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合集下载

华夏第一县笔记

华夏第一县笔记

华夏第一县笔记作者:王琪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05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这一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政权形式的政治制度,至今仍保持着无限的活力。

然而,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时,甘谷已经有467年的建县历史了。

早在公元前688年,秦始皇的先祖秦武公伐冀戎,置冀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就此诞生,甘谷成为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建县的地方,距今已有2700年的光阴,堪坐“华夏第一县”宝座。

甘谷始称冀县,又叫伏羌,今名甘谷。

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县历史。

2700多年的风吹雨打,2700多年的时光轮回,打磨得这片土地风情万种,摇曳多姿,浸润得这片土地深邃博大,古韵悠悠。

它就像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汲取着历史的营养,成长着时代的风貌,它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文化的信息,舒展着今时的风流,它更像一方端庄沉着的古砚,展露着前人深沉的思想精华,期待着后人书写华美的诗章。

“华夏第一县”的美名,不是虚忘的夜郎自大,不是忘情的自我陶醉,而是年轮熬成的芬芳,而是岁月沉淀的精华。

二历史收存在历史的典籍里,也流转在今人的口碑里。

“甭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

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这首流传在甘谷县白家湾乡一带的民谣,在穿越了无数个寒来暑往的轮回后,依然清新如昨,就像古风台人8000年前使用八卦灶台和八卦鸡笼,而今还在像当初一样的步入百姓人家,融入日常生活。

古风台,这个被人们称为“古今第一台”的地方,诞生过人文始祖的伏羲,闪现过一划开天的灵光。

它是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圣人思想的风暴第一次在这里汹涌漫延,人类文化的种籽第一次在这里破土而出。

伏羲在这里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与乌龟谈话,和鲵鱼聊天,开天明道,创立八卦,世界从此摆脱混沌愚昧,风清云淡,鸟语花香,人类从此步入文明坦途,目光清澈,灵魂轻扬。

三当我平庸的目光与这个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目光再次相遇时,我的心灵又一次被甘谷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深厚而深深震撼了!这双清澈而明亮的眼睛来自于5500年前的一只彩陶瓶,瓶体上因刻划人面鲵鱼而被称作“人面鲵鱼瓶”。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 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甘谷的历史人物
• • • • • • • • • • • • •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人。
• •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 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 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 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 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 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 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 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 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甘谷县文化资源PPT资料16页

甘谷县文化资源PPT资料16页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 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 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 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 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 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 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 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嵩晨 山钟 坳惊

林 间 小
鸟溪
青 青 草

Hale Waihona Puke 潺冀华城夏广第场一宽县甘阔谷壮,丽在,
冀城广场 20美19轮年美迎来奂了,她金2碧700辉年煌华,诞 ,是这甘座谷我县国一历颗史璀最璨悠久的的明古珠
县,我的家乡,正以全新的
也是其文明的标志。
面貌,走向未来


舌尖上的 甘谷凉粉 酿

甘谷 子
甘谷酥油圈煎圈洋芋呱呱 擀面皮
出版发行班: 牛丽珍 学号:11125111016
谢谢
甘谷 山川秀美 历史悠久 崇文尚武 重教兴学 气候温和
华夏第一县,风光无限
为全国县 制肇始地, 有“华夏 第一县” 之称。
大像山 风采
大像山千佛洞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 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山,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 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 年。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历史记载,甘谷县名,因宋代名将杨文广曾在县城北的城子村筑筚篱城抵抗西夏,取名甘谷城,于是有甘谷之名。

甘谷古称冀城,县名历代多变更。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甘谷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

甘谷古属雍州,为冀戎繁衍活动之地,古代,为秦国的“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后,置北地、陇西两郡,冀属陇西郡。

秦始皇(赵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其中陇西郡辖冀县。

扩展资料:甘肃的县制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从春秋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辖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甘肃省情知识之历史沿革

