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
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码 ,通 过电脑操作 ,更改客 户存折 资 料的手段 ,于20 年9 0 0 4 月3 日先后两次
( 3)以拉 储户为名 ,上门收取储 户存 用 求贷人急 于得到 贷款的心理 ,故意
银 行 业 在 金 融 业 中 居 于 核 心 地 位 ,其发 生职 务犯 罪的环节 主要是业
务环 节 。
农业银 行 电白林 头支行办 事员何 善 , 在2 0 年至2 0 年期 间多次采用 高息 05 06
南方论刊 ・ 0 1 第5 2 1年 期
民 主 法 制
朱 冠 恒
( 白县 人 民检 察 院 广 东电 白 5 50 电 2 40)
【 摘要 】当前金融领域 的干部职 工队伍廉政建设 的主流是好 的,但 某些环 节仍 比较 薄弱,时而会发 生职务犯 罪 , 金 在
融领域各种管理制度和制约机 制比较 完善 的情况下 ,还存在相 当的破 坏力 。本文对 当前金融领域职务犯 罪的调 查情 况进行
公司相对 其它金融 业的发案 数量比较 多。
1 银行 . 1
利 用 职 务 之 便 , 自批 自贷 或 冒名 贷
款 ,将 银 行资 金 予以侵 吞 。 ( 3)利 拖拖 拉拉 ,设 置障碍 等手段 ,诈取客 户的钱 物 。 ( 4)违 反贷 款 利率 的规 定 ,私 自提高 利率 ,从 客户缴 交的利 息 中截取 虚增 的利息 。如 原茂名 市邮
人 串通 ,高 息私 自吸收 存款 后对 外发 11 .. 3结算环节。在结算环节中 ,
电脑进行业 务操作 ,有些不法 分子 , 利 用 电脑虚 构存款或虚 增存款 数额 ,
金 。 ( 在办理 国债业 务时 ,按照真 储 蓄 所 提 出 ,并 于 当天 进行 私 分 。 5)
检察院金融系统职务犯罪预防调查
关于金融系统职务犯罪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金融业迅速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市金融犯罪逐渐增多,金融系统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这些案件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而且诱发和加剧金融风险,危害社会稳定。
司法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遏制和减少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确保金融资产安全,必须坚持依法治理金融,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之路。
本文对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情况作一分析,并就如何预防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提出对策措施,以利于维护正常经济秩序。
一、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特点l、从犯罪类别看,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两类职务犯罪占绝对比例,发案率较高。
2、从案犯文化层次、年龄结构上看,涉案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年纪较轻。
3、从发案单位和人员岗位上看,金融基层单位发案较多,部门负责人、重点岗位人员作案多。
金融机构的支行、储蓄所、办事处等基层单位是发案的重灾区。
4、从犯罪手法看,呈多样化、隐蔽化、智能化趋势。
随着金融系统的办公现代化,犯罪手段也由传统的涂改单据、做假帐逐渐向技术型、智能型发展,利用电脑作案相当频繁。
二、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成因金融职务犯罪是社会、法律、管理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层面的原因金融职务犯罪作为经济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经济现象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在金融系统的综合反映。
其社会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1、金融体制深层次的矛盾,社会监控弱化。
在经济转轨时期,金融体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存在着政企不分、政银不分、投融资体制不合理等问题,尚未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政府、企业、银行三者之间新型的关系,这是诱发金融职务犯罪、产生金融风险的客观根源所在。
2、贪欲膨胀,以权谋私,进而铤而走险,堕入深渊。
金融犯罪调查报告
金融犯罪调查报告一、引言金融犯罪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给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金融犯罪,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旨在揭示金融犯罪的特点、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
二、调查背景2.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分析金融犯罪的主要类型,并研究其对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2.2 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金融犯罪的状况,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金融犯罪类型3.1 证券欺诈证券欺诈是指通过虚假陈述、操纵市场价格或隐瞒重要信息等手段,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的行为。
其影响范围广泛,对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稳定造成严重打击。
3.2 洗钱犯罪洗钱犯罪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将非法收入转化为合法资金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声誉,也危害了国家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全。
3.3 银行诈骗银行诈骗是指个人或组织利用虚假信息、技术手段或内部人员的权力,骗取银行资金或客户信息的行为。
这种类型的犯罪波及范围广大,损失巨大,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四、金融犯罪的影响4.1 经济损失金融犯罪导致巨额财物流失,直接影响了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利益。
这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成本,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2 社会不稳定金融犯罪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社会信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恐慌和不安。
这不仅使得社会不稳定,还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威胁。
4.3 公共信任危机金融犯罪严重损害了公众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信任,导致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受挫,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五、应对措施5.1 加强监管针对金融犯罪,加强监管是防范和打击的关键。
