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15)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6)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6)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高中语文2023高考主题作文练习(中国精神+浸润人文+匡正人心+不负韶华)(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高中语文2023高考主题作文练习(中国精神+浸润人文+匡正人心+不负韶华)(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中国精神)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

鲁迅先生向来语言冷峻,但他曾动情地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屈原如此,谭嗣同如此,方志敏也如此,耄耋之年深入“毒穴”的钟南山如此,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亦如此……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中国人的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即将举行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代表复兴中学介绍“中国精神”,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浸润人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杨振宁从小聪颖过人,初中时就表现出了超常的数学天赋。

12岁时,他就提出要学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教他,而是请人教他学习《孟子》。

对于父亲不教他微积分而教《孟子》的良苦用心,杨振宁晚年颇为赞叹,认为人文学科对他整个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能够让他欣赏数学,而不是像其他同事一样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

材料二: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系研究生林森洁,因为琐事,投毒杀害室友。

被判死刑后,他在遗书中写道:“请将我写予你们的书信给我的兄弟姐妹们看看,告诚他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在看守所里,他看了不少人文类的书,比如《复活》《心理控制术》,目的是想通过阅读“让灵魂找到比短暂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来寄托”。

对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匡正人心)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

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1)指代型词语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

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二)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1.“文中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文学类文本高考大纲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命题规律1.从试题选材上看,注重当代散文。

2.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3.从选文表达形式上看,注重名家名篇,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4.从题量和分值上看,试题稳定之中有微调。

命题趋势(1)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散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 第1讲 整体把握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 第1讲 整体把握



2020
全国Ⅱ卷
《书匠》 (节选)(葛亮)
书匠老董的 工匠精神



技巧 √ √ √

主题 √
关键能力
①信息获取能力;

②理解掌握能力; ③知识整合能力;
④研究探索能力;
⑤语言表达能力;
⑥人文思维能力;
⑦创新思维能力;
⑧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
第1讲 整体把握
语文
文体必备知识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文学体裁。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加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 主题,共同构成小说四要素。 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按题材分: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 小说等。 按流派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 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语文
[附]小说“文本特征”新考知识点 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 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在比对中相互映衬,使人物形象更 加具体丰满;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实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 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和“虚构” “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 运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 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 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 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梳理【小说备考】(一)情节结构安排模式:(1)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使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

《清兵卫的葫芦》(2) 结构上延迟——(《牲畜林》)“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3) 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产生戏剧性效果。

(4) 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

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5) 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6) 倒叙式。

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

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7) 留白式。

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8) 抑扬式。

“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

或者相反。

用这种方法,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旨。

(9) 误会法,巧合法(10) 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马兰花》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11) 设悬念: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2) 埋伏笔,做铺垫: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高三语文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学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高三语文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学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学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问题描述: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

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

【复习范围】1.知识回顾文学形象包括的内容。

2.结合具体的文本简要说明文学作品的文学形以及作者作品创作的艺术魅力。

3.近五年高考考查了哪些关于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题目。

以2017年高考北京卷为例:《根河之恋》“第二段写出了根河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2017年高考山东卷为例:“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明确考查题型及方向。

4.常见题型应试的技巧总结。

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探究题中,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

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方面的知识。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在自身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是团结统一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中华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

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

1.文本研讨类小结
• 这一类题型往往是要求考生完全立足于文本
内容,来针对文中的人物、情节、表现技巧或者
是主题来进行匹配筛选、概括归纳。不需要参杂
进文本以外的信息,不需要读者个人的情感生成
和价值评判。
2.个性解读类。
2008年高考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第18题:有 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 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 “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文本研讨类。
高考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第18题:叶 圣陶2007年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 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 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题干中已经明确‚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 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因此,答题时必 须着眼于文章来探究。 答案提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 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 法。
几点思考
从考纲说明的三条要求,我们可以对高考 探究题作出如下的思考 探究层面是文本、作者和‚我‛三方面 探究角度可以是文本的内容、手法、情感、 价值观;可以是关于作者的知人论世;可以是对 于社会、现实、民族、传统等方面的思考;可以 是读者的个性化的解读、感悟;可以是文本内容、 创作背景的客观方面,也可以是作者情感、读者 思考的主观方面;可以是单向的赏析、评价,也 可以是双向的互动交流吸收。
2.个性解读类小结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

【精编】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15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

【精编】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15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

精心整理 提升自我难点 15 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 现。

常见的“民族心理”有:1.富有凝聚力;2.富有同化力;3.爱好自然,追求光明;4.主静,爱好和 平;5.中庸,稳重;6.具有一统性;7.知足。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 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

“人文精神”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 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 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可以从“一积累,两善于”入手。