甘肃省情知识之历史沿革

甘肃省情知识(简介)之历史沿革历史沿革:甘肃省以古甘州,肃州两字首字而得名,简称“甘”或“陇”。

甘肃县的建制早于省的设置,从春秋时期萌芽开始算起,迄今已达两千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置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从元代开始正式设置甘肃省,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甘肃省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上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

进入新石器时代,甘肃东部的大地湾文化,以其历史之久远,内蕴之厚重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源头,与中原一带的仰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商代,甘肃境内有羌,共(今泾川县),密(灵台县)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现天水市定居下来。

公元前668年,秦国设邽县(今天水市麦积区南),冀州(今甘谷县)。

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西汉时期又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郡。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

甘肃属凉州,共辖10郡,2属国,99县。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置凉州1州,12郡,77县。

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方属蜀国。

西晋时期,省境设凉州,秦州,兼属雍州,统12郡,72县。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

北魏时,甘肃境设置8州,35郡,91县。

北周时,甘肃境设22州,56郡,104县。

隋初,省境设16郡,76县。

唐朝时期,省境设22州,辖67县。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上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甘州区)。

省辖7路,5个直隶州,4个府,22属州,24县。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

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设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设13布政使司,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甘谷历史沿革

甘谷历史沿革

甘谷历史沿革从出土文物考证,秦安大地湾文化时期(距今7800—7000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西周为冀戎人活动地区。

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武公伐冀戎后置冀县(以冀戎活动地为县名),是全国立县最早之地,迄今2678年。

城址在今县城东黄羊堡(城址已湮没)。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陇西郡,冀县属之。

秦统一六国后,冀县仍属陇西郡。

汉沿秦制,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雍州为凉州,析置天水郡,并以冀,邽两县属地分置成纪等16县。

冀由陇西郡改属天水郡(郡治平襄)。

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王莽篡汉,改冀县为冀治。

更始元年(23年)隗嚣起兵应汉,据兵10万于光武八年(32年)自称西伯,都于冀。

光武建武十年(34年),废冀治,复为冀县,仍属天水郡。

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移天水郡治冀,改为汉阳郡,为甘谷立郡之始。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刺史部治冀,为甘谷立州之始。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将州治缩小,凉州由冀移治姑臧(今武威),改汉阳为天水郡,仍治冀县。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今礼县东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魏应汉,冀县属蜀。

街亭失守后,冀县仍属魏。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始置秦州,治冀,冀复为州(秦州)、郡(天水)治所在地。

太康三年(282年),废秦州入雍州,七年复立,将秦州、天水郡治所由冀移治上邽。

冀县仍属秦州天水郡。

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废冀县。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分天水郡为汉阳郡。

以废冀县地分置当亭、黄瓜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置秦州总管府,改当亭为冀城县,后以冀城入黄瓜。

隋大业二年(606年),废秦州总管府,置天水郡,废黄瓜复冀城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冀城县为伏羌县,根据唐王朝“夷夏一家”、“巨伏戎羌”的政策而命名。

宋初,废伏羌县。

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以县南地置大潭县(今西和县西南),属秦州。

旋属岷州,以废伏羌置伏羌寨。

华夏第一县——甘谷

华夏第一县——甘谷


编麻鞋、穿麻鞋是甘谷县人们多年以来的传统。把传统做成一个产 业,并使之成长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成了西北最大的麻鞋生产 基地,这就不是偶然了。 是什么赋予甘谷麻鞋如此大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记者采访发现,这里蕴涵着普通而深刻的辩证法。 许多年来,人们都在“麻鞋”的前面加个“小”字。言下之意, 小小麻鞋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一般都是在农闲的时候,由家里的女 人们一针一线地做好,给全家人穿,顶多也只能算得上一项家庭副 业,妇女们把多做的麻鞋拿到集市上卖,换个油盐钱补贴家用。从 来没有人奢望“小麻鞋”能成为一项“大产业”。 把“小麻鞋”做成“大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任甘谷县 县委书记白晓玲的“点石成金”。甘谷县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寻 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每一任在甘谷县任职领导的头等大事。 2004年,白晓玲走马上任县委书记后,深入到全县农村调 查研究。此次调研,确定了甘谷县农村三大特色产业:辣椒、花卉 和麻鞋。 2004年,发展麻鞋产业被写入当年的甘谷县《政府工作报 告》,并正式成为甘谷县对外招商项目之一。

