"粘".对"是指一联之中平仄相对:每一联中.如果出句是平声字,在对句的相应位置必须以仄声字相对应;如果出句是仄声字,在对句的相应位置必须以平声字相对应.例如.首联出句是"平平一一仄仄一一平平仄",对句则用"仄仄一一平平一一仄仄平".相应位置上的平仄正好相对.所谓"粘" 是指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须和上联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例如:第二联出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个字和首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个字都是仄"声,将上下联由此粘联起来.这样一来,全诗的平仄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吟诵起来就有一种错综往复,循环变化之美.平仄格式只是唐诗吟诵的一部分,律句的节奏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律句是以每两个音节(两个字)作为节奏单位的也可以叫做声律单位.以五言诗(一鞠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般为三个节奏单位)为例:1,"二二一"结构:鹧鸪词[唐】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2,"二一二"结构: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7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奏单位.规律大致相同.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大的单位来划分的话.五言诗可分为二三"或三二".七言诗分为"四三"或"三四"这样分起来不至于太过琐碎.诗的整体性能够加强.吟诵诗词除了要注意声律单位以外,还要注意其意义单位. 所谓意义单位,一般指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上例烟花三月下扬州"如果也是按照"二二二一"的节奏划分,读起来就很别扭.还有些特殊节奏如陆游《秋晚登城北门》中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只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五二".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按语法结构也应该分成"四一".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诗黄河之■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圃都严格按照格律创作,也有一些出律",出格"的优秀作品,跳出了格律的束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平仄都不规范,但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袁枚曾说:"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作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7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7庄子日: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日忘韵.诗之适也."我们在吟诵的时候,也要尊重诗词本身的表达方式,在对整体结构有所把握的情况下有感情的诵读.五,诗词吟诵技巧1.气息支持清代陈彦衡在《说谭》中提到: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溥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气息是吟唱诗词的动力声音的强弱变化,诗歌情感的表现都要通过气息的支持才能完成.演唱时坚持的原则是:"望词知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随气出声."通过情感的体验以产生歌唱的动力,这种动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气息的涌动.例如李白的《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发第一个字音之前气息先准备好"白"字轻轻喷出."三千丈"稍加强调,将无限的愁绪和夸张的诗意表现出来.整首诗用平稳的气息引导声音,在浅吟低回的哀叹中表现内心无限的惆怅.而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诗描绘了秋日山中怡人的景色使游者流连忘返的情景.这种愉悦的心情需要流畅,轻快的旋律来表现气息要灵巧轻松与《秋浦歌》的低沉截然不同.2.语调抑扬指吟唱时的抑扬",也就是声音的高低起伏.由于地域方言不同.每个人的发音不同.同一首诗的吟诵也不尽相同.诗文重要的是和谐.比如汉武帝李夫人之歌"末句"翩何姗姗其来迟"虽然都是平声但吟诵时结合意思诵出其长短轻重注意音节速度,自能表现出诗中犹疑期望的神情.吟诵时抑扬得当诗的起伏变化和强弱对比就会清晰有序.旋律会流畅优美,顺理成章:反之,抑扬失当的话,旋律会杂乱无章,尽失美感.3.句逗停顿诗的"抑扬"与"顿挫如同台上的指挥,掌握着全局的风格.顿挫"指停顿与转折,张弛有度,停顿得当的吟唱.才能体现出诗文的风韵.诗的停顿有很多种,有韵律性, 情感性,强调性等.韵律性顿挫如五言诗二三""二二一"节奏,七言诗"四三"节奏等,前文已有举例.情感性顿挫指根据诗文意思的引导来断句,停顿.或是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我们可以试读杜甫的《石壕吏》来感受一下:暮投八石壕村有吏八夜捉人.老翁八墙走老妇A出门看.吏呼八一何怒.妇啼八一何苦.听妇八前致词,三男八邺城戍.一男八附书至二男八新战死.存者八且偷生,死者八长已矣.室中八更无人.惟有八乳下孙.有孙八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八力虽衰请从A吏夜归.急应A河阳役,犹得八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八泣幽咽.天明八登前途,独与八老翁别.这样一首叙事诗,结构规整.情景动人,吟诵时声调的轻重缓急,抑tim黄河之JII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扬顿挫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进行,这样必须在对全诗的深入理解之下把握语气.如一开始使用叙述的语气,随着情节的紧张,语气要急;待老妇哭诉时语气要哀婉,乞求;当老妇随吏者而去语气要变得更加凄凉,伤感.节奏要放慢.通过这种抑扬顿轻重缓急的语气对比,才能使听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其中.强调性顿挫是在诗中的某个字音或词音加以停顿,延长.着重表达此意.如李白的短歌行》白日八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垂两鬓,一半八已成霜.天公八见玉女,八大笑亿千场.吾欲八揽六龙,车八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八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八驻颜光.中间加线的字需要语气上的强调,来突出诗文之意."何"字的重音带着反问的语气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浩"字感叹出天地之广阔,全诗充满了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倘若只是按照一定的节奏吟诵而没有语气上的轻重,停顿,整首诗就会索然无味.4.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唱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用普通话还是用地方方言吟唱,都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明朗.从古至今,歌唱的咬字归韵一直被大家所强调.