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数共案教学设计17
七年级下17课教案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课题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课型探究活动目标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和方式,培养信息转换能力,通过图象获取有效信息,感知历史,并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通览前几课课文的有关内容查找与《清明上河图》及宋代社会发展相关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仔细观察各部分图卷重点培养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1、放电视剧《水浒传》第1集开始的场面。
2、请大家介绍宋代都城人们的生活3、我们要利用本图对宋代的社会生活进行更深层的探究(1)、本图表现的是什么时节的情况?从图中找出证据来说明你的见解(2)、展示评书《杨家将》当中的一段:---说集市上有:买使用多媒体,介绍导演的取材来源于《清明上河图》鼓励交流、引入前几课学习的知识利用书中问题,指导探究方向评书演讲观看、与图卷进行对比大胆想象发言、利用所学观察、分析、交流找出相关的行当激发兴趣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获取历史知识可通过多种途径分析“清明”的命名根据,培养分析、探究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51015碗的、买线的------(3)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说出原因4、学生自由探究时间问题A、略B、C、D、4、请介绍本课你的收获5、读课后活动说明,播放电视剧《水浒传》开篇鼓励、设疑、误导、争辩鼓励交流归纳创境观察、交流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交流感受激发探究欲望鼓励创造性思维体会探究的乐趣体会宋代生活15510板书设计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过程:查资料—分析---质疑---解决。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85~86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政权的演变)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自主阅读课本P86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
(原因、目的、后果等)(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4.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2)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混乱(八王之乱);(3)内迁民族趁内乱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课堂小结学习这一课让我们了解了随着历史统一潮流的发总结提升展,最后由西晋统一全国,符合了人民的愿望,但是西晋的统治非常腐朽奢侈,导致八王之乱,又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并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时,这个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断内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板书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建立:266、司马炎、定都洛阳2、统一:280、西晋灭吴3、统治特点:腐朽奢侈4、影响:走向衰落二、八王之乱1、背景2、爆发3、影响: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期2、路线3、十六国和前秦《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一课时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割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
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旧非常尖锐。
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西晋的统治。
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指出民族之间存在的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西晋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4、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 用求差法比较大小》教案_17
《用求差法比较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作差比较法。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求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求差后,如何对“差式”进行适当变形,并判断符号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1、故事问题:电影《刘三姐》中,秀才和刘三姐对歌的场面十分精彩.罗秀才唱到:“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均?”刘三姐示意舟妹来答,舟妹唱道:“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剩下三条财主请来当奴才。
”舟妹对答绝妙,三个秀才无言以对,一副狼狈相。
若用数学方法解决罗秀才提出的问题,设“一少”的狗有条,“三多”的狗有条,则解此问题所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B.C.D.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体会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2、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分别为—3摄氏度和—5摄氏度,问:哪个温度高?从简单的例子出发,让同学们掌握一些生活中的有理数的比较方法,可以很简单得出正数比负数大,那么两个负数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呢?同学们已经学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那么两个代数式如何比较大小呢?3、制作某产品有两种用料方案,方案1用4块A型钢板,8块B型钢板;方案2用3块A型钢板,9块B型钢板。
A型钢板的面积比B型钢板大,从省料角度考虑,应选哪种方案?提问1:方案1的面积(),方案2的面积()。
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1:4x+8y 方案2: 3x+9y问题2:4x+8y与 3x+9y 如何比较大小呢?师:直接比较这两个式子的大小有困难,但是将两式作差所得到的结果与0比大小比较容易证明,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作差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自然地引入直接进入主题。
二、讲授新课:(一)阅读材料(教材P121)学生阅读,分享新知。