土地资源:甘谷县县域内土壤类型复杂,计 有九类二十九种。其中绵土类最多,占总面积 的63%,红土类占16.4%,淀土类占10.42%,黑 土褐土和其它类占9.8%。全县耕地面积89.63万 亩,其中:山地81.23万亩,川地8.40万亩,有 水平梯田64.47万亩。

旅游姿源:甘谷在历史上享有“文化之乡”, 商旅重镇之美称。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县 城西南40里处传为秦先祖非子牧马之地。有仰 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多处,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 件。境内现有大像山、姜维纪念馆、尖山寺、 华盖寺、蔡家寺、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20多处。 大像山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文旗山上,山上塑 有高23.3米的大佛一尊,是渭水流域唯一的一 尊唐代大佛,陇东石窟仅有此例,为麦积山石 窟的姊妹窟,名扬海内外。姜维纪念馆座落在 县城东5公里处的姜家庄,占地面积500多亩。 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省级森林公园尖山寺,林 木葱茏,青松苍翠,峰峦竞秀,林壑优美。

华夏甘谷第一县

华夏甘谷第一县

灵凤耸翠
为甘谷八景之一,位于甘谷县尖山寺,又称灵风山,位于甘谷西南25公里的 尖山之上,最早古迹建于汉魏六朝时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亩,其中有林地 8727亩,森林覆盖度为39%,森林蓄积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 之间,相对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属南部半湿润气候型区,年平均 气温2.4-8.1,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势雄伟,森 林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保护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园内 别具一格的森林特点。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叶松、华山松、白桦、 山杨、漆树、辽东栎、椴树、青 肤杨、山杏、山李等。灌木层有 榛子、山核桃、刺五加、枸子、 珍珠梅、沙棘、山樱桃、野花椒、 卫茅等,荟萃100多种针阔乔灌 木、草本植物及中药材。林中有 梅花鹿、金钱豹,锦鸡等十余 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青山、绿水、怪石、雄峰、人文古刹、神奇传说、异 花异草,构成了尖山寺森林公园独特景色,1995年1月被甘肃省林业厅命名 为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
鼍峰旭日
峰在县城东渭水峪峡南。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颇富声名。 落日熔金,半天霞锦。
甘谷酥圈圈 甘 谷 凉 粉
花牛苹果
麻 食
呱 呱
酸饭
甜 醅
煮洋芋
油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花中皇后月季又称“月月红”, 自然花期5至11月,开花连续不断。 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 玫瑰、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丰花 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 月季等。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
甘谷实验月季园是2002全国劳 动模范姚天基创办的西北地区第一 家集月季花专业技术研究与生产为 一体的
甘谷县实施“浅山 栽果椒 ”的发展思路, 形成了渭河南北两面山 区数十里的花椒带,在 安远镇的阴坡村、大像 山镇的二十里铺村、六 峰镇的觉皇寺等村,户 均两亩花椒、收入万元 以上的农户很普遍,全 县花椒面积达10万多亩, 花椒成为仅次于苹果的 第二大果品产业。

中国甘谷古代遗迹作文

中国甘谷古代遗迹作文

中国甘谷古代遗迹作文中国甘谷古代遗迹,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活动。

至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已经会用磨制石器工具从事农牧业生产,并开始定居聚落。

甘谷县城西大约五华里处的西大坪子出土了仰韶文化早期的房基、陶片等文物,距今已4000多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坪墓群为东周战国墓葬,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韩家湾墓地发掘清理的汉墓共15座,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谷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秦置陇西郡和上邽县,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设雍县,隋改甘谷县,因城北有大像山(又名甘谷山)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甘谷县辖14个乡镇。