宋代张炎在《讴曲旨要》中说:"腔平字侧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字少声多难过去助以余音始绕梁."认为字腔必须统一.不能此近彼出,还须依字行腔.做到字正腔圆.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提到, "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将"字清"置于三绝之首体现了吐字清晰的重要地位.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对声腔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学唱之人,勿论I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宇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7哑人亦能唱曲, 听其呼号之声即可见矣.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歌唱中吐字的重要性.古诗词一般篇幅不长.但蕴含意义丰富深刻.诗中天地广阔.文人作诗极其讲究对仗押韵.我们在吟诵时更要注意吐字发音,清楚地表达诗中之意.这一点做好,声音自然有力度.有内涵,且不论音量如何,良好的出字归韵能够拉近听众与诗的距离,能够使观众全面的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举柳宗元《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八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A寒江雪."这是一首五绝,描绘了皑皑雪地,寂静无声,只有一位老翁独坐于江面垂钓的情景.吟诵时不必太大声,用沉静,舒缓的声音表现诗中的场景. 鸟""人"独"字稍加强调.音色中有强弱,急缓的对比,随着最后"寒江雪"三字的咏出.,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一位宁静超脱孤独而又高傲的老翁形象跃然于眼前.在吟唱时,行腔要保证母音位置的准确要先酝酿好再出字.无论音调如何,在未唱完时不可失掉状态,口腔位置要保持不变,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5.韵味内涵吟唱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是是唱出其中内涵,唱出韵味.吟唱者要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发掘诗歌的"情源.每首诗都有其表达之意,但是诗人的风格,诗的背景,表现内容皆有不同,要掌握诗中最重要的情源",才能准确地将诗意表现出来.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说.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述也.诗歌的表达方式是细腻婉转的用最精练的文字可以夸张的表现事物场景.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遨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备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寥寥几句.将一位孤高桀骜独自浇愁的诗人形象跃然于纸上踽踽凉凉的情景让读者为之心动.吟唱此诗要把握"醉"的神态和诗人无可奈何自娱自乐,而背后却无限的凄凉的酸楚感觉. 6.神态自然诗词吟唱讲究情真意切,切不。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地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地传统.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赵元任先生录制了首诗词吟诵调,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地吟诵音调谱写了首乐谱,大都收于《常州吟诗地乐调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地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地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地文章;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地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年第期;年,傅雪漪先生地《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地演唱地文章;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地《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地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地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学报上地吟诵音乐研究地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地角度进行了吟诵调地研究,并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唱“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地声音.”诗词地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地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地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地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地作品.如今,古代流存地乐谱已不多见,自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地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地声乐作品.如白居易地《花非花》(黄自曲),苏轼地《卜算子》(黄自曲)《大江东去》(青主曲)《水调歌头》(江文也曲)《春晓》(江文也曲),李之仪地《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地《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曲)等.许多歌唱家在音乐会上也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必唱曲目.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杏花天影》《长相知》等曲目都是音乐会地经典演唱曲目.二、吟诵地历史溯源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地必修课程.我国最早地诗总集《诗经》中地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鲜明地文化色彩,独特地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地位.战国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在这样地环境中,楚辞作品萌生出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地浪漫主义色彩.楚辞中多有五言和七言地句子,多用三字一顿地节奏,其中包含了后来五言诗“二、三”句式和七言诗“二、二、三”句式地重要基因.在句中或句尾处,楚辞中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或起到某种结构助词地作用.b5E2R。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第二节《行行重行行》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我先把它读一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