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提升监管水平,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5.2 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金融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金融犯罪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培养金融安全意识,减少金融犯罪的发生。
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现状及预防
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现状及预防金融机构职务犯罪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这些犯罪行为通常是由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人员或高层人员在执行其职务时所犯下的罪恶行为,对金融市场和正常的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损害。
本文将探讨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现状以及如何预防这些犯罪行为。
一、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现状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种类比较多,其中涉及较多的包括:贪污受贿、挪用资金、信用卡诈骗、内幕交易等。
这些犯罪行为在金融机构内部、市场上和社会上都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首先,这些犯罪行为会破坏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和声誉,导致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降低,影响机构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
其次,这些犯罪行为会扰乱市场秩序,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最后,这些犯罪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二、预防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措施为预防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发生,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监管机制: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管理。
加强内部监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同时,加强对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监管,加强对重要人员的监管和审计。
2.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管理:关键岗位人员是金融机构内部的核心人才,也是操纵资金和信息的关键人物。
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这些人员的聘任和考核,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过度依赖个人和个别制度。
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人员,应当进行惩戒和纪律处分。
3.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执法:为有效预防和惩治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惩戒机制和治理体系。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和风险评估,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和监管。
同时,及时发现和打击涉案人员的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4.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公众应该对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风险和防范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政治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
治理腐败、防范和遏制职务犯罪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经济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趋势,职务犯罪的形式、特点、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转型时期,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经济利益、贪图享受的诱惑都使得权力腐败渐呈蔓延之势。
我们必须针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加强调查研究,透视职务犯罪案发原因,积极探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2011年我院查办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2011年我院共查处职务犯罪七起,依据犯罪性质、情节,涉案金额,以及社会危害程度,量刑均比较轻,没有出现性质特别恶劣影响特别大的贪污受贿案件。
这也是近几年来我院围绕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意见》的有关规定,立足区域特点,大力查办破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务犯罪,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表现。
这是值得我们可喜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职务犯罪仍是屡禁不止,任何一例职务犯罪的存在都对社会、对经济发展、人民权利都有着负面消极的影响。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我院去年查办的职务犯罪具有罪名集中,情节轻微,量刑较轻的特点,首先,我院去年查办的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受贿罪三个罪名以及玩忽职守与受贿或滥用职权与受贿罪的数罪并罚。
其次,在查处的七起职务犯罪中,有四起免于刑事处罚,有一起被判处缓刑,有两起性质较严重,被判处了3—5年的有期徒刑。
二、当前职务犯罪的特征表现(一)重点部门和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重灾区经济领域的热点在哪里,职务犯罪的触角就伸向哪里。
在工程建设、土地征用、矿产开发等领域,在招标投标、规划审批等环节,由于市场制约及管理制度不规范,这些部门和领域行情上涨,一些开发商为得到土地、承揽工程,或是得到超额的补偿款,千方百计去寻租权力,一些掌权官员成为开发商攻击目标。
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
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云龙区人民检察院王茜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越来越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要切实加强扩大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笔者对最近几年发生在金融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调查时发现,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涉案人员,工作职位在基层的占九成以上,而基层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员往往是一个金融单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金融机构中繁重的工作压力,对上服从,对下管理,中间还要协调各种关系,是金融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因为握有实权他们也是金融领域各种职务犯罪的易发人群。