1996年,面积3365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

有汉族、回族、藏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瑶族、侗族等8个民族。

县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43500。

行政区划代码:620927。

区号:0938。

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灭蜀国,在此建立上邽县。

三国曹魏时期,甘谷为天水郡地。

甘谷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有连云栈道、渭水栈道通往河西走廊。

这条南通长安、洛阳,北达西域的交通线自秦汉兴起至明清达到顶峰,历时1300余年,对我国古代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

甘谷古代诗歌丰富,杜甫、岑参、高适、李白、王维、韦应物、刘禹锡、常建、张籍、杜牧、赵嘏、杜荀鹤、孙逖、陆游等都曾来此游览或作诗吟诵,留下许多著名篇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甘谷仍为上邽县地,设陇西郡。

后来废上邽县改称上邽县。

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田于上邽,又恢复为县治。

唐代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撤销了上邽县设为甘谷县。

为了取义《尚书》“谷雨三日”,把甘谷叫做甘谷。

宋代以后,该地成为州、郡、县的治所,金时属陕西路,元时属陕西行省。

明代洪武四年降为县。

直到解放前夕才隶属于武山专员公署。

1953年9月甘谷、武山合并成立甘谷县,归天水专署领导。

1961年10月恢复为武山专署领导。

1962年7月天水专署由武山迁天水市,甘谷县又归天水专署管辖。

甘谷县

甘谷县

甘谷县甘谷武术甘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

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生在这里。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

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

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

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苦练,并传给本族人。

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

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

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

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

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中国著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

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可谓是诸艺俱全。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

甘谷

甘谷

庄 王 九 年
甘 谷 , 古 称
+
688 年 ) , 建 冀 县 , 前 元 ( 公
冀 , 周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 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 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 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 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 积1572.6平方公里。 全县共有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 组, 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 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悬崖大像 天门春晓 朱圉晚霞 南岭清波
石鼓擎雪 渭川秋烟 灵凤耸翠 鼍峰旭日
悬崖大像
悬崖大像即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 悬崖大像即甘谷大象山石窟, 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 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 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 一座正看如旗,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 旧名文旗, 山上松桧丛生, 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 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 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 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 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 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 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 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 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悬崖大像 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 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 大都平面近方形。 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 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 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 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 国也很罕见。 国也很罕见。

我的家乡 甘谷

我的家乡 甘谷

甘 谷
甘谷辣椒简介
甘谷素称“辣椒之乡”。距今已有360多年 历史。甘谷辣椒角条细长,色泽红亮,肉厚油 丰,香辣可口,古为朝廷贡品,现为人民大会堂 国宴专用佐料。改革开放以来,甘谷县坚持 走辣椒产业化发展之路,全县种植面积1万亩, 年产辣椒干2700吨,发展加工企业100多家。 辣椒面、丝、片、丁、油、酱等八大类20 多个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及韩、日、美等国 际大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甘谷
——我的家乡
用心去感受
您即将踏上一块神奇的土地
让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着您一起去
一起去 感受这块土地上所释放的激情 来吧……
甘谷县是甘肃省天水市下辖的一个 县,位于甘肃东部,天水西北部, 渭河流域。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 元前688年置县,讫今已有2695年 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 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 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 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甘谷县 先后被誉为:辣椒之乡,建筑劳务 县基地,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开心 果引进繁育示范基地,科技工作先 进县,武术之乡。”
甘谷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宽9.5 米,头高5.8米,膝长6米。其造型高大雄伟,令 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 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夜晚 这座山城被彩色的霓虹包裹着
———————
很美
很美 ……
————————————————————
特色建筑
鲁班殿
谢谢
谢谢
欢 欢迎 迎来 来甘 甘谷 谷 欢 欢迎 迎来 来甘 甘谷 谷 欢欢 迎迎 来来 甘甘 谷谷 欢欢 迎迎 来来 甘甘 谷谷
欢迎来甘谷做客 欢迎来甘谷做客 欢迎来甘谷做客 欢迎来甘谷做客 欢迎来甘谷做客 欢迎来甘谷做客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