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

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

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

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

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

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

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

“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

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

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

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

第九讲 汉乐府赏析

第九讲  汉乐府赏析

第九讲汉乐府赏析——《悲歌》与《古歌》一、古典诗歌的“悲”与“愁”: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流。

抒情诗歌又多以写悲愁内容或情感为主。

何以形成这种文学现象呢?原因或在于:(一)农业文明。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

在农业文化背景中,安土重迁,靠天吃饭,形成了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精神品格。

安土重迁,所以不会有西方《荷马史诗》中那些英雄的浪漫经历和神奇想象;靠天吃饭,则天时顺少逆多,灾祸连连,人们愁多乐少,自在情理之中;(二)有政治压迫而无宗教慰藉。

中国的政治,在上层,多尔虞我诈和相互残杀;在下层,苛捐杂税、兵役、徭役繁重。

总之,政治清明的时节少,混乱、黑暗的时间多,人祸无穷,人不悲愁,恐怕难免。

值此之际,若有宗教,引导人们无视或贱视人间的痛苦,则人们未尝不可以在现世就得一种虚幻的喜乐,在文学上也就不会以表现悲愁为主,(现实)悲愁与(宗教)理想,必将并驾齐驱。

偏偏中国人没有一种普信的、超世的宗教。

西方不用说,中国和印度同为东方农业文明古国,而文学特质差异甚殊,其根底也或在于此。

(三)中国人的自然的感受特质。

中国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必然是苦多乐少,则悲愁之情感之易于为人所感受、接受,就再也正常不过了。

中国古代戏剧虽然有很多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悲喜剧,但在比较有锐敏感受能力的艺术家眼里,则无不视此结局为虚幻或俗套,这种结局不能感动人心也很显然。

叙事作品中,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比《陌上桑》、《木兰辞》,小说《红楼梦》比其它三大古典名著更有艺术感染力,显然也是得力于其中悲剧情感的渲染。

抒情诗比叙事作品更加诉诸人们的情感要求,其写悲愁的力度更加集中、纯粹,故唐代著名文人韩愈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荆潭唱和诗序》)所以,中国古典诗歌善写悲愁之音,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也几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普遍规律。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典诗歌,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典诗歌1大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循序渐进的,我国古典诗歌形式的确也经历了由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历程。

可是,其间却有一些颇可怪且有趣的现象其一,据王力先生考证:“七言诗的起源,似乎比五言更早,至少是和五言诗同时,这是颇可怪的事。

”①其二,在诗经四言诗与汉代五言诗之间有以杂言为主的离骚体崛起,屈原的《离骚》和《诗经》成为了古代诗歌两大顶峰;然而这样富于表现力的杂言离骚诗体却很快堙没了,很少看到它的余波,这也是颇可怪的事之二;其三,五言诗与七言诗之间的六言诗始终不成气候,远远不能与五言诗和七言诗匹敌,这是颇可怪之事之三;其四,七言诗以后再没有发展成为八言以上的诗体了,而是长短句的杂言诗体——宋词体和元曲体成为了新鲜的诗体了,这是颇可怪的事之四;其五,杂言诗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直至宋词体成熟之前一直没有断缀过——杂言诗经、杂言离骚、杂言古风,可为什么一定要到七言诗再不能向更长的句式发展之时,杂言宋词体这才成为诗坛中的主流形式之一呢?这是颇可怪的事之五。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形式的发展必定会受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受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这是外部因素;一是诗歌本身形式发展的制约,这是内部因素。

中国古典诗歌2论文摘要: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一个让学生体会美,欣赏美进而品评美、培养美的一个过程,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去完成这个过程,此小文期达抛砖引玉之效。

论文关键词:古典诗歌;乐意;情感;意境;语言中国是诗的角度,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来看,诗歌的出现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民族有着重视诗歌的历史,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导读:一、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