通过对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减少他们的职务犯罪,就是打通了整个金融机构职务犯罪预防的关节部位。
因此有必要对这类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有必要重点研究。
一、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职务犯罪一般特点(一)、数额巨大,造成危害严重。
金融机构负责人员一旦进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通常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因为他们手里掌握有实权,能够调动的资金数额较大,动辄上百万,当这些人运用手中的权力进行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常常是难以弥补,让人触目惊心。
(二)、犯罪人员年龄层次较为集中。
涉案人员一般为中年以上,通常有非常丰富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正是年富力强能够为单位多做贡献的时候,然而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去搞好工作,而是钻营怎样钻现有的金融制度和单位管理的空子,为自己和他人谋私利。
(三)、挪用公款犯罪尤为突出。
立案查处案件中,挪用公款案比例较高,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思想意识上认为,借钱为他人发展不是坏事,人人都可以理解;贪污公款不光彩,人人都见而恨之。
当前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5篇范文
当前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5篇范文第一篇:当前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当前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金融职务犯罪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利用其从事融资活动的便利或滥用职权、不尽职责,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破坏金融管理秩序或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众所周知,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不仅损害金融机构自身的合法利益,更严重地损害广大存款人、股东的合法权益,极易诱发金融风险,危害社会稳定。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本文将在分析现阶段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其特点,分析其成因,并为更好地预防金融机构犯罪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现阶段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一)复杂性金融职务犯罪是一种特定身份犯罪,是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权力的结果。
正是因为这种主体的特定性带来了犯罪分子的“自我保护”功能。
犯罪前他们打着“公平”、“合法”执行金融职务的身份进行,理所当然的不易受到阻碍;犯罪过程中他们实施的是以权谋利、将公权暗化为私权,可以骗取领导和同行的支持;犯罪后他们往往利用职权地位所形成的影响,公开或秘密地对抗司法机关的侦破活动,利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开脱罪责,无形中增加了司法机关的追诉难度。
(二)隐蔽性一般犯罪如杀人、放火、抢劫等,是以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为侵害对象的,受害者与犯罪者利益冲突激烈,揭露犯罪的积极性高。
而职务犯罪是金融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其侵犯的对象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公共财产,一般不是以公民个人利益为直接侵害对象。
因此,别人既不容易了解贪污者的职务内幕,又不容易与之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故不易被察觉和揭露。
(三)智能性犯罪形式多样,手段隐蔽智能化。
随着金融系统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多种多样,且不断翻新,向智能化、技术化方向发展。
当前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当前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金融机构职务犯罪是指在金融机构中担任职务的人员,以满足非法个人利益为目的,通过违反法律法规或操作规范,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犯罪行为。
这种犯罪形式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具有隐蔽性。
金融机构职务犯罪往往通过操纵账户、伪造交易、虚构资产等手段进行操作,其行为一般很难被发现。
这些犯罪行为并不会对金融机构的运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容易长期积累和扩大犯罪行为。
其次,具有高风险性。
金融机构职务犯罪通常涉及资金往来,一旦犯罪行为被发现,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金融机构职务犯罪行为被揭露后,对公众信心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再者,具有连锁效应。
金融机构通常是一个金融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发生可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
一旦犯罪行为暴露,可能触发连锁倒闭,引发金融风险扩散和金融市场的动荡。
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成因可以从个体因素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
个体因素方面,金融机构职务犯罪往往涉及到人的贪婪和道德风险。
一方面,职务犯罪者可能因为贪图个人利益而违反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存在管理腐败问题,导致监督不力,从而为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
制度环境方面,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成因与金融制度的缺陷和监管失灵有关。
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能存在缺陷,监管制度可能存在漏洞,容易被职务犯罪者利用;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意识也是影响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