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

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

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甘肃省甘谷县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甘肃省甘谷县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甘肃省甘谷县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一、甘肃历史
1、第一个居住在甘肃的人叫什么?
第一个居住在甘肃的人叫“古青”。

2、甘肃省位于中国哪个历史文化区域?
甘肃省位于中国北方历史文化区域西北腹地。

3、甘肃在中国何时成为全国重要文化、政治和军事中心?
公元后861年战国时期,甘肃在中国成为全国重要文化、政治和军事中心。

4、甘肃有哪些名胜古迹?
甘肃有峡谷古玩艺术、兰州总督府遗址、甘肃绿洲遗址、陇上四静古城、嘉峪关古城等名胜古迹。

二、甘谷历史
1、甘谷县位于中国哪个历史文化地区?
甘谷县位于中国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地区中部。

2、甘谷历史上的唐宋文化有什么特点?
甘谷历史上的唐宋文化的特点是:以孔子文化为中心,融合\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佛等诸宗教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3、甘谷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甘谷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牧业为基础,有四季分明的水稻种植,研究和生产技术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取得较大发展。

4、甘谷县有哪些知名景点?
甘谷县有丝罗山、鷅川滞水、唐宋文化公园、天竺石窟等知名景点。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页PPT文档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页PPT文档

甘谷的历史人物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 •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104°58′ 105°31′ 34°31′ 35°03′
60 49 1572.6
甘谷的地理位置
北与,区间 地 平方公里公里,总面积长公里,东西宽通渭县相连。全县南西与武山县接壤,北, 南 接 பைடு நூலகம் 州 区 、 礼 县, 东 邻 秦 安 县 、 麦 积至 之, 北 纬处 东 经 至
甘谷的历史人物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华夏第一县甘谷简介

华夏第一县甘谷简介

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 1572.6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405个村委, 2210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 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自然环境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 县,境内长度41.6公里。 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 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 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 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 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 最高2716米,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 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 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 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25.4℃, 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 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 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 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历史沿革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
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 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 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 太昊山。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 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据 《史记· 秦本纪》记载:“秦武公 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 戎,初县之。” 冀,为今甘谷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 年)将天水郡移置冀县,改为汉阳 郡。 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8 年)兼凉州治,凉州刺史治冀县。 三国曹魏时(公元220—265年) 为冀县,改汉阳郡为天水郡,属天 水郡。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治,泰康七年(公元286 年)秦州迁置上邽。北朝后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改为 当亭县,属天水郡。 北朝北周时(公元557——581年)改为冀城县, 后又并入黄瓜县。 隋炀帝大业时(公元605——620年)复改为冀城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伏羌县,并入陇西,置伏州治。唐 代宗广德元年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为吐蕃占领。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

第一章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的秦国在秦武公的带领下西伐冀、邽的氐戎族部落,西伐告捷后旋于冀、邽之地建立由秦国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冀、邽二县。

此举不仅使秦国势力不久到达关中渭水流域,也宣告秦国开始的西伐东进,为其逐鹿中原拉开了序幕。

四百余年后的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邽、冀二县归入陇西郡。

正如清代邑人巩建丰在《伏羌县志》中所写:“封建改为郡邑,虽职不世守,人民社稷存焉。

”由此拉开了中国君主集权的郡县制治理体系的帷幕。

秦国的冀、邽二县县城所在地大致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辖区的秦州区、甘谷县、清水县区域。

冀县所在地基本与现甘谷县县城重合,邽县则介于天水秦州区、清水县间。

就行政区划来说,古冀县所在的甘谷县所在地,自其开始建县以来,虽然经历了两千七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名字也几经更迭,但其基本县治没有多大变化,这从侧面印证了古冀县——甘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甘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西南麓,渭河中游。

东邻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南接天水市秦州区、陇南礼县,西与天水市武山县接壤,北与定西市通渭县相连。

其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49千米,总面积1 572 6平方千米,整体介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界处。

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出渭源鸟兽山,由西向东横贯甘谷全县,在甘谷县境内长度达40余千米,穿城北而过。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秦州时描写的“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大致也可说是甘谷县城的写照。