任何作品,包括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在内,都不可能不表现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没有感情或者没有激情就不可能产生艺术,但诗歌却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

即使是叙事诗也带有抒情的特色。

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

虽说诗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的形象。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对诗歌的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

二、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这一点同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有显著的区别。

小说、戏剧主要是通过情节,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具体描绘和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从古代的诗论家到现代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说法,有的说得很玄妙,带有某种神秘色彩。

照我的理解,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

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这是诗人在创造意象和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与王驾评诗书》)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姜斋诗话》卷二)“思”和“情”都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和“景”都是指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这两方面在诗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达到了“偕”和“妙合无垠”的境地。

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的,是经过诗的升华的。

中国古典诗词吟诵的概念与变迁

中国古典诗词吟诵的概念与变迁
中 图分类 号 : I 2 0 7 .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7 ) 0 4 — 0 0 6 — 0 3
中国是 一个 诗 的国度 ,从 古 到今诗 词 文化 始终 伴 随着 历 史发 展 的进 程 。 吟诵 作 为 诗 词最 直 接 、 最 重要 的表 现形 式 , 在 诗歌 吟 诵 就是 当 时太 学 里 开设 的一 门必修 课, 并认 为礼 、 乐 是个 人 内外修 养 的最好 方法 。时 至 战国 , 伟 大 的爱 国 主义 诗人 屈 原 更 是创 立 了尤 为适 合 吟 唱 的楚 辞 。汉 魏六 朝 时 期 , 由于 统 治 阶层 的 大
摘 要 : 中 国是 一 个诗 的 国度 , 而“ 中国古典 诗 词吟 诵 ” 作 为 古代诗 词 文化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不仅 是 中国传统 文化 中重 要 的“ 雅 文化 ” 代表 形 式之一 。 同时也是 世界 文 化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但 现 当代 以来随 着本 土文化 的 变迁和 西 方文化 的 冲击 , 中国古典 诗词吟 诵 已经濒 临灭绝 。 为 了保 护 这一 中国特有 的雅 文化 , 在推 广 复兴这 一 文化 形式 的过程 中 , 我们 应该 首先 对 古典诗 词吟 诵 的概念 及其起 源 变迁有所 了解 , 让 更 多的吟 诵爱好 者 明 白吟 诵 的历 史 。 关键 词 : 古典诗 词 ; 吟诵 ; 概念 ; 变迁


中国 古 典 诗 词 吟诵 的概 念
吟诵 二字 往往 被 合并 而称 ,但 其 实在 吟诵 艺术 最初的形成中 , 我们权且称之为 “ 诗经时代 ” , “ 吟” “ 诵” 是分 别不 同的两种 艺术 形式 。虽 然类 似但 仍有 不同, “ 吟” 更 偏重 于 “ 歌” 而非 “ 读” . 它最早 出于先秦 的 文献 中 , 其意为“ 歌” , 即歌 唱 的意 思 , 是 一 种拉 长 了声 调 的歌 唱 。我们 知 道 , 这时的“ 吟” 一 般 分 为有

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

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

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偶然的机会读到余映潮老先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实例,而且还有杨雪娇老师的精彩点评,雨露般浇灌初为人师的我。

“古诗词里充分了音乐美。

有的地方激扬急速,如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有的地方低沉舒缓,如泉流幽咽低回委婉。

有的地方要重读,似有雷霆万钧之力;有的地方要轻读,似蚍蜉撼树之艰。

有的地方要引吭高歌;有的地方要浅酌低吟;有的地方甚至还应当有颤音,那是词人心灵的震撼。

”余老最激发我心灵的唯美教学设计就是“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诗歌的朗读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领悟思想情感的必需法门。

作为老师,只有先自身学会吟诵,才略教会学生吟诵。

确实,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学生只有亲自参加各种方式的朗读,才略深切体悟到的情感世界。

因此,诵读法是古诗词教学最好的方式,应当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然而,在古典诗歌的课堂上,多数语文老师并不重视朗诵引导,只是做简单引导,如划分节奏,正字音等。

“老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被动地知道一些知识,朗读才略使学生自身自动地感受难以言传的多而杂情感。

