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异景色。

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描写“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感受双龙洞的神秘、奇异。

第二课时:(1)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重难点:(1)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

(游记的基本特点)(2)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

(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教学准备: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2、列提纲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词3、多音字组词(“系”)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二)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双龙洞的神奇魅力。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想象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能够默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双龙洞景观的想象和理解。

3.课文优美句子的翻译和默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如:“课文中的双龙洞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双龙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能力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奇幻故事的想象和对勇敢的敬佩。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2.练习朗读,培养语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成语。

2.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

四、教学准备1.PPT资料2.语文课本及教辅材料3.单词卡片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播放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个地方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导入教师用清晰流畅的语音朗读课文,并向学生提问引入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3. 主体1.教师分段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重点解释生字和成语。

2.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故事中人物的品质。

4. 拓展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写下自己的奇幻故事,分享给同学。

六、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这篇故事,我们了解到有些事情看似困难,但只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七、作业布置写下对本课文章的心得体会,或者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己的奇幻故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学生表现良好。

但在词汇的掌握和寓意的理解上,还需要加强。

下一节课需要更多地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想法。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华的双龙洞故事,激发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和对勇敢的尊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某些难词难句方面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课文中某些难词难句的理解,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字词。

4.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汇报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

5.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情感体验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

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说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1、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

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

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在具体语段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讨论法、举一反三法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三、说教学程序(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教学重点: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

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壮观气势。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描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色特点和旅游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预习题目。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金华双龙洞的旅游地图,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2、老师引入: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你们想去吗?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1自然段)第二段:(2~3自然段)第三段:(4自然段)第四段:(5自然段)第五段:(6~7自然段)第六段:(8自然段)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新词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三、学习第三段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2、集体讨论: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我国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双龙洞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同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但在词汇积累、句子结构分析、情感体验等方面,还需教师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祖国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认识“浙、浦、龙、贯”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提取信息、概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

2.难点:句子结构分析、词汇积累、情感体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情感体验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生字卡片:用于学生认读生字。

3.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4.教学录音机:用于播放课文朗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激发学习兴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理念】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

”(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⑴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⑴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1、直接导入新课: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

(板书课题)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1、自读自悟: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⑴ 学生认识。

(随机板书:小……)⑴ 从哪体会到的?一种情况“孔隙”一词的理解:一种情况:① 可能说船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是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

教学本课时,抓住“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感悟游记的特点,掌握写作的方法。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能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所以,教学时采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金华双龙洞的。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你们瞧!2.课件出示祖国的山川。

(例如:西湖、庐山瀑布、黄山、洞庭湖等。

) 3.看图交流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祖国山川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情境导入,质疑激趣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

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导入二、检查预习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自读思考。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总结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

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二、学习新知1、整体感知: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题分析1. 教材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它通过描写金华的双龙洞景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

这篇课文旨在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名胜景点的向往,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金华的双龙洞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景点的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名胜古迹的向往。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风土人情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理解金华的双龙洞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景点的特色。

2. 教学难点•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景点的特色。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介绍金华的双龙洞的照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该景点的好奇心和向往心情。

第二步:学习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入金华的双龙洞的知识。

第三步:讨论和学生一起讨论双龙洞的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四步: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出双龙洞的独特之处,并向全班展示。

第五步:个人写作让学生以“我眼中的双龙洞”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描述双龙洞的美丽,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

第六步:展示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文章,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4.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金华的双龙洞的特色,还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加深了对景点的印象和理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三、举一反三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在地的名胜古迹,设计类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了解更多美丽的风景名胜,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

以上就是本课程设计的教案及反思,希望对教师们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

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

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

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

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一组板演。

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

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

(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

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时+教后反思)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时+教后反思)部编版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3.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2.感受“孔隙”的窄小,学习“孔隙”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幅员辽阔。

如何将它们留下只言片语,成为你水恒的记忆呢?2.你瞧,古有文人为庐山瀑布写下了(学生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杭州西湖写下了(学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叶圣陶先生也为金华的双龙洞写下了一篇游记,(板书:游记)今天一起学习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读通课文,检查字词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读音:盆栽、突兀、森郁、额角、孔隙,蜿蜒、系着、浙江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描写了几处景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2.找出课文是用哪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用数字标在句首,连贯地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2)…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3)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4)……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5)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用“”画出描写溪流的语句,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小结:文章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叙述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游览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和角度都非常清晰。

小学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反思)

小学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反思)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课文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

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

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

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

(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

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
(1)读准字音
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肩背
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臀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

下面的“月”
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

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上下起伏前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也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
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
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
2.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1)“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2)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

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