甘谷县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平均海拔1 972米。

渭河南北差异较大,渭河北为黄土覆盖的六盘山余脉,散渡河河谷将北部山区由北至南横切而过,形成南北走向的河谷通道,该区域基本为黄土峁梁沟壑区,山势较为低而平缓,干燥少雨,土地贫瘠,但可耕面积大,北宋时抵御西夏的甘谷堡和安远寨即位于此区域。

渭河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朱圉山脉,禹疏渭入河之踪迹。

美丽的甘谷

美丽的甘谷

甘谷的小吃
在甘谷县,有一道地方小吃——甘谷酥油圈圈, 甘谷酥油圈圈是以精细白面为主料,用上等胡麻 油配以各味 香料制作而成。
甘谷甜醅也称酒醅,是一种酒味香醇的甜 食,四季皆宜,具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 功效,是甘谷最为得意的小吃之一。
家乡的美味
甘谷浆水面又叫“酸饭”。《吕氏春秋》载:“文王嗜 菖蒲菹酸菜,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 之。”这说明酸菜在周文王时就已被人食用。古冀县与 周初建国之地陕西岐山相近,这里的人都喜欢吃酸菜与 浆水面,故甘谷浆水面是周朝遗风的继续与发展。李时 珍《本草纲目》记述,浆水有“调中行气,宣和强力, 通关开胃,止渴消食,利小便、白肌肤、止呕吐、治泻 痢”的功效。浆水中饱含乳酸,亦有抵制腐败菌和抗衰 老的作用。浆水制法简单,先把白菜、萝卜、包菜叶、 芹菜、苦苣等新鲜蔬菜洗净切碎,然后在沸水中煮片刻, 并配以少量麦粉或豆面、玉米面,后倒入缸中,再加入 现成浆水数碗或发酵的引子,然后加入适量滚沸的开水, 搅拌均匀后用塑料袋、棉布等密封缸口,一二日后启封, 其内色白的水曰“浆水”,菜曰“酸菜”。做浆水面时, 先在锅内倒入少许食用油,将葱花、盐或蒜片、辣椒丝 放入,炸成焦黄,倒入浆水,叫炝浆水,烧开后,浇在 煮好的面条上,再加上炒好的葱花或韭菜,便是酸香溜 爽的浆水面。在“酸饭”里夹杂一些用沸水煮烂的洋芋 块,则风味更佳。
甘谷的历史名人
姜维的故事
姜维主兵之后则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策 略,九次北伐,希望利用他熟悉陇右地 理风俗的优势遮断陇右,以使蜀能长治 久安。这一理想至死不渝,而事业竞未 成功,只能说时也、势也。姜维是一个 悲剧性人物,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生艰苦努力,但始终没有真正踏上陇 原大地,而他对事业献身的英勇精神是 不磨灭的。
我的家乡

为什么说甘谷县是古羌族后代?

为什么说甘谷县是古羌族后代?

为什么说甘谷县是古羌族后代?古羌族,是活跃在上古时期河南以西的庞大民族,分布地域宽广,是中国许多民族的祖先,如汉族,藏族,彝族,白族,包括缅甸等相当多的民族。

古羌族以游牧为主,周人、秦人的祖先,即来自古羌族。

当然,秦人祖先非子来自东夷。

周人祖先最早在今天的平凉、宝鸡、天水一带游牧,后来转为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伏羲,其母华胥乃四川境内的部落首领,后来辗转至成纪生下了伏羲。

伏羲究竟生于哪里,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潮影响下,大家争得你死我活,实际上干这种事的大多是官员,有利可图而已。

伏羲的父亲既然不可考,那就说明伏羲是母系时期向父系时期转变的关键人物,也就是开始转入农耕时期的起点。

就是今天,我们自己有一些过去的事情会想不起来,那时候没有今天的技术和知识,全靠口口相传,数千年后焉能将出生地记录得那么清楚?平凉静宁官员和天水官员的口水仗就是这样,西河的乞巧节也是如此。