”朗读应当是每个老师必备的基本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秘密武器。

在中国古代,诗词是可以传唱的,透过字里行间的“歌词”,穿过美妙的旋律,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词韵律感猛烈,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在美妙的旋律中能够感受跌宕起伏的情感,体现诗歌的音乐之美。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音乐美感却被老师淡化了,没有老师吟诵诗歌的细腻引导,学生凭借自我感觉放声朗诵,很难有深刻的体验。

缺乏老师有效的“朗读引导”,忽视诗歌的诵读训练,是古诗词教学的大忌。

打造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低碳”课堂

打造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低碳”课堂

打造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低碳”课堂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但初中阶段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为此,分析了当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课堂教学方式,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打造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低碳”课堂。

并从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引导学生揣摩诗歌意境三个方面入手去打造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低碳”课堂。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诗歌教学;低碳课堂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各种版本中,古典诗歌都在十首以上,可见编者对古典诗歌的重视程度。

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鉴赏一直备受教师重视。

然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当前初中阶段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有:一是舍本求末的分析讲解。

古典诗歌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根本,但实际上,一些教师要么不厌其烦地介绍作者生平、背景故事、历史事件等内容,要么对诗歌逐字逐句翻译,讲析句法,殊不知,这些恰恰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

虽然有时教师适当的讲析是必要的,但过多的讲析其实是越俎代庖,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二是泛滥成灾的多媒体技术运用。

古典诗歌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但现在教学课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举凡作者生平、背景故事、历史事件等,只要有一点关联,便借助多媒体技术之便一一呈现,教师忙于操作鼠标,学生忙于面对大屏幕,学生诵读感悟诗歌的时间反而少了;另一方面,教学课件设计越来越细致,什么背景音乐、图像、视频,无所不有,而且,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意境的揣摩都有赖于学生发挥想象力,过于追求图像的效果,用图像代替对字面的想象,会削弱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是华而不实的对话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诗歌教学当然也概莫能外,但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让学生自己诵读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理解感悟诗歌的感情。

在诗歌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诗,就匆匆开展对话。

谈平江方言吟诵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谈平江方言吟诵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谈平江方言吟诵进课堂的现实意义作者:彭展光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0期摘要:平江方言为保存较好的古代雅言,在语言研究上有着“活化石”的学术价值。

而现代文明的冲击,该类吟诵活动逐渐消退,仅在农村有保留,从业人员越来越少。

学习和继承古典诗文吟诵,是当代中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文、提高文学素养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方言吟诵古诗词教育课堂教学平江方言为保存较好的古代雅言,在语言研究上有着“活化石”的学术价值。

特别是平江有崇文尚礼的传统,在婚嫁丧娶等礼仪活动中有系统的程序,其活动过程贯穿着平江方言的吟诵活动。

而现代文明的冲击,使该类吟诵活动逐渐消退,仅在农村还有保留。

保存和传承平江方言吟诵,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流传有绪不至中断,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推进研究平江方言吟诵,将平江方言吟诵引进课堂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继承和保存传统文化平江历史悠久,文蕴深厚。