归纳结论:对于任意两个数a,b的大小比较,有下面的方法:当a>b时,一定有a-b>0;当a<b时,一定有a-b<0;当a=b时,一定有a-b=0。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篇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1)=0 (2)3x(x+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B.(2-5x)+(5x-2)2=0,∴(5x-2)(5x-3)=0,∴x1=25,x2=35C.(x+2)2+4x=0,∴x1=2,x2=-2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2: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教学过程: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75)+(-22.5) (2)51.7(-7.2)解(1)(-3.75)+(-22.5)=-26.25(2)51.7(-7.2)=-372.24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随堂练习用计算器求值1.9.23+10.22.(-2.35)×(-0.46)答案1.37.8 2.1.081篇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认识数字16,17教案6篇
认识数字16,17教案6篇熟悉数字16,17教案篇1活动目标:1、熟悉数字6、7,知道他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目测感知7以内的数量,学习按数摆放实物。
3、能仔细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展操作活动。
活动预备:1、教具:7只猫,7条鱼。
2、学具:幼儿用书19页,彩色笔若干。
3、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一、集体活动。
1、熟悉数字6。
教师出示6只猫、6条鱼,提问:图上有什么?他们各有几个?可以用数字几个表示?了解数字6的形状特征,知道其含义。
教师出示数卡6,提问:6像什么?6除了可以表示6只帽、6条鱼,6还可以表示什么呢?6条狗、6条鱼、6只鸟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2、熟悉数字7。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在图上添上一只猫,一条鱼,让幼儿说说:现在图上有几只猫,几条鱼?6只猫、6条鱼,是怎么变成7只猫、7条鱼的呢?启发幼儿说出6个添上1个就是7。
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熟悉数字7。
教师可以这样说:7只猫、7条鱼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教师出示数字7,引导幼儿观看:数字7像什么。
(像一根小拐杖。
)数字7除了可以表示7只猫、7条鱼,还可以表示些什么?鼓舞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数量是7的事物。
7支笔、7个小朋友、7张小椅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二、操作活动。
1、熟悉数字6和7。
演示课件,说说:图上有什么?有多少?认一认数字6和7。
引导幼儿比拟6和7 的大小,以及它们的相邻数。
2、引导幼儿观看作业画面。
说说:图上有什么?有多少?请你给数量是6的物体涂色。
3、看数字涂格子。
启发幼儿依据方框中的数字,给相应数量的方格涂上颜色。
三、活动评价。
教师依据操作状况提出问题,幼儿集体答复,鼓舞和表扬操作材料干净的幼儿。
熟悉数字16,17教案篇2活动目标:1.熟悉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依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进展操作和整理材料活动预备:1.教学挂图(一)中的动物卡片:1只猫、2只兔、3只鸡;1~3数卡。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 7《找规律》教案17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 7《找规律》教案1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找规律的概念。
2.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找规律的示例和练习题。
2.板书:学生姓名、找规律的定义、方法步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出示一个数字序列:2,4,6,8,10,让学生找出规律,并让学生通过手写计算确认每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2. 讲解
•介绍找规律的概念:即根据一定的规则或模式找出序列中缺少的数字或下一个数字。
•介绍找规律的方法:逐项分析数字序列中每个数字之间的关系,确定规律,再套用到下一个数字。
3. 操练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给出数字序列让学生找规律,并写出规律式,最后让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4. 总结
请学生总结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并巩固课上学习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
•布置找规律方面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鼓励学生在家中通过观察事物和数字之间的关系来找规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数字序列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找规律的方法,但部分学生在找规律时依然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训练。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了解西晋统-一的过程;知道西晋的统治状况及八王之乱的始末;知道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对其中原地区各族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十六国北朝政权的更替。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科书,培养陈述、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初步掌握历史解释的方法和逻辑步骤;通过识读地图,培养历史空间观察的能力,了解西晋游牧民族内迁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民族关系的发展。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审读,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家国情怀】通过阅读史料发现乱世百姓的生存艰难,感受历史的温度。
通过了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历史,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古代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
难点:西晋兴亡的因素。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新课导入导入1:展示曹髦说过的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让学生说说这个成语典故。
曹魏政权最后是如何落到司马氏家族手中,又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导入2:上节课学习了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是何时形成的?(生答),那么这种局面又是谁结束的呢?(生答)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魏晋时期,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导入3:(推荐)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
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
“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晋惠帝如此昏庸无能,在他执政期间引发了“八王之乱”。