“一积累”指积累有关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

“两善于”指: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 成的角度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根据文本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的 视点。

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 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的目的。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获得个性化的理解; 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分析文本的历史意义;联系社会现实,分析其现实意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鞋子李汉荣父亲从山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 野来,纯真质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让孙女 朴,却给我们儿吃些,好长身体。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雨如注(节选)毕飞宇丫头怎么就那么好看呢!主要是气质好。

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班”了。

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

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举止得体,高贵。

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

写得一手明媚的欧体。

素描造型准确。

会剪纸。

“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

擅长演讲与主持。

能编程。

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

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

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这是骇人听闻的。

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画皮”出自《聊斋志异》,指妖怪伪装成美女时披在身上的人皮,比喻掩盖挣拧面目或丑恶本质的美丽外表)。

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

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

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

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

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

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

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

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

“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

姚子涵只看了一眼就爱上了。

还有古筝。

他们当初怎么就选择古筝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姚子涵开始痴迷于“帅”,她不再喜爱在视觉上“不帅”的事物。

高考语文文学阅读探究题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阅读探究题答案

探究题专项突破训练题答案2011北京卷19.【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2010山东卷22.【答案】(1)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2分)。

(2)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2分)。

(3)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2分)。

【命题立意】这个题型属于探究类题型,能力层级F级。

【解析】这里所说的社会价值,实际上就是本文的思想意义,题干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三个方面的要点要做到全面准确地归纳。

2010辽宁卷(4)【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起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

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意味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给6分。

2023高考语文冲刺每日一题(归来历尽千帆,归来任是少年)

2023高考语文冲刺每日一题(归来历尽千帆,归来任是少年)

2023高考语文冲刺每日一题(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1.每日一题: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沈从文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

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

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

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

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

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

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

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

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

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

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

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

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

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

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

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

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

高中语文第02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02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5年高考北京卷】例文略。

参考11月6日典例部分。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示例:“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试题分析】赏、追求梅一样的高洁的品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

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

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KS5U推荐】考点6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终极攻略 Word版含解析

【KS5U推荐】考点6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终极攻略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是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考生不同层次地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是: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

②求同务实,谦和持中。

③家庭为重,亲疏有别。

④伦理为纲,尊卑有序。

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主要是:①爱国爱家,关心社会。

②义利兼顾,礼貌文明。

③勤奋朴实,勇敢谦和。

④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他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个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个元素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个元素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再说通俗些,那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所以现在大家比较普遍说的一句话,叫人文关怀、生命关怀,这应该说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核心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神奇魔术戴玉祥程咬铁正在玩尖刀刺喉的魔术。

程咬铁手提尖刀,在人群里连转三圈后,忽地将那尖刀砰的扔到地上。

阳光碰到尖刀上,弹出晃眼的光芒来。

2020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11 揣摩文题的思想内涵和其对文章结构的作用(含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11 揣摩文题的思想内涵和其对文章结构的作用(含解析)

难点 11 揣摩文题的思想内涵和其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揣摩文题的思想内涵和其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时要“一思考,三注重”。

“一思考”即思考题干的答题指向,高考对文章题目的相关考查有:1.理解文题的含义;2.理解文 题的意蕴;3.理解文题在结构上的作用。

其中,“含义”主要指文题包含的意思、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 达的情感等;“意蕴”除了指文题的含义外,还指其在思想内容和结构上的具体作用等;“作用”主要指文 题的思想内容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三注重”指:1.注重分析文题的特定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理解文题的内涵。

特定义指 文题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意思,虽与组成文题的词语有关,但又超越句子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 使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文题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文题的意义等。

2.注重体会表达效果, 理解文题的意蕴。

可以从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角度分析文题的意蕴; 同时,注重思考这样几个方面: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 背景、渲染氛围的作用;以事、物为题,主要有线索、寄情、暗示主旨的作用等。

3.注重分析文题与文章 的关系,理解文题的结构作用。

分析文题结构上的作用,要注重三个方面:线索,分析文题是不是文章的 情感等的线索;文眼,分析文题是否具有概括文章主旨的作用;情感,分析文题是否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 调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补偿市环保局。

对文题思想内涵的赏上午,杨铭局长正埋头处理公文。

办公室主任进来说,有位养鱼老汉说 析 不 能 顾 此 失 彼 , 以 偏 概非得见局长不可。

杨局二话不说,快步走向会客室。

这是位六十开外的老汉, 全,要联系作品蕴含的作者他忙不迭地说:的思想感情,要注意修辞等“您是局长吧?您可要为我们养鱼户主持公道啊!”技巧,还要借助作品的创作杨局握住老汉的手说:“坐下慢慢说,发生了什么事?”背景等。

2020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

2020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

2020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2021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1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含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1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含解析)