针对金融机构职务犯罪,应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监管力度: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建立健全内部监控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防范职务犯罪行为。
2.加强教育和培训: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建立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成因
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成因一、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金融手段的高科技化以及金融业区际,国际联系的日益密切,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表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特点。
(1)犯罪手段从过去的以权谋私和监守自盗转向运用专业知识,利用金融业务程序,制造漏洞进行作案,犯罪的隐蔽性增强。
金融领域贪污犯罪贿赂等职务犯罪一般依附于金融业务实际。
由于近年来金融经营管理市场化进程加快,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犯罪依附于金融业务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如福建省在上世纪90年代前5年连续查办了10名银行行长利用审批贷款受贿的案件。
而再此后的5年里,这类案件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从业人员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利用金融业务的时间差、地点差、利息差、行际差作案逐渐增多,这种行趋势在新兴的证券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1998年以来,各级检察机关每年都在这个领域查办一批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
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一些证券从业人员透支挪用巨额公款为个人进行股票交易,违反规章允许或放纵股民进行透支交易、利用变更电脑数据贪污或挪用股民保证金等。
这类犯罪作案过程隐秘,在股票上升是由于有盈利,容易迅速平仓而不易被发觉,往往要等到股市下挫,出现巨额亏损无法平仓时,犯罪才得以暴露。
(2)犯罪主体以金融机构领导特别是基层金融单位负责人为主,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共同犯罪增多,法人犯罪时有发生。
金融机构领导贪污贿赂等犯罪往往与管理决策权力相关联,因而掌握相应权力的金融机构领导各别是基层金融单位负责人犯罪一直占较大比例。
同时由于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单位金融秩序混乱,管理不严,制度不落实,一些从事具体操作工作的人员同样有机会实施犯罪。
这就使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日趋基层化、低龄化,基层一线和年轻的从业人员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福建省查办的案件中就发现有年仅21岁的出纳库管员,监守自盗外汇库款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年仅25岁的证券公司报盘员,透支上千万元公款进行个人炒股。
职务犯罪罪犯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罪犯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指的是以个人担任特定职务或职位的身份,利用其职权、职务和资源从事非法活动、违法犯罪行为的行为。
这类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职务犯罪的情况,本次调研选择了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调研显示,职务犯罪在我国普遍存在,其中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权力寻租、滥用职权等一系列行为。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梳理,可以看出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
首先,职务犯罪行为往往存在长期性和系统性。
一些职务犯罪分子为了达到个人或团伙利益的目的,常常长期积累权力资源,运用职权进行腐化和腐败活动。
他们采取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使得其犯罪行为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其次,职务犯罪行为普遍伴随着巨额经济损失。
职务犯罪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例如贪污受贿可以使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巨额资金。
这些不法所得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利益,也导致了贫困的加剧和资源的浪费。
另外,职务犯罪行为对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
职务犯罪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公平的分配和不公正的环境使社会秩序受到严重扰乱。
在法治建设层面,职务犯罪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法律的威严,破坏了国家和社会的法治环境。
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导致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到位是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有法律对职务犯罪的惩治力度不够大,一些职务犯罪分子能够逃避法律制裁。
其次,职业道德的缺失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职务犯罪问题突出的因素。
一些人背离了职业道德,对职责和权力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腐败滋生。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职务犯罪分子能够逍遥法外,丧失了惩治腐败的有效手段。
针对职务犯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打击和预防。
首先,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加强对职务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制裁措施,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和惩治力。
职务犯罪综合分析报告
职务犯罪综合分析报告概述: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职务的过程中,滥用职权、违法乱纪、侵占贪污、贪污受贿等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对职务犯罪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内容:一、职务犯罪的类型:1.贪污受贿:在职务岗位上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索取贿赂。
2.挪用公款:将职务上的公款挪用为个人或他人所用。
3.侵占财物:在职权范围内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4.渎职犯罪: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
5.非法行医:医务人员在职务上从事非法行医活动。
6.犯罪集团:多名职务人员合谋实施犯罪行为。