那么“八王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给西晋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导入4:展示材料和图片:凡今之人,惟钱而已!……(钱)为世神宝。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和州陋室》2.背景故事视频上这一幅幅古朴典雅、清幽秀丽的画面,给我们展示的是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当年,刘禹锡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的知州策文通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处处刁难他。
先给他在城南门安排了三间小屋。
这地方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便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可气坏了策知州,又让刘禹锡由城南门搬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
而这地方又位于德胜河边,依依的杨柳又让刘禹锡写下这样的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州肺都快要气炸了,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觉得这狗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一文,策知州知道后,派人给他送去一块石头,意思是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得像块石头呢”,哪知刘禹锡高高兴兴收下了石头,请大书法家柳公权把他作的《陋室铭》刻于其上,立在门前,以示“纪念”,曾一时轰动朝野。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刘禹锡的这篇千古铭文《陋室铭》。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展示课题)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7篇)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7篇)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规划,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公开课说课稿】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明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明朝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并能够分析确定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2.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腐败、外部侵袭以及战争和动乱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荣光和辉煌时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述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明朝晚期的内外问题、农民起义和战乱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要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4.展示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所提出的原因,并共同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总结文章,并附上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和建议。
五、说板书设计黑板上记录以下内容:主题: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六、说教具准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资料。
让孩子爱上数学:学前班数学7的组成教案
小学数学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数学学习始终是一件让孩子头疼的事情。
学前阶段,数学学习更是让孩子们望而却步。
因此,需要借助教案、游戏等方式来让孩子们爱上数学,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今天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将向大家分享一款学前班数学7的组成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为:让学前班的孩子们了解数字7,掌握数字7的书写方法,提高孩子们对数字的敏感度和兴趣,为学习小学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为数字7的学习,包括数字7的认识、书写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具体包括:(一)互动游戏法互动游戏是孩子们喜爱的学习方式。
在本教案中,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如数字接龙、数字拼图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字7的认知和书写。
(二)听、说、读、写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官,让他们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来巩固数字7的学习。
比如,可以唱数字7的歌谣、念数字7的口诀,并让孩子们自己写数字7。
(三)以生活为载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数字7与孩子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字7的应用场景。
比如,让孩子们数家中的7只宠物、7个玩具等。
四、教学步骤(一)认识数字7制作数字7的卡片,让孩子们观察学习、认识数字7。
(二)练习数字7的手写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下数字7,老师在旁边指导并纠正笔画顺序和书写方法。
(三)巩固活动采用游戏、唱歌、数物品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巩固数字7的认知和书写,激发孩子们兴趣。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教案的教学评价采用直观和间接处理两种方式。
(一)直观评价直观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判断孩子们对数字7学习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成果。
评价方法包括口头表现、书写情况等。
(二)间接处理评价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间接处理评价,比如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巩固数字7的认知和书写。
教学设计17:第4课 “探界者”钟扬
“探界者”钟扬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2.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来的价值观。
3.学习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
一、新课导入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他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他就是钟扬,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援藏学者,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曾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他的梦就是收集种子,培育人才;他的梦就是启迪梦想,播种未来。