.难点 21 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准确概括实用类文本的中心意思时,考生要注重“一辨析,三思考〞。

“一辨析〞指要准确辨析文体,根据文体特征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

不同的文体在表述方式、语言使 用、中心表述上都有着其文体特征,所以概括中心意思时考生首先要把握文体。

比方传记、新闻等,其中 心意思集中表达在塑造的人物、表述的事件上,阅读这类文体要注重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再如科普文 章,其中心意思集中表达在说明的对象或概念上,因此要通过作者对说明对象的描写或概念的阐述把握文 本的中心意思。

“三思考〞指:1.思考标题的意蕴。

文章的标题大多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2.思考关键句。

比方文 眼句、主旨句、抒情句、议论句等,这些语句常常与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语句甚至直接 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3.思考段落层次。

不同的段落表达的重点有所不同,概括中心意思时要注重对文 本进展层次的划分,合并同类内容后概括层次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农村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杨应成1.文章的水城县发耳乡梓椅村是一个比拟贫困的村庄。

这里生活条件比拟艰辛,自然环境也较 第一局部主要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社会经济日益开展的今天, 介绍了存在的纷纷外出到沿海兴旺地方打工。

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局部是“上有老, 问题,即农村留下有小〞的。

年轻人外出打工,就只能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局 守儿童的成长部留守儿童的来源。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问题:〔1〕学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骄纵、任性等坏脾气…… 习成绩偏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 在校表现不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

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15 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 现。

常见的“民族心理”有:1.富有凝聚力;2.富有同化力;3.爱好自然,追求光明;4.主静,爱好和 平;5.中庸,稳重;6.具有一统性;7.知足。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 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

“人文精神”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 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可以从“一积累,两善于”入手。

“一积累”指积累有关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

“两善于”指: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 成的角度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根据文本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的 视点。

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 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的目的。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获得个性化的理解; 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分析文本的历史意义;联系社会现实,分析其现实意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鞋子李汉荣父亲从山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 野来,纯真质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让孙女 朴,却给我们儿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 留下了一个万十多斤。

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

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 紫 千 红 的 春80 岁的人了。

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天。

而我们这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 些生活在城市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也没帮衬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

只要你们安然、安分, 里的人们,充我就心宽了。

”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 斥心灵的多是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

”冷漠与残酷,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 这样的我们,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乱七八糟的 能给世界留下东西把鞋子都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沾了一些草籽,也没弄干净,就这 什么?这是一么急慌慌来了。

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拍拍衣服。

”个值得我们每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

父亲就坐在我拿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 一个人深思的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

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 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为他梳头。

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往年院子里没有见过的东西,有车前、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等,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了一株野百合。

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

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

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它们的来历。

它们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从不的就是他的清贫。

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没有留下什么,父 同 的 角 度 和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层面发掘作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

这么说来,我的所谓 品的意蕴、民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 族 心 理 和 人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

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文 精 神 ”, 所我的父亲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了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 谓 “ 角 度 ”,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

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 实 际 上 就 是天。

从不同视角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 对 文 本 做 多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侧面的分析。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具体说来,有(原文有删改) 以 下 角 度 可文章倒数第 2 自然段中写到“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 以考虑: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作者角【答案】(1)这句话的含意是指当代人自以为可以任意践踏一切,除了自私、冷酷,什么 度。

所谓“言为也没有留下;(2)以“我们”的冷漠、功利反衬父亲的高尚与纯朴;(3)联系社会实际, 心声”,作者的批判当代人冷漠、功利的生活态度,增强现实针对性;(4)升华了文章主旨,将怀念父亲 思想观点、生平的个体情感升华为一个具有广泛反思意义的社会问题。

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

2.作品角度。

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探讨,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3.读者角度 。

“ 一 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所 以 , 考生要从自 己所处的社 会、政治、教 育的具体情 况出发,对文 本进行个性 化的解读。

此类试题 解题策略:1.要开门 见山,直接亮 出自己的观 点,且观点要 站得高,体现 出探究意味。

2.紧扣文 本,引述论据, 围绕已定观点 做分析阐述, 切忌脱离文 本。

一、(2018 届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丑琴操 邓跃东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

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 了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

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 龙头……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 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

透过浓浓烟雾, 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 锯掉的。

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

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 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

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

祖 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

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

”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

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

他 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

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 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

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 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

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 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 岖。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

他又 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 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

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 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

”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 什么?”二叔不吭声了。

听琴知音,得失寸心。

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 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

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 音,仍可自然地发声。

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 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

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 感染无数心田。

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

二 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

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 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

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 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

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

凝望着受难的 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昔日,不动声色。

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 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选自《读者》,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 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 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 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 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显得真实可信。

2.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2017—2018 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