古属三苗国,秦属罗县,东汉末年设县,后唐定名平江,相延至今。

平江方言记录着平江乡土文化的发展演变,研究和弘扬平江悠久的文化传统离不开对平江方言的学习运用。

平江方言从音系和基本词汇来看,属赣方言,有二十二个(包括零声母)声母、四十五个韵母(另有三个鼻音韵母)和七类声调,其源头和演变可追溯到古代雅言。

孔子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

雅言,形成于西周,是最早的汉语书面语和共同语,是古代中国人的普通话。

其音系的主要特点是:有一整套全浊塞音和全浊塞擦音,有舌叶音,没有翘舌音,有一整套鼻音韵母和塞音韵母,有平、上、去、入声调。

由于中国古代北方战乱频起,先民陆续南迁,迁徙路线一般为先南移江西、湖南,再至珠江流域,然后向两广迁移。

雅言音系也随先民迁徙南移,当前语言界一般认同雅言的继承者是粤语,中原正音由客家话继承。

平江方言是汉民族南迁保留在平江境内的古汉语言的一支,根据我们祖先由北向南迁徙的规律,可以推定平江方言应比粤语更接近古老雅言。

读诵吟唱的界定及辛词的吟唱举例

读诵吟唱的界定及辛词的吟唱举例

读诵吟唱的界定及辛词的吟唱举例张玉奇【摘要】诗词作品阅读欣赏形式可以界定为四种——读、诵、吟、唱,即阅读、朗诵、吟咏、歌唱.这四种形式,各有其基本特特征,互有区别.读,可以无声;诵,必须有声,表演朗诵必须遵循字音的调值;吟,有拖音,表演吟咏,不管用何种方言,都必须遵循其方言的腔格,要有旋律,才能和谐悦耳;唱,必须遵照乐谱,同一词牌的同一乐谱,根据词的内容不同,运用“选择宫调”““调整节奏”“注入感情”这三种方法,可以唱出不同的感情与风格.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为例,声乐专家可以编出多种方言的吟咏调;以李煜、辛弃疾《破阵子》为例,同一词牌同一曲谱,演唱者可以演唱出绝然不同的感情与风格.【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5【总页数】10页(P90-99)【关键词】读;诵;吟;唱;调值;腔格;腔随字转;倚声填词;按词谱曲【作者】张玉奇【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一诗歌都有它构思创作的过程,完成作品之后,又有一个阅读欣赏的步骤。

上古时期的《尚书·虞书·舜典》,就曾经描述过诗歌创作的过程。

它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这段话,前人有不少诠释,笔者在《词曲文字谱与音乐关系再论》一文中,也曾经阐述过。

意思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大声歌唱。

歌唱的声音,有洪有细,有高有低,而形成宫商角征羽五声。

于是,乐器则依此五声而创造发展。

”[2]这是描述诗歌构思创作的过程。

创作完成之后,反转过来,人们对于诗歌还有一个阅读欣赏的步骤。

这阅读欣赏,对于创作来说,是一个逆向过程,是广大读者对诗歌作品的接受过程,是广大读者对诗歌作品的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诗歌创作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抒情言志,但更主要的是供给人们阅读欣赏,给广大读者提供精神食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古典诗歌吟诵九讲》有感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是国际著名的的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叶嘉莹先生写的。

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专业书,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看完。

说实话,里面有的东西我并没有看懂,更别说看透了,但倩老师鼓励我看一点是一点,看了总会有收
获的。

在此,我就稍稍写点我浅显的收获吧。

首先我想说在是我总觉得我这个人是个很感性的人,跟着叶嘉莹老师欣赏古诗,虽然有很多地方看不懂,消化不了,但看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一股美的力量、柔软的力量、安静的力量。

凄凉的、悲壮的、缠绵的、、、、、、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叶先生从诗歌的发展历程慢慢地给我们道来,从《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古诗和五言排律---令词---长调。

叶先生对诗歌的分析,让我更加休会到了诗歌的妙处,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在这一个月里,我总是在不经意间觉得某句诗歌特别符合我当时的心境,哪怕是悲伤的,此时也觉得心中浪漫,这是不是就是诗歌的力量呢?叶先生再三强调古诗教学应该首先是“兴”,然后是“道”,然后是“讽”,最后是“诵”。

“兴”你要让他从诗里面得到一种兴发和感动;“道”,即你要引导他,主他知道诗歌里面的知识,比如诗人、背景;“讽”就是让他背也来;“诵”才是吟诵,“以声节之”把诗读出一个声调来。

吟诵是从周朝开始的,叶先生说吟诵绝对不是表演,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就是你如何用你的声音把你内心对于诗歌的体会传达出来。

很多老师教吟诵只是众录音上学会了某一个人读的某一首诗,学了某一个人的调子,就认为自己会吟这首诗了,这不叫学会了吟诵,学会吟诵是无论拿什么体裁的诗都会吟诵才可以,不只是学某一个人的某一首诗。

叶先生说中国诉吟诵没有必然的说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

因为作者的背景不同,写作的诗歌的感情不同,它是变化多端的,但节奏是一样的。

虽然吟诵是自由的,但它不是说可以让小孩子随便编一个调子,这就是破坏了我们的吟诵,不是正途。

总之,看了叶先生对吟诵的讲解,我对吟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会因此更自信大胆地去尝试吟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