二、职务犯罪的原因:1.利益驱动:追求个人利益、高消费欲望等使得职务人员趋于犯罪。
2.职权滥用:在职务岗位上享有的权力滥用,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
3.体制弊病: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监管不力,激发了职务犯罪的发展空间。
4.社会道德败坏:社会道德观念日益腐化,使得职务犯罪的发生率上升。
三、职务犯罪的危害性:1.经济损失:职务犯罪的发生会导致大量的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社会不稳定:职务犯罪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破坏社会秩序,导致社会不稳定。
3.滋生腐败:职务犯罪的发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败坏社会风气。
4.影响信任:职务犯罪会破坏公众对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信任感,损害社会信任度。
四、职务犯罪的打击措施:1.完善立法:加强对职务犯罪的刑法立法与司法解释,提高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2.加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3.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职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和监管体系,限制职务犯罪的滋生。
4.加大惩治力度:对发现的职务犯罪者要依法惩处,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结:职务犯罪的综合分析对于解决职务犯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教育和监管体制建设,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确保社会的发展与安定。
对基层金融机构涉农职务犯罪的思考
对基层金融机构涉农职务犯罪的思考作者:丛月杰武君凯来源:《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2012年第04期近年来,金融机构基层单位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
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严重的阻碍作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此,我院对汤原县金融机构基层单位涉农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专项调查。
本文结合几年来,我县发生的金融机构基层单位涉农职务犯罪案件,通过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剖析和反思,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案件的基本特点1.涉案人员以中年为主。
35~50岁的有12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单位、部门的中坚人物、骨干力量。
他们都是手中握有一部分权力,也比较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
这部分人,一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就会陷入职务犯罪的泥潭。
2.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不高。
初中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的6人,中专文化的3人,大专以上文化的仅2人。
他们中的一些人,法律观念极其淡薄,甚至根本不懂法。
3.党员干部占有相当比重。
涉案的中共党员12人,占80%。
基层领导干部7人,占47%。
这些党员干部,大多数受党组织的教育多年,知道党纪国法。
但是,他们在私利面前,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身试法。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党员干部,居于领导岗位或关键岗位,手中有权,一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职务犯罪,作案容易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发现。
4.共同犯罪和窝案、串案占有一定比例。
13件案件中,有11件发生在农业银行系统的基层单位:汤原镇营业所4件4人,鹤立镇营业所2件2人,香兰镇营业所3件3人,汤旺乡营业所2件3人,其中,夫妻共同犯罪1件。
同行同业,互相效仿,产生一定的传播性和传染性。
5.挪用扶贫专项贷款居多。
13件案件当中挪用公款案件就有10件。
因为此类犯罪具有相当的隐蔽性,犯罪分子便毫无顾忌,长期作案。
在10件挪用公款案件中,有9件是挪用扶贫专项贷款,涉案金额达410万余元。
严重破坏了党和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落实,直接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金融监管部门的案件调查工作报告
金融监管部门的案件调查工作报告**一、引言**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的调配和风险管理等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金融活动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的存在,金融市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我们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加强案件调查工作,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在过去一年中所开展的案件调查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二、案件调查工作总体概况**本年度,我部门共开展了XXXX起案件调查工作,涵盖了证券、银行、保险等多个金融领域。
这些案件调查工作主要涉及了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违规销售金融产品、虚假宣传等一系列违法行为。
在案件调查中,我部门依法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调查取证、证据分析、听证会等,确保调查过程的公正与合法性。
同时,我们还与相关部门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机制,推动案件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案件调查工作成果**在本年度的案件调查工作中,我部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具体包括:1. 案件查办效率提升:通过优化调查流程,提高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案件查办效率明显提高,调查周期缩短,实现了“快侦查、快结案”的目标。
2. 打击市场操纵活动:加强市场监测与风险预警,有效打击了一批涉嫌操纵市场的违法行为,保障了市场的公平公正。
3.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通过加强对交易所、券商、基金管理人等机构的监管,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4. 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对于涉及跨境金融犯罪的案件,形成合力,提高了调查效果。