他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在雪域高原播下希望种子的追梦者——钟扬。
二、基础梳理1.记字音①拟南芥.( )②调侃.( )③悲怆.( )④撰.写( )⑤奇葩.( )⑥脑溢.血( )⑦收敛.( )⑧跌宕.( )⑨量.身定制( )⑩鼠麴.雪兔子( )⑪戛.然( ) 【答案】 ①ji è②k ǎn ③chu àng ④zhu àn ⑤p ā⑥y ì⑦li ǎn ⑧dàng⑨li àng ⑩q ū⑪ji á2.识字形3.辨词义(1)执着·执意【辨词】“执着”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
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执意”指坚持自己的见解、主张等。
【选词】①坚持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使你 向前走的品格,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
怆(ch àng )悲怆沧(c āng )沧浪溢(y ì)洋溢 谥(sh ì)谥号 诞(d àn )诞生 涎(xi án )垂涎敛(li ǎn )收敛殓(li àn )入殓②他要走,也只好各从其志,不再勉强了。
【答案】①执着②执意(2)沟通·勾通【辨词】“沟通”指使彼此相通,是中性词语,如“沟通南北”。
【中班数学教案】复习17的数字(中班数学活动)
【中班数学教案】复习17的数字(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复习17的数字(中班数学活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中班下册,我们主要复习第87页至第89页关于数字17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数字17的写法、读法以及17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17的写法和读法。
2. 培养学生对17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字17的写法和读法的掌握,以及17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重点:数字17的写法和读法,以及17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运算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黑板、粉笔、小动物图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棒、小石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说出数字17的写法和读法。
然后,让学生拿出练习本,写下数字17,并读出来。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17以内的加减法题目,如:8 + 9 = ?,让学生解答。
解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字17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几道17以内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小组合作(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小动物图片。
让学生用数字17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给小动物配对。
配对完成后,各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出数字17的写法和读法,以及17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上数字17,下面写上数字17的读法。
左边写上17的加法运算规则,右边写上17的减法运算规则。
七、作业设计1. 请写出数字17的写法和读法。
(1)7 + 8 = ?(2)15 6 = ?(3)9 + 9 = ?答案:1. 数字17的写法:1 7读法:十七2. (1)7 + 8 = 15(2)15 6 = 9(3)9 + 9 = 18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数字17的写法和读法,以及17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运算。
17学堂幼儿园教案
17学堂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0-10,能用手指数出0-10的数量。
2.认识和复习颜色,能分辨并说出红、黄、蓝、绿、粉色五种颜色。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幼儿的听力和注意力。
4.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0-10和颜色认知的教学。
1. 数字0-10的认识1.玩游戏数手指:教师向幼儿出示自己的手指,要求幼儿数一数老师有几个手指;由教师给予正确的反馈,引导幼儿数到数字10。
2.数数字:在白板上画10个圆圈,要求幼儿学会读出数字0-10,并按照圆圈的数目朝其中对应的数字。
2. 颜色的认知1.看物品选颜色:教师向幼儿展示不同颜色的物品,要求幼儿把物品按照颜色分类。
2.拼图识色:给幼儿分发一些颜色各异的拼图块,幼儿将其拼成图形后给出图形所需的颜色名称。
3.活动简笔画:让幼儿用颜色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并表达对应的颜色。
三、教学策略1.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2.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进行训练,使幼儿能较好地接受教育。
3.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适当引导幼儿。
四、教学过程1. 数字1.老师向幼儿出示自己的手指,要求幼儿数一数老师有几个手指。
2.老师和幼儿数数,数到数字10。
3.在白板上画10个圆圈,要求幼儿学会读出数字0-10,并按照圆圈的数目朝其中对应的数字。
2. 颜色1.老师向幼儿展示不同颜色的物品,要求幼儿把物品按照颜色分类。
2.给幼儿分发一些颜色各异的拼图块,幼儿将其拼成图形后给出图形所需的颜色名称。
3.让幼儿用颜色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并表达对应的颜色。
五、教学反思通过数数字和选择颜色的活动,幼儿对数字0-10和颜色的认知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还不足,需要继续加强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验证完全平方公式
合
作
探
究
当
堂
巩
固
1.课本习题4-------10
2.课本习题11--------18
课
堂
小
结
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板
书
设
计
回顾与思考(三)
1.知识梳理
2.整式的乘法运算
课时:课时 主备人:吕宏雄审核人:马宏宇授课人:
课 题
回顾与思考(二)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本章内容,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加强对整式的概念,幂的运算性质的复习,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2.以“问题情境----数学模型----求解模型”为主要线索,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合情说理的能力,渗透转化、类比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
整式的概念,整式运算性质
难点
整式的概念,整式运算性质
教 学 设 计 环 节
自
主
学
习
精
讲
点
乘法公式
验证公式:
(1)让学生回想用面积法验证乘法公式的方法。
3.整式的乘法运算公式
4.练习
作业
布置
P34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