如果真的在今天的白家湾乡蒋家庄有遗址和民谣及传统(有时间去调查一下。

刚才问了一下,古风台在古坡),那就说明伏羲的出生地在仇池山和朱圉山一带。

考虑到渭川谷地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有河堤阻挡洪水,那么先民们住在山坡上也就很好理解了。

要知道,西北很长时间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一直持续到唐宋,降水量估计不小,四季径流量必然大。

再考虑到觉皇寺到新阳镇一段的峡口很窄,洪水泛滥季节出现堰塞也是可能的,川区农耕规模应当较小(那时没现在的梯田)。

几十年前,渭河水就相当的大。

今天流域内大部分的地方开垦为农田,非牧区非林区,渭河转变成为季节性河流也是必然。

有老人回忆在大跃进之前,北山上还是有大片森林覆盖的。

母系社会实行图腾崇拜,因此伏羲之所以被尊为人文始祖(黄帝只是北方部族的。

(黄帝只是北方部族的象征,蚩尤、祝融部族战败后南迁了。

),除了发明、改进农耕畜牧渔猎技术之外(《诗经》:赫赫民族先祖;西王母降生,伏羲稼穑,安定世纪开元;文王伐密,太宗征西),因农耕和征战,男权的上升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甘谷县概况

甘谷县概况

甘谷县基本情况简介(西坪乡基本情况简介)区域优势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

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1.2万人。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

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

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

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

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

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

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经济发展优势农业全县耕地面积88.2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高梁、玉米、黄豆、糜谷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药材、瓜类、蔬菜、水果、花椒、辣椒等。

其中甘谷辣椒独具特色,素以肉厚色艳味香著称,深得消费者青睐,已远销全国各地及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

甘谷白条党参、红富士苹果久负盛名,远销东南沿海及世界各地。

以“燕家韭菜”、“雒家蒜苗”等为代表的无公害精细蔬菜畅销全国。

月季花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继“1999年昆明世博会”获1金6银7铜14枚奖牌后,又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获得6枚奖牌,甘谷已成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
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 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 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 •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 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 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 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 •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 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 • ■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 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 • ■贾斌1938年生,出版家,笔名西贝、钟文,甘肃甘谷人,兰州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编审,原为中
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8年病逝于北京。 • • ■ 牛勃(1964~)中国作协会员,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
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 420余篇,160万字。 • • ■李淑英(1984~),女,甘肃甘谷人,甘肃省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代表歌曲有《人有精神心有 根(甘谷县歌)》,《啊朋友,来吧!》,《东方之光》,《塞上行》等。 • ■牛跟道(1955~),男, 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现供职于陇南烟草公司,他喜好文学,在诗、词、 曲、文、歌多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他兼爱音乐,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人生》、《乡思》、《我的老 父亲》、《我的母亲》等数十首歌曲,并被多家歌曲出版社所刊登,制有本人《歌曲创作专集(光 碟)》。
甘谷的历史人物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 •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甘谷的历史文物
华盖寺
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十里,渭河南岸的二十村东。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 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喇嘛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 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
甘谷的历史人物
• ■尹夫人——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437),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 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
• • ■姚 苌——姚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
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 • ■杨 机——杨机:字显略,北魏名臣,天水冀人,今甘肃省甘谷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
474年),死于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 • ■巩建丰——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
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 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 • ■王 权—— 晚清学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 • ■张 海——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1874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 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 • •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 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人。
• • ■石新贵——生于1947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少将
军衔,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长安书画院副院长。
• • ■巩作义——号渭舟,男,1950年生于甘肃甘谷,著名书法家,南京大学毕业,现居山东济南。现为
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
104°58′ 105°3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4°31′ 35°03′
60
甘谷的地理位置
平公长通西区间 地 方里 渭与,, 处 公里,总面积公里,东西宽县相连。全县南北武山县接壤,北与南 接 秦 州 区 、 礼 县东 邻 秦 安 县 、 麦 积至 之, 北 纬东 经 至

1572.6
49
甘谷的历史人物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