**四、案件调查工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案件调查工作中,我们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1. 技术手段与新型违法行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违法行为层出不穷,给调查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我们需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加强对新型违法行为的识别和打击。
2.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现有的案件调查人员队伍数量不足,且某些地区的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特定职务期间,滥用职权或利用职务之便,违法犯罪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此类犯罪进行调研具有重要意义。
职务犯罪有多种类型,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
这些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共财产安全和社会公信力,对社会治理形成了严重挑战。
调研显示,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腐败问题。
职务犯罪往往涉及到权力滥用和私利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腐败问题成为了推动职务犯罪增加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职务犯罪还与监管不力、制度缺陷以及职位诱惑等因素有关。
调研还发现,职务犯罪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职务犯罪可能导致相应领域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还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使得不法之人逃避法律的制裁。
针对职务犯罪应加强打击力度和预防措施。
一方面,应加强特定职务的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其更加健全和有效。
另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通过教育和宣传,加强对职务犯罪的警示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对职务犯罪的认知和警觉性。
此外,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也是重要的一步。
要增加相关部门的人手和经费投入,提供更好的执法条件和环境,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反腐败工作,共同打击跨国职务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的调研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职务犯罪的原因和特点,为打击职务犯罪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同时,调研结果也能提醒和警示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宣传,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安全。
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
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它不仅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损失,还会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民众的权益。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我们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进行惩处和打击。
首先要明确的是,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的种类非常多,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泄露机密等。
这些行为都会对金融机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在犯罪调查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彻底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其次,在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调查中,我们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坚持法律原则,依法处理犯罪行为。
其次,我们要坚持公正原则,确保犯罪调查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最后,我们要坚持依据事实原则,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避免有误处理的情况发生。
最后,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来防止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的发生。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的日常监管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纪律和业务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各项业务的监控和控制。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打击。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行为,我们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进行打击。
在调查犯罪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法律原则、公正原则和事实原则,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的日常监管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加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遏制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职务犯罪的发生,保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在经济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
自202x年1月至今年6月,我市人民检察院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100件108人。
在这些案件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所发案件有27件,占总数的27%。
其中“一把手”犯罪现象突出,管钱管物的实权人物犯罪活动猖獗,私设小金库问题严重,犯罪手段更加隐蔽、狡猾。
表现在不入帐、不建帐、建假帐、两套帐,手段多样,且单一型的犯罪比例减少,贪污、受贿、挪用数罪交织的增加,涉案金额大幅提高,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数额已由原来的一、两万上升到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一、犯罪特点1、大要案多,案值越来越大,挪用公款、贪污犯罪突出。
从近年来我院所查处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看,大要案比例在37%以上,其中立案侦查贪污23件32人,挪用公款20件20人,受贿46件47人,分别占到立案总数的23%、20%、46%。
2、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取扩大支出、开假票据、开白条子等手段贪污公款;二是采取重复报销的手段贪污公款;三是将收取的承包土地款、卖地款不入帐,随意挥霍;四是慷国家、集体之慨,随意将巨额公款借给他人;五是利用手中权力向让其办事的人索要好处费。
3、职务犯罪易出现在集体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此前,不少镇村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或整体出让、或厂房出租、或承包经营,对这些企业由谁买断、承租、租赁,费用是多少,往往未经公开招标或集体研究,个别基层干部说了算,缺少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为其进行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
4、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这些发生在广大农民群众“眼皮底下的腐败”,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了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使老百姓深感痛绝,在些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体。
关于金融部门贪污受贿的的调查报告
关于金融部门贪污受贿的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金融系统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不断发生,且呈上升趋势,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并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因此本人对近年来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等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这类案件的特点:(1)犯罪数额较大,危害严重银行是经营货币的场所,是直接管理资金的职能部门,由于其职有的特殊性和工作上的便利条件,金融系统工作人员大都直接管理和经营货币,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活动机会多,涉及金额也较大,社会影响相当坏,如原某信用社主任利用职务之便先后多次挪用公款30多万元,及采发放假名等信用贷款几十万进行营利活动,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
(二)发案面广,基层所、部、科负责人作案比例较高经调查,近几年法院查办的案件涉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多家单位。
(三)犯罪手段隐蔽,犯罪案件多为共同私吞“小金库”金融系统基层机构是开展各项业务的“窗口”,长期以来,由于点多、面广、人员杂、职业素质较低,加之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致使金融机构负责人对收入隐瞒不报,私设“小金库”,从而为滥发奖金、挪用,甚至私分国家财产大开方便之门,并且大部分“小金库”由有帐记载发展到不建帐或建帐后销毁现象,对“小金库”支配随意性强,犯罪手段很隐蔽。
(四)犯罪动机有贪图享乐型向投资营利型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工作人员经济拮据违法犯罪的极为罕见,绝大部分犯罪人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不满足于现状,企图谋取更大私利。
同时,有的金融系统人员挪用、贪污公款不直接用于个人享乐,而是用于个人、亲友、投资营利活动,并在这方面有发展的趋势。
二、金融系统职务犯罪频发的原因(一)主观上经不起金钱的诱惑金融部门作为经营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不少单位思想法律教育工作薄弱,致使工作人员思想不坚定,法律意识不强,对于什么是违法犯罪模糊不清,在金钱面前动摇不定,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是存有侥幸心里;二是得手后再次作案。
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职务犯罪调查报告职务犯罪调查报告近年来,职务犯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职务犯罪是指担任特定职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违反法律、法规和职责,以谋取私利或滥用职权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破坏了社会秩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
职务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渎职、挪用公款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职务犯罪的调查和打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的重要举措。
调查职务犯罪需要依法进行,确保程序的公正和透明。
首先,调查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具备较强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调查过程应当遵循法律程序,保护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最后,调查人员应当保持独立、客观的态度,不受任何干扰和压力,依法办案,维护司法公正。
在调查职务犯罪过程中,应当充分收集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证据是定罪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充分、确凿的证据,才能对犯罪嫌疑人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调查人员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如调取银行账户、查封资产等,收集证据,全面了解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和行为轨迹,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在调查职务犯罪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犯罪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职务犯罪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因。
例如,一些犯罪行为可能是因为个人贪欲过大,追求私利而犯罪;还有一些犯罪行为可能是因为工作环境不良,导致人们心理压力过大,从而产生了犯罪行为。
因此,对职务犯罪的调查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还需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为预防职务犯罪提供参考。
预防职务犯罪是调查的重要环节。
只有加强预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预防职务犯罪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职务犯罪的机会;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负责人员职务犯罪调查分析报告
云龙区人民检察院王茜
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越来越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要切实加强扩大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笔者对最近几年发生在金融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调查时发现,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涉案人员,工作职位在基层的占九成以上,而基层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员往往是一个金融单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金融机构中繁重的工作压力,对上服从,对下管理,中间还要协调各种关系,是金融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因为握有实权他们也是金融领域各种职务犯罪的易发人群。
通过对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减少他们的职务犯罪,就是打通了整个金融机构职务犯罪预防的关节部位。
因此有必要对这类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有必要重点研究。
一、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职务犯罪一般特点
(一)、数额巨大,造成危害严重。
金融机构负责人员一旦进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通常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因为他们手里掌握有实权,能够调动的资金数额较大,动辄上百万,
当这些人
难以弥补,让人触目惊心。
(二)、犯罪人员年龄层次较为集中。
涉案人员一般为中年以上,通常有非常丰富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正是年富力强能够为单位多做贡献的时候,然而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去搞好工作,而是钻营怎样钻现有的金融制度和单位管理的空子,为自己和他人谋私利。
(三)、挪用公款犯罪尤为突出。
立案查处案件中,挪用公款案比例较高,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思想意识上认为,借钱为他人发展不是坏事,人人都可以理解;贪污公款不光彩,人人都见而恨之。
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
(四)、犯罪多由投资谋利所趋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角也越来越热,涉案人员往往经不住不法分子糖衣炮弹的进攻,被不法分子拉下水,将非法谋取的资金用于个人、亲友经营和炒股等投资营利活动上,手里掌握着大量资金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妄图借鸡生蛋,以钱谋钱。
二、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职务犯罪多发原因
(一)、金融领域资金缺口较大,民营经济融资困难,
在正常渠
责人员,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易于成为被权力寻租的对象,因为这些负责人手里既有不小的权力,又能直接调配大量的资金的能力。
(二)、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在整个金融机构等级序列中出于不上不下的地位,造成了上级疏于监导、下级不敢监督,同时金融系统上下级和金融部门相互之间的监督力度也不够,缺乏纵横交叉的强有力制约,监督体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财务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基层单位负责人员可以随意从财务人员处支取大额现金,甚至取大额现金,收入和支出时都是打白条,或是连白条也不打直接指示其下属人员提取现金办理相关业务,为其利用职务挪用公款提供了条件。
(四)、打击力度不够,很多犯罪未能防范于未然。
出现问题后,少数上级领导干部从部门利益和自身前途出发,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犯罪分子处罚不力,也不移送相关司法机关依法查处,从而使违法者更加有恃无恐,最终由违纪到违法到构成犯罪。
三、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职务犯罪预防措施
(一)、推进金融制度改革,拓宽民营资本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长期
瓶颈。
我们认为,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职务犯罪之所以高发,和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有一定关系,很多情况下有资金的需求才有权力寻租的要求,当正常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非正常手段尤其是通过违法犯罪手段获得资金就成为一种可能采取的行为。
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主渠道,千方百计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是预防这类犯罪行为发生的根本。
(二)、严格自律,重点监控,加强廉洁从业教育。
建议金融系统深入开展廉洁从业教育,尤其是对各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员集中进行思想培训,从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切实措施、有效控制风险等方面提出要求。
通过开展警示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职务犯罪对单位、家庭、个人造成的危害,并且进一步告诫基层金融机构的员工要珍惜自己的岗位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踩法律红线,时刻都要守住道德底线。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的正副职负责人员,手中握有实权,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
很多职务犯罪的案件之所以发生往往都是从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开始,滑向深渊最后不可自拔。
这些血的教训都应警钟长鸣。
(三)、强化制度,抓住关键,发挥制度预防功能。
充分发挥金融业务制度本身的预防功能,在业务制度落
实上下功着重研究各金融单位的业务、会计、结算各操作流程,认清此类案件易发的薄弱环节,并且在这些环节上狠下功夫。
作为基层单位负责人员,其可能违反规则触犯法律的地方,通过我们对各类案件的分析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在对这些关键环节加以重点检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内控制度和技术防范制度,从制度上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
(四)加大对金融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处罚力度。
金融主管部门要克服保护主义思想,对违规违纪人员以及监管领域渎职行为,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单位负责人员更要严查严办。
对于触犯法律的人员,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建立金融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交流线索、警情的联系机制,增强对突发案件的预警和快速反映,及早发现和查处触犯刑法的案件。
对可能构成犯罪的案件,加大查处犯罪力度,无论大案小案都严格依照司法程序处理,对犯罪者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
应当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作用,刑罚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严防死守,彻